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四1、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

合集下载

主题四文明交融与冲突一、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第1课农业时代.pptx

主题四文明交融与冲突一、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第1课农业时代.pptx

村落
政治与文化 局限性
专制体制、社会分工和体脑 分工
原始信仰;视野狭窄、教育 缺乏、农业生态危机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2 0.11.920.11.9Monday, November 09, 2020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07:54:3707:54:3707:5411/9/2020 7:54:37 AM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11.907:54:3707:54Nov-209-Nov-20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07:54:3707:54:3707:54Monday, November 09, 2020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11.920.11.907:54:3707:54:37November 9, 2020
——《全球通史》
二、农业社会
1、农业社会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分工影响 2)定居生活推动社会分工
——产生(畜牧业 手工业 商业)
社会大分工:
人类历史上经历过三次大的社会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分工 *农业与手工业分工
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
*农业与手工业和商业分工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
“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 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交换, 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 充分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
——西亚、东亚、中南美洲
推动人类进入农业时代
请同学观察课本“埃及古画”, 从中获得那些信息?
这幅埃及古画分三层:
*上层——描绘农夫收获纸草情形(农耕)

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三次浪潮

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三次浪潮

考点:世界经济联系一个整体的发展过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由分散走向联合,世界开始联成一个整体。

2.两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日益扩大,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各国急需开辟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疯狂对外扩张,积极开拓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飞机、电话、电报的发明,加强了世界各地人们的联系,世界连成一体,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3.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冷战结束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例题1新航路开辟之所以被认为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最主要是由于()A.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B.人类开始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C.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D.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答案:B解析:四个选项都能体现出进步,但最主要的是新航路使“人类开始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答案B。

例题2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各地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世界最终形成为一个整体。

关于这一历史性时刻,明显错误的是()A.西方国家加快了殖民侵略的步伐B.中国仍保持着与世界隔离的状态C.整个世界基本形成统一的市场D.新科技发明有助于世界的联系答案:B解析: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体系的一部分,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答案B。

1. 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历史。

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局面,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开始于()A.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B.欧洲文艺复兴C.新航路的开辟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基本媒介是()A.具有威慑力的炮舰B.物美价廉的商品C.先进的通讯手段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3.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的最重要的意义是()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加强了世界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C.推动了文化的发展D.使大西洋沿岸经济发展起来4.“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 (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时尚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上海市一二期课改历史教科书目录

