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生态”悖论的伦理意蕴

合集下载

寻求现代消费的价值基点—兼评《消费合宜性的伦理意蕴》

寻求现代消费的价值基点—兼评《消费合宜性的伦理意蕴》
寻 求 现 代 消 费 的 价 值 基 点
兼评 《 费合 宜 性 的伦 理 意蕴》 消
施 向峰
内容 提 要 在 现 代 市场 经 济 背 景 下 , 费主 义 固然 有 可 能 创 造 一 时 的 经 济 “ 话” 但 也 必 然 带 来 生 态 失 消 神 ,
衡、 显失公平 、 的异化等严峻 问题。从人的存在论视 角、 人 以弘扬人之生命本 质为 目的, 透视与重构“ 消费合宜 性” 的现代 内涵是走 出消费主义伦 理困境 的不二法门。消费合宜性这棵思想之树在 消费领域所结成 的智 慧之 果是“ 和谐消 费观” 其主 旨在 于调 协现代消 费维度上人 与 自然、 与社会 以及人 与 自身之 间的 紧张关系并达 , 人 致和谐状态, 进而实现可持续消费、 公平消费 以及 人本 消费。消费合 宜性观念之实践魅力的充分发挥, 必须有 赖于将和谐消费观现 实化 、 具体化为节俭这 一现代美德 , 内化为消费者 的品性 、 并 外化为消费者 的合宜性 消费
任其 发展下去 , 可 能导 致割 裂经 济 短期 增长 与长 期发 有 展 目标 之间的联系 、 导企 业重 复建设 , 去结构 调整动 诱 失 力、 影响人 的生活质量 的全 面提 高 、 坏生态 平衡 以及破 破 坏社会公平等危害 。 至于走出消 费 主义伦 理 困境 的不 二法 门, 赵玲 博 在
行为。
关 键 词 消 费合 宜性 消 费 主 义 和 谐 消 费 消 费 美德
2 世 纪 6 年 代 以来 , 随 着 越 来 越 多 的 国 家 步 入 经 ( 】 0 伴
性 。具体而言 , 她是 在哲学 伦理 学的视 野下 展开 消费 合 宜性研究的基本理 路 , 即在 确证 “ 消费合 宜性 ” 为 引领 作

当代中国消费观转向的生态伦理意蕴

当代中国消费观转向的生态伦理意蕴
观 转 向 中的 深 层伦理 意 蕴 。
关键词 : 消费; 消费观 ; 色消 费; 绿 生态伦理
中图 分 类 号 :8 0 8 B 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7 3 2 1 ) 1— 0 3— 4 10 — 3 X(0 0 0 07 0
Th o o ia hisI pl a in o h ns m p in Co c ptSh f e Ec l gc lEt c m i to ft e Co u c to n e it i nt m po a y Ch n s oo ia 、 l a in Co sr to n Co e r r i e e Ec l gc lCi,i to n t ucin iz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u a o uzo om lU i ri Sca Sine or l f i uN r a nv sy( oi cec) n G h e t l
21 0 0年第 1 期 ( 总第 12期) 6
当代中国消费观转 向的生态伦理意蕴
蔡永海 , 王 芸
CAIYo g h i n — a .W ANG n Yu
( . .Sho f a gaeAt adL w , e igU i r t o hm cl eh o g ,B in 00 9, hn ) 12 c ol n ug r n a s B in n esy f e ia T cnl y eig10 2 C a oL s j v i C o j i
Ab t a t T ec re t l b sfc d wi e o r es ot g s e v r mn n a H f n, c lgc mb ln e, n te c lg c sr c : h u r n o e i a e t r s u c h r e , n i g h a o e t p u o e oo ia i aa c a d oh re o o i a lo i l l p ih fC ia l t h n  ̄mo e iai n p o e s h s n tb e p r d h e a e ain o e c n u t n c n e ti a mp r n a tri g o d r z t rc s a o e n s a e .T l n t ft o s mpi o c p s n i o t t co n o i o h o a f n t e e oo ia r dc me t h c a n y b x li e d s l e y t r i gt e ain t n o e c n u t n c n e t no t e h c lgc p e i a n ,w ih C o l e p a n d a ov d b u nn h l ai f h o s mp i o c p t l n e n e o t o i h c n e t f r e o s mp i n F m h e p cie o c lgc t is h s p p re p o e h e p eh c mp c t n o e o cp e nc n u t . r og o o te p r e t fe oo ia eh c ,t i a e x l r st e d e t ia i h ai ft s v l l o h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评析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评析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评析1. 引言1.1 介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背景和意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是一种融合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消费理论的新兴理论,致力于研究消费行为的异化现象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该理论的出现是对传统消费理论的挑战,强调消费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社会和环境的表现。

