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楚辞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被后人誉为“楚国之盛名”、“楚国第一民族英雄”,他的代表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楚辞之首”。

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诗歌的总称,其中以《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最为出色。

楚辞常被称为“山水田园之诗”,因为其中大量描写了楚国的山川河流、草木花鸟以及农民和渔民们的生活场景。

楚辞体现了楚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作为楚辞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楚辞的发展和影响至关重要。

屈原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深受楚国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影响。

在他所处的时代,楚国已经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霸主,它的文化和历史影响深深地扎根于屈原的心灵中。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篇长诗,诗歌之美、意境之深、语言之华丽、结构之紧凑,无不体现了屈原的才华和对文化的热爱。

在诗中,屈原通过自己的一段遭遇,表达了对国家崩溃、民族疾苦的深深关切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屈原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描绘了各种虚幻的形象和神话传说,使得诗歌更显神奇、神秘、富有想象力。

在《离骚》中,屈原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他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真、思辨之深渊,使得读者为之沉醉、感悟和思考。

屈原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摆脱痛苦和恐惧,探索和追寻真理和自由的追求,使得《离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之一。

总之,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在楚辞的发展和影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将中国文化引向更高更远的层次。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屈原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通过阅读楚辞和屈原的作品,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确 系屈原所作,无可怀疑;《九章》中虽有后人拟 作之可疑者,但基本上仍可认定为屈原作品;《 九歌》则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 造的再创作。另有《招魂》一篇,据司马迁之说 ,亦应认为屈原所作。
第三节 《离骚》
一、题解: •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
• 3、来自楚国民间的楚声、楚歌,是“楚辞 ”的直接源头,是“楚辞”形成的基础。
•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离骚》 《九歌》(11 篇) 《天问》 《九章》(9篇) 《远游》 《卜居》 《渔父》 《招魂》 共8卷26篇
其它9卷 《九辩》 ——宋玉 《大招》——景差 《惜誓》——汉代贾谊 《招隐士》——淮南小山 《七谏》——东方朔 《哀时命》——严忌 《九怀》——王褒 《九叹》——刘向 《九思》——王逸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离骚》的美学内涵:崇高、悲壮、奇丽
《离骚》的美学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 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 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离骚》具有 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使诗中充满了 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其三,《离骚》具有奇丽的艺 术美。屈原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使《离骚》立意炫巧、结构宏阔、 风格奇丽,具有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特色。
• 出生秭归 • 初任兰台 • 出使齐国 • 草拟宪令 • 自疏汉北 • 再度使齐 • 流放江南 • 怀石投江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第三讲、“楚辞”、屈原及其作品⼀、楚⽂化与“楚辞”1、楚国的地理及其风俗楚为南⽅⼤国,春秋之时,楚即兴盛于江汉流域,都城为“郢”(ying3今湖北江陵)。

楚占地千⾥,地⼴兵强,雄踞南⽅。

楚地⼈⾃称“蛮夷”,中原⼈也以“南蛮”、“荆蛮”相称。

楚地有江汉川泽⼭林之饶,物产富⾜。

所谓“楚、越之地,地⼴⼈稀,饭稻羹鱼,或⽕耕⽽⽽⽔耨(nou4),果隋(sui1)蠃(luo3)蛤(ge3),不待贾⽽⾜。

地埶(艺)饶⾷,⽆饥馑之患”。

(《史记·货殖列传》,“货殖”是指谋求“滋⽣资货财利”以致富。

即利⽤货物的⽣产与交换,进⾏商业活动,从中⽣财求利。

翻译:楚越地区,地⼴⼈稀,以稻⽶为饭,以鱼类为菜,⼑耕⽕种,依靠⾬⽔就能除草,⽠果、⾁类、昆⾍、贝壳,不须同外地通商,便能⾃给⾃⾜。

这⾥的⼟地上能产出丰富的⾷物,没有饥荒这样的灾祸。

)因此,较之中原,楚国的地理条件优越⽽独特。

复杂的地理条件,衍⽣出楚地繁复⽽独特的民风民俗。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迷信巫⿁,重淫祀。

(淫祀:祭祀不合时或祭祀不在国家祀典当中的神明。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记载:“昔楚国南郢之⾢,沅湘之间,其俗信⿁⽽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