上海市一二期课改历史教科书目录

上海市一、二期课改历史教科书目录上海市一期课改历史教科书目录高一年级(上册)第一章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趣(选学)第二章新航路开辟后的中国与日本第三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势力的发展第四章 17世纪前期至18世纪后期的欧亚大陆第一节清朝前期的统治第二节莫臣儿帝国的WA解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选学)第三节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帝国第四节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和盛极而衰的法兰西(选学)第五章 17世纪前期以后和18世纪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途径第六章美国独立战争第七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一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节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第八章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选学)第九章英国工业革命第十章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十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十二章 1848年欧洲革命第十三章 19世纪50、60年代的欧洲和美洲第一节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第二节美国内战第三节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第十四章 19世纪50至70年代的亚洲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三节日本明治维新第四节印度民族起义(选学)第十五章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第十六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节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第二节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第十七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选学)第十八章从变法维新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第一节从边疆危机到瓜分危机第二节变法维新运动第三节义和团运动第四节辛亥革命第十九章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欧美科学与文学(阅读)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节大战的爆发第二节大战的进程第二十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一节列宁主义的诞生(选学)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三节国内战争时期的苏俄第二十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前后的中国第一节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第二节皖系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三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二十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节战后初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二十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革命运动与民族解放斗争第一节战争后初期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民族解放斗争(选学)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革命运动第二十五章 20世纪20-30年代的苏联第二十六章 1929-1937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节资本主义世纪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第二节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和民族解放斗争(选学)第二十七章 1927-1937年的中国第一节国民政府的统治(选学)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第三节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第二十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第二节英、法绥靖政策和欧洲战争危机的加深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和非洲的展开第四节欧战爆发后的中国第五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和转折第六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影响第二十九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第一节新中国的建立第二节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第三节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第四节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国际形势(选学)第五节欧洲联盟和战后的日本第六节第三世界的兴趣和发展第七节地区争端和局部战争(选学)第八节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第九节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形势的变化第三十章现代文学(阅读)高三年级第一编原始社会第一章中国大地上的原始人第二章从氏族到国家第二编夏、商、西周的奴隶制王朝第一章夏、商、西周的兴衰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第三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春秋战国第一章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第二章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第一节学术思想第二节科学和文学艺术第四编封建社会首次出现的大一统——秦汉时期第一章秦朝的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第二章西汉的盛世第一节历史上出现了稳定的统一的封建国家第二节西汉的强盛第三章西汉的衰落和东汉第一节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起义第二节东汉的盛衰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文化第一节经学的歧途和新思潮的出现第二节史学和文学艺术第三节科学技术第五编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章从汉末混战到西晋统一第一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第二节三国和西晋第二章南北对峙的三百年第一节东晋十六国第二节南朝和北朝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第一节魏恶清谈与佛教和道教的传播第二节科学技术和文艺第六编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第一章隋朝的统治第一节隋的统一和政治经济改革第二节隋朝的经济和隋末农民起义第二章唐朝前期的昌盛第一节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二节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第三章唐朝时期的边疆各族和对外关系第一节边疆各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第二节唐朝遥对外交通和中外交往第四章唐朝后期的统治和唐末农民大起义第五章随唐时期的文化第七编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第一章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第二章辽、北宋、西夏的并立第一节北宋的建立及其辽、夏的和战第二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王安石变法第三章金与南宋的对峙第一节女真的兴起和辽、北宋的灭亡第二节金与南宋对峙时期的中国第四章元朝的统一第一节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第二节元朝的政治和经济第五章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第一节科学技术第二节学术思想、史学、文学和艺术第八编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明清时期第一章明朝的建立和强盛第二章明朝的边疆各族和对外交往第三章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和果末农民战争第四章清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第五章清朝前期疆域的巩固第六章清朝的衰落第七章明、清的文化上海市第二期课改历史教科书目录高一年级(上册)主题一:人类早期文明一、文明社会的标志第1课金属工具第2课文字第3课国家二、文明与地理环境第4课大河文明第5课海洋文明第6课草原文明主题二:人类生活一、社会结构第7课婚姻与家族第8课种族与人口第9课等级与阶级二、社会生活第10课服饰第11课饮食第12课居住第13课交通三、社会风俗第14课节日第15课人生仪礼第16课社会交往主题三:人类文化一、维系文明社会的法律第17课法律的起源第18课法系第19课审判制度二、人文科学第20课文学第21课史学第22课哲学第23课艺术三、宗教第24课宗教起源第25课宗教传播第26课宗教特征高一年级(下册)主题四:文明交融与冲突一、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第1课农业时代第2课工业时代第3课信息时代第4课高等教育第5课博物馆与图书馆二、文明空间的展拓第6课区域探险第7课全球探险第8课宇宙探险三、文明历程中的剑与火第9课军事技术第10课战略与战术第11课战争规则主题五:走向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一、近现代国家制度第12课民族国家第13课三权分立第14课公民社会二、近现代经济制度第15课市经经济第16课国际经济关系三、文明碰撞中的国际政治秩序第17课国际法第18课国际组织第19课战后国际格局主题六:文明的现实与未来一、社会理想与现实第20课人权第21课社会保障第22课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实践二、威胁文明的公害第23课瘟疫第24课毒品第25课邪教第26课黑社会三、历史视野中的自然与社会活动一人与自然活动二人与社会。

(完整word版)第二节: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

(完整word版)第二节: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

第二节: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从现代化开始至今已经历三个阶段,即现代化发展的三次浪潮.一.第一次现代化浪潮通过对卷入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的国家的分析,这一阶段或时期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现代意义上的独立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建立是其现代化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①虽然现代化是在西欧开始并成为全球性潮流,但其进程多以国家为单位展开。

只有在民族国家建立后,西欧及其海外殖民地的现代化才得以迅速推进。

例如:西班牙和葡萄牙早在15世纪末即由强有力的君主实现了统一.英国法国在16世纪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瑞典也在16世纪中叶推翻丹麦的统治而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正因此它们的现代化才引领潮流。

西欧的海外殖民地也是在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政府,成功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后才真正开启现代化。

②对卷入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的国家而言,近代民族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建立有重要意义:政治上的统一是现代化得以开展的基础性条件。

一个统一而有效的中央政权能促成一个有机的政治共同体,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也只有政治上的高效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地方性差异和保护性措施,继而逐步建立统一的市场及市场规则,统一配置资源与市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要素的效益和能量。

同时在稳定的政治架构下,国民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才能相对容易地达成一致,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才能较快形成并发挥效用.相互理解、信任和依赖在此基础上才能在较广的范围内得以实现和加强。

