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析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

合集下载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作者:赵宝莹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1期[摘要]本文将系统阐释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在辨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对严复的“信达雅”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进行对比分析。

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翻译实践经历的异同去分析各自翻译理论的异同。

目的在于去利用各自的优点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译论;严复;泰特勒;辩证唯物主义一、中西翻译标准简述在中西翻译发展历史中,各学者和翻译家们始终未停止过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他们大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追溯至几千年前,我国的翻译标准就有道安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

而后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而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翻译五要素”,德国路德的“翻译修补七规则”,十八世纪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

本文是挑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翻译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加以对比,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可能造成两者相似之处的原因。

二、严复“信达雅”的阐释1898年,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的序《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以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从内容上来看,严复主张的信达雅中的“信”是对于原文的思想和内容的忠实,同时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忠实。

“达”是达旨,达意,其前提也是译入语的表达要通顺,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而求通顺,求“达”也是为了取“信”两者是辨证统一的。

“雅”,指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是为“达”服务,是求达的手段,最终服务于“信”,而不是并列于“信” 和“达”的第三个标准,故,雅是为达,达是求信,信又是最根本的原则。

比较严复三原则与泰特勒三点的不同

比较严复三原则与泰特勒三点的不同

Tytler's translation theory
(I)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in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2
Tytler's translation theory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Tytler, in which he puts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which is first introduced i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May the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by Zheng Zhenduo. In the book of Three Issues on Translating Literary Works (《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 the second question is about the method of translation, in this paper he introduces Tytler's work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nd his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to Chinese translators systematically.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作者:李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6期摘要:对中国翻译影响至深的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与作为西方翻译理论开山之论的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表述相似。

本文将从这两种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来源,含义,意义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旨在清楚阐述这两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说明这两个理论虽然有相似性,但却只是人类翻译相似性和思维及认知共性的产物。

关键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比较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隄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汉译再辨正--兼论严复三字原则和泰特勒三原则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汉译再辨正--兼论严复三字原则和泰特勒三原则

泰 特 勒 翻 译 三 原 则 的 汉 译 再 辨 正
兼论严复三字原则和泰特勒 三原则乃异 曲同工之作
李 田 心
( 广 东外语 外 贸大 学 南 国商 学院 , 广 东 广州 5 1 0 5 4 5 )
摘 要: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的中文译 文在中国被广泛引用 , 是翻译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郭建中教授在《 中国翻译》 发
Ab s t r a c t :T h e C h i n e s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o f T y t i e r ’ S T h F e e P in r c i p l e s o f T r a n s l d t i o n h a s b e e n v e r y p o p u l a r i n
第2 9卷 第 1 1 期
2 0 1 4 年1 1 月
乐 山 师 范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L e s h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2 9. No . 1 1
NO V . 2 O1 4
l a t e d i n t 0 Z i R a n L i u C h a n g ( n a t u r a l a n d f l u e n t )i n s t e a d o f T o n g S h u n ( r e a d a b l e ) . Y a n F u ’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p r i n c i p l e o f X i n D a Y a ( f a i t h f u l n e s s ,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 a n d e l e g a n c e )i s f u n c t i o n a l l y e q u i v a l e n t t o T y t l e r ’ s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对比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对比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对比作者:韩琳路云芳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1期[摘要]国内有学者认为“信达雅”有抄袭泰特勒三原则之嫌。

本文首先介绍两种理论原则,接着追溯出各自的文化渊源,随后对比两种理论的异同,从而阐释如此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严复泰特勒比较译学作者简介:韩琳(1984-),河北省曲阳县人,女,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信达雅”“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它为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标准理论奠定了基石。

现就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作一简单介绍:“信达雅”原是写作标准。

严复根据翻译工作的性质把“修辞立诚”的“诚”演化为“信”。

“信”字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作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字直接套用了孔子“辞达而已”中的原文和原意。

其含义很明显,就是使译文通顺明白地转达原作所提供的信息。

若把“雅”理解为美雅的形式,则为断章取义。

而严复的“雅”即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

他用雅言是为了迎合当时知识分子的口味,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求“达”、求“信”的目的。

