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周有光先生
“要从世界看中国”——纪念周有光先生
圃
绵 延 的 文 化 世 家 ,至 此 成 为
绝口 昌。
而张 家 从上 海搬 去 苏 州 , 则 是 因为 上 海 太 “ 先进 ” 。 在
2 0 1 5年 5月 2 2 日, 1 0 9
1 0 9岁 时 , 他 又送 走 了
岁 的独子 周晓平 ( 1 9 3 4
2 0 1 7年 1月 1 4日, 周 ( 1 9 0 9~2 0 0 2) :
1 0 8岁 时 , 他 送 走 了 家 族 2 0 1 5) 一 一 对 于 年 登 大 耄
名人 家庭
们 在 天 上 相 聚 了 。 我 相 信 在 这 两 位 文 化 老 人 的 离 去 , 是 定 要 大 学毕 业 。上 海 人 说 , 大
最后 一刻 , 他 的生命 里 , 不 是
悦。
一
个 巨 大 的 象 征 , 意 味 着 代 学 不 行 , 一 定 要 留洋 。 外 国 的
恐 惧 和 悲伤 ,而 是 欣 慰 和 喜 表 近 代 中 国 社 会 中 坚 的 士绅 新 思 想 、 新生 活 , 都 是 从 上 海
国 . 骞 摩
老 人 来 说 ,这 一 次 的 精 神 打 早 就 没 有 了波 澜 。 击 太 大 了 ,不 久 他 就 住 进 医
有 意思 的 是 , 周 家 从 常 州
是 因 为常州 太 “ 落 短 暂 的 会面 以后 , 周 有 光 搬 去 苏 州 ,
—— 整整 9 0年 后 , 周 有 院 ,三 个 月 里 三 次 被 下 达 病 被 推 出 杨 绛 的病 房 ,他 让 保 后 ”
他 们 的境 遇 也 许 各 异 ,跌 宕 唱 。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快递112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逝世
112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逝世,他曾认真思考过这个世界【素材回放】刚过完112岁生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于2017年1月14日凌晨归天。
周有光于1906年1月13日诞生于江苏,原名周耀平。
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大体规则》,因此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不过周有光并非认可这个头衔,他曾表示,“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意加在我头顶上”。
此刻,汉语拼音在中国被视为无可取代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
但在汉语拼音诞生前,85%的中国人是文盲。
包括汉字简化和拼音化等在内的文字改革,加上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出台,使现在的中国成为全世界会读写人口最多的国家。
除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外,周有光还参与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译本的翻译工作,并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了大量专著。
历经了晚清、民国,新中国,周有光见证了百年风云的转变。
他厚重的人生,也可谓传奇。
他娶了“张家四姐妹”中的张允和,与沈从文是连襟。
由于博闻强识,他是沈从文眼中的“周百科”;他曾和爱因斯坦聊天下大事,就犹如“拉家常”;他还和溥仪做过“饭友”,天天同桌用饭;50岁,他毅然从经济转为文字研究,并坦然“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百岁以后,仍然著书立说笔耕不辍……他常笑言,自己长寿的原因是:上帝太忙,把我忘了。
上帝没有忘了他。
世人也不会忘了他。
【素材解读】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可以说是中国百年来风云变幻、历史变迁的一名见证者,见证了中国百年来从疲弱到强盛的整个进程。
他的归天,是一个遗憾,咱们又少了一名睿智而又功勋卓著的先辈学者。
高寿本已经宝贵,能够在百岁高龄,仍旧维持着灵敏的观察力,并发出极富智慧的观点,超级值得尊重。
确实,很多人都做出过贡献,但周有光的贡献也绝不可轻忽。
尤其是他在推动中国与世界融合方面,功不可没。
这位诞生于清末的百岁老人,历经世纪沧桑,近些年反复提倡要有世界观,扩大世界观,强调不能以中国的目光看世界,而要“以世界的目光看中国”。
追思周有光先生
EDUCATOR闻周有光先生驾鹤,寿享百又十二岁。
甚悲。
想来所五年,年年春节前看望先生,虽难有欢叙,也总在三五分钟交谈中感悟先生学识、睿智,在人生超脱中对人生、民众、文化的挚爱,在放眼世界中对中国的深情。
先生讲大同,论小康,倡导顺应时代潮流,既要从中国着世界,也要从世界看中国的胸怀和纵论世界文化独到见解犹历历在脑。
今先生西去,不只是语用所之损失,语言界、文化界之损失,也使我中国失去一百岁老人对晚辈、对国家、对社会的经世之言,醒世之言,赤子之言,超脱之言,公允之言。
实感痛哉!先生早年学经济,闻达于欧美,中年回国,投身于文字改革,与诸先贤创汉语拼音以普及文化,实解决汉语难学难记,难与字母文字交流之困顿,为提高全民族之文化建立功勋。
冠之中国汉语拼音之父,实乃对先生旷世奇功之肯定。
