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际分工

合集下载

第二章国际分工案例

第二章国际分工案例

上一页
返回
§2.3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3.1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发展速度的影响
国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 展的基础。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增 加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数量,而且增加了国际交换的必要性, 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
下一页
返回
§2.3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近代国际分工的萌芽 2、18世纪产业革命使近代国际分工形成 3、19世纪末的垄断资本主义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 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分工的新变化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2.1.3 国际分工的类型
1、按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技 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类 型的国际分工形式。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2.2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2.2.2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 基础
自然条件主要影响农矿等初级产品的生产,而现代经济 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合成的替代品。比如,合成橡胶的发明与 生产就使许多国家减少了对天然橡胶的进口。而且现代的经 济增长越来越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原材料的增加投入。人们 不断发明更加节能的生产方式,对产品更强调高科技的含量 和高附加值,因此自然条件在现代国际分工中的影响是不断 下降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2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2.2.4 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 重要条件
资本国际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自19世纪末以 来,资本输出就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重要的经济现象。战后, 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和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发展中国 家对外资政策的变化,都大大加速了资本的国际化进程,对 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课件】第二章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

【学习课件】第二章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

萌芽阶段
15世纪末至18世纪初,地理大发现。 生产力:手工业生产→工场手工业生产 分工: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 生产力:工场手工业→大机器工业 分工:世界城市与农村对立下的一种垂直
式 的国际 分工(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发展阶段
19世纪70年代-----二次大战前 生产力: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的发明与应用) 分 工:垂直式 分工走向深度和广度,工业国之
形成:第二次产业革命 欧洲区域性市场 地理大发现
亚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 大西洋沿岸的城市成为贸易中心 以工场手工业生产为主
第一次产业革命
大机器工业把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食品乃至劳 动力的来源都卷入到世界市场上去。
中欧、东欧、中东、以及印度洋沿岸成为商品市场。 英国是世界工厂、世界造船厂、世界搬运夫、世界 银行家、世界清算中心。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内部的分工成为主要的分工形式。 在 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
ppt课件
8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 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超过了初 级产品所占比重
• 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 • 中间性机械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 • 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ppt课件
ppt课件
17
三、世界市场的特征
1、世界市场容量迅速扩大
2、世界市场的垄断性不断加强
3、世界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强 4、世界市场的国际协调与管理逐步发展
5、世界市场的投机日益加剧
ppt课件
18
思考题
1.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当代国际分工有哪些特点? 3. 国际分工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 4. 当代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5. 统一的世界市场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6. 为什么世界市场起源于地理大发现以后?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世界市场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是同一过程的三个方面。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 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而世界市场 是国际贸易实现的场所。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
美国
中国
小麦(Wheat) 100
25
布 (Cloth)
50
40
在上表中,贸易能否发生?能!但非绝对成本论所能解释。 实际上,该理论被证明是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一个特例。
二、比较成本论(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一)模式分析(课本上例题,P67)
两国 单一要素投入 两种商品 单位:单位产量所需的劳动量(人·年)
4.国家干预可以促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同 时各国的比较优势又决定了它们对外的经贸政策。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的基础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一)背景理论:重商主义
对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C18C),时值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国家资本 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是:对内掠夺国内农民,对外实行海外掠夺 与国际贸易。
品。
C.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参与贸易的两国都可以从专业化生产及贸易中获益,贸易是 一非零和游戏。因此,自由贸易应该给予鼓励。
局限性:只能解释当今贸易中很少一部分,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的贸易没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中都不具备绝对优 势,若据此理论,则贸易无法发生。如下例)。
两国投入单一要素(劳动)产两种商品 投入单位劳动的产出如下: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一、自由贸易理论—资源(要素)禀赋论(赫俄模型) 主要内容: 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 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 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例如:中国应该多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 集型产品。
资本密集型产品—在生产中所需的资本投入比例 较高的产品。
广义赫俄模型还包括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自由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 等,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以致使两国的所 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 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供 应量和需求模式如何。
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
背景:赫俄模型创立后,逐渐被西方经济学家普遍 接受。在其后的20年中,一直为西方经济学家所 推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 昂惕夫利用“投入一产出” 分析法对该理论进行 检验,其检验结果与要素禀赋论的判断完全相反, 从而使要素禀赋论受到挑战。 意义:“里昂惕夫之谜” 是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 的一种质疑,它的提出成为西方传统微观国际贸 易理论在当代新发展的转折点,它是西方国际贸 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Hale Waihona Puke 自然条件所起到的作用逐步削弱.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 制约国际分工的发展 人口分布与人口素质 生产规模和劳动规模 国际市场规模
四、 资本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上,跨国分工将生产环节 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并通过内部交易把各国生产 活动联系在一起,各国分工也就体现了跨国公司 垂直一体化的内部分工
劳动数 100人 90人 190人 220人
220人
3.理论的意义: 指出了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所在——在自由 贸易条件下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 比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更具有普遍意义 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静态分析方法

