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种权宜性现代大学制度理论的分析
“现代大学制度”辩
“现代大学制度”辩[摘要]“现代大学制度”成为了中国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然而,对其内涵的理解却是众说纷纭。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精神,以及当前“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现代”精神,“现代大学制度”应当特指在大学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基础上的“现代制度”,以区别于常规的大学制度变革问题。
这样明确“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有助于规范学术用语、明确学术研究方向。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所有权;管理权;新制度经济学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努力,“现代大学”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与之相关的就是关于“现代大学制度”问题的讨论。
据初步统计,仅就中国期刊数据网检索,1997年以来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论文近200篇,有关的学术著作也有多部,我国对其研究之兴趣可见一斑。
然而,在这些热闹纷纭的表象下,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再次思考,那就是到底何谓“现代大学制度”这一根本性问题。
令人困惑的是,在有关“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中,由于新制度经济学影响之巨,人们更爱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话语,对“制度”加以概念解释分析,随后又很快将其抛之脑后,泛泛地对当前现代大学制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批评或者建构,返回到“制度”的现实层面就事论事,而完全没有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精神,所谓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无非就是“当前大学改革”问题。
这种“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方式,难免给人以“挂羊头卖狗肉”之嫌疑,有意无意地混淆“视听”。
因此,有必要统一“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以进一步推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一、“现代”的纷争中国目前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现代化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追求,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
因此,现代化大学建设,就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就不难理解,中国当前对现代大学问题研究之高度关注。
然而,当前学界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
例如,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1];杨东平认为“现代大学最核心的价值和制度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如果考虑到教学模式,还可以加上‘通才教育’”[2];张应强等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本真意义在于:通过协调、规范大学组织的外部关系,以保证大学的文化地位,从而使大学更好地履行其文化传承及文化创造的职责”[3];别敦荣认为“我们今天所要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是针对我国大学所承担的现实使命,在解决数十年来大学制度存在积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大学制度”[4];其他学者也有许多不同的论述,如孙伟等认为“所谓现代大学制度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5];李春轶等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指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民主管理,明确大学管理者和办学者之间的关系的义务,全面把握和落实大学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应具有的权力和责任,籍以促进大学高度社会化并维护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一种管理制度”[6]。
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合理性
有 效性 。
一
所 以能 够不 断地 向人 道 前进 , 社 会 之 所 以持 续 的发 展 和繁 荣 , 以及我们 生存 的世界 之所 以越来 越美 丽 , 这 一切 都是 建立在 新 的 观念 和 技 术 的基 础 上 的 , 是 以对未 知世界 的永 恒探 索 为 前提 的。 问题 在 于 , 对 于未知 世界 的探索 没 有 千 年不 变 的 成例 可 以遵 循 , 是 一场 观念 的 冒险和科学 技术 的反复试 验 。我们 永 远 无法 知道或 计划 出新 的观念 和科学 原理 在何 时何 地 出现 , 很多 时候 , 对 于 学者 和 科 学 家来 说 , 创 新 的 活 动是 一场知 性 的游 戏 , 是 在理 性 和 激情 支配 下 的
使 得现 代 大学在 制度 上 区别于社 会 上 的其 他一 切机
构, 与社会 和 国家之 间形 成 了 合理 的职 权 分 工 和权
力制衡 。随着现 代 社会 和大 学 自身 的 发 展 , 这一 制 度 的基 础 结构虽 然 受 到 了很 大 的挑 战 , 但 是其 基 本
的理念 和精 神仍 然 在 发挥 着 作 用 , 当然 它 也在 努 力
2 0 1 3年 1 1月
重 庆 高 教 研 究
Ch o ng q i ng Hi g he r Ed u c a t i o n Re s e a r c h
No v ., 2 01 3 Vo 1 . 1 No . 6
第 1卷
第 6期
论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的 内涵 及 合 理 性
浅析大学生领导权力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析大学生领导权力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领导权力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大学校园,学生组织的领导权力对于学生参与管理和发展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运行中,大学生领导权力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一定的对策来解决。
大学生领导权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权力不平衡和滥用的现象。
学生组织领导层的权力集中度高,普通成员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会少,导致了权力的不平衡。
一些领导者在运用权力时存在滥用的情况,以个人利益为导向,不顾组织和成员的利益。
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进行解决。
建立公正合理的选举制度。
通过建立选举制度,确保领导层的产生过程公开透明,减少权力不平衡的情况发生。
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分享机制。
通过制定明确的组织章程和职责制度,规范权力的行使范围和方式,避免滥用权力。
建立监督机制,对领导层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权力的合理行使。
加强民主决策和参与机制。
