说木叶学案1(高一语文)nqUnHM
说木叶教案【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汇总】
说木叶教案【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汇总】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选入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汇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1一、教材特点和重点分析:《说“木叶”》这篇课文是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随笔,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就提到:“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本课教材淡化的处理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学生的古典诗歌的积累不多,诗歌的鉴赏能力也不高。
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学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课外延伸的诗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考虑,任务不能太多。
可以每一大组分析一首,先让学生独自分析,然后四人学习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会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够初步学会古典诗歌意象鉴赏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重点:1、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五、教学难点:1、课外延伸,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从而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课前预习:1、掌握重点字词;把文中涉及的诗歌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理解主要诗句的意义。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学案博苑01-10 0831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重点难点提示1.围绕“木叶”,进行了大量的诗文引用。
要学会站在诗歌鉴赏的高度来挖掘“木叶”文字后面的艺术特征。
2.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融会贯通。
针对本文,学会抓取语言信息,理清文章分析思路,融会贯通地理解的写作观点。
教材内容全解(一)识词释义1.词语认读袅袅(niǎo)照浦(pǔ)褒(bāo)灼灼(zhuó)亭皋(gāo)寒砧(zhēn)涔(cén)阳万能锭(dìng)言筌(quán)窸窣(xī sū)迢(tiáo)远2.词语理解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
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无妨——不妨。
万事锭——万能药。
锭,锭药。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窸窣——象声词。
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歧路——岔路。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翩翩——飞舞的样子。
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绵密——柔和紧密的样子。
迢远——遥远。
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二)感知内容,剖析结构阅读一篇文章,都离不开先整体阅读,对全文轮廓进行把握。
我们容易忽略的常是有了文章粗线条后该干什么,因此,我们要学会精读。
学会精读,必须首先明确全文的中心,的观点态度;必须善于概括各语段内容,善于找出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段的联系。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这篇文章“融会贯通”。
本文共分为七个自然段,各段的主要信息如下:1.以诗文引出“木叶”话题,导出文章,以设悬念。
2.释“木叶”为“树叶”,同时,对这样单纯的解释产生质疑;并由“木叶”推出“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说木叶》教案三篇
【导语】《说“⽊叶”》是⾼中语⽂教材中不可多得的⼀篇介绍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的⽂章,让中学⽣对古典诗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的暗⽰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的特质,进⾏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说“⽊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㈠导⼊: 唐伟⼤的现实主义诗⼈杜甫在其《登⾼》⼀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的“落⽊”是什么意思吗?(学⽣明确“落⽊”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树叶、落叶,不说“⽆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与“叶”有何区别呢? ⽂学作品中,⼀个字精妙与否,⾜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简短的⼏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的意境。
读后满⼝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叶”》⼀⽂,对中国古典诗词语⾔特质作⼀番探幽。
(板书课题) ㈡分析⽂章,引出诗歌语⾔特质: ⒈问⼤家⼀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学⽣兴趣顿起,纷纷回答“树”)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可以吗? ⽤⽣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树⽊树⽊,树就是⽊。
⒉既然⽣物上的树与⽊⽆⼤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呢?因为在我们的⼤脑⾥,树与⽊的形象是⼤不⼀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 ⽊:⽊头⽊板,⼲枯,孤单,笔直,黄褐⾊ ⒊树与⽊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的树给⼈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落光了叶⼦⼀⼤⽚的⽊给⼈的感觉是空阔萧条,⽊让⼈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的这个特征的呢?在⽂章第五段:诗歌语⾔具有暗⽰性(齐读这⼀段) 总结:在⽂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泽、联想意义上,可能⼤有区别。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灼灼..()..()寒砧.() 窸窣筌.() 冉冉..(.) 翩翩..() 征戍.(.)2.整体感知⑴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性。
⑵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自然段:区别和两个词语,指出更常见,其关键在字。
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二是第7自然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二、合作探究(精读4-6段)1.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2.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的何在?三、学以致用,鉴赏诗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高中语文《说“木叶”》导学案
高中语文《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和运用: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的结构。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品读诗句,让学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一、新课预习准备1、自主学习《南方新课堂》“新课助读”和“自主梳理”的部分2、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可分成几部分?)3、思考探究: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提示:完成表格总结木叶的艺术特征:4、思考探究:“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
比如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
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体现在哪里?5 作业体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山居秋暝》中水的艺术特征的暗示意义。
二、附:课文引用诗句的意思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还、似”二字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丛生: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
高一下学期语文 说“木叶”导学案
高一下学期语文导学案【自学】一、作者简介林庚:清华大学教授,现代诗人、学者、文学史家。
字静希。
作为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点。
在唐诗研究方面卓有建树,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
二、背景资料作者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他对此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
