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质课教案_1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秀课件(共59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秀课件(共59张PPT)
根据材料请思考,北方民族大交融有怎样 的影响?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迁都洛阳
孝文帝 前秦衰败 改革
汉化 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北魏统一
1 2
4
5 3
1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 C、许 B、洛阳 D、殷
历史七年级上册( RJ )教学课件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 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淝水古战场遗址
学习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
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认识历史发展的必
然性。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 胜的原因 (2)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3) 认识民族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前情回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前秦
3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
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 学习?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5
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 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推行汉化政策,包括改革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视频、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权的位置,进而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包括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改革。

让学生了解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思考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教材通过讲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推行均田制、变革官制、提倡儒学等,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时,通过讲述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使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地图和实例,观察和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增强民族认同感;理解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包容开放的胸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民族交融的原因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炼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相关图片、地图、实例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件 (共44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件 (共44张PPT)

材料一
材料三 材料五
材料二
材料四 材料六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材料一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 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 (选自《魏书》)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材料二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材料三
原有姓氏
拓跋 原姓 丘穆陵 贺兰 贺楼 尉迟 现姓 穆 贺 楼 尉 原姓 步六孤 独孤 勿忸于 纥奚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
• 2.与白居易齐名的唐代诗人元稹,他的祖先姓 氏为( ) D.尉迟 A.独孤 B.拓跋 C.长孙
鲜卑族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
• • • 3.补充完成下列两首唐诗 欲饮琵琶马上催 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__ 。 醉卧沙场君莫笑 ,_________________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________________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 前秦(氐族)——东晋(汉族) 民族交融不充分,统一全国失败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 顺应历史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战争
历史的教训;民族交融不充分
现在姓氏
元 现姓 陆 刘 于 嵇
——摘编自杜士铎主编《北魏史》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材料四:北魏孝文帝出行仪仗图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1. 北魏政权的建立:北魏政权建立于公元386年,代表皇帝为拓跋珪,首都为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2. 北魏的政治制度:北魏政治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法律制度。

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是皇帝,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刑部等八个部门,由文武二官总理。

地方政府:上级是州、刺史,下级是县、县官,实行统一的州县制。

法律制度:北魏制订了《魏律》和《魏书》,其中《魏律》是对官吏、百姓有关法律事项的规定和处罚。

3. 北魏的农业政策:北魏制定了“田制”,实行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解决了大量的土地财产私有化问题,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4. 北魏的经济政策:北魏制定了军户制,实行屯田政策,提高了财政收入;设立钱庄,统一铸币,提高了流通性。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1. 政治交融:北魏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采取了融合中原文化和北方民族文化的策略,形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部分。

2. 经济交融:北魏政府对外贸易活动的刺激,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关系,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 文化交融:北魏在文化方面注重对汉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同时也以表现出北方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4. 宗教交融: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扩散和深化,助力于「佛化北魏」这一现象的出现。

5. 军事交融:北魏打破了原有的“疆域政策”,加强了北方各民族的军事合作,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

6. 婚姻交融:为巩固与南朝的和平交流关系,北魏采用了通婚的方式,拓宽了民族文化的交流途径。

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1. 推动了中原与北方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和谐发展。

2. 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保卫了中原与华北地区的安全。

3. 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科学、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段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交流可以打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隔膜,促进和谐共处和人类的持续进步。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教学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教学课件

栏目索引
1.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而得 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与南方的哪 一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成汉 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强盛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 面。
栏目索引
2.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 展作出了贡献。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 B.鲜卑 C.氐 D.羯 答案 B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栏目索引
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项羽、秦军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淝水之战 383年
东晋、前秦
结果(或影响) 项羽歼灭秦军主力 曹操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孙刘联军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晋军打败前秦军,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 有被打断
栏目索引
注意 中国古代史上有过多次迁都,但具体原因不同,其中北魏孝文帝 迁都是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例2 (2019内蒙古巴彦淖尔磴口诚仁中学期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 主要原因是 ( )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接受先进文 化,巩固统治。故选D。 答案 D
——赵翼《廿二史札记》
栏目索引
史料解读 史料一中北魏孝文帝规定不能在朝廷上用鲜卑语讲话,而要 用汉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积极推 行汉化,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史料二中赵翼对北魏孝文帝的改 革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孝文帝讨厌鲜卑族的旧俗,想要实行汉化来 改变(旧俗),所以大胆地进行改革。然而,国势的衰微,实际上就是从这 里开始的。 知识链接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 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 一步推行汉化政策,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 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 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知道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重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作战双方?有关成语?结果?影响?强大后的前秦(前秦(350年---394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

