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职业(汪曾祺)3-人教版
职业(汪曾祺)

一 一边稍薄
形
种
叫 一把木梳
卖 一点油性,黄黄的 色
一点甜味
放的是糖精,不是糖
椒 盐 老头 饼 子
西 洋
老太太
糕
视觉味觉描写
吆喝声中显 同情
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 一层白布 一饼一糕
孩子
孤苦
一 一个茶摊卖茶 得一点钱 声 吆 天一亮烧火帮蒸糕打饼
外婆
辛苦
喝
一个有阴凉 (不看)
小大人 悲苦
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爱看) 孩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民俗文化》第三单元
职业
东乡一中 艾刚
初读感知吆喝声
初 •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读 •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 “壁虱药!虼蚤药!” • “卖杨梅——!” • “玉麦粑粑——!” •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
用五个字概括---------------------- 清清楚楚地 直 四个字呢--------------------------- 有腔有调 接 三个字呢--------------------------- 大声的
不看爱看对比
曲子声中传 真情
“椒盐饼子西洋糕!(”原版)
是“职业”劳
动 是生计是责任
一
是机械枯燥的
首
曲
子
是游戏是玩耍
“捏着鼻子吹洋号!(”盗版) 是自己想喊的
是活泼开心的
原版盗版对比
一声一风情
孩 子 一声一同情
一声一真情
描写 对比 对比
自失 由去 的的 渴童 望年
回读拓展吆喝声
一个牙口极好的人
老人 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
悲凉一声喊 苦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三单元《职业(汪曾祺)》课件(共14张PPT)

职业
职 业
汪 曾
祺
合作探究
你们小组认为汪曾祺 的 《职业》这篇小说最 大的特色是什么?
平静的叙述 充满生活气
关注小人物 悲悯的情怀
品美食
悟风俗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 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 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 个士大夫。”
在《五味》中,描写了酸甜苦辣咸臭,最后发出感慨 “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请同学们展示你们 收集的文学作品中描绘 风俗的片段
作业:写一段热爱家乡的文字
要求:1、融入家乡的风俗特色 2、含蓄地叙述中蕴含着浓浓的情感
食
欲
之 与
思 你 共 享
汪曾祺在一篇回忆童年的 文章中说,放学回家总要经过 一个大街和一条弯曲的巷子。 这种气息就是生活的气息,让 汪曾祺感动了一生。
汪曾祺采用了隐身文本背后的叙述策略。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由于生活所迫,从 小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过早地承担了养家 糊口的职业。小学生的书包与卖椒盐饼子西 洋糕的孩子的木桶形成了对比。在对孩子形 象的叙述中,看得出叙述者对卖椒盐饼子西 洋糕的孩子的同情和欣赏之情。
汪老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 集中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风俗反 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 着所感到的欢悦。”
他在《口味》中写到“傣族人爱吃苦肠,即牛肠里没
有完全消化的粪汁,蘸肉吃。广东人还吃一种叫炒肉芽的 食物,肉芽就是腐肉所生之蛆。”
《豆汁儿》“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很便宜。 过去卖豆汁儿的,用小车推一个有盖的木桶,串背街、胡 同。”豆汁儿是什么味儿?这可真没法说。这东西是绿豆 发了酵的,有股子酸味。不爱喝的说是像泔水,酸臭。爱 喝的说:别的东西不能有这个味儿—酸香。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职业(汪曾祺)7-人教版

一、初读质疑
学生自读反馈
①重点写卖糕饼的孩子为什么还要写前面各色人的吆喝?
②写“卖糕饼的孩子”却以“职业”为题,有什么深意?
③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孩子在巷子里的一声吆喝?
④“玉米粑粑、椒盐饼子”等民俗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课前阅读小说,学会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研讨
教
学
思
路
初读质疑----再读解疑-----合作探究 “职业”主题------比较分析作者情感态度----布置课后拓展阅读
主要
教学
方法
1、点拨法:符合启发式教学原则,相机诱导、适时点拨
2、合作讨论探究法: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合作研讨:小说是不是也写孩子的悲惨命运,抨击职业对童真的压制,表达作者的同情呢?
要求: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有理有据
小组合作讨论:职业是否压制了童真?
