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学案(教师

合集下载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传记人物的重要活动,概括其个性特征,认识作者对他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1.加强对话交流,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重视学生课前预习。

2.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理解和借鉴传记的写法和语言特点,注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突出“文化”研讨的色彩,重点探讨传主的人格、品质、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作者对管仲的评价,体会作者的人本主义精神,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学习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见解和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管鲍之交,并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

三、教学难点:明白管仲的主张在今天的借鉴意义,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四、教学时数:1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大家都有自己的朋友吧?也都有好朋友是吧?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己呢?古人曾经说过,“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这说明朋友之间只有知心才能算是知己。

也说过“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士为知己者死。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知己的可贵,能够拥有一个知己,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那么,哪些朋友之间有哪些交往呢?君子之交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忘年之交金兰之交刎颈之交其中有些交往就可以称得上是知己之交。

除了这些还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管仲列传》中的管鲍之交。

2.管仲其人: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他在齐国,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国力大振。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此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管仲列传》教学,属于苏教版高二选修课程,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管仲列传》这部古典文学巨著,进而懂得“明断是非,见利思义”的道理,培养学生民主、法制的观念、善于分析、自觉实践,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水平。

一、教学目标:1.了解《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理解《管仲列传》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3.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组织合作能力。

4.加强对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的认识。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批判的眼光。

二、教学内容:1.《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如何分析并理解《管仲列传》中的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

3.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详细的课件、PPT等多媒体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脉络和重点内容。

2.小组讨论法:设置小组话题,让学生参与、发言,促进学生思维开阔和组织合作精神。

3.案例教学法:根据《管仲列传》和周围社会的实际案例运用,让学生理解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程序:1.导入环节:用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的PPT,介绍《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讲授环节:以《管仲列传》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为核心,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环节:分别分组,让学生以“法律与制度,读世界,伦理与古今”为话题,组织小组轮流开展讨论,查找和总结彼此的思考方式和建议,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和分享。

4.案例教学环节:结合周围社会和同学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解决与实践操作,探讨并演示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常见的内涵与实践。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每节课结束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初步梳理和评估。

《管仲列传》学案(教师)

《管仲列传》学案(教师)

《管仲列传》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3、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二、课前自主学习:(一)、相关知识补充1、背景介绍关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与鲍叔牙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

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

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

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

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

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

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

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

”齐桓公听从了他。

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

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

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

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管仲其人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地位。

他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族侵扰,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一、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贡献。

分析《管仲列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2、教学重难点重点:管仲的主要事迹和政治才能的理解。

难点:文中复杂的文言文语法和词汇的掌握。

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对管仲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探究法4、教学资源教材《史记》中的《管仲列传》原文。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献。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1 教学过程111 导入通过讲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管仲这一重要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作者与作品介绍简单介绍司马迁和《史记》,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113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114 字词讲解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115 文意疏通教师逐句翻译讲解课文,确保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116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经历中分析其性格特点和政治才能。

117 写作技巧探讨分析文中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语言特色等。

118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管仲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管仲的为人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119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1110 布置作业背诵文中的重点段落。

写一篇关于管仲的人物评价短文。

12 教学评估12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2 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辅导。

123 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和对管仲事迹的理解程度。

124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13 教学注意事项13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132 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管仲列传 导学案 教师版 第2课时

管仲列传 导学案  教师版 第2课时

课题:管仲列传(第2课时)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____时间___【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翻译重点语句。

2.欣赏管仲的人格魅力,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3.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学习流程】■自主学习【知识储备】1、“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2、传记类文本的四大读点(1)人物: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3)官职:此类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员。

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4)品格: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一、检测1-3节中重点词句1、下()令如流水之()原()下,颁布,下达.之, 至,往.原, 宽广平坦之地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译文:管仲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辞退■诱思讨论(合作学习)二、齐读课文4-5节,梳理字词句(一)重点词语解释管仲因而令燕修(遵循,实行)召公之政语(俗话、谚语或古书中的话)曰“将顺(顺势促成)其美(形作名,美德),匡救(匡正补救)其恶(形作名,过错)(二)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三)判断特殊句式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2、岂管仲之谓乎?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四)难句翻译1、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译文:这可能是是(孔子)认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吧?2、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译文: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

