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虎丘记》学生学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高二语文虎丘记 精品

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高二语文虎丘记 精品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

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

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

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山川兴废,信有时哉!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

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

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虎丘离苏州城只有七八里。

山上并没有险峻的高岩或幽深的谷壑,只是因为离城近的缘故,(达官贵人)装饰豪华、满载声歌的游船,没有一天断过。

凡有月的夜晚,有花的早晨,或雪天的傍晚,游人来来往往,像穿梭织布一般,又以中秋这天更为盛况空前。

每到这一天,苏州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肩挨肩,人挤人,接踵而来。

无论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还是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很多人都在路边,用垫子摆上酒,席地而坐。

从千人石到山门,密密麻麻紧挨着的游客多如鱼鳞。

高中虎丘记课文及译文和资料教案

高中虎丘记课文及译文和资料教案

高中《虎丘记》课文及译文和资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虎丘记》课文;(2)能够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如何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虎丘景色的热爱与赞美;(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背诵与理解;2. 重点字词的含义与运用;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2.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虎丘记》;2. 相关参考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虎丘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虎丘记》的作者及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的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2)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8.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特别是课文背诵和修辞手法的应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虎丘记》课文内容、字词理解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虎丘记》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虎丘记》全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虎丘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虎丘记》全文的背诵与理解,文本的写作特色分析。

2. 教学难点:文本中部分生字词的准确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虎丘记》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虎丘记》,解决生字词,理解文本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文本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虎丘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虎丘记》全文。

2. 写一篇关于《虎丘记》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虎丘记》全文的情况,以及读后感写作的质量。

3. 学生自评、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虎丘的图片和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文本形象的感知。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步骤:1.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虎丘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物。

2. 音乐欣赏:播放与虎丘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虎丘的美丽与神秘。

3. 文本阅读:学生自读《虎丘记》,教师适时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高中虎丘记课文及译文和资料教案

高中虎丘记课文及译文和资料教案

高中《虎丘记》课文及译文和资料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虎丘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描绘了虎丘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变迁。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了解虎丘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感受文学魅力。

1.2 教学目标1. 熟读并理解《虎丘记》课文;2.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3. 翻译课文,理解文章主旨;4.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5.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课文讲解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虎丘记》课文,体会语言的韵律美,理解文章的大意。

2.2 字词解析解释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3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解释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2.4 段落分析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译文解读3.1 课文译文提供《虎丘记》的现代汉语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2 译文解析分析译文的语言特点,比较原文和译文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第四章:资料拓展4.1 虎丘山简介介绍虎丘山的历史、文化和景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2 作者柳宗元简介介绍柳宗元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

4.3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与《虎丘记》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延伸。

第五章:课堂活动5.1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2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以虎丘山为题材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3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公众表达能力。

第六章:课文朗读与角色扮演6.1 课文朗读复习复习前章节中的课文朗读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6.2 角色扮演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七章:课文讨论与分析7.1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高二语文《虎丘记》教案

高二语文《虎丘记》教案

高二语文《虎丘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学习鉴赏优秀古代散文。

情意方面:正确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祖国山水雄奇壮丽之美的感受力。

教学过程一、学生听读课文(或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检测听读,回答:课文题目?作者?记述的内容是什么?(答后看书补充更正)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找出疑难语句。

2.师生讨论疏通文言词句。

(注意字音,重点实词“去”“错”“角”“陈”“属”“辈”“读”“识”“丘”“云”“迟”“觞”“祠”“吏”等等。

)3.归纳各自然段大意第1段:写中秋之夜游人如织的盛况。

第2段:写中秋之夜虎丘逗歌的场面。

第3段:写虎丘的自然景物(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原堂)。

第4段:写作者任吴县令时最后一次游览虎丘的感受。

三、重点研读,品味欣赏。

文章重点写了哪个场面?怎样逐层展开,加以细致描绘的?1.文中两处描写月夜景色,写观众反应有什么作用?联系第4段谈谈你如何理解“壮士听而下泪”?明确:(1)重点写了月夜赛歌的场面。

作者用“布席之初”“未几”“已而”“比至”等几个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连带出一幅幅画面,整个过程有鲜明而自然的层次感。

