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新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几点认识
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 从狭义上讲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 意图和信息隐藏在一定 的载体之中 , 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 方法 , 从广义上讲 , 既包括具体方法 , 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 中接受教育 , 因此 , 隐性教育也叫无意识教育。 在传统的大学 载体 、 与形式 。 途径 本文从广义的角度 , 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 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 比较强调硬性灌输 和显性教育的方 教育方法创新的有关 问题。 法, 甚至出现 了填鸭式灌输 , 而对软性灌输和隐性教育的方
近年来 , 理论界在研究思想政 治教育方法创新 方面提 出 法重视不够 。在新世纪新 阶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 了许多重要观点。比如 , 有的学者认为 ,方法创新 主要包括 新应克服硬性灌输和显性教育 中的不足 , “ 重视软性灌输和隐 九个方面: 一是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 的主渠道作用 。二是善于 性教育的运用 , 使硬性 灌输 与软性灌输有机结合 , 显性教育 组织集 中性的宣传战役 。三是重视发挥文化 的社会教 育功
决思想 问题 与解 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 把解决实 际问题作为
解决思想 问题的重要环节。 八是坚持加强宏观思想政治教育 与改善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 九是积极借鉴心理咨询的
与时俱进 、 不断创新等~ 系列重 大课 题。“ 面对新形 势新 情 1 3 笔者认为 , 学者们提 出的上述观点充满着智慧和操 况, 思想政治 工作在继 承和发扬 优 良传统的基础上 , 必须 在 方法。”l 内容 、 形式 、 方法 、 手段 、 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 , 特 作性 。但是 , 如何结合 当代大学 生的特点 , 用更加精练的语 从更加宏 观的角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呢?解决 别要在增强时代感 , 加强针对性 、 实效性 、 陛上下功夫。这 言 、 主动 要成为我们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I ” 笔者认 q 为, 新世纪新 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的关键是方法创 问题的答案应该是 “ 两个结合” 即“ , 硬性灌输” 软性灌输” 与“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显 性 教 育 受 到 了 前所 未 有 的 制 约 和 挑 战 ,探 索 科 学 的 思 想 政 二 、 性 教 育 的 作 用 隐
治 教育 方法 己成 当 务 之 急 ,隐 性 教 育 作 为 显 性 教 育 不 可 或 缺
1认 识 导 向。 在 学 校 这 样 一 个 系 统 环 境 中 , . 同辈 群 体 对 大
关 键 词 :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隐性 教 育 大
显 性教 育作 为 高 校 传 统 的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方 法 ,其 目 的 的 文化 艺 术 活 动 和 大 学 生 参 加 的各 项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 因此 它 的 直 白性 和 方 式 的强 制 性 极 易 引 起 大 学 生 的 逆 反 心 理 。 这 样 , 实践 形 式 灵 活 多 变 , 有 开 放 性 。 具
“隐性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新
1 . 教育主体方面 : 传 统思想政治教育 的教育主体多为 教师 , 在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下 , 教师就是权威 , 他所传授 的都是不容置疑的。通过这种方式 , 也许能确保学生全盘 接 受 教 育 内容 而 不 会 产 生 质 疑 , 但 长 此 以往 , 却 让 学 生 丧 失 了 自我 发现 、 独立 思考 的能 力 。 2 . 教育形式方面 : 教师讲授还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 动所采用的主要方式 。这是一种单向性的说服教育 , 由思 想 政 治 教 育教 师 通过 集 体灌 输 的 方式 , 向学生 传 授 道德 理 想 和社 会规 范 , 在这 个 过程 中 , 学 生处 于 消极 、 被 动接 受 的 地位 , 缺 乏参 与 和互 动 , 极 易产 生反感 和不 可信 心 理 。 3 . 教育 内容方 面 : 传统 思想 政 治教 育 多为 理论 教育 , 内 容多是社会规范 、 理想信念的传授 , 和社会现实、 学生 日常 生活结合不紧, 易流于教条 , 难 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另外 , 它还是一种真空式 的教育 , 多倾 向于传递正面信息 、 树立 正面形象 、 歌 颂 正 面人 物 , 对 于一 些 不 良现 象 和价 值 观 则 往 往选 择 过 滤掉 。但 随着 网络技 术 的传 播 , 学 生获 取 信息 的渠道 增 多 、 速度加快 , 这种封闭的、 脱 离现 实 的教 育 已经
拓 知识 面 , 接受 教 育 , 并 通 过 同龄 人 间 的互动 , 达 到 自省 自 励 的效果 , 真正 实现 教育 者和 受教 育者相 统一 。
2 . 教育形式创新 : 在“ 隐性教育” 中, 教育方法应是多样 性的 , 主体的感受应该是愉悦的 , 因此在活动的设计方面应 该注重娱乐性和趣味性 , 让学生在娱乐中有所体悟 , 有所收 获 。①观看影像资料 : 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观看影像资料 , 除 了具有 教育 意义 的 电影 、纪录 片之外 ,还 可 以开展 时事 教 育 。如 指定 以大学生 党员 、 学 生 干部 为主要 负 责人 , 全体 学 生为参与者和组织者 , 收集近期的国际国内时事要闻、 社会 热点 , 以P i T 、 视 频 等 形 式 呈 现事 件 的具 体 经 过 、 社 会 各 界 的反 应 和 观点 , 引发 同学进 行 思考 、 讨 论甚 至辩 论 , 从 而达 到激浊扬清、 开阔眼界 、 培养理性思维的效果。②开展社会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隐性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性格修炼、道德塑造和心灵激励的教育。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隐性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更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并具体分析如何在实践中发挥其作用。
一、树立导师榜样形象高校导师是学生求知求真的引路人,他们的榜样形象对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隐性教育的第一步是树立导师榜样形象。
导师们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扎实的专业素养,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情感的依托。
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在日常交往中渐渐被导师潜移默化的教育所感染,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校要通过建设富有思想内涵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国学、美学、伦理、法治等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通过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三、推动学生自治管理学生自治管理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政工作中可以通过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服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组织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团结合作,养成勤奋向上的品格。
学生自治管理不仅是隐性教育的手段,更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
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校应该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素质教育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学生社团活动、实践课程等方式进行。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走向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隐性教育指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对于高校思政工作来说,隐性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以下是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运用隐性教育的一些策略:1. 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隐性教育的前提。
高校可以通过建设和谐的学术氛围、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2.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高校思政工作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和探索。
通过设置开放式的学习任务和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以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
3. 提供身心健康的支持:高校思政工作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提供相应的健康服务和支持,例如心理咨询、健身活动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自身发展产生正面的影响。