梳理文章思路第一段(1-2):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管鲍之交)备注(教师二次备课栏及学生笔记栏)■问题引导四、品读课文1、本文的传主是管仲,司马迁为什么在此花这么多的文字提及鲍叔牙呢?提示:课文第3、4小节写了管仲相齐后取得的成就,“诸侯由是归齐”写出了最终结果。

管仲列传教案上课

管仲列传教案上课

管仲列传教案上课一、引言《管仲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述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管仲的一生。

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和卓越的政治手腕,使得齐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春秋诸侯国中的霸主。

管仲的治理之道和智慧思想对于后世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在上课中,通过讲解《管仲列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学习到管仲的治国理政之道,培养学生的才智和领导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课堂教学内容1. 简介管仲及其时代背景:首先,通过简要介绍管仲的生平和背景,让学生对管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通过讲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仲列传》所描绘的时代背景。

2. 管仲的才智和智慧:重点讲解管仲卓越的才智和智慧,包括他的创新思维、智慧决策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通过具体案例和经典故事,如和鲍叔牙商议富民等,让学生理解并学习到管仲的治理之道和才智思维。

3. 管仲的廉洁与公正:传授管仲注重廉洁与公正的理念,让学生了解廉洁和公正在治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讲解管仲任官后的廉洁行为,如控制贿赂、公正执法等,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4. 管仲的团队管理和人才培养:教授管仲在政务中注重团队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通过讲述管仲选拔人才的标准和举措,如以才能为标准选拔官员、实行容人政策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

5. 学习管仲的思想方法:强调学习管仲的思想方法和学术观念,如他的实践经验、逻辑思维和实事求是的治国理政原则。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相关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

凤凰新学案件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管仲列传

凤凰新学案件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管仲列传

管仲列传预读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尝与鲍叔贾.(gǔ)不以我为不肖.(xiào)不以我为怯.(qiè)仓廪.(lǐn)实而知礼节贵轻重,慎.(shèn)权衡2.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穷困古义:困厄;今义:贫穷。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肖古义: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通货古义:交换货物;今义:流通货币。

3.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齐桓公以霸霸:名词用作动词,称霸。

管仲既任政相齐相:名词用作动词,做相国。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器量小。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愧,以……为耻辱。

富国强兵富、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使……强。

管仲因而信之信: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南袭蔡南: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桓公实北征山戎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贵轻重,慎权衡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要。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交游。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占便宜。

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

九合.诸侯合:会盟。

一匡.天下匡:匡正,纠正。

尝与鲍叔贾.贾:做生意。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见:表被动。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区区:小小的,形容微不足道。

与俗.同好恶俗:百姓。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维:纲纪,准绳。

故论卑.而易行卑:平易。

将.顺其美将:扶持。

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译文: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免职,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才干,因为他知道我没遇到好时机。

《管仲列传》导学案(2021最新汇编)

《管仲列传》导学案(2021最新汇编)

《管仲列传》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课题:《管仲列传》(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汇、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分析,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学习重难点】1、通过朗读、分析,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2、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自主学习】模块一、情境引读(一)文学常识(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回顾以前所学,向大家介绍)列传:(二)基础知识(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译文以及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颍上()鲍叔()桓公()一匡天下()尝与鲍叔贾()召忽死之()仓廪()与俗同好恶()匡救其恶()2、文言基础知识(1)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①不以为言以为:古义今义②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穷困:古义今义③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不肖:古义今义(2)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思①富国强兵②管仲既任政相齐③管仲因而信之④然孔子小之⑤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⑥贵轻重,慎权衡(3)解释加点词①鲍叔终善遇之②一匡()天下③齐桓公以霸④鲍叔不以我为贪⑤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⑥功名不显于天下也(4)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③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④管仲囚焉。

