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三语文《古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学案(教师版)
古诗鉴赏学案(教师版)-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语文三轮复习
2020届高三古诗鉴赏三轮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命题规律2.明确解题思路3.规范答题语言学习过程:一、回顾历年高考题重温江苏近五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总结选诗特征、命题角度、答题方向。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2015江苏高考)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⑴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4分)⑵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⑶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参考答案:(2015年)(1) 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开颜”的原因,是诗中一定提到的,只要发现和加以概括便可,这就要善于捕捉信息了。
题目中有“新居”,说明朋友刚刚乔迁新居;前三联写了新居周围的景色,要加以概括,不可一一俱到——新居周围景色迷人;前三联都是写景,景有衬心的作用——作者很是悠闲愉悦;最后一联是直写友人的,说房中堆满了书,无立足之地,但从中能看出友人来,说明友人是爱书的,是情调高雅的;诗人能对友人如此高的评价,心情又是如此的“开颜”,说明其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爱好相同的。
(2) 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解析】写景艺术,直话为“用了哪些方法来写景,有什么样的效果”;多样景物的叠合,便可称之为铺陈——这是一个难点,估计不少考生未能答出此艺术来。
(3)【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意味深长之“意”,是要好好体悟的,诗就像一块玉,需要仔细认真用心地把玩,方可领受其中的意味。
白话翻译:秋日的一天,诗人长久喜爱街西悠闲的风景,来到窦员外新居之处突然喜笑颜开。
高三诗歌阅读读懂诗歌教案
高三诗歌阅读读懂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经典诗歌的诗句或者朗诵一些优秀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讲解。
(1)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以节奏和韵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抒发情感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体裁。
(2)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通过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修辞和意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导学生如何从这些方面去理解和鉴赏诗歌。
3. 分析。
选择一首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去理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4. 练习。
让学生阅读若干首诗歌,进行诗歌鉴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文学的热情。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诗句、音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爱。
2. 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鉴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3. 诗歌朗诵。
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诗歌教学的目标得到了达成。
但是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不够高,课堂氛围有些冷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创设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诗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从表达形式特点入手读懂古诗——江苏省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课设计
备课参考142019·4从表达形式特点入手读懂古诗———江苏省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课设计李冬梅 【课堂背景】在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读懂诗歌”板块是诗歌鉴赏复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面对高考题型变化,一轮复习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诗歌阅读的浅层次理解上,仅做整体感知能力的要求,学生后期复习乃至高考,就很难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高分。
笔者就一轮复习“读懂诗歌”板块,做如下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诗歌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具体含义,学会快速读懂诗歌。
【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语言表达形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懂诗歌是阅读古典诗歌的基本要求。
如何读懂,我们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有哪些表达形式。
二、进入复习(一)提问:纵观历年江苏省高考试题,疏通下列诗句的句意,并总结诗歌在语言表达上(如句式、修辞、多义词、生僻字等)有哪些特点。
(目的:紧扣江苏省高考试题,围绕诗句,挖掘诗歌存在的一些语言表达特色)1.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2011年江苏省卷杜甫《春日忆李白》)参考句意:(李白的诗)清新俊逸如庾信鲍照一般。
特点:侧重、互文、省略。
2.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2014年江苏卷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参考句意: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
特点:省略、颠倒(宾语前置)。
3.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2014年江苏卷韦应物《休闲日访王侍御不遇》)满山。
参考句意:难怪友人的诗思如此清澈而沁人心骨,原来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溪流,仰头还能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岗呢!特点:多义、省略。
4.恨灞陵尉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2016年江苏省卷辛弃疾《八声甘州》)参考句意:我痛恨灞陵尉喝醉了出言侮辱他,虽然来时匆匆,灞陵尉可能还不认识李广将军,但李将军闻名天下,桃李树虽不会说话,树下自然成了小路。
李将军在南山半山腰里,一人一马去射猎,误把草丛里的石头当作老虎,弓弦发出惊人的响声,箭簇射裂了石头。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导学案
一、诗歌鉴赏专题——如何读懂诗歌切入点一看标题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题材、情感等,是解读诗作主旨的重要切入点。
为什么要读标题?标题有哪些作用呢?练习:请根据标题推测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劳停驿》欧阳修(2015湖北)《月圆》杜甫(2015安徽)《雨过至城西苏家》黄庭坚(2015天津)《秋夜纪怀》陆游(2015福建)《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2015江苏)《醉翁操》苏轼(2015北京)《桃夭》诗经(2014湖南)《残春旅舍》韩偓(2015全国2)《含山店梦觉作》韦庄(2014全国2)《春日秦国怀古》周朴(2011全国)《咏山泉》储光羲(2011山东)《春日忆李白》杜甫(2011江苏)《晓至湖上》历鹗(2011福建)《清明》黄庭坚(2011江西)《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2011四川)《月》杜甫(2009广东)拓展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切入点二看作者(知人论世)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
论世: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
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干谒诗)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
