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掌握本单元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单元教学内容1.《大自然的声音》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秋天的雨》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感受作者对秋天美景的赞美。
3.《听听,秋的声音》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体会作者对秋天声音的描绘。
4.《四季之美》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感受作者对四季美景的赞美。
三、单元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大自然的声音》(1)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声音。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第二课时:《秋天的雨》(1)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雨。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感受作者对秋天美景的赞美。
3.第三课时:《听听,秋的声音》(1)导入:通过播放秋天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声音。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体会作者对秋天声音的描绘。
4.第四课时:《四季之美》(1)导入:通过展示四季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四季之美。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感受作者对四季美景的赞美。
(2)进行拓展活动,如让学生描绘自己眼中的四季之美。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提高其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小说。
3.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其欣赏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语言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内容1.运用例句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2.通过举例让学生发掘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活动。
3.写作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自己的感受、经历或观点。
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讨论,并相互交流思想。
3.写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写作提高对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知识。
老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话题,比如“假如你是小说中的某个角色,你会怎么做?”,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中。
2.学习重点内容。
老师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学习内容分为两部分:心理活动的描写方式和心理活动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提供些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学生操作。
让学生自己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并交流思想。
4.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老师可通过图片和语言分别给学生提供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编写有关人物心理活动的小故事。
可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小故事。
5.作业布置。
老师可布置一篇与小说相关的作文,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创作出符合自己特点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1.直观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听讲情况、思维活跃度、讨论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笔头评价:通过看学生完成的测试、作业等书面材料,评判其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小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的情况和互相交流的情况,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互动情况进行评价。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组单元分析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让学生去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教学时尽可能的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
《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
《毛泽东在花山》。
记叙了他在花山村的几件事情,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
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他是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慈爱的父亲,他和他的普通群众在一起。
17、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教学资源: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教学理念:运用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领悟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
教学重、难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资料、中国地图教学资源: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精选10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精选10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
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文中和现实生活中的含义。
链接生活中发生的“遇到困难,如何选择其他方式克服困难”的事例,深刻理解题目的含义,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多媒体课件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罗马。
你知道罗马在哪里吗?你还了解到罗马的哪些知识?(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罗马的资料)2、课件出示图片:瞧,这就是罗马的城市广场,是个美丽而古老的地方。
这是通往广场前面的一条大道,这是广场的侧面风景,这是华灯初上的城市广场。
这是登塔远眺时看到的整个罗马城市的风景。
看到这幅图,你感受到了什么?是的,这正是课题所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学生齐读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它所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提示1,学生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出示课件)3、学生根据提示概括主要内容。
(板书:登塔远眺、克服困难、受用不尽)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感(一)结合父亲的话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1、师:当父亲带女儿伊尔莎登上广场中央的高塔,目睹脚下的一切,他们看到了──(出示: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
)利用画面直观理解“星罗棋布”“如蛛网般交叉”等词,也就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2、这就是父亲带女儿伊尔莎登塔远眺时,设法让她看到的事实,那么父亲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让她欣赏风景而已吗?那父亲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课件出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围绕着“舐犊情深”展开,通过一系列的课文、活动等,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
他们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意识,这个时候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父母的爱,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情感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本单元的生字词,如“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表达情感的作用。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3. 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概括的方法,如要素串联法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阅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等,体会文中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描写方法。
2.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深刻体会父母之爱,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懂得珍惜父母的爱。
2.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培养良好的家庭美德。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中描写父母之爱的重点语句,感受父母对子女深沉而无私的爱。
2. 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在习作中准确运用。
(二)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深入理解父母之爱的内涵,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默默付出。
2. 让学生在体会父母之爱的基础上,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且能够用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
五、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如播放一段描写父母照顾生病孩子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父母之爱,更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2. 问题引导法。
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母的爱?这种爱有什么特别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一起看看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欢送查阅!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本读懂课文,感悟童年时求知假设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童年的发现。
教学难点:文中较难理解的几个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过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的发现吧!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
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交流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方法一)1、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
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2、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a)“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b)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c)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d)“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e)“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第六单元的词汇和课文内容。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辩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第六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掌握通过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
2.音频设备。
教学内容和步骤1. 课前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并和学生一起复习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2. 新课呈现(10分钟)通过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先听一遍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和人物。
