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期末复习参考
选择+名词解释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年龄段的儿童提供的教育。
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教育的需要,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二是教育对象的年龄在0~6、7岁间,即婴幼儿阶段。
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的儿童。
2、生理发展障碍指的是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异于正常水平(或平均水平)。
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提出即是依据特殊儿童作为自然人生存的生命活动和官能发生了障碍,障碍的方面主要包括: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肢体障碍和身体病弱四种相应的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听觉障碍儿童、视觉障碍儿童、肢体障碍儿童和身体病弱儿童。
3、智力异常儿童主要包括智力正态分布两端的儿童,即智力超常儿童和智力落后儿童。
智力超常儿童主要是指智商超过130的儿童或在某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主要是这些儿童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其适应行为的缺陷,按智力落后的程度一般可划分为极重度、重度、中度和轻度四类4、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其语言理解或语言表达能力与同年龄者比较而言,存在显著偏差或迟缓现象而存在沟通困难的儿童。
它主要包括:构音异常、流畅度异常、发音异常、语言发展异常等类别的儿童。
语言发展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语言障碍,不能与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5、广泛性发育障碍指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
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异常,如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兴趣与活动内容局限、刻板、重复。
患儿的各种功能活动都具有广泛性质的异常特征,但他们在程度上有所差异。
症状常在5岁以内已很明显,以后可有缓慢的改善。
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的总称,包括儿童孤独性障碍(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瓦解性障碍、瑞特综合征以及广泛性发育障碍等。
6、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1)或视野缩小(视野半径小于10度),而难以从事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网上作业答案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生理发展障碍:参考答案生理发展障碍指的是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异于正常水平(或平均水平)。
2. 适应性行为:参考答案:适应性行为:是指个人保持生活独立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的行为。
3. 语言矫治:参考答案:语言矫治是指为了治疗或减轻语言障碍和帮助患失语症的人重新恢复说话的能力而设计的活动和训练。
4.超常儿童:5.参考答案:6.即在智力常态分配中成绩最高的人,是使用和掌握概念能力最强的人中的1%。
1. 构音障碍:参考答案:指幼儿在组合单音成为字词是,无法正确组合而出现替代、添加、遗漏、扭曲等现象的一种或多种。
2. 间歇强化:参考答案:是一种偶然地(或间歇地)而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
3. 特殊儿童:参考答案: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求的儿童。
4.视觉障碍:5.参考答案:6.又称视力残疾,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能从事正常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1. 语言矫治:参考答案:语言矫治是指为了治疗或减轻语言障碍和帮助患失语症的人重新恢复说话的能力而设计的活动和训练。
2. 生理发展障碍:参考答案:生理发展障碍指的是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异于正常水平(或平均水平)。
3. 行为矫正:参考答案:是依据学习理论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方法。
4. 适应性行为:参考答案:适应性行为:是指个人保持生活独立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的行为。
1. 构音障碍:参考答案:指幼儿在组合单音成为字词是,无法正确组合而出现替代、添加、遗漏、扭曲等现象的一种或多种。
2. 间歇强化:参考答案:是一种偶然地(或间歇地)而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
3.多动症——4.参考答案: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学位保险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名词解释: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的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锁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学习障碍:是指在理解和使用口语或书面语言存在一种或几种心理过程障碍。
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
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
超常儿童:自1978年以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超常智能:是指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聪明才智,它不是天生的。
听觉障碍:听觉障碍也称聋、重听、听力损伤,它是一种总称,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疾病,其中分为聋和重听两类。
病弱儿童: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
脑瘫:脑瘫,全称脑性瘫痪或脑性麻痹,是一种大脑发育成熟受到损伤而致的神经症候。
哮喘:哮喘是由于呼吸道阻塞、大量痰液的分泌,而使得呼吸困难的现象。
智力落后:智力落后,也称智力残疾、智力障碍、智力低下、智力缺陷、弱智等。
-是指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适应行为的缺陷。
智力落后儿童:是指那些在发育期内,一般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正常水平,并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的儿童。
个别化教育:是指根据不同智力落后儿童个体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订个别教育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量力性原则:是指对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与训练,要根据其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适时、适度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发展其智力、体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整合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干预无论是在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形式、方法上都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反复性原则:是指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的教育训练,要经常性地、反复地进行,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加以分类,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别主要包括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具有的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以及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2、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
