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政治经济学批评 序言》有感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体会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体会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体会在本学期所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深切影响下,以及身为一名党员加强理论学习的迫切需要下,在最近,我阅读了马克思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由于自身理论水平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我的读书心得与体会可能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但将这些零散的想法记录也是一种思想的成长过程,所以冒昧的在此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篇序言的简洁明了但是又深入透彻,马克思先生用他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论述能力向我们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分成的三大阶级生活条件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基本要素,言辞犀利,一针见血。

进一步,揭示并批判了资本主义压迫剥削贫苦劳动者的社会生产方式,并且深刻指出社会生产关系、物质生产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变革等真理。

虽然这只是一篇序言,但其哲学意义与思想,令人深思,高度与深度难以企及。

马克思先生为这本著作的诞生可谓是耗尽心血,对于这本《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公开发表的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他充满着信心与期待。

在写作以前,他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潜心研究,为此阅读与研究过的文献不计其数,此外还有无数的社会考察。

尽管本书最后因为计划改变而未完整出版,却对他本人,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此,我们必须向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思想家致敬,是他的努力让今天的世界文明风采拥有了崭新的气象。

马克思写作时的十九世纪可谓是欧洲资本主义历史上风云变幻的重要时期,一方面资本主义正在以空前繁荣的姿态向前不断发展,西欧残余的封建势力正在不断的打击下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末路。

而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的向上势头中,其根本性的矛盾也在日益显现,1857年的经济危机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表现,法兰西思潮的诞生开始向全欧洲播开去,这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就要带来,而马克思先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进行深入潜心的研究,正如他所说,“要在革命的洪水到来之前搞清楚一些基本的问题”。

最终,此著作的第一分册在1859年出版,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经济学领域的一篇重要文献,它为我们揭示了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变、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读完这篇序言,我深受启发,对政治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马克思在序言中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变。

他指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政治经济学逐渐从伦理学、法学等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马克思还指出了政治经济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学的特点和局限性。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和研究。

其次,马克思在序言中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同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从具体的历史进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生产关系。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来分析和研究生产关系。

再次,马克思在序言中阐述了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一门学科,而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因此,政治经济学对于理解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了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全球化和环境问题等。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学科,必须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最后,马克思在序言中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他认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未来社会中,政治经济学将会更加注重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月明星稀,辗转反侧中脑海里回荡这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书写的序言,序言中没有为整本书书写很多理论要点,什么主旨大意,一切都像是长辈临别前在耳边用平淡看开的语气和你叙述一段仿佛无足轻重的回忆。

然而正是这样一篇以无足轻重的态度讲述那段时间缩写的序言,让我心中久久不是滋味,原来这就是这位伟人在那样艰难的历史时期里为了自我的求知为了追寻心中的理念,作为一个学者孜孜以求的态度和无畏的信念啊,内心波澜久久难平感慨万千。

那个时期马克思的处境并不好,莱茵报因为发表的文章对普鲁士政府统治不利,由于自身担任的主编职位必须要承担政治责任,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其实他也希望认同莱茵报发行人所想的将言辞柔软些,写的不要那么激烈以此来避免掉会被普鲁士政府批判下来的罪行和裁决好能让他进行研究满足自身对于资产经济学的研究和求知。

但奈何马克思的文章触动到了资产阶级那跟敏感的神经,只好停止莱茵报的出版去到他处进行对资产阶级经济制度问题的研究。

他说道他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在多年的研究中其实辗转各地进行考察对各个政治经济问题和存在进行探讨,也像是注定般遇到志同道合的同伴恩格斯,互相通信互相借鉴对方的思想道路和理论来完善自身和思考交换意见,也在自身研究中做出了不少突破,但在这些研究成果出现的表面下,更多的是马克思辗转的艰难,研学的不易。

就像他说过的一样,一种制度在没到达他生产力上限之前那个制度是不会灭亡的。

在那个研究时期二月革命的到来是资本主义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由于革命的改变和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内大量的文献资料考供让马克思决定重新专研新的材料,决定重头再来。

可是,这样又谈何容易呢,马克思同样也需要养家糊口,同样也要为了自己的生计谋求生存,在这推倒后”一无所有”重新开始和为生活辛劳的双重压力下,马似乎若无其事般,一心一意不为外物所影响,专心进行研究和探讨。

