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取向:语文课程的文化选择
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取向
理论 考 核 占有 相 当 的分 量 .对 教 学 能 力 和 技 能 以及 平 时参 与能 力 培 养 和训
会 。让 他 们 尽 兴 地 表 达 见 解 、表 现 自我 、展 示才华 ,让个性在阅读教学 中闪光 !j、
练操 作 的 动态 要 素 的评 价 不 足 .弱 化 了课 程的实践 功能 ③处理 与小学语
断 地 晃 动 ,反 而 不 利 于 课 堂 教 学 如 :无 节 制 地 让 学 生 提 出 问 题 .问 题 不 痛 不 痒 、太 乱 太 碎 .缺 乏 系 统 性 :教 学 过 程 展 开 不 足 ,教 学 环节 一 滑 而 过 .不 给 学 生 留下 充 分 思 考 的 空 问 ;脱 离 文 本 的感 性 体 验 、发 散 活 动 太 多 ;不 注 重 实 效 .媒 体 使 用 太 滥 :学 生 自由
了学 生 潜 心 会 文 的 时 空 等 等 诸 如 此 类 .就 如 电视 画 面 一 样 不 断 切 换 .在 热 闹 生 动 的
个性 。②课程教学偏重于理论讲授 ,案 例 教 学 法 (有 的 称 为 案 例 研 究 法 )、实
声 像 空 间 里 .唯 独 缺 少 了 一 份 最 浓 最 醇 的 语 文 味 和 课 堂 教学 应有 的 思 维智 慧
教 研 引领
的 真 心 去 感 受 每 一 位 学 生 的 喜 怒 哀 乐 .进
高 校 培 养 小 学 语 文 教 师 的小 学 教
而 把 他 们 的 精 神 生 活 引 向 美 好 的 境 界 .让
育 专业 (本 科 )、初 等 教 育 专 业 (专 科 )
孩 子 们 在 开 放 的课 堂 上 快 乐 地 学 .坦 露 内
要 表 现 在 三个 方 面 :① “小 学 语 文 课 程 与教 学论 ” 的理江论苏依连据云既港来师自范于高一等般专 科 学 校 尚 继 武 课 程 与 教 学 论 .也 来 自于 教 育学 、心 理 学 、教 育 心 理学 等学 科 .以资 借 鉴 的 理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及其基本价值取向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从起草到正式出版,按照程序,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多次向教师学者征求意见,前后修改六七十稿,从原来的八九万字压缩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从2001年9月始,《语文课程标准》和按这个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已经进入三十多个实验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验步入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个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课程的内容结合在“目标”中作了阐述。“前言”即是这个标准的基本理念部分。而基本理念又渗透于“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之中。这个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注于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切实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因此学习新课标,实施新课标,首要的是要明晰那些支撑整个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
新课标下再谈语文的价值取向
一
直以来 , 我们 习惯于“ 主客两分式” 的语文教学 , 主体是 教
师, 学生是 客体 , 且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 他们的学习活动受 制于教师预设的框架之中。这种教学方式导致 了学生主体精神 的沦落与缺失 。课堂是 教师 、 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 , 每一节课都 是不可重复 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如果无视课 堂中与 学 生 的 不 断 对话 、 试 , 课 堂 囿于 严 格 的封 闭状 态 , 必 然 违 调 将 则 背 了课 堂的终极 目标 ,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定位语文 的价值取向。
四、 视 教 师 素 养 的提 高 重 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 :语文这种工具 ,不 同于其他任何 “ 工具 , 它是交流思想感情 的工具。这种工具 , 你不用它便罢 , 只 语文教学 的基本 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而要真 要 一 用 它 , 然要 赋 予它 自己 的思 想 、 点 、 情 。” 以 , 教 正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 必 观 感 所 在 则需要大大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 素养 。 无论是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过去 , 还是十分 学 中教师要立 足于文本的教学 ,使工具性 和人文性达到和谐统 在语文教改中, 强调学生经验 的现在 , 教师的因素永远是非常重要 的。因此, 新
学 0第 羁学年1 2术 究 0 研期 1 2
新课标 下再谈语文的价值取 向
安晓燕 ( 河北省 清 苑县 第二 中学
摘要 : 新课 改积 极 倡 导 对 文本 的 多元 解 读 , 重 学 生 阅读 的 注
个 性化 . 开展 探 究性 阅读 和创 造 性 阅读 . 充分 调 动 学 生 的 生 活 经 课 改在 线 来自0 10 ) 7 10
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价值取向3370txt