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在交流中取长补短。通过体验性学习活动,培养学
(3)比较性阅读:
比较两个版本结尾,探究作者这样改的意图。
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要学会细读文本,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质疑。
二、品读解疑
(1)再读文本、品味涵咏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
问题:小说描写了了哪些人的吆喝声?选择的这些人有哪些共性的东西?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从人物的身份、生活境遇和对职业的态度上去引导
适时总结:
汪曾祺在《职业》自赏中说:《职业》是一篇旧作,初稿只描写了卖糕饼孩子,近半个世纪中,我曾经把它改写过三次,增加了前面各种叫卖声的描写。为什么要重写?因为我还没有挖掘到这个生活片段的更深、更广的意义。
职业(汪曾祺) 精品课教案

职业(汪曾祺)【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大意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2.理解小说中几处关于卖糕饼小孩叫卖的描写的作用3.理解作者想要通过卖糕饼小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的大意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2.理解小说中几处关于卖糕饼小孩叫卖的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想要通过卖糕饼小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文体引导——小组合作——课堂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来了解一下大家小时候的职业理想和现在的职业理想以及梳理此理想的原因。
学生们自由回答。
二、作者简介教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介绍了中国早期的职业——叫卖,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中国当代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散文闻名。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职业》,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教师:作者是怎么对叫卖这个职业进行介绍的呢?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在此基础上,1 / 3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写作手法。
学生阅读课文,并且回答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的大意是什么?学生们分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2.在写主人公叫卖声之前,作者先写了其他几种叫卖声,请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
考查环境描写和次要人物的作用。
(1)各种吆喝声形成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各种忙碌的叫卖声也为小说定调,表现了动荡年代生活的奔波劳碌,提供了社会背景。
(2)描写了卖糕饼的孩子的同行们,为卖糕饼的孩子的出场做铺垫。
(3)各种职业,各种风格,与卖糕饼的孩子的动听的叫卖声互相衬托,突出卖糕饼孩子的特点;为了生活不得不牺牲童年的欢乐。
(4)前四种职业,男女老幼,本地外地,再加上孩子,基本概括了下层劳动者,表现了主旨:牺牲部分权利和自由,不得不为了生活辛苦奔波,表现了劳动的辛酸与劳动美。
职业(汪曾祺)-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职业(汪曾祺)-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 教材内容概述中国民俗文化作为文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了民俗的起源、分类、研究方法和民俗的传统节日。
而本教材聚焦于中国民俗文化中的“职业”事宜,通过阅读经典小说《职业》来深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人文内涵及其特色。
二.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1.了解中国民俗文化中的“职业”概念及其内涵。
2.分析文学作品中“职业”题材的表现形式。
3.理解文学作品中“职业”与现实生活中的关联。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重点1.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
2.深入理解“职业”的概念内涵。
3.分析文学作品中表达出“职业”题材的手法。
四. 教学难点1.辨析文学作品中“职业”与现实生活中的关联.2.学生学习“职业”的思维方式。
五.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 + 学生互动 + 小组讨论 + 个人思考六. 教学过程与设计6.1 课前准备1.教师抽取故事线索。
2.学生自我准备笔记本,准备紧扣“职业”题材的分析。
6.2 课堂教学6.2.1 阅读文学作品1.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职业》的人物概况以及故事情节,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疑惑。
6.2.2 分析“职业”题材1.教师让学生围绕“职业”题材进行笔记,并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分享和交流。
2.团队相互分享笔记,学生讲解各自分析结果和看法。
6.2.3 发散思考1.学生可以在“职业”中得到的收获和启发不仅限于文学作品以外。
2.学生自我思考,探讨“职业”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影响。
6.3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文学作品中“职业”题材的表现形式,理解了“职业”在现实生活中的内涵和作用,以及提高了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七.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职业》故事的读后感和想法,以及对于“职业”的自我理解以及怎样更好地选择自己的职业。
八. 教学反思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以中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以鼓励学生自我思考为主调,在民俗文化和“职业”宏大的背景下,通过文学作品来加深对“职业”的了解。
职业(汪曾祺) (3)

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 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 大摆的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 巷子里没有人(他没有看见我,我去看一 个朋友,正在倚门站着),忽然大声地、 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汪曾祺自述:“《职业》是一篇旧作,近 半个世纪中,我曾经把它改过三次,直到 80年代,又写了一次才算定稿”。
他是一个幼年丧父,失学的儿童。但少年老成,尽职 懂事,在沉重乏味的职业中不失童心童趣。
探讨:这篇小说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请阐述理由。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若是谱出来,就 是: 5 5 6—— 5 3 2 —— 椒盐 饼子 西洋 糕
放了学的孩子(他们背着书包)也觉得他吆喝 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 了: 5 5 6—— 5 3 2 —— 捏着 鼻子 吹洋 号
学习目标: 1、通过品味文章富有韵味与深意的语言把握文章内容及人物特 点。 2、理解作者笔下职业的精神内涵及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 学习重点及难点: 体味职业丰富的内孩的叫卖之前,作者 还写了好几种叫卖,分别有什么特点?能 否删掉?
