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第9课管仲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苏教版)
0 7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01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报任安书(存目)
02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 《史记》的体例
夏本纪 鲁周公世家 *河渠书 *六国年表
03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
06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 —《史记》的叙事艺术
*秦始皇本纪 *赵世家 魏公子列传 淮阴候列传
07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 响
*《史记》与史学 *《史记》与文学 研究《史记》 参考选题 活动建议
感谢聆听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 (苏教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 录
0 1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0 2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0 3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05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0 6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 史家传统
高祖本纪 *李将军列传
0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 的理想人格
*孔子世家 管仲列传 屈原列传
05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项羽本纪 *廉颇蔺相如列传 *滑稽列传 刺客列传
《管仲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探讨司马迁为管仲作传的原因,了解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探讨司马迁为管仲作传的原因,了解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分析法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流程:一、检查预习,掌握重点词语与句式(这一流程通过句子的翻译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校正的过程中,提出重要的实虚词的用法及特殊的句式,同时让学生了解词语推断的方法和掌握翻译时的注意事项)翻译下面四个句子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以……为”这一固定搭配有两种译法:一种是“把……作为”,如《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另一种是“认为……是”。
根据语境,此处选择第二种。
参考译文:管仲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翻译指点:注意句站句中两个“耻”的用法,前一个为形容词,“羞耻”;后一个则活用为“以……为羞耻”,是意动用法。
“召忽死之”中死的用法等同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中的“死”,解释为“为……而死”,是为动用法。
“吾幽囚受辱”是没有语言标志的被动句。
参考译文: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却选择)被囚禁受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3、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指点:注意其中“因”“信”的翻译。
“因”的用法有:① 用作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此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管仲列传》教学,属于苏教版高二选修课程,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管仲列传》这部古典文学巨著,进而懂得“明断是非,见利思义”的道理,培养学生民主、法制的观念、善于分析、自觉实践,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水平。
一、教学目标:1.了解《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理解《管仲列传》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3.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组织合作能力。
4.加强对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的认识。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批判的眼光。
二、教学内容:1.《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如何分析并理解《管仲列传》中的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
3.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详细的课件、PPT等多媒体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脉络和重点内容。
2.小组讨论法:设置小组话题,让学生参与、发言,促进学生思维开阔和组织合作精神。
3.案例教学法:根据《管仲列传》和周围社会的实际案例运用,让学生理解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程序:1.导入环节:用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的PPT,介绍《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讲授环节:以《管仲列传》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为核心,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环节:分别分组,让学生以“法律与制度,读世界,伦理与古今”为话题,组织小组轮流开展讨论,查找和总结彼此的思考方式和建议,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和分享。
4.案例教学环节:结合周围社会和同学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解决与实践操作,探讨并演示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常见的内涵与实践。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每节课结束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初步梳理和评估。
《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1(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1(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3、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司马迁为管仲列传的目的及课文所蕴藏的人才观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导引:1学生演示:“()之交”2揭示课题《史记管仲列传》。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