二是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源流,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本是“授”与“受”的关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提倡人文性,就是要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体,把教师看作课程的组织者,变授受式教学为商讨、合作、研究式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次,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知识观。传统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工具性,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在语文课程中倡导人文性,无疑将有助于纠正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偏差,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感悟相联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此外,倡导人文性,还有助于打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实用主义”观,强调非实用知识(如古代诗文)的教学,注重发挥其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养成。
(四)在教学评价方面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在语文课程中体现人文性,首先应坚持正确的主人价值取向,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应将语文教学的长远效果和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置于重要评价地位。在注重考察学生达到具体学习目标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具体而论,应掌握如下评价规范。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应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和家长。评价不仅仅是师生评价,还应有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从而使评价更加全面、公正。
新课程下中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或国家专利的学生采取免试的办法 。笔者认为,通过类似的方式,可以切 实 提高 学生 的学 习主 动性 和积 极性 ,鼓 励一 部 分有创 新 意识 学生 进行 创新 性 实验 ,开 展一 些实 用项 目及 课题 ,把 所学 的 理论 知识运 用 到实 际生 产 中
去。
在 本文 中 ,笔者 论述 了一些职 业 技术 学校 数控 专业 创新 性教 法实 践 , 并分析 了在数控专业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希望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们一些
所 谓价 值取 向,是 指人 们在 从事 某一 活动 或致 力 于某项 工 作时 ,对 该 活动或 该 工作在 结 果或 状态 上 的期待 和追 求 ,即期 待 出现某 种 结果 或追 求 某种 状态 。这 种受 某种 观念 支配 的 价值取 向一旦 形成 ,则可 在 方 向和 目标 上 制 约人 们 的行为 及其 活 动方式 。语文 教学有 何 价值 取 向呢 ?本文 试作 粗 浅的探 讨 , 以求 教 于方家 。 工 具和 人 文统一 的价 值取 向 “ 语文 是最 重要 的交 际工 具 ,是人类 文化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工具 性与 人 文 性 的统一 ,是语 文学 科 的基本特 点。” 诚然 ,语文 是其 他学 科 的基础 ,它 在培 养学 生 的人文 精神 和 素养方 面 有着 其他 学科 不可 取代 的优 势 。它不 仅 能使 学生 熟练 掌握 语言 文字 ,具有 较强 的听 说读 写 能力 ,而且 也有 利 于学 生理 解 ,掌握 其他 学科 知 识, 并促 进学 生个 性 、人格 全面 和谐 发展 ,使 之 具有较 高 的人文 素养 。 钱理群 先 生讲得 辩证 : “ 中学 语文 教育 是有 双重 性的 , 既是 人文 教育 ,又 要对 学 生进行 语 言文 字 能力 的训练 。” 我们 所持 的态 度 应该 是 ,注重 语 文上具 性 教学 同时 ,加 强人 文性 教学 ,使 之成 为 中学语 文 课堂 教学 的主 旋律 。 二 、学 习和 发展 并 列的价 值取 向 “ 学会 学 习” 、“ 学会 发展 ” 已成 为 当今全 球 教育 的共 识 。联 合 国教科 文 组织 指 出:接 受教 育不 再 是为 了升 学和谋 生 ,而 是为 了个 人 能力 的充分 发 挥 以及 个 人终 身学 习 ,为 了社会 的 和谐 发展 。新 的语 文课 程标 准也 以辩 证 唯物 主义 和历 史唯 物 主义 作为方 法 论基 础 ,对语 文教 学应 达 到的 目标 作 了 明确 规 定 ,强调 了“ 学 习” 和“ 发 展” 的 重要 。促 进学 生 终身 学 习,全 面 不断 发展 ,应 该成 为 中学语 文教 学的价 值观 。 三 、关照 生命 的价值 取 向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一、主要变化1.价值引领,以文化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价值核心素养。
2.素养为纲,任务导向。
素养型的课程目标,结构化的课程内容。
3.立足生活,实践主线。
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为主线。
4.强调情境,主题统整。
真实的语文情景,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
二、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理念。
1.课程性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凝聚力。
语文课程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具有奠基作用。
2.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结构(注重阶段性、发展性。
构建学习任务群),课程内容(突出时代性、典范性。
),课程的实施(增强情景性、实践性。
关注学生不同差异,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品味。
)课程的评价(倡导过程性和整体性。