”不仅在民间,在楚国的上流社会,同样也是这样,据记载:楚灵王简贤务⿁,信巫觋(xi4),礼群神,躬⾃执⽻,起舞坛前。

吴⼈来攻,国⼈告急,⽽灵王⿎舞⾃若,顾应之⽈:“寡⼈⽅乐神明,当蒙福,不敢救。

”可见,楚地民神杂糅、⼈⼈都好祭祀,⽽迷信巫⿁、求神赐福,已经成为了楚地代代相传的民俗。

楚⼈操南⾳,歌南风,其语⾔、⾳乐极富地⽅特⾊,与中原⼤为不同。

例如在《史记·项⽻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夜闻汉军四⾯皆楚歌”,于是惊叹“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之多也!”更是“楚歌”别具特⾊的最好证明。

2、“楚辞”的定义楚⽂化与中原⽂化在战争过程中不断交融,并驾齐驱。

中原⽂化以典重质是实为基本精神,楚⽂化则以绚丽浪漫为主要特征。

古代文学1第六章屈原和楚辞

古代文学1第六章屈原和楚辞
篇名的含义为“遭遇忧患”。 “离”:通“罹”,遭遇、遭受; “骚”:忧、忧患。 • 《离骚》的写作时间: ▲ 现多认为写于屈原第一次被楚怀王放逐到汉北时期。
(也有人认为写于屈原第二次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时期)
▼ 《离骚》讲析
袁本作品选 p.184—189
二、《离骚》的思想内容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 屈原是当时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其思想受儒家和 法家的影响。
• 内政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 改革积弊,限制旧贵族特权;
• 外交主张:联齐抗秦,坚持合纵。
(曾三次出使齐国)
因奸佞进谗、楚王昏庸,屈原两次被放逐:

楚怀王二十五年(前304年)屈原被放逐到汉北。
(袁本文学史p.111 说 屈原被怀王疏远,自己愤而离开郢都,到汉北。)
▲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前286年),屈原被放逐到江南
地区(今湖南的沅、湘一带)。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 率兵攻破郢都。屈原悲愤至极,怀抱沙石,投入汨罗 江自尽,时年约62岁。
• 祭屈原活动: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投粽子 划龙舟 • 苏轼《屈原塔》诗: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漂何在,父老空悲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第六章
• 复习思考题
屈原和楚辞
1. 楚辞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2. 屈原的生平、屈原作品 3.《离骚》简介、《离骚》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4. 简介《九歌》、《九章》、《天问》、《招魂》 5. 屈原的影响、 宋玉及其《九辩》简介 6. 重点阅读赏析:《离骚》、《哀郢》、《国殇》
★ 注意先秦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成语和典故
三、屈原的作品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下面是分享的屈原楚辞。

供大家参考!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

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3、形式和语言
• 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离骚》 二句一韵,二韵一节的形式是楚国民歌的基 本形式。字数不等,又多偶句,如最长的句 子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等,是九言, 最短 的句子“已矣哉”,三言。其他的六言、七 言为 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
• 《离骚》在简练的语言中吸收了楚国方 言,如“羌”、“侘傺”、 “蹇”,更突出 了民歌 风味。运用大量联绵字,如“零落”、“驰 聘”、 “陆离”(双声),“逍遥”、“偃蹇”、 “骐骥”、 “相羊”(叠韵),叠字如:“謇謇”、 “菲菲”、
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第三节 《离骚》
• 一、《离骚》解题 • “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离骚》 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 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
5.屈原对于楚辞的贡献
•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文心雕龙· 辨骚》)。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1、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屈原出生 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 芈(mǐ)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 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 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 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 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
2.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 产生的直接源头。
• 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 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 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 • 《论语· 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 离娄上· 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刘向《说苑· 善说》载,鄂君子晳驾舟出游,水手抱桨而 歌,子晳不懂越国土语,便找人译为楚歌形式,此即《越人 歌》。鄂君子晳为楚康王(前559-前545在位)弟。若此事 可信,则此歌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屈原及楚辞简介

屈原及楚辞简介

2. 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 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 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 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 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 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 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 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 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 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 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 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
屈原和他的“楚辞”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中国战国时期 诗人、政治家。出 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又自云名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 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 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 任,任 。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 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 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 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 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 殉国。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所以后人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 辞特点的诗歌,也称之为骚体诗。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 “风”来概括《诗经》,用“骚” 来概括《楚辞》。“风、骚”是中 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 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离骚》名句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忧国忧民 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 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 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 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 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