分析卖糕饼的孩子的人物形象。
第四稿增写了别的叫卖声,作为卖椒盐饼子
西洋糕声音的背景,有的脆亮,有的苍老,有 的娇嫩,这是为了注入更多的生活气息,这样 小说的主题就比原来拓宽了,也深化了,从童 年的失去,到人世多苦辛。
汪曾祺《职业》 写生活, 不写命运 写底层人民劳动的美丽
作家刘心武拿到小说之后说:“为什么
这样短的小说用这样长的题目?”他读了 原稿说“是得用这样的题目。”你能推断 出原稿是什么样的吗?你认为这个题目大 吗?为什么?
小说中那个卖糕的孩子是个真人。我在昆明的 文林街每天可以看到他。我最初只是对他有点 怜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学龄儿童”, 却过早的从事职业,为了养家,他的童年是没 有童年的童年,他在暂时摆脱他的职业时,高 喊了一声街上的孩子模仿他的叫卖声,是一种 浸透苦趣的自我调侃,表现了孩子的童心童趣, 也是对被限制的生活的抗议。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学案(8份)人教课标版1优质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风俗()【导学】课题:姑苏菜艺设计:王伟月校正:王鹏飞学号姓名。
风俗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观点,它能够囊括人类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劳动成果,既包括着物质的部分,也包括着非物质的部分。
拿“食”这一方面来说,吃什么,怎么吃,这里也大有学识和讲究,它们就组成了所谓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比较发达,历史悠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常常都有表现自我特点的饮食文化。
《姑苏菜艺》以苏州菜为观照焦点,抓住苏州菜的特点和烹饪艺术,显现出苏州传统饮食文化独具匠心的某些方面。
作者介绍陆文夫(年代日年代日)今世作家,江苏泰兴人,从小喜欢文学。
年毕业于苏州中学,赴苏北解放区。
翌年随军渡江到苏州,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
年开始发布作品。
年发布成名作、短篇小说《巷子深处》。
年调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因参加筹备《探究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反党公司”成员,长久下放到工厂、乡村劳动。
粉碎“四人帮”后平陆文夫(年代日年代日)今世作家。
江苏泰兴人。
从小喜欢文学。
年毕业于苏州中学,赴苏北解放区。
翌年随军渡江到苏州,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
年开始发布作品。
年发布成名作、短篇小说《巷子深处》。
年调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因参加筹备《探究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反党公司”成员,长久下放到工厂、乡村劳动。
粉碎“四人帮”后昭雪。
年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
后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饮誉文坛的《献身》、《小贩世家》、《围墙》分获第、、届全国优异短篇小说奖;《美食家》获第届全国优异中篇小说奖。
已第一版小说集《荣誉》、《二遇周泰》、《巷子深处》、《特别法庭》、《巷子人物志》、《围墙》、《陆文夫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人之窝》,文论集《小说门外谈》等。
陆文夫的小说常写闾巷中的凡人小事,深蕴着时代和历史的内涵,清隽秀逸,委婉幽静,朴实自然,显现了浓烈的姑苏地方色彩。
基础积淀注音媲美().()鳜鱼()雪里蕻()筵席()蚕蛹()储藏.....烹饪()粤菜()..成语无人问津:莼鲈之思:精雕细刻:装腔作势:座无空席:【导思】1.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三单元《职业》课件

读汪曾祺小说有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 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 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 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 好像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 趣。汪曾祺的文章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 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12、在写主人公叫卖声之前,作者先写了 其他几种叫卖声,请分 析这样设计的作用。
❖ 插入成分多。能够有机地完成了叙事功能,从而 赋予作品一种自然恬淡的境域,营造了一个充满 着浓郁地域风情的艺术世界。
❖ 潜藏着一种内在的秩序:要传达的就是对于生活 的执著,一种生活乐趣说的主人公是谁?