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不要过于繁琐,多元评价主体)三、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1.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理解鳄鱼纹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语言运用(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思维能力(崇尚求真创新),审美创造(涵养高雅情趣)。
2.文化自信:感受与热爱,继承与弘扬,关注与参与,了解与借鉴。
3.语言运用:语感、经验。
意识、能力。
内涵、情感。
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应然的表现。
4.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求真态度。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5.审美创造:在体验文学作品中能够获得审美经验,什么能力:发现美创造美,审美观念。
6.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总目标)立德树人1,文化自信2,语言运用2,思维能力2,审美创造2。
强化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重要变化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强化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取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重要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教育部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 了修订,旨在强化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取向。本次演示将探讨四个重要变化,以 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新版标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新标准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增加传统文化 内容在语文课程中的比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 涵和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第四,新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 能力。通过加强跨文化交际的比重,让学生在学习中外优秀文化的同时,培养跨 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此外,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未来可从以 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教育部门应组织开展语文教师专业培训,提高教师 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学校可加强与姊妹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搭建语文教学资 源共享平台;最后,教育研究者应加强对新版标准的解读和研究力度,为教学实 践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指导。
参考内容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标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 新变化:新旧对比解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步,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发布,就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本次演示 将从新旧对比的角度,解读这一变化。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对比
在课程性质方面,《新课程标准》更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 特性。它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 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相比之下,旧版课标更侧重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 养。
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价值取向
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 , 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艰难抉择。
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 , 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 , 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 性。
这种由单一性向双重性的转变 , 昭示了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复归。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语义逻辑&nbs本文摘自教育文‰摘我们先做一个语素分析 : “人文”分开来说 , 就是人与文化 , 人当然是文化中的人 , 人当然属于人类 , 但人也是个体的 文化当然是人的文化 , 人的文化也可依此而分为个人的文化与类属的文化。
因此 , 人文性包括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
因此 ,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 ,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
关于人文精神 , 历来有不同论述。