先生回国,历经新中国之坎坷,先以"右派"之名,改造于乡村,以先生之才学,从事挑粪扫厕之小事,又于牛棚之改造,耗去数十载青壮年华。
其后,举案齐眉之人先去,留先生一人蜗居于京城朝阳门内之小楼,形单影只又是几十载。
幸先生体健心宽,能养年于百岁之期。
且百岁以后,每日习作,月成一文,年出一书,十年下来,不但成《朝闻道集》,且完成《周有光文集》宏宏巨作数百万言。
此非文字也,实乃智慧也,心血也,财富也。
古人讲,君子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先生多次戏言无求于不朽,然先生之一生功业,先生之德望,先生之雅量,先生之悲人悯人,济利中华之情怀,或亦不朽矣!哀哉周公,痛哉寿翁。
孟子云,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古人也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山不朽,赖以擎其天。
先生西去,仅仅是化身于中华之崇山岭,祝愿吾族吾民兴于中华, 融于世界,成于未来。
不成敬意,以文悼之。
追思周有光先生文│吕同舟愿先生在天堂与夫人相聚,再享举案齐眉之雅趣,再无扫厕牵牛之噩运,永浴神光! (作者系甘肃平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原副所长)39追思ZHUISI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07岁周有光的长寿秘诀
107岁周有光的长寿秘诀资料来源:百度文库配乐:祝酒歌PPS制作:张艺全广东财经大学信息学院2013年11月“四朝元老”---107岁周有光•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清朝光绪年间)生于江苏常州,他的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将他看做百年中国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一个缩影。
周有光---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50岁前,他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
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之后,他花费三年时间,用26个拉丁字母作为注音基础,58岁以后,他将目光从语言文字学扩大到世界史、文化学和人类历史演化规律等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上。
用脑长寿他勤奋治学。
107岁的周老仍然每日坚持博览群书,笔耕不辍,每个月至少发表一篇文章,2011年,还出版了一本新书《拾贝集》,这本书无疑是目前世界最高寿者的最新作品。
多用脑筋,将有助于产生新的脑细胞,通过动脑可以协调控制全身的功能,有利长寿。
•特别“新潮”的是,•107岁的周有光还在新浪网上开设了“博客”,•粉丝众多,人气很旺。
读书和写作就是养生•周老在这不足10平米的小屋里,以年轻人的心态生活,每天除睡眠八小时外,其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写作,他说过了八十岁,年龄就要重新计过。
很多人说,到了八十岁人就没有用了,我还有用,八十一岁时,我算一岁。
按照这样的算法,在二十岁(100岁)时出版了《百岁新稿》;在二十五岁这一年(即105岁),老人出版了近二十万字的《朝闻道集》;在二十六岁(106岁)出版了《拾贝集》,受到读者的极大欢迎生活朴素、简单、规律•周老说:我现在的生活简单,睡觉、吃饭、看书、写文章。
我每个月发表一篇文章在报刊上,是杂文。
周老住在一片老式居民楼中,书房不足十平米,摆设十分陈旧。
老式的没有外包的暖气,堆满图书的没有玻璃门的旧书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旧式二屉桌,已经极少见到的四方木凳……如果我的观察不错,地上铺的竟是早已被流行不屑的地板革------107岁周有光“长寿秘诀”------陋室铭(平淡、知足、乐观、豁达)陋室铭: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
百年锐思——周有光
百年锐思——周有光作者:王道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6年第5期王道第一次走进位于北京后拐棒胡同的周有光先生的书房,那时,周有光先生刚过一百零八岁生日不久。
书房不大,甚至只能算是窄室,墙壁旧旧的,书橱也不大,令我意外和惊喜的,是周老的精神。
原以为茶寿的老人,不是躺在床上,就是言语不清楚了,但周老精神很好,他双目有神,安坐在略显逼仄的书房里。
周老得知我来自苏州,问:“听说苏州新恢复了一条河道,还在清淤?”算起来,老先生居住苏州是七八十年前的事情了,在他的印象里,南园和乌鹊桥弄还是荒芜一片,是菜园子、花农、清水河流、简陋的舍房,及疏落有致的临水民居。
他恐怕想都想不到如今那里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
周老关心苏州的河道恢复,可能是因为他曾定居在苏州河道边,新婚时的住房就在苏州的乌鹊桥弄。
我抬头看到书房里周有光与张家二小姐张允和读书的照片,不禁想起两人非一般浪漫的“流水式爱情”。
周有光与张允和认识缘于周有光的妹妹在张家的私立乐益女中就学,周有光渐渐与张家孩子来往,并帮着编印张家内刊《水》。