马克思身上似乎有着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坚韧不拔,坚韧不屈。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读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序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
3.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地阐明了发生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还是经济革命(生产关系方面的革命),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马克思说:“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然,判断一个革命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不适合了,它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生产力要求打破这种“桎梏”,社会革命的时代才会到来。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这个任务的提出科学与否,就看其有无客观条件。而这个客观条件,就是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同时,马克思还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预见到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__体会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__体会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心得1859年,当东方古老中国的清朝政府在签订〈天津条约〉后忙着开口通商、筹措赔款讨好西方列强的时候,万里之谣的欧洲大陆,年过不惑的马克思正在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写序言。

正如〈神曲〉所说,在摒弃了一切犹豫和怯懦之后,这篇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宣言振聋发聩,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当中,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做了精辟的说明,并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本身下了个经典性的定义。

时隔一个半世纪,当我们经历时空变换,穿透历史的迷雾去重读这则序言,仍然可以触及它文字的余温,体味文字背后深邃的思想和精辟的论述。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介绍了他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经过。

在序言的第二自然段,马克思明确了自己写作的目的:“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在序言的结束部分,马克思又一次强调:“我以上简短地叙述了自己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经过,这只是要证明,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探讨的结果。

”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马克思研究的硕果,更可以深切感受到他治学的严谨真诚。

正是被这样的态度所震撼和感动,我反复地通读这篇序言,把握其中的精髓。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中提到,“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在对被黑格尔称之为“市民社会”的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进行解剖的动力下,马克思在巴黎和布鲁塞尔持续进行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包含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句在高中哲学课本中并不陌生的话在这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知识等。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论的前瞻性,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石,对后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和不公,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作者在序言中对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劳动力的雇佣制度。

这种私有制导致了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劳动者无法分享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了巨大的利润。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的不稳定,也是导致资本主义危机不断的根本原因。

其次,序言中还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经济周期的不断循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出现。

这种危机不仅给劳动者带来了巨大的困苦,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和动荡。

这种不稳定性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才能够真正解决这种危机。

最后,序言中还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操纵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通过宣扬个人主义和竞争,来掩盖自身的剥削和不公,通过媒体和教育来操纵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盲目的崇拜和迷信。

这种意识形态的渗透不仅使人们失去了对自身利益的认识,也使人们成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奴隶,无法自觉地反抗和改变现状。

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阅读,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公和剥削,也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著作,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读完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非常透彻。

他指出,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其核心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在这种体制下,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获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这种剥削不仅导致了工人的贫困和压迫,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马克思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使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和动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迅速,但生产关系却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过剩和失业的问题。

这种矛盾不仅导致了经济危机,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马克思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使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进行了深刻的展望。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而社会主义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归全社会所有,生产关系将由剥削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了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

马克思的展望给予了我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使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社会主义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展望。

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启发意义的著作,它将对我的思想和认识产生深远的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著作,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报告姓名:***《<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报告范宇新马克思和恩格斯可谓是家喻户晓,马克思不仅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同时也是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革命家。

他的理论影响了也还在继续影响着全世界,被英国广播公司评选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以及“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实至名归。

我在读大学之前,只是知道一些关于他的名人轶事和美谈佳话,对马克思的思想没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今终于有机会试着去走近马克思主义,更是怀着谦卑崇敬之心。

这次阅读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8月,是马克思为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写的总的导言。

此前的十几年里马克思系统地研究了经济学问题,计划写一本以新世界观为指导的经济学著作。

这段时间里,1848年爆发的欧洲革命虽然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却也在革命中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登上了历史舞台;而1857年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进一步暴露的资本主义的弊端,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同时也为了批判当时国民经济学的一些错误观点而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也成为马克思留下的唯一一篇系统论述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文稿。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从唯物主义史观出发,指出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并不是相互割裂的,马克思论述了他们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还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要坚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原则。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共分为四节,分别为“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生产。

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研读

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研读

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研读田心铭(教育部 《高校理论战线》杂志社,北京 100080)[摘 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所作的简明而完整的概括,是世世代代想要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人们都不能不研读的经典论述。

马克思在《序言》中说明的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同时也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运用和得到证明的过程,这一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科学体系。

《序言》阐明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原理,阐明了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结构,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的规律,阐明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经典表述[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1)02-0004-081859年,刚过不惑之年的马克思在经过自己一生中黄金时代15年的潜心研究后,出版了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这部著作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关于社会关系的重要观点”。

[1](P167)这些重要观点以高度概括的语言集中表述在该书的序言中。

这篇序言成了后来人们理解和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经典依据。

人们要想准确、深刻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都不能不认真研读它的原创者马克思本人对其基本原理所作的这一最重要的简明而完整的表述。