在当今世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背景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背景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模式不断变化,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多元化。

随之而来的是资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消费行为的异化现象也愈发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消费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拓展了传统消费理论的视野,将消费行为置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背景中进行分析。

通过对消费过程中的异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消费行为的本质和影响,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对于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概述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深入探讨其概念和内涵,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异化消费之间的关系,探讨异化消费在当代社会的具体表现,并探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消费的转型。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旨在揭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理论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希望能够为我们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为未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这一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扩展和深化。

它强调社会与自然的统一,提倡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现代消费观中生态需求的伦理意蕴及实践路径

现代消费观中生态需求的伦理意蕴及实践路径

现代消费观中生态需求的伦理意蕴及实践路径作者:戴红美来源:《中国市场》2015年第10期[摘要]相比较于生态道德缺失的传统消费观,现代消费观中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需求,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理念,它有着深厚的伦理意蕴。

我们需要从政府的、社会的、个人的三位一体的层面去找到它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消费观;现代消费观;生态需求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就是号召我们每个人把生态环保融入到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告诉我们生态、环保不再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道德仰视,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像日常喝水、呼吸一样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从这种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问题就是消费问题,因为对生态环境产生根本影响的就是人类的消费行为。

1现代消费观与传统消费观的不同消费观指导人们怎么消费、消费什么等消费行为,它是人们消费行为的先导。

作为观念层面的意识形态,消费观会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

导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消费观念,就是在同一时代也会产生出不同的消费观念。

11传统消费观的生态道德缺失依照社会发展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文明传承,传统消费观念对应经历了从服从型—顺从型—扩张型的消费观。

尽管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但不管以“被动的生存观”为特征的服从型消费观,抑或以“崇尚天人合一”为特征的顺从型消费观,还是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扩张型消费观,都遵照并延续了资源—消费品—废弃物的消费路径,从而造成了自然物质资源的极大浪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恶化。

正如《21世纪议程》指出的: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的失衡。

可见,在这些只注重眼前利益、代内发展的传统消费观指导下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可持续消费模式和观念的形成。

生态伦理与绿色消费

生态伦理与绿色消费

生态伦理与绿色消费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

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

根据生态伦理的要求,人类应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主要在于它打破了仅仅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人类道德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

绿色消费是人类站在世界环境革命的前沿,对传统的消费方式进行生态考察和哲学反思,在人类消费活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和价值理念。

它是人类理性选择和道德自律的结果,是人类发展绿色文明的必然要求。

所以绿色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生态伦理问题。

人作为在消费过程中的主体,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一定道德价值观念的指导和影响。

近代以“消费主义”为中心的消费价值观,造成并加速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退化,使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基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压力和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有关生态伦理学的消费观——绿色消费便应运而生了。

绿色消费是在对人类消费活动进行理性反省与批判的基础兴起的,并在20 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成一种国际消费的新潮流。

它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现代消费哲学、消费伦理思想,对于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完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绿色工作室认为:绿色消费,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消费的一种新思想;刘湘溶在《生态文明论》中指出:绿色消费不仅是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而且是指对一切无害或少害于环境的消费;尹世杰在其《消费文化学》中则提出:绿色消费,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人们对物质消费品(包括吃、穿、住、用、行等)的消费,要求无污染、无公害、质量好的、有利于人健康的绿色消费品。

消费与生态的辩证关系

消费与生态的辩证关系

消费与生态的辩证关系摘要:消费与生态看似一种矛盾的关系:消费行为会消耗生态资源,导致生态的恶化,而保护生态则需要抑制消费。

其实两者之间不单是对立的关系,其中也有统一的一面。

正确认识消费与生态的关系至关重要,它是制定相关政策的基础,正确的认识规律才能运用它,发挥良好的作用。

本文的意图在于简单说明消费与生态的关系及其意义。

关键字:消费生态辩证关系1.消费与生态的概念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类是从自然界中发展而来,与自然界密切联系,但又一定独立,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必须同自然界交互物质,而社会属性界定一个社会人不能独立与社会。

消费的概念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

消费是存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中的社会行为。

生态的概念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生态是自然界的状态的表现。

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人们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呼唤科学的生活方式,促使传统生活方式的转换和创新。

随着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2.生态文明建设是缓解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各国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生态文明正是基于此而进行的理性选择。

当工业文明的巨轮驶入20世纪后半期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人们对全球自然资源能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短缺和枯竭;3.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制约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历史上人类文明的每次变迁都是在人类生存陷入困境和力求摆脱困境的矛盾斗争中实现的。

