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和与差》学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和与差》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巧妙融入
本教学案例最突出的亮点之一是将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通过设计校园寻宝游戏等真实情景,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线段的和与差,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几个小组的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案和计算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我会根据学生的分享,总结线段和差的运算规律,并强调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的事项,如单位的统一、精确度的保持等。
(五)作业小结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布置相关的作业,以巩固学生对线段和差的理解。作业会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应用题三个层次,旨在让学生通过不同难度的练习,深化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我还会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之后,我会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都会得到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校园内不同地点之间的距离,并计算这些距离的和与差。小组成员需要共同设计解决方案,进行实际测量,然后计算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
(四)总结归纳
4.反思与评价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本案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线段和差的运算规律,提高自我认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帮助他们找到不足之处,明确改进方向。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提升。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线段的和与差》说课稿2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画法的基础上进行讲授的。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线段的和与差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详细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的是一群刚刚接触初中数学的七年级学生,他们对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来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和方法。
同时,学生还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运算方法,能够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线段的和与差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来辅助讲解和展示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线段的和与差。
2.讲解:通过讲解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线段的和与差的运算,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练习:布置一些线段的和与差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教学设计2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是初中学段几何部分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理解并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线段的和与差,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线段的和与差,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并通过生动形象的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与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学会计算线段的和与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运算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演示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
2.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与差。
3.练习法: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线段的和与差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详细的PPT,展示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实例:准备一些线段的长度,用于讲解和演示线段的和与差。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假设有一块土地,需要用一条线段来测量,但是这条线段被折成了两段,如何计算这两段线段的和与差,以测量出土地的面积。
2.呈现(10分钟)讲解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演示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4 线段的和与差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2.4线段的和与差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4节“线段的和与差”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巩固了之前学习的线段知识,又为后续的平面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具体的线段图形,引导学生探究线段的和与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线段的和与差运算,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与差运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和与差运算,能够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线段的和与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段的和与差运算。
2.难点:理解线段的和与差的几何意义,能够灵活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线段图形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线段的和与差。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线段图形的教具和学具。
2.设计相关的问题和案例。
3.准备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线段图形的教具和学具,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然后,提出问题:“线段之间可以进行什么样的运算呢?”让学生思考线段的和与差运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线段的和与差运算的定义和公式。
同时,用具体的线段图形来说明线段的和与差的运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线段的和与差。