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义理。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
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拓展训练2:(09四川)阅读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读懂诗歌导学案zyxzdoc.doc
《读懂诗歌》导学案张英秀【学习目标】总结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走好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学法指导】1.结合历年全国卷高考真题示例,教师把方法落实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去,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在看教师示范操作的过程中懂得方法要领,学会独立操作。
2.完成预习内容,并整理存在的问题。
3.师生合作,自主探究。
一、【自主预习案】(一)梳理基本信息:阅读《春夜洛城闻笛》(2002年全国卷)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抓关键词语: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全国卷真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合作探究案】《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年全国卷真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整改周练卷答案:。
【固学案】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宋)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
(6分)赏析:。
市公开课--读懂诗歌学案
《读懂诗歌》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2、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品读诗歌【例1】于长安道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江总①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注释:①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例2】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例3】送魏十六还苏州①皇甫冉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释:①皇甫冉:唐代诗人。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代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
②阴虫:指蟋蟀。
【例4】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小试身手】请大家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品读下面几首诗歌。
1、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2、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释: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3、寒食①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释:①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后世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风俗。
②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选做题】如果你学有余力,看看能否读懂这首诗。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①绿绮:琴名。
②客:诗人自称。
流水:《列子·汤问》:“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乎若江河。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三章《诗歌鉴赏》中的第一节“读懂诗歌”。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诗歌的构成要素。
2. 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诗歌美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重点:诗歌的基本概念、语言特点及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诗歌,讲解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另一首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推荐一些诗歌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和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基本概念2. 诗歌的构成要素3. 诗歌的语言特点4. 诗歌鉴赏方法语言分析形象分析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和鉴赏活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实践情景引入的安排;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具体性和指导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1)难点解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是本节课的难点。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在理解和鉴赏时面临挑战。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九单元“诗歌鉴赏”章节,详细内容为《登鹳雀楼》、《钱塘湖春行》两首古诗的学习。
通过分析诗歌的背景、意境、韵律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登鹳雀楼》和《钱塘湖春行》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分析、品味诗歌意境和韵律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通过学习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和人生哲理,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韵律的分析。
重点:掌握《登鹳雀楼》和《钱塘湖春行》两首古诗的背景、意境和韵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科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登鹳雀楼》和《钱塘湖春行》两首古诗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创作意图。
3. 诗歌解析:a. 逐句解析《登鹳雀楼》,分析诗句中的意象,理解诗歌意境。
b. 讲解《钱塘湖春行》的韵律特点,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 例题讲解:针对两首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解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歌鉴赏练习,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登鹳雀楼》与《钱塘湖春行》诗歌鉴赏2. 板书内容:a. 《登鹳雀楼》:背景、意境、意象、哲理。
b. 《钱塘湖春行》:背景、韵律、意境、自然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所学,分析《登鹳雀楼》中的意象,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b. 请从韵律角度分析《钱塘湖春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诗歌鉴赏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境的理解。
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学案
古诗词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学案【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鉴赏法、练习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读懂诗歌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3、试试身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8高考卷)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翻译: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回顾思考:请说说你解答的依据。