任何一个特殊需要儿童的存在,都给他们的家庭带来许多特殊的问题,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自己的孩子;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
3、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每一位特殊儿童,都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存在的,与整个社会及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关系。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为社会发展增加建设者的力量;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同时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1、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势。
当代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提倡和重视,使得特殊儿童教育出现了突出的“早”之倾向。
世界各国都在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来保证早期干预的实施,注重从法律上保证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围绕特殊儿童的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
2、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势。
当代特殊教育的一体化倾向使得特殊教育不再是一个与普通教育截然分离的独立系统,促使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产生了变革。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一、特殊教育的内涵与理念特殊儿童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又称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由于对特殊儿童有两种理解,特殊儿童教育学也就有两种界定。
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长(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
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
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
特殊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与“爱”有机结合的教育。
“育”在中国古代意味着“养子使作善也”,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和方向性;“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这反映了特殊教育的理念为“爱而有教”与“教而有方”的融合。
二、特殊教育大体发展情况近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使得众多的残疾儿童和残疾青少年接受了一定的教育。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与正常儿童普遍接受学前教育相比,大约85%的残疾儿童未接受过学前教育,使得他们的发展受到影响。
当代儿童发展和特殊教育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对特殊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和特殊儿童家长已经开始认识到,在早期为特殊儿童提供具有丰富刺激的环境,将有利于改变这些儿童原有的不利条件,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还不可能普遍设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机构,全面开展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工作。
因此,切实可行的是在普通学前教育机构中进行特殊儿童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安置形态和课程组织方案,向学前特殊儿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在与正常儿童相互交往中从事学习和获得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特殊教育复习提纲
学前儿童特殊教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特殊儿童:指与普通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残疾儿童:指在精神、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障碍,全部或部分丧失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儿童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指因个体差异而有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个体间差异: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理特性方面的差异早期干预:早期干预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一系列服务的措施全纳教育:指在普通学校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教育环境里教育所有的儿童随班就读的概念:是把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里,让他们和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最少限制环境:指的是为特殊学生所提供的教育情境与机会,尽可能和普通班越接近、越类似越好。
巡回指导:指组织专家队伍,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开展评估、提供咨询、提供材料,甚至做一些直接教学的活动差异教学:指在班级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语言,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指为接受特殊教育的每一位残疾学生而制定的适应其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
智力障碍: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任务分析法:是将需要学习的任务分析成一系列可以用清晰的行为来表达的学习元素和步骤,以更有效地协助智障儿童学习听力残疾: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觉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人工耳蜗植入:是一种对毛细胞损伤或缺乏从而无法产生音感的情况进行补偿的电子装置视力残疾:又称视觉缺陷、视力残疾言语障碍:指说话时的反常现象,包括发声、构音以及语流的异常情绪与行为障碍:指行为表现与一般学生应有的行为明显偏离学习障碍:指那些“能看、能听、没有显著的智力缺陷,但在行为和心理上表现出相当的偏差,以至于无法良好地适应家庭生活,在学校中依靠通常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学习的儿童”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以男孩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的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个别差异:是指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中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特殊需要: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