一、《序言》:对唯物主义历史观要点的扼要阐述1.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马克思在《序言》中说明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这一经过同时也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运用和得到证明的过程,它表明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组成部分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全面的理解,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具体的加以运用。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曾给我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创痛。要想历史的悲剧不在上演,我们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照抄。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就是生活生产关系严重超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恶果。不仅严重损害了国民经济的发占,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环境破坏,以至于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更是让成千上万的人食不果腹,甚至饿死荒野。可见真理也是一把双刃剑,利用不当,照样会祸国殃民。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为马克思的一部煌煌巨著,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穿越百余年的历史云烟,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前进方向。而我们知道,马克思所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他只是把它做哲学和历史的辅助学科,这也就不难理解马克思的第一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当时他通过研究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他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他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黑格尔眼中的“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我想这既成成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同时也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当我们回头看三十年前,甚至是十年前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其对社会主义的描述与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我们当前的政治经济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引发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何去何从的担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思想的指导下,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并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加入了WTO,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对接。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于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其存在的根本价值均在于能够解释现实和预测未来,如果一种理论和现实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就没有继续存在的意义了。中国当前所走的市场化的道路既完全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实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描述的道路。当前,中国所出现的许多问题,例如医疗改革、住房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贫富差距等,单纯地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解释,都难以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一门成熟的理论,都必须有一个相应的社会映像。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只有在有一套成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模式之后才能成熟和完善。但是也应看到,一个社会要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没有正确的经济学理论做指导也是不行的。在引入了市场机制之后,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地提出新的理论去解决这些社会现实问题。今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还应是生产关系,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认真研究现实问题,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相互补充,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读后感•相关推荐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说:“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

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

为了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早在40年代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

因为他发现要了解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就必须研究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

文中,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如下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在《序言》里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推动着历史前进。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300012877 段富尧不管读什么书,读书之前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是比较关键的一个步骤,这样对设身处地的理解作者更有好处。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经济学问题,他研读了大量的经济学文献,计划写一部以新世界观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并将此著作初步定名为《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由于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一度中断了该书写作。

几年后,他结合欧洲革命的实践经验,对作为整个政治运动基础的经济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的临近,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他夜以继日勤奋研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1858年8月到1859年1月,马克思对他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于1859年6月出版。

马克思自称《序言》是他多年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正是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

马克思以其极为缜密的思维,向我们著述了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生活条件,言辞犀利,直切要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产阶级在其生产生活方式中所进行的一些社会性活动,并将其以压迫、剥削人民为主的生产方式予以批判,极具哲学思想,意蕴绵长。

我先说说我从这篇读书报告看出来有关马克思的一些事情吧: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写这篇序言的前10年中,生活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在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途中,基佐先生下令驱逐所以移居布鲁塞尔,后来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

但是作品还是完成了,关于作者本人的品质不用多说,肯定是超乎常人的,但是他对于专项问题的研究的热情、专注、向往,非常值得我们的学习。

再说说内容吧,我认为这篇序言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叙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另一方面经典式地揭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报告苏林奋 10382037 通信工程1859年,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写了序言。

我读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些许感悟。

马克思先声明了他考察资产阶级制度的顺序,即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接着,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他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1842—1843年间,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随后与冯﹒沙培尔就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论战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

另外一个动因是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

下面,我将简短地分析一下马克思关于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的叙述。

马克思的第一部著作,即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其结果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这里指出我们应该在政治经济学中寻求法的关系而不是从它们本身或者所谓的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中寻求。

为什么呢?正如马克思所讲,法的关系就像国家的形式一样。

我们要研究一个国家肯定不是从研究它本身入手,我们也不会去从什么人类精神这么泛的方面去做研究,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从这个国家固有的东西去研究。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必定缺少不了政治和经济,所以,我们从政治经济学入手研究一个国家是正确的。

那么,我们要研究法的关系,也应该从政治经济学中寻求真理。

然后,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他的研究结果简要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含五篇)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含五篇)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含五篇)第一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重新进行修改整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名出版的其中第一分册,同时写下了这篇序言。

文章发表于1859年1月。

这篇序言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立的科学意义,其中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作了精辟的说明,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本身下了经典性的定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革命实践迫切需要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指导。

马克思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进行了长达15年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他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研究了大量的经济文献,制定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原理。

在1858年11月到1859年1月,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进行了修改和整理,写下了这篇序言。

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

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

(一)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计划写作的政治经济学巨著的第一分册。

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关于商品和货币的学说,完成了劳动价值论方面的革命,标志着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达到了成熟阶段。