2.4线段的和与差-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4 线段的和与差-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认识和理解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并通过练习求解线段的和与差问题;•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线段的和与差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思考、认真负责的学习习惯。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教学难点:线段和差问题的实际应用。
3. 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用一张图片展示两个长度不同的线段,询问学生二者的长度差是否很大?引导学生思考刚才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出线段的差的概念。
•再用两张图片展示两段长度相等的线段,让学生估算两条线段的长度和是否相同,引导学生思考出线段和的概念。
3.2 讲解新知•师生共同阅读教材第28页内容,让学生对线段和、线段差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多组示例,讲解线段和与差的计算方法,例如:–锻炼场地长100米,在上午和下午分别使用了一段长度为65米、一段长度为45米的线段,请问今天共使用了多少米的线段?–爸爸买了150米绳子,他要把这条绳子分成两段,其中一段长度是75米,请问另外一段绳子的长度是多少?•强调学生在计算时需要注意单位的统一,例如在上述第一个例子中,如果上午使用的线段长度以千米计,下午使用的线段长度以米计,学生需要将单位统一为米再进行计算。
3.3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的基础习题,巩固练习线段和、差的计算方法。
•在学生有一定掌握后,出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让学生尝试运用线段和、差的知识解决问题,例如:–一条细铁丝长150厘米,如果要把它分成两段,其中一段长90厘米,请问另外一段的长度是多少?–某城市公交线路规划报告称,由A地到B地的线路长度是12公里,由B地到C地的线路长度是7公里,那么由A地到C地的公交线路长度是多少公里?•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尝试,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3.4 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出线段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并强调在实际问题中,需要认真分析、细心处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线段的和与差》教学设计2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性质和画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对于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能够熟练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加深对线段的和与差的理解。
3.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线段的和与差的掌握程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线段模型、直尺、三角板等教具。
2.设计相关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3.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性质和画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向学生介绍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线段的和与差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线段的和与差。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线段的和与差,为学生自主探究做好引导。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尝试计算线段的和与差。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 学案
线段的和与差【学习内容】线段的和与差【学习目标】1.理解两条线段的和与差。
2.理解两点间距离和线段中点的概念。
3.会利用线段中点这个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1.理解两点间距离和线段中点的概念。
2.会利用线段中点这个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画一画,想一想。
①画线段AB=1cm,延长AB到C,使BC=1.5cm。
②画线段MN=3cm,在MN上截取线段MP=2cm。
③你认为线段AB和BC,AC有怎样的关系?线段PN和MN、MP有怎样的关系?2.什么是线段的中点?请画图说明。
二、合作探究1.如图:已知线段a和b,且a>b。
a b①在直线l上画线段AB=a,BC=b,则线段AC=_________。
②在直线l上画线段AB=a,在AB上画线段AD=b,则线段BD=_________。
2.已知线段a和b。
a b①画出线段AB,使AB=a+2b②画出线段MN,使MN=3a-b三、检查反馈1.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现有三个表达式:①AC=BC ②AB=2AC=2BC ③AC=CB=AB。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0 B.1 C.2 D.32.点A、B是平面上两点,AB=10cm,点P为平面上一点,若PA+PB=20cm,则P点()A.只能在直线AB外 B.只能在直线AB上C.不能在直线AB上 D.不能在线段AB上3.已知线段AB=5.4,AB的中点C,AB的三等分点为D,则C、D两点间距离为()A.1.2 B.0.9 C.1.4 D.0.74.已知线段AB,延长AB到C,使BC=AB,在线段AB的反向延长线上截取AD=AC,则有DB:AB=_________,CD:BD=___________。
5.两条相等的线段AB、CD有三分之一部分重合,M、N分别为AB、CD的中点,若MN=12cm,则AB的长为_________。
6.知B、C是线段AD上的两点,若AD=18cm,BC=5cm,且M、N分别为AB、CD的中点。
《2.4线段的和与差》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冀教版12七年级上册
《线段的和与差》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线段概念的理解。
2. 使学生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线段的和与差》展开,具体包括以下部分:(一)基本练习1. 认识线段:通过画图和描述,让学生明确线段的概念及特点。
2. 线段长度计算:要求学生利用已知线段的长度,计算两条线段和或差的长度。
(二)进阶练习1. 实际情景应用:设计几个实际生活中的线段问题,如测量教室中两个点之间的距离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复杂图形分析:提供一些复杂图形,让学生分析图形中线段的和与差关系。
(三)拓展提高1. 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线段和与差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2. 思维训练题:设计一些需要逻辑思维才能解答的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完成每一道题目,并注明解题过程和答案。
2. 作业中如有疑问或困难,需记录下来并在第二天课堂上向老师请教。
3. 作业需按时完成,不得抄袭他人作业或提前完成。
4. 书写工整,计算准确,注意单位换算。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解题过程及答案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2.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3. 对于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教师将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2. 对于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疑。
3. 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将通过课后辅导或线上答疑等方式进行解决。
4. 定期组织小组或全班性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解题经验和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线段和与差概念的理解。
