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导学案(教师版)整理版

合集下载

22范进中举优秀导学案

22范进中举优秀导学案

22.范进中举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学习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范进、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二、导学重难点:学习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范进、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三、导学课时:1课时
四、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复习旧知
(三)活动一、读课文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选择描写胡屠户或范进的相关段落或
语句来读。

(四)活动二、小组合作:根据表格分析范进中举前后,范进和胡屠户的变化,归纳总结他们的人物形象。

地位:
归纳:范进是一个的人
(结合书上的语句简单说明)
态度:
胡屠户是一个的人
(结合书上的语句简单说明)
(五)活动三:大显身手
我们刚刚动了脑,现在再来动动手。

根据我们分析的过程,画一张思维导图,体现出范进中举前后他或者胡屠户的变化。

(六)冥想总结
(七)、作业
范进这个老秀才终于顺着科举制度的阶梯,艰难地踏上了仕途,那中举之后的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下节课我们解开谜题。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

14.《范进中举》导学案一、课程标准:1、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学习目标:1、感受并积累词语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局限【学习重点】1.感知人物象,理解范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2.体味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学习难点】1.理解文章主题。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的手法三、突破重难点的设想:四、学前准备:五、学情分析:六、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字词等基础知识。

精彩处做好1-2处批注。

2、用红笔勾画出“知识链接”部分的重点并反复记忆。

3、在充分预习自学的前提下,认真完成导学案。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注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5、限时完成。

预习案1一、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2、世界四大吝啬鬼夏洛克(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阿巴贡(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 或译名为《吝啬鬼》、《悭吝鬼》) 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 原译名为《欧也妮·葛朗台》) 泼留希金(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另《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3、作品简介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并积累词语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横线的字注音。

作揖()带挈()腼腆()星宿()兀自()长亲()桑梓()忌讳()2、解释下列词语。

带挈():。

倒运:腆()着:舍与:施舍给。

商酌():桑梓():。

3、作家作品: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5.范进中举前后各方面的情况有什么不同?第二课时学习过程:合作探究一、(一)读故事1、看一看播放录像,感性认知。

观看时提醒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2、记一记。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诵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3、想一想。

①小说的中心事件是什么?明确:②围绕这个中心事件,作者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写了哪两个时间段的情况?明确:4.讲一讲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复述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二)析人物1、寻人物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跳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你认为刻画的比较好的人物。

并说一说你的理由2、析人物。

①众多的人物中,想一想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范进)②他在中举前后有哪些变化?跳读文章,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中举前:范进家境十分贫寒:住茅屋,吃小菜,不知油腥味;乡试无盘缠,断粮三日,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

常被胡屠户辱骂。

可见地位卑微,受人歧视。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偷偷地参加了乡试,这说明他热衷功名,沉迷仕途,期望借此改变命运。

中举后:经济状况改善:邻人殷勤送礼,胡屠户送肉送钱,张乡绅既送银两又赠房。

社会地位提高:众乡邻尊称其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他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前来拜会,称兄联谊中举前,范进称胡屠户为“岳父”,中举后,范进称胡屠户为“老爹”,称呼的变化反映了范进心理的微妙变化,说明了他的虚伪、世故。

张华《范进中举》导学案教师版

张华《范进中举》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过程】
,借助资料并根据所掌握小说的知识自读《范进中举》完成
1、基础知识积累
2、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3、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课堂教学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课堂随记:
范进中举
课堂流程
学法指导双基拓展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读懂文言小说的能力;
2.分析文本塑造人物的方法,并活学活用。
3.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见解的思维与习惯。
时间:1课时
说明: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同时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三、课前预习三问题展示
四、再一次通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
2.请谈谈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教案并导学案[1]

《范进中举》教案并导学案[1]

《范进中举》教案并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

3、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和社会的世态炎凉。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重点:1、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及讽刺艺术。

2、概括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1、分析范进因中举而发疯的原因。

2、理解张乡绅与范进对话的作用。

第一课时预习课一、导入新课二、走近作家作品。

课文的作者是,是(朝代)家。

文章体裁是,节选体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外史:是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的不堪称道的轶事的。