3. 学习课文(15分钟)放第二遍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的位置。
然后分组让学生互相朗读,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4. 讨论与思考(1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主人公是谁?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你会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5.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分发阅读理解练习题,让学生阅读题目和文章,并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来回答问题。
6. 小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提问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互相朗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作业。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一课时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1.1 教材内容概述在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第六单元主要讲述的是口语交际。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交沟通能力。
1.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口语交际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交交际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与他人交往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了解口语交际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2.掌握口语交际技巧,如礼貌用语、表达方式等。
2.2 教学难点1.提升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主动与他人进行口语交际。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资源1.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相关内容。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PPT等。
3.2 学生准备1.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本单元内容,了解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
2.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情境引入本课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4.2 学习(30分钟)1.首先,老师可以简要介绍口语交际的概念和重要性。
2.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或视频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口语交际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3.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如模拟对话、角色扮演等,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3 活动(15分钟)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口语交际技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4 总结(5分钟)在课程结束前,老师可以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所学的口语交际技巧。
五、课堂实施效果评估5.1 评估方式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5.2 评估标准评估学生是否理解口语交际的基本概念和要素,以及是否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口语交际技巧。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活动教案
本篇文章将介绍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的活动教案。
该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读书报告”,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并且帮助学生通过写读书报告来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掌握。
以下是教学计划及相关活动教案的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读书报告的基本内容和格式要求。
2.能够理解阅读材料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准确地表达读后感。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阅读能力的提升;(2)读书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要求;(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2.教学难点:(1)如何理清读书报告的结构和逻辑;(2)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3)如何运用丰富的语言和词汇来丰富自己的文章。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阅读《小荷才露尖尖角》2.读书报告格式的学习3.朗读和背诵教学方法:1.通俗易懂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设计小组活动来帮助学生巩固、扩展和应用所学内容。
3.适度使用多媒体工具,丰富课堂内容,提供更加生动的教学体验。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阅读《小荷才露尖尖角》教学目标:1.了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教学过程:(1)单独阅读老师让学生自己独立阅读《小荷才露尖尖角》,并在读完后思考故事中包含的意义和价值。
(2)小组讨论让学生组成小组,互相交换观点和想法,讨论故事的主题和主旨。
(3)全班探讨老师带领全班一起探讨故事中包含的的情感和理念,并思考故事中的背景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二课读书报告格式的学习教学目标:1.了解读书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2.学会理解书籍并理清报告的结构和逻辑。
教学过程:(1)读书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要求老师通过示范和解释,让学生了解读书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
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在本组课文中,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二、单元重点:1. 会正确读写本单元生字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
3. 品读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激发学生理解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
三、单元整体教学安排第1、2课时:自主预习课。
学生按任务单的要求自学,读课文、自主识字,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第3课时:预习展示。
老师对学生上节课自学的内容进行检查,交流,落实。
第4课时:基础阅读。
明确单元主题,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个话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第5课时:精品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同步阅读《一季风雨》《选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母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第6、7课时:整合阅读。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和《学会看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感受父母的爱。
第8、9课时:习作:生活中的启示第10课时:回顾、拓展六第11、12、课时:单元测试与讲评第一、二课时自主预习【学习目标】1 、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并能准确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朗读四篇课文,粗知课文大意。
【学习流程】一、故事导入老师看过一本图画书,特别有意思,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同学们,下面把你的眼神交给我,把你的耳朵交给我,让我把美丽的图片带给你,把温暖的故事带给你。
题目是《我爸爸》,这是一本图画书。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围绕本单元课文中描写的场景、细节,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梳理和总结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词句段运用”安排了3项内容。
第一题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不同形式结尾的特点。
这三篇文章的结尾都有照应开头或者题目的特点,但是又各不相同。
第二题让学生阅读《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中两个场景描写,想象画面,进一步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第一段话描写了母亲工作的场景,体现了环境的恶劣,衬托出母亲的辛劳,挣钱的不易,为情节发展营造氛围。
第二段话描写了“我”和父亲逛庙会的场景,庙会的热闹和物质的丰富村托了父亲和“我”的困窘,为下文父亲给“我”买热豆腐脑和做万花筒作铺垫,也表达了“我”迷恋庙会上玩的和吃的,却不忍心叫父亲买的心情。
第三题出示的两个片段,都是主人公在成长中有所触动的新的认识和感受。
“日积月累”安排了一组古代圣贤提倡勤俭节约的名句,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2.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3.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4.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5.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
三、教学重点1.阅读时,关注课文中抒情的语句,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描写,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结尾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结尾的特点。
2.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学生提前搜集准备民间故事。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
这些文章都饱含着浓浓的父母之情,谁来说一说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页回顾导入,回顾本单元的主题,简单交流印象深刻的课文内容,为后续交流本单元情感表达的方式做铺垫。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设计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设计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 能力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内容:根据各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确定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并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3.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有趣的情境或问题导入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授新课:教师讲授本单元的新知识,注重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
* 巩固练习:学生通过练习题、实验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 归纳小结: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4. 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课件、视频、图片、实物等。
5. 评价与反馈:* 评价:通过课堂测试、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
* 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6. 作业与拓展: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资料或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学习。
7. 教师指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细节”中蕴含的情感。
介绍“场景”和“细节”。
场景: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
细节:指一些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等。
2.单元内容的梳理
3.读字词
(1)读需要会写的字组的词语
(2)认识多音字“龟”(板书:龟:guī乌龟jūn龟裂)
“龟裂”的意思: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开裂。
追问:在课文《慈母情深》中,母亲的手是因寒冷还是干燥而造成皮肤开裂的呢?