4.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高校可以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通过举办班级活动、组织班级会议等方式,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5. 借助媒体影响力:高校思政工作可以借助媒体的影响力,通过宣传报道、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利用媒体宣传校园中的一些优秀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让学生通过模仿、学习这些正面的例子,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6.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
通过接触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7. 定期开展讲座和培训:高校可以定期邀请学术界、企业界和社会精英来校进行讲座和培训,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成功案例。
这样可以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激励学生奋发向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8. 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
浅谈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摘要】现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通过介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引出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议题。
接着探讨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概念,内容,方法,以及实施方式,深入剖析了这一教育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结尾强调了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浅出的探讨,本文旨在引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目标、概念、内容、方法、实施、促进、成长、成才1. 引言1.1 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它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世界、尊重他人、珍爱生命,从而成为品德高尚、有担当的优秀公民。
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成为具有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通过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人民意识,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行的重要保障。
强化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二、开放性。
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各种思想、观点在这里交流碰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接触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碰撞,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开放胸襟。
论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的 、间 接 的 , 常采 用 “ 回 ” “ 透 ” 的教 育 方 式 来 影 迂 、 渗 响 学 生 ,讲 究 以 情感 人 、 以 情 动 人 、 以 情 育 人 ,做 到 入 耳 、人 眼 、人 脑 ,在 潜 移 默 化 中 渗 透 到 学 生 心 灵 深 处 。 它 追 求 长 期 的教 育 效 果 ,学 生 在 不 知 不 觉 中 自愿 接 受 教 育者思想 和经验的教育方式 。 在 现 实 性 上 , 与 显 性 教 育 相 比 , 隐 性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有 着 自己鲜 明 的 特 征 。它 主 要 包 括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均是 “ 露的” 暴 ,其 教 育 形式 是 正 面 的 、 直 接 的 , 常采 用
将 教 育 的 目的 和 意 向 隐 藏 到 大 学 生 学 习 、生 活 和 各 种 活
动 之 中 , 以含 而 不 露 的 方 式 ,使 学 生 在 不 知 不 觉 中接 受
熏 陶 和 影 响 。这 有 利 于 培 养 大 学 生 的 民 主 意 识 和 平 等 参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应根据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表现采取试卷考评与鉴定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从而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表现有效地加强学生的思想教二认真探索挖掘专业课程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德育功能每一门专业课除了其系统博大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蕴涵有深刻的育人价值
第 2 2卷第 1 期 l
与 意 识 ,激 发 大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和 道 德 情 感 ,唤 起 大 学 生 提 高 自身 道 德 素 养 的 强 烈 愿 望 , 使 大 学 生 自主 地 、 能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一、认识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意义1. 隐性教育是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情感、氛围、态度、气质等非言语传达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用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就要运用隐性教育的手段。
隐性教育不仅是思政工作的辅助手段,更是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隐性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隐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氛围的营造来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态度。
高校思政工作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思政工作的重视。
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打造文明礼貌的校园文化、制定思政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方式,让思政工作融入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的思政工作氛围。
2. 建立导师制度,加强隐性引导高校思政工作中,导师制度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导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与学生的日常接触和交流,导师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态度。
高校思政工作要加强对导师的思政教育培训,提高导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让导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隐性引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 整合课程资源,深入开展思政教育高校思政课程是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合课程资源,深入开展思政教育,可以有力地推动隐性教育的实施。
可以通过拓展课程内容、加强辅导室教学、组织主题班会、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政课程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从而实现思政课程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教育。
4. 运用心理辅导,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隐性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高校思政工作中,可以通过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训心理辅导员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引导,适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培养学生的情感情绪管理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保障。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与特 点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实践方法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挑战与对策
目录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意义与价值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案例分析
效果
通过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营造了良好的育人 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了学生的 全面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 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来 实现,如校园文化、社 会实践、网络教育等, 使其具有多样性和丰富 性。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因 此其效果往往是长期的 、持久的,可以影响受 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习 惯。