4、操练起来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翻译:三、如何读懂诗歌(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1、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如上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均为诗人泛舟所见,描述时可作上述补充。
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如“留醉与山翁”一句就是因为格律之需要而做了倒装。
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4、当堂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翻译:(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2、课堂实践例1:阅读韦应物的《寒食①寄京师诸弟》,回答问题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诗歌鉴赏1——读懂诗歌教案
诗歌鉴赏1——读懂诗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章“诗歌鉴赏”部分,主要内容为第一章“读懂诗歌”。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诗歌的语言特点,以及如何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学会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要素。
3.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解读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诗歌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过程细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分享感受,引入课题。
2. 讲解:介绍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细节:教师通过PPT展示诗歌的发展历程,结合实例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实践:引导学生阅读一首诗歌,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过程细节:教师选取一首经典诗歌,指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读诗歌的方法。
4. 例题讲解:针对一首诗歌,进行详细解读。
过程细节:教师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从题目、作者、背景、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分析一首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细节:教师选取一首适合练习的诗歌,指导学生按照解读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形成与发展2. 诗歌的语言特点3. 诗歌解读方法语言分析形象分析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阐述其意境与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诗歌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江苏省宿迁市高三语文《古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学案(教师版)
江苏省宿迁市高三语文《古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梳理9年来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总体感知江苏高考诗歌鉴赏2.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3.读注释注释是对诗歌中相关内容解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关注注释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1年江苏高考卷)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答: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
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答: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⑤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江苏高考卷)鹧鸪天室人降日[1],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1]室人降日:妻子生日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小试牛刀: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高考诗歌鉴赏读懂诗歌教学设计
高考诗歌鉴赏读懂诗歌教学设计强化古代诗歌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诗歌鉴赏自然成为每年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在每年复习迎考的过程中,我们自认为已经把关于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和解题步骤都讲得很清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每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都偏低。
究其原因,除了部分考生专业术语掌握得不够好,答题不规范之外,最大的问题在于考生看不懂诗歌内容。
由于看不懂诗歌内容而答不出题目的现象,在高考中大量存在。
无论是全国的《考试大纲》,还是江苏的《考试大纲》(本人是江苏人),对诗歌鉴赏这一考点,均要求达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而无论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还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即读懂诗歌内容。
本人仔细研究了一下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目,略有所得,大略整理了一下,发现要想读懂诗歌内容,就要做到“二抓三看”。
一、“二抓”要读懂诗歌内容,必须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
古代诗歌特别重视意象,我们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的主旨。
如:李白《送友人》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我们抓住这两句中的“浮云”和“落日”这两个意象。
根据日常生活的积累,我们知道“浮云”行踪不定,让人联想到漂泊。
“落日”徐徐落下,让人联想到对朋友的依恋。
如此,我们也就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了。
再如: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第1小题要求“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抓住这首诗的意象,即诗中所描述的野水(小溪)、山涧、落叶、人、瓮、寺庙等景物。
通过这些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我们可以感知到一种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诗词鉴赏的基本概念1.1 了解诗词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理解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解释诗词的基本特点,如对仗、平仄、押韵等。
1.2 掌握诗词的分类与形式介绍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不同类型的诗词。
让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特点和区别。
第二章:诗词的语言与意象2.1 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语言美,如简洁、含蓄、修辞等。
举例解析经典诗词的语言运用。
2.2 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与象征让学生了解意象是诗词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如月亮代表思乡、梅花象征高洁等。
第三章:诗词的情感与意境3.1 把握诗词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情感,如喜悦、忧伤、愤怒等。
分析诗词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3.2 领略诗词的意境之美让学生理解意境是诗词艺术的灵魂。
通过诗词鉴赏,让学生感受和领略诗词的意境之美。
第四章:诗词的鉴赏方法与技巧4.1 学习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介绍诗词鉴赏的方法,如朗读、默写、解析等。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诗词鉴赏。
4.2 掌握诗词鉴赏的技巧让学生了解诗词鉴赏的技巧,如抓住关键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等。
通过实例解析,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技巧。