第2章-国际分工

第2章-国际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一)按分工发生的领域
1、产业间国际分工 最早的国际分工 2、产业内国际分工 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专业化分工 零部件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专业化分工
(二)参与各国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情况 1、垂直型国际分工 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 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础 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产品 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 济内部分工超过国界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 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通过国际分工,各参与国可以发挥各自 的优势,取得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节约社 会劳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的社 会化、国际化。
(一)国际分工的积极作用
1、通过国际分工,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大批 量生产,增加商品产量。 2、国际分工有利于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加花 色品种,实现产品系列化。 3、国际分工发展有利于各国劳动成产率的提高。 4、国际分工有利于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国际贸 易发展。
(二) 国际分工的消极影响 1、通过国际分工,使发达国家加深了对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盘剥。 2、国际分工容易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的单一化和对外经济的依附性。 3、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容易受到西方经济危 机的冲击。 4、国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可能带来 不良影响。

六、上层建筑可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 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政府采取的政策或规章制度,或者鼓励生产 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国际分工。或者,闭关 自守,或者设置关税、非关税壁垒,延缓国 际分工的发展。

第二章国际分工

第二章国际分工

4、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上,发达国际获得了较大利润和
利益,国别地位发展不平衡
5、国际分工已成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案例分析 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大战之前是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阶段。 对此阶段的国际分工关系,罗萨,卢森堡以德国为例做了生动的描述: “德国的产品大部分是输往其他国家及其他大陆,以供他国居民需 要,其数额且逐年不断增大。德国铁制品不断销到欧洲邻近诸国, 而且远达南美洲与澳洲。皮革制品由德国输往法国 、英国和奥 匈;……麦酒,人工蓝靛、氨基苯及其他柏油制颜料、药品、纤维 胶、金属品、煤气、焰罩、棉制品和毛织品、以及衣服、铁轨,几 乎行销到全所有经商的国家。 另一方面,德国国民不管生产上或日常消费上每一步都依赖其 他国家的产品。如我们吃俄国谷物制成的面包,匈牙利、丹麦及俄 国家禽的肉类;我们消费的米,是从东印度及北美运来的烟草是从 荷领东印度群岛及巴西运来的;我们还从西非获得可可豆;从印度 获得胡椒;从美国获得猪油;从中国买到叶;从意大利、西班牙、 美国买到水果;从巴西、中美、荷领东印度群岛买到咖啡……”

2、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1)国际分工的萌芽 (2)国际分工的产生 (3)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4)国际分工在现代的发展
思考

事实上,现在的1/5土地是我们的自愿进贡者:北美大 平原和各地是我们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澳德萨是我们 的谷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的 羊群牧场在澳洲;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白银提供 给我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给我们提供黄金;中国为我 们种茶;西印度把咖啡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法国和 西班牙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是我们的果园;我 们从英联邦和其它各国获得棉花。 问题:描述的是哪个国家?这是处于国际分工的哪个阶 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02.第二章 国际分工的发展与现状