于满老师认为 : 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 情、意等方面 , 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应然选择
语 文 教 学 是 其 他一 切 学 科 进 行 教 学 的基 础 , 古人有云 : 传 道 授业 . 何 为业 ?业 就 是 学 业 , 也 就 是 教 学 的技 术 性 、 工 具 性 内容 。 何 为 道 ? 道 在 中国 古 代 文化 中 , 代表着思想 、 人生态度 、 世界观 、 价 值 取 向等 人 文 性 内 容 。教 师作 为 教 育 工 作 者 , 不仅仅要教书 , 还要育人 , 因 此小 学 语 文 教 师 对 教 学 价 值 的 应 然 选 择 , 应 当是 工 具 性 取 向与 人 文性 取 向并 重 ,在 语 文 教 学 中既 要 重 视 传 统 的知 识性传授 , 也 要 注 意 对 语 文 课 程 思想 内涵 的分 析 与 讲 解 。[ 3 1 4 小 学 语文 教 师 教 学 价 值 取 向 的研 究意 义 4 . 1 对 小 学语 文教 师 教 学 价 值 取 向的 研 究 , 有 助 于树 立 正 确 的教
摘要 : 小 学是 人 们 接 受教 育 的基 础 阶 段 , 语 文科 目则是 所有 学 习科 目的 基 础应 用 学科 。 因此 小 学语 文 教 学 质 量 直接 关 系到 学 生 的 学
习发展 甚 至 未 来 前 途 。 目前 , 我 国的 小 学 语 文 教 师 的教 学 价值 的 应 然 选择 中 , 普 遍 重视 其 工具 功 能 的 应 用 与 掌握 , 而 忽视 了社 会 人 文 性 的 取 向 。 因 此 对 小 学语 文教 师 的教 学价 值 取 向进 行 研 究分 析 与 推 广 引 导 , 有 助 于 帮 助 小 学语 文教 师培 养 正 确 的 教 学 观 念 、 采 用正
论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2 .关注学 生未来的工作质 态—— 增加专 业性文本
阅读
这里 的专业 类写作是 指未来 就业 中因工作需 要 而 产生 的关 于职业 的写作 。 目前语文教育面临 的问题是 : 方面社会 有不断扩 一
既然 语文是一 门“ 工具 性与人 文性统一 ” 的重要课
有效 发 展
语 文教材作为现代语 文素质教育 的有 机构成 , 其承 载性 特点告 诉我们 学习内容只是案例 , 可能承载作为 不 语文学 习内容 的所有材料 , 所以允许我们对教材 进行二 次加工 。 变通性特点允许古今 、 其 中外 、 文理等不 同领域 的案 例在现代语 文教 学理念 指导下变 通 、 替换 , 这将极 大地激活教师 的再造 、 创造 热情 、 激发他们 的学 习兴趣 。 因此 。 面对语文教材 , 教师大有可为 。 1 .关注学 生即时的 学习心理—— 重视 文学性 文本
维 果 茨 基 认 为 , 生 通 过 外 在 的 学 习 活 动 , 引 发 学 可
内化过程 , 而建 构知识 。 从 文学作 品, 具有丰 富的情感价 值 与审美 价值 , 易受到青少年学生 的欢迎 。学生通过 容 阅读 、 揣摩 、 背诵 , 入角色 , 进 走进作 者 的思 想与感 情世
己的教学内容。 1以类 属 化 阅读 激 发 学生 “ 读 ” 阅 读 内需 . 想 的
单篇 课文在 广度 、 度上 的反复分析 与挖掘 , 养 深 培
的是 学 生 的分 析 技 巧 。 限篇 目的 雷 同 分 析 只 会 让 学 生 有 产 生 审 美 疲 劳 , 语 文 产 生厌 倦 情 绪 。要 想 有 效 地 获 得 对
新课程下中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下中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摘要】新课程下中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工具和人文统一;学习和发展并列;关照生命;注重体验。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育;价值取向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在从事某一活动或致力于某项工作时,对该活动或该工作在结果或状态上的期待和追求,即期待出现某种结果或追求某种状态。
这种受某种观念支配的价值取向一旦形成,则可在方向和目标上制约人们的行为及其活动方式。
语文教学有何价值取向呢?本文试作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工具和人文统一的价值取向“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诚然,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
它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并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全面和谐发展,使之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钱理群先生讲得辩证:“中学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
”我们所持的态度应该是,注重语文工具性教学同时,加强人文性教学,使之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二、学习和发展并列的价值取向“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已成为当今全球教育的共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终身学习,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对语文教学应达到的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重要。
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全面不断发展,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观。
三、关照生命的价值取向在中小学课程中,语文学科是最接近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它包含大量的情感、道德、意志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于它一方面为生命个体的心灵奠基,让他变得更有教养,更富情趣,更具亲和力,更懂得生命的可贵和崇高,更能悲悯、宽容和善待他人、自我、自然和宇宙;另一方面,它又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提供人性的、精神的、审美的支持,传承民族文化香火,培育民族文化肌理,使得民族的生命在一种文明的层面上代代延续。
语文课程迷失了价值取向
事实表明, 职高生也能培养自 学能力, 谁不想做自己的主
人 呢?