❖ 明确: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那个孩子。其他 人是他的同行。
❖ 2.这个小孩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小说里 面找到一个词来概括他的形象。
❖ 明确:“小大人”
❖ 3.为什么要叫他“小大人”
❖ 明确:
❖ 小:年龄小,是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在逼 死坡路边看马,在四下无人时大声地、清清 楚楚地吆喝“捏着鼻子吹洋号”,有童真。
❖ 大:懂事,俨然一个大人了。少孤,在别的 小孩上学的年纪,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 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不挤进人群看热闹 (思考为什么)。要玩,也只是在路边看马, 看时还不忘继续吆喝。
四、人道关怀
❖ 汪曾祺自称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 义者。
❖ 他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传 统道德规范影响的知识分子,在艺术气质上 是一个有着浪漫气质和赤子之心的人,是一 个主张发扬我们民族性中的同情、仁爱、互 相帮助、相濡以沫这些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 的人。
五、汪曾祺小说的语气语调与语言特点
13、小说结尾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1.是游戏,孩子由职业叫卖声转变为游戏之声, 也是对自己的揶揄调侃,表现了卖糕饼孩子的童 心童趣。 2.是幽默,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与其他孩童 一样拥有童年的欢乐,包含辛酸,是含泪的笑。 3.他在此处的吆喝声,本是其他孩子学他的,他 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自己也吆喝上了,出乎意料, 戛然而止,引人回味。 4.再次重复复上文的叫卖声,使得文章结构富有 节奏感,音韵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品味小说中的风俗人情。
2.分析人物形象,体味小说深意。
教学重点
小说人物形象及风俗人情。
教学难点
作者借小说要表达的深意。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阅读讨论法,提示引导法。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名言启示录: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
1.导入新课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汪曾祺就是个特别有趣的人,他会唱戏,会吹笛子,会画画,会写字,爱美食,同时也善烹调。
他说,“生活,是很好玩儿的”。
文如其人,他的文字也同样有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是汪曾祺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
齐读学习目标。
2.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说一说这篇小说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好玩有趣?
学生回答,明确:生动的语言、浓郁的地方风土人情、鲜活的人物形象……(根据学生回答调整)
整篇小说,最有趣的是那一部分呢?
是结尾写卖糕饼的孩子高喊一声街上孩子模仿他的叫卖声。
这一部分,“捏着鼻子吹洋号”的叫卖声有趣,孩子的行为也有趣。
3.再读课文,讨论析疑。
初读汪曾祺,他的文字的确好玩儿,但好玩儿不等于浅薄,好玩儿的背后有作者独具的匠心。
这篇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卖糕饼的孩子。
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回答)
明确:孩子的形象特点:
①家境贫寒。
父亲早亡,为生活所迫,早早承担了养家糊口的责任。
②尽职尽责。
像个小大人。
没有童年。
③仍有童心童趣。
看马,结尾模仿别的孩子。
这个孩子和别的叫卖的人不一样,他虽然肩着生活的担子,但还保有童真,对生活充满热爱。
作为劳动者,这个孩子比别的孩子多一种光彩,他一方面尊重职业的神圣,一方面没有被生活的束缚异化,保留着健康的童心。
在孩子的形象塑造中,最出彩的是哪一部分?
是结尾两段。
请大家齐读结尾两段。
在预习时,大家都提出了对这篇小说的疑惑之处,其中有一个普遍提出的问题:结尾为什么要写他学别的孩子模仿他的吆喝声?现在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体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小男孩的鲜活、可贵之
处正在于此。
“椒盐饼子西洋糕”是职业的劳动,是“小大人”的任务、责任。
“捏着鼻子吹洋号”是游戏,是玩耍,是童心渴望的自由。
4.细读课文,深入思考。
(1)这篇小说题目是一个谜,课前我让大家给这篇小说拟个标题,我们来看一下几个同学的答案。
(展台展示)
(略)
大家给出了自己拟题的原因,我们来看汪曾祺给这篇小说起的标题:职业。
作者的第四稿交给《人民文学》后,刘心武曾有疑问:“为什么这样短的小说用这样大的题目?”我们再来细读课文,从作者的角度来想一想。
这个标题和我们所拟的“吆喝”“卖糕饼的孩子”相比,表现内容和表达主题有什么不同?
明确:①“吆喝”侧重于内容的前半部分,“卖糕饼的孩子”侧重后半部分,都不能概括全文。
②“吆喝”重在写风俗民情,“卖糕饼的孩子”表达的主题是“失落的童年”,“职业”则是在写人,写人的生活,写对生活的思考。
(2)作者在写前半部分的吆喝声时,是不是欣赏的态度,只为写叫卖声的宛转悠扬、悦耳动听或是极具地方特色?是不是为了写自己的异乡见闻?他为什么用13段来写其他4种叫卖声?