发展性不利:由各种障碍面造成的发展性不利;补尝性发展:对于由各种障碍面造成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他们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尝性发展;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指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全机发展的教育,含载了促进儿童语言,认知、社会性,个性情感、艺术表现和运动技能等各种要素的支持性、教育性环境;早期干预:是指不仅可以帮助障碍儿童克服和减轻由障碍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可以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良好的方向发展的支持性教育环境;回归主流:是指提倡给特殊儿童提供正常的教育环境条件,有利于他们与正常幼儿交往,为顺利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作准备;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这就打破了原有的按照残疾分类给特殊儿童巾标签的做法,也扩展了特殊教育的范围,同时让人们从教育的角度而不是从医学的角度来考虑教育计划的制定;智能:就是人类在解决难题和创造产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并为一种或多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行为;盲: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以下至于光感时,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为盲;低视力: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之前时为低视力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听觉障碍:也称聋、重听、听力陨伤、它是一种总称,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其中分为聋和重听;视敏度:视力敏度代表一个人看清眼前某一距离以外事物的视力程度;视野:指视线保持平直方向且静止不动时,人所能观察到的视力范围;定向行走:是儿童借助于视觉以外的感觉,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及和其他物体间的关系,从一处移动到别一处的活动;表象指导法:对每一个事物的教学都应结合实物或模型,使儿童得到直接的印象,从不同侧面了解该事物所具备的各种特征;通过加强对这些事物的记忆,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可以经常提取头脑中的形象,从而巩固记忆;实践法:49试误法:是指通过尝试错误,可以学到更为牢固的知识;病弱儿童的概念: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智力:智商:是指智力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得到的商数再乘以100,用公式表示为:IQ=MA÷CA×100社会适应能力:也称适应行为,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环境中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具体说,就是一个人在某一具体环境中生存,所必需的能力的行为表现;个别教育计划:也称个别教育方案,是针对第一个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专门设计的教育计划;任务分解法:是根据儿童的可接受水平,把特定的任务分解为尽可能小的知识或动作单元,并按从简到繁的层次加以安排,然后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教起,直至完成所有内容;常模:是指用来和个人分数比较的团体标准;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流畅度异常:是指说话急促不清,延长或语音重复,造成首音难发、连发、语音重复延长或中断的现象,俗称口吃;发声异常:是指音质、音调、音量及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语言发展异常:是指现解或使用口语、书面语或其他符号系统时出现障碍,语言发展的速度、程度低于正常儿童;语义异常:指不能正确表达或理解词的含义;语法异常:指语言的句型,结构等不符合语法;语用异常:指语言不符合交际环境或措辞不当;语汇异常指词汇缺少或贫乏;孤独症儿童: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发育性障碍;社会化障碍:指的是孤独症儿童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上存在着质的障碍;交流障碍:指的是孤独症儿童在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中存在着质的障碍;想像障碍:指的是孤独症儿童的活动兴趣和范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等,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概念:是指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这种偏异不是躯体疾病或缺陷的继发情况,也不是某种特定精神患疾的症状表现;超常儿童:智力型超常儿童:163页领导型超常儿童创造型超常儿童:语言型超常儿童:艺术型超常儿童:游戏治疗:以儿童为对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人把游戏作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这种凡是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被称为游戏治疗;心理治疗:儿童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游戏治疗的实施办法:在专职的教育者为儿童创造良好、安全、自由的游戏环境条件下,让儿童玩他自己想玩的任何游戏,儿童的一切言行都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的言行,适时引导儿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准备期工作:是指进入游戏治疗室之前的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和鉴别有特殊需要儿童,家长工作;与教师的沟通,游戏治疗室的准备和治疗者角色定位等语言矫治:为帮助语言异常儿童克服障碍,促使他们的语言得到较好的发展,老师和专业人员采取一定的干预手段,给予他们特别的帮助,这就是语言矫治;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个别化教育方案:不同的障碍类,儿童心理特点也各不相同,因此,进行语言矫治时需要因为而异,实施个别化教学;儿歌故事法;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对语言矫治有特殊功能,可以弥补儿童语言经验不足,促使儿童掌握语言形式和运用语言,并促进儿童情感、认知、社会化等方面共同发展;全面交流法:语言属于符号的一种;符号活动之意义的产生、传达、和阐释的过程除语言符号外,还包括绘画、舞蹈、音乐符号、医学符号、动作符号乃至嗅觉符号、触觉交流等,各种符号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共性,其他符号的学习与语言符号系统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全面交流法”多重刺激法:根据感官代尝作用,如触觉可以代替听觉,强调同时使用多种手段,同时给予儿童多重刺激,以提高儿童的语言学习效果;日常交往法:通过日常交往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以培养日常交往能力为目标,这就是我们在学前语言矫治中所使用的日常交往法;自然情境法:自然情境法的使用要点是,着眼于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儿童通过真实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语,矫治中尽量使用真实物体与真实情境,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环境及各种活动,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语言;游戏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讲话的愿望,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行为矫正:条件反射:应答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也称应答性条件反射;当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仅