后来,马克思在1867年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

可以说,《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初篇,《资本论》是续篇。

1.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

马克思1815年5月5日出生于法国莱茵省特利尔城。

大学毕业时,他获得的是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1)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迫使他必须正视社会现实。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著作之一,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读完这篇序言,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理论性和革命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观点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上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批判。

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本质,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描绘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命运。

他的分析和预测在很多方面被历史所证实,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工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揭示其问题和矛盾,并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帮助无产阶级认识到他们的处境和使命,激发起他们的革命意识和行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再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是革命,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角色和命运,激励着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实现自己的解放。

然而,读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随着时代的变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这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变化和变革。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局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遭遇了挫折和失败,有时也被用作实现个别政治利益的工具。

这使我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探索如何将其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真正的革命和解放。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首先,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也在不断演变。

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理论观点。

亚里士多德强调政治和经济的相互联系,认为政治是为了实现经济的目的。

而马克思主义则从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不同学派的政治经济学在理论观点上存在着分歧。

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主张个人的自由和市场机制的自由调节,强调私有产权和自由竞争的重要性。

而新兴制度经济学则从制度的角度出发,强调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监管。

另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以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论为核心,对资本主义的运行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这些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社会经济阶段和历史条件下的现实情况。

然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很难通过简单的模型和理论来解释和预测社会经济现象。

其次,政治经济学的结果往往受到理论和观点的主观影响。

不同的研究者和学派往往会基于各自的立场和意识形态来选择和解释数据。

再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往往只能提供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

由于政治经济现象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很难对其结果进行准确的预测。

然而,尽管政治经济学存在着这些问题和争议,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经济问题。

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分析也能够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为社会变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动力。

此外,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现象,提高他们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总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变、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以及其批判性分析的探讨,人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思考社会经济问题。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理论的著作,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对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令人深思。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无产阶级的剥削,这种剥削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和社会的阶级分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他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为人们认识和改变现实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是其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和收缩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避免的现象。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在当代经济学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不断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会导致其自我毁灭,而无产阶级的觉醒和革命将会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激励着人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寻找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以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所带来的问题。

总的来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理论的著作,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对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不断地深化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不懈努力。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 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
• “在货币市场上作为危机表现出来的,实 际上不过是表现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本 身的失常”。
• “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 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 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 所以乍看起来,好象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 用危机和货币危机”。
——马克思《‘科伦日报’第179号的社论》
企业先做大还是先做强?
• 做大做强是辩证关系,作大核心是上规模,做 强核心是提高竞争力,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 面,是辩证统一的。
• 怎么办?第一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第二培育 一个科学、严谨的风险管理体系,这两条我们 现在做到了。第三分析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 境是规模优先型还是效率优先型。先做大、再 做强是陷阱 <诺基亚公司马上消失了>;先做强、 再做大乃上策<华为公司>------转变经济发展 模式---健康安全发展
二、 《序言》的主要内容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之一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简短的 内容叙述了马克思本人转向政治经济学 方面研究的经过,同时这里面却包含着 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要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二、 《序言》的主要内容
• (2)马克思要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的评判,必须 获得充分的政治经济学知识。
•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农民在山上捡枯 树枝是否是盗窃?虽然主要的不是从经济方面,而是从政治和法 律方面揭露剥削阶级的本性,但是,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已经 初步按照人们的经济地位来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看出 国家和法不过是大私有者的工具,公开表明自己站在备受压迫的 贫苦人民一边。这就说明,他对社会的观察已前进了一步。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摘要】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在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若是社会制度等上层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必定是因为其深层的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

而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是基于生产方式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存在的,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社会结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现在公认的所谓社会结构,通常分为“经济基础”和政治等“上层建筑”两部分,而上层建筑是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一个倾向于物质,一个倾向于精神,也就是说,以最简单的视角来分析这个社会,是科学家“创造”的还是诗人,政治家“创造”的。

换句话说,这是人类的两个层次的需求,只有当第一层次的需求,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人类才会去追逐精神方面的追求,追求艺术,组织,集体。

人结合而成社会,所以社会的结构关系正是人类需求的宏观表现。

是物质决定了精神,而不是精神决定了物质。

澳大利亚是全球犯罪率最低的国家,这又为什么呢?每个人都天生或受了良好的熏陶而品德情操高于其他国家吗?不是的,只是因为每个人生活都很富足,对生活很满意,又有什么罪可犯呢。

【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所谓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每一发展阶段共有的特点。