第五章:诗词鉴赏实践与应用5.1 进行诗词鉴赏练习提供一些经典诗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与技巧进行鉴赏。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和感悟。
5.2 诗词鉴赏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诗词鉴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欣赏古代诗词、创作现代诗词等。
鼓励学生运用诗词鉴赏的能力,进行诗词创作和欣赏。
第六章:唐宋诗词鉴赏6.1 了解唐宋诗词的特点与影响让学生了解唐朝和宋朝诗词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分析唐宋诗词对后世的影响和地位。
6.2 鉴赏唐宋诗词经典作品提供一些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让学生进行鉴赏。
引导学生关注唐宋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语言美。
第七章:明清诗词鉴赏7.1 掌握明清诗词的风格与特点介绍明清时期诗词的风格和特点,如婉约、豪放等。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优质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诗海漫步”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登鹳雀楼》、《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三首经典古诗的学习与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掌握基本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习古诗的韵律、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古诗的韵律、修辞手法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三首古诗的名字,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诗歌鉴赏。
2. 新课内容学习:a. 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
b. 学生自读三首古诗,体会诗意。
c.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三首古诗的韵律、修辞手法。
d. 逐句解析三首古诗,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吟诗方式,朗读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4. 例题讲解:分析《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并举例讲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2. 内容:a. 三首古诗的题目、作者、背景。
b. 古诗的韵律、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c. 诗意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登鹳雀楼》、《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三首古诗的修辞手法,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登鹳雀楼》:对仗、夸张。
感悟:诗人通过描绘壮阔的景象,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静夜思》:拟人、对比。
感悟:诗人借助夜色、月光、霜等自然景象,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望庐山瀑布》:比喻、设问。
感悟:诗人以瀑布为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 如何读懂诗歌 学案
古诗词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学案【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鉴赏法、练习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读懂诗歌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3、试试身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8高考卷)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X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某某省某某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X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翻译: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回顾思考:请说说你解答的依据。
4、操练起来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某某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翻译:三、如何读懂诗歌(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1、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如上诗“楚塞三湘接,某某九派通……”均为诗人泛舟所见,描述时可作上述补充。
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如“留醉与山翁”一句就是因为格律之需要而做了倒装。
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4、当堂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翻译:(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2、课堂实践例1:阅读韦应物的《寒食①寄京师诸弟》,回答问题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读懂诗歌导学案教师版
读懂诗歌导学案教师版如何读懂诗歌导学案(教师版)考纲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命题趋向:①唐诗宋词唱主角②名家名篇是主打③“点”的考查是主流(细节描写、诗眼)④借助评点巧设题(前人评点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教学目标:1、梳理、归纳读懂诗歌内容的一般方法。
2、能够进行能力迁移,读懂诗歌。
一、初步体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要求。
(2010年全国Ⅰ卷)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分析这首诗歌的内容。
解析:本诗写了素蝶的活动,表达了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的情怀。
2、体会理解这首诗歌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
关注文本关注序和注释关注诗题二、深度探究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分析作品的内容。
(2010年全国卷Ⅱ)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解析:本诗通过描写凄冷、晦暗的夜晚作者的所见、所闻,表现了作者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奈的心情以及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关注文本:1、要注意用了哪些意象?意象有什么特点?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要注意景与情的关系:正衬还是反衬。
如:送别——杨柳、长亭、南浦、酒思乡——月亮、鸿雁、捣衣愁苦——梧桐、芭蕉、流水、细雨、落花、猿猴、杜鹃、寒蝉、斜阳、衰草、鹧鸪抒情——菊花、梅、松柏、竹、冰雪、白云、荷、兰爱情——红豆、莲子、连理枝、鸳鸯、琴瑟、青丝战争——柳营、羌笛、关山、戈、长城隐居——东篱、三径、渔樵、山林、园田、泛舟羁旅——船、舟、桥、水、路、江、河、湖、海、驿站2、通过常见的修辞(双关、用典),推知作者情感。
完整版读懂诗歌教案最新
完整版读懂诗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诗歌:情感的抒发与意境的营造》,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的第三章“诗歌的艺术特点”,第5节“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
详细内容涉及对意象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以及如何通过具体诗歌分析,掌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及其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诗歌,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诗歌艺术手法,创作简单的抒情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意象的识别与分析,情感的理解与表达。
难点: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在情感表达中的效果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具:学生每人一本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用于标记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其中,体会内心的情感波动。