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共历六主,享国四十四年。

),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撒,以便晋军过河交战。

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撒。

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

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思考与判断: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又被大将所夺。

420年大将刘裕称帝,国号宋,南朝开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赛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赛课获奖教案_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主题】文明交往碰撞,发展融合,促进中华文明发展和民族和谐【教学目标】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首先,简要地说明了自十六国以来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其次,比较全面地讲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采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调孝文帝改革对推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积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勇于追求自己的中原梦,付出努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梦想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理解追求梦想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理解民族融合,培养学生中华共同体意识。

【重点与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初一学生第二次接触民族交往问题,对民族交往问题的理解较生疏,有一定难度。

以自身实例让学生切身体会民族融合是存在于身边,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民族交往问题,分析其背景(历史发展趋势)、措施、效果等,突破难点。

借助材料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趋势;利用小组讨论和学生活动加强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理解。

评价历史人物孝文帝,肯定其促进民族融合,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加深学生对民族融合,民族共同体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赛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赛课获奖教案_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讨论、辩论,加强同学之间团结合作、沟通交流的意识,掌握历史学习方法,辩证看待历史问题。

3、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方式和意义,明确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点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二是理解民族融合的方式和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北方民族融合的高潮及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从目前热播剧导入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要求学生用5-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交给学生自学方法,结合导学案完成基础知识填空,老师和学生一起订正。

)三、互动质疑,理解内容(一)前秦(苻坚)武“攻”——解前秦,乱北方1、观看视频,要求学生关注视频中人物、时间、事件等相关历史知识。

2、归纳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知道这一战争的特点。

3、你还知道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争(二)孝文帝文治——增实力,促交融1、观看《北魏统一图》,知道由鲜卑族的兴起和发展,政权的建立,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讨论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教会学生细读教材归纳知识的能力。

3、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简单归纳,再通过知识抢答的方式巩固;再分析意义。

4、活动二辩论:孝文帝到底是改革家还是千古罪人。

(通过辩论赛教会学生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三)民族交融——注活力,促发展活动三思考: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高潮体现在哪些方面?四、课堂总结,巩固提升: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了哪些知识,知道了什么?(构建学生本课的知识结构)五、当堂练习,能力提升。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质课教案_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名族大交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概述淝水之战的经过,记住这一战役的特点和影响。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3.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实。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运用民族平等的原则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过程与方法:1.讲成语故事和制作表格自主学习淝水之战,知道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2.看视频增强对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认识,通过分析材料和问题探究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3.填表格和看历史图片理解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的史实。

4.齐唱歌曲《爱我中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体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发展潮流。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教学重难点重点: 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课:通过调查学生的姓氏,激发悬念和学习本课的兴趣。

新课学习:学生齐读本节课三个子标题: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

老师点拨补充,淝水之战是民族交往中的冲突,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民族交流中的融合,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是民族交融中的发展,使学生对本节课整体把握。

一、淝水之战:1、讲故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检测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并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和叙述历史事件的的能力。

2、自主学习填表格淝水之战的概括,并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同桌交流,归纳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学会归类掌握历史知识。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介绍人物孝文帝,使学生初步认识孝文帝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第一位皇帝,有助于学习有关他的改革措施。

学生观看孝文帝的视频,了解改革的措施,并从中概括改革的两大措施:一迁都洛阳,二汉化措施。

通过探究分析两则史料理解迁都洛阳的原因和目的,知道是为了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而迁都的;通过历史图片和文字史料识记孝文帝汉化措施的具体内容有“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最新人教版七上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鲜 卑
鲜 卑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由鲜卑语译成汉语
一、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1.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 族拓跋部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拓跋珪
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 初步结束了前秦 瓦解后北方的分 裂局面,北方出 现了民族融合的 趋势。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相互交融的过程,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 经济生活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背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 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民族交融的 表现
从经济、习俗、政治、文化、民族 心理等方面
5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 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 老养老的风气。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背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③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①迁都阳

内容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通汉婚


②汉化 用汉制

措施
习汉礼

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
内容小结
北魏的统一
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
促进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趋势
汉化措施
谢谢!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 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课件

文化人先进) ,不
善征战
民族交融成为时代
交流中的融 ——孝文帝改革 合
孝文帝:鲜卑族,姓 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 故又称元宏。自幼接受汉 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 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 皇帝。
(孝文帝)雅好读书, 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 之便讲……诗歌铭颂,任 兴而作……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 因。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3.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实。 知道民族交融是时代主流!
317年, 司马睿建 立东晋
前秦王苻坚任 用王猛为相。
交往中的 ——淝水之战 冲突
时间 383年
作战 前秦─东
双方
以少交胜战
晋前秦企