大体来讲,就是当社会生产关系成为物质生产力的阻力时,一切都会向前推进。

也就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依托相互关联的。

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生产关系会成为生产力的阻碍力量,而此时,生产力就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时刻,就是我们在寻求的那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临界点,从这一点发展出去,影响的不仅仅是物质,也会波动经济基础所支持的上层建筑。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资本论跋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资本论跋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科学的方法做了说明。

阐述了重要方法论问题。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主义实质本身下了定义,并且对其做出了很明确且精辟的说明,有很大的理论和科学意义。

《资本论》序言和跋阐述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经济学者理论研究,对中国经济问题,有着深刻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分为四大部分: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般关系,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

法和家庭的关系。

在生产中物质生产首当其冲,而在生产阶段所共同的的规定是存在的,但是抽象要素却不能理解历史的每一个生产阶段。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介绍了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叙述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和原因,经典式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回顾了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具体过程,并指出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

《资本论》序言和跋说明了《资本论》创作的原因:进一步阐释前一本书未能阐述的内容,对书中大致内容作出了简介: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出现、发展、衰落和必然走向灭亡的整个过程,对正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介绍了正文的写作内容与马克思的创作思路。

从序言和跋就能看出《资本论》的创作内容。

马克思在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这些观点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前进方向。

我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被这段话所感动:“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

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它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著吗?为什麽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的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政治经济学批评>序言》有感
系别: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11电信
姓名:陈杨木
学号:201103124005
指导老师:肖平步
读《<政治经济学批评>序言》有感
[摘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所作的简明而完整的概括,是世世代代想要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人们都不能不研读的经典论述。

马克思在《序言》中说明的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同时也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运用和得到证明的过程,这一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科学体系。

《序言》阐明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原理,阐明了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结构,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的规律,阐明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经典表述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在《序言》中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最基本的范畴,勾画出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范畴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些都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最重要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这些科学范畴并运用它们揭示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对社会历史认识中的飞跃。

《序言》作为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总的结果的简要表达,集中地阐明了这些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

在马克思 19 世纪40 年代的著作中,已经广泛使用“生产力”这一概念,而生产关系当时是用“交往关系”、“交往形式”、“交换和消费形式”等来表达的。

这种物质关系作为国家和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则被称为“市民社会”。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们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生产力作为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对每一代人来说,“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

[1](P43)而“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包括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到 1859 年,这些概念及其间的相互关系,都在《序言》中得到了更精辟的表述,从而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最重要的基本范畴被确立起来。

《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一论断明确地提出并阐明了“生产关系”这个概念:其一,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关系;其二,生产关系是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具有客观性的关系,如后来列宁所指出的,它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不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其三,一定的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也就是说,它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是因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的关系。

制定“生产关系”这一科学概念,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序言》进而运用“生产关系”的概念提出并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对重要范畴:“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经济基础”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它是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

社会的经济结构之所以被称为“经济基础”,是因为有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它是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而“上层建筑”,则包括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制度、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之上竖立着法律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基本结构就这样被清晰地勾画出来了。

这就使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成为可能。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过程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这一重要论断明确地指出了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这是历史研究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旧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总是从人们的头脑中,或从社会之外的神秘力量去寻找历史变迁的终极原因,而马克思则揭示了,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及整个历史的基础,因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因素。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自己的历史观作了这样的论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里已经相当明确地表达了从物质生产活动及其方式出发来描述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观。

在《序言》中,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的原理得到了更加简要而明确的表述。

恩格斯指出,这个原理“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因为这个原理揭示了,“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生产方式”一词在不同场合有过不同的用法。

《序言》中的“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范畴,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马克思经常在这种既包括生产力又包括生产关系的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这一概念。

比如他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任何别的生产方式一样,不仅不断再生产物质的产品,而且不断再生产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再生产产品形成上的经济的形式规定性。


3.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制定了生产关系的科学概念,揭示了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也就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序言》对这个问题明确地作出了同一切唯心主义历史观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在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中,唯心主义历史观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就是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把社会意识当作决定的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针对着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即使是人们头脑中的模糊的幻象,也是他们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发展,它们是随着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而改变的。

在《序言》中,马克思把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根本原理明确表述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的确立,从根本上划清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标志着马克思在整个世界观史上实现了变革。

恩格斯在他写的书评《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这一论断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指出,这个原理对于没有被唯心主义欺骗束缚住的人来说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它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实践都是最革命的结论。

“人们的意识取决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

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

政治论证的全部传统方式崩溃了”。

从前所有对于历史的见解,都是建
立在思想观念是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的基础之上的。

确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历史才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之上,有关社会历史的各门学问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