贯穿全书的主题是揭露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三、学习文中的生字难词1、注音相( ) 公长( )亲抛( ) 亚( )元解( )元轩()敞锭( )子拙( )病嗑( ) 商酌( )作揖()醺()腆()带挈()桑梓()星宿()啐()讳()绾()行()事2、释义带挈:局不过:唯唯连声:体统:见教:舍与:央:小心:兀自:桑梓轩敞:四、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并判断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划分情节结构。

提示:可按中举前→中举→中举后分三部分3、讨论课后习题二,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可用表一说明。

6、你认为本文是喜剧,还是悲剧?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喜剧常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嘲笑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悲剧常常表现有价值事物的毁灭。

7、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辛辣地讽刺了8、写作特色:(1)运用人物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的手法进行讽刺。

9、你还知道哪些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悲喜剧吗?说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第二课时展示课一、分配各组的任务,各小组展示并派代表在班上分析第一、二组:解决生字难词(该组学生先板写生字词,然后领同学们齐读,再解释。

最后其他组同学如果仍有不懂的字词,提出来全班解决)第三、四组:写出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并判断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说出理由。

范进中举导学方案 老师用

范进中举导学方案  老师用

《范进中举》导学方案(老师用)【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概括小说的结构,初步解读小说的主题:(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自主学习】一、识记字词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星xiǜ()不xǐng()人事商zhuó() zuàn()紧作yī()带qiè()避huì() jiè()元长.()亲相.()公行.()事名讳.()拙.()病腆.着()2、解释加点词语。

①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

②众邻居道:“这自然,何消..吩咐。

”说着,一直去了。

③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④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⑤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⑥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

⑦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⑧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⑨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

⑩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①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

②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③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

④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

⑥ 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 ⑦ 些须..几个钱,不够你赏人。

3、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4、本文节选自《 》第 回,作者是 朝的 。

他写的这部书文体是 体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 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 的腐朽。

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外史:是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的不堪称道的轶事的。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会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2.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和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资料助读】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对比手法通常将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

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这种写法的作用主要有:表达鲜明的爱憎情感,突出艺术形象的特点,揭露矛盾冲突,进行辛辣讽刺【温故知新】给加点字注音。

带挈()唯唯连声()桑梓()解元()拙病()星宿()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作ī()腼tiǎn()忌huì()商zhuó()huāi()着zuàn()紧3.文节选自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

作者是(朝代)小说家。

4.小说情节发展的一般过程是:、、、。

本文的高潮部分是:。

【自学提纲】本文的主人公范进是个怎样的形象?速读文,概括范进的性格特点。

要求用“我读到了一个的范进,从文中他(具体表现)可知。

”的句子来回答。

(学法指导:阅读小说应学会结合人物的相关描写,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等;学会抓住最能表现人性格的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既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又要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物;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学会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及时的用旁批等形式记录下来,为交流展示做好准备。

)2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有何变化?结合对胡屠户的相关描写,概括其性格特征。

要求用“我读到了一个的胡屠户,从文中他(具体表现)可知。

”的句子来回答。

3探究: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讨论引导:反复朗读第五自然段对范进发疯丑态的描写,感受其癫狂的形象;范进中秀才为什么没有疯?“噫!好了!我中了!”折射了范进怎样的内心世界?)【当堂检测】换装①姜总工程师难得见到地穿上了一套笔挺的咖啡色毛料西装。

②今天可是个大喜的日子。

他们钢铁公司花了一个多亿从国外引进的国际先进水平的轧机设备,经过两年多紧张施工,今天终于ùn工投产了。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卓越的讽刺艺术,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3.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4.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

【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2.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前面,我们认识了一个自命清高、好喝懒做、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物孔乙己,作者通过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与孔乙己截然不同的戏剧性的变化。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从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2.走近作者: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吗?二、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相.公()腆.着()避讳.()啐.()解.元()绾.()桑梓.()星宿.()带挈.()作揖.()畜.生()商zhuó()cù拥()ào恼()wù自()2.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