浅论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普世伦理意蕴

浅论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普世伦理意蕴

浅论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普世伦理意蕴论文关键词:道家生态伦理普世伦理论文摘要: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自然观、“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价值观、“知和去奢、少私寡欲”的消费观。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符合普世伦理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普世伦理意蕴。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主要包括“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自然观、“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价值观、“知和去奢、少私寡欲”的消费观。

它以高度的哲学性、深沉的宇宙性、朴实的自然性彰显出独特的品性,故有学者称,“最能够与当今西方所倡导的生态伦理精神相契合者非道家、道教文化莫属。

这一论断是有道理的。

道家思想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态学”特征正日益成为当代人类战胜生态危机的深层次思想力量。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谱系中的重要一脉,具有深厚的普世价值。

从普世伦理的视角看道家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道家伦理思想的普世资源得到充分地挖掘与利用,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自然观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创生的始源,它生养万物、运化万物,并推动万物参与自然的演化,“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老子》第39章)万物的生成与改变,都是由“道”来支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42章)从一到万物,这是自然界演化的过程,包含丰富的现代宇宙生成论思想。

虽然“道”无为无形,日不可见,“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庄子·天地》)但“道”先于天地存在,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的内在动力和运行法则,“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吕氏春秋·有始》)这里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天地万物(包括人)都要遵循“道”,要效法“道”,要“尊道贵德”,这种自然主义观点是“典型的东方有机论的生成论哲学”浏5“,蕴含有深厚的生态学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发展伦理意蕴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发展伦理意蕴

需求的行为被扭曲了, 消费成了资本实现增殖的同谋与帮凶, 异化消费已经遮蔽 了消费本来 的意义。 我们 可 以从 如下 三个 方面来 把握 生态 学 马克思 主义对 现代 社会 中异 化消 费 问题 的探 讨 : 其一 , 异化
劳动 与异化 消 费 。生 态学 马克思 主义 理论 家认 为 , 由于现代 资本 主义 企业 具有 高度机 械化 、 自动化 的特
征, 因而工人被 固定在生产的某一个环节上 , 不断地重复着单调乏味的同一个动作 , 工人在这样的劳动 中无法发挥他们 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 享受不到劳动带来的乐趣 , 而只是感受到无奈、 麻木和压抑 。这样 ,

43 ・
工 人 为 了逃 避异 化劳 动 给他们 带来 的痛 苦与 不幸 , 就 只 能在 消 费 中去 寻 找补 偿 和 满足 阿格 尔 对异 化
与需要 问题 的关 系进 行 了深入 而 系统 的考察 分析 。他 反对 资本 主义 社会 把人 的需 要 的满足 完全 等 同于
商品的消费 , 并认为人们在研究生态危机的时候 , 忽略了对人的需要和欲望方面的考察 , 往往 只关注资
源供 应 的充 足 问题 。而客观 上 , 人 的需 求 与资 源供 应是 相互 作用 的 , 因为人 的需 要对 自然 环境产 生 了极 大 的负 面影 响 。因而 , 我们必 须 重新 审视人 的需 要 的本 质 以及 怎 样合 理 地 满 足人 的需 要 和欲 望 。莱 斯 批判 传统 的需 要理 论 主要是 在 经济学 的框 架 内来进 行探 讨 的 , 关 注 的重点在 于需 要 的主体 特征 , 因而存 在 以下两 个 方面 的不 足 : 一 是对 具体 的需 要 的 形成 缺 乏 研 究 , 二 是 对 满 足需 要 的社 会 经 济条 件 研 究 较 少 。 因此 , 莱 斯重 点分 析 了 当今 的资本 主义社 会 , 称之 为 “ 高 集 约度 的市场 布 局 ” 的社 会 。所 谓 “ 高集 约