场面由喧闹的导向幽静,境界由单一的唱描述到声、景、情的烘托渲染。

(2)写月夜交代时间推移;起到渲染烘托作用,似乎那月亮也懂得该去钟情怎样的对象。

写听众的反映,写出了歌声的艺术效果,属侧面描写。

“壮士听而下泪”一句,从侧面写出了歌声的艺术效果,拓宽了文章的艺术境界。

联系第4段,正是由于官吏对百姓的横征暴敛,才使“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

歌者的演唱之所以动人,在于他是用血和泪在控诉这黑暗的社会。

连壮士都听得感动得流泪,更何况作者呢?自然就有了下文作者感慨。

(3)怎样理解“乌纱之横、皂隶子俗”?封建官吏差既“横”又“俗”,作者则追求自然任性,“与民同乐”。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虎丘记》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虎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虎丘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虎丘会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

教学活动:1. 展示虎丘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虎丘的特点。

2. 引导学生讨论虎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虎丘的了解和兴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记录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内容。

第二章:虎丘的地理环境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虎丘的地理环境。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虎丘的地理环境,如山脉、河流等。

2. 引导学生观察虎丘的地形和植被。

1. 展示虎丘的地图和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虎丘的地理位置。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虎丘的地形和植被。

3. 让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享。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2. 记录学生的分享和讨论内容。

第三章:虎丘的历史文化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虎丘的历史文化。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虎丘的历史文化,如古代建筑、历史事件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虎丘的历史文化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展示虎丘的历史图片和文化遗迹,引导学生了解虎丘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讨论虎丘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

3.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虎丘的历史场景。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参与程度。

2. 记录学生的角色扮演和表演内容。

第四章:虎丘的自然生态1. 帮助学生了解虎丘的自然生态。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虎丘的自然生态,如植物、动物等。

2. 引导学生观察虎丘的自然环境并进行调查。

教学活动:1. 展示虎丘的自然生态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虎丘的生态环境。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虎丘的植物和动物。

《虎丘记》教案1

《虎丘记》教案1

《虎丘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把握作者对虎丘中秋月夜盛况的描写,体会作者鄙薄官场的心情。

3、掌握作品中比喻、虚实相间手法的运用。

4、体会和揣摩作品语言方面的特色和写景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1、感受作品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从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2、掌握和运用“环境还原法”来鉴赏散文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苏轼的《赤壁赋》引出袁宏道的《虎丘记》。

(二)简要介绍作家作品: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

湖广公安(现湖北公安)人。

曾任吴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府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去。

与其兄宗道、弟宏道,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因为他们的籍贯为湖北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

2、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三袁”,主张文学作品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狭窄。

因而,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公允的。

3、虎丘,山名,又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七里。

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曾埋葬于此地,三日后有虎踞其上,因而得名。

此地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

本文记述了中秋之夜虎丘游人如织的盛况,既有对虎丘月夜景色的生动描绘,也有对聚饮欢歌场面的描写。

作品刻画细腻,情致盎然;语言浅显,清新流畅。

(三)文本分析:第一段(1、2):介绍虎丘的位置地形,描写了中秋游览盛况。

第二段(3):写中秋之夜虎丘斗歌的场面。

第三段(4):虎丘的自然景物(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原堂)。

第四段(5):写作者任吴县令时最后一次游览虎丘的感受。

(四)体会“公安派”散文的特点:1、“不落格套”“个性”:(1)并非某次游览的记叙,而是六次游览的总记。

景点是介绍性的。

(2)不是先写自己之游览,而是先写民之游。

高二语文第22课虎丘记教案

高二语文第22课虎丘记教案

高二语文第22课《虎丘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领悟作者的艺术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领悟作者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文章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对苏州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苏州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2.介绍《虎丘记》的作者袁宏道及其创作背景。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难句。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三、课文解析1.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2.着重讲解文章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3.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四、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精神力量,关注生态环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

二、课文深入解读1.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生态环境的担忧。

2.挖掘文章中的对比手法,体会作者对虎丘美景的赞美。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虎丘的游记。

2.深入思考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写一篇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文。

第三课时一、作业讲评2.针对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讲解。

二、拓展阅读1.介绍袁宏道的其他作品,如《游园不值》等。

2.学生自主阅读,分享阅读感悟。

三、课堂小结2.强调关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课后延伸1.邀请学生课后收集关于虎丘的资料,了解虎丘的历史文化。

2.鼓励学生走进自然,关注生态环境,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虎丘记》,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领悟了作者的艺术手法。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虎丘记》;(2)理解《虎丘记》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3)了解苏州虎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虎丘记》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异同;(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虎丘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3)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观中汲取灵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自《苏州府志·虎丘记》。