由此可见,求“雅”是为求“达”,求“达”是为求“信”,最后落脚点在“信”上,同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者互为条件。

(二)泰氏三原则1790年,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好的翻译就是把原作的优点完整地移入到另一种语言中,使得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够像原语读者明确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原作那样,领悟和感受译作”。

由此定义泰特勒推论出翻译的三大原则:1)译者要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的性质相同;3)译作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这三个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如果在不得以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得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最新版】目录1.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背景和意义2.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3.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应用和影响4.对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和反思正文一、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背景和意义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是由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于 1790 年在其著作《论翻译的原理》中提出的。

泰特勒是近代英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三原则是在当时英国文化、政治和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评价标准。

二、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这意味着译文需要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思,不得有任何遗漏或曲解。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这意味着译文需要保持原作的风格、文体和语言特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味道。

3.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这意味着译文需要具有与原作相当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流畅度,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轻松理解和欣赏。

三、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应用和影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自提出以来,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

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都受到了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启发,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多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同时,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也被广泛应用于翻译批评和评价,为翻译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对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和反思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评价翻译质量的方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翻译领域的拓展,我们也需要对泰特勒翻译三原则进行反思和拓展。

例如,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译文的可读性、接受度和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也需要探讨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翻译实践中,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总之,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在翻译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摘要: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对二者做一横向比较,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本身的差异来论述,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从而阐释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理论之比较

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理论之比较
雅 往 往被认 为是 一个 三元标 准 , 际上信 、 高于雅 , 实 达 而信

泰 特 勒 的 翻 译 原 则 和严 复 的 三 字 原 则
1 9 ,英 国著名 翻译 理论 家亚历 山大 ・ 雷泽 ・ 7 0年 弗 泰特
勒在他 的著作 《 翻译 的原则 》 论 中指出 :好 的翻译 就是把 原 “
翻译标 准是 翻译 活动必 须遵循 的准绳 ,是 衡量译文 质 量 的尺度 , 也是从事翻译要努力 达到的 目标。翻译标 准是翻
译 理 论 的 核 心 问 题 , 而 , 对 翻译 的 标 准 , 来 是 众 说 纷 然 针 历
纭 , 人难于选择 。 中西 历史上各个 时期各 个流派 的翻译 使
[ 键词 ] “ 关 信达雅” ; 说 翻译三原则; 比较 [ 中图分类 号 ] H 1. 35 9 【 文献标 识码 ] A 【 章编 号 】 17— 60 20 )3 08— 3 文 6 2 81 (0 90— 0 2 0
免的,完全” “ 复写 出原文的思想 , 即便在理论上可能做到 , 在实 际翻译 中也是难 以实现的。在提 出这三大原则后 , 泰特勒还指 出 ,它们 的排列是按其重要程度 的不 同而定 的。当不能兼顾
作 的优点 完整地移人 到另一种语 言中 ,使得译 人语 国家 的
又远 比达重要 。正如严复所 说 : 凡此经 营 , “ 皆以为达 , 达 为 即所 以为信也 , 求雅 , 则刻意求 显 , 即为 达。” 雅” 实 亦 求“ 为 “ , “ ” 信” 最后 的落脚点在 “ 上。 达” 求 达 为“ , 信”
时 , 当首先牺牲第三条 , 应 其次牺牲第二条。他认为, 无论在什
么情况下都不能 因笔调而偏离思想 ,也不能只顾译作文泰特 勒 的翻译理论 比较全面、 系统 , 它不仅是英 国翻译 理论史 , 而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发布时间:2021-11-11T02:16:17.581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孔慧娜[导读] 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摘要: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古往今来,时代更迭,中西方对于翻译标准的相继提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其中颇具争论的当属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和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之间的比较。

两者因为类似而被许多翻译学家放在一起讨论研究。

鉴于两种翻译原则在中西翻译领域的突出地位,本文详细解读两种翻译原则,并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从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三个方面指出两者差异。