三、 读说写互动, 学以致用 学生学了知识后要运用, 学与习, 从来不能分家, 学能获 得知识, 习使学到的知识得以运用,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练习手 段, 写作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职高生普 遍怕写作文, 写不好作文。 有些学生能说会道, 妙语连珠, 可下 笔就面 目全非。 教师要注重学生作文之前的写作辅导。 总体上 我要求学生作文内容要材料集中, 主题突出, 语句要求流畅, 要列好作文提纲。 教师通过多种途径, 采用多种 式激发和引
段落、 篇章的把握 , 通过什么方式 , 用什么方法 , 只要是学生 自 己喜欢的, 自己需要的都行, 教师只根据学生需要提供具体服 务。 也可组织学习小组, 让学生在友好、 自主、 宽松的气氛中多 层面交流, 资源共享 , 互相帮助、 互相切磋, 产生思维的撞击。 这样, 学生能开拓思路 , 扩大眼界, 在选择学习方法 、 交流学习 情况 、 展示学习思路的过程中去独立思考、 独立发现。
培养学 习兴趣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活 知 又 化 技能 如 《 告 》 可 广 的 了 识,能内 为 。 上了 广 词 后 解了 告
疑则大进” 不论疑问是深是浅, 是大是小, 教师都要珍视, 那是
学生思维的火花。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有自己的生活积累, 学习 需求, 自我发展的方向, 自学最能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资源。 自 学课上, 可让学生独 自 学习, 小到字、 句如何理解, 词、 大到
在现代语文学科的百年历史中,除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 期短暂的分科教学试验 ,文学教育一直包含在语文教育中。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 奏定中学堂章程》 规定 ,中国文学” “ 需 要讲“ 中国古今文章流别 、 文风盛衰之要略”更要注重“ , 文 义”“ 、文法” ,语文教育的形态纳人了文学教育与文法训练的 内容。 五四” “ 之后的中学教科书中, 采取社会问题做中心来设 置课程单元。如果我们说语文教育包括了所有用文字表述的 东西, 最后归结成人的综合素质 , , 那么 考察“ 五四” 时期的语 文课程标准设计及教科书编写, 同样也有着综合的倾向, 只不
浅谈语文的多元化及价值取向
同一 部 《 楼 梦》 “ 学 家 读 红 楼 读 出 了易 , 学 家 读 红 楼 读 出 红 ,理 道 了淫 , 言家 读 红 楼 读 出 了宫 闺 密 闻 , 子 佳 人 读 红 楼 读 了儿 女 流 才 情 长 。 ” 于 价 值 选 择 与 取 向 的 多 元 性 、 向 性 、 重 性 、 层 由 多 多 多 性 , 生 在语 文课 程 话 动 中 , 往 能挖 掘 出 许 多 独 特 的 东 西 来 , 学 往
夫 妇 是 令 人 生 厌 的 市 侩 , 他们 随着 于勒 的发 达 与 破 落 变 化 着 自
己丑 恶 的嘴 脸 : 会 儿 盼 , 一 一会 儿 赞 , 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儿 骂 , 会 儿 躲 , 一 一 在课
文 中无 疑 是 反 面 角 色 ,是 资本 主 义 社 会 人 与 人 之 间赤 裸 裸 金钱
往 相 互 交 织 、 互 作用 , 生 在 课 程 为 他 们 展 开 的丰 富 的经 验 世 相 学
求 的欲 望 。在 肯 定 他 们 思 维 的 火 花 的 同 时 , 正确 定 位 , 导 学 生 引
选 择 核 心 价 值 。 一 位 教 师 在 教 学 《 的 叔 叔 于 勒》 文 时 , 生 我 一 学 对 菲 利 普 夫 妇 人 物 形 象 的 分 析 产 生 了争 议 。有 学 生 认 为 菲 利 普
面 。 这 样 , 体 现 了 作 品 的 丰 富性 、 杂 性 , 对 作 品 主 旨 进 既 复 又
行 了深刻 挖掘 。 既鼓 励 了学 生 的多 元 化 思 维 , 给 人 物 的 评价 正 又
“变中守恒”: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变中守恒”: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南针,可以为教学指明方向。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新课标作为导向,在遵循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有效落实新变化。
“变中守恒”是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需要将坚守母语教育常规、恪守语文教学常识为核心,了解教材单元和单篇文本的含义,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变中守恒”;新课标;小学语文;价值取向引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让小学语文教学发生较大变化,需要遵循新的理念、体系和目标。
新课标是对以往课标的继承与优化,教师不仅要将关注点放在新课标的“变”与“不变”上,也应该在“变”中深入挖掘“不变”的因素,主动践行新课标理念,始终坚守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基本性质、规律,科学制定教学方案,保证教学工作在顺利开展的同时,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得到良好培养。
一、“变中守恒”能自觉践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回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历年标准,学科本质和基本“标准”始终没有做出改变。
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深入分析,在固本中寻求改变,在继承中不断改进与革新。
(一)对课程标准中“不变”内涵深入挖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新课标是标准,教师要坚定不移地“固守”,将新课标的要求作为导向,形成主动践行的意识,具备运用新课标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
教师要积极学习和研读新课标,理解核心素养的要义。
新课标的关注点是课程育人,需要侧重对学生思维、语言应用、审美等能力的培养。
同时,对各个学段的教学要求精准掌握[1]。
在义务教育中,每个阶段都有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与实用性强,同时也具备层次性特征。
对此,教师要大胆实践和创新,将新理念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关注课程的呈现方式。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识新课标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主题,关注实践活动。
从横向分析,各学段学生要经历整个语文课程学习过程。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作者:徐林祥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4年第09期长期以来,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语文学科既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人文学科)与人们对语文学科认识的差异,以致人们对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常常模糊不清。
夏丏尊曾指出:“国文为中学科目中最重要的一科,也是最笼统的一科。