③特别是对卷入现代化浪潮的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的国家,更是以民族国家的建立为现代化的起点。

这些民族国家的建立者往往就是现代化取向的现代化意识的倡导者,因而一旦立国,便走上现代化道路。

2.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内生性”与“原创性”的特征⑴卷入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的国家,其现代化的原动力源于自身文明中不断累积的现代化要素。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本国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发扬光大了三种传统因素:①特有的理性经济形式。

第四讲 人类早期文明

第四讲   人类早期文明

3、国际政治组织 、 国际联盟—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 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 国际联盟 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 1920.1正式成立,总部在瑞士日内瓦,1946年 正式成立, 正式成立 总部在瑞士日内瓦, 年 解散 联合国—当今世界最大 当今世界最大、 联合国 当今世界最大、最具全球普遍性的国际 组织, 成立, 组织,1945.10成立,总部在美国纽约,另在瑞 成立 总部在美国纽约, 士日内瓦和奥地利维也纳设办事处。 士日内瓦和奥地利维也纳设办事处。 宗旨:和平、友好、合作、 宗旨: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中国是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是安理会 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现任秘书长: 现任秘书长:韩国潘基文 前身: 前身: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6、居住 、 天然居所:南构木为巢, 天然居所:南构木为巢,北凿穴而居 人工居所:南干栏型,北洞穴型; 人工居所:南干栏型,北洞穴型;游牧民族帐篷 农业民族上栋下宇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型,农业民族上栋下宇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19世纪 年代美国芝加哥第一幢钢铁承重的摩 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第一幢钢铁承重的摩 世纪 天大楼
3、信息时代——第三次浪潮 、信息时代 第三次浪潮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20世纪中叶至今 世纪中叶至今,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世纪中叶至今,美国首 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发明为标志, 发,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发明为标志,称 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发明为标志 信息时代 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主要动力, 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主要动力,依靠知识和科学 技术发明发家致富的人为社会的中产阶级。 技术发明发家致富的人为社会的中产阶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了有 利条件,太阳能、潮汐等无公害能源开始得到使 利条件,太阳能、 开辟了人类保护地球资源、 用,开辟了人类保护地球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 续发展道路。 续发展道路。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理论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理论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读《第三次浪潮》有感1970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名叫《未来的冲击》的书,此书一问世立即轰动美国社会,其内容成为人们茶余酒后议论的话题。

由于书中立论新颖,涉及各行各业,因而该书不胫而走,连续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发行量已超过700多万册,直至自前每年仍可销售15万册,书中的有关章节已成为美国大学许多学科的课程内容。

一本非小说的社会理论书籍居然能够畅销到如此程度,受到社会各界如此重视,在美国来说是少见的。

该书作者阿尔文·托夫勒从而一举成名,成为美国社会名流。

1980年托夫勒又出版了《第三次浪潮》一书,把《未来的冲击》上升为理论,这本书也立即成为畅销书。

在《第三次浪潮》中, 阿尔温·托夫勒把人类的文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次浪潮时期——农业阶段,历时数千年;第二次浪潮时期——工业阶段,不过300多年之久;第三次浪潮时期——指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主要标志,太阳能的利用、空间技术、海洋工程、遗传工程的出现为象征的信息化阶段。

有人也称为新技术革命阶段。

他搜集了众多学科的大量材料,把《未来的冲击》的内容上升为“三个浪潮”的理论。

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其要点可综合如下:第一次和第二次浪潮新石器时代的游牧部落于大约1万年前开始懂得农业生产。

在游牧部落变为定居生活以后,在社会结构、家庭、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

这个农业革命就是第一次浪潮。

农业知识向周围传播的速度很慢,大约每年一公里,迄今世界上仍有个别地区尚未被这一浪潮波及而处于游牧狩猎状态。

300年前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浪潮。

这次浪潮传播速度很快,不久即席卷欧洲冲向世界。

第二次浪潮有五个基本特点:一,群体化。

这个词有大规模化,集体化,普遍化等多方面的含意,意味着生产、分配、教育、通讯等都走向群体化;二标准化。

这是说在产品、时间、政治信仰、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强调标准化,县至语言本身,由于电视的普及,各地方言和口音也逐渐趋向标准化统一、三,同步化。

高一历史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

高一历史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

高一历史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一、内容点拨学习本课最有利的先决条件是课文中不少历史基础知识是以前已学习过的,我们可以先温习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有关课文。

本课学习的要点是在掌握这些充实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概括和综合,上升到理性的观念上的深一层次的学习。