呈现出条件刺激物,不给予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纳金提出的,动物对环境刺激发生多种反应,当某一种反应被强化,就会增加这种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正强化:正强化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正确使用正强化可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强化物的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正强化法:也称阳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是指当一种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正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指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口头赞扬、拥抱、点头、微笑、温情的轻拍等;间歇强化: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相比效果更强,同样也需要强化物的支撑;区别强化:区别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消退: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要防止给予不良行为注意,消退时要确保态度一致;隔离:隔离是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严重者可用隔离室;代币制:代币制是综合应用,强化对儿童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塑造:行为塑造法是一种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的程序,从而使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新的行。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 (三)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训练 • (四)训练方式方法 • (五)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p61 • (六)家庭对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
• 病弱儿童:p63
• 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病因此 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
• 分类: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先天 性心脏病,肾脏疾病,神经障碍疾病
• 脑瘫儿童的身心特质p64
对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原则p34
• 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原则 • 2.多重感官协同原则 • 3.自然性原则 • 4.安全性原则 • 5.全面性.感知机能训练 • 2.运动能力训练 • 3.认知训练 • 4.语言训练 • 5.社会交往训练 • 6.日程生活技能训练
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p3
• 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 • 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 • 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 • 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 • 5.超常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
(完整归纳p320) 一、直接效益——对特殊儿童成长的意义 二、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
义 三、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 学前特殊儿童:p1 • 指学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 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
别需要的0——6岁儿童。
• 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 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p2
•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 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
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p2
• 听觉障碍:
• 也称聋、重听、听力损伤,它是一种总称 ,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分 为聋和重听。
听觉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p56
• (一)听障儿童早期干预观念: • 1.回归主流观念 • 2.整合教育观念 • (二)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基础 • 1.尽早发现听障问题 • 2.尽早佩戴助听器 • 3.进行师资培训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前特殊儿童: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求的儿童。
2、视觉障碍:又称视力残疾,一般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能从事正常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3、听觉障碍:指由于传音系统或感音神经系统受损,导致听觉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和语言的声音。
4、学前特殊教育: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5、语言障碍:语言异常和言语异常都称为语言障碍。
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者语言障碍,从而难能通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6、广泛性发育障碍: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
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沟通模式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的局限、刻板与重复等。
二、选择和填空1、学前特殊教育的产生背景围绕年龄较大的盲童和聋童展开1874年开办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瞽叟通文馆”。
2、发展的阶段(1)、启蒙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2)、依附阶段——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3)、独立阶段——20世纪中后期至今目前:处于独立阶段早期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3、特殊儿童按生存与发展条件异常的角度综合分为四类: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智力异常儿童(智力超常和智利落后);言语发展障碍(构音异常、流畅度异常、发音异常、语言发展异常);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孤独症、多动症、Rett综合征、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Asperger综合征等)。
4、学前特殊教育机构(1)、民政部办的福利机构;(2)、中国残联办的康复机构;(3)、教育部门主办的残障儿童幼儿园;(4)、教育部门要求普通教育中心开办的特殊教育班;(5)、随园就读制,普通班中接纳特殊儿童。