因为文字原是一切学问的工具,而一国的文字又有关于一国的全文化,所以重要;因为内容包含太广泛,差不多包括文化及生活的全体,教学上苦于无一定的法则可以遵循,所以笼统。
”他举例说:“一篇《项羽本纪》当作历史来读,问题比较简单,只要记住历史上楚汉战争的经过情形就够了,如果当作国文来读,事情就非常复杂,史实不消说须知道,史实以外还有难字、难句,叙事的繁与简,人物描写的方法、句法、章法,以及其他出现在文中的一切文章上的规矩法则,都须教到、学到才行。
这些工作,往往一项之中又兼含其他各项,倘若要一一教学用遍,究不可能,教者无法系统地教,只好任学生自己领悟,学者也无法系统地学,只好待他日自己触发。
结果一篇《项羽本纪》,对于一般学生只尽了普通历史材料的责任,无法完成其在国文课上的任务。
”①叶圣陶也指出:“国文这一科,比较动物、植物、物理、化学那些科目,性质含混得多。
有些人认为国文这一科并没有什么内容,只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而已。
但是有些人却以为国文科简直无所不包,大至养成民族精神,小至写一个借东西的便条,都得由国文科负责。
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有种种的看法,各不相同的认识。
如果一百位国文教师聚在一起,请他各就自己的见解,谈谈国文科究竟是什么性质,纵使不至于有一百个说法,五十种不同的见解大概是有的。
”②必须指出:学校开设语文课程之所以有必要,就是因为语文课程负有教学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任务,具有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价值取向。
早在1940年9月,叶圣陶在《中等教育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就指出:“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和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
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探析
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探析【摘要】语文课程是具有多功能的课程,语文素质又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育应充分体现国家对中小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整个学科教育的不同层面上,不得偏离总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价值取向;课程理念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指课程价值主体根据一定的认识水平,以一定的客观价值标准为依据,在课程价值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倾向与行为趋向。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无论是课程理念的转变,还是课程目标的更新,都是以价值转型为基础的。
因此,就语文学科的课程价值进行探讨,可以加深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两个课标的认识和理解。
当前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核心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本次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就是要体现语文教育观念的更新,站在更高的起点,开阔更广的视野,确保语文学科建设真正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发挥语文教育在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本功能,以及达到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根本目的。
具体来说,其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于“智”的价值追求在语文教育“智”的层面上,语文教育必须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引导学生陶冶情操、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还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具有开放、自由、多元文化精神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社会中逐步自主而富有创造性地发展,成为自觉、自治和负责任的公民。
语文教育归根到底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语文教育的平等机会,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本领,使之强化尊重祖国语言文字、使其更加完美规范的意识,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文明程度,鼓励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形成选择、判断、理解信息的智慧,以及根据实际交际需要,使用简洁的语言材料传递丰富信息的能力。
语言的潜能是人人具备的。
语文教育“智”的层面,包括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要素。
在语文教育进程中,需自觉地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鼓励活宝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
语文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价值取向
、
学生是语 文学习的主人, 是 学* - 2 和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的 个性差异 , 让课程资源吸引、 匹配学生, 让学生亲近、 喜 欢课程资
教材 , 因生制宜优化教 学内容, 其终极表现就是开创适合班情、 学 情 的有特 色的教 学, 使教师 的教成为创造性 的教 。 学生的学成为 语文教 学的效率 , 提 高学生学习母语 的兴趣和质量 。 有着极其重 个 比化的学。
要 的 意义 。
需要 注意 的是 , 对教材 进 行 开发 要 避免 走 向极 端。一种 是提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 向就是 指在一定的价值理念 引 导下。 语 文课程 资源 开发 的主 体 , 根 据 实 际利 益 的 需要 对语 文课 程资源进行 的有意识的选择 、 取舍和 开发 , 以充分彰显学生的主 体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在语文教学中。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只 有坚持正确的价值 导向引领 , 体现课程资源开发 的迫切性, 才能 达 到有 效开 发 , 最大化 地 实现课 程 目标 。 提升 自身素养 , 提高开发效度 在新课程实施与资源开发 中, 教师是 最重要和关键 的资源。 教师的素质、 观念、 性格等直接影响其对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和 积 累, 同时教师 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课程 资 源开发 和 利用是 本 次课 改 中提 出的新 的课程 理 念 , 广 大教 师 对课 程资源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和利用也是在动态的探 索过程中不断发展 , 不断完善 的, 不能急 于求成。 广大教师要加强学习, 从理论上认识课程资源的概念、 性 质、 种类和存在状 态. 以及课程资 源开发 的程序 、 步骤与利用方 式 。 同时还要 加 强 实践 的研 究 。 重视 学 习和 吸收 国 内外 教 师在课