二、阅读全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朗读默读)三、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讲解法)词类活用1.富国强兵使动:使……富使……强2.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3.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用4.然孔子小之:意动以……为小,轻视5.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意动以……为羞耻意动以……为耻6.贵轻重:以……为贵特殊句式判断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倒装句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岂管仲之谓乎?分财利多自与。
被动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省略句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难句翻译指点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9管仲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管仲列传一、读准字音颍.上(yǐnɡ) 鲍.叔(bào) 仓廪.(lǐn) 匡.正(kuānɡ) 少姬.(jī) 枝柯.(kē) 衰.微(shuāi) 燕.王(yān) 商贾.(ɡǔ) 不肖.(xiào) 二、一词多义 (1)善(2)去⎩⎪⎨⎪⎧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动词,除去,去掉)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动词,离开)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形容词,过去的)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助词,表示行为的趋向)念去.去,千里烟波(动词,远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3)与⎩⎪⎨⎪⎧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动词,给予)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介词,同、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交好、亲附)蹇叔之子与.师(动词,参与,参加,读yù)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动词,同意,允许)子非三闾大夫与.(同“欤”,句末语气词)(4)知⎩⎪⎪⎨⎪⎪⎧鲍叔知.其贤(动词,知道)其真不知.马也(动词,识别)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名词,智慧)孰为汝多知.乎(名词,知识)绝宾客之知.(名词,交情)君何以知.燕王(动词,知道,了解)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动词,主持,掌管)官知.止而神欲行(名词,知觉,感觉) (5)乎⎩⎪⎨⎪⎧岂管仲之谓乎.(语气词,表推测,相当于“吧”)吾射不亦精乎.(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啊”)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语气助词,表停顿,无实义)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语气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前一个相当于“于”“在”;后一个相当于“比”)三、词类活用(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2)管仲既任政相.齐(名词用作动词,辅佐) (3)鲍叔事.齐公子小白(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4)桓公实北.征山戎(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5)南.袭蔡(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6)管仲因而信.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7)召忽死.之(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8)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 (9)富.国强.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使……强大) (10)贵.轻重,慎权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11)然孔子小.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 四、古今异义(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江苏省泗洪中学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管仲列传》
高二年级语文《管仲列传》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管仲的政治才能和理念主张。
3、探讨管仲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探讨管仲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的现实意义。
任务一:知识积累1、字词游善遇进合匡知羞耻俗张南背小2、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任务二:分析文本1、通读全文,找出管仲取得了哪些骄人的政治成绩?2、管仲取得骄人成绩的原因有哪些?3、管仲的成功,除了其自身的主管原因,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4、管仲对鲍叔做了很多不可原谅的事情,鲍叔不仅谅解,而且推荐他做相,为什么?任务三:探讨问题1、管仲的人物形象2、管仲人格的现实意义。
任务四:拓展延伸,课外阅读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即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宴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候。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
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传记》教课设计设计《管仲传记》教课设计江阴一中范丽花教课目的及重难点:1.掌握文言现象。
实词,活用,句式,翻译。
2.运用批评性思想解读管仲人物形象。
教课过程:一、导入批评性思想是理性、反省性的思想,其思想质量包含求真、公正、反省、理性、正确、清楚、建设以及详细、深刻、全面地思虑,还要勇敢地怀疑,当心的求证。
今日这堂课我们就用这类思想方式来解读《管仲传记》。
在解读以前要先正确地理解文义。
——翻开教案讲义和课本——.互相发问,抽测2’.学生怀疑.检测4.牢固文本,读一读,看能否全能够完好翻译全文。
不理解的地方还可举手怀疑。
10分钟已经达成的同学能够先用忠实性阅读的方法,思虑:——二、理解文本——忠实性阅读“忠实”:忠实理解原意,站在作者的立场,从作者的视角去看问题,理解他的论证因素和结论。
——《批评性思想原理与方法》须注意的信息文本的看法和原由(文本细节)作者、信息根源、发布原地和立场(知人)1文本的背景信息(论世)1/8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传记》教课设计设计问题一:司马迁眼中的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从文本中找出依照。
贤良:第三段:“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翻译)(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聚集钱财,使国兴盛使兵力富强。
)第四段:为政“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衡量。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此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此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此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自己的话表达)(治理政事,擅长转祸为福,把失败变成成功。
重视事情的缓急,谨慎地进行比较。