先秦之三屈原和楚辞

先秦之三屈原和楚辞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志节不灭】



第一部分小结:反复抒发自己对美政理想 的坚定信念,对君王的怨恨,对群小的愤 怒。满腹委屈,一腔牢骚。 以香草象征人格之高洁,以美人象征对政 治理想的忠贞不渝。
第二部分:幻想世界



1、和姐姐女嬃的对话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2、飞天堂,寻天帝,不遇
朝发轫(rè n)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xuá n) 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yān z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徜徉)。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yà )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被楚怀王疏远

《史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 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 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 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 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 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 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和楚辞(定)

屈原和楚辞(定)

六十二岁: 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屈原于五月五日怀石自沉于汨罗江而 死。 《哀郢》、《怀沙》、《天问》、《惜 往日》作于本年。
屈原之死的意义 ※1、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中详尽分析探求屈原之死,他是以屈原之问出发 引发了诗人自杀之论题,他通过分析诸诗人自杀 之目的在于推导出人类之无法自救,而诗人自杀 既是人类自救的最高尚的殉葬品。诗人自杀在于 诗人价值信仰的崩溃,以全人类角度讲,是人义 论价值信仰的崩溃,进而提出人类的出路在于获 得上帝的拯救。当然刘小枫也分析了信仰崩溃却 并未自杀的诗人,他们走向了逍遥。在刘小枫看 来,这是对灵魂的放逐与游荡,并不能得到欣然, 而只是一厢情愿的麻醉式的逃避。
楚顷襄王在位期间,淫乐无度, “群臣相女石以功,谄谀用事”。顷襄 王十九年(前280年),秦伐楚,楚军 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 次年秦分兵两路攻楚,一路由武安 君白起率军攻陷楚之邓城后,向鄢(今 湖北宜城东南)进逼;另一路由秦蜀郡 守张若率水陆之军东下,向楚国的巫郡 及江南地进军。白起围攻鄢,鄢之战, 楚国军民数十万人被溺死。
二十六岁: 公元前314年,楚怀王十五年。 《史记· 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 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 (三闾之职,掌王 族三姓,曰昭、屈、景。原(屈原)序其谱属,率 其贤良,以厉国士”。可见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三 大姓的宗族事务之官。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 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二十七岁: 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 张仪自秦赴楚,劝怀王亲秦绝齐,以割商於之 地六百里的空言为饵,怀王信之。 屈原力谏,不可 轻信秦之谎言,怀王不听,命其不得参与朝政。 《九章· 惜诵》作于本年。

屈 原 与 楚 辞

屈 原 与 楚 辞

屈原与楚辞一、屈原生平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

在楚国,他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期,这是楚国历史上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战国的大环境中,屈原又生逢“合纵”、“连横”斗争最为尖锐、激烈的时候。

战国七雄中,秦、楚、齐三国国力最强(秦国改革彻底,军事力量最强;齐国滨海,最为富庶;楚之疆域最大),都具有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条件。

这三国中又以秦、楚斗争最为尖锐。

屈原的一生始终处在时代斗争的漩涡之中。

屈原年轻时颇有才干,“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再加上他出身于王室公族(当时楚国有屈、景、昭三氏同为公族),所以,大约在他23岁左右,被封为“左徒”之职,其地位仅次于“令尹”(楚相)。

屈原在担任左徒期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担负着楚国的内政改革和外交事务。

屈原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则主张“联齐抗秦”,统一中国。

这使屈原受到楚王信任,努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图有所作为、实现“美政”的时期。

但是几年之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了。

怀王曾令“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这是说屈原受怀王重托,起草改革宪令。

而代表旧贵族集团利益的上官大夫想探知宪令的内容,屈原不告诉他,上官大夫试图抢夺,两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斗争。

后来上官大夫到怀王那里进谗言,挑拨怀王与屈原之间的关系,怀王轻信上官大夫的话,疏远了屈原。

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包括屈原)对顷襄王和子兰当初鼓动怀王赴秦之约而导致怀王死于秦、楚国蒙受奇耻大辱之事,十分愤慨,对顷襄王和子兰颇有怨愤之辞。

于是“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被逐出郢都,放逐在江南长江及沅湘流域的荒野之地,过着长期飘泊愁苦的生活。