2. 训练学生运用线段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线段的和与差》的核心知识点展开,具体包括:1. 基础练习:通过大量例题,让学生熟练掌握线段和与差的计算方法,包括同向线段和、反向线段差等。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和与差教案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和与差》教案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和与差》教案课题:2.4 线段的和与差学习目标1. 结合图形理解线段的和差倍分,能进行正确的运算,并会相应的作图。
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和几何推理能力。
2. 结合图形理解线段中点及线段的三等分点等的概念,会用几何语言表示,并能进行相应的推理计算。
重点难点1.能运用线段的中点及和差倍分进行正确的推理计算;并能进行相应的作图。
2.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
【复习案】【学法指导】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回忆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方法;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已知:如图线段b求作:AB=b口述做法。
注意: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自学案】【学法指导】第一步:先自学课本72页至73页,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第二步:要求认真读题,自己分析,作图,最后通过观察猜结论;第三步:与对子交流、讨论、互查;第四步:总结概括知识点一、知识点1.线段的和与差1.画线段AB=1cm,延长AB到C,使BC=1.5cm。
请猜想:线段AC和AB、BC之间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2.画线段MN=3cm,在MN上截取线段MP=2cm。
请猜想:线段PN和MN、MP之间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3.(尺规作图)已知两条线段a和 b,且a> b。
(1)先画一条射线AP,在射线AP上画AB=a,在射线BP上画BC= b,则线段AC就是线段a与b的_____,即AC=_________。
(2)先画一条射线AP,在射线AP上画AB=a,在AB上画线段AD= b,则线段DB就是线段a与b的_____,即DB=_________。
【小结】两条线段的和或差就是它们______的和或差。
【跟踪练习】要求先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再与对子交流互查,最后通过展示展讲或质疑解决。
1、.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线段AC=2cm,CB=3cm,则线段AB= cm。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教学设计2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是初中的基础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线段的和与差。
二. 学情分析初中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探索欲望。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可能还需要借助具体的实例和形象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与差。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理解并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练习法:通过丰富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线段的和与差的理解和运用。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平面上有A、B两点,点A到点B的距离是5cm,点C在AB之间,点C到点A的距离是3cm,点C到点B的距离是4cm,请问点C到点A和点C到点B的和是多少?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线段的和与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道题目进行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2.4 线段的和与差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2.4线段的和与差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4节“线段的和与差”是初中的基础几何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线段的性质、两点间的距离等基础知识后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线段的和与差,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线段的概念和性质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可能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逐步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学会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及运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与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形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线段的和与差,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形和实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2.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相遇问题、路线规划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线段的和与差来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线段的和与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教学设计2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是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和与差在几何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上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线段运算的应用价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以及线段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线段的和与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线段和与差运算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线段和与差概念、运算方法的PPT。
2.实例材料:收集一些涉及线段和与差的实际问题。
3.练习题:准备一些线段和与差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两家商店相距5千米,一个人从一家商店走到另一家商店,他走了3千米后,还剩多少千米?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介绍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及运算方法,让学生了解线段的和与差在几何中的应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线段和与差的运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线段和与差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2.4线段的和与差》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冀教版12七年级上册
《线段的和与差》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课时作业设计,使学生掌握线段和与差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理解线段长度关系及其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推理能力,为后续的几何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线段的和与差》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线段和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线段和的意义,学会计算线段和的基本方法。