2. 教学重点:(1)生词和难点的讲解;(2)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的分析;(3)对苏州虎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介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州虎丘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2)激发学生对虎丘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虎丘记》,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自主查找生词和难点,并进行解释。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虎丘记》中的文言文语法和句式;(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比较《虎丘记》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异同;(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主题,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虎丘记》;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 调查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进行探究性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虎丘记教案范文

虎丘记教案范文

虎丘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虎丘记》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其文学成就。

(2)能够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关于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的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虎丘记》。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自己的审美观,提高生活质量。

(3)学会关爱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篇章结构及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课文中所描绘的虎丘景色及特点。

3. 课文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及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及专业术语的解释。

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 将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虎丘记》全文及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及图片。

3. 写作练习用的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袁宏道及其文学成就。

(2)展示虎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虎丘记》,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总结作者的表达技巧。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借鉴和学习。

4. 欣赏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描写,体会作者的艺术魅力。

(2)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虎丘景色的认识和体会。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关于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彼此的作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重点知识。

虎丘记的语文教案

虎丘记的语文教案

虎丘记的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虎丘记》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优美语句。

学生能够解释并运用“虎丘”的象征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虎丘的深厚感情,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学生通过学习虎丘精神,培养勇敢、坚韧、团结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虎丘记》的作者、背景及课文大意。

2.2 生字词解析解析并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优美语句。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虎丘记》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优美语句。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释并运用“虎丘”的象征意义。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4.2 合作探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3 课堂讲解与练习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并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

5.2 评价方式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虎丘故事分享学生分享关于虎丘的传说、故事,了解虎丘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精神营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2 虎丘景点介绍学生分组调查,了解虎丘当地的风土人情、旅游景点。

每组制作一份介绍虎丘景点的PPT,进行课堂展示。

第七章:虎丘精神与社会实践7.1 虎丘精神内涵讲解教师讲解虎丘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勇敢、坚韧、团结的品质。

高中虎丘记课文及译文和资料教案

高中虎丘记课文及译文和资料教案

高中《虎丘记》课文及译文和资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虎丘记》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 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一些特殊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词汇和句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虎丘记》文本。

2. 课文译文。

3.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4.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虎丘记》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译文讲解:对照课文译文,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资料分享:分享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并借鉴。

6.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虎丘记》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其他文学作品对虎丘的描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1)苏州之________,海内之________也。

(2)至________,人声鼎沸,天下________。

(1)虎丘之景,自古至今,无日不美丽。

(2)每逢佳节,游人如织,欢歌笑语,不绝于耳。

八、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虎丘记》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虎丘记》的内容。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能够概括并阐述《虎丘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推测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学会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虎丘记》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概括并阐述《虎丘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

对文中细节描写的理解和推测。

对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的深度欣赏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分析法:通过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虎丘记》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虎丘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虎丘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

3. 分析与欣赏:通过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欣赏课文的文学美。

4. 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水平。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虎丘记》教学设计

《虎丘记》教学设计

《虎丘记》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体会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

2.把握文章基本结构思路。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中秋习俗,并做适当延伸。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领会虎丘中秋与民赏月之乐和月夜斗歌之神韵。

情感目标:1.通过自身朗读体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人文人性的视点去理解和体会袁宏道的复杂情感。

2.激发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与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领会虎丘中秋与民赏月之乐和月夜斗歌之神韵。

教学难点:用人文人性的视点去理解和体会袁宏道的复杂情感,理解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苏州也好,南京也罢,总觉得没有想象中的印象。

钟灵毓秀,虎踞龙盘,都在眼前的喧嚣中破灭了泡影。

灵谷寺听不到禅唱,中山陵只剩下攀登,秦淮河没有了桨声灯影,平江路哪里还有清茶与评弹的闲情。

今年过年,携家人江南一行,带着憧憬而去,却收获了不少遗憾。

同学们能从这段短短的文字中看出我的遗憾是什么吗?教师:商业的喧嚣改变了憧憬中的江南,这里缺失了本应有的风土人情气息。

我所喜爱和追求的,就在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里,袁宏道的《虎丘记》。

二、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

曾任吴县(今苏州)知县、礼部主事、顺天府教授等职。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世人认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所谓“独抒性灵”,即“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所谓“不拘格套”,即自由抒写,信口而出,信口而谈,不为章法拘束,不蹈前人之作。