⑤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⑥齐桓公以霸。

(5)翻译下列句子①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②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③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模块二、整体感知(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联系历史知识,通过小组讨论,自主翻译,讲述文中的故事)纠白争王,各为其主管鲍之交管仲相齐,一匡天下模块三、重点研讨(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下面问题)(一)管仲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与鲍叔牙的深挚友情,请问哪一段落记叙了这一感情,你能通过朗读的方式再现“管鲍深情”吗?(二)从这篇传记看,管仲相齐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模块四、拓展阅读(一)清代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

《管仲列传》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管仲列传》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管仲列传》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分析法教学时数:第2学时教学流程:一、检查预习情况,掌握重点词语与句式翻译下面四个句子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2、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3、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4、岂管仲之谓乎?二、再读文章,思考并讨论:1、管仲作为一国之相,取得了哪些政绩?(筛选信息)2、讨论:管仲任政相齐取得政绩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3、从哪些方面来写“管鲍之交”的?你认为管仲是怎样的人?4、鲍叔牙是怎样认为的?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5、管仲这样的人才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三、探究清代李晚芳《读史管见》中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夫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

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

”司马迁为何要为管仲列传?从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怎样的感情?练习: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尝与鲍叔贾②鲍叔不以我为怯③故其称曰④下令如流水之原⑤知与之为取⑥管仲因而伐楚⑦孔子小之⑧匡救其恶2、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A 所识穷乏者德我欤B 而心目耳力俱穷C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D 穷凶极恶3、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 管仲囚焉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 子孙世禄于齐D 吾幽囚受辱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B 吾从而师之C 鲍叔终善遇之D 吾妻之美我者5、对“召忽死之”翻译正确一项是:()A、召忽死在这件事上B、召忽为公子纠而死C、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D、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6、联系全文来看,对管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看待管仲,不论其著书,而言其轶事,写鲍叔对他的谅解其实是借鲍叔牙来突出管仲的贤才。

《管仲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管仲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管仲列传》教案教学设计《管仲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的故事。

此文从管仲的成长、从政到辅佐君王,再到被贬出京城,以及最后再次被招回为国家建设立功,全面而深刻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利用这篇故事来教育、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素质,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探讨如何通过教案教学设计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教学目标1.了解《管仲列传》的基本情节、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历史观念和文化素养。

2.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个人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和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思维敏锐性。

4.通过探究历史人物的生命价值和人生境遇,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拓展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情感智慧。

二、教学流程一、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背景、作者、史料渊源、文化内涵,进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的经历。

它是出自《史记》这部巨著,大家知道《史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通史,它记录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

”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有一个基本了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二、核心环节1. 让学生分组,对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讨论,并做出汇报。

“我们现在读到的这个故事中有很多人物和事件,我们可以按照小组分工的方式,将这些人物和事件分开来研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在此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对书中人物、事件、文化内涵的讨论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通过问题解析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故事背后蕴含的价值理念。

“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关于人生的追求和价值。

管仲列传学案[1]

管仲列传学案[1]

《管仲列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司马迁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3、培养同学情谊,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二、导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导学难点: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

自主学习1、时代背景管仲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

当时在黄河下游比较活跃的大国有齐、鲁、郑、宋、卫;小国有邢、遂、谭、纪、杞。

大国又分两派,一派是郑、齐、鲁,一派是宋、卫。

小国也附属在各个大国一边。

两派的力量以郑、齐、鲁为强。

由于郑国发生内乱,渐渐中衰,齐国慢慢强大,逐渐成了各国的霸主。

2、解题本文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鲍.叔牙()匡.()仓廪.()齐桓.公()少姬.()给.予()好恶.()颍.上()品读课文1、自读1—2段(1)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游——常欺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管仲囚焉——遂进管仲——以霸——一匡天下尝与鲍叔贾——不以我为贪——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三仕三见逐于君——不肖——三战三走——召忽死之——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2)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2、自读3—4段(1)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任政相齐——区区——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下令如流水之原——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因而信之——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2)概括第二部分内容3、自读第5段(1)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管仲列传》导学案教师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管仲列传》导学案教师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管仲列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积累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诵读课文,了解管仲的功绩及其原因。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知识储备】“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1、管仲其人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齐国政治家。