如“谨具贺仪”“华居”等。

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试从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讨论解决下列问题: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3.范进中举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中举后又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在此基础上,划分小说的段落层次,并归纳段落大意。

4.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有哪几点变化?造成这一切变化的根源是什么?5.“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体统”的实质是什么?6.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7.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四、分析人物形象:1.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文中是如何刻画的?2.胡屠户是本文刻画的又一主要人物。

范进中举导学案(师用)

范进中举导学案(师用)

《范进中举》导学案设计:崔云周九年级备课组【学习目标】1、感受并积累词语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重点】1.感知人物象,理解范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2.体味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学习难点】1.理解文章主题。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的手法连线作者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少有的几部出类拔萃的巨制之一,是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小说。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儒林外史》的评论,至今看来,仍是最准确、最切中肯綮的:“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长达五十六回,却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串联而成的。

但吴敬梓在创作此书时,却有一个完整的创作思路,即以对待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的态度为中心,贬抑批判士人中的假儒士和假名土,褒扬推崇真儒士和真名士,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

他入木三分地刻划了周进、范进、马二先生这类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陋儒、假儒、迂儒形象,满怀热情地描绘了庄尚志、迟衡山、虞博士这样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

同时,他还写了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如娄家公子、杨执中、权勿用之流。

与之相对比,吴敬梓着力塑造了“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杜少卿,作为真名士的典型,他尊重个性,轻财好义,追求恣情任性、自由不羁的生活。

而真正体现吴敬梓理想的,则是小说第一回中塑造的“隐括全文”的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悌,才华横溢,这是一个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得到了吴敬梓最热烈的赞美。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4、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学习方法】比较鉴赏法讨论法【相关链接】科举制得的沿革【课堂导学】一、导入孟郊《登科后》试想:插花游街,衣锦还乡,这是何等的荣耀!于是就有了一代一代士子的“十年寒窗”,于是有了“金榜题名”,有人“一举成名天下扬”,这不,报录的人来了,范进中举了,金榜题名了,可范进呢?我们一起看一下当时的情况吧!二、走进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讽刺小说,共五十五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额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儒林外史》大概成书于公元1750年前,即吴敬梓50岁以前,当时正直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镇压武装起义,大兴文字狱的同时,用考八股、开科举来笼络士人,用提倡理学的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以科举制度伟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科举,憎恶士子们醉心科举,热衷功名利禄的风习。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地事物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思想。

走进文本活动一:读一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A:标加文章的段序B:标出行文中难度、难记、难理解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自主学习】(一)相关资料阅读下面相关材料,理解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

他的一生,经历了由富裕而贫穷的过程。

家道败落后,他受尽冷遇,体察到世态炎凉,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膏粱纨绔平庸无能,举子利欲熏心,便在《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2.《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全书55回,约40万字,描绘了近两百个人物,书中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细腻地刻画了一群追求功名富贵的各种类型的封建儒生和贪官污吏的丑恶面目,剖析了当时读书人的丑恶变态灵魂,塑造了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贡生等一系列典型人物。

为了改良社会,表现作者的理想,作品夜也写了几个正面人物,对自食其力的手工业者给予歌颂,对不迷恋科举制度的读书人加以赞扬。

《儒林外史》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讽刺小说的典范。

作者成功地使用讽刺艺术来表达主题,善于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选择典型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语言准确精炼,富有形象性,常能用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真伪毕露”。

3.科举制度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

以下各朝,在此基础上,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

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

儒学(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

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概括出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点。

2、 通过分析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概括出对比、夸张手法的妙处。

3、 通过分析范进几考不中及中举后疯癫的过程,体会出平和心态对幸福人生的重要。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横线的生字加上拼音。

嗑( ) 2、走近作家作品。

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外史:是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的不堪称道的轶事的。

三、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事件?四、自主学习,分析人物形象。

1、找出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并判断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跳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描写范进、胡屠户和张乡绅最精彩的片段,仔细品读一下,概括出他们的性格特点。