桓公其实是因为恼恨少姬,南下侵袭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时机,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包茅。
桓公其实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时机,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
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以后又想违反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成立了信义,所以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高考语文管仲列传史记选读教案 苏教版选修
<管仲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3、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时数:1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
在《高祖本纪》中,我们认识了西汉开国名相萧何,在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更是家喻户晓。
而诸葛亮躬耕南阳之时,曾自比管乐,乐,指乐毅,战国时期燕国名将,扶持微弱之燕,以弱胜强,大败齐军,报仇雪耻。
而管,即管仲,他究竟有何成就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代政治家的风范。
二、知识介绍:关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与鲍叔牙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
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
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
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
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
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
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
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
”齐桓公听从了他。
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管仲列传【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3.学习传记选择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技巧,提高阅读《史记》的水平和能力。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学习流程】一、文本引读走近管仲: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他在齐国进行改革,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使齐国日益强大,国力大振,一匡天下。
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他的丰功伟业为世人所讴歌,他与鲍叔牙的友谊更是后人的楷模。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管仲,去了解这个历史人物。
二、整体感知:本文五个小节,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节):第二部分(—节):第三部分(节):三、重点研讨(一)阅读全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知识,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仿照例句,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例:富国强兵:富:使动用法,使……富。
强:使动用法,使……强。
①管仲既任政相齐:②管仲因而信之:③然孔子小之:④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⑤贵轻重:2.特殊句式:(在后面的括号中指出其具体类型)①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
()②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③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④分财利多自与。
()⑤岂管仲之谓乎?()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⑦管仲囚焉()⑧不以为言()⑨齐桓公以霸()2.翻译下列句子(译文力求做到“信(准确)、达(通畅)、雅(文风)”)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为不遭时也。
(见……于……,以)译文:②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也)译文: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而……)译文:④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顺,匡,也)译文:(二)阅读第二节,小组合作交流,回答下列问题(1)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的深交进行了回顾,从哪些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每个方面限定两个字)(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列传》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管仲列传》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分析法教学时数:第2学时教学流程:一、检查预习情况,掌握重点词语与句式翻译下面四个句子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2、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3、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4、岂管仲之谓乎?二、再读文章,思考并讨论:1、管仲作为一国之相,取得了哪些政绩?(筛选信息)2、讨论:管仲任政相齐取得政绩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3、从哪些方面来写“管鲍之交”的?你认为管仲是怎样的人?4、鲍叔牙是怎样认为的?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5、管仲这样的人才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三、探究清代李晚芳《读史管见》中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夫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
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
”司马迁为何要为管仲列传?从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怎样的感情?练习: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尝与鲍叔贾②鲍叔不以我为怯③故其称曰④下令如流水之原⑤知与之为取⑥管仲因而伐楚⑦孔子小之⑧匡救其恶2、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A 所识穷乏者德我欤B 而心目耳力俱穷C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D 穷凶极恶3、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 管仲囚焉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 子孙世禄于齐D 吾幽囚受辱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B 吾从而师之C 鲍叔终善遇之D 吾妻之美我者5、对“召忽死之”翻译正确一项是:()A、召忽死在这件事上B、召忽为公子纠而死C、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D、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6、联系全文来看,对管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看待管仲,不论其著书,而言其轶事,写鲍叔对他的谅解其实是借鲍叔牙来突出管仲的贤才。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管仲列传【1】