预设:生:因为干燥而造成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文中说了这是在酷暑,而且在一个车间里面很拥挤,还有电灯泡烤着,环境是很闷热的。
师:表扬你认真预习,观察得很仔细。
(3)根据意思,猜词语。
“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
”——压抑。
(4)读需要会认读的字词。
自读,以小老师的形式教读。
出示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猜词,提高难度,让学生造句。
四、群学
小组合作读句子,一人读一个,互相评价,改进,。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备课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案一、简介教材内容:本组课文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讲述了生动,感人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教学本单元需要对三本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合并成一个大单元。
大单元主题阅读与传统单元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以“与主两翼”的单元教学模式进行整体施教,突出“与主两翼”的课程体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把人教版教材定为阅读理解课,把《新语文主题阅读》定为阅读交流课,把《经典诵读》设计为欣赏诵读课。
教学时注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人物思想品质,体会作者表达方法。
对于精彩片段,引导和鼓励学生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二、重组单元教材:在本组的课文学习中,1.要以人教版教材为重点,《新语文主题阅读》和《经典诵读》为辅助教材,反复品读《新语文主题阅读》课文中感人的语句,生动描写的语句,感受人物思想品质,体会作者表达方法。
反复诵读《经典诵读》中的经典诗文感受人物思想品质,体会作者表达方法。
2.指导潜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感受人物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写批注笔记(抓住关键词批注,整段批注)交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采用多种创新读的方法,以“以读代讲”与“以读带讲”的各种形式提高学生读书的效率。
3.以单元主题为核心,重组教材让学生在同一主题下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有文本走向生活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4.探究一个中心问题:文章谁最让你感动?为什么?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一节课可以有1—2子问题。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4课时完成。
、17地震中的父与子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搜集并阅读其他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教师导人:是啊,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初读课文,初步感知9自读课文,要求:a.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b.用“——”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C.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全班交流:a.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b.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再读课文,整体感悟◆默读课文,思考:a.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c.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a.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第二课时听写词语.复习导入◆听写生字、新词.◆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品读感悟,深入情境◆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小组内先试着回答一下.◆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e.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f.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质疑:a.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同桌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课后拓展,课堂练笔◆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试着写一写.◆阅读类似的颂扬亲情的故事.18慈母情深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谈话: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进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展示资料,交流预习◆简介作者.学生先介绍各自搜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交流预习感受:课文主要讲什么?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质疑: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品读课文.感受母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a.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其主要为:(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支持儿子读书,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讲母亲为了整个家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b.你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1)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2)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3)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升华情感,拓展延伸◆总结: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拓展: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纸船一一寄母亲》是冰心早年写的一首诗,写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作者借纸船抒发了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的思念.)◆延伸: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习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课前准备第一课时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导言: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了课题,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初步感知.理清层次◆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将课文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默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全班交流:a.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错的词.b.学生当场识记生字生词;c.课文怎样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d.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品读文章,体会情感◆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点拨引导(根据学生品读的句子自由调整.)a.“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齐读提示: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导读:你还从母亲的哪些话中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b.引导理解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c.“‘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引导: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导读:父亲还说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导读: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对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听起来好像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 d.“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布置作业,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你是否与小巴迪有过相似的经历.第二课时披文入情.自我感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迪写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看来,文中两种“评价”也引起了我们的不同评价.