多原因 灭亡东
兵力 对比
结果
晋 东秦8万统 国晋0万一大对全败8前
影响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 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交往中的 ——淝水之战 冲突
苻坚拥有 八十多万兵力, 却不能统一江 南,这究竟是 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 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 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 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 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 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 的原因。
交融中的 ——北方民族大交融
发文展化艺术的 交融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 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 式的歌舞表演
交融中的 ——北方民族大交融 发展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
生现产方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

牧业经验
生活方 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课件

五、南北朝的更替
南 北 朝 地 图
南北朝的朝代更替表
534--550 550--557
386--534
东魏
北齐

北朝:北魏
535--557 557--581


西魏
北周 统


朝 420--479
502--557
南朝:宋 齐 梁

479--502
557--589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C)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B)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D)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莽改制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C)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10.下列对于民族融合的理解,错误的是(D)
A.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B.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逐渐趋同 C.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融合 D.少数民族都变成汉族 11.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
因是( A)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3、影响: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zhe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北魏骑兵俑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本来是便于骑马打
仗的小袖上衣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
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
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能够取胜的重要条件。
问题探究: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过渡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北方的这种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又持续了多久?最后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3)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2.学生阅读P88,简述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从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交流、民族心理,民族关系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8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生产生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已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些变化都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洛阳城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宋朝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中有一句诗“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胡风汉韵的民族交融的时代。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一)背景:1.图片展示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辽阔。

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经过: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从各地向南进发,晋军只有八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苻坚骄傲的对部下说,我有强大的军队,文武如林,摧毁晋朝,如风吹落叶一般。

他吹嘘自己的军队“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出发前,连东晋皇帝、宰相俘虏后的公馆都准备好了。

晋廷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最终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讨论:阅读课本P93页相关材料,找出前秦失败的原因。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

教师过渡: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当粗犷豪放的草原游牧文明遭遇崇尚礼仪的中原农耕文明,自然产生了激烈而痛苦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拓跋鲜卑要怎样才能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呢?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目的)提示:(1)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内迁民族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鲜卑族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治理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3)原因: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通过分析史料, 培养学生“论从史 出”的观念,提高 历史学科素养。 通过阅读材教 材,提高学生归 纳概括能力。
2/3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革——汉化措 施,简要分析这些措施。 施 北魏孝文帝改 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 革——汉化措 施,简要分析这些措施。 施 北魏孝文帝改 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 革——汉化措 措施,说明这些措施的实质。 施 北魏孝文帝改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带来的深 革——影响 远影响。
北方民族交融 介绍汉族在生产方式、政治制
具体情况
度和思想文化上对少数民族的
影响。
北方民族交融 根据地图册图片和相关史料分
具体情况
析汉族在多方面吸收了少数民
族的元素。
北方民族交融 ——阶段特征 本课小结
总结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 交融情况。 总结本课内容,突出统一是中 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交融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华 民族的灿烂文明是由各民族共 同缔造的。
1/3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资源
难点: 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年 6 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 册》,2016 年 6 月。
北魏孝文帝改 革——汉化措 施 北魏迁都之后汉化的一系列措 施,做好勾划。 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
能够了解淝水之战的具 让学生学会观察 体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地图,找到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的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版本:初中历史7年级上人教版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淝水之战,通过史料实证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通过课堂辩论学会对孝文帝的评价,通过以图证史的方法来理解民族大交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大交融
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导入:
同学们,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唐太宗,他的身上流淌着鲜卑族人的血液,这是为何呢?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一个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北魏的政治和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导入,设疑,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过渡:民族交融的方式有暴力冲突的战争形式,也有和平渐进的改革方式,我们首先学习战争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民族交融之冲突——淝水之战
教师设问:同学们观看视频《淝水之战》及阅读教材后思考
(1)哪些成语与淝水之战有关?
(2)投鞭断流的前秦大军为何会草木皆兵?
学生回答:(1)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2)前秦军队内部成分复杂,军心涣散,民族矛盾尖锐,战线过长,轻敌自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民族矛盾角度认识前秦的失败,紧扣本课核心主题——民族交融。

教师讲述:前秦失败后,北方再次陷入混乱局面,也给一些民族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契机,接下来我们学习鲜卑族是如何应对民族交融的?
二、民族交融之和平——孝文帝改革
教师讲述:淝水之战后,鲜卑族迅速崛起,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统一了黄河流域。

统一之后,鲜卑族是如何治理的呢?
材料呈现:北魏的皇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魏南安王拓跋余、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教师设问:从名称上看,北魏前期皇帝和和后期皇帝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前期有“武”字,后期有“文”字。