2. 掌握线段差的概念:在理解线段和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线段差的概念,掌握计算线段差的方法。
3. 实践应用:通过几何图形的分析和计算,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1)给出几组线段的长度,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和与差。
(2)在几何图形中找出线段和与差的实例,并加以分析和计算。
(3)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长度等。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线段和与差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多边形边长的计算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推理能力。
三、作业要求1. 认真阅读教材,掌握线段和与差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2. 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作业。
3. 作业中需注明解题步骤和思路,尤其是实践应用部分,要详细记录分析和计算过程。
4. 拓展延伸部分需积极思考,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5. 按时提交作业,并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和评价。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的正确性、解题思路的清晰性、解题步骤的完整性、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等。
2. 评价方式:采用老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
3. 鼓励优秀作业:对于优秀作业,可以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五、作业反馈1. 老师会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会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和与差》教案、教学设计
1.作业量适中,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避免过重的学习负担。
2.作业难度分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自己的提升空间。
3.作业形式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4.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
5.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问,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
1.学生对线段概念的理解程度,部分学生可能对线段的定义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直观演示帮助他们巩固概念。
2.学生在运用数轴和坐标系表示线段时的熟练程度,有的学生可能对坐标系的运用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3.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策略,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解题技巧,需要引导他们运用线段的和与差知识,形成有效的解题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逐步提升,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在本章节学习线段的和与差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概念和简单的计算方法。然而,对于线段和差的深入理解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他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3.多元教学,注重实践:结合多媒体教具、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线段的和与差。同时,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交流分享: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线段和差的知识。在交流分享中,学生可以借鉴他人的解题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5.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知识。
3.游戏互动:设计一个与线段和差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线段的和与差,从而自然引入新课。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线段的和差复习课》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线段的和差复习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线段的和差复习课》教材内容包括线段的和差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线段的和差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线段的和差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和差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但部分学生对线段的和差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复习和练习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线段的和差的概念和性质,能够熟练运用线段的和差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和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段的和差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运用线段的和差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复习、讲解、练习、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线段的和差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
2.练习题和学习资料。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和差概念和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呈现线段的和差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线段和差的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独立解决,运用线段的和差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线段和差的应用拓展,讨论线段和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线段的和差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线段和差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公式,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冀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 教案