辅佐齐桓公,成就千秋霸业,司马迁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施政策略内政方面:通货积财,主张“顺民心”,主张发展经济,改革图强,提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著名观点。

推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为后世创造典范。

外交方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天下诸侯。

伐楚责茅,维护周朝尊严;北征ft戎,平定北方边患。

3、管子著作一部《管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状况的珍贵资料。

《管子》名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4、后人评价(1)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2)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课前预习】(一)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颍(yǐng)上人也立为桓(huán)公一匡(kuāng)天下尝与鲍叔贾(gǔ)语(yǔ)曰分财利多自与(yǔ)鲍叔不以我为不肖(xiào)召(shào)忽死之与俗同好恶(wù)仓廪(lǐn)实而知礼节曹沫(mò)之约匡救其恶(è)(二)解释重点实词1.鲍叔终善遇(对待)之2.一匡(纠正)天下3.分财利多自与(给)4.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才,没有才华)5.知我不羞(意动用法,“以……为羞”)小节而耻(以……为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6.以区区(形容小)之齐在海滨7.四维(纲纪,纲领)不张,国乃灭亡8.上服(遵循,遵守)度则六亲固9.修(施行)召公之政10.因而信(使动用法,“使……守信”)之11.而不勉(劝勉)之12.至王孔子小(意动用法,“认为……(器量)小”)之(三)解释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1.齐桓公以霸 / 鲍叔不以我为贪介词,凭借 / 动词,以为2.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故论卑而易行连词,表转折,却 / 连词,表因果,可不译3.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 乃称霸哉副词,就 / 副词,只,仅4.下令如流水之原 /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动词,往,到 / 代词。

管仲列传 学案

管仲列传 学案

《管仲列传》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的人生经历及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3.学习传记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增强文言语感。

了解管仲的人生经历及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传记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完成下列知识积累。

第一自然段:重点实词及意义归纳:游遇进既匡词类活用词归纳:事霸被动句式归纳:○1○2重要句子翻译: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第二自然段:重点实词及意义归纳:贾走古今异义词归纳:困穷困不肖无耻词类活用词归纳:羞耻死被动句式归纳:○1○2重要句子翻译: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第三自然段:重点实词及意义归纳:称服度张古今异义词归纳:区区通货词类活用词归纳:富强重要句子翻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第四自然段:重点实词及意义归纳:修与词类活用词归纳:贵南北信重要句子翻译: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第五自然段:重点实词及意义归纳:将词类活用词归纳:小美恶重要句子翻译:岂管仲之谓乎?三、文本研讨1.本篇传记是从哪几个角度来为管仲作传的?2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3.这篇传记,篇幅不长,但是既勾勒了管仲的生平,也使管仲的为人、从政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课后作业:借鉴本文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技巧,以《我的同桌》为题,写一篇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齐读第二段。请同学自由发言评议。
懂得感恩
重视友情
志向远大
孝顺隐忍
……
(以第二段为据。前三个较显见,后一点可引导从“常欺鲍叔”、“分财利多自与”、“三战三走”、“幽囚受辱”等文句中得。此处学生可能会有异议,认为管仲贪财贪生等,要做好引导。)

作为一名政治家,他的才能集中体现在“从政”上,文章哪些段落写这些情况?
参考译文: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靠管仲的谋划。
2、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学生找出后,四人一小组,讨论归纳。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与俗同好恶
以顺民心
重视张“四维”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知与之为取
(既有先进的执政理念,又有行之有效的施政措施。能力的确很强!)