5、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学原则(一)全面性(二)个别化(三)直观性(四)启发性(五)趣味性6、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学策略(一)分化目标(二)多层次教学(三)创设生活情景(四)导入游戏三、简答1、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标准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类型:理论课+实践课学时:64适用专业: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五专)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一门研究从0—6、7岁间,即婴幼儿阶段具有特殊需要,属于特殊教育范畴的儿童的一门学科,属于理论课程,同时又兼具较强的应用性。
本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要紧密结合不同残疾类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行为表现、认知能力、残疾特点等方面进行实际的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评估。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学前特殊教育方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的发生、发展,政策法规、相关理论基础,熟悉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评估方法、内容、手段,教育与康复方法的实际运用。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以及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如学前语言教育等课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因此,本课程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开展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基本思路是:梳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以及方法体系;融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领域前沿;加强能力培养,注重实践运用。
本课程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重点使学生形成专业的教师观念,并具有从事学前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能力和素质。
本课程将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面对的学前儿童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教育教学工作与将来的实际岗位工作连成一体,做到活用(创造性开展学前儿童的早期干预工作)、实用(能尽快适应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和好用(专业思想牢固,职业操守过硬),更能适应学前教育机构对特教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近年来,关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话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特殊儿童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以及家庭和社会在教育中的角色。
首先,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知、语言、学习以及社交行为等方面存在障碍或偏差的儿童。
他们具有与其他儿童不同的特殊需求和潜能。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促进社会的包容与进步。
只有注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我们才能更好地关注到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他们的自我发展。
其次,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目标需要明确。
首先,我们要帮助特殊儿童发展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等。
这些技能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们要促进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通过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和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我们可以帮助特殊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最后,我们要关注特殊儿童的情感和心理发展。
特殊儿童往往伴随着自卑、焦虑等情感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
首先,我们要关注个别差异和特殊需求,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其次,我们要注重感官刺激和互动体验的设计。
通过刺激特殊儿童的感官系统,我们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再次,我们要积极运用教育技术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例如使用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增加特殊儿童的学习机会和体验。
此外,家庭和社会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第一场所,父母应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并为特殊儿童提供温馨和有爱的家庭环境。
学前特殊儿童名词解释
学前特殊儿童名词解释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在学前教育阶段(一般指3-6岁)中,由于
身体或智力上的特殊情况而需要特殊教育和关注的一类儿童。
这些特殊情况包括智力发展迟缓、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听力或视力障碍、言语与语言障碍等。
智力发展迟缓是指儿童的智力水平在同龄儿童中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这些儿童通常在思维、语言、记忆和学习等方面存在困难,需要特殊教育和支持以提高其智力水平和适应能力。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的缺陷、行为的刻板和重复性以及兴趣狭窄。
这些儿童在情感沟通、社交技能和自我控制等方面存在困难,需要特殊的教育和训练来帮助他们改善相关能力。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注意力不足和过度活动的行为障碍。
这些儿童通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等行为特点,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和适应能力。
他们需要特殊教育和管理策略来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和控制行为。
听力或视力障碍是指儿童在听力或视力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他们的听觉或视觉感知能力受到限制。
这些儿童需要通过特殊教育和辅助设备来促进他们的听觉或视觉发展,以便更好地参与学习和社交活动。
言语与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存在困难的情况。
这些儿童可能在发音、语调、词汇、语法或交流技巧等方
面存在问题,需要特殊教育和言语矫正来帮助他们发展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
学前特殊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关注,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
特殊教育教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家长等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为学前特殊儿童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重点自考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重点自考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致力于培养和帮助特殊儿童充分发展其潜能,并为他们提供适应社会的技能和知识。