02.第二章 国际分工的发展与现状

军力对比:
西班牙无敌舰队:
大型战舰150艘。 由麦地纳· 西东尼亚公爵 担任总指挥。 兵力3万余人 。 加农炮163门、曲射炮 635门、喷火炮236門, 1307门专门对人攻击用 的“Saker”(散弹炮); “Minion”(重火炮); “Fa1eon”(火炮)
英国舰队:
中小型战舰60余艘,由 海盗德雷克担任总指挥, 士兵9000人。 加农炮55门、曲射炮 1874门、喷火炮 43门
原因:




本土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同时从战争中获益。 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 成为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策源地。 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 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 地获取高额利润 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分工体系的形成和特点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关系
一、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国际分工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模型、 结构和地理方向 (2)国际分工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国际分工地位决定了贸易利益的分 配
一、国际贸易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1)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纽带。 (2)国际贸易制约着国际分工功能的 实现。国际分工加速了的发展 (3)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发展制约着国 际分工的发展。
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积是俄 国的2倍、法国的3倍,德国的11倍。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水平越来越接近,英国已经失去了产业上 的绝对优势 。美、德、法等国的工业体系于英国相同,都依赖于 广大的殖民地。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英、美、德、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
英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1825年英国取消禁止机 器出口的法令 法国:19世纪20年代—19世纪70年代 美国:18世纪90年代—19世纪40年代 德国:19世纪30年代-19世纪80年代。 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 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 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 场的基础。 三次社会大分工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 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 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 次社会大分工,是出现了不事生产而专门从 事商品交换业务的商人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前资本主义: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 水平低,商品生产不发达, 11世纪开始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为国 际分工的萌芽奠定了基础。15-16世纪上中 期“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资 本进入了原始积累时期,这时西欧殖民主义 者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对殖民 地进行掠夺,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 初得分工形式。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 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 工工具的时代。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标 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 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 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比较成本理论
国 家
分 工 前 分 工 后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英国 葡萄牙 酒产量 (单位) 1 1 2 2.125 所需劳动人数 毛呢产量 (人/年) (单位) 120 80 200 170 1 1 2 2.2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00 90 190 220
合计
英国
2.125
1
170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二)主要内容 原理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成本,而不 是绝对成本。 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 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 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 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 利。 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比较优势的衡量
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 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三种方法来确定。 (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 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 表示则可写成: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间,由于落 后国家和地区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均显著低于 先进国家和地区,用绝对利益原则作指导,前 者就只好闭关自守,避开同后者的经济交流了。
这种情况与以后的生产力布局和国际贸易的 发展实况不一致。
二、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一)产生背景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83)是英国著 名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劳动价 值论的另一创始人。他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 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继承和 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 论。 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 时代。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斗争中产生 和发展起来的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 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2.含义: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3.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要素密集转化学说
H-O模型假设各国生产同一种商品时使用相同的技术。也 就是说同一种商品有相同的要素密集度。而事实上,由 于各国要素禀赋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假设不很 现实。如粮食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美国就是资 本密集型的。因此,由于要素密集度的逆转,事实上是 资本密集型的美国农产品被统计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3)贸易壁垒限制学说

H-O模型假设不存在贸易壁垒,但实际上,贸易壁垒多多 少少是存在的。最常用的手段是关税。关税会使市场发 生扭曲,从而使国际贸易格局偏离要素禀赋理论。如经 济学家鲍德温从美国的关税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 谜”。认为美国的关税政策在于保护国内劳动密集型行 业,因而阻碍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人为地增加了 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中的比重。如果美国实行自由贸 易政策,进口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将高于1947年 的实际比重。

不同国家要素禀赋不同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也称 要素丰裕度

不同产品要素投入的比例不同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 比例。

各国应生产和出口本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 集型商品,进口本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 型商品。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3.理论简评 进步性: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四、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波 斯纳(M.A.Posner)于1961年《国际贸易与技 术变化》。
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准 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准不一样,这种 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 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随著技术被进口国的 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贸易也就结束了。 在描述技术差距时,提出了模仿时滞的概念。模仿时滞: 需求时滞、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 美国经济学家胡拂鲍尔(G.C.Hufbauer)用图形形象地表 示了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如下图