他沿江而下到过鄂渚(今湖北武汉市)、陵阳(大概在今安徽境内),再折返溯江而上过洞庭,到辰阳、溆浦(均属今湖南省),再过洞庭到达汩罗江畔,历时二十年。

《楚辞》与屈原

《楚辞》与屈原

《九歌》 九歌》
• • • • 共十一章,依次为: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前九章每一章歌颂一个神祇,末章为总的送神曲,而排在第十 位的《国殇》 则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有着特别的意义。
• 《九歌》所咏多为自然界的神祇,《国殇》独以人鬼为抒写对 象; 《九歌》 多用比兴手法,《国殇》则纯为赋体,直陈其 事; 《九歌》 总体风格是清新绮丽,优美缠绵的,《国殇》 却慷慨激昂,刚健庄严,热情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勇士们英武刚 毅、舍身取义的顽强斗志,从而张扬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 精神,通篇都充溢着作者沉痛而崇敬的心情。
补充( 补充(二)美人 •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自喻)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参考译文: (1)一群坏女人嫉妒我的妩媚,竟造谣中伤说我好淫。 (2)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谣言, 说我妖艳狐媚!
补充( 补充(三)香草
•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 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作为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 品德和人格的高洁;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 双方。 • 例文: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 参考译文: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又将洁白的莲花缀成 下裙。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的确是馥 郁芳芬。我把头上的帽子加得高而又高啊,把佩带加的很长 很长。芬芳与污垢已经混杂在一起,只有我这光明洁白的品 质没有毁弃。
《离骚》的价值 离骚》
• 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 “离骚”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离骚”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 全诗主旨是爱国与忠君,表达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塑 全诗主旨是爱国与忠君,表达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造了一位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 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 造了一位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 • 《离骚》构筑了一个象征比喻系统: 离骚》构筑了一个象征比喻系统: 核心意象就是香草美人 香草美人。 核心意象就是香草美人。

楚辞与屈原

楚辞与屈原
第一,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而献身的抒情主人 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杰、感情的 强烈这个形象远远超出现实之上;《离骚》始终 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志和以身殉 理想的不渝精神:讴歌理想是本诗浪漫主义的精 神实质。
第二,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 编织成幻想的世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 夕至悬圃(神话中的山),他以望舒(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 神)飞廉(风神之名)鸾凰、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 上叩帝阍(天帝的看门人),下求佚女(帝喾的妃,商人祖 先契的母亲),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 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如果单就艺术领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为高。文学是广义的 艺术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要论述的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 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国艺术的一 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 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
重点2: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楚辞关系密切: • 1、首先体现在语言声调与音乐方面,楚地有“南音”系
楚辞的概说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作“楚词”。 作品运用楚地(现在湖南,湖北,安徽一带)的文学样式、
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 色。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化、辞藻华美、对偶工巧,以 大量“兮”字作衬字。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 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 通称楚辞。
忧闷忳郁邑余侘失傺意的兮样,子吾独穷引困申乎为此走投时无也路。
通“郁悒”
突然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凶猛的鸟, 作者自喻

屈原和楚辞

屈原和楚辞
金开诚《屈原辞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司马迁说还有《招魂》1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
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 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我们认为:《渔父》显然不是屈原所作,至于《大 招》,也不应该是屈原所为。《远游》和《卜居》 两篇不好确定。
屈原的作品(二)
《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 三种类型的代表。其中,《离骚》一组,《九歌》 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参考书目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陈子展《楚辞直解》,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版。
《九歌》、《招魂》、《天问》
《九歌》、《招魂》、《天问》三部作 品,都不直接涉及屈原本人的生活经历。 前二种与楚地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有 密切关系,后一种却是对神话传说和社 会历史的质疑。但这三部作品,又从各 方面曲折地反映了屈原的个性和思想情 感,同时也是研究楚文化的基本材料。
《九歌》
《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 《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种古老 而著名的乐曲。
第四节
其他楚辞作家
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司马迁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 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皆祖屈原之从 容辞令,而终莫敢直谏。” 宋玉、唐勒、景差三人中,唐勒无作品存世。 而景差,王逸《楚辞章句》在《大招》一篇下 先标为屈原作,又说“或言景差”,且《大招》 又非出色之作,可存而不论。故可以具体评述 的,宋玉一人而已。

(最新整理)屈原与楚辞1..