虎丘记教案范文

虎丘记教案范文

虎丘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虎丘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3)能够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虎丘记》;(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品味作者独特的写作技巧;(3)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虎丘景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自然风光的热爱;(3)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用笔去描绘美好。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虎丘记》;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3.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2. 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虎丘记》全文及其注释;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虎丘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虎丘记》的作者及背景,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虎丘记》,感受文本魅力;(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本内容,遇到困难时向教师请教;(3)学生圈点划线,标记出生字词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4. 品读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背诵《虎丘记》;(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尝试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表达;(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鼓励。

5. 课堂小结(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体会;(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虎丘记》。

六、教学拓展: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袁宏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 学生对比学习其他描述自然风光的文学作品,分析各自的特点和风格;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描绘自己心中的美景。

虎丘记的语文教案

虎丘记的语文教案

虎丘记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虎丘记》。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了解虎丘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景点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虎丘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虎丘记》。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虎丘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景点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如何理解并描绘课文中的景色和情感。

1. 导入新课:(1)出示虎丘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虎丘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板书课题《虎丘记》,引导学生思考虎丘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答自身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分享,互相学习。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讲解虎丘的历史背景和景点特色,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的景色。

(2)分享自己的游览经历,加深对虎丘的印象。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虎丘记》。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虎丘的游记。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于虎丘的了解和印象。

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于虎丘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虎丘记》学生学案-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如:栉、比、状、属、识等。

2、疏通文句,为鉴赏课文打下基础。

3、分析作者对虎丘中秋月夜盛况的描写,体会他不愿为官的心情。

4、了解古代散文的鉴赏要领,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二、介绍作家作品:
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

2、公安派:
3、虎丘,山名,又名海涌山,
三、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箫鼓(xiāo)阖户(hé)蔀屋(bù)靓妆(liànɡ)
B.重茵(yīn)交衢(qú)栉比(jié)檀板(tán)
C.雷辊(ɡǔn)樽罍(léi)妍媸(chì)瓦釜(fǔ)
D.殇客(shānɡ)兴阑(lán)荇藻(xìnɡ)呕者(ōu)
2.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B.虎丘去.城七八里。

C.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B.衣冠士女,下迨蔀屋。

C.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B.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C.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D.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

5.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中,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A.分曹部署
..,竞以新艳相角。

B.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

C.千倾云得天池诸山作案
..。

D.最后
..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

6.下列理解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文前讲“其山无高岩邃壑”,后面又说虎丘“飞岩如削”“峦壑竞秀”,作者在前后矛盾的描绘中展现了虎丘独特的风景。

B.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男绿女,漫山遍野。

欢愉的场面、瑰丽的色彩,使虎丘山色也因之生辉。

C.文中作者的用心所在,主要还不是虎丘的山色和游人的歌声笑语,而是借此抒发胸中的愤郁之情。

D.文中透露出封建官吏与百姓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为官的鄙弃。

二、阅读理解部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布席之初,呕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

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

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

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

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

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兴亦阑矣。

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石光如练.:洁白的绢。

B.一切瓦釜.:用粘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C.属.而和者:连续、跟着。

D.而病寻.作:时常。

8.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

B.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

C.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

D.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

9.在横线上填出原文。

10.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上文中第一段主要表现____________之美,第二段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2.(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

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部分:
1.解析:A.靓妆jìnɡ;B.栉比zhì;C.妍媸chī。

答案:D
2.解析:B.古义:距离,今义:到……去;C.古义:竟然,今义:曾经;D.古义:享用,今义:适合。

答案:A
3.解析:A.“阖”通“合”,全;B.“迨”通“逮”,及、到;D.“冯”通“凭”,乘。

答案:C
4.解析:A.下:名词作动词,掉下;B.觞:名词作动词,劝饮;C.祠,名词作动词,建祠堂祭祀。

答案:D
5.解析:作案:作为几案;今义:进行犯罪活动。

答案:C
6.解析:“作者在前后矛盾的描绘中展现了虎丘独特的风景”错。

答案:A
二、阅读理解部分:
(一)
7.解析:寻:不久。

答案:D
8.解析:A.“石光如练”为比喻;C.“音若细发”为比喻;D.“飞岩如削”为比喻。

答案:B
9.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10.侧面衬托唱者歌唱艺术的高超和独特的魅力。

11.歌声风景
(二)
12.
(1)主旨: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

“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

“秋后”与“清霜”重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