《国际贸易》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60 年代);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60年代);
3.国际分工的发展及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阶 段(19世纪中叶——二战);
4.国际分工的发展迅速,并 在现代国际分工中居主导地位。 其次,战后发达国家之间除了工业部门的 分工,还发展了工业内部的分工。 第三,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 也有了变化。 第四,战后参加国际分工的主体、客体日 益广泛,国际分工呈现多样化趋势。 第五,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四、国际分工类型
(二)国际分工按分工是在产业之间 或产业内部分为两种:
1.产业间国际分工 2.产业内部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四、国际分工类型
(三)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对密度来 划分,可将国际分工划分为劳动密集 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 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定义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三、影响国际贸易区与分布和地理方向 四、发达国家成了现代国际分工的主要角色 五、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国际贸易利益 分配 六、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链末端 七、成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定义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作用(补充)
1、国际分工可以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 2、国际分工有可能使各国在其具有相对优势的部 门或产品上,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 3、国际分工意味着资源有可能在流动中接近最有 效的配置; 4、国际分工面临着比国内市场更激烈的国际竞争。
国际分工的类型
按参与分工的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垂直型 水平型 混合型
世界上最大的客机开始总装
2004年5月7日,在法国西南部 城市图卢兹空中客车公司总部, 法国总理拉法兰在空中客车 A380总装庆祝仪式上发表讲话。 当天,世界上最大的客机空客 A380开始总装。该公司称,空 客A380将于2005年首飞,2006 年投入运营。
中国为A380制造运输船
南京金陵造船厂正在建造一艘 用于A380部件运输的滚装船, 2011年2月底为该船举行了命 名仪式,该船于4月交付。 空中客公司高级副总裁兼空中 客车公司总裁博龙说:“世界 各地的供应商积极参与了A380 的研制,中国也为此做出了令 人瞩目的贡献。中国参与A380 项目,为空中客车与中国的工 业合作开启了新篇章。”
3、2005年6月2日,欧盟空中客车公司就“大规模非法补贴”协调 无效的情况下,分别向WTO提起的诉讼。由此可见 A、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B、空中客车公司垄断了世界飞机制造市场 C、WTO和各国公司竞争 D、WTO是能解决金融争端的国际组织。
4 、影响空中客车公司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 B、自然条件 C、国际生产关系性质 D、上层建筑 E、跨国公司的出现
40年前,为了打破美国垄断世界航空制造业的市场格局,欧洲四 国(德、法、西班牙和英国)联合创建了空中客车公司(Airbus)。 2003年空中客车在全球的交付量首次超过竞争对手,跃居成为世界头 号民机制造商。

302第二章 国际分工

302第二章 国际分工

产业内部的分工沿着三个方向发展:
首先,国家之间产品的专业化.它是指不同国家对同一 种类不同规格和型号的产品的专业化生产. 其次,国家之间零部件的专业化.它是指不同国家对同 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进行专业化生产. 最后,国家之间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它是指不同国家对 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
(二)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一般的商品 生产扩展到了服务领域,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 互渗透的趋势. (三)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部跨越 国界的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 内部贸易在战后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 提高.
2.2 国际贸易成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 决定性因素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的 地位 3、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 广度、深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生产力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 内容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人口、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 的发展
自给自足
自给自足
产出
VS
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
产出 英国:0单位酒+2.5单位毛呢 葡萄牙: 2.222单位酒+0单位毛呢 产出 英国:1单位酒+1.5单位毛呢 葡萄牙:1.222单位酒+1单位毛呢
劳动分工:每个人只对生产活动的一部分负责 三次社会大分工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 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 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 的分工.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没有分工, 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取决于分工 的发展水平。国际贸易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如果 没有交换,分工后的生产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分工就不能生存和 发展。因此,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互为条件、互相决定的两个方面。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交换的基本原理,国际分工是更具有决定性 的方面,国际贸易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国际分工的制约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国际分工
一、简答题.
1.绝对成本论的内容是什么?
答:绝对成本论的内容是: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个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2.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比较成本说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一种国际分工学说,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