消费主义的生态伦理批判

消费主义的生态伦理批判

也 随之得 到不 断提高 。这里 有必 要首先 区分 消费 与
消费 主义这 两个 基本 的概念 。 一般 来说 , 消 费是为满 足人 的基 本需求 的行 为 ,这种行 为并 非全然 是个人 的, 它同 时不可 避免地 体 现为一定 的社 会性 。 从伦理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9 — 1 5
已经 超 出 了人 的基 本 需求 的 范 围 。 进 入到 对无 穷 欲 望 的孜孜 以求 。这 对 人 的尊严 的 维护 非但 无 益 , 反 而有 害 。 尊严 的 获得 与消 费 的状 况 之 间既不 存在 直 接 的关 系 , 也 不存 在必 然 的关 系 。 “ 因此 消费 社会 中 的许 多人 感 到 . 他 们 富裕 的世 界 不知 怎 么总 有些 空
没 有生 产就 没 有 消费 。 反 之 亦然 。从经 济 学 的 角度 来 看 , 消 费是 人类 经济 活 动 不可 或 缺 的环 节 和
组 成部 分 。随 着生 产力 水 平 的不 断 提高 , 人 们 消费
的对 象 、 内 容 和 方式 日益 丰 富和 多 样 化 , 生 活质 量
岂不 知却 正 是对人 的地位 和尊 严 的贬损 。 这 些消 费
角 度来看 。人 的基本需 求是 指能够维 持人 的 日常生 活及正 常生产 和再生 产 。维 护人 的尊严且能 得到伦
正 常运 行 的必要 条 件 。但 不 知从 何 时起 , 消费 已悄 然 从 对基 本需 求 的满 足 变 成 为 消 费 而 消 费 的 消费
主义 。不容 否认 , 消费 主义 理 念极 大 地推 动 了生 产 的发 展 。 但也 毫无 疑问 地给 自然生 态 环境 造 成 了 巨
摘 要 : 消 费 是 以人 为 目的 的 对 正 当合 理 的 基 本 需 求 的 满足 , 而消 费主 义 则 将 消 费作 为 目的本 身 , 不仅 造 成 了价 值 危 机 ,

生态消费观的哲学解析

生态消费观的哲学解析

生态消费观的哲学解析消费一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能提供他们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和身份认同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对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生态消费观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生态消费观是指倡导以可持续性为核心和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消费理念。

从哲学上讲,它以人文主义和环境主义为基础,倡导人们要探究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并有意识地尽量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任何破坏,以达到环境和生态平衡,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实践中,生态消费观要求购买更多环保产品和技术,减少垃圾的产生,减少能源的消耗,采用更具有可持续性的消费模式。

例如,一些高端消费品牌要求制造商必须在设计、生产和运货的步骤中采取可持续的做法,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有些企业也会在产品展示中展示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商品,以此来吸引更多消费者,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另外,把生态消费观落实在社会中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为此,可以采取政府立法、管理以及宣传等三项措施,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改善消费者的环保习惯,以提升社会整体的环保可持续性。

首先,加强政府的环保立法,限制企业的污染产生和资源的消耗,保护消费者免受不安全的产品的侵害。

其次,严格执行政府的环境管理,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惩罚力度,增加消费者环保意识。

再次,应该大力宣传生态消费观,让消费者更加关注环境保护,通过环保的消费来改善社会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生态消费观既可以从哲学意义上解释,也可以通过实践实施。

这种新的消费理念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人类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

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消费者主动采取环保行为,为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我国传统话语的生态智慧及生态伦理意蕴

我国传统话语的生态智慧及生态伦理意蕴

我国传统话语的生态智慧及生态伦理意蕴我国传统话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及生态伦理意蕴,这些话语既承载着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尊重,又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通过对这些传统话语的解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珍视自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

中国传统话语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是对自然的喜爱和尊重。

这个话语告诉我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喜悦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利用和消费。

在另一个角度上,这也表明了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是一种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喜爱和快乐的方式去与自然互动。

这样的态度体现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界,即尊重自然、喜爱自然,并且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看待自然,而非仅仅是一种资源的利用和获取。

中国传统话语还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比如孟子的“物格而后知至”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强调的是认识事物和相信事物的重要性。

这个话语告诉我们,要想真正了解自然,就要善于观察和体察,需要用心感知自然的变化与规律,而不是蛮干和盲目。

这种方法既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也是一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则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这种信任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信任,也是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

它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轻易打破自然的平衡,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的生态系统,而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去对待自然。

在中国传统话语中,还有很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比如“百姓若失,天下若何”,这句话强调的是人民对于自然的依赖和尊重。

它告诉我们,如果人民失去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那么整个社会和整个世界也将陷入不可挽回的破坏之中。

这种连天下都受到影响的说法,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人民对于自然的尊重和珍视。

还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然界是强大而有力的,对我们来说应该以自强不息的态度来对待自然,永远不放弃与之相处的努力。

消费观的生态哲学与反思

消费观的生态哲学与反思

消费观的生态哲学与反思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消费观也随之不断演变,其中,近年来人们对消费观的日益重视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消费模式的转变、质量的提升、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人们对消费观的问题愈发敏感。

面对复杂多变的消费市场,如何以生态哲学思维去审视和反思消费本身及其影响,是当代社会需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

生态哲学思维对消费观的影响生态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涉及到人类的生活、社会的组织、自然的规律和存在方式等。