谁对谁非呢?老师建议大家再认真读一读课文中写母亲评价的句子.想一想,母亲这样评价的用意.◆对于母亲评价的语句,我们来读一读,加深体会,读出母亲的情感.◆母亲的评价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那么对父亲的评价又该怎样看待呢?真像有些同学所说的“残酷无情”吗?父亲为什么这样评价巴迪的诗?(父亲的评价与母亲的评价有关系.也就是说,父亲的苛刻评价也有道理,他不想让巴迪陷入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从根本上讲是出于父亲的一种责任心,是对巴迪的严格要求.)◆分角色读l~14自然段,感受人物的不同心理.联系生活,加深体验◆我们清楚了文中父亲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事情吗?◆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的好处,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理由.◆看来大家倾向于鼓励性的评价,这不奇怪,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这也许是大多数人的共性.可是假如生活只有一种评价行吗?大家读一读16~17自然段,看一看你又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读完后,小组交流一下.◆大家理解得真深刻,找NT巴迪成功的原因——正确理解父母的用意.反思文本,内化情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老师突然感觉到同学们一下长大了许多.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同学一吐为快的机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对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类似事情的新认识.◆互相交流所写短文,相互评议.◆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鼓励之爱的时候,应戒骄戒躁;当我们遇到严格之爱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接受.20学会看病学习目标1.认识11个生字.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作者对乌塔的敬佩之情.◆谈话导人.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母亲写的这个故事.◆揭示课题.交流成果,初步感知检查交流预习成果.a.用卡片认读11个生字.b.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c.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a.说说你画出的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是哪些句子.b.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c.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再读课文,体会母爱◆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全班讨论.a.你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b.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读有关句子.)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总结升华,拓展延伸◆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拓展: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故事吗?你是能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的孩子吗?你读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吗?◆延伸课外: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口语交际·习作六学习目标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谈话导入,再现情境◆谈话导人.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再现情境.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创设情境,展开讨论◆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小组交流,形成观点.◆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小组合作,互说互评.◆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拓展延伸,沟通情感◆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表扬激励,课堂总结第二课时习作指导创设情境,诱发动机◆谈话导人.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创设情境.出示话题:a.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b.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c.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自主选择.小组合作◆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打开思路◆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师生评议.要点: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c.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明确要求.学生写作◆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各自习作.◆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誊写习作.第三课时习作讲评小结习作,提出任务◆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欣赏佳作,师生互动◆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小组交流,互评互议◆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拓展练习,强化运用◆谈话引入.习作最主要是运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达到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布置任务.今天回去将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意见.如果你觉得不便当面交流,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习作后,然后自己再来看.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上六单元
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
理解学习“逶迤” )连绵数千里的五岭山,在你们眼里,它们仿佛什么一般?(蜿蜒盘旋的巨 龙,大海汹涌的波涛„„) ②点击“乌蒙山”图片,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座山?(雄伟高大) “磅礴”的意思? (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逶迤” ) ③“逶迤 磅礴”变红,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势之险。 师引导:但在红军眼里,它们像什么, (翻腾的细浪) (像脚下滚动泥丸) 师:把两座大山极度缩小。这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 师引导: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了,现实的情况和红军的感受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这 样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表现了诗人和红军怎样的情感?(在抑扬之间显示出红军的伟大, 像巨人一般) ④“腾 走” 变蓝,引导后得出: 引导:腾和走是什么词,运用拟人化动态的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人与物都灵动起来。 (2)总结:这两行诗写得多好呀!真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广阔,气象万千。好一 种红军战士的豪情壮志。 ⑶指导朗读。谁愿意把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的这种感情读出来?指名学生朗读。按照朗读的 标准。生生评价。学生再读。齐读。 (4)领会主旨。 五岭乌蒙,一长一高,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所以毛主席在诗的开始进行了高度的 概括,读──(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 3.出示颈联。 过渡:是呀,山,无论多么长,无论多么高,都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水呢?请学生来读 这一句。 (1)质疑。读到这句,你会提什么问题?(生: “暖 、寒 ”不理解) (2)理解诗文 A.巧渡金沙江 (出示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为了阻止红军前 进,封锁了江面,控制了渡船。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我们的红军足智 多谋,先是假装攻打昆明,时东时西,忽南忽北,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另一面我 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时正好有一只敌人的探子船停在岸边,可是 敌人却不知哪里去了,后来我们又从江中打捞上来一条破船,就是乘着这两条船渡过江去,活 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在后来,再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我们又找到了 5 条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走近毛泽东一、单元教学内容●精读课文:17 七律·长征18《开国大典》●略读课文:19《青山处处埋忠骨》20《毛主席在花山》●《回顾·扩展六》【交流平台】交流自己对毛主席的了解,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