可是到了谈婚论嫁时,周有光却踌躇起来,因为与显赫的张家相反,末境没落的周家在经济上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周有光在想了许久后,给张允和写了封信说:“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
”但性格明快的张允和马上回了一封十几页纸的信,热烈而坚定地告诉周有光:“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
”就这样,周有光在上海迎娶了张允和。
后来回到苏州,他们的新房就在乌鹊桥弄。
因此对于恢复河道他很关心,希望水乡原貌再现。
在他心里,还惦记着昔日临河的爱情居所,而他更早期的常州祖居也是临河而建,或许这样的原生态才是他心里的故乡和往昔。
周老是语言学家,每次与其交谈,他的话题都离不开自己的专业。
对于语言学,周老自有主张。
有一次我去时正巧遇到一位公众学者与周老展开辩论,来者问周老是否同意在幼儿园废除英语教育的主张,因为幼儿学习英语太早了,中国人似乎没必要在幼儿园就学这个。
发明汉语拼音的他今年111岁了…
发明汉语拼音的他今年111岁了…文:凤凰网声音:宋宇的报刊选读27:10 发明汉语拼音的他111岁了来自喜马拉雅FMVOL. 发明汉语拼音的他111岁了每个使用汉语拼音的人都得感谢这位老人:他叫周有光,他是银行家、著名经济学家,后来他对语言文字感兴趣,又成了语言学家、文化史专家,发明了汉语拼音。
1月13号,他迎来了111岁的生日。
人们纷纷在网上祝他生日快乐。
他笑称:“上帝糊涂,把我忘了!”这位被戏称为“四朝元老”的老人家,依然有着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思维,甚至还更加犀利的批判精神。
他依旧关注时事,每天固定看五种以上的报纸,每有感想,还会用一部小打字机记录下来…(注:声音文稿由主播综合自三联生活周刊、央视、华西都市报,与下文内容不完全一致)·1·人物丨百岁周有光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1月13日,百岁老人周有光迎来了他111岁的生日。
几天之前,媒体在上海和北京以“走向世界,走向文明”主题座谈会的形式提前为周老庆生。
语言学家、上海《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发言中表示了遗憾:“语言在周老面前显得匮乏。
古人有云:七十古稀,八十九十称耄耋,一百岁为期颐。
现在周先生已经111岁了。
可惜我们一时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称呼如此高寿的人”。
仿佛是心有灵犀,身在北京的中央党校教授、《学习时报》原总编周为民积极建议,周老的生命时间已经超过了现有的标准,“完全可以创造一个新词,把110岁以上的老人叫作‘有光’”。
然而,周有光自己根本没有在意年龄、称谓的事儿。
在解放军总医院退休医生蒋彦永最新拍摄的视频中,情绪乐观、头脑清楚的周先生乐呵呵地说,“年龄老了,思想不老;年龄越大,思想越新;年龄一年一年大,思想一年一年进步才好!”·2·生命奇迹的创造者曾有一则对联故事在文化圈里广为流传:1983年,北大著名教授金岳霖在其88岁生日的时候,接到同庚好友冯友兰送来的一副贺寿联。
其中下联写道:“何止于米,相期于茶”。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的老师周有光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的老师周有光苏培成周有光(右)、苏培成合影。
资料照片我是周有光先生的老学生。
1960年暑假后,我在北大中文系读四年级。
那学期,系里开设了“汉字改革”的课程,讲课的是周有光先生。
周先生的大名我早就知道,但见面是第一次。
那时,周先生50多岁,精力旺盛,一口气连上三节,从下午两点讲到五点,站着讲,也不喝水,课间休息时搬把椅子就坐在讲台上。
周先生讲课语调平缓、吐字清晰、逻辑严密、论述精辟,讲课的重点集中在汉语拼音方案制订中的各种学术问题。
对汉字改革问题,我本来就比较关注,可是缺少理论根底。
周先生的课使我开了眼界,使我认识到语文改革指的是社会语文生活的改革,而不是语文本体的改革。
那个年代,师生间隔着一堵看不见的墙。
上了一个学期的课,我没有和周先生说过一句话,周先生也不认识我这个学生。
“文革”结束后,学术环境逐渐宽松,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受到了重视,我和周先生开始有了来往,得到了周先生的许多帮助和鼓励。
一件是关于汉字性质的研究。
这是汉字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可是传统汉字学对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20世纪80年代,周先生和我先后注意到这个问题。
周先生在1987年发表了《文字类型学初探》,提出了文字“三相”说,认为汉字是意音文字。
我在这个时候研读了索绪尔、布龙菲尔德、赵元任、吕叔湘等前辈学者有关的论著,接受了他们的意见,理出点头绪,在2001年发表了《汉字的性质》的文章,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
周先生对论文的写作一向是极为认真的,一篇文稿写出后要不断修改完善,最后才定稿发表。
2005年周先生在写完《文字学新发展》后,开始写《汉字性质和文字类型学》。
就在那年3月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周先生给我发来9封信,寄来了《汉字性质和文字类型学》的九次修改稿。