充分听取和尊重普通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增加他们的参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大学生领导权力的问题还表现在能力不足和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
一些学生领导者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可能在领导能力、组织管理、危机处理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一些领导者对于自己的职责和责任意识不够强烈,缺乏为全体组织成员着想的思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领导者的培训和能力提升。
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讲座,提供组织管理、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领导者的能力水平。
加强领导者的责任意识培养。
开展集体讨论和个人心理辅导等活动,引导领导者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对组织成员的影响,激发其对组织发展和成员利益的关注。
大学可以建立mentor制度,为学生领导者提供长期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承担领导责任。
大学生领导权力的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通过建立公正合理的选举制度、权力分享机制和监督机制,可以减少权力不平衡和滥用;通过加强领导者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提高领导能力和责任意识,可以解决能力不足和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
浅析大学生领导权力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析大学生领导权力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大学生社团和学生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校园管理和活动组织中,大学生领导权力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在大学生领导中,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推动团队向前发展,促进团队成员的成长,又有可能导致权力滥用、不公平待遇等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大学生领导权力的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权力的特点、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权力的特点权力是组织中主要的资源之一,它体现了组织中个人或群体的行动决策能力。
在大学生领导中,权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不是永久的。
权力的来源是大家对领导者的信任和承认,一旦信任消失,权力也会随之减弱或失去。
领导者要时刻保持自身的形象和工作表现,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和认可。
2. 有限制性。
权力虽然是推动组织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它也是有限制性的。
领导者所拥有的权力是相对的,必须受到组织规章制度的约束,不能随意行使权力。
3. 是相互的。
权力是由领导者和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形成的。
领导者不能单凭个人意志行使权力,必须在团队成员的支持下发挥作用。
二、问题原因在大学生领导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权力滥用、公平待遇、沟通不畅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规范管理。
由于大学生领导者多为学生自发组织,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和规章制度,导致领导行为难以规范。
2. 个人主观意识强。
有些领导者由于个人能力和魅力较强,容易产生“我行我素”的思想,忽视团队成员的利益和需求。
3. 沟通不畅。
在大学生领导中,由于双方对话方式不同、立场不同,导致沟通不畅,而沟通不畅则会加剧权力问题的产生。
三、对策分析鉴于大学生领导权力问题的存在,有必要采取一些对策来规范权力的行使,推动团队建设和活动组织的顺利进行。
对策主要包括从个人素质、组织规范和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完善。
1. 提高领导者的素质。
领导者应提升自身的管理和沟通能力,增强理性思维和积极心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关心团队成员的需求,使得团队成员感受到领导者的亲和力和责任感。
浅析大学生领导权力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析大学生领导权力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大,校园中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学生领袖。
然而,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一些大学生领导在使用权力时出现了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本身的形象和能力,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大学生领导权力的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问题分析1.权力滥用在校园里,一些领导可能在使用权力时采取强制措施,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下属,导致下属反感。
有些领导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以个人意志为导向,经常不顾及下属的感受,这样会造成下属间的恶性竞争。
2.缺乏沟通技巧有些领导在面对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缺乏沟通技巧,导致无法和下属建立良好的关系。
领导只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忽视下属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会使下属失去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追求个人利益一些领导在担任职务时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导致失去原本应有的真诚和公正。
这些领导往往排斥不同的意见和思想,甚至会使用权力打压那些不同意见的下属。
二、对策分析1.加强沟通领导需要注重自身沟通技巧的提高,与下属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沟通,了解下属的工作想法和偏好,为下属营造一个开放、民主的工作环境。
在发现下属的错误时,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沟通,倾听下属的理解、想法,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2.强化自我认识领导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到公正、公正,不能让个人利益决定行为。
同时,领导需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做一个好的榜样,以此来引领下属。
3.合理使用权力领导需要理性使用权力,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力调整,注重向下属传达正确的思想观念,避免强行改变下属的想法和行动,以其强制性和专制性。
4.建立监督机制学校和社团应该建立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监督机制,加强对领导使用权力的监督,对领导的滥用、追求个人利益等行为,及时进行约束和制止。
对于违反纪律和规定的领导,应该及时追究责任,坚决守护权力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综上所述,大学生领导权力的问题与对策分析,领导应该在工作中注重沟通,加强自我意识,合理使用权力,学校和社团应该建立监督机制,才能真正做好领导的工作。