从语文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看人文价值取向
语文 教学 内容 的人文价值 具体 包
括 哪 些 呢 ? 笔 者 认 为 从 德 育 方 面 讲 , 包 括 情 感 中 的 爱 国情 、 奇 它 好 心 、 义 感 。态 度 中 的 积 极 态 度 、 正 科 学 态 度 、合 作 态 度 、价 值 观 态 度 。从 智 育方 面讲 又包 括 : 文 知 语
九 年 义 务 教 育 《 文 课 程 标 语 准 》 指 出 : 语 文 课 程 丰 富 的 人 文 “ 内涵 对 学 生 精 神 领 域 的影 响 是 深
广 的 ,学 生 对 语 文 教 材 的 反 映 往
三 . 文 价 值 取 向不 明会 使 编 人
辑 丧 失 判 断 力
人 教 版 七 年 级 下 册第 六单 元 , 选 编 了五 篇 描 写 人类 的 生 存伙 伴
学教 育 嬲
从语文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看人文价值取向
回 龙永 韶
内容 摘 要 : 主要 论 述 了语 文教 材 的人 文价 值 取 向。 通 过分 析 什 么是 人 文 价 值 取 向, 文教 材 人 文 价 值 取 向 语 的 重 要 性 , 者 的人 文价 值 取 向 一定 要 明 确 , 能 确保 教 师 对 教 材 人 文价 值 取 向的 正 确 理 解 , 编 才 更好 地 提 升 学 生 的语 文素 养 , 承 中 国五 千年 的优 秀 文 化传 统 。 传 关 键 词 : 文价 值 外 延 内涵 人 传 统 文化
向作 用 。
2 . 人文价值取 向不同 ,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 同。 3人文价值取向不 同 , . 人们在认识 世界改造世界 的活动 中的指
向就 不 同 。
堕 . 4 .人 文 价 值 取 向对 选 择 人 生
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跨文化研究
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跨文化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跨文化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对各自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解与比较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重要国家,其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对中日小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促进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以及各自教育课程的优化提供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梳理中日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程,探究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
接着,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国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异同,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对中日两国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解,也有助于推动两国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亚洲乃至全球教育的发展。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跨文化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为构建更加包容、多元的教育环境提供理论支持。
二、中日小学语文课程概述中日两国的小学语文课程在教育体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承载着传播本国语言文化的使命,更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中日两国的小学语文课程在价值取向、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色。
在中国,小学语文课程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课程内容以汉字为基础,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小学语文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比之下,日本的小学语文课程则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日本的教育体系强调“宽松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除了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取向:语文课程的文化选择
作者:毛启芳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7期
摘要:语文课程本质上不是一种“价值中立”或“文化无涉”的纯粹知识活动,它在特定的文化处境中会做出相应的文化选择。
在各种文化冲突和矛盾的挑战下,语文课程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作为教育目的取向,以交往的实践作为教育过程取向,以文化自省和文化自觉作为教育品质取向,消除语文课程中的文化霸权和控制。
这在以“科学理性”为主导的文化环境下,认清了语文课程的文化本质。
关键词:语文课程价值取向文化处境
一、文化目的: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为取向
在全球化背景下,强势文化通过各种文化输出对我国民族生活经验和文化价值观带来侵扰,因此,学校教育负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使命。
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教育对传统的继承性最强,受传统的影响也最大。
语文教育承载着厚重的民族哲学,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民族精神气质,璀璨的传统文化等瑰宝。
在培养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上,语文教育承载的悠久历史,使其比其他学科负有更多的责任,也需要传递更多的文化信息、文化观念。
语文教育作为我国的母语教育为何而教,这个问题既平凡又深刻。
“语言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是民族文化的形成物。
教育情境下学生语音的积累、语文的学习即是教育发挥传递、选择和创新文化功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民族情感涵化、民族意识觉醒、民族思维拓展以及民族精神建构的过程。
语言和文化的统一,情感和智慧的和谐。