五、合作研讨,探究形象。

1、思考:你认为哪个细节最精彩? 精彩在哪儿?2、范进中举前后的情况有什么变化?要求分析:刻画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结合具体例句进行分析。

六、、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 辛辣地讽刺了七、拓展训练。

假如中举后的范进有一天上胡屠户家,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三四百字描写出当时的场面。

课外阅读《儒林外史》有关资料一、作者介绍。

吴敬梓,安徽全椒人,字敏轩,号粒民,清代著名小说家。

出生于名门的大家庭,从小就受到科举科考思想的影响,但却不热心于功名。

虽然吴敬梓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没有入仕,且因为他经历过家庭由渐到骤破落的过程,所以他看透了科举制度下当时士大夫的堕落与无耻,看清政治的罪恶和社会的腐败。

于是写下了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伟大”的《儒林外史》。

这本书成书于作者的50岁左右,是作者迁于金陵之后的作品。

吴敬梓前后用了20多年的时间,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及精神面貌。

《儒林外史》以科举考试为线索,讲述了200多位受科举制度影响的文人的命运起伏,向人们展示出了科举制度对于人和人性的迫害。

九年级语文竹《范进中举》导学案教师版

九年级语文竹《范进中举》导学案教师版

竹篙教学大赛:《范进中举》导学案教师版年级:初三年级姓名:陈国强科目:语文教学目标:1. 勾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把握范进、胡屠夫等人物的形象。

2. 学习通过比照、夸张、细节刻画等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 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1.通过勾画人物描写,分析文中重点人物的形象。

2.理解比照、夸张等手法对人物刻画的增幅作用和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圈点勾画问题引导讲授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联导入】——引入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下联】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二、回忆旧知,走进因科举而疯的故事1.范进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最后结局如何?范进偷偷参加科举考试,没想到高中举人,得知自己中举后却喜极而疯。

2.范进中举后,哪些人物的言行举止发生了变化?岳父——胡屠夫街坊邻居乡绅——张静斋朝廷新贵——范进三、合作探究,观“疯〞之表现1.请同学们勾画出范进中举后疯掉的语句,并思考:〔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2〕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3〕结合范进中举前后的言行,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范进中举后,众人的变化有哪些?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疯了的范进】【明确】、后狂喜的心情和发疯的丑态,将一个极度热衷于功名的封建读书人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极强的挖苦意味。

逆来顺受,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狡猾虚伪,热衷功名。

【疯了的众人】【明确】3.赏析文中细节刻画的妙处1.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2.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

范进中举导学案(教师版)

范进中举导学案(教师版)

范进中举导学案(教师版)小说。

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它确实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深受毒害,利欲熏心。

他们一旦科举得中,或把持官府,或横行乡里,而科举落第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

这些卑陋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剥削阶级的腐朽和没落,作品对他们的批判与讽刺,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功名富贵的鄙弃,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鲁迅先生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中国小说史略》)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最好的概括。

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批判黑暗现实的同时,却把理想寄托在一些“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设进士科。

唐代以后,它成为皇帝笼络士人,豢养奴才,加强统治的工具。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更加严密,考试题目仅限于“四书”、“五经”,必须写八股文,使知识分子变成思想僵化的“禄蠢”。

《儒林外史》开头,作者就通过王冕之口,对科举制度加以抨击:“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书中塑造了范进、周进等一批热衷于科举功名的腐儒和恶霸形象,许多人物都以当时的实有人物作为原型。

这种揭露和批判,触及了当时突出的社会矛盾,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的政治倾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关于科举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

以下各朝,在这基础上,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明清的科举制度规定:凡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论年龄大小),童生通过院试,可以取得“秀才”称号,也叫生员、进学、相公。

范进中举导学案00

范进中举导学案00

作揖() 带挈( ) 兀自() 长亲( ) 腆着( )啐了一口( ) 星宿( ) 绾( ) 桑梓( ) 忌讳( ) 兀自( ) 轩敞( )《范进中举》导学案(第一课时)主备: 审核:【学习目标】 1、 感受并积累词语 2、 .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学习重点】 1•感知人物象,理解范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2体味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 3、 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的手法 【自主预习案】 1、课文选自 _____________ 这是一部 ________________ 小说,作者 ____________ 清代小 说家。