0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
认知失调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有维持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需求,当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时, 人们会通过改变态度或行为来达到一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 情境,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容易受 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 行为习惯。
教育方式的滞后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 大学生的需求,需要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方 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策建议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创新教育方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认同感。
0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显性教育的局限,丰富了思想政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 当代大学 生研 究 】
大 学生隐性 思想政 治教育创新研 究
闫
摘
静
( 华 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 主义学 院 ,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9 )
要: 创新 大学生隐性 思想政 治教 育, 是 当前思 想政 治教 育环境 变化 的客观 需要 , 是提 高思想政治教育 时效性的 必然选
新方法 , 创新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已成为 提高教育实效性
的现 实 课 题 。
一
展隐性教育的条件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 ,这就需要高校紧跟时
代步伐 , 与 时俱进地创新和完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2 . 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时效性 的必然选择
伴 随着当今时代各 种网络媒体迅速发展 ,新思 想和新观念 层 出不穷 , 很多教育者不能与时俱进地更新 教育理念 , 教 育方式 缺乏针对性 , 弱化 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 为适应政治经济高
人’ 向‘ 社会人 ’ 转变 , 人们所依赖 的信息渠 道也 由单位转 向无 所 不在 的大众传媒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所 面对 的外部环境发生 了
复杂 而深刻 的变化 ” 『 l 邯 。大学生思维活动的独立性 、 自主性 和选
中受到教 育 ; ( 2 ) 高校 中隐性思想政 治教育资源开发不 足 , 教育 者对 自身隐性资源开发不足和对大学生同辈群 体中的隐性教育 资源开发不足 ; ( 3 )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 治教 育理 论还需要 进一步
择, 也是 解决大学生隐性 思想政 治教 育实际应 用 中出现 的问题 的现 实诉求。为实现 隐性 思想政 治教 育的创新 , 必须将其 与 新媒体的使用 、 显性教 育及 专业教 育相 结合 。大学生 隐性 思想政 治教 育的创新 需要在发展理论 、 挖掘 资源及拓展 空间三 个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及其创新
p r a l n e e d n n O o n i h r c eit s Re e sv d c t n me h d h s i n q e a v n a e h c a f cie t c aa trs c . s i c si e e u a o t o a t u iu d a tg s w ih C e e t l i s n v ma e u h e ce c f h r dt n l d c o a a s I h p l a l r c s ,s d n s e e sv d oo i a d p l i a k p t e d f in y o e ta i o al e u mi n lme . n te a p i b e p o e s t e t ’r c s ie i e lgc a oi c l i t i y n c u ln t
王丰 昌
( 中师 范 大学 政 法 学院 ,湖北 华 武 汉 4 07 ) 309
摘 要: 隐性教 育方法是相对显性教育方 法的一种全新教 育方 式, 具有潜 隐性、 渗透性 、 自主性等特点 。隐性 教 育方 法具 有独特优势 , 它能够有效 弥补 传统显性教育方 法的不足。大 学生隐性思想政 治教育方 法在运 用过 程 中要
论灌输 ” 的显性 教育方法 已经不能满足 当代 大学 生思想发 展
务、 制度 、 理等 日常工作 、 习和生活 中, 教育 对象 在不 管 学 使 知不觉 中受到熏陶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l L 主要 包括渗 透式教育方法 、 陶冶式教育方法 和实践体验 教育方 法。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 为一种 间接 的 、 渗透 的教 育方 法 , 有着
充分 发 挥 高校 隐性 课 程 的渗 透 作 用 、 园文 化 环 境 的 陶 冶作 用 、 会 实践 的 育 人 作 用 和教 师 主 体 人 格 的感 召作 用 。 校 社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 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实 际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
体验和感悟。
自主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的自 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注重培养学 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隐性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 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实施路径和效果评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 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实训、社会实 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 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思想 政治教育内容。
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开展志愿服务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 奉献精神。
深入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支教、实习等活动,了 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举办文化活动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比赛、学术讲座等,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现状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目录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实践探索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成效与展望
01
引言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受到。
本文将围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结果与对策建议。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高校中通过间接、隐蔽的方式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成长,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引导。
相关研究表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明确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其重要性。
结合实际案例,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成功经验。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和需求,为后续对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了参考。
通过研究发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单教育方式陈旧、教育效果不明显等。
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完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其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高校应丰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念。
创新教育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渠道,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心理辅导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本文通过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和优势,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然而,也需要不断完善教育内容、方式和评价机制,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隐性教育是指在不经意间潜移默化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塑造、引导和教育。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运用隐性教育来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效果,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校思政工作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学风、学术风气和校园文化,创设积极向上、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