作者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让我们发现:“木”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中饱含诗人的感情,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作者在“木叶”上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也启发我们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把词语在下面空白处写一遍。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寒砧.()涔.()阳万能锭.()言筌.()窸窣..()迢.()远橘.( )颂桅.()杆林庚.( ) 陆厥.(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相去无几:2.不落于言筌:3.得意忘筌:4.一字千金:5.一字千里:五、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第七段:【对话】一、理清文章层次结构二、研读课文,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三、思考:造成这种巨大差别的原因是什么?【评价】“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
你还能想到哪些呢?【课下提升】1、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及情感特征。
2、阅读文章《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积累写作素材。
附录: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张伟)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
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说木叶教案8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3.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潜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难重点分析: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忙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交代预习状况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
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以前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此刻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十分有帮忙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上诗的意思即是:1、读书务必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3、读不懂得地方能够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就应仔细思量、思考。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理解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就应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
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
二、导入“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空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那里我们能够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这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高三语文《说“木叶”》教案
高三语文《说“木叶”》教案高三语文《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一、说“木叶”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征木黄色、干燥的质感意树:饱满味木:疏朗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合木秋风叶落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导学案1
《说“木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通过关键概念梳理课文思路,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自主认知】
1.如果要你为本文再拟一个标题,你会拟什么呢?
2.找出文章中和“木叶”相关的概念,并按照作者文章的意思,为这些概念作注解。
【课堂所得】
【能力提升】
一、品读以下三首诗歌,你认为哪首最好?并阐明理由。
二、课后练习二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高一语文教案:说“木叶”
高一语文教案:说“木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讨论明确:就是“树叶”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讨论结论:望月怀远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探究活动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研究方法:(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2)班级交流(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参读作品: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研究方法:(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2)作比较赏读(3)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参读书目:《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3.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研究方法:朗读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参读书目: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黄蘖《上堂开示颂》卢梅坡《雪梅》张谓《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彦《花犯》范成大《霜天晓角》姜夔《暗香》《疏影》萧泰来《霜天晓角》彭元逊《解佩环·寻梅不见》黎洪《诗话一百篇·逸者之梅与志士之梅》。
高一语文(统编版)-说“木叶”(一)-1教案
1.给概念分组。
2.结合诗句理解概念内涵。
3.比较相关概念。
(三)把握文章主旨。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得概念相似的词语在艺术形象领域差别巨大。
(四)理清文章思路
摆现象——析本质——找原因——明结论
激发阅读兴趣。
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题目特点。
帮助熟悉文本。
指导阅读方法。
帮助理解文意。
帮助归纳并理解主旨。
教学重点:
通过梳理比较关键概念,把握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通过梳理比较关键概念,把握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导入
二、解题
三、梳理文本
科学工作需要人文关怀,文学研究也离不开科学精神。
“木叶”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核心概念。
(一)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标注相关概念。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说“木叶”》(一)
学科
语文
学段:高中
年级
高一
教材
书名: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比较关键概念,把握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作者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文学研究的兴趣。
引导理清思路。
说木叶学案1学生版
高二语文《说木叶》导学案1一、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一、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林庚(1910-2006),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夜》,还著有《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
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有独到的研究2、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二、课前预习1、看拼音写汉字:征shù()jú()颂得鱼忘quán()tiáo ()远cén()阳无fánɡ()lǒnɡ()首寒zhēn()wéi ()杆shū()朗秋风niǎo niǎo()zhuózhuó()其华piān piān()起舞xī()窣三、合作探究(一)课文是如何一步步的“说‘木叶’”的?第1至第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形象的关键在一个“”字。
第4至第6段说明了“”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7段小结“”“”的异同,说明了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就一字千里。
(二)从概念上讲什么是“木叶”?(三)读第2-3段回答1-7题1、关于树的诗句: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学案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梳理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作者观点。
2.训练学生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3.认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从而增加提升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方法积累。
【学前准备】一、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阅读文章第5段)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
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
“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
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
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提供很大帮助。