主要描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 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 《儒林 外史》。

【课内探究案】「、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二、合作探究,释疑解惑(一)讲故事1、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复述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要求:说清故事的时间、地 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小说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个中心事件,作者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写了 哪两个时间段的情况?(二)找变化跳读文章,完成下列表格。

众生相: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3、作家链接:(1) _________________ 阁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愚: ______________7.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2) _________________ 足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生:刖后住吃用(三八 析人物,从以上变化中你认为范进和胡屠户各是怎么样的人? 范进: 胡屠户:【拓展检测案】5 •据课文内容和括号内提示,填写成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导学案(教师版)《范进中举》相关文字资料一、关于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后来又自号秦淮寓客,晚年称文木老人。

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曾祖辈“兄弟五人,四成进上”,“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他祖父以后,家道开始衰落。

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做过江苏赣榆县的教谕,为人方正,后丢官回乡,抑郁而亡。

父亲死后不到十年,他便把家产变卖一空,受到亲族奚落,“乡里传为子弟戒”。

33岁那年春天,他离开全椒,移家南京,住在白板桥西的秦淮水亭,生计艰难,后来不得不靠卖文和亲友的周济过活,但写下“富贵非所好”、“贫贱安足悲”的诗句,始终不向贫困低头,不向高官显贵乞食。

36岁那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他上北京应“博学鸿词”科的廷试,他坚决“以病辞”。

乾隆皇帝南巡,士大夫都去夹道拜迎,只有他“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现出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

吴敬样从小受家庭影响,读了很多书,想走科举做官的道路。

早年中过秀才,29岁那年还到滁州参加乡试,但他受了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对程朱理学给予鄙视,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喜欢在诗词曲赋小说上下工夫,思想行为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滁州乡试落第以后,看着许多鹦鹉学舌的鄙儒一个个高中,而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反被斥逐,心中越发气愤。

自此,他与统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社会现实也日益不满,特别是对八股取士,恨如仇敌。

大约从36岁以后至49岁以前,他写成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著作没有全部流传下来,除了《儒林外史》,仅存《文木山房诗文集》四卷和《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

二、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五十岁以前。

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五十五回,刻画了一百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

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它确实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深受毒害,利欲熏心。

他们一旦科举得中,或把持官府,或横行乡里,而科举落第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

这些卑陋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剥削阶级的腐朽和没落,作品对他们的批判与讽刺,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功名富贵的鄙弃,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鲁迅先生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中国小说史略》)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最好的概括。

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批判黑暗现实的同时,却把理想寄托在一些“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设进士科。

唐代以后,它成为皇帝笼络士人,豢养奴才,加强统治的工具。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更加严密,考试题目仅限于“四书”、“五经”,必须写八股文,使知识分子变成思想僵化的“禄蠢”。

《儒林外史》开头,作者就通过王冕之口,对科举制度加以抨击:“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书中塑造了范进、周进等一批热衷于科举功名的腐儒和恶霸形象,许多人物都以当时的实有人物作为原型。

这种揭露和批判,触及了当时突出的社会矛盾,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的政治倾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关于科举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

以下各朝,在这基础上,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明清的科举制度规定:凡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论年龄大小),童生通过院试,可以取得“秀才”称号,也叫生员、进学、相公。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城考一次,每逢子午卯酉年秋天举行,又称秋闱、大比。

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这种考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在乡试次年于北京礼部举行。

参加考试的是各省的举人,考试在三月,所以又称春闱,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通过考试,可以取得进士的称号。

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称进士及第,三名又各有称号,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殿试以后,还有一次叫作朝考,在殿试后若干日举行。

通过这个考试,按照等第,任官授职。

四、课文节选部分之前的有关情节:一个同范进有着相似遭遇的儒生周进,考了几十次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受尽了困顿和屈辱。