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正在不断发展和优化,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大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地方,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
现代大学注重实践教学,提倡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和社会活动。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并实践所学。
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更加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另外,现代大学也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
大学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心理辅导和个人发展课程,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升自信,健康成长。
同时,学校也提供各种各样的社团和活动,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总的来说,现代大学制度正在朝着更加人性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大学里,学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为未来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一、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分析现代大学制度包括理论研究以及实际运作两个层面的内容。
( 1) 从理论研究上讲, 现代大学制度是一种理念, 是对于高校既保持自身的学术自由同时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模式的探索。
有研究者认为理想的大学制度本质在于能够妥善地处理大学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平衡、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学术发展的关系和大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袁贵仁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大学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行民主管理。
别敦荣认为我们今天所要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是针对我国大学所承担的现实使命, 在解决数十年来大学制度存在积弊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新大学制度。
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大学发展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正在进行中逐渐成熟的一种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文化的一部分。
它的发展完善都刻上了社会主义特色的烙印。
( 2) 从实践上讲, 我国现行大学制度就是一种现代大学制度。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的开端是以19 世纪洪堡主持的与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的柏林大学为标志的。
洪堡第一次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功能, 并且形成了一些基本价值和制度特征, 如学术自由这样的价值和传统。
概念在公立高校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这一根本性原则下的大学制度研究,方可称之为“现代大学制度”二、要探析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必须深入其“制度内核”———权力和利益。
1.现代大学制度的权力本质制度作为影响人类行为的规则体系和权利关系,它的形成及其影响程度是由权力所决定的。
,权力结构决定着制度结构,权力直接影响制度供给,权力运行的表现形式便是制度。
权力不仅决定着制度的形成及其约束强度,而且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
因为权力主体决定着资源配置,从而决定着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的组合。
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关于大学的规则体系和权利关系,它的形成及其影响程度是由权力决定的。
康宁认为,“高等教育资源是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政府、市场和学术力量”。
试论现代学校制度
教育创新是解决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振兴行动的主要目标之一。
现代学校制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强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解读对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首先是界定其核心概念及其内涵。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有人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指的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特征,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校体制(黄兆龙)。
也有人认为现代学校制度特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自主、民主办学,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及所在社区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整套的制度体系。
学校作为教育系统的中心,应当是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和运作的依托。
因此,现代学校制度应以学校运作机制的研究为重心,并向影响学校运作的其它因素辐射,避免把现代学校制度变成笼统的现代教育制度,或者将其理解为狭义的学校经营和管理。
学校的运作机制包括学校投资方式、办学形式、管理模式以及组织机构等,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体现在:(一)反映市场经济和学习型社会条件下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条件是我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宏观背景,它催生出我国办学体制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虽然学校要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研究与实践尚未成熟,但作为培养人、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已具备了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必将朝着学习型组织发展。
(二)以学校法人制度为前提和以教育管理专家负责经营学校为基础学校法人制度是对学校财产所有权形式的规定,学校具备独立的法律人格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建立学校法人制度是为了确立起学校的主体地位,使学校拥有法人财产,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实现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统一。