内政
外交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桓公以霸
由上可见,管仲的确是一位成功的国家干部。如果将我们的考核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的话,你会打什么等级?——优秀!
三(5)是司马迁的赞词。作者直接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
二、文本研习
1.请同学们根据第一段内容用简洁的词语简要介绍管仲的生平事迹。
贫困——经商——为囚——相齐(课件演示)
引导学生定性为:社会最基层成长起来的“高级干部”。
四字定身份:平民高干
2.管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如何评价管仲?
16、贵轻重,慎权衡形容词作动词,以…为贵(重视);
本指秤,此处指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
17、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名作状,向南
18、桓公实北征山戎名作状,向北
19、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整顿
20、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21、诸侯由是归齐 介词,因为
22、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
由此可见,虽然时隔千年,我们和司马迁是有共同语言的。英雄所见略同嘛!
可再课件演示有关名人对管仲的评价。
4.管仲的人生取得如此成功,除了自身的贤能外,有没有不能忽视的客观因素?
1.朋友知己之情
取得巨大成功首先得益于鲍叔牙的知贤、荐贤。(管鲍之交)
补充未选入的《史记》原文: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2、管仲其人
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地位。他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族侵扰,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作者对鲍叔牙用墨不多,但他宽广的胸襟和知人善任的品质历来为人所称颂。正是因为他的知贤、荐贤和让贤的美德才使管仲得以重用,从而展示其政治才能,而管鲍之交也成为千古佳话。
2.君臣知遇之恩
有齐桓公这样的明主也是一个原因。如果不是桓公而是商纣王或是楚怀王,管仲即使是“心如比干多一窍,贤如屈原胜三分”,恐怕也难有作为啊!
可见: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叹,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渴求知己)
三、总结
原来,一篇短文,却是包罗万象。就看你如何去发现和欣赏。老师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读书有三重境界:一重读其字面义,二重读其字间义,三重读其字外义。
看来,经典著作如同一杯碧螺春茶,她的味道是需要耐住性子细细品鉴的。书就应这样去读。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的又一大收获。
6、一匡天下 匡救、纠正
7、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曾经;经商、做买卖
8、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困厄,窘迫
9、知我不遭时也 遇,逢
10、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而死
11、羞小节而耻功名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12、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
13、富国强兵使动:使…富使…强
14、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废除
15、上服度则六亲固 遵循
(二)、通过预习,完成下列内容。
(1)给下列字注音(同时做在书上)。
颍( )上鲍( )叔牙 仓廪( ) 少姬( ) 囚禁( )
窘( )境召( )公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
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占便宜
3、鲍叔终善遇之友好地对待
4、鲍叔遂进管仲推荐
5、齐桓公以(之)霸省略句 名词作动词,称霸
(四)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曾明确指出,他创作《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在客观记录史实时,必然会有自己的情感寄托。同学们能揣度一下他写作此文的意图吗?
提示: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被动句 状语后置,“于齐任政”
2、管仲囚焉被动句 被囚禁
3、岂管仲之谓乎? 宾语前置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4、分财利多自与宾语前置,“与自”
5、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4)句子翻译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参考译文:人们家中财物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仪礼仪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执政者按法度办事就能使六亲团结起来。
(5)划分段落,并概括每部分大概意思,注意划分依据。
一(1-2)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二(3-4)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列传》学案
编写人:原晓颖审核:高二语文组时间:11.20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3、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二、课前自主学习:
(一)、相关知识补充
1、背景介绍
关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与鲍叔牙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但是,作者也这么认为吗?
3.司马迁在本文提到谁对管仲的看法?他是如何评价管仲的?司马迁怎么揣度他的看法的?
赞其才,惜其果。——总的来看,是在肯定管仲的才干。
③最后作者运用什么手法作进一步的评价的?
引用俗语。证明管仲能做到“上下相亲”。进一步赞美其政治才能。
④你能从本段中找一个字概括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吗?(贤)
我们现在评价一个干部,往往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考察。今天,咱们也过把瘾,成立一个“考察团”,对管仲这个贫民出身的“高级干部”作个全面的民主测评。考察团成员由我们班全体同学组成。
请同学们注意,我们一定要依据文本,抓住人物的各种表现来评议。

德,就是道德品质、个人修养,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的“为人”。同学们看看,文章哪个段落重点在讲管仲的“为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