才是语文的全部内涵,语文的本质就是母语及其所负载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精神。
”[1]基于这一观点,我们认为语文教育的文化目的取向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钱理群认为,“语言并不简单地是一个交流与思维的工具,他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人的存在要通过言说来表现”[2]这与海德格尔主张的不是人说语言,而是语言说人,语言成为存在的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语言文字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交际符号和思维工具,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个体)精神架构和文化历史(个体)的存在与表达方式,是引领我们通过有限的在场者抵达存在整体的路标”。
3]语言文字是精神世界的表层结构,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则是精神世界的深层结构。
语言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积淀的形态。
我们透过语言来认识世界,透视自身,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母语所在的处境,将母语的精神和文化力量内化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言行之中。
引领学生认识语言的民族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独立性,从而认识自己作为个体,自己所在族群,自己所处的人类世界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发现自己的存在,发现存在的家。
这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本质,而不是单纯对学生进行横、竖、撇、捺的机械操练。
所以,语文教育必须注意把握母语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沟通与联系,体现出语文教育所承载的厚重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
具体到教学中,就要从汉字本身的意义与结构来说文解字,从字词之中捕捉细腻的情思,以悲悯的眼光从人情与世情的常态来阐释文本,用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来关照生命,让文化的濡染过程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点点滴滴。
二、文化过程:以交往的实践为取向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仍然无法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在课堂上要遵守各种“规定”。
学生们“枯坐听讲”,等着被老师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
这样教条化、静态化、孤立化的课堂教育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种“刑罚”,“奇怪的是大家一直没有察觉,仿佛这期间一点问题没有似的,教育就是这样,这样才是教育”。
[4]
直到20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人们开始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存状况,才赫然发现学生在语文教育中丢失了自己。
语文教育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张力中寻找教育理念的突围。
语文教育者们已经认识到,语文不是推行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的工具,语文教育竖起人文旗帜,急切呼唤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注重对话和课堂生成性。
这是语文教育观念在哲学层面的重要转变,教育工作者们力图超越原来的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寻求语言的解放,精神的自由,走向交往的实践。
以交往的实践为取向的对话,是对独白、霸权、控制的超越,课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是平等和民主、交往和理解的关系,而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这样才能消解教学中的文化权威和文化霸权,使语文课堂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孤立走向共生,从接受走向建构。
三、文化品质:以文化内省和文化自觉为取向
多年以来,语文教学采用的就是单一固定的“教学八股”,有一套基本不变的教学程序:介绍作家作品背景,纠正字音、字词,诵读朗读,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练习巩固。
学生们擅长于记录那些老师归纳出来的官方语言,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因为在这种无“对话”的语言解读中,学生们陷入了集体无意识。
语文教育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悖论:一方面,它希望培养出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真实、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思想的学生。
但同时它又使语言成为一种符号暴力,凌驾于人的精神自由之上,使语言工具化,使学生成为语言的奴隶。
我们的学生会说话,却说不出真心话,我们的学生会写作,却写不出自己的真情感,这是语文教育的一种异化。
这种异化正是缺乏文化内省与文化自觉的表现。
在语文课程中,提倡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作为教育目的取向,以交往的实践作为过程取向,以文化自省和文化自觉作为教育品质取向。
在语文课程文化价值取向的应然与实然分析中,能明显看出“科学理性”是无法以至高无上的姿态凌驾于“为人的价值”之上的。
文化
霸权、文化控制、文化压迫都是“泛科学理性”的表现,“文化在本质上是…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统一,因此,语文课程就应在人之所以为人的方式中内含着人的价值追求,既传承与巩固已有的文化,又能进行文化的创新与建构,并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5]
【参考文献】
[1] 曹明海,陈秀春著.语文课程文化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95.
[2] 钱理群著.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8.
[3] 潘庆玉著.语文教育哲学导论: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语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01.
[4] 张圣华主编.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1.
[5] 沈巧明.后现代视域下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品质建构[J].教育探索,2007(第4期):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