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特权行为的规制
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特权行为的规制作者:曾文革肖峰来源:《行政与法》2015年第07期摘要:我国的现代大学建设进程深刻改变了高校的社会关系空间,使学术权力运行制度理念、外部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通过大学制度创新抑制特权行为的流弊已势在必行。
而我国现行大学制度在理念、制度构建及运行机制上,对特权行为的理解与规制已不能适应现代大学建设的需求。
需要识别特权行为在大学制度中的特殊表现,改善基本制度和执行机制,防止特权行为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侵蚀。
关键词:现代大学;特权行为;制度建设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7-0069-09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人力资源全球配置使人们对大学功能的再认识尤为迫切,大学自治、高校“去行政化”等教育理念深刻影响着我国高校制度。
完善大学制度特别是建设现代大学,已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代大学制度“包括了现代社会和制度本身的双层内涵,并且从本质上说更是一种特定和具体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1]作为权力异化的“防腐剂”,反对特权行为制度在现代大学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作用。
本文认为,在现代大学建设中,对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来规制特权行为的制度创新加以研究十分必要。
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特权行为的规制需求特权行为在大学制度中集中表现为学术、行政权力系统的特权行为,对其进行规制具有特殊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大学建设过程中,通过制度强制来保障大学践行社会功能,抵御外部侵蚀性因素渗入是应有之义。
国家权力系统中存在的特权行为从外部影响着现代大学理念和治理结构的建设,而大学运行内在规律中学术特权行为等特殊问题的存在,也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形成了挑战。
(一)规制范围要覆盖学术、行政两大体系大学制度发展到现代社会阶段,应在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和知识服务需要的同时,既顺应特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并遵循高校办学规律,又要回应新的社会需求,更要抵御社会转型对学术、行政权力体系的双重冲击。
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几点理解
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几点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纳入社会建设范畴。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对于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推进社会建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就“如何认识和理解现代大学制度及影响其建立完善的关键因素”展开论述,以期为高校推进现代大学制度提供有益参考。
标签: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学术一、引言与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纳入社会建设范畴,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对于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推进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探讨分析如何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加以重新研读,之所以追溯于文本,绝非陷入所谓的文本主义争辩,而是要寻找和发现问题提出确立的综合研判。
从《教育规划纲要》文本来看,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以单独要点的方式加以阐述,并进一步细化了治理结构、章程建设、社会合作及专业评价四个方面,但如若仅以此作为理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难免有所偏颇和狭隘。
那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制度本身的科学内涵呢?统观《教育规划纲要》表述的全文来看,文本对于高等教育来讲,其核心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并进一步明确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任务。
如以此作为问题深入讨论的切入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诸多改革,其最终的组织和实施者皆与高校的管理密切相关,而高校的管理最核心的莫过于对管理决策层的管理,这才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中心问题所在。
但如果这样的讨论就此止步,仍不失带有一丝视野上的浅显和单薄,因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进一步深化和推演是高校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深度回应,对此问题的细致品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现代大学制度的权力模式分析
它。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 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 定一样 , 高等教育也相 当重要, 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
决定 。 ’ ’ 一 在西方 , 从大 约 8 0 0年 前 的波 隆那 大学 和 巴黎
就产生了三种不同性质的力量影响着大学制度的运
行, 这三种 力 量 即是 政 治 权 力 、 行 政 权 力 和学 术 权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2 6 基金 项 目 : 河 南省 科技计 划项 目( 1 0 2 4 0 0 4 3 0 0 2 4 )
作者简介 : 兰军瑞( 1 9 6 6 . ) , 男, 河南罗山人 , 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 究。
・
78 ・
学术权力的确定和正当运用是大学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标志和保强化大学的学术权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术民主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大学的自主办学能力与民主管理水平在以学术权力主导的大学制度中权力的主体是大学的各类学术组织如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等和学术人员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学术组织系统
围绕着 现代大 学 组 织 , 实 际上 发生 着 三 种不 同 的行 为模式 : 个体行为模式( 如校长治校) 、 群 体 行 为模 式 ( 如教 授治教 ) 和 个体一 群体 行 为模 式 ( 如 党 委 领导下 的校 长 负 责 制 ) 。围绕 这 三 种 行 为 模 式 ,
展也不容忽视。约翰 ・ 布鲁 贝克 曾说 i “ 高等教育 越卷入社会的事务中就越有必要用政治观点来看待
力, 而它们 不 同 的组 合 又 会 形 成 不 同 的权 力 模 式 。
当今 世界存 在着 四种 类 型 的大 学 制度 模 式 : 政 治权 力 主导 型 、 行政权 力 主导型 、 学术权力 主导 型和三种
基于善治的现代大学治理