组织各类学术讲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展示先进、正能量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
二、借助示范引领的力量。
高校教师、学生中的优秀典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具备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校可以通过培养和树立这些正面典型,以他们为榜样,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思政工作。
三、运用隐性教育手段。
隐性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渠道进行。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有关思政话题的教学案例,或者通过讲述一些相关的真实事件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思政教育。
四、注重个性化的培养。
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需求都是不同的,高校在思政工作中要注重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困惑和需求,因材施教,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引导。
这样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强化多方合作。
高校思政工作不是由单一部门或个体完成的,需要各方共同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进行隐性教育时,可以邀请校外专家、社会知名人士等进行讲座、座谈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听取意见,获得启发。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类组织、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
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
高校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借助示范引领的力量,运用隐性教育手段,注重个性化的培养,强化多方合作,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探究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功能
探究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功能【摘要】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首先解释了隐性教育的定义,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隐性教育在其中的作用。
随后深入探讨了隐性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隐性教育在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文章最后强调了隐性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呼吁加强对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加强实践和探索。
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隐性教育,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隐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人格品质、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地位、实践、探索1. 引言1.1 隐性教育的定义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隐含、间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的教育活动和教导,它体现在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学习环境的塑造中,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注重个体的品质修养、人格塑造和意识形态的引导。
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它通过学生自身的感知、体验和模仿,使其在无形中接受和内化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心灵善良、行为端正的人。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
通过隐性教育,高校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是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方式,近年来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旨在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讨其内涵、特点、实施路径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educational reform,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new type of education that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students, has gradually received attention and importance from educators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for college students, explore its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its applicationvalu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本文将阐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及其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明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和引导,而不是直接传授知识和技能。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运用隐性教育策略可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增强学生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
以下是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常用的隐性教育运用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讲述和分析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悟思政道理,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案例教学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2. 角色扮演:通过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模拟现实中的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角色扮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政能力。
3. 互动讨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的互动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思维。
这种互动讨论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游戏化教学: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游戏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体验真实情境,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游戏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5. 阅读讨论:通过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并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让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
阅读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加深他们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6.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验实践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实际,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将思政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7. 演讲比赛:组织学生参与演讲比赛,让他们在演讲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演讲比赛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激励他们主动思考和参与思政教育活动。
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中重要的教育手段,通过实施以上策略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这些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性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新
作者:华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01期