旨在解剖出各自的优点,总结翻译实践的精华,进而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翻译标准;严复“信达雅”;Tytler(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异同 Abstract:For a long time,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for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ors in their explor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Through the ages,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one after another,and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contended with each othe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Yan Fu's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principle and Tytler's "thre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s quite controversial. Both are discussed and studied together by many translators because of their similarity. In view of the prominent posi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analyzes their simila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and points out their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origin,mode of thinking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aim is to dissect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summarize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Chinese&Western Translation Criterion;"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Tytler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Similarities&Differences1.中西翻译标准简述中国翻译史已历经几千余年,但是早期,人们并没有系统地总结出翻译标准,后来随着中西文化逐渐交融汇通,翻译工作者开始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翻译规则和标准。

辨析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

辨析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

辨析严复“信达雅”说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
摘要:
一、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概述
二、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
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
三、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
四、总结
正文: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18 世纪末提出的一种翻译指导思想。

它对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翻译者更好地将原作的思想、风格和表达方式传达给读者。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
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这意味着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作的内涵,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和观点,并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要求翻译者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以便在另一种语言中传达出原作的思想。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风格和笔调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感知作者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笔调,让译文与原文在风格上保持一
致。

3.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在翻译过程中,译文要尽可能地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与阅读原作类似的流畅感。

这需要翻译者在两种语言之间自由切换,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把握翻译的重点,提高翻译的质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遵循这三个原则,力求将原作的思想、风格和表达方式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总之,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翻译者提供了一种指导思想,帮助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重点,提高翻译质量。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之谦《法句经序》:“仆初谦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劂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意。

正如钱钟书所说“三字皆已见此”。

鲁迅说过“严又陵为要译书,查过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

所以严复翻译三字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取自中国传统的文论和美学原理。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提出信达雅后 ,并没周 知 , 复 是 偏重 于意 译 的 , 此 经 营 , 以 为 达 。 严 凡 皆
为达 即所以为信也 。此话一 出, 质上是用达架空 了信 , 实 因为 在翻译的过程 中, 除了守住原 文的意义之信外 , 要求表现原作
技术与市场
第 l卷第1 0 0 7 期2 1 年
专 霉 礤 宠
严 复与泰 特 勒翻译 原 则 的对 比分 析
杨继良
河 南工业职业技 术 学院 河南 南阳 43 0 709
摘要 : 文介 绍 了严 复 “ 达 雅” 本 信 与泰 特 勒 “ 译 三原 则 ” 理论 以及 两种 理 论在 各 自文化 体 系 内的 渊 源 , 翻 的 比较 了双 方 在动杌、 重要 性 、 难度 分 级 、 值 取 向 和 思 维方 式 等 方 面的 差 异 , 明 了两者 分 属 中西 方传 统 翻 译 理论 的 宝贵 遗 产 , 出 价 说 提
的形式和文体等方面信是难 以达成 的任务。由此 , 我们可看出
“ 是严复三难原则中最重要的 ; 达” 其次, 是信 ; 再其次 , 是雅。 泰
同样西方译界也很早就关注翻译原则问题 。在古代 , 有西
塞罗的“ 解说员” 式翻译和“ 演说家 ” 式翻译 ; 在中世纪 , 波伊提 乌的宁要“ 内容准确” 不要“ 风格优雅” l世纪 , ;7 德莱顿提出 :) 1
这 两 种 理论 的相 似 , 主要 是 由 于 翻译 思想 发 展 的相 通 性 。
32 差 异 体 现 .
“ 信达雅” 19 年严复在《 天演论 ) 是 88 ( 译例言》 中提出的“ 译 事三难 ” 信 ” 。“ 字含义广泛 , 既包括对原作思想 内容的信 , 也包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比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比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比作者:林坤妮来源:《人间》2016年第25期摘要:本文将系统阐释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在辨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对严复的“信达雅” 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进行对比分析。

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翻译实践经历的异同去分析各自翻译理论的异同。

最后提出,应当正确对待中西译论的异同,不可忽视中西译论自有的传统,同时要相互参照,相互阐释,以发扬传统译论的特色。

关键词:中西译论:严复;泰特勒;辩证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74-01一、中西翻译标准简述在中西翻译发展历史中,各学者和翻译家们始终未停止过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他们大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追溯至几千年前,我国的翻译标准就有道安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

而后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而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翻译五要素”,德国路德的“翻译修补七规则”,十八世纪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 和“交际翻译” 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