有一次在贡院撞号板,口吐鲜血,满地打滚,闹得不可开交时,四个商人出于怜悯心,资助一些银钱替他捐个监生进场考试。

从此由秀才、进士到御史、广东学道,步步高升。

后来他主持秀才考试,考场上一个老童生引起了周进的高度注意。

那老童生面黄肌瘦、胡子花白、衣衫破旧,大冬天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

见这个考了二十多次秀才都未考取的老童生,周进便心生怜悯,想方设法提拔他,以免“屈了真才”,周进反复看范进的答卷,头两遍使他大失所望,看第三遍时,聚精会神,细细品味,一篇狗屁不通的臭八股,居然成了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于是“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那个老童生就是范进。

第一课时本节课学习目标:初步了解作家作品,熟悉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故事脉络。

一、课前预习,要求:(1)了解作者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了解明清科举制度(3)了解课文内容。

(4)疏通生字词,掌握重点词义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

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

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

如“谨具贺仪”“华居”等。

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二、活动过程1、阅读与思考,要求:①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故事梗概,理清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及事件的发展转变。

②结合“思考与练习”一,找出课文中描写范进与胡屠户动作、语言的语句,并尝试分析。

2、交流活动①熟悉情节:复述故事梗概,进一步理清线索,熟悉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②概括情节:概括情节,并无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关于情节结构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写范进中举前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社会地位及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一层(第1段)范进进学回家,胡屠户前来贺喜,对女婿连骂带训,范进“唯唯连声”。

第二层(第2段)范进为赴乡试向胡屠户借盘费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第3—12段)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第一层(第3—5段)范进发疯。

第二层(第6—9段)屠户治疯。

第三层(第10—11段)乡绅拜会。

第四层(第12段)范进赠银。

作者把故事情节的中心集中在范进中举前后。

作者围绕这一中心情节牵动全线,展开了它的艺术画面,让各色人物纷纷登台表演,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一个黑暗侧面。

这种将情节加以提炼与典型化的做法,可以更深刻地揭露矛盾,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挖掘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本节课学习目标:运用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来分析范进、胡屠户、张乡绅及众邻居的思想性格,从而初步体会本文对比夸张的讽刺艺术。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归纳主要学习步骤:一、课堂导入:当代物质社会,人们普遍看重钱,为了钱有人误入歧途,也有人迷上了买彩票,并美其名曰“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

可中奖犹如大海捞针。

在我国封建时代也有一样东西可以使人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那是什么?(科举制)这中举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于是在这条路上悲欢离合不断上演。

今天我们便一起来欣赏这场发生在《儒林外史》中的科举闹剧。

二、师:这场闹剧中共出现了哪些人物?范进、胡屠户、众乡邻、报录人、张乡绅三、分析人物形象,初步体会本文对比夸张的讽刺艺术。

阅读小说,不仅要理清故事情节,还要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1、知识回顾:小说三要素之人物形象:①了解人物的刻画方法:描写类: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②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通过人物描写来把握,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③环境烘托:烘托心情或处境或命运,渲染气氛,交待环境,推动情节发展。

2、小组内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小结归纳。

把所归纳出的相关人物的性格特点反馈在黑板上。

探究思路提示:范进人物形象分析——从胡屠户眼中的范进、邻居眼中的范进、报录人眼中的范进角度切入形成你眼中的范进胡屠户人物形象分析——围绕中举前后言行举止的转变进行分析而对于众邻居、报录人与张乡绅的人物形象则更需要同学们仔细去揣摩,要抓住一些细节去分析。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

(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

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作者通过范进这个人物,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腐蚀人的心灵和害人本质,讽刺了痴迷科举入仕的封建知识分子的丑态。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从侧面抨击了科举制度。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

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

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小说借这个人物讽刺了当时官场的虚伪、黑暗。

众邻居:欺贫爱富、趋炎附势报录人:见惯了科举场上的种种丑态,对范进之类的发疯等丑态已经是处变不惊四、交流关于反映科举的名言,小结本堂课1、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2、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4、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5、古人云: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