1.农业革命的发生(1)农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在人类诞生后最初的两三百万年间,人类社会尚处于幼年时期,人类刚刚从动物界进化而来,完全依靠大自然的恩赐而生存,人类的主要活动就是在自然界中收集能吃的东西,其中收集植物的活动属于采集,而收集动物的活动则属于狩猎。

虽然采集和狩猎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活动,但却是生产活动的萌芽。

在这两三百万年中,人类逐渐发现了一些赖以生存并有利于健康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件,一是学会了人工取火的方法,使人类生活进入了熟食阶段,开拓了观察和思维能力;二是发现植物果实里的种子不经意的掉在泥土里会长出新的植物,人类可以通过自已的力量来选择和生产新的植物。

结果,最早的种植活动出现了,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依靠大自然了,而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就这样,人类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劳动,在人类进化几百万年后,农业革命的浪潮最终发生了。

(2)农业革命发生的时间目前史学界尚无统一的定论,我们教科书采用的观点是,当一万年前西亚地区出现最早的原始农业时,人类的农业革命开始了。

这一时间正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是人类社会的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社会生产水平还相当低下,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但是农业的产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进,进入农耕定居状态。

原始社会后期最巨大的变化都是在农业技术革命推动下发生的,所以人类在迎来文明曙光时的第一个文明形态就是农业文明,这一文明一直持续到近代工业文明的建立。

2.农业革命的特点农业革命是一场在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下的社会革命,由于农业生产对土壤、灌溉、气候等条件的特殊要求,所以农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大河流域,而大河流域地区又往往是人类农业时代各个阶段的典型和代表,这一点农业革命浪潮早期的三个中心就说明了问题。

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

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

工业时代
学习点拨
学习点拨
英国 工业革命 第一阶段 英国 英国 美国 德国 工业革命 第二阶段 德国 美国 哈格里夫斯 瓦特 斯蒂芬孙 富尔顿 西门子 本茨 莱特兄弟 珍妮机 改良蒸汽机 蒸汽火车 蒸汽轮船 发电机 汽车 飞机
美国
爱迪生
电灯
学习点拨
城 市 生 活 成 为 工 业 社 会 的 一 个 重 要 特 征
信息时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导言
与工业革命 不同,信息革命 主要是加强了人 类的脑力而不是 体力。
学习笔记
信息革命发生:20世纪中叶 电子计算机发明(美国) 人造卫星上天(苏联) 信息革命特点:加强了人类的脑力,使用电脑等智能化的机器系 统处理和生 产人类所需要的知识,使通讯发生革 命性变革 。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影响: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人类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工业国家大量对外移民——改变了原有人种分布格局 工业生产特征:大规模商品生产,要通过销售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 积极作用:城市生活成为社会的重要特征 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规模化影响人类生活 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发达国家大多数人口摆脱贫困 加强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推动近代教育制度建立 导致大众文化的形成 局限性: 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导致社会种种经济危机现象的发生 发达国家掠夺殖民地,引起世界性战争发生 严重破坏自然环境,造成资源枯竭
农业社会
学习点拨
依赖采集和狩猎(人类诞生后)
学习点拨
产生原始农业(1万年前)
学习点拨
早期三大中心:西亚、东亚、中南美洲
学习点拨
新石器时代贝饰和商代贝币 1426
半 坡 陶 器
各抒己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父母在、 不远游”之说。它体现了古代中国 农业社会的哪些特征?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按课梳理,必备!)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按课梳理,必备!)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按课梳理,必备!)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的起源(1)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中华文化的发展(1)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①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①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2)秦汉是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①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①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隋唐是中华文化的繁盛时期①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①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4)宋元是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时期①宋代,理学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①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5)明清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时期①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①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6)近代中华文化的衰落①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①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①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1)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doc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doc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1、第一次浪潮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 18 世纪末 19 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

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也是第一个“世界工厂”。

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 19 世纪前 70 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到,世界贸易的到1/4。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是英国,目的地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美。

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

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又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使“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先在北美殖民地尔后又在美利坚合众国遇到了肥沃的土壤,,到18世纪 70 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上大约有200 个造铁厂,年产铁约 3 万吨。

超过它的只有英国本土、法国、瑞典和俄国”。

正是对这次来自英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美国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美国对英国的产业转移的承接或承接的力度不是足够大,那么,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时间就要推迟,产生的影响力就要大大缩水。

美国以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为历史前提,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技术基础,才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 19 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当之为愧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的第二个“世界工厂”。

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一次变1 迁。

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美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美国之所以将国内的部分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首先是处于冷战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第三次浪潮