基于善治的现代大学治理善治是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理念,旨在使大学更加公正、开放、民主、透明,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本文将从大学自治、权力制衡、参与决策和责任追究等方面来探讨基于善治的现代大学治理。
大学自治是基于善治的现代大学治理的核心概念之一。
大学是一个自主性极高的组织,应该有权利独立决定自己的事务,而不受政府或其他利益团体的干预。
大学自治的原则包括学术自由、学生自治和教职员工参与管理等。
学术自由是指教职员工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拥有独立的思考和表达观点的权利。
学生自治是指学生在校园内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权利。
教职员工参与管理是指教职员工在大学管理中要发挥积极作用,参与制定大学政策和决策。
权力制衡是实现善治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大学治理中,权力不应该集中在个别个体或少数几个人手中,而应该通过制度和程序来限制和平衡权力。
大学治理机构应该由学院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教职员工代表等组成,以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大学应该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权力行使进行监督,以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的问题。
参与决策是基于善治的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环节。
大学管理决策应该广泛倾听和纳入各方的声音,尊重各方的意见和利益。
大学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机制,鼓励教职员工和学生对大学的事务进行讨论和参与。
大学还应该加大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培训和参与机会,提高他们参与决策的能力和意识。
责任追究是基于善治的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原则之一。
大学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在行使权力和职责时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他们的决策和行为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审查。
大学应该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和奖惩制度,鼓励优秀表现,惩罚不良行为。
大学还应该建立独立的申诉和举报机制,保护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防止不正当的行为和欺凌行为。
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是指目前世界上主流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包括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以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方式。
现代大学制度的出现与发展,源自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和追求,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
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现代大学制度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原则:第一,多样性和自由。
现代大学制度尊重个体的差异,提供多样的专业和学科选择,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
同时,现代大学制度强调学术自由,鼓励思想的自由交流和独立的学术研究。
第二,学术研究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重视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前沿的学术研究和实践项目,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第三,综合培养。
现代大学制度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第四,社会服务和责任。
现代大学制度强调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大学应承担起为社会提供人才和知识资源的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问题解决,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个体而言,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能够培养人们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提升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和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对于社会而言,现代大学制度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然而,与此同时,现代大学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大学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过分强调学术研究和知识产出可能会忽视对实践技能的培养,使一些学生毕业后缺乏实际工作能力。
此外,现代大学制度也面临着资金和资源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完善和改进现代大学制度。
对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看法
对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看法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学校、提高教育质量而制定的一套规章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扮演着培养人才、传递知识的重要角色,学校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学校正常运营和教育教学的高效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学校管理制度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学校管理体制、师资队伍、教育资源配置、评价制度等方面对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首先,学校管理体制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
在过去,学校的管理主要由校长和教师担任,校长负责整个学校的管理、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教师负责授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学校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学校管理体制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
目前,一些先进的学校管理体制借鉴了企业管理的经验和理念,建立了更加科学、灵活的管理模式。
例如,学校可以引入学校董事会,将学校的管理权和决策权下放到更多的人员手中,增加学校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另外,学校可以注重团队合作,建立专业化的教研团队和教研组织,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这些改革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师资队伍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资源,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