明确:在写卖糕饼的孩子的叫卖之前,作者还写了其他四种叫卖,四种职业。
各种吆喝声形成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也为小说定下了苍凉的调子,这些人从事的都不是理想的职业,都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几乎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为生活奔波劳碌。
这正是卖糕饼的孩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3)我们再来看文章结尾。
一位在新疆教古典文学的教授曾对汪曾祺说,他每次读到《职业》的结尾都欲怆然涕下。
大家把小说结尾再自由读一遍,能不能体会出字里行间的悲凉?
注意两个细节:“忽然回过头来看看,看到巷子里没有人”“捏着鼻子吹洋号”。
四下无人时候,孩子的天性才敢探出头来,可见压抑之重。
“捏着鼻子吹洋号”是别人对孩子的无恶意的嘲笑,嘲笑他的人同样是孩子,不过一个斜挎着扁浅木盆要谋生活,一个背着书包上学堂。
卖糕饼的孩子吆喝这一声,其实是一种自我调侃,有趣中浸着苦涩。
一个非常尽职毫不贪玩的孩子,大眼睛,样子很聪明,发出一声浸透苦趣的自我调侃,对被限制的生活做短暂的抗议,不让人心酸吗?
有趣的背后是无尽的悲凉。
汪曾祺说:“职业是对人的框定,是对人的生活无限可能的限制,是对自由的取消。
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就会死在这个职业里,他的衣食住行,他的思想,全都是职业化了的。
”作者用一个枯燥的、一本正经的、成人意味的词,来写一个天真的、向往游戏乐趣的小孩子的生活。
苍老的词和尚稚嫩的孩子,形成一种反差,表现了作者的某种谴责和悲悯。
以“职业”为题,小说的内涵更深远,拓宽了反映现实的广度。
也无怪刘心武读完全稿后说,“是该用这么大的题目”。
(4)那作者写这一篇就是为了表达他对这些底层人民的同情吗? 生活充满苦与难,文中的人物是如何面对呢?
他们肩荷生活的重担,奔波劳碌,坦然面对生活的暴风雨,在苦难的生活里认真生活,不怨愤,不狭隘,不扭曲心态。
这是底层人民的一种生活智慧:不管多难,都要努力活下去。
我们从悲凉中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坚忍。
(5)对这种生活态度,作者是赞扬的。
从文中主要人物卖糕饼的孩子身上,我们还能看到坚忍之外的东西。
除了认真生活,这个孩子还能在灰暗的生活中找到好玩儿的事情,还能有纯粹的快乐,有童真。
作者对卖糕饼的孩子什么感情?请思考作答。
明确:悲悯、赞扬甚至欣赏,赞扬他在生活中的坚忍,欣赏他在生活的重压下仍保有童心。
这是作者最欣赏和敬重的一点。
(6)再看大家的最后一个问题:汪曾祺想借这篇课文表达什么?
明确:敬重。
对认真生活的人,汪曾祺是敬重的,对乐观生活的人,汪曾祺更是敬重的。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
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
“有人问我:"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他们大概觉得我的精神状态不错,有些奇怪,想了解我是凭仗什么力量支持过来的。
我回答:‘随遇而安’。
丁玲同志曾说她从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是‘逆来顺受’。
我觉得这太苦涩了,‘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
‘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
不‘安’,又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
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儿"。
当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
生活,是很好玩的。
”
5.结尾。
为了生活,我们有了“职业”,带着这重身份。
我们四处奔波,在尘世里颠扑。
汪曾祺说,“生活很好玩儿”。
生活当然不止好玩儿,还可能很苦,很残酷,很辛酸,但即使最糟糕的状态,我们依然有选择如何面对的心态的自由,依然有保有本心的权利。
6.作业。
课即将结束,但思考仍在进行。
《职业》这篇小说汪曾祺前后写了四次,这在他的写作生涯中是少有的现象。
我认为仅用他偏爱这个题材作为理由来解释是不充分的。
汪曾祺说,“小说重写了三四次。
为什么要重写?因为我还没有挖掘到这个生活片段的更深、更广的意义。
”学习完这篇小说,相信你还有更多的思考,意犹未尽,这节课的作业就是比较分析《受戒》中小和尚明海和本文中卖糕饼的孩子形象的异同。
板书:有趣悲凉坚忍乐观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