在消费领域中,生态哲学思维能够引导人们更加理性地认识消费的本质和目的,重视消费行为背后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

尤其重要的是,生态哲学思维强调平衡和协调的原则,这意味着消费行为应当维护人类与地球的协调发展。

它不仅仅是关注经济的效益,更要考虑到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从生态哲学思维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消费行为应当符合“生态平衡”的原则,确保消费不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从消费方式、消费习惯、消费品质等多个方面来调整和优化消费行为,以实现生态平衡的目标,保证消费和环境并存。

传统的消费行为往往局限于经济利益,并没有考虑到后果和负面影响,生态哲学思维则要求我们反思这些问题。

消费观的反思与调整对消费行为进行反思,需要从根本上理解自己的消费需求和价值观。

消费本质上是一个以需求为导向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把握自己的生活需求。

了解需求,才能更好地规划合理的消费计划。

这些都需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并遵循生态平衡和协调的原则,也就是说,消费调整应以实际需求为基础,不盲目追求消费的过度。

其次,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消费价值观加以反思。

消费价值观会影响我们的购买行为、消费评价和使用方式。

现代价值观的转变,对应于消费观的转变,也影响我们的消费选择。

在消费价值观的指导下,我们往往会给我们的购买行为加上各种目的性、情感性、奢华性的色彩,这时,我们就可能对消费对环境、自然资源带来的危害忽视了。

生态悖论视角下生态消费伦理的构建

生态悖论视角下生态消费伦理的构建

2007年8月 第23卷 第4期 消费经济CONS UMER ECONOM I CS Aug .2007Vo1123 No 14收稿日期:2007205209基金项目:湘潭大学跨学科星火计划项目(060917)作者简介:陈桂香(1976—),女,湖南邵阳人,湘潭大学期刊社讲师,硕士。

生态悖论视角下生态消费伦理的构建□陈桂香(湘潭大学期刊社,湖南 湘潭411105)摘 要:人类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错误理念的指导,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悖论现象,迫使我们要彻底扬弃和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无限制发展、人类中心主义和物质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构建一种与人类未来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相符的消费价值观,即生态消费伦理。

关键词:生态悖论;生态消费;生态消费伦理中图分类号:B82;F06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82(2007)04-0032-04 自工业革命以来,作为工具理性的科技理性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把“双刃剑”在带给人类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悖论现象①。

因此,为扭转这种局势,在科学技术的应用中必须要有价值理性的合理引导,通过引导人们谨慎、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保障科学技术朝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方向发展。

生态伦理、生态消费伦理也就应运而生了。

本文意在从生态悖论的角度分析生态消费伦理,以期为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抛砖引玉。

一、生态悖论的基本内涵悖论是一种包含着逻辑矛盾的命题,通俗的说,悖论是指一切与人们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结论。

生态悖论最先是由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叶谦吉教授在1997年提出来的,简单的说,生态悖论就是生态学中出现的悖论[1],它是指一切有悖人类、自然及社会这个有机统一整体协调发展的错误理念,由于受这一错误理念的指导,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中,对自然资源采取盲目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导致森林锐减、物种灭绝、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由此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灾害的现象,就称为生态悖论现象[2]。

生态消费_人类消费行为发展的深度思考

生态消费_人类消费行为发展的深度思考
个人消费。从广义而言, 主要是包括绿色 生产消费、 绿色生活消费以及其他形式的 消费。 生态消费与绿色消费虽然都属可持 续消费, 但绿色消费更侧重于考虑满足当 代人的需求, 使之和谐、 健康, 而生态消费 则强调在谋求当代人绿色、自然、和谐和 健康消费的同时, 更侧重于考虑不给子孙 后代带来不良后果, 即满足后代人的需求 与当代人的需求同等重要。可见, 生态消 费的外延更广泛一些, 它包含绿色消费包 括的内容, 绿色消费只是生态消费外延的 一部分或基本部分。 第三, 生态消费与适度消费。所谓适 度消费,是指适应于国情国力、生产发展 水平和自然资源的一种消费情况。 适度消 费应符合生 理标准、经 济标准和 社会标
($
二、生态消费:人类消费发展的新形 态 第一, 生态消费与可持续消费。可持 续消费是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 联合国环 境署 !""# 年于内罗毕发表的 《 可持续消 费的政策因素 》 中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定 义,即“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 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 自然资源的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 服务 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 ” 染物最少, 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传统 的消费分析主要是在经济系统和社会系 统中展开, 所分析研究的消费行为主要是 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 而可持续消费则把 消费放在由经济、 社会和生态三个系统构 成的世界系统中考察, 它打破了过去由物 “二元 质消费需要与精神消费需要构成的 消费结构 ” , 将生态消费需要纳入其中, 形 “三元消费结构 ” 成 。由此可见, 生态消费 是可持续消费的重要内容, 可持续消费实 现的重要形式。 第二, 生态消费与绿色消费。绿色消 “绿色、 费, 是一种以 自然、 和谐和健康 ” 为 宗旨的消费。 也即指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和 社会的需要, 而对符合环境保护的产品和 劳务进行的无污染的消费活动。 绿色消费 从狭义理解,是指由绿色产品、绿色资源 分配关系所直接决定的 绿色生活 消费与