设计意图:从北魏皇帝的名称看其治国理念的变化,既新颖,又把抽象问题形象化,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讲述:从武到文的变化,这实际上反映了北魏治国理念的转变。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北魏治国理念为何会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方面,北魏作为一个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面对先进的中原汉族地区,武力统治无法长久维持下去。

另外一方面,也是吸取前秦灭亡的历史教训。

教师讲述:鲜卑族决定进行改革,然而历史的发展需要关键性的人物来推动,孝文帝的爷爷迎娶了汉家女子也就是后来的冯太后。

冯太后精通汉族儒家礼仪制度文化,在她的培养和指导下,孝文帝逐渐成长起来。

在他祖母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改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民族交融)与偶然(冯太后、孝文帝)的结合。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看图思考,孝文帝为何要进行迁都?
学生回答:洛阳是中原汉族文明的中心,迁都洛阳有利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同时也有利于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

平城僻处塞上,气候干燥,交通不便,洛阳气候温润,盛产粮食,是中原的经济、交通、文化、政治中心。

设计意图:结合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教师设问:孝文帝在迁都过程中,遭到太子等人的反对,孝文帝不惜处死太子,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一方面改革面临着阻力,另外一方面,改革决心的坚定。

教师设问:孝文帝在迁都之后,采取了哪些汉化政策?
学生回答: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学习汉族政治制度等等。

教师讲述:下面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这些汉化措施。

材料呈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各宜深戒!王公卿士以为然不?
——(北齐)魏收:《魏书》教师设问:(1)“北语”“正音”分别是什么意思?
(2)“当加降黜”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1)鲜卑语;汉语。

(2)改革的坚定。

教师讲述:改说汉化有利于克服语言交流的障碍,也是向汉族学习的必备条件。

为了深度融入汉族,孝文帝又采取了另外一项措施。

设计意图:史料实证,增进学生对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认识和理解。

材料呈现: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教师设问:
(1)这是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
(2)孝文帝的这项改革措施背叛了自己的祖宗吗?为何?
学生回答:(1)改汉姓。

(2)没有;孝文帝认为鲜卑族和汉族的祖先都源自黄帝,同族同根,是一家人。

设计意图:史料实证,增进学生对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讲述:孝文帝这项改革措施体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不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而且有利于增进民族认同。

班级中姓刘、贺、元的同学注意了,你们的祖先有可能来自鲜卑族,这就是孝文帝改汉姓的结果。

除此之外,孝文帝还采取了其他一些列汉化政策,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增强的北魏的实力,也掀起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三、民族交融之成果——民族大交融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政治: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君主制度;生产生活:互相学习;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歌舞乐器;社会习俗:互相学习。

教师讲述:下面我们通过图片进一步学习民族交融。

图片1
教师设问:
(1)从左图到右图,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左图中人物的服饰与右图有什么不同?
(3)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1)从游牧到农耕。

(2)从带帽子和穿长筒马靴到挽发髻。

(3)这说明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和服饰收到汉族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现生产方面民族交融的具体情况。

而且形象生动。

图片2
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汉人胡服胡人汉服
教师设问:请用汉或者胡在方格中填字。

这些服饰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影响,民族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现生活(服饰)方面民族交融的具体情况。

而且形象生动。

图片3
汉人胡食
教师设问:请用汉或者胡在方格中填字。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汉族的生活方式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现生活(饮食)方面汉族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而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

图片4
孔子坐而论道 胡床 椅子 方凳 教师设问:汉族的坐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从席地而坐到有固定的坐具。

说明了汉族的生活方式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现生活(坐具)方面汉族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以图证史。

图片5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教师设问: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云冈艺术线条硬朗、简洁,具有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

龙门圆润、流畅。

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 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

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现艺术(雕塑)方面少数民族受到汉族的影响,以图证史。

图片6
图片7
教师设问:敕勒歌原来是少数民族的民歌,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演唱,流传到今天是用汉语表达出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民族交融
设计意图:以歌证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交融。

教师讲述:民族交融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呈现:
少数民族的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使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一变而为激越豪放之气,对汉民族的发展发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马雪芹:《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盛世的形成》三国以来为抵御异族而建立的汉族偏安政权,对于长江流域的开发和汉化起到了至关重要作,为隋唐的统一提供经济条件。

——曹为:《中国民族政治史述论稿——从先秦到隋唐》教师设问: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
人。

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北方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

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历史长时段着眼,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和解释(评价)能力,增进对家乡、民族、祖国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历史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