这些特殊儿童包括智力、情感、身体和语言发展方面存在困难的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重点自考的目的是培养专业人士,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教育和支持特殊儿童的成长。
第一部分:学前特殊儿童的特点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在学龄前阶段(通常为0-6岁)出现智力、情感、身体或语言发育异常的儿童。
他们可能患有自闭症、唐氏综合征、多动症等。
这些儿童的特点是个体差异明显,发展迟缓,对日常生活的适应能力较弱。
第二部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于这些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提供早期干预和支持,特殊儿童能够提前获得适应社会的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学前教育还能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融入主流教育系统。
此外,通过早期干预,可以减少特殊儿童在后续学习中面临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
第三部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核心内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早期教育、康复训练、心理咨询和家庭辅导等。
早期教育通过游戏和活动,促进特殊儿童的感知、认知和语言发展。
康复训练可以提升他们的身体功能,帮助他们克服身体上的障碍。
心理咨询则针对特殊儿童的情感和行为问题,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家庭辅导则致力于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特殊儿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家庭环境中的支持和鼓励。
第四部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专业要求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
首先,他们需要对特殊儿童的发育和教育有深入的了解。
其次,他们需要具备教育设计和实施的技能,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此外,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与学生、家长和其他教育专业人士合作。
最后,他们还需要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以跟上特殊儿童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
结语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一门富有挑战性和意义的学科。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特殊儿童教育是指对于具有某种特殊需求的儿童进行教育和支持的过程。
在学前阶段,特殊儿童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段时期是孩子们发展的关键时期,适当的教育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们实现潜能,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一些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学前阶段如何开展有效的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这些特殊儿童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障碍,包括智力障碍、学习困难、听力或视觉障碍等。
如果不给予适当的教育和支持,这些儿童可能无法充分发展他们的能力,甚至可能在社会中遭受到排斥和歧视。
因此,提供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这些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感,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也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前阶段,特殊儿童教育需要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特殊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能力,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每个儿童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这包括了解每个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水平、沟通能力以及他们可能面临的具体挑战。
只有通过了解他们的需求,教育者才能够针对性地提供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支持。
特殊儿童教育应该是多样化和综合的。
教育者可以借鉴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使用视觉辅助工具、感官刺激活动、互动游戏和艺术表达等。
此外,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儿童的教育过程,并与教育者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
社区也应该提供资源和支持,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个包容和支持的环境。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需要注重培养综合能力。
在这个阶段,特殊儿童的发展不仅仅涉及学术能力,还包括社交技能、情绪管理和自理能力等方面。
因此,教育者需要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和任务,帮助儿童全面发展。
这包括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等。
通过这些多样化和综合的培养,特殊儿童可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最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需要建立积极的支持体系。
特殊儿童和他们的家庭需要得到持续的支持和辅导。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指导
非 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常 感 谢 您 的 观 看
全面性原则
身体的发展是最基本的,其它方面的发展也不能忽略; 对于儿童经常出现的心理或行为问题,要及时矫治,帮助 他们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社会适应方面,应有步骤地发展其交往能力,如主动性、
非 常 感 谢 您 的 观 看 坚持性、自制力、自信心、自尊心、人际交往能力等。语言Leabharlann 展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儿童
情绪行为问题儿童
情绪行为问题儿童
超常儿童
自1978年以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
。
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超常儿童
超常儿童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超常儿童的智能可能加速 超常发展,也可能停滞甚至后退,这取决于儿童所处
。
的社会环境所提供的学习机会、教育条件,以及本人 的个性特点和主观努力等多种因素。
PART.02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原则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原则
“三早”原则
A
B 安全性原则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原则
C 全面性原则 个别化原则
E 整合性原则
F
持久性原则
“三早”原则
早诊断
早治疗 早发现
非常感谢您的观看
安全性原则
儿童的各类障碍降低了其自我保护能力,因此要特别强调 安全原则;
注意不要过分限制这些儿童的行动,否则会降低他们的自 我保护能力;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指为0~6岁的、有特别需要的儿
童提供特别的帮助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学习内容
面对这群学前特殊儿童,具体如何操作实施?