在3月26日的信里周先生说:“昨天刚刚寄给您一封信,又收到您的2005-03-23来信。
我们这样不断来往切磋,今天恐怕是很少的现象。
我觉得很有意思。
怀念周有光老人阅读答案
怀念周有光老人阅读答案
【题目】
(1)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回忆了周有光老人的哪几件事?(2)请分析第④段划线诗句在文中的作用。
(3)概括周有光先生的精神品质。
(4)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1)①周老不在意“我”坐垮凳子;②周老说话“言人之未能言,言人之未敢言”;③周老回忆五七干校劳动的事情。
作者通过这些始表达了对周老深深的怀念之情。
(2)内容上,概括总结周老的人生往事和对于人生的哲学,使文章更具有文采,内涵更加丰富。
结构上,本诗总结了前文内容,与前文作者同周老交友谈长寿一事相互照应。
(3)不拘小节、耿直率真、豁达乐观,幽默风趣。
(4)点明写作目的,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周老的怀念之情。
第1页共1页。
大度“弥勒佛”,一笑越百年——访101岁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
门槛破烂 , 多不速之 客。地板跳 也不惊慌 :造反派给我提出一些莫 方便 ,他 说,这样对他来说是件好 偏 舞 ,欢 迎 老友 来临 。 卧室就 是厨 须 有 的罪 名 , 我也 不生 气 , 这就 是要 事 , 以锻炼身体 。 可 老人 上下楼从不 室, 饮食 方便 。书橱 兼 作菜橱 , 莱 把度 量 放 大 , 就 是 ‘ 也 无故 加 之 而 不 用人搀扶 , 都是 自己走。
有 书 香 … … ” 这 就 是 周 有 光 老 人 怒’ 。我认为这是咱们中国的传统 ,
现在 ,闰有光还坚持每月给一
学 习, 人 说 这 是脑 力劳 动 , 年 人 老 老
的 “ 室 ”, 陋 虽然 家 里 的摆设还 停 非常好 , 特别是儒 家的许 多观点 , 对 本杂志写一篇文章 ,每天都要伏 案 留在十几年前 的水平 , 但布 置得 典 于做 人 、 处世 , 很 有 用 处 。 ” 都
不认 识 周 老 的人 ,~ 见 到 他 绝
屋子小没关 系 , 胸襟一 定要放 老 人 就 自 己琢 磨 了一 种 运 动 方 式 字—— 对不会相信他 已经 是一个 l l 0 岁的
周老跟 我们讲 ,他活 到 10 0 多 象鼻子运动。周有光说 : 大象的身 高龄 老人 : 人 的面 色红 润 , 路 轻 “ 老 走 岁, 经历 了很多事情 , 他认 为最重要 体 很庞大 , 它却健康得很 , 但 不大生 健 , 身体也非常健康 。 周老给我们讲
‘ / 亏不 占大 便 的小运动带来的大健康 ,而且这种 年龄 一栏 里 写 了9 , 医生 看 过 之 吃J 、 7
宜 ’ 我 吃 亏就 吃 亏 ,
点 , 所 谓 啦 。 锻炼不需要器械、 无 场地 , 随时都可 以 后 , 他 写 的9 改成 了7)以为 是 老 将 7 I = ,
逝而不亡,周有光先生的养生之道
逝而不亡,周有光先生的养生之道今年的1月13日,是汉语拼音之父、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112岁的生日,我们为之祝福,为之骄傲!谁知刚刚过完生日的第二天(14日)凌晨3点半,周先生就与世长辞,让我们深感意外!虽然,我们深知生命的短暂,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周先生的一生一死,一喜一悲,一日百年,实乃生命常态。
老子有言:“死而不亡者寿”,更何况周先生寿登112岁,学界罕见其人,已可谓荣幸至极!故而,在此传承周先生所开辟的治学与养生之道,以期让更多人受益。
相信这便是对周先生的最好纪念!周先生生前曾这样介绍他的长寿秘诀,他说:“我的夫人张允和,2002年8月14日去世了,享年93岁。
张允和在世时,我们上午、下午都喝茶,有时喝清茶,有时喝英国红茶,有时喝咖啡。
我们很少吃补品,我想健康最重要的,就是生活有规律,同时胸襟开朗。
饮食上,不吃荤菜,不吃油煎食物,主要吃鸡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样。
穿衣服也简单,舒服就行;喜欢小房间,有利于听觉。
精神方面,第一是不要生气。
第二是要思考。
上帝给我们一个大脑,是用来思考问题的,思考问题会让人身心年轻”。
周先生还说:“有些人常常为小事吵架、生气,我认为这完全没必要。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过:‘生?舛际悄帽鹑说拇砦蟪头W约骸?,人家做错了事,我生气,不是我倒霉吗?所以不要生气,这句话很重要。
譬如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就相信古人的两句话‘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也就是说,突然发生的事情不要惊慌。
也就是要做到荣辱不惊,喜忧不惧。
”周先生居高寿,取经者,络绎不绝。
于是他仿照刘禹锡《陋室铭》,新编了一篇周氏的《陋室铭》给予作答:“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
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
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义地快乐自寻。
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