第三次浪潮
无论生活,还是企业管理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认清大趋势的情况下,提高效率、“胆大妄为”地创新…如 果你不想像只蝼蚁一样,白来一次人间,那就读一下此书吧!。
真的很好看,好长一部书涵盖的领域和维度也很广,但是中心观点清晰。
精彩摘录
这个大现象就是:工业主义灭亡,新文明崛起。
大众教育还包括一个更为重要的“隐秘的课程”,其中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守时,二是服从,三是单调而重 复的工作。
第二十八章 21世纪 的民主
作者介绍
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当今最具影响力的 社会思想家之一,1928年10月8日出生于纽约,纽约大学毕业,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 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力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托夫勒的妻子海蒂也是知名的未来学者,两人多次合作著述,2006年5月,两人的最新作品《财富的 革命》全球同步出版。2016年6月27日晚,阿尔文·托夫勒在家中逝世,享年87岁。
第三次浪潮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
规则
代表作
领域
终局
国家
专家
浪潮
全球
指南 浪潮
技术
技术
世界
洪流
巨斧
权力
心理
家庭
内容摘要
《第三次浪潮》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代表作之一。1980年出版之际,随即引起全球热评, 堪称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南。本书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

高中历史必修三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高中历史必修三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高中历史必修三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承载着人类的智慧、情感和记忆,在历史的长河中奔腾不息。

在高中历史必修三的学习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引领我们探寻文化发展的脉络,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延续。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中,先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这些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从古老的文字、哲学思想,到精美的艺术作品、传统技艺,无一不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为例,孔子所倡导的“仁”“礼”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

这种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秩序,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儒家文化不仅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又如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火药的应用改变了战争的形式;指南针则为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这些发明的传承,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然而,文化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和沿袭,而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

比如,在音乐领域,现代流行音乐融合了多种元素,既有西方音乐的节奏和风格,又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和韵味,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

科技的发展也为文化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为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

网络文学、在线艺术展览等新兴文化形式层出不穷,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的学习,正是培养我们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历史上文化传承与创新案例的学习,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的归纳世界各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传承

高中历史的归纳世界各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传承

高中历史的归纳世界各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传承历史是一面照妖镜,它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兴衰,见证着各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而高中历史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并归纳各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传承。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文明国家的独特之处,并从中汲取智慧。

下面将通过归纳世界各大文明国家的文化传承,带领大家一窥历史长河中的辉煌与崛起。

一、埃及文明的文化传承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文化传承深远而广泛。

首先,在政治领域,埃及文明建立了集中的国家政权和精密的行政体系,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在近东地区影响深远。

其次,在宗教方面,埃及人崇拜众多神灵,并相信死后的生活,因此,他们建造了庞大而具有独特风格的金字塔和墓葬。

此外,埃及文明还在数学、建筑、医学、农业等领域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这些成就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希腊文明的文化传承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首先是在哲学方面,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杰出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着后世哲学发展的方向。

其次是在政治制度方面,希腊的民主制度为后来的民主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此外,在文学、艺术和体育运动方面,古希腊文明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例如,《伊利亚特》、《奥德赛》等史诗作品至今仍被世人传诵。

三、罗马文明的文化传承罗马文明是古代欧洲最伟大和最持久的文明之一,它的文化传承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罗马人通过其强大的征服扩张,使得罗马文化深入各个被征服的地方,形成了广泛的罗马帝国文化。

其次,在法律和政治领域,罗马人创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行政制度,这些制度为后来的欧洲政治和法律体制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建筑、艺术、文学等领域,罗马文明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例如,古罗马的建筑工程、壁画和史诗作品等至今仍被后世所推崇。

四、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传承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其文化传承同样令世人瞩目。

中国古代文明的最大特点是其独特的文字和文化体系,这不仅为中国历史学家记录古代历史提供了便利,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创造了条件。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多元起源(1)文明摇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

(2)核心区域: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城,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奠基时期(先秦)(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2)表现:①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②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3)影响: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是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形成格局(秦汉)(1)原因:①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

②汉武帝独尊儒术。

确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2)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受到挑战(魏晋隋唐)(1)背景: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

(2)表现: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3)影响①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②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理学形成(宋明)(1)背景: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闸释儒家义理。

(2)结果:理学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3)影响:①它宣扬的封建礼教。

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突破。

(4)突破:明朝中后期以心为本的心学,突破了理学的藩篱成为文化主流,标志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6.传承和转折(明清)(1)背景: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2)表现: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3)结果: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思想钳制空前,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从衰落到复兴(近现代)(1)衰落: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复兴:①新文化运动,使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高一历史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二)一周强化沪教版