生态消费观的哲学解析

生态消费观的哲学解析

生态消费观的哲学解析
消费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一直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从远古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直接获取和简单消费,到工业文明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生产出更为高级的消费品,从低级的消费水平到高级的消费水平,其发展包含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成就。

然而,由于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在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的基础上也开始产生更多的需求。

从最初的仅为满足生存需要而获取物质资料进行消费,到如今为了满足自身享乐的欲望而进行铺张、浪费式的消费,人们的消费观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着改变和异化。

异化的消费观不仅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更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穷、暴力等,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尽管我们不能说这些问题都是因异化的消费观而起,但绝不能否认异化消费观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因此,要想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要改变这种传统的享乐主义消费观,提倡更加正确合理的生态消费观。

生态消费观是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

消费观的生态哲学与反思

消费观的生态哲学与反思

消费观的生态哲学与反思消费观是人们对待消费和物质生活的态度和看法,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在当今社会,消费观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已经从简单的满足需求转变为更复杂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在消费观的生态哲学与反思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保护环境和坚守道德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费观的生态哲学,即是关注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环境属性,追求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消费观。

从环保、能源、可持续性等角度,反思我们的消费行为,更加关注生态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使用环保型产品,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同时,在消费过程中更加注重产地和制造过程,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以此实现生态平衡。

此外,消费观的反思还需要关注道德和伦理方面。

在当前商业市场中,注重商业利益的消费行为已经加深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例如,一些追求低价的商品也可能是由于违法、侵权等非法手段来获得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理性地消费,注重消费伦理和道德,保障公正、正义、诚实、守信的消费办法。

最后,消费观的反思还需要减少对虚荣和奢侈消费的崇拜。

在当前社会,许多人都被物质享受和个人形象的追逐所左右,热衷于奢侈品和品牌,这会导致浪费和资源的浪费。

因此,在面对物质消费时,我们可以从内心深刻地思考,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和服务,并避免过度消费和讲究虚荣。

总之,消费观的生态哲学与反思是一个广泛的话题。

在我们的消费行为中,我们需要思考生态、道德和伦理等方面,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消费行为更加合理、理性,实现相对优质的生活方式。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评析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评析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评析引言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者为人们的理解提供了关于人类与自然、社会与经济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论框架。

那么,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后,对消费主义异化的理论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评析,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基本概念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一种学术思潮,主要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平衡性,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规律。

两者结合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反对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

1.2 异化消费的概念异化消费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购买行为受到了商品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异化影响,使得消费不再是一种自发的需求满足,而是被外部规训所引导和操控的一种被动行为。

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和购买行为不再是基于自身实际需求和价值观,而是受到市场营销和商品文化的影响,导致了对消费品的过度追求和盲目买卖。

1.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内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主张,现代社会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一种自发的需求行为,更多的是受到市场经济和商品文化的异化影响。

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往往失去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的重要认识,导致了对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

异化消费不仅仅是一种对商品的盲目追求,更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盲目破坏,从而加剧了生态危机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产生。

2.2 对市场经济的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主张,市场经济是导致消费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趋势,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过度污染。

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消费不再是基于实际需求和社会价值观,而更多的是被市场规训和商品文化所操控,导致了人们对消费的盲目追求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生态”悖论的伦理意蕴摘要:“消费—生态”悖论是导致生态时代的消费问题的逻辑前提。

从思维层面看,它是人类工具理性的高扬;从社会层面看,它是经济发展目标单一化的后果;从个人层面看,它是人的需要异化的特征。

“消费—生态”悖论反映了消费自由与消费公正之间的复杂关系。

正是消费自由与消费公正之间的失衡造成了“消费—生态”悖论,造成了深重的意义危机、人性危机、生态危机。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消费的无限性与生态的有限性的矛盾关系迫切需要我们从伦理学视野破解这个悖论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消费—生态”悖论;消费自由;消费公正;伦理意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不仅是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的变革,更是消费目的与消费本真的回归,体现了消费的生态化走向。