学习内容
1. 对具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实施特殊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 教材教法及辅助材料等; 2. 创设有利于他们潜能发展的教育计划,促进各种差异儿童潜能 的发展; 3. 在早期为各种不同差异的儿童提供支持性教育环境,使他们在 发展关键期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试题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智力落后:是指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适应行为的缺陷2、多动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集中,活动过多、象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3、学前儿童言语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言语获得过程序中出现了开展性的异常现象4、学前特别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别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开展的特别援助和支持5、学前特别儿童:是指有特别教育需要量的儿童,主要是指在开展中存在着个体开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6、视觉障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它活动。
7、听觉障碍:也称聋、重听、听力损伤或听力残疾,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的一种总称8、身体病弱儿童:是身体健康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主要是指身患慢性冷疾病和体质非常虚弱的儿童。
或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9、情绪行为障碍:指发生于儿童和青年少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这种偏异不是躯体疾病或缺陷的继发情况,也不是某种特定精神患疾的病症表现10、智力落后儿童:指那些在发育期内,一般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正常水平,并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的儿童11、波特奇早期教育指导方案:是美国威斯康星州波特奇市教育机构编制的一套合适于0~6岁正常儿童和残疾儿童个别化教育训练的方案12、隔离法:是一个种消极加强,使用不当会会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一般不要过多采纳这种方法13、消退法:是指某一行为过去曾得到加强,假设此时这个行为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加强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景时,该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
14、游戏医治:是经游戏为媒介的儿童心理医治方法。
它是为儿童在现实世界之外,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儿童通过游戏将内压抑的、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情玩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或缓解的方法15、言语矫治:为援助言语异常儿童克服障碍,促使他们的言语得到较好的开展,教师和专业人员采取肯定的干预手段,给予他们特别的援助,这就是言语矫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的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个别差异:是指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中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特殊需要: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发展性不利:由各种障碍面造成的发展性不利。
补尝性发展:对于由各种障碍面造成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他们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尝性发展。
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指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全机发展的教育,含载了促进儿童语言,认知、社会性,个性情感、艺术表现和运动技能等各种要素的支持性、教育性环境。
早期干预:是指不仅可以帮助障碍儿童克服和减轻由障碍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可以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良好的方向发展的支持性教育环境。
回归主流:是指提倡给特殊儿童提供正常的教育环境条件,有利于他们与正常幼儿交往,为顺利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作准备。
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
这就打破了原有的按照残疾分类给特殊儿童巾标签的做法,也扩展了特殊教育的范围,同时让人们从教育的角度而不是从医学的角度来考虑教育计划的制定。
智能:就是人类在解决难题和创造产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并为一种或多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行为。
盲: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以下至于光感时,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为盲。
低视力: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0.3之前时为低视力
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听觉障碍:也称聋、重听、听力陨伤、它是一种总称,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其中分为聋和重听。
视敏度:视力敏度代表一个人看清眼前某一距离以外事物的视力程度。
视野:指视线保持平直方向且静止不动时,人所能观察到的视力范围。
定向行走:是儿童借助于视觉以外的感觉,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及和其他物体间的关系,从一处移动到别一处的活动。
表象指导法:对每一个事物的教学都应结合实物或模型,使儿童得到直接的印象,从不同侧面了解该事物所具备的各种特征。
通过加强对这些事物的记忆,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可以经常提取头脑中的形象,从而巩固记忆。
实践法:49
试误法:是指通过尝试错误,可以学到更为牢固的知识。
病弱儿童的概念: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
智力:
智商:是指智力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得到的商数再乘以100,用公式表示为:IQ=MA÷CA×100
社会适应能力:也称适应行为,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环境中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
具体说,就是一个人在某一具体环境中生存,所必需的能力的行为表现。