高一历史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二)一周强化沪教版

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二)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掌握基础知识:古希腊时代高等教育的著名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教育机构学园;识记早期西欧大学的产生和巴黎、剑桥、牛津等著名大学;亚历山大里亚博学园、三大博物馆和三大图书馆。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对固定的人群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教育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它是因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它是体现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教育自始至终贯穿于人类文明史的整个发展进程,我们可以这样说,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教育一定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同时又会对社会生产力给予积极影响、并对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则是指在中学基础教育以上的专门教育,它是社会教育中的较高层次;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单位是大学,它在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高级的专门教育。

高等教育的初期形式早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就出现在希腊了,而有规模成体系的近代高等教育则起源于12世纪欧洲的城市大学。

中国古代的太学和国子监虽然含有一定的高等教育性质,但是因为君主专制体制的背景,缺乏社会性,所以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

1898年,维新变法中京师大学堂(大学的前身)的设立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始。

(二)古典的雅典学园1、柏拉图和“学园派”柏拉图作为一个哲学家我们在上学期已重点学习过,但是他也是世界教育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对人类教育事业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创立的学园。

学园最初因所在地而得名“阿卡德米”,今天希腊文中“学园”(Akademeia,阿卡德米亚)一词就来源于此,现在我们一般通译为“柏拉图学园”,而以柏拉图为核心的教育流派就被称为“学园派”了。

学园的门口曾挂牌“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这就体现了两点:①他办学的宗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哲学权威参与国家的治理,充分表现出他在《理想国》一书中的理念,所以入学者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扎实知识的学者,表明学园不是简单的平民学校,而是相当高层次的学府。

【史料及解析】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国现代化的三次浪潮

【史料及解析】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国现代化的三次浪潮

【史料及解析】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国现代化的三次浪潮辛亥革命的评价1894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创立了兴中会,响亮地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振奋人心的口号。

1905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领导了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还制定了类似西方资产阶级宪法的《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着不可抹杀的伟大功绩,它的意义首先在于打乱了原有的反动统治秩序,使其再也无法重新稳定下来,从而为此后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后来由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共产党人林伯渠在回顾自己的思想历程时说: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辛亥革命的意义还在于从此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试想,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被推翻,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于是,中国人从这个事实中产生了信心:人民可以推动历史前进,中国的命运并不是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任意摆布的。

思想的闸门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从这些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取得的胜利是巨大的。

它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孙中山因领导这场革命而成为中华民族在20世纪的一位伟大人物。

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就被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

中华民国只是昙花一现,很快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高一(下)填空题

高一(下)填空题

主题四文明交融与冲突一、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第1、2、3、4、5课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博物馆与图书馆1、大约1万年前,___________产生。

大约七八千年前,农业革命的浪潮以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为中心,推动人类进入农业时代。

2、______________(时间) ,工业革命开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标志,工业革命进入第一阶段,首先发生在_______,波及________________,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进入第二阶段,称为“____________”,由_______波及到世界各地。

3、20世纪中叶,______________的发明和_______________的上天,引发信息革命,开始向信息时代转变。

1、公元前387年_________在雅典创办“____________”学园,以哲学和数学见长;529年被_______________关闭。

______________创建吕克昂学园和“___________”,都系统传授哲学和科学知识,注重营造______________和培养________________的创新精神。

2、中世纪,__________垄断了欧洲教育。

随着_________________,12世纪,大学兴起,最初出现在__________,随后在法国、英国设立,著名大学有_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_____________浓厚,文、法、医、神是主要学科,出现____________,建立了______________。

校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的矛盾冲突,推动了大学自身的演变。

3、18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____________成为近代国家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了高等教育___________浪潮。

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世界史选择性必修第十八单元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传播课题54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高考历史第二部分世界史选择性必修第十八单元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传播课题54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劳动力
20世纪七八十年 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日本以及亚