消费是确保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人类的消费是以一定的生态损耗为基础的,是自然过程。

因此,消费与生态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一方面,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生态损耗为基础,另一方面,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则必须以生态的可持续为前提。

消费与生态之间以各自的张力构成了“消费—生态”悖论(consumption-ecology′s paradox)。

正如学者指出的,“在现代化建设中存在这样一个悖论:似乎只要从事现代化建设,就必然导致物质主义的生发和张扬,并进而会导致伦理道德的沦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要保护和维持已有的伦理道德和生态环境,就只能牺牲发展和忍受贫穷。

消费社会更把这个悖论深化了”①。

这个悖论是导致生态时代的消费问题的逻辑前提。

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消费的无限性与生态的有限性的矛盾关系,迫切需要我们从伦理学视野破解这个悖论的理论内涵和历史影响,探究消费方式生态化的实践途径和具体方式。

一、消费悖论与生态悖论悖论原本是一个逻辑学的范畴。

自古希腊说谎者悖论诞生以来,悖论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逐渐从逻辑学范畴扩展到其他的领域。

悖论的英文是Paradox 或Antinomy。

“Paradox”的原意是指“同人们通常的见解相抵触的理论、观点或说法”,它既用来表示超脱世俗、似是而非的科学论断(即所谓“佯谬”),也用来指称越规违理、似是而非的奇谈怪论(即所谓“谬论”、“两难论”);而“Antinomy”则是指“自相矛盾的语句”。

在历史上,悖论包括了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结论。

它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为逻辑悖论。

它指的是,有命题P,如果断定它是真的,那就可以由它推出命题P是假的;如果断定命题P是假的,又可以由它推出命题P是真的。

第二种为佯谬。

某些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错误的,但实际上却是对的。

如“白马非马”、“鸡三足”等。

第三种为谬论、两难论。

某些论断看起来是对的,理论似乎非常充分,似乎非常符合逻辑,但实际上却是错的。

②消费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生存与发展。

人们通过消费活动,获得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消费越多的商品就越能帮助人类更好地生存、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让人类更幸福呢?答案并非如此。

在消费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超出了基本生存需要的范畴,消费的真实目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消费的内容由单纯对物的需求演变成对物的符号价值的追求。

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驱使人们在幻想与实际中成为消费者,消费者在消费中迷失了自我,背离了消费的真实目的,出现了消费悖论。

生态悖论最先是在1997年由西南农业大学88岁高龄的叶谦吉教授提出来的。

他认为,生态悖论是指一切有悖人类、自然及社会这个有机统一整体协调发展的错误理念。

可见,生态悖论是相对于人类、自然及社会这个有机统一整体而言的,要求它统一整体协调发展。

③生态悖论现象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矛盾性。

人与自然之间是矛盾的统一体。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然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改造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是矛盾的两面。

如果只一味地开发与利用自然,必然导致生态悖论现象。

二是不协调性。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生态悖论现象的出现表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三是急功近利性。

人类为了追逐眼前利益,不惜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必然给自然界和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

生态悖论现象的产生是人与自然矛盾作用的结果。

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矛盾斗争的实践,表明了其产生的客观性和存在的合理性。

从主观上讲,生态悖论属于人类认识论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

在认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得出与事物本质、客观规律相悖的认识。

消费悖论是人类消费行为超过自然生态容纳、承载限度所导致的,并由此必然带来生态悖论。

而消费在一定意义上是延续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生态则是人类延续文明的重要基础,二者缺一不可。

消费与生态关系的失衡,必然导致“消费—生态”悖论。

二、“消费—生态”悖论的深层逻辑“消费—生态”悖论所赖以存在的前提是:消费是无限的而生态是有限的。

其意涵是: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如若没有道德对其制约,欲望性的无穷消费必然导致物质主义的生发和消费主义的张扬,进而导致伦理道德的沦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生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要保护生态环境,也需要道德的审慎力量,否则就只能妨碍消费、忍受贫穷和牺牲发展。

“消费—生态”悖论表面上看是生态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而实际上,它的背后隐藏着深层逻辑。

从思维层面看,它是人类工具理性的高扬;从社会层面看,它是经济发展目标单一化的后果;从个人层面看,它是人的需要异化的特征。

具体来说,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从思维层面看,“消费—生态”悖论是人类工具理性的高扬“消费—生态”悖论在表面上是消费、生态矛盾作用的结果,在更深层次上,它是特定思维方式的产物。