《管仲列传》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二、基础知识(一)注音颍.上()鲍.叔牙()桓.公()不肖.()仓廪.()召.公()柯.()给.予()好恶.()(二)词语释义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②鲍叔逐进.管仲()③一匡.天下()④观众既任.政相.齐()⑤故其称.曰()⑥四维.不张.()⑦故论卑.而易行()⑧令燕修.召公之政()(三)古今异义①管仲贫困..,常欺鲍叔古义:今义:②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今义:③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古义:今义:④贵轻重..,慎权衡古义:今义:⑤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今义:①富.国强.兵()②管仲既任政相.齐()③管仲因而信.之()④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⑤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⑥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⑦贵.轻重()⑧然孔子小.之()(五)文言句式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②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③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④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⑤岂管仲之谓乎()⑥管仲囚焉()(六)翻译重点句子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文:③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译文:三、文本探究1.课文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管仲的直接评述。
它包含了哪两层意思?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从《管仲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怎样的感情?《管仲列传》参考答案(Yǐng)(Bào)(huán)(xiào)(lǐn)(shào)(kē)(jǐ)(wù)(二)词语释义①交往②保举,推荐③匡正④掌管/任……为相国⑤称言,主张⑥纲纪/发扬提倡⑦平易近人,符合民情⑧恢复(三)古今异义①古义:是两个词,“贫”指生活贫困,“困”指处境艰难。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管仲列传课件史记
从管仲的生平中得到的启示
逆境中的坚持
管仲在贫困和挫折中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了一代名相。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 屈不挠的毅力。
知人善任
管仲具有知人善任的能力,他能够发掘并重用人才的优点,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这启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善于 发现身边人的优点,并合理利用他们的长处。
管仲对后世的影响
政治思想影响
管仲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治国理念、民本思想、改革精神等都成为了中国 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思想影响
管仲的经济思想对后世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 的盐铁专营、平准物价等经济政策被后世沿袭和借鉴。
人才观念影响
管仲的人才观念对后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产生了重要影 响,他强调人才的品德和能力,提倡“以德为先”的人 才选拔标准。
后人对管仲的评价与争议
正面评价
后人对管仲的评价普遍很高,认为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改革家和军事家,为中华 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负面评价
尽管管仲被誉为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但也有一些人对他的评价不高,认为他在位期间存在一些问题和 争议,如贪污腐败、残暴统治等。
05
读《管仲列传》的思考与 启示
管仲的政治生涯
总结词
管仲在齐桓公的朝廷中担任要职,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详细描述
管仲在齐桓公的朝廷中担任重要职位,他得到了齐桓公的信任和支持,开始推行 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他注重发展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使得齐国的国力大增 ,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02
管仲的改革与政策
经济改革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管仲列 传课件史记》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 》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江阴一中范丽花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掌握文言现象。
实词,活用,句式,翻译。
2.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管仲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批判性思维是理性、反思性的思维,其思维品质包括求真、公正、反思、理性、准确、清晰、建设以及具体、深刻、全面地思考,还要大胆地质疑,小心的求证。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解读《管仲列传》。
在解读之前要先准确地理解文义。
——打开学案讲义和课本——1.相互提问,抽测2’2.学生质疑3.检测4.巩固文本,读一读,看是否全能够完整翻译全文。
不理解的地方还可举手质疑。
10分钟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先用忠实性阅读的方法,思考:——二、理解文本——忠实性阅读“忠实”:忠实理解原意,站在作者的立场,从作者的视角去看问题,理解他的论证要素和结论。
——《批判性思维原理与方法》须注意的信息1文本的观点和理由(文本细节)2作者、信息来源、发表原地和立场(知人)3文本的背景信息(论世)问题一:司马迁眼中的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从文本中找出依据。
1.贤能:第三段:“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翻译)(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积聚财帛,使国富强使兵力强盛。
)第四段:为政“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自己的话表达)(治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
重视事情的缓急,慎重地进行比较。
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
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
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2.仁慈:“以民为本”第三段:政治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第9课 孔子世家 Word版含答案推荐