二、严复“信达雅”的阐释在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修辞立诚”是说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翻译固然不是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而是译者要正确传达原作者的真实感情或意图。

“辞达而己”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说的话写的文章要使别人明白,同样,翻译的译文要使读者理解。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文章必须要讲究文采。

如果文词平庸,味同嚼蜡,则欲明道,又会有多少人去看?三、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阐释l790年,英国翻译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的《论翻译的原则》中他指出:“Agoodtranslation can transplant the advantages of the source text into another language completelyand thoroughly.”“transplant”就是“成功地遷移或移植”,也就意味着某事物转移到新环境后达到了匹配与适应的状态。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

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标签: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一、引言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 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

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

”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

”(罗新璋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1981:377)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1987:33—34)。

泰特勒和严复的翻译理论比较和分析(英文)

泰特勒和严复的翻译理论比较和分析(英文)
+ …he must adopt the very soul of his author, which must speak through his owe
首先"他扬弃传统的翻译二分法(dichotomies),斯内尔霍恩 比指出:西方翻译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概念是古老的词/义二 分法。传统译论从未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连当今的翻译 研究也为其困扰不休。而泰特勒尽量回避二分法" 凡是容易 引起争议的术语如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意译(free translation)等"他都一概不用。其次"他澄清并深化了人们对 “译者是画家”这一比喻的认识。他认为"译者的工作(和 画家)完全不同。译者虽然用的不是与原作相同的色彩"但 必须给其“画面”以同样的力量和效果。译者不能照搬原作 的笔法"而必须用自己的笔法来译出完美的“摹本”。他越 是注意仔细摹拟"就越不能表现出原作的流畅和神采。
(2007)
精选可编辑ppt
11
+挖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 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座)
——莫言(诺贝尔奖讲
+When we dug up the grave, we saw that the coffin had rotted away and that her body had merged with the damp earth around it.
+It marks a new begining of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
(标志着西方翻译史上一个时期的结束和一个时期的开始)
+In 1921, Mr Zheng Zhenduo published the three principles on the《Novel Monthly》.

泰特勒 翻译三原则

泰特勒    翻译三原则

翻译的原则,又称翻译的标准,是指导翻译实践,以及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

18世纪末,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9-1814)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进行翻译和评判翻译标准的三条基本原则:
1.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A.F.Tytler: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1)
我们在做完任何一次翻译的时候,都需要拿出泰特勒先生的翻译三原则,来审视自己的译文,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都符合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才可以不断地在翻译方面取得进步。

再探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观点之差异

再探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观点之差异

再探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观点之差异(Re-exploring the Difference in the Viewpoints of Translation between Yan Fu andAlexander Fraser Tytler)陈瑞山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应用英语系、口笔译研究所摘要国内学界提到严复的翻译圭臬「信达雅」时,常常会与苏格兰的泰特勒在《翻译原理论》中所揭橥的「三条翻译通律」相提;不过,多半都说严氏「信达雅」观念之形成是受到泰特勒氏之影响。

而这类「影响」论述,又常流于历史性的巧合或自传式的主观判断,或表象上的模拟,较缺乏就两者间对翻译的本质性认知的客观探讨。

这种看法对于出生较晚、身处内外交迫特殊时空背景的中国知识分子严复,在其翻译领域的学术地位上是否有欠公允,颇值得我们来做个探究。

本专题研究计划拟用文本研究的方法,以严复所译《天演论》书里的<译例言>文本为主,就其中谈到的「信达雅」三原则与泰特勒的著作《翻译原理论》文本内所揭示的「总原则」及自此演绎出的「三条翻译通律」所蕴含的翻译问题,探索并分析他俩内在观念与结构上之差异。

本文研究内容则包括严复、泰特勒个别建构的翻译理论其动机的差异、总原则的显与隐、翻译原则重要性次序的排列、执行翻译原则工作难度的分级等四大重要项目,再指出他们之间真正的差异,并从而探索他们独自的翻译观之面貌。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译例言、翻译三难、信达雅、泰特勒、翻译原理论、三条通律、翻译艺术、翻译总原则。