“消费—生态”悖论的产生与近代以来人类理性复兴及其工具理性的高扬密不可分。

工具理性是一种以手段有效性而不是目的合理性为宗旨的思维方式。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工具理性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它有效地提升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扩大了人类活动的领域与范围,推动了人类从自然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然而,由于过度张扬工具理性,导致了工具理性霸权,工具理性成为了衡量一切的尺度,甚至是唯一尺度。

霍克海默明确指出:“当理性放弃了自己的自主权,即不能就人的生存问题说出什么来,不能从内容上对这些问题表示什么态度,不能从关心人类解放、指导人类认识的意义上来说明行动的目标,而只关注于用何种工具和方式对自然界进行最有效的征服时,理性就成了一种工具……它的行动的价值,即它在控制人和自然方面的作用膨胀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

”④在工具理性的作用下,消费不再是维持人类满足基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方式,而是成为了人类满足过度欲望的工具。

在工具理性过度高扬的时代,必然是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生态耗竭的时代。

2.从社会层面看,“消费—生态”悖论是经济发展目标单一化的后果传统的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增长和数量扩张为单一目标,弘扬经济理性,打破了经济发展与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经济理性是近代经济学鼻祖英国人亚当·斯密1776年在《国富论》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第一,从主体角度讲,经济理性主张以人的本能为尺度进行社会活动,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第二,从价值的角度讲,经济理性注重商品交换中的经济价值,追求经济价值最大化;第三,从目的合理性角度讲,经济理性是一种支配目的合理性的工具理性,它仅仅关注以有效的手段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第四,从理念上讲,经济理性坚持以经济效应最大化为指向。

在经济理性的刺激下,人们在消费领域逐渐突破了“够了就行”的原则,崇尚“越多越好”的原则,更多意味着更好。

在经济理性主导的传统发展观中,消费不再是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正常活动方式,而是成为了实现资本继续增值、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生产力,“不消费就衰退”逐渐成为共识。

从此,消费与生产、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经济发展目标的单一化必然会破坏生产、人的需要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而导致“消费—生态”悖论。

3.从个人层面看,“消费—生态”悖论是人的需要异化的特征人的需要原本来自于人的内心的真实意愿和兴趣,是一种自我生成的活动。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原本是人存在的方式,也是自我实现的必由途径。

但在异化社会,劳动的异化蕴含着人的需要的异化,意味着人需要劳动不再是出于对劳动本身的需要,而是为了劳动之外的生存需要。

这是一种出于人的本能的动物性的需要。

需要关注的是产品,而不再是活动过程本身。

对生存的关注必然体现在对产品的占有上。

在商品社会,产品被它的符号——货币所取代,对产品的占有转化成了对货币的追求。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确证的产品,其享用应以享用者具备相应的本质力量为前提。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享有产品的人并非具有相应的本质力量,在原本无力享用却人为强制占有的情况下,享用者必然会采取与对象本身不符的方式或手段,造成了对消费对象和人的身心的破坏。

如果人的需要完全脱离了对劳动本身的需要,而是以对物质产品的不断占有为中心,那么人的需要就沦落为动物性的需要或异化的需要。

异化的需要试图通过对物质产品或商品的高度控制与占有来获取所谓的“地位”。

由此必然形成“消费—生态”悖论。

消费社会作为一种交换结构,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基础之上的。

人们对消费的需求不再是停留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上,而是更加关注消费品所象征的身份地位、流行时尚等符号价值。

消费的符号化使得对物品使用价值的需要演变为对物品符号价值的追逐,对物品实际价值的渴望演化为用虚拟价值堆积起来的符号的热捧。

财富和物品“构成了一个全面、任意、缜密的符号系统,一个文化系统,它用需求及享乐取代了偶然世界,用一种分类及价值的社会秩序取代了自然生理秩序”⑤,而符号消费需要大量的物品来不断地更新、维持符号价值的存在,必然有许多新的流行产品取代一些“落伍”的产品,以此来保证符号的意义层出不穷,不断满足人们的符号消费欲求。

然而,每一次符号消费的过程,都是来自自然生态的原料的不断攫取,消费废物的不断丢弃的过程。

由于符号消费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忽视,必然导致对自然的藐视和忽略,自然生态不过是不断炮制符号价值的工具而已。

消费的“符号化”,一方面导致人们在盲目的消费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对人生幸福的思考,颠倒了人生目的和手段的位置,人们在享受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陷入了难以挣脱的精神上的空虚和迷惘;另一方面,由于消费欲望的无止境和符号消费的无限性,严重违背了生态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人们自己也忘记了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一份子应有的伦理精神,也迷失了自身在宇宙世界中的价值坐标,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态生存,陷入了海德格尔所称的“被抛入世界”的无根状态,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恶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