书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
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
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
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
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
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音乐,爱看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文章。
108岁老人周有光
活到这么大,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服从自然规律。
沉浮起落是自然规律,生生死死也是自然规律,都要服从。
哪怕逆来,也要顺受。
——周有光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笔名,“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
他生于中国江苏常州,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
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担任过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
作家沈从文是他的连襟。
2002年8月14日,我的夫人张允和因心脏病突然去世了,享年93岁。
半年后,2003年2月16日,三妹张兆和,沈从文先生的夫人,也突然去世了,享年也是93岁。
姊妹两人,先后去世,都是享年93岁。
93岁,是人生的一个难关吗?人生就是一朵浪花张允和的去世,对我是晴天霹雳,我不知所措,终日苦思,什么事情也懒得动。
她的身体虽然一直不好,但生命力却很旺盛,那么富有活力,如今走得这么突然,谁也没想到。
我们结婚70年,从没想过会有一天二人之中少了一个。
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我一时透不过气来。
我在纸上写: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那是唐朝诗人元稹的诗,现在真的都来了。
后来,我走出了这次打击和阴影,是因为想起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个体的死亡是群体发展的必然条件。
人如果都不死,人类就不能进化。
多么残酷的进化论!但是,我只有服从自然规律!原来,人生就是一朵浪花。
2003年4月2日的夜半,我写了篇文章《残酷的自然规律》,那时我年已98岁,明白了生死自有其规律。
所以,我接受了这一切,不管有多么残酷。
很多事就是这样,你往伤心处想,越想就会越伤心,我和允和结婚七十年,婚前做朋友八年,一共七十八年。
老了在9平方米的小书房里,一个桌子,两把椅子,两个人,红茶咖啡,举杯齐眉,大家都说我们是“两老无猜”,多好。
寻访周有光的故居的作文
寻访周有光的故居的作文
《寻访周有光故居》
早就听说周有光的故居特别值得一去,我那按捺不住的好奇心啊,一直驱使着我前往。
这不,终于有机会去寻访啦!
我一路哼着小曲儿来到了那地方。
一到门口,我就被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吸引住了。
那大门看起来就很有年代感,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走进去,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时光的隧道。
院子里有棵大树,特别粗壮,估计得好几个人才能环抱过来。
我站在树下,抬头望着那茂密的枝叶,心想这棵树一定见证了很多岁月的变迁吧。
屋子里的摆设也都很有特色,那些老家具虽然有点陈旧,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我轻轻抚摸着那些桌子椅子,想象着周有光先生曾经在这里生活的场景。
在一个房间里,我看到了周有光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上面还放着一些他的手稿和书籍。
我凑过去仔细看,那些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了,但依然能感受到他当年写作时的认真和专注。
我仿佛看到周有光先生坐在桌前,埋着头
奋笔疾书的样子,那专注的神情让我特别感动。
我就那么站在那里,看了好久好久,都舍不得离开。
在寻访的过程中,我还遇到了一位特别热情的老爷爷,他给我讲了很多周有光先生的故事。
我听得津津有味,感觉自己对周有光先生又多了很多了解。
当我走出故居的时候,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这次寻访之旅让我对周有光先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我想,以后我还会再来这里,再次感受这里的独特魅力。
下次,我一定带上我的好朋友们,让他们也来感受感受。
寻访周有光故居,真的是一次太棒的经历啦!。
寻访周有光的故居的作文
寻访周有光的故居的作文
《寻访周有光故居》
哎呀呀,一直就对周有光先生特别感兴趣,想着一定要去寻访一下他的故居。
这不,终于找了个机会去啦!