(最新整理)屈原与楚辞1..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九歌》以祭歌形式,并吸取楚民间神话故事,抒发情感。
《天问》采用卜问形式,涉及大量神话传说,怀疑与批判精神。
《离骚》采撷神话与一些巫术活动,抒写怨情。
《招魂》则直接模仿民间巫觋招魂词形式,带有民间宗教色彩。
总之,楚辞是从楚地巫文化的土壤里生长诗苑奇葩。其奇 特的构思、宏伟的结构、华丽的词采、新颖的语言形式,构 成了完全不同于《诗经》的显著艺术特征。是一种带有强烈 个性和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新文学、新诗体。
屈原的批判也直指昏庸的楚王: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
2021/7/26
31
四、《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由诗人独立 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的抒情作品, 但也深刻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政治。
它汲取了北方文化与文学,尤其是《诗经》 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在南方巫术宗教的文化 精神的孕育下,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2021/7/26
22
《离骚》写作年代
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 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
2021/7/26
23
一、《离骚》解题
司马迁云:“离骚者,犹离忧也。”(遭受 忧患)
2021/7/26
7
2.山河雄奇壮丽
楚国幅员辽阔,拥有突兀的高山,浩瀚 的大泽,奔腾的长江,从而形成了一种 雄奇、壮丽、幽幻的景色。楚地的这种 烟云变幻,气象万千的奇异风光,对诗 人屈原浪漫主义气质的培养,艺术美感 的薰陶,无疑会起很大的作用。

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四、《离骚》的艺术成就
(一)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次塑造了一个峻洁高尚的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二)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
1、丰富奇特的想象。
屈原的想象力纵横驰骋,超越 了时间、空间即整个宇宙的范围。
2、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继《诗经》之后,《离骚》中大
量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比喻象征手法,
楚辞——
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 伯思所说,“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 楚物” 。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 品,及汉代一些文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 编 成《楚辞》一书。这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 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楚辞”的别名:
但多数人的意见,以“九”为虚数,同意 汪瑗《楚辞集解》、王夫之《楚辞通释》之 说,认为前十章是祭十种神灵,所祭的十种 神灵,从古代人类宗教思想的渊源来考察, 都跟生产斗争与生存竞争有密切关系。
十种神灵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天神──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 大司命(主寿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的 神)、东君(太阳神);
据《九歌· 河伯》描写,河伯是位风流潇洒 的花花公子:“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 灵何为兮水中。”
《九歌》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歌,它所 塑造的艺术形象,表面上是超人间的神,实 质上是现实中人的神化。 感情刻画真挚深刻、风流蕴藉,文辞璀 璨耀目、飘逸不群。
《九歌》中的名句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 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 《山鬼》)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 《湘夫人》 )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少

《楚辞》及屈原

《楚辞》及屈原

楚 辞
二、 “楚辞”的文体风貌
3.结构:
篇幅加长,加强铺陈叙事成分以尽情抒情。
4.创作方法:
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5.风格:
充满个人的情志与幻想,风格浪漫而神秘。
楚 辞
三、 “楚辞”的代表作家和注疏
1.代表作家
屈原、宋玉等。
2.注疏:
东汉 王逸《楚辞章句》、宋 洪兴祖《楚辞补注》、 宋 朱熹《楚辞集注》、清 王夫之《楚辞通释》。
楚地:
疆域广大,在长江、汉水流域, “地方五千里”
楚文化
①中原与南方文化的融合;
②信巫鬼,重淫祀: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 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楚 辞
二、 “楚辞”的文体风貌
1.句式:灵活自由,参差错落, 较多部分采 用六言,亦参杂四言、五言、七言等形式 2.语言: 大量采用楚国民间的口语和方言, 大量使用虚字作语气助词,如“兮”; 词采缤纷华美。

后世知识分子的典范: 忠贞不屈 、 特立独行
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 尘埃之外,不获世之 滋垢,皭然泥而不滓 者也。推此志也,虽 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屈原作品】
郭沫若将屈原作品的写作年代划为三个时期:
屈 原
第一期为《橘颂》、《九歌》、《招魂》,大约 是中青年时代的作品。
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
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
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
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
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
屈 原
《楚辞》简介
一、“楚辞”的名称
1.诗体:指战国时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带有 浓厚楚地色彩的新诗体,又称“骚体”。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 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宋· 黄伯思《校定楚辞序》

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_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_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1、“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张汤传》,汉成帝时,刘向整理西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效这种体裁所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楚辞集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2、教材认为屈原曾两次被放逐,第一次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地点是汉北一带;第二次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地点在江南一带。