然而,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学校存在着教师年龄偏大、教龄偏长的现象,缺乏年轻、具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的教师。
另一方面,一些学校的“短板教师”问题比较突出,缺乏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学校管理机构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水平的青年教师加入学校教师队伍。
其次,学校可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另外,学校也可以加强对教师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幸福感。
现代学校制度的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现代学校制度应运而生。
它不仅是对传统学校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创新。
现代学校制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公平竞争公平竞争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首要理念。
政府应提供相对公平的政策、法制环境,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这既是保障学校良性竞争的基础,也是激发学校挖掘自身潜能、培育自身优势的重要前提。
公平竞争环境有助于形成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二、自主办学现代学校制度强调学校的自主办学。
政府应转变角色和管理方式,减少对学校办学过程的不必要干预和控制,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展多元办学,办出特色与个性。
同时,学校应依法管理,保障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三、法人治理结构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建立健全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校长应转变角色和管理方式,依法治校,与教职员工、社区和家长代表共同设计和推进校内制度建设。
校长作为学校文化的领导者,要赋予教师应有的教学自主权,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四、内涵式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倡导内涵式发展。
与传统学校相比,现代学校更注重内涵建设,所依靠的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
学校应积极开发人力资源,通过招聘、使用、激励、培养与培训等方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改革校长遴选与教师人事制度,培养名校长、名教师,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关键。
五、特色发展现代学校制度鼓励学校拥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品牌课程或教育项目。
这有助于学校在教育市场中脱颖而出,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
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特色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六、教师至上现代学校制度强调教师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教育质量的保证。
学校应关注教师职业荣誉感和成长,通过各种举措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校长要具有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和换位思考的管理思维,重新定义教师节,增强教师的仪式感和职业荣誉感。
七、学生至上现代学校制度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
学校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与适应性
学校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与适应性学校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学校正常运作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设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它们被制定出来,旨在规范学校内部的行为,维护学校的秩序,并提供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
然而,对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与适应性,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探讨学校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与适应性,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首先,学校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体现在它们能否确保学生的权益得到保障。
学校是为了学生成长和发展而存在的,因此,管理制度应当关注学生的权益,在教育过程中为其提供公平、公正的待遇。
合理的管理制度应当确保学生的参与和表达权利,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并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此外,合理的管理制度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次,学校管理制度的适应性在于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
在一个多样化和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学校管理制度必须不断调整和改进以满足新的需求。
它们应当能够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如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以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
此外,学校管理制度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学习能力,倡导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培养,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然而,尽管学校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与适应性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之处。
首先,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冗余、复杂的规定,导致学校管理的繁琐和低效。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是简化管理制度,减少不必要的限制和程序。
其次,管理制度往往将过多的重点放在纪律和考核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发展。
这可能会限制学生的自由和自主性。
因此,管理制度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交流机会。
为了提高学校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与适应性,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制定管理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和需求。