那一天,阳光还不错,我就满心欢喜地踏上了寻访之路。
到了地方才发现,那故居就在一条有点安静又有点古旧的小巷子里。
我沿着巷子慢慢走,心里那叫一个期待呀。
终于看到故居的大门啦,普普通通的,但却好像有着一种特别的魔力吸引着我。
我轻轻推开门,走进去,哇,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里面的布置简单却又透着一股文化的气息。
我一间屋子一间屋子地看过去,想象着周有光先生曾经在这里生活的场景。
在一间屋子里,我看到了一张旧书桌,上面好像还残留着周先生曾经在这里奋笔疾书的痕迹呢。
我忍不住伸出手,轻轻地摸了摸那书桌,仿佛能感受到周先生的智慧和才情透过这书桌传递给我。
我就在那站了好久好久,思绪飘得好远好远。
逛完了故居,我又在院子里坐了一会儿,感受着这里的宁静。
想着周有光先生为我们做出的贡献,心里满满的都是敬佩呀。
离开的时候,我一步三回头,真的有点舍不得呢。
这次寻访周有光故居的经历,会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让我时不时就会想起,想起那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地方,想起周先生的点点滴滴。
下次呀,我一定还要再来看看!。
寻访周有光的故居的作文
寻访周有光的故居的作文“哎呀,听说周有光的故居可有意思啦!”我一蹦一跳地对爸爸妈妈说。
周末,我们一家人决定去寻访周有光的故居。
一路上,我兴奋极了,不停地想象着那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终于到了,那是一条宁静的小巷,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斑斑驳驳的。
故居的大门紧闭着,但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爸爸上前轻轻敲了敲门,一位和蔼的老爷爷开了门。
“你们是来参观的吧?”老爷爷笑着问。
“是的呀,爷爷。
”我连忙回答。
老爷爷便带着我们走进了院子。
院子里有一棵古老的大树,枝叶繁茂,就像一把巨大的绿伞。
我忍不住跑过去,仰起头看着,“哇,这棵树好高呀!”我惊叹道。
妈妈笑着说:“这棵树肯定见证了很多呢。
”走进屋子里,里面的布置简单而古朴。
有周有光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椅子,还有一些他的照片和书籍。
我好奇地看着这些东西,仿佛看到了周有光先生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情景。
“爸爸,周有光先生是不是很厉害呀?”我问道。
爸爸摸了摸我的头,说:“当然啦,他可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语言学家呢。
”我们在屋子里慢慢走着,看着。
我看到一个小本子,便拿起来翻了翻,“这是什么呀?”我问。
老爷爷走过来说:“这是周有光先生的笔记呢。
”我小心地放了回去,心里想着:这可真是珍贵的东西呀。
参观完后,我们走出故居。
我回头看了看那座房子,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这就像是一次奇妙的旅程,让我对周有光先生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周有光的故居,它不仅仅是一座房子,它更像是一个时光的容器,装着过去的故事和智慧。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贡献就像那棵大树一样,永远扎根在我们的心中。
难道不是吗?我想,以后我还会再来这里,再次感受这份独特的魅力。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目录分析
在各个章节的标题中,可以看出周有光先生对不同话题的思考和。例如, “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有光先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但他依然坚持学习和思考。 这一时期的章节标题为“‘文革’中我的‘蜗居’岁月”,既表达了周有光先生 在困境中的坚韧精神,也展示了他的生活态度。
目录分析
在各个章节的标题中,还蕴含了周有光先生的独特见解和思考。例如,“汉 字改革的三条路”这一章节,周有光先生深入探讨了汉字改革的历程和方向,展 示了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深厚造诣。
阅读感受
这本书还让我感受到了周有光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他的人生经历和 智慧,不仅让我敬佩和欣赏,也让我更加向往和追求。他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 不仅是一种榜样和引领,更是一种激励和启示。
阅读感受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这本书让我对周有光先生的人生有了更深入的 了解,也让我对文化、历史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周有光先生的长寿、智慧、 才华和精神风范都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追求自己的梦想。
精彩摘录
在书中,周有光先生还提到了他对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看法和思考。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对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 分析和探讨。