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

3.要素禀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是什么?
答:(1)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或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
(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4.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
答:依照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基于以上的认识,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来验证赫一俄原理,结果发现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代商品,这一验证结果与赫一俄原理相反。

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果后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此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5.什么是国际分工?
答: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6.为什么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答:(1)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义和深度;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产品内容。

二、论述题
1.试述国际分工形成阶段国际分工呈现的特点是什么?
答:(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一,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和规模迅速扩大,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大批商品使国内市场饱和,需要寻求新的市场。

同时,生产力革命带来的生产的急剧膨胀引起原料供应的紧缺,要求开辟大量而稳定的原料来源。

而这些要求依靠本国生产和市场无法满足。

因此机器大工业日益脱离六本国的基础,完全依靠于世界市场;第二,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成为英国资产阶级征服国外市场的武器,使得其
他国家按照英国生产和消费的需要改变他们的产业结构,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第三,大机器工业改革六传统的运输方式,提供了电报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使国际分工成为可能;第四,大机器工业打破六以往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市场,把各类型的国家卷入到世界经济中。

(2)这个时期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形成的;
英国在实行全面的自由贸易政策以后,加强了对农产品、矿产品尤其是对进口的谷物和棉花的依赖,将亚、非、拉落后的农业、矿业经济逐步拉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体系中来,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3)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日益为大宗商品所代替。

这些商品包括小麦、棉花、羊毛、咖啡、铜、木材等。

2.为什么说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形成奠定六物质基础。

答:(1)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和规模迅速扩大,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大批商品使国内市场饱和,需要寻求新的市场。

同时,生产力革命带来的生产的急剧膨胀引起原料供应的紧缺,要求开辟大量而稳定的原料来源。

而这些要求依靠本国生产和市场无法满足。

因此机器大工业日益脱离六本国的基础,完全依靠于世界市场;
(2)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成为英国资产阶级征服国外市场的武器,使得其他国家按照英国生产和消费的需要改变他们的产业结构,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3)大机器工业改革六传统的运输方式,提供了电报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使国际分工成为可能;
(4)大机器工业打破六以往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市场,把各类型的国家卷入到世界经济中。

3.试述国际分工发展阶段的特点。

答:(1)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型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生产出口。

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经济的依赖性;
(2)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

他们之间形成六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
(3)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加强来对国际分工的依赖。

4.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它们对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社么作用?
答: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生产力、自然条件、资本流动和上层建筑。

它们各占的地位分别是:
(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于发展的基础;
(3)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
5.试对比较成本说进行评价。

答:(1)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

它促进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英国废除六“谷物法”,取得六自由贸易的最伟大的胜利;
(2)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

认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是自然的永恒的现象。

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范畴及规律具有历史相对性。

因此,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等经济范畴和经济现象具有历史暂时性,而不能看作是永恒的规律;
(3)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李嘉图提出了九个假定作为其论述的前提条件;
(4)它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5)它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作出了“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规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间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的结论。

6.试对郝一俄学说进行评价。

答:(1)在各国参加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郝一俄学说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从体系上更为完整、全面;
(2)正确的指出了生产要素拥有状况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六在各国对外贸易竞争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结合所起的重要作用;
(3)郝一俄学说完全违背六劳动价值论;
(4)忽视六科学技术的作用;
(5)该理论只能用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国家间的分工与贸易行为;
(6)该理论抹煞六国际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收入均等化,把富国与穷国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性归结为国际贸易问题,归结为世界市场的机制问题。

7、试对里昂惕夫反论及有关学说进行评价。

答:(1)里昂惕夫反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里昂惕夫反论说明郝一俄原理脱离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从而引起对“反论”的各种解释和有关理论的发展。

同时,里昂惕夫首次运用投入产出的方法把经济理论、数学方法、统计三者结合起来,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六定量分析,这种研究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2)这些学说是在继承传统的西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整修补缀的论述;
(3)这些学说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它们掩盖六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性质。

其次,他们仅从生产力的角度研究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与贸易利益,而非用历史的观点去考察资本主义国际分工、贸易的产生与发展的实际过程。

最后,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和论述当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而,理论都缺乏独立性和完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