这可以通过学生代表参与制定制度、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实现。
其次,学校应及时关注社会变革和教育趋势,不断更新管理制度,以适应变化的需求。
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体系
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体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为了保证大学的良好运作和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大学管理制度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分析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机制,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一、概念和特点1. 概念大学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实现大学目标和任务而规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的总称。
它是大学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框架,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组织结构、权责关系、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
大学管理制度是大学管理者对大学运作的规范和约束,是保证大学内部秩序和效率的重要工具。
2. 特点(1)多层次性。
大学管理制度是一个包含多个层次和环节的系统,涵盖了从高层决策到基层执行的各个层次。
不同层次的管理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2)科学性。
现代大学管理制度需要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不能单纯依靠经验和惯例。
要根据大学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结合管理学、组织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
(3)灵活性。
大学管理制度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需求的调整。
灵活性不仅体现在制度的设计上,还需在执行过程中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变化和问题。
(4)规范性。
大学管理制度需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约束力,能够规范大学成员的行为和活动,维护大学内部秩序和稳定。
规范性是制度的基本属性,也是其有效执行的基础。
二、构建与运行机制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的特点和需求,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
下面从大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执行和监督三个方面来探讨其构建与运行机制。
1. 建设(1)制度设计。
大学管理制度的建设需要从大学的整体定位和发展战略出发,结合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和人员设置,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包括组织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相互配套、相互促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一种权宜性现代大学制度理论的分析摘要:我国高教界目前流行的现代大学制度理论,并非是一种在自然性研究基础上、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论,而是在诠释性研究基础上产生的权宜性教育理论。
其内容只是对现实大学制度的概括和抽象,而不是理论的创新或创造,其中并没有表示教育思想进步的新思想、新理论。
这种现代大学制度理论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为尊者讳”的社会思想形态;其产生的社会制度基础,是奠基于计划经济时期却一直没有改变的“统一集中”制度。
要创造真正的现代大学制度理论,就必须理性地对待“政治正确”原则,直面大学思想和体制的现实问题,虚心学习中外大学历史和现实中的先进思想和制度。
如此,方能建立在逻辑上能够讲得通的、经得起理论“辩难”的现代大学制度理论。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理论,诠释性研究,权宜性理论,政治正确原则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大学活动的规范体系,在大学活动中是处于中间位置的。
在其上位,有主导产生和形成大学制度的大学理论和思想:在其下位,有被大学理论和思想、制度支配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这三者之间是一种逻辑上的顺向接续关系,亦即思想决定制度,思想和制度决定实践。
因此,要设计或创造一种先进的大学制度,就首先需要有一套先进的大学理论和思想。
若无先进的大学理论和思想的引导,所谓的新的大学制度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或者是无进步意义的修饰。
而笔者之所以提起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我国目前的大学理论领域中,流行着一种权宜性的大学制度理论。
这种理论虽然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做支撑,但却被媒体格外青睐,在社会上也如鱼得水,很有市场,甚至被许多大学作为现实工作的指导方针而写入文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
一、并非为创新成果的现代大学制度理论大学是一个世界性的事物,其思想和制度是在世界范围内都适用的,也是世界各国大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的基本条件。
世界各个国家的大学,都首先必须是大学,其次才是某个国家的大学。
所有国家的大学都应该具备世界大学的基本特征,才能够为世界同行所接受和承认,也才能产生大学应有的教育价值和文化意义。
众所周知,世界大学在思想和组织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治”。
这并非是西方国家大学的“思想霸权”,或有些人所说的教育殖民内容,而是人类教育历史上的宝贵思想遗产和制度结晶,是大学要完成自己教育和文化使命的必须的制度条件。
非如此,大学就难以成为真正的大学,难以产生真正的大学的作用和效益。
而大学在这些思想和制度方面的变形,将使大学中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扭曲,使其由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异化成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将大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本质,异化成制造学生教育资格(文凭)及职业技术能力的本质:使大学蜕化成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或“现代化养鸡场”。
在这样的变化中,大学人对大学的忠诚、责任、作用都会相应地减弱甚至完全丧失,使大学难以产生应有的教育力量和文化影响,无法培养出自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有志于仰望星空的卓越人才,无法形成追求真理、维护公理、弘扬正义、积极创造的传统和风气,无法在更高的层次上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这样的教育观念和大学认识,无疑应该是大学人心知肚明的教育常识,也是大学治校者和大学人应该秉持的基本教育观念。
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这样的观念不仅没有成为大学上下的教育共识,甚至没有成为教育理论界的思想共识,反而成为一些大学中长期被漠视的观念,以及一些大学的公开场合中被忌讳言说的话题,在极致处,甚至成为一些教育理论研究者否定、抹杀、批判的内容。