精彩摘录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它不仅记录了周有光先 生的百年人生,也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智慧。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 解中国文化和历史,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这本书,让我对周有光先生的人生有了更深入 的了解。周有光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他的百年人生充满了智慧和思考。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周有光先生的生平事迹,更感受到了他对文化、历史 和社会的深刻见解。
“心游万仞”周有光_名人故事
“心游万仞”周有光周有光先生今年已110岁了。
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典型地体现在其晚年精心结撰的学术随笔上。
在85岁那年,周先生离开办公室,走出“专业的深井”,开始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起航。
他以读书为帆,以思考为舵,以写作为桨;他心无挂碍,目光如炬,跨越横蹊,脱离窠臼,对陈规戒律犁庭扫穴,对真知真理热情推介;他融汇文史哲经,吸纳古今文化,提出一系列真知灼见,并赢得“周百科”的称誉。
周老拥有比无数老年人和中青年更为清醒的思想。
周老的学术随笔,纵论今古,时空交错,叙评结合,臧否人物,叙述从容,论理透彻。
他说:“历史像一条河一样,河的上面有波浪,这个波浪受风的影响,一下子往东,一下子往西。
你在这个波浪里面生活,弄得眼花缭乱,弄不清楚。
我现在不研究河流上的风浪,我研究河流下面的潜流,潜流比较稳定,它的方向比较明白。
我就是研究这个潜流,根据潜流,我假定一个理论,就是我自己认为可以讲清楚的,就是整个人类前进轨道是怎么回事。
”2007年,我担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秘书长,自此每年1月我都与学会领导一起,前往名誉会长周有光先生的寓所,为老人贺寿。
后来,又先后数次陪同外地友人前往探望。
每次拜会,我都被百岁老人的睿智谈吐、和蔼音容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一次利用在北京开会间隙去探望周先生,先生微笑着说:“以前,都是从国家的角度看世界,所以观点各不相同。
现在,应该从世界角度去看国家。
光从中国角度看也是看不清的。
”老人娓娓道来的这段话,絮絮如话家常,但认真回味,却如醍醐灌顶,令人警醒。
这就是知识老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文化启蒙。
我当时心中蓦然浮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意图画——百岁老人高瞻远瞩的目光与安详淡定的神态,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多年来,我尽量搜集并力求系统地研读周公关于社会文化的著述,俯读仰思,反复品味,常有豁然开朗的感受。
随着阅读的深入,思想渐入佳境,视野、胸襟渐次开阔,视角、思维、逻辑以及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评论,第一跳出僵化的窠臼,第二不再拘泥于微观枝节,而尽力在历史长河和世界范畴时空交叉的维度着眼、联想、比较、探研……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吧。
对周有光的尊敬,也是对历史的敬畏
对周有光的尊敬,也是对历史的敬畏1月14日,周六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1月14日凌晨3点半,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
1月13日,他刚过完111周岁生日。
这位生于清朝、长在民国,把壮年的汗水和智慧全部献给新中国汉语拼音事业,80岁之后又重新焕发学术青春的世纪老人,最终走完了自己多彩斑斓的一生,留给在世者无尽的追念和怀想。
东晋时人王珣感叹:“人固不可以无年。
”一个人的威望声名,和寿命确有莫大的关联。
长寿者取得成就的机会更多,积累的社会贡献更大,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公平。
因为他们同时也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承担了更重的艰辛,背负了更多的沧桑。
翻看周有光先生的百年口述,仿佛进入历史的漫长隧道之中,世事变幻、沧海桑田,老先生竟以一人一身之力经之历之,今天我们对于这位高寿者表达的尊敬,其实也正是对于历史的敬畏之情。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活成大家认可的历史。
有些人终其一生也只能叫活着,很难将他的生命历程与历史挂上些许关系。
这样的人,纵使长寿,在大历史的坐标中,也很难找到他们的名字。
而“有光一生,一生有光”则不然,无论是读书时期对新知识的孜孜以求,还是大学毕业后跟随孟宪承投身民众教育;无论是东渡日本寻求国富民强之途,还是加入救国会追求民主进步;无论是游历英美仍心系建设新中国,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服从祖国需要放弃经济主业转攻汉语拼音,乃至80高龄之后仍笔耕不辍,先生把自己每一时刻的生命,都同当时那个时代的潮流和主题紧紧拥抱在一起,把自己个体的生命,投入到历史的大潮流之中,身处漩涡中心不逃避,站立时代潮头不动摇。
这样的人生,方才值得人们如同铭记历史一样,永远地追忆。
周有光的一生,与他所处的那段历史高度合拍,集中体现在他晚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中——“站在世界看中国”。
“现在已无法再梦想世外桃源了,只有认真学习地球村的交通规则。
”。
赞美周有光先生的段落100字