个别教育计划:也称个别教育方案,是针对第一个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专门设计的教育计划。
任务分解法:是根据儿童的可接受水平,把特定的任务分解为尽可能小的知识或动作单元,并按从简到繁的层次加以安排,然后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教起,直至完成所有内容。
常模:是指用来和个人分数比较的团体标准。
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
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
流畅度异常:是指说话急促不清,延长或语音重复,造成首音难发、连发、语音重复延长或中断的现象,俗称口吃。
发声异常:是指音质、音调、音量及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
语言发展异常:是指现解或使用口语、书面语或其他符号系统时出现障碍,语言发展的速度、程度低于正常儿童。
语义异常:指不能正确表达或理解词的含义。
语法异常:指语言的句型,结构等不符合语法。
语用异常:指语言不符合交际环境或措辞不当;语汇异常指词汇缺少或贫乏。
孤独症儿童: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发育性障碍。
社会化障碍:指的是孤独症儿童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上存在着质的障碍。
交流障碍:指的是孤独症儿童在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中存在着质的障碍。
想像障碍:指的是孤独症儿童的活动兴趣和范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等,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概念:是指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这种偏异不是躯体疾病或缺陷的继发情况,也不是某种特定精神患疾的症状表现。
超常儿童:
智力型超常儿童:163页领导型超常儿童创造型超常儿童:语言型超常儿童:艺术型超常儿童:
游戏治疗:以儿童为对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人把游戏作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
这种凡是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被称为游戏治疗。
心理治疗:儿童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
游戏治疗的实施办法:在专职的教育者为儿童创造良好、安全、自由的游戏环境条件下,让儿童玩他自己想玩的任何游戏,儿童的一切言行都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
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的言行,适时引导儿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准备期工作:是指进入游戏治疗室之前的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和鉴别有特殊需要儿童,家长工作。
与教师的沟通,游戏治疗室的准备和治疗者角色定位等
语言矫治:为帮助语言异常儿童克服障碍,促使他们的语言得到较好的发展,老师和专业人员采取一定的干预手段,给予他们特别的帮助,这就是语言矫治。
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
个别化教育方案:不同的障碍类,儿童心理特点也各不相同,因此,进行语言矫治时需要因为而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儿歌故事法;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对语言矫治有特殊功能,可以弥补儿童语言经验不足,促使儿童掌握语言形式和运用语言,并促进儿童情感、认知、社会化等方面共同发展。
全面交流法:语言属于符号的一种。
符号活动之意义的产生、传达、和阐释的过程除语言符号外,还包括绘画、舞蹈、音乐符号、医学符号、动作符号乃至嗅觉符号、触觉交流等,各种符号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共性,其他符号的学习与语言符号系统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全面交流法”
多重刺激法:根据感官代尝作用,如触觉可以代替听觉,强调同时使用多种手段,同时给予儿童多重刺激,以提高儿童的语言学习效果。
日常交往法:通过日常交往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以培养日常交往能力为目标,这就是我们在学前语言矫治中所使用的日常交往法。
自然情境法:自然情境法的使用要点是,着眼于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儿童通过真实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语,矫治中尽量使用真实物体与真实情境,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环境及各种活动,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语言。
游戏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讲话的愿望,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
行为矫正:
条件反射:
应答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也称应答性条件反射。
当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仅呈现出条件刺激物,不给予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纳金提出的,动物对环境刺激发生多种反应,当某一种反应被强化,就会增加这种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
正强化:正强化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
正确使用正强化可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
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强化物的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
正强化法:也称阳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是指当一种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
正强化物:
社会性强化物:指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
如口头赞扬、拥抱、点头、微笑、温情的轻拍等。
间歇强化: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相比效果更强,同样也需要强化物的支撑。
区别强化:区别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
消退: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
要防止给予不良行为注意,消退时要确保态度一致。
隔离:隔离是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严重者可用隔离室。
代币制:代币制是综合应用,强化对儿童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
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
塑造:行为塑造法是一种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的程序,从而使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新的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