二、诗歌意象“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意志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
三、作家作品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
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
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
高中优秀教案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一
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一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指导同学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力量目标培育同学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颜色,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微小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力量。
德育目标培育同学喜爱生活的主动乐观看法,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示意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文章所阐述的学问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同学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1.自读法。
尽可能让同学自己认真体会本文所辨析的"木叶'"树叶'"落木'的微小区分,老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一般,使他们明白诗歌语言的示意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同学通过鉴赏实践,提高诗歌的解读力量。
●教具预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老师: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试问:其中的"落木'何意?同学思索后明确:"落木'即"落叶'。
老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呢?"木'和"叶'有何区分呢?让我们一起阅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谜'吧!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同学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
老师巡察并帮忙解决。
2.同学再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四人一小组沟通后明确:第1自然段,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引出谈论话题。
第2自然段,探寻古诗中多用"木叶'的理由,排解了诗人们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
高一语文教案:说“木叶”
高一语文教案:说“木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说“木叶”》导学案Word-文档
《说“木叶”》导学案(一)知识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
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的能力。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重点难点】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预习案】一、自己归纳掌握文本及名师一号中的字词。
二、积累下列成语:不落于言筌:得鱼忘筌:相去无几:万应锭:三、自读课文,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
明确: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
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
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高中一年级《说“木叶”》 教学设计示例
高中一年级《说“木叶”》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木叶”一词的含义和来源。
2.了解和学习《鸣人》中的“木叶忍者村”的背景和特点。
3.培养学生对于日本动漫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二、教学内容1.“木叶”一词的含义与来源。
2.《鸣人》中的“木叶忍者村”的背景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1.学习“木叶”一词的含义和来源。
2.了解《鸣人》中的“木叶忍者村”的背景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1.激发兴趣(5分钟)–通过展示日本动漫《鸣人》的片段,激发学生对日本动漫文化的兴趣。
2.学习“木叶”的含义与来源(25分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木叶”一词的含义和来源。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木叶”的真正含义和来源。
3.了解《鸣人》中的“木叶忍者村”的背景和特点(30分钟)–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向学生介绍《鸣人》中的“木叶忍者村”的背景和特点。
–学生进行思考和互动讨论,思考为什么《鸣人》中的故事发生在“木叶忍者村”。
4.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扩展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日本动漫文化。
五、教学评判与作业1.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和解释“木叶”一词的能力。
2.学生对于《鸣人》中的“木叶忍者村”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学生在拓展性问题上的回答和表现。
六、教学资源1.电脑和投影仪。
2.与《鸣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片段。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日本动漫《鸣人》中的“木叶忍者村”的话题,结合学生对于“木叶”的理解和对日本动漫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思考能力。
然而,本节课的教学时间略短,需要后续课程的延续和深入,以使学生对于“木叶”和日本动漫文化有更全面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微黄
自学与诊断
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学生兴趣顿起,纷纷回答“树”)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树木树木,树就是木。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精讲与点拨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
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找找课文中古人用木叶写清秋的诗句。
讨论、总结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学习难点
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种猜,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应当与真正的晦涩加以区别。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
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互动与展示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
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繁润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检
测
与
评
价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达标检测题
检测与纠错
卜算字•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字•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
比较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先比较,后讨论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欣赏诗歌的目的,在于领略诗人抒写的情感,但这并非最后的目的。欣赏诗歌,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所谓诗的作用和诗教,主要是指此而言。所谓诗的教育,也全在感情的潜移默化中进行。
不仅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而且生活中也有许多暗示性的东西。
比如红色暗示热情奔放,兴奋,喜庆。
绿色暗示青春,生命。玫瑰暗示爱情......
学生举例子。
课后反思:
1.欣赏诗歌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2.第一段中“主要是指此而言”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3.“诗教”有什么特点?
4.诗歌欣赏中“猜”的内涵是什么?
5.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含意?
总结与升华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说木叶》导学案3 新人教版必修5
编号: 励志语言: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课题: 说木叶 时数(第 周第 3 课时) 班级: 编写人: 编写时间: 审核人: 审批人:
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合
作
互
动
学生活动
自
主
研
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
“木”与“叶”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
以上三首诗虽都是咏梅,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导致其暗示性也不同.
柳的意象: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但是柳树不单单有送别含义,还有一些暗示性的含义.如:…….(插入课件,给学生作练习)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