赞美周有光先生的段落100字题记:周有光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读大学的老师。
多年来,他对我有恩,培养我的独立人格,教会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
因此,我对他非常敬重。
尊敬他的教育品格和人格,尊重他对人生的看法和建议。
我也是受到了他的教诲才能成长。
敬爱母校、敬爱恩师,在教育教学上有很多贡献并且深受学生们所敬爱。
在此我谨以《赞美周有光先生的段落100字》献给周先生。
周有光先生对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和思想值得我们尊敬。
1、在学生中形成了一个风气,提倡全面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
我记得,在周先生担任副教授的时候,在课余时间,他对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思想动态,都会进行认真的观察和记录,形成文字加以整理、分析和总结。
尤其是他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总结,我都有一定记忆和感悟。
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及个性。
这些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很难理解,甚至觉得不可能做到。
但是他就非常注意在学习生活中自己去发现他们自己身上具有的优点、缺点,然后在自己身上进行改正和完善。
因此他对自己严格要求。
他要求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要具备良好的习惯,有良好的品行和品德。
从现在起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有独立思考和判断、善于创新能力、善于人际交往、善于倾听他人、对他人充满爱心、关心集体、敢于坚持自己意愿并为之努力等等,这些方面都要培养起来才行。
2、重视学生课外阅读。
读书的好处,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读书能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让人更有生活气息,更有社会责任感,更有奋斗精神,更有创新意识,更有创造能力。
现在,语文课标都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而忽略了学生们自身素质培养与提升,导致学生在考试中经常吃亏。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因为我们有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优秀文章,同时,优秀文章是语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沈从文之子回忆周有光:父亲常称二姨父为“周百科”
沈从文之子回忆周有光:父亲常称二姨父为“周百科”凤凰文化讯(何可人报道)经凤凰文化与周有光孙女周和庆确认,周有光先生于2017年1月14日凌晨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112岁。
记者联系到周有光的外甥、沈从文张兆和之子沈龙朱先生,沈先生表示自己是通过网络得知二姨父去世的消息,并对凤凰文化回忆了父亲沈从文与周有光的点滴往事。
周有光夫妇与沈从文夫妇合影。
从左到右:张允和,周有光,沈从文,张兆和。
“父亲戏称他叫做‘周百科’”凤凰文化:您还记得最后一次您见到周老先生是什么时候吗?沈龙朱:我最后一次见到二姨父是去年12月底。
凤凰文化:当时老人家精神怎么样?沈龙朱:不行了,已经躺在床上不能说话。
凤凰文化:那还有没有说上话呢?沈龙朱:没说成。
凤凰文化:您家和周老两家人都住在北京,平时跟周老来往多吗?沈龙朱:后来就比较少了,大家岁数都大了。
我年轻的时候,两家人来往很多,我们跑腿送东西,骑着车,经常往来。
凤凰文化:您觉得周老是一位什么样的长辈?沈龙朱:他在我们家里头被我父亲戏称,开玩笑的说,叫做“周百科”。
“百科全书”的“百科”。
确实,他在编百科全书以前,就是学问非常广的这样一个人。
我父亲很佩服他这方面的东西,虽然是开玩笑,但确实是因为他知识面非常广。
凤凰文化:您平时也会向他请教这些事吗?沈龙朱:这个不多,没有机会,因为不是一行业。
凤凰文化:周老有什么事是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吗?沈龙朱:我说不出来,很多东西一时间说不出来。
怎么说呢,能够到100多岁已经很不简单了,很艰难的。
我知道他度过最后这一年是比较痛苦的。
凤凰文化:最后一年他的儿子也去世了。
沈龙朱:他实际上从医院回来以后就不行。
12月份从医院接回家我看,觉得已经不行了。
“二姨父对世界看法非常乐观,他说世界总会变好的”凤凰文化:沈从文先生,周老,合肥张家四姐妹和她们的丈夫,包括张家其他的姐弟,我们现在人看来是,他们这一代人有一种属于自己的一种精神、德行,斯文。
这些品质存在于他们身上,现在的人可能已经没有办法具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于2017年1月14日去世,享年112岁。
一个世纪的历史浩荡,人生汹涌,最后平静地流汇到北京朝内大街后拐棒胡同一幢灰色的老楼里。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
周有光早年研读经济学,年近50岁“半路出家”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85岁以后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
百岁后,他仍然笔耕不辍。
2005年,100岁的周有光出版了《百岁新稿》,2010年,又出版了《朝闻道集》,2011年,他出版了《拾贝集》。
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