3、屈原的作品存在真伪之争,一般认定是屈原所作的是《离骚》《天问》《九歌》和《九章》中的大部分诗篇。

4、《九歌》之名来源很古,《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它是夏禹王的儿子夏后启从天上偷下来的,这是古代关于文艺起源的神话。

不过从这里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出现很早的古曲。

5、对“楚辞”体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楚地的“巫歌”。

特别是《九歌》的写作同楚国的巫风有密切关系。

6、《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除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曲外,其余各有不同内容,也就是以祭歌的形式各写一神:《东皇太一》写天之尊神,《云中君》写云神,《湘君》与《湘夫人》写湘水配偶神,《河伯》写河神,《山鬼》写山神,《大司命》写主寿命的神,《少司命》写主子嗣的神,《东君》写太阳神,只有《国殇》是写人鬼的,为悼念楚国阵亡将士而作。

7、《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篇幅之宏阔,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少有的。

诗题《离骚》二字,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8、《九章》共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其中除《桔颂》一篇大约是诗人屈原早年作品外,其他各篇均是屈原两次流放时所作。

最晚的是他在死前所写的绝命词《怀沙》。

9、《天问》是一首非常奇特的长诗,“天问”二字,据王逸解释就是“问天”的意思,这篇作品以诗歌的形式,从头至尾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10、《招魂》的写作目的,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教材中认为是屈原自己招自己的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中原文化的影响。 第一、中原文化的影响。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 化。楚民族兴起之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 楚民族兴起之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 至迟在殷周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 至迟在殷周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 西周时,封楚王熊绎于江汉地区, 西周时,封楚王熊绎于江汉地区,表明周王朝对南 方的控制。春秋时,楚国迅速强大, 方的控制。春秋时,楚国迅速强大,兼并了长江中 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中原抗衡的大国, 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中原抗衡的大国,楚 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楚国并吞吴越,其 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楚国并吞吴越, 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 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 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之 最后楚为秦所灭。但秦时的楚地起义, 说。最后楚为秦所灭。但秦时的楚地起义,又成为 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 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 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 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 成了南北文化的汇融,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成了南北文化的汇融,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何谓“楚辞” 何谓“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四库全书总目》 屈宋诸赋定名楚辞, 《四库全书总目》:“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向始 也。”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有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 酷吏列传》 酷吏列传 时简称“ 辞赋” 时简称“辞”或“辞赋”。 又有以“ 来指称楚辞的。 又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九歌》模式:“兮”在句中,如“若有人兮山之 九歌》模式: 在句中, 阿”。 橘颂》模式:上下两句均为四字句, 《橘颂》模式:上下两句均为四字句,“兮”字用 在下句之末,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在下句之末,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大 改为“ 招魂》改为“ 招》改为“只”,《招魂》改为“些”) 离骚》模式:上下两句字数增多, 《离骚》模式:上下两句字数增多,“兮”字用在 上句之末,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上句之末,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
《越人歌》、《楚人歌》 越人歌》 楚人歌》 接舆歌》 沧浪歌》 《接舆歌》、《沧浪歌》
中原地区诗歌如《诗经》的影响: 中原地区诗歌如《诗经》的影响:
《周南》、《召南》等 周南》 召南》 思想、 思想、情感方面
楚辞的文化特征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 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 谓之‘楚辞’” ’”。 谓之‘楚辞’”。 楚辞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 楚辞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 惯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 惯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 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楚辞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组成部分。
第五、屈原的贡献。 第五、屈原的贡献。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不有屈原 文心雕龙》)。楚辞是楚文化 (《文心雕龙》)。楚辞是楚文化 的产物,具体说来, 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 诗人屈原的创造。 诗人屈原的创造。
《楚辞》的编定 楚辞》
西汉末刘向整理屈、宋作品,始编定《楚辞》 西汉末刘向整理屈、宋作品,始编定《楚辞》。
第二、楚国的地理因素。 第二、楚国的地理因素。
楚国的经济条件要比北方优越, 楚国的经济条件要比北方优越,物产丰 参看《重耳之亡》 富(参看《重耳之亡》中重耳与楚成王的对 话),人们谋生比较容易,不必像北方人整 ),人们谋生比较容易, 人们谋生比较容易 天从事单纯维持生存的活动, 天从事单纯维持生存的活动,有时间和精力 从事更复杂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 从事更复杂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南方秀 美的奇山异水也能陶冶人们浪漫的情思。 美的奇山异水也能陶冶人们浪漫的情思。和 北方人比,较少受生活和礼教的压抑,这样, 北方人比,较少受生活和礼教的压抑,这样, 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丰富的物质生活 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 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趣, 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趣,造 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 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在审美趣味上表 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 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
第三、楚国风俗习惯的因素。 第三、楚国风俗习惯的因素。