第9课 孔子世家1.通假字(1)几.然而长,眼如望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者吾未知.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赐,而.志不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约其文辞而指.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所慎:齐.,战,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匪.兕匪虎,率彼旷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颀”,长,高 (2)同“智”,智慧,聪明(3)同“尔”,你 (4)同“鉴”,借鉴 (5)同“旨”,意旨 (6)同“斋”,古代祭祀之前的身心整洁工作 (7)同“非”,不是2.一词多义(1)病⎩⎪⎨⎪⎧ 从者病,莫能兴: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2)固⎩⎪⎨⎪⎧ 君子固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盖错误!(4)志⎩⎪⎨⎪⎧ 丘未得其志也:而志不远矣:(5)故⎩⎪⎨⎪⎧ 故所居堂弟子内:据鲁,亲周,故殷:答案 (1)困乏,疲劳/担心,忧虑 (2)安定/固执(3)同“盍”,何不/大概 (4)志趣,意旨/志向 (5)原先/借鉴,参照3.虚词归纳以⎩⎪⎨⎪⎧ 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后世知丘者以《春秋》:答案 在/按照/用,拿/因为(借助)4.古今异义词(1)孔子语鲁大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含解析:第9课管仲列传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
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不拘一格降人才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壮大。
在严酷的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纷纷招揽贤才,因此,一些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有才能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的贵贱都得以重用。
管仲就是这样的幸运者。
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抛弃前嫌,任他为齐相,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其政治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现。
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成语中的朋友之交人不可以没有朋友,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古人对朋友有许多特殊的称谓:1.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的人,形容相交的时间极短。
3.布衣之交:以布衣身份交往的朋友,指贫贱之交,也可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的交往。
4.金兰之交、八拜之交:指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
5.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
6.总角之交: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
7.忘年之交:不拘年岁辈分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8.君子之交: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成的朋友。
9.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10.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春秋时期,社会剧烈动荡,周王室以血缘宗法维系的系统出现了崩溃的趋势。
一些统治者眼见“礼崩乐坏”的局面不可逆转,便审时度势,开始起用出身低微但具有政治才能的人物,进行各种改革,以取得霸主地位。
齐国首先在中原地区称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齐桓公任用了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为相,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
管仲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侵扰,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使其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管仲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一、字音颍.上(Yǐnɡ) 鲍.叔牙(Bào) 匡.(kuānɡ) 海滨.(bīn) 仓廪.(lǐn) 贾.(ɡǔ) 柯.(Kē) 齐桓.公(huán) 少姬.(jī) 二、一词多义(1)见⎩⎪⎨⎪⎧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介词,表被动②项伯即入见.沛公 动词,拜见③思垂空文以自见. 动词,显露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动词,召见,接见 (2)知⎩⎪⎨⎪⎧①鲍叔知.其贤 动词,知道②其真不知.马也 动词,识别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名词,智慧④孰为汝多知.乎 名词,知识⑤绝宾客之知. 名词,交情,来往(3)度⎩⎪⎨⎪⎧①上服度.则六亲固 名词,礼法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动词,推测,估计③春风不度.玉门关 动词,过④乃曰:“吾忘持度.。
” 名词,尺寸,尺码 (4)为⎩⎪⎨⎪⎧①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 前一个“为”,动词,执政,处理;后一个“为”,动词,成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向③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动词,是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介词,表被动⑤何辞为. 语气词,无实义⑥君为.我呼入 介词,替(5)游⎩⎪⎨⎪⎧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动词,交往②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动词,遨游③游.目骋怀 动词,放纵 三、词类活用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名词作动词,做官 ②管仲既任政相.齐 名词作动词,辅佐,做……的相国 ③齐桓公以霸.名词作动词,称霸 ④桓公实北.征山戎 名词作状语,向北 ⑤管仲因而信.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⑥召忽死.之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⑦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形容词作名词,好的事情(现象);形容词作名词,不好的事情(现象)⑧富.国强.兵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 ⑨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⑩贵.轻重,慎权衡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11然孔子小.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以……为小 四、古今异义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②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没有才能。