2.4 线段的和与差教学目标1.理解两条线段的和与差,并作出两条线段的和与差.2.理解线段的中点的意义,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3.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过程,再次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4.积极参与数学动手实践活动,增强学习数学重在应用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乐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作图,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线段中点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观察图中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线段AM、MB、AB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线段AB、NB、AN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结合实际情境思考并回答,最后教师汇总并补充.并展示答案:(1)AM+MB=AB(2)AB-NB=AN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常见的路程问题入手,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条线段不仅可以比较长短,还可以求出它们的和与差.二、新课讲解1.合作探究问题1.1 画线段AB=1cm,延长AB到点C,使BC=1.5cm.你认为线段AC和AB,BC有怎样的关系?1.2 画线段MN=3cm,在MN上截取线段MP = 2cm.你认为线段PN和MN,MP有怎样的关系?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在此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教师适当提醒.最终教师PPT展示结果.AB+BC=AC MN-MP=PN设计意图:通过画图、观察、归纳等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理解,从直观上感知线段的和与差.如图,已知两条线段a和b,且a>b.在直线l上画线段AB = a,BC=b,则线段AC就是线段a与b 的和,即AC=a+b.如图,在直线l上画线段AB=a,在AB上画线段AD = b,则线段DB就是线段a与b的差,即DB=a-b.师生活动:先让学生试着把刚才得出的结论一般化,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发言,教师汇总补充,并PPT展示相关内容.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化,使学生从直观感知上升到理性思考.2.例题讲解例1 已知线段AB=5 cm,在直线AB上截取BC=3 cm,则线段AC的长为___________.【解析】先确定点C的位置,再分析线段的和差关系,求出线段AC的长.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如图(1),此时AC=AB-BC=5-3=2 (cm);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此时AC=AB+BC=5+3=8 (cm).例2 如图,已知线段a,b.(1)画出线段AB,使AB=a+2b.(2)画出线段MN,使MN=3a-b.解:(1)如图,线段AB=a+2b.(2)如图,线段MN=3a-b.师生活动: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若有困难,再小组讨论解答,教师巡视并检查,展示解答过程,根据解答过程,学生尝试对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教师做总结.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4.合作探究问题2 如图,已知线段a和直线l.(1)在直线l上依次画出线段AB=a,BC=a,CD=a,DE=a.(2)根据上述画法填空:AC=____AB,AD=____AB,AE=____AB;AB=12_____,AB=13_____,AB=14_____.解:(1)如图所示:(2)2、3、4、AC、AD、AE.师生活动:学生观察,画图、思考后并举手回答,教师出示问题,展示结论.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线段之间的关系,引出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定义:如图,线段AB上的一点M,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M与MB.如果AM=MB,那么M就叫做线段AB的中点.此时,有AM=MB=12AB,AB=2AM=2MB.5.例题讲解例3 如图,如果AB=CD,试说明线段AC和BD有怎样的关系?解:因为AB=CD,所以AB + BC=CD+BC,所以AC=BD.师生活动:由学生自主完成解答,教师展示给出解答示范.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三、课堂练习1.如果点B在线段AC上,有下列各式:①AB=0.5AC;②AB=BC;③AC=2AB;④AB+BC=AC.其中,能表示点B是线段AC的中点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答:C2.下列关系式中与图不相符的是()A.AC+CD=AB-BDB.AB-CB=AD-BCC.AB-CD=AC+BDD.AD-AC=CB-DB答:B3.如图所示,P是线段EF上的一点,若EF=10 cm,PF=2.5 cm,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EF=4PFB.EP=3PFC.EF=3EPD.PF=13 EP答:C4.根据下图填空:(1)MN=AN-_______;(2)AM=AB-MN-_______ ;(3)AB=AM+MN+_______ =_______ +MB.答:(1)AM、(2)NB、(3)NB、AM5.M,N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0厘米,有一点P,如果PM+PN=30厘米,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点P必在线段MN上B.点P必在线段MN的延长线上C.点P必在直线MN上D.点P可能在直线MN上,也可能在直线MN外答:D师生活动:学生解答,教师展示答案,给出解释.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线段的和与差师生活动:让学生试着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梳理思路,教师补充并PPT展示知识图.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冀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2.4 线段的和与差 学案
b a b a 线段的和与差学习目标:1、理解两条线段的和与差.能用等式表示两条线段的和、差的关系。
2、理解线段的中点,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3、用直尺、圆规作线段的和、差学习重点,难点: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运算 学习过程:知识点1:线段的和与差两条线段可以比较长短,还可以求出它们的 与 。
1.如图:已知两条线段a 和b ,在直线m 上画线段AB=a ,BC=b ,则线段AC 就是线段a 与b 的和。
即AC=a+b 。
请在直线m 上画出线段AC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方法:2.如图:已知两条线段a 和b ,在直线m 上画线段AB=a ,在AB 上画线段AD=b ,则线段BD 就是线段a 与b 的差。
即BD=a-b 。
请在直线m 上画出线段BD :________ __ _______方法:知识点2:线段的中点线段中点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下图我们可以得到线段中点的关系式:若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则AC = =12; AB=2 = 2 。
3.在图中,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
如果AB=4cm ,那么1________________2AC cm === AC+_______=AB=_______cm4.如图:AB=6cm ,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D 是线段CB 的中点,那么AD 有多长呢?三、典例分析: (必做)5. M 为AB 上任一点,C 为AM 中点,D 为BM 中点。
若AB=10,求CD 的长。
四、课上练习:6.已知线段AB=8cm ,在直线AB 上画线段BC ,使它等于3cm ,则线段AC 的长为 . 五、课堂小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AC =12 AB ,则C 是AB 的中点 B 、若AB =2CB ,则C 是AB 的中点C 、若AC =BC ,则C 是AB 的中点D 、若AC =BC =12AB ,则C 是AB 的中点2.如图所示,CD =4cm ,BD =7cm ,B 是AC 的中点, BC = ,AD = ,AC = 。
七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教案】2.4 线段的和与差