提问:大家能感受到哪些具体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被引发的?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意象的概念和在诗歌中的作用。
通过示例分析,讲解意象如何与情感结合,形成诗歌的意境。
3. 例题讲解(15分钟)展示经典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分析其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选取一首诗,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小组内分享。
指定几组向全班同学展示,进行讨论。
5. 创作实践(15分钟)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短诗,运用所学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师挑选几篇作品进行评析,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2. 主要内容:意象:物象、情境、心境情感:喜悦、悲伤、怀古、思乡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析杜甫《春望》中的意象和情感,不少于500字。
尝试创作一首诗,表达你对春天的感受。
2. 答案要点提示:分析中要包含至少三个意象的详细解读。
高中语文《如何读懂诗歌》学案(教师版)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2.根据题干要求,紧扣文本作答。
一、课堂针对练1. (2013年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从【唐】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答案】(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么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思路点拨】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
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
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横征暴敛,便是这首诗的主题。
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2. (2014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暮吟望【宋】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高中读懂诗歌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热情。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特征。
2. 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意象的解读。
2. 诗歌创作的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文本、PPT课件、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文本,准备讨论话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二、新课讲授1. 讲解诗歌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节奏感:强调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如平仄、押韵等。
- 诗歌的意象性: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如象征、比喻等。
- 诗歌的抒情性: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
2. 分析诗歌的结构:- 诗歌的体裁:讲解常见的诗歌体裁,如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
- 诗歌的段落:分析诗歌的段落划分及其作用。
3. 诗歌的韵律分析:- 讲解平仄、押韵等韵律知识。
- 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结构、韵律和意象。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基本特征和鉴赏方法。
2. 布置作业: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尝试分析其结构、韵律和意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掌握了诗歌的哪些基本特征?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授1. 诗歌意象的解读:- 讲解诗歌意象的解读方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 分析诗歌意象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2. 诗歌创作的技巧:- 讲解诗歌创作的技巧,如构思、选材、表达等。
- 分析优秀诗歌作品在创作上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梳理9年来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总体感知江苏高考诗歌鉴赏
2.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
3.读注释
注释是对诗歌中相关内容解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关注注释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1年江苏高考卷)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
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
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⑤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江苏高考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1],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1]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小试牛刀: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4.读意象
有些意象,还有着传统的文化象征意义,它们的意义较为固定。
例如,梅花象征不屈和高洁,鸿雁象征相思和信使,浮云象征游子或小人,梧桐象征凄凉和悲伤,菊花象征清高和坚强等等。
如果,我们懂得这些意象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对我们理解诗歌有较大的助益。
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2年全国高考题)
春夜洛阳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人评论此诗时认为“折柳”是全诗关键。
“折柳”是何意。
这一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是,则对在哪里?
答: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2012年湖南卷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分)
边塞诗
5.读关键词句。
在诗歌中有一些词语表达作者的思想,是这首诗词的“诗眼”我们要特别关注。
另外还要留心一些抒情议论性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尾句。
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后抒情议论,“卒章显志”。
⑧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江苏高考卷)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6.读题干
题干是答题的指向,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只有审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题目,答对题,答全题。
⑨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0年江苏高考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
答: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2011年全国高考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销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问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
笔者经过整合,认为可以保留以下几种,分成两个角度:一是从情与景如何展现这个角度,有这样几种:①触景生情②借景抒情③寓情于景④因情造景⑤情景交融;二是从情景的乐或哀这个角度,有这样几种:①乐景写哀情②乐景写乐情③哀景写乐情④哀景写哀情。
(三)方法总结(教材凤凰台P103页“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