【日积月累】背诵《卜算子?咏梅》【趣味语文】《妙答“一”字诗》【口语交际·习作】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同步阅读】二、单元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教学重点: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单元整体教学构想模块一、整体感知:(上好导读课,明确单元学习内容、要求,布置预习)一、课文学习 (整体把握课文,解决基础知识)二、主题阅读 (紧扣单元主题,阅读同步阅读) 模块三:同步阅读 (课内外结合,扩展视野,积累语言)模块四:语文实践 (有感而发,完成口语交际、习作)模块五:整体回顾 (单元总结课:回顾整组,总结提升)四、课时安排两个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10节语文课+4节作文+2节阅读活动课,合计16课时,课时安排:单元导读课 1课时《七律长征》《开国大典》精读课文 4课时 《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略读课文 2课时 阅读活动课:单元同步阅读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扩展 5课时 单元总结课 1课时 单元检测 2课时五、单元教学过程单元导读课一、 解读单元导语,明确学习内容、目标单元主题:走进自然感受自然。
安排了《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文章。
单元学要求: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开展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二、教给方法,自主读书1. 明确预习四读法一读:读通,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联系导读思考课文的主要内模块二:主题教学 课文学习容。
二读:读懂,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归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读:读顺,联系文后思考题有目的地读文,写下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问题。
四读:读熟,联系自己读书的感受,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运用四读法,自主读书;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3.把预习的结果有序地整理在预习本上。
二:小组交流小组交流预习结果。
三:归纳整理联系讨论的结果适当修改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写上修改的理由。
1、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
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指导法【德育结合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读熟课文,生字一拼两词,查找五个词义写书上。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
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
1、课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
(教师补充介绍长征资料,还可以让学生借助P58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对长征有进一步的了解: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2、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
(教师板书课题)二、诵读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请同学们先来自己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读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首诗的特点:“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现在再来读读,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三、了解大意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表达了什么内容?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
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可以在旁边画个“?”。
(一)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
(二)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三)了解了全诗的大意,我们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四、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2、感兴趣的同学查找毛主席其他诗篇读一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并了解了全诗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了解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怀。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二、重点体会(一)1、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能不能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
)2、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重点理解:A、高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细浪”、“泥丸”,这一大一小的对比,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B、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慨。
“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C、征服大雪山这一壮举,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勇往直前。
“更喜”两字,不仅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还体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二)体会得多好啊!能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练习感情朗读)(三)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事例吗?(课件补充红军长征的影片资料:寒冷和饥饿、渡过草地无人区等)(四)是啊,无论红军战士遇到怎样的艰难,他们都不会退缩,从哪句诗句中能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气概?让我们大声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总结“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会背的同学可以背诵。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五:布置作业:1、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和电影电视片。
【板书设计】1、七律长征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教学反思】18、开国大典【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2、小组合作整理出课文的顺序。
按事情发展依次写了“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四部分。
【教学重点】:读熟课文,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设计理念】:通过课堂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多媒体教学选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辅助互动教学。
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开发思维,积极探究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教材以分组的形式设计,本组的课文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设身处地去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祖国诞生时的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法【教学准备】:PPT课件、开国大典录像。
【课型】:新授【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审题1.(出示课题:开国大典)读一读,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把你所了解的告诉大家;若不明白,把你的疑问提出来。
2.指名说。
二、自学读文1.初读课文,你觉得该完成哪些要求?(指名说)2.出示要求:自学要求:1)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把课文一句一句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划出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用“”)3.学生自学,并拿起笔来圈圈划划。
三、检查1.通过自学,你完成这些学习任务了吗?对照自学要求,一项一项讨论。
(指名说)1)挑几个容易写错的词写一写。
再默写下列词:诞生协商瞻仰检阅率领排山倒海吹拂(互相检查、批改;纠正错别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2)提出较难读的句、段;(指名读)同桌比读,并用☆△表示你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