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 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楚 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重淫祠” 汉书·地 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重淫祠”(《汉书 地 理志》 楚怀王曾“隆祭礼,事鬼神” 理志》)楚怀王曾“隆祭礼,事鬼神”,并且企图 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师( 汉书·郊祀志 )。民间的 郊祀志》 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师(《汉书 郊祀志》)。民间的 巫风更为盛行。可见在屈原的时代, 巫风更为盛行。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 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 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 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 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 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 《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 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 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 想象,上天入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甚至《离骚》 想象,上天入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甚至《离骚》 也有“陈词” 占卜” 降神” 中,也有“陈词”、“占卜”、“降神”,也借用 了民间巫术的方式。 了民间巫术的方式。
楚辞产生的背景和因素
楚辞的产生, 楚辞的产生,既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融 合的产物,又是楚文化自身发展的产物。 合的产物,又是楚文化自身发展的产物。楚 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 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 化有显著区别, 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 成野蛮的异族。楚地被称之为“蛮荆” 成野蛮的异族。楚地被称之为“蛮荆”,楚 人被称之为“蛮夷”。跟“猃狁”、“戎狄” 人被称之为“蛮夷” 猃狁” 戎狄” 并列。一般认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 并列。一般认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这 样说不完全对。正确的说, 样说不完全对。正确的说,楚文化和中原文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具体说, 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具体说,楚辞的 产生,有如下背景和因素。 产生,有如下背景和因素。
第四、楚地歌谣的影响。 第四、楚地歌谣的影响。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因素来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因素来看,首先同楚地的 歌谣有密切关系。楚国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区。 歌谣有密切关系。楚国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区。 楚辞》等书中的《九歌》 九辩》 阳春》 《楚辞》等书中的《九歌》、《九辩》、《阳春》、 白雪》都是当时楚地的乐曲名目。 《白雪》都是当时楚地的乐曲名目。它的体式与中 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诗,每句可长可短, 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诗,每句可长可短, 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 另外, 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另外,楚辞虽脱 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歌谣是配曲 歌唱的,但楚辞有的篇目如《九歌》 离骚》 歌唱的,但楚辞有的篇目如《九歌》、《离骚》、 天问》等都很长,显然不适宜歌唱。 《天问》等都很长,显然不适宜歌唱。汉朝人称楚 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 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汉书 艺文 表明读楚辞不象散文那样的读法, 志》)表明读楚辞不象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 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 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 古希腊史诗中的“吟唱” 形式。 古希腊史诗中的“吟唱” 形式。楚辞正是摆脱了 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 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 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 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战国时期, 楚辞 出现在战国时期,在中 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意 它和《诗经》 义。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 国诗歌史的源头。 国诗歌史的源头。 屈原 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第一节 屈原的生平和楚辞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 吏列传》 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 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在 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 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 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 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 区的一种新的诗体。 区的一种新的诗体。 第二,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 第二,作品。 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 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 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 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 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从汉代开始, 楚辞”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 集名。 集名。
战国时诗人如屈原、宋玉、唐勒等人的作品。 战国时诗人如屈原、宋玉、唐勒等人的作品。 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甚至刘向、王逸的作品。 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甚至刘向、王逸的作品。
楚辞的文化渊源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第一、中原文化的影响。 第一、中原文化的影响。
处于南方长江、汉水流域的楚国, 处于南方长江、汉水流域的楚国,在文化渊源上和 政治思想方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政治思想方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与中原文化有一 定的一致性。春秋战国时代,北方中原的主要文化 定的一致性。春秋战国时代, 典籍, 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 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 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成为他们文化素养的 一部分。屈原《九歌》中的《桔颂》全用四言句, 一部分。屈原《九歌》中的《桔颂》全用四言句, 又在隔句的句尾用“ 可以看成是《诗经》 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看成是《诗经》 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 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 奔走游说于南北,其华美铺张的文辞对《楚辞》 奔走游说于南北,其华美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华 美铺张的文辞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楚辞的产生, 美铺张的文辞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楚辞的产生, 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是无疑的。 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是无疑的。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 交融,是楚辞产生的重要因素。 交融,是楚辞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