而笔者之所以进行这样的陈述,是因为在近年来的现代大学制度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种非常流行的大学制度理论,其价值指向与世界大学制度的精神主旨明显相左。
这种大学制度理论的基本内容为“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共同参与”。
由于这种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正好满足了体制的需要或期待,因而被一些体制中人看好,也被各种媒体大肆宣扬和传播,甚至被一些大学写入本校的正式文件作为学校工作的指导方针而受到肯定和赞赏。
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大学制度理论呢?其进步意义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仔细审视这种“新”的大学制度理论,可见其并非是什么理论创造或理论创新,而只是对我国现实大学制度内容的概括或抽象。
其中的“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民主管理”等内容,在我国大学中早已有之。
有些内容虽然徒有虚名(比如:民主管理),在理论上却并不新鲜,因为大学的管理在理论上是一直声称要坚持“民主管理”原则的,因而也算不上什么新内容。
其中唯独可以称为新内容的,就是关于“教授治学”的概念了。
然而,这个“教授治学”的概念,却让人极其困惑。
因为在常识性的意义上,“教授治学”指的是“教授研究学问”。
这种天经地义的社会常识,怎么能够变成大学的制度原则呢?当然,为了说明此“教授治学”非彼“教授治学”,“新理论”的创造者对“教授治学”进行了一番解释,声称他们所说的“教授治学”,不是指“教授研究学问”,而是指“让教授(教师)参与大学中的学术管理”。
对此,笔者以为,先不说按照我国汉语的习惯,一个概念只可能有一种特定的内涵,不可能有多种内涵,特别是意义完全不同的内涵。
单说“治学”这个概念的含义,在中国文化的意义上,是只能被解释为“研究学问”,而不能被解释成其他意思的。
因为我们通常在说某人“治学严谨”时,就是说他(她)对知识及其问题的探究很认真,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没有证据就不乱下结论。
而在说某人“治学有方”时,就是说他(她)在研究学问时非常讲究方式方法,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或成绩。
或许是笔者孤陋寡闻,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治学”可以有其他意义的解释。
但现在“教授治学”却被解释成是“‘治’——学术管理”,亦即指“教授参加大学的学术管理”。
这种说法不仅使人感觉有“法随口出”的随意,而且有强词夺理、指鹿为马的嫌疑。
试想,如果不做特别的解释,有谁会作“教授治学”是指“教授参加大学的学术管理”的理解呢?而且按照这个逻辑,“教授治学”是否还会被扩展成“治——学生管理”、“治——学风建设”,抑或“治”其他什么的呢?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教授治学”中关于教师参与大学教学和科研管理的思想,其实也不是什么新内容。
因为在我国长期的大学管理中,都有教授(包括其他职称的教师)参加学校教学和科研管理的要求。
即使在极左思潮流行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通行的“三结合”原则中也包含有教师参与学校领导和管理的意蕴。
当然,他们的“参与”是实质还是形式?是否真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则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
然而,谁又能保证如今的“教授治学”不会是相同的结果呢?另外,除了一些特别的时期外,组织部门在选拔大学领导人时,都要考虑候选人的教育背景及学术水平,也就是要考虑“教授治学”的因素,其精神主旨也是要“教授参与学校的学术管理”。
所以,如果不作专门的限定,“教授治学”理论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新意的。
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理论,也实在说不上是一种理论创新。
二、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质是现在大学制度当然,如果将这种大学制度理论与一些学者主张的世界大学制度理论进行比较,那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因为人们会发现这种大学制度理论,显然对世界大学制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置换。
其中两方面的置换颇耐人寻味:一是将世界大学制度中的“教授治校”换成了“校长治校”;二是将世界大学制度中的“大学自治”,换成了“共同参与”或“民主管理”。
这种大学制度理论中的“创造”,就是去掉了世界大学制度中与我国现实大学制度中不一样的内容(比如:“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治”),增加了凸现我国现实大学制度的内容,(比如:“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共同参与”等)。
这样的置换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在理论上彻底终结了我国在早期的“近学日本、旁采泰西”时就移植来的世界大学制度理论,彻底消除了这种理论在我国大学中本就已经非常微弱的影响;二是表明我国准备建立一种完全不同于世界大学制度理论的“中国大学制度理论”,并使大学的“中国特色”更加显著和强化,其精神主旨颇有“中体西用”的遗风和意蕴。
显而易见,这样的置换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大学制度理论创建活动(当然,这个理论的创建历史已经很长了):一方面,它使我国大学制度保持了长期以来就具有的“人治”(校长等领导者)特色,其做法符合国内理论界长期遵循的政治正确原则,很容易获得体制的赞赏和支持。
另一方面,由于在大学制度原则中,增加了“教授治学”的内容,就不仅缓解了社会舆论中要求教授参与大学决策和管理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安抚了教授们要求参与大学决策和管理的意愿,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些机会,并且有利于平息大学内外批评大学行政化的声音,使大学度过了制度合法化的危机。
第三方面,或许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样的理论设计可以使教育管理当局如释重负:既不破坏大学中现有的权力结构,保证校长依然是大学活动的核心,当然也不会使“领导们”失去原来的地位和利益,又应对了社会舆论中要求大学去行政化、教授(教师)参与大学决策和管理的压力,使教师要求和公众舆论都得到了很好的安抚,化解了围绕着大学的各种矛盾,以及社会舆论对大学形成的压力。
这样的结局对大学和教育管理当局而言无疑是非常完美的,人们似乎都可以高枕无忧了。
然而遗憾的是,这种两全其美的感觉极可能只是大学和教育管理当局一厢情愿的期望,而难以成为大学领域中的现实。
因为这种大学制度理论的合理性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自说自话”,并不是教师以及公众的真实感觉或评价,而只要对其进行理性分析,就会发现如下问题:一是由于这种现代大学制度理论本质上只是对现实大学制度的诠释和修饰,并没有现代大学制度中应有的“现代”内容及特色,其进步性(在保证大学的独立性、自主性方面)甚至都不及颁布于90多年前的《大学令》,给人的感觉是“新瓶装旧酒”,应用它既无法解决大学中积存已久的矛盾和问题,更无法推动大学制度的实质性进步。
二是这种理论的内容及精神形态如同麻花,合理的、不合理的理论,科学的、不科学的思想,都莫名其妙地扭结在一起,不仅缺乏理论应有的逻辑性,而且缺乏汉语词语应有的准确性。
其给人的整体感觉是,除了粉饰和肯定现实体制外,并没有实质性的新内容。
三是这种理论的精神志趣,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方针”,倡导的还是全能政府主导下的大学制度模式。
其在大学中维护的还是传统的“统一集中”制度,使中国的大学制度游离于世界大学制度之外,成为大学领域中的异类。
而坚持这种理论导致的问题是,我们的不具备世界大学基本品质和要素的大学,如何与世界大学同行进行交流?如何吸收他们在思想和制度方面的先进内容?如何得到他们的承认和尊重?四是从这个理论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在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中,一方面,由于没有先进的大学思想的引导,因而无法产生先进的大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