Re-exploring the Difference in the Viewpoints of Translation between Yan Fu and Alexander Fraser TytlerRuey-shan ChenDepartment of English&Institute of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National Kaohsiung Fir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bstractOftentimes when local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discuss Yan Fu’s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Xin, Da, and Ya”as criteria for judging what is a good translation, they tend to associate Yan’s remarks with the Scottish professor Alexander F. Tytler’s “Three General Laws of Translation” propounded in the latter’s Essay on Principle s of Translation. Yet, that Yan is generally believed to have modeled his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upon those of Tytler is held as a popular opinion. In other words, Tytler’s general principle had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Yan in forming his idea about translation. However, this kind of opinion concerning the so-called influence, usually based on some historical coincidences, biographical inferences or some seemingly “supposed-to-be” analogies among their translating rules, is always biased and subject to doubt; therefore, it would be more objective if one could do an analytical exploration of what their individual texts mean in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Thus, it is worthy of a study to see whether this popular opinion is truly fair to Yan Fu, a Chinese patriot-intellectual, considering thathe lived in a period of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upheavals.Aiming to shift the focus from the study of Tytler’s possible influence on Yan to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respective viewpoints about translation, this research proposal will employ the method of textual analysis to re-explore those important translating issues brought up both in Yan’s “Words on the Instances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Evolution” and Tytler’s Essay on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respectively, especially with an emphasis on their intrinsic differenc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ideas. This comparative study explores the four essential aspects of translation: (1) the motivation for establishing the rules, (2) the declared and the undeclared principal guidance on translation, (3) the order of importance of the rules, (4) the order of difficulty in implementing the rules, in the hope that the individual insights of and true differences between Yan Fu and Alexander F. Tytler will be distinctly demarcated.Keywords: Yan Fu,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xin da ya, Evolution and Ethics,Alexander Fraser Tytler, three general laws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as an art, principal guidance on translation.在国内对严复(1854-1921) 的翻译观之研究可说是个老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析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
【摘要】人们经常拿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与英国人泰特勒在《翻译原理论》中所提到的翻译三原则相比较;大多数人认为严复信达雅观念的形成是受到泰特勒的影响,原因之一是泰特勒曾留学于英国。

然而这样的看法对于出生比泰特勒晚近一个世纪、身处乱世的中国翻译家严复,在其翻译领域的学术地位上是否有失公允,值得我们来做个探究。

本文将系统阐释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并了解各自翻译理论的异同。

目的在于去利用各自的优点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理论;中西译论;异同
一、引言
在中西翻译发展历史的长河中,翻译家们始终未停止过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西方早期翻译人物代表有安德尼罗柯,哲罗姆,奥古斯丁,西塞罗等,我国早期的翻译大家如道安,支谦,玄奘等或多或少都有过多翻译方面的理论阐释。

我国早期的翻译标准就有道安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慧远“厥中论”,而后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严复是中国翻译理论史上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被后人不断地讨论和引用。

西方的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翻译五要素”,十八世纪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二十世
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就是近代翻译家泰特勒,他撰写了西方翻译史上第一部相对全面的翻译理论著作。

作为中西翻译史上两个十分重要的翻译理论家,严复和泰特勒所提出的翻译标准十分相似,但是仍有不同之处。

本文就对其二者的异同作一个比较,同时阐述其相似性。

二、严复“信达雅”的概述
1898年严复在他的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他在强调“达”比“信”更重要,“……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意思是“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这一原则提出之后引起了翻译界的极大的重视和高度的评价。

梁启超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

”郁达夫也对三原则评价极高:“信达雅的三字,是翻译的金科玉律,尽人皆知。

”严复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我们可以看出,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放在“信”
上,这就是“信、达、雅”之真正内涵。

三、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概述
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泰特勒提出了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他在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提出相对全面的翻译理论,标志着古典翻译阶段的结束和现代翻译理论的开始。

在书中,泰特勒认为好的翻译应当能将原作的优点应当完全移入另一种语言,以使目的语的读者能与原语读同样清楚领悟,鲜明感受。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注重对原文的忠实是泰特勒非常看重的方面。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是: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四、两位翻译大家及其翻译原则比较
(一)二者相似之处
1. 两位翻译家的相似之处
严复学习过英文,足迹遍布许多国家,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他是中国近代系统翻译介绍西方文化思想的第一人。