课时目标1.理解两条线段的和与差,会作出两条线段的和与差.通过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几何直观能力.2.理解线段的中点,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并进行相关计算.初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习重点理解线段的和与差、中点.会作出线段的和与差.学习难点用数量关系表示线段中点并进行计算.课时活动设计问题引入数有大小,数可以进行和与差,线段有长短,能否进行线段的和与差呢?现请你任意画出两条不相等的线段a,b,你能作出一条线段等于a+b,或a-b吗?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导入问题,可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探索本节课所学知识.探究新知探究1线段的和与差1.线段的和画线段AB=1 cm,延长AB到C,使BC=1.5 cm,你认为线段AC和AB,B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作图如图所示.可知AB+BC=1 cm+1.5 cm=2.5 cm=AC,所以线段可以相加.2.线段的差画线段MN=3 cm,在MN上截取线段MP=2 cm,你认为线段PN和MN,MP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作图如图所示.可知MN-MP=3 cm-2 cm=1 cm=PN,所以线段可以相减.探究2作线段的和与差如图,已知两条线段a和b,且a>b,试着在直线l上画出这两条线段的和,两条线段的差.学生先独立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找学生上黑板演示.1.作线段的和如图所示,在直线l上顺次画出线段AB=a,BC=b,则线段AC就是线段a与b 的和,即AC=a+b.2.作线段的差如图所示,在直线l上画出线段AB=a,在AB上截取线段AD=b,则线段DB就是线段a与b的差,即DB=a-b.探究3线段的中点问题1:如图,已知线段a和直线l.(1)在直线l上顺次画出线段AB=a,BC=a,CD=a,DE=a.解:如图所示.(2)根据上述画法填空:AC=2AB,AD=3AB,AE=4AB,AB=12AC,AB=13AD,AB=14AE.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问题2:如上图,B是线段AC上一个特殊的点,你能说说它为什么特殊吗?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原因,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解:点B把线段AC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归纳线段中点的概念:如图,线段AB上的一点M,把AB分成两条线段AM和MB,如果AM=MB,那么点M就叫作线段AB的中点.文字语言:M是线段AB的中点.图形语言:如图.符号语言:AM=MB=12AB,AB=2AM=2MB.追问:问题1所画的图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点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边画边思考,掌握线段和与差的作法以及中点的概念,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几何直观.典例精讲例1如图,已知线段a,b.(1)画出线段AB,使AB=a+2b.(2)画出线段MN,使MN=3a-b.解:(1)如图1所示.图1线段AB=a+2b.(2)如图2所示.图2线段MN=3a-b.例2如图,如果AB=CD,请说明线段AC和BD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因为AB=CD,所以AB+BC=CD+BC.所以AC=BD.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进一步熟练尺规作图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基本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叠合法是作图的依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训练1.如图,AB,BC,CA是三角形ABC的三条边.请画出线段MN=AB+AC-BC.由此,你能得到AB+AC与BC的大小关系吗?解:如图所示画法如下.(1)画直线MP,在直线MP上任取一点M;(2)在射线MP上截取线段ME=AB,在射线EP上截取线段EF=AC;(3)在射线FM上截取线段FN=BC,则线段MN即为所要求画出的线段.结论:AB+AC>BC.2.如图,C,D是线段AB上的点,AD=7 cm,CB=7 cm.(1)线段AC与DB相等吗?请说明理由.(2)如果M是CD的中点,那么M是AB的中点吗?请说明理由.解:(1)相等.理由:因为AD=7 cm,CB=7 cm,所以AD=CB.则AD-CD=CB-CD,即AC=DB.(2)是.理由:因为M是CD的中点,所以CM=DM.由(1)知,AC=DB,所以AC+CM=DB+DM,即AM=BM.所以M是AB的中点.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进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2.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感受?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互帮互助,解决困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课堂8分钟.1.教材第76,77页习题A组第1,2,3题,B组第4,5题,C组第6题.2.作业.教学反思。
《2.4 线段的和与差》数学 七年级 上册 冀教版教学设计
《2.4 线段的和与差》数学七年级上册冀教版教学设计
再次明确中点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①点B 在AC 上.②AB =BC ,在这里,少一个也不可以. 规范中点符号语言:
因为B 为AC 中点, 所以AB =BC =
21AC ,所以AC =2AB =2BC. 反过来也可以判断中点,因为AB =BC =2
1AC ,因为AC =2AB =2BC ,所以B 为AC 中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在图中线段特殊点的位置关系,引出了中点的定义.书写过程中注重前因后果,让学生充分感受过程的规范性.
(三)综合运用
1.如图,如果AB =CD ,试说明线段AC 和BD ,有怎样的关系?
2.如图,AB =12cm ,点C 是AB 的中点,点D 是线段CB 的中点,求线段AD 的长.
设计意图:体会利用中点和线段的和与差可以求出线段的长度;
线段的长度可以用多种方法求解,既能用线段的和又能用线段的差;
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进行合情说理.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规范书写过程,会用数学语言表达逻辑关系.
(四)回顾反思
回顾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线段可以表示成线段的和与差;
求一条线段既可以用线段的和求也可以用线段的差求;
运用中点的数量关系求线段的长度;
规范书写过程.
(五)课后作业
基础作业:课本74页 A 组第1、2、3题,B 组第1题.
拓展作业:B 组 第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段的和与差》学案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几何语言正确地画出线段的和与差。
2、理解中点的概念,会用数量关系表示线段的中点。
自主学习:
1、知识回顾:
(1)、线段比较长短的方法有法、法、法。
(2)、叫两点间的距离。
2、预习课本P72“做一做”,完成第(3)题
(3)、线段AB上一点M,把线段AB分成两条的线段AM,BM,则点M 叫
做线段AB的中点,这时AB= AM= BM,或AM=BM= AB。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计算线段的长度
已知线段AB=4.8cm,C是AB的中点,D是CB的中点,点E在AB上,且CE=1/3AC,画图并计算DE的长。
【规律总结】:求线段的长度,首先要根据题意正确画图,必要时要分情况讨论,然后做出正确解答。
达标检测:
1、下列各图形中,可以比较长短的是()
A、两条射线
B、两条直线
C、两条线段
D、直线与射线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连接两点之间的直线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B、若AB=AC,则点A必定是线段BC的中点。
C、画出A、B两点间的距离。
D、线段的大小关系与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3、如图所示,C是AB的中点,D是BC的中点,下面等式不正确的是()
A、CD=AC-DB
B、CD=AD-BC
C、CD=1/2AB-BD
D、CD=1/3AB
4、某公司员工分别住在A,B,C三个住宅区,A区有30人,B区有15人,C区
有10人,三个区在同一条直线上,位置如图所示,该公司的接送车打算在此间只设一个停靠点,为使所有员工步行到停靠点的路程之和最小,那么停靠点的位置设应设在() A、A区 B、B区 C、C区 D、A、B两区之
间
5、如图,在一条河的两岸有李庄和赵庄,两村协议,共同投资在河旁修建一
个饮水站向两寸饮水,为了省钱,需要使饮水站到两村的距离之和最小,请你确定饮水站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