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20世纪90年代 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3)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①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__制__造_业___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 重的体力劳动。 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呈现出“_知__识_精__英__”迁移的趋势。
课题 54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1.了解古代人类几次大迁徙的过程,认识人口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 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近代欧洲殖民扩张引起的人口跨地域转移,认识人口迁徙过 程中的文化重构及文化认同。
3.了解现代社会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及影响,认识人口在迁徙与融 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世纪~公 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元2世纪 在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 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_西__罗_马__帝__国
(1)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
7~8世纪
区 (2)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
成古代的希腊人。 (4)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公元前600年左右,印
度历史进入_列__国__时_代__。_种__姓__制_度__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 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知识点二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公元前2 在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
知识点四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劳动力全球流动的原因:在__经__济_全__球__化___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 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2)阶段与路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余产品
私有制发展
人类向阶级社会跨进,国家产生 人类向阶级社会跨进,
*脑力劳动者出现 体脑分工
创造精神财富
(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政治观念、文化、艺 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政治观念、文化、
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3、农业生产局限性 *崇拜自然神 *视野受到极大限制 *技术保守,受教育人较少 技术保守, *农业生态危机
一、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两个阶段 2、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 3、欧洲人口的迁移,世界人口分布改变 欧洲人口的迁移, 4、工业生产的特征:大规模的商品生产 工业生产的特征:
二、工业社会
1、工业社会的特征 2、工业时代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工业革命带给人类巨大的进步
1)、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体制; )、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体制; 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体制 2)、使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口摆脱了贫困; )、使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口摆脱了贫困; 使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口摆脱了贫困 3)、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4)、推动了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推动了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推动了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棉纺织
织布: 织布: 飞梭
动力
瓦特改良蒸汽机
引起各个行业的动力革命
采矿业、机器制造业、交通业) (采矿业、机器制造业、交通业)
电气时代
石油的开采和利用
(美)莱特兄弟与飞机
(德)戴姆勒与汽车 (瑞士)诺贝尔与炸药
材料一: 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
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 比它在过去一切时代创 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福特的汽车生产线
请思考: 请思考:
1、与农业社会相比,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与农业社会相比, 什么? 什么 ? 工业生产的要求对于社会生活产生哪 些影响? 些影响? 2、我们该如何正确评价工业革命浪潮对于人 、 类生产、 生活、 社会、 政治、 类生产 、 生活 、 社会 、 政治 、 文化等各方面 的伟大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的伟大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中国农业在世界历史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农业在世界历史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文化有何影响? 对文化有何影响?
主要表现
*最早种植稻、粟等农作物 最早种植稻、 *最早开始畜牧业 *最早种植纤维植物-麻 最早种植纤维植物- *最早开始养蚕缫丝 由于农业发达,中国的社会经济, 由于农业发达,中国的社会经济, 科技文化在相当长历史时期中处 于世界领先地位。 于世界领先地位。
内容
浪潮 开始年代 特征 人与自然关系
农业革命
第一次
1万年前 耕作;消费资料生产为主( 耕作;消费资料生产为主(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 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从依赖适应自然变为利用改造自然
首先发生的国家或地区 西亚、东亚、中南美洲 西亚、东亚、 生活方式 政治与文化 局限性
请同学观察课本“埃及古画” 请同学观察课本“埃及古画”, 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这幅埃及古画分三层: 这幅埃及古画分三层:
*上层——描绘农夫收获纸草情形(农耕) 上层——描绘农夫收获纸草情形 农耕) ——描绘农夫收获纸草情形( *中层——描绘放牧的情形 中层——描绘放牧的情形 (畜牧) 畜牧) *下层——描绘渔猎的情形 下层——描绘渔猎的情形 渔猎) (渔猎) 画面展现了古埃及农业社会劳动 分工的情况
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材料三: 材料三:
1820—1890年,英国 年间的生产总量增加了 倍 , 年 英国70年间的生产总量增加了 年间的生产总量增加了60倍 人口增加了3倍 人均产值增加13倍 人口增加了 倍,人均产值增加 倍。一个劳动力的平均工 作时间从3000小时减少至 小时减少至1700小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小时, 作时间从 小时减少至 小时 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 人均寿命从35岁增至 岁增至76岁 倍,人均寿命从 岁增至 岁。 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770年的 民生产总值中所占 的比重从 英国农业在国 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 年的 45%降至 降至1841年的 年的22%,1901年再降至 ;工业相应地从 年再降至6%; 降至 年的 , 年再降至 24%升至 升至34%和60%。 升至 和 。 把大量的机器和电动机等动力机器和人力集中在工厂里, 把大量的机器和电动机等动力机器和人力集中在工厂里, 实现劳动分工的高度专业化, 实现劳动分工的高度专业化 , 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机器合 理地组成机器系统, 形成生产的流水线, 科学计算每道工 理地组成机器系统 , 形成生产的流水线 , 序需要的时间, 合理安排劳动力, 序需要的时间 , 合理安排劳动力 , 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 效率。 效率。
——《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
材料: 材料:
18世纪下半叶和19 世纪初, 18 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 , 英国企业垄断先进 世纪下半叶和 19世纪初 的工业生产技术, 的工业生产技术,曾颁布禁止熟练工人移民和机器 出口的禁令,但是新技术是封锁不住的, 出口的禁令 , 但是新技术是封锁不住的 , 许多技术 人员和熟练工人不顾禁令移民国外。 人员和熟练工人不顾禁令移民国外。 法国在18世纪70 18世纪70年代引进英国的珍妮纺纱机之 法国在 18世纪 70年代引进英国的珍妮纺纱机之 欧美大国相继引进。 后 , 欧美大国相继引进 。它们不仅大量地进口英国 的机器,而且也引进英国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的机器,而且也引进英国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一、农业革命
1、原始农业产生:大约一万年前 原始农业产生: 2、农业革命发生年代和中心区域 (1)农业革命浪潮开始:大约8000年前 8000 (2)农业革命中心地区 ——西亚、东亚、中南美洲 ——西亚、东亚、中南美洲
推动人类进入农业时代
早期农业革命发生的中心地区
农业革命发生最早的中心区
两河流域农业: 两河流域农业: 起源于一万年前——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 起源于一万年前——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 古代中国农业: 古代中国农业: 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水稻原产地 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水稻原产地 中美洲农业: 中美洲农业: 起源于距今7200-5400年左右 起源于距今7200-5400年左右——玉米、 豆类、 年左右——玉米 豆类、 玉米、 马铃薯原产地
请概括农业时代所具有的特征? 请概括农业时代所具有的特征?
采集狩猎时代: 采集狩猎时代:人类为获取食物 ——经常迁徙 经常迁徙 农业时代: 农业时代:人类播种等待收获 ——需要定居 需要定居
1、农业革命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分工的影响
(1)定居生活成为农业社会基本生活方式 (2)定居生活推动社会分工 商业) ——产生(畜牧业 手工业 商业) ——产生( 产生
3、农业革命发生后人与自然界关系改变 (1)食物采集者 ——食物生产者 ——食物生产者
——利用改造自然 (2)依赖适应自然 ——利用改造自然 (3)认识客观世界能力提高,出现早期科学。 认识客观世界能力提高,出现早期科学。 标志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重大转折
4、农业时代生产的主要部分 ——消费资料生产 ——消费资料生产 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第一阶段
时间 特征
第二阶段
18世纪下半叶开始 19世纪70年代以后 18世纪下半叶开始 19世纪70年代以后 世纪70 以蒸汽为动力 以电气为动力 世界各地 美国和德国
波及 主要在欧洲和北美 范围 领得先 英国和法国 机国家
第一条铁路英国人史蒂芬逊制造
纺纱: 纺纱: 珍妮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
骡机 水力织布机
——《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 为什么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不顾禁令移民国外? 为什么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不顾禁令移民国外?他们移民国 外会给外国带来什么呢? 外会给外国带来什么呢?而欧美大国又为什么引进英国企业 家和技术人员呢? 家和技术人员呢?
生产方式的特征: 生产方式的特征:
机械化的大生产 以工业产值为主
4、工业革命的局限性
1)、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 )、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 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 2)、(大规模商品生产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大规模商品生产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3)、(工业国家为开拓市场、获取原料,压迫和掠夺殖 )、(工业国家为开拓市场、获取原料, 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并把人类拖进了规模空前 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世界大战; 的)世界大战; 4)、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资源枯竭
主题四 文明交融与冲突
一、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
第1课 农业时代
产生于约公元10000 第一次浪潮产生于约公元10000 年以前,从人们第一次撒下种子,培育 年以前,从人们第一次撒下种子, 农作物的生长开始,人类进入了农业时 农作物的生长开始, 代,其划时代的意义在于人类从此脱离 了游牧,定居生活把人们的生活范围固 了游牧, 定下来,开始发展城镇和自己的文化。 定下来,开始发展城镇和自己的文化。
定居, 定居,村落 中央集权专制体制、 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社会分工和体脑 分工(早期科学) 分工(早期科学) 原始信仰、视野狭窄、教育缺乏、 原始信仰、视野狭窄、教育缺乏、 农业生态危机。 农业生态危机。
第2课 工业时代
第二次浪潮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 第二次浪潮产生于18世纪中叶, 产生于18世纪中叶 蒸汽和电力等动力系统的发明并逐渐运 用于各生产部门的科学技术、生产实践 用于各生产部门的科学技术、 活动。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 活动。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文明最终确立,工业生产、城市生活及 文明最终确立,工业生产、 与此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成为工业社会 的主要内容。 的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