泰特勒著有《论翻译的原则》,翻译理论体系较为全面。

虽然两人生活的时代相差一个世纪,但二者却都是伟大的翻译实践者,也是伟大的翻译理论家。

2. 翻译的理论背景相似之处
我国有学者认为“信达雅”受到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严复的“信、达、雅”三字其实早在三国时支谦写的《句法经序》中,皆已见到,问云:“仆初嫌其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厥以,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可见,信、达、雅这三个字,早在1700多年前支谦的这段文字中逐字出现。

清朝时期,翻译理论家马建中在1894年,在《拟设翻译书院》提出了好的翻译必须具备的三个要求:(1)译者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知道两种语言的相似处和差异;(2)译者应该全面了解原文的意思、精神和风格,并把这些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来;(3)译文和原文应没有差异,即译文和原文是一样的。

在理论上多雷提出的对译者的五点要求和德莱顿提出的翻译的六点原则都对泰特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者的翻译原则都或多或少受到过前人的影响,可以说两人的
翻译原则是在总结前人翻译原则的基础是得来的,都有很深的理论背景。

3. 理论含义上的相似之处
严复与泰特勒的三原则在重要性上有各自的次序性,首先,泰特勒的原则的第一点和严复的“信”接近,它们都强调了译文所具有的忠实性,要求译文能够完全表达原文的内容和意义。

其次,泰特勒的第三点与严复的“达”相似,都强调译文的通顺自然。

第三,严复和泰特勒都认为译文的忠实性是最重要的。

泰特勒提出使译文跟原文意义相符,可以牺牲通顺这一原则,而严复认为求“雅”是为“达”,求“达”是为“信”。

4. 两个翻译理论产生的影响的相似之处
严复的“信达雅”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谭载喜评价,泰特勒的三原则“标志着一个时期的结束和另一个时期的开始”,即结束了旧时代纯圣经的翻译,开始了圣经外其他文学文本的翻译;结束了“直译”和“意译”二元地解释翻译到三元多元地描述解释翻译现象。

两个理论分别在东西方翻译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是绝无仅有的,分别对后世的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各自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两者差异之处
1.表达方式的不同
严复在《译例言》中他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非常精炼的短短三个字,是对翻译理论高度概括和总结。

然而严复在文中并没有对什么是“信”等问题给以明确答案,后来他也再没有提出翻译理论对此进行分析和阐释。

因此翻译界对“信达雅”的解释有着不同见解。

事实上在翻译理论方面较有影响的“神似说”、“化境说”、也都是用精练的语言表达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西方翻译理论传统中,任何思想或理论都取决于理论者对它所作的明白无误的解释和界定。

过于简单或模糊含蓄的表达,只会被认为是“定义不清、逻辑混乱”而遭到排斥。

(谭载喜2000)西方的语言和翻译研究历来重视形式逻辑,重视推理、分析。

2.内涵的不同
严复翻译标准的一大特点便是语义模糊,没有对“信、达、雅”做出明确的界定。

如果严复的“信”包含了行文风格在内,那么一个“信”字就足以概括泰氏的三原则,“达”和“雅”就没有了比照的对象。

其次,“达”普遍理解为畅达,通顺。

严复认为信达雅三者同等重要,相辅相成。

泰特勒强调了第一个原则的重要性,后面两个对第一个进行了补充,译作要保持原则风格,以至于有人认为泰特勒否认了三原则之间的联系。

五、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三原则在具体内涵、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异。

对这些差异如不加以分析,很容易认为这两者之间大体相符,这也是造成抄袭之说的重要原因。

其次,它忽视了中西译论丰富的自有传统,人为割裂了中西译论各自内在的传承性、连续性。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是西方译论本位是对西方译论盲目崇拜,对我们自有的译论缺乏信心的一种表现。

因此在研究中西翻译理论时,我们既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优势与局限性,不可忽视别国成就,亦不可妄自菲薄。

我们应在弘扬传统译论精华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译论成果,促进中国翻译理论工作的进步,为整个中华民族服务。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马建中.拟设翻译书院议[c]//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7]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