今义: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
③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交换货物。
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④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古义:两个词,“因”指趁机,“而”指就。
今义:连词,表示结果。
⑤吾尝三战三走.古义:逃跑。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判断句②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判断句③管仲囚焉被动句④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动句⑤岂管仲之谓乎宾语前置句⑥分财利多自与宾语前置句⑦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判断句⑧管仲既用被动句⑨任政于齐状语后置句⑩不以为言省略句○11齐桓公以霸省略句六、成语积累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学生用书P42])1.管仲治国期间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思想?具体表现是什么?思想表现评价发展经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整体而言,这段文字体现了他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制约的辩说明管仲充分认识到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证思想、民本思想和上层统治者应率先遵法的思想法制思想“上服度则六亲固”,重点强调统治者守法是国家团结安定的关键道德教化“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思想道德教化对巩固统治的作用民本思想“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强调国家法令政策要顺应民心,表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明确]3.从《管仲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管仲怎样的态度?答:[明确] 司马迁详述管仲与鲍叔牙的交游情谊,说明鲍叔牙对管仲的能知能用,以此礼赞朋友相知的深厚情谊,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寂寞感喟。
司马迁在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的任人唯贤,充满了神往之意。
4.课文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管仲的直接评述,它至少包含了几层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答:[明确] 两层意思:一层写自己对孔子小视管仲之意的揣摩,另一层写自己对管仲取得成功的原因的推断。
作者对管仲的执政水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他自己观点的体现。
但是,司马迁不是直接评价,而是巧借他人的话委婉道出,其表达方式十分讲究。
《论语》中多次提到管仲,其中虽有批评,但总的来说,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很高的,但司马迁认为以管仲的才能,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因而巧借孔子的评论而加以推测,实际上是对管仲治国才干的高度肯定。
管仲任政相齐,其治国方略是司马迁十分赞赏和推崇的,作者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对管仲施政的特点进行概括,精到而又耐人寻味。
5.本文所在章节主题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那么,管仲的为人怎样?答:[明确] 第一,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本。
第二,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第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6.文章在叙事时具有怎样的特点?答:[明确]①叙事笔墨节俭,并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史记》列传,通常是正文叙事,后加论赞,但本文叙事是十分节俭笔墨的,对管鲍之交几句话便概括完毕。
二三两段集中体现了本文的特点。
先是借管仲之口极力抒发存在于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典型的人生知遇之情,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出自真诚,丝毫没有过分夸饰,令人产生共鸣。
第三段作者议论带叙述,近于今人所谓的“以论带史”。
用作者的评论和管仲自己的言论,带出对管仲相齐成功的原因的补叙。
作者这样写,目的主要不在表彰管仲一人,而在于提供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经验,供人借鉴。
②运用排比手法,增强气势。
文章在写管仲表达对鲍叔牙知遇之恩的感激时运用了排比手法,重叠连贯地写下来,恻怆悲凉,顿挫摇曳,情韵缅邈,使语言充满气势,感激之情真挚、充沛、浓烈。
③突出主要人物,兼顾次要人物,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使两者形象更加丰满,友情更加深切、浓厚。
管仲“分财”多取,为人“谋事”陷进“穷困”,“三仕”都被逐,作战而退走,这一连串不易为人原谅、为人谅解的行为,鲍叔牙却能原谅,都能理解。
这除了表现鲍叔牙的见事之明,知人之深外,也从侧面表现了管仲的政治才能。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管夷吾是颍上人。
⎣⎢⎡⎦⎥⎤颍上:今安徽 颍上县一带。
少时常与他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 游, 鲍叔知 其 贤。
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能。
⎣⎢⎡⎦⎥⎤游:交往。
贤:有才能。
管 仲 贫 困, 常 欺 鲍 叔,管仲家里穷,处境艰难,(经商分利时)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 终 善 遇 之, 不 以 为 言。
但鲍叔牙始终好好地对待他,不把(这种事)对外说。
已 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而管仲则侍奉公子纠。
及 小 白 立 为 桓 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等到小白登位做了国君(即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了。
鲍 叔 遂 进管仲。
管 仲 既 用,任政于齐,鲍叔牙就向国君推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 桓 公 以 霸,九 合 诸 侯,一 匡齐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管仲之谋也。
天下,这全是管仲的谋划。
⎣⎢⎡欺:欺负。
这里指管仲少时与鲍叔牙经商分利时常占鲍叔的便宜。
不以⎦⎥⎤为言:不把(这种事)对外说。
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进:保举,推荐。
霸:称霸。
合:会盟。
匡:匡正,纠正。
管仲曰:“吾 始 困 时, 尝 与 鲍 叔 贾,管仲说:“我原先贫困时,曾经同鲍叔牙一同经商,分 财 利 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 知我分财分利时多分给自己,他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这是因贫 也。
吾尝 为鲍叔 谋 事 而 更 穷 困,穷困所致。
我曾经替鲍叔牙出谋划策,却使他处境更加艰难,鲍叔不以我为愚, 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他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运会有不利的时候。
我曾经多次做官见逐于君,鲍叔不以 我 为 不 肖, 知我多次被国君贬斥,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不 遭 时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