摘要:“隐性教育”的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计中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它具有教育目的的隐蔽性、主体参与的互动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主体感受的愉悦性、教育意义的多维性等特征,结合这些特征,文章认为应从教育主体、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等方面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打造一批富有实效的、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活动。
关键词:“隐性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60-02
一、“隐性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隐性教育”是“火速关注”活动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P.Jackson)在其著作《教育生活》中首次提出了“隐性教育”的概念,称之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
他认为:学生在正式课堂上的进步并没有完全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除此之外,学生还从学校生活的教育中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的发展。
顾名思义,“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有学者认为它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
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
因此,教育目的的隐蔽性、主体参与的互动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主体感受的愉悦性、教育意义的多维性也成为“隐性教育”的基本特征[1]。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运用“隐性教育”的理念,把握“隐性教育”的特征,不断实践探索,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教育实效。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主体方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多为教师,在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下,教师就是权威,他所传授的都是不容置疑的。
通过这种方式,也许能确保学生全盘接受教育内容而不会产生质疑,但长此以往,却让学生丧失了自我发现、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教育形式方面:教师讲授还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采用的主要方式。
这是一种单向性的说服教育,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通过集体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道德理想和社会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消极、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参与和互动,极易产生反感和不可信心理。
3.教育内容方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为理论教育,内容多是社会规范、理想信念的传授,和社会现实、学生日常生活结合不紧,易流于教条,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另外,它还是一种真空式的教育,多倾向于传递正面信息、树立正面形象、歌颂正面人物,对于一些不良现象和价值观则往往选择过滤掉。
但随着网络技术的传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速度加快,这种封闭的、脱离现实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4.教育目的方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即传授理想信念、社会规范,让学生接受并遵守它。
学生最后所记住的多是一些空洞的条条框框,当真正面对现实矛盾时还是会不知所措。
如果我们成功地把规范信念灌输给了学生,他们仍然不知道明辨是非善恶,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三、“隐性教育”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创新
1.教育主体创新:“隐性教育”注重教育目的的隐蔽性和主体参与的互动性,主张通过非正式教育的方式对学生加以熏陶。
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我们应摒弃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朋辈教育活动的开发,将学生视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使他们成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并立足自身需要,开拓知识面,接受教育,并通过同龄人间的互动,达到自省自励的效果,真正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统一。
2.教育形式创新:在“隐性教育”中,教育方法应是多样性的,主体的感受应该是愉悦的,因此在活动的设计方面应该注重娱乐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娱乐中有所体悟,有所收获。
①观看影像资料: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观看影像资料,除了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纪录片之外,还可以开展时事教育。
如指定以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主要负责人,全体学生为参与者和组织者,收集近期的国际国内时事要闻、社会热点,以PPT、视频等形式呈现事件的具体经过、社会各界的反应和观点,引发同学进行思考、讨论甚至辩论,从而达到激浊扬清、开阔眼界、培养理性思维的效果。
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动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用所学知识奉献社会,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开展座谈会。
还可以组织爱心义卖、义演,开展宣传活动等。
总之,应整合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资源,以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博爱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质,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③开展竞赛活动:结合教育内容,组织别开生面的竞赛活动,如十八大报告知识抢答赛,“我的中国梦”演讲、征文、海报设计大赛,文明寝室设计大赛,“我们身边的好青年”评选大赛等。
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既培养了拼搏精神,又内化了相关知识,最能实现以赛促发展的目的。
④善用新媒体力量:重视新媒体的力量,利用网络阵地与学生展开互动。
教育者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熟练使用QQ、EMAIL、微博、微信、论坛等工具,突破时空的限制,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针对学生关心的问题、热议的问题发表意见,给予帮助,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使教育更富有成效[2]。
3.教育内容创新:①教育内容由虚到实,由传授理论到关注现实: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针对当代学生自我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的特点,真正将教育落到实处,做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习,以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热点、时事要闻或专业发展动态为切入口,让学
生在获得资讯、了解社会、开阔眼界的同时,养成脚踏实地的品质和处理现实矛盾的能力。
②由封闭式教育到开放教育:教育者应正视社会现实,本着宜疏不宜堵的理念,坦然应对社会多元价值的冲击。
通过各种活动把种种美好的、丑恶的、正确的、不正确的现象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倡导、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理性的剖析、道德上的评判,还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教育情境。
与其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不如告诉他们如何去判断是非善恶,唯其如此,才能让学生在脱离了学校、老师的情况下,培养起自己独立的道德品质和择善而从的能力。
4.教育目的创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义应是多维的,教育目的应是多层次的。
首先,学生在活动中应该要能学到知识,开阔眼界,对课堂知识进行有力的补充。
其次,通过学生自主组织活动,学生的协调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口才以及应变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再次,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培养起理性的思维和健全的人格,明辨是非善恶,即使是在泥沙俱下的环境中,也能有择善而从的能力和道德智慧。
最后,在活动中学生们可以认清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肩负的社会责任,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努力使自身的发展始终有利民族、社会、时代的发展。
树立了这样的主人翁意识,学生们才会主动地接受外界的积极影响,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矫正。
参考文献:
[1]吕绍明.隐性教育:在把握特性中实现价值吕绍明[J].湖北社会科学,2005,(12).
[2]卢秀峰.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方法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作者简介:华娟(1984-),女,湖南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