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ng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由体位变化而诱发症状的前庭半规管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临床上表现为头部运动在某一特定头位时诱发短暂的眩晕伴眼球震颤。
Barany(1921)首次报道本病,Dix和Hallpike 建立了Dix-Hallpike变位试验检查法,Schuknecht提出本病症状源于后半规管壶腹嵴功能异常。
本病为周围性眩晕的最常见疾患之一。
【流行病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在前庭外周性疾病中列为首位。
粗略估计其发病率在日本为10.7~17.3/10万(Mizukoshi等,1988),在美国约为64/10万(Froehling等,1991)。
发病年龄与病因有一定的关系。
【病因】约半数病人的病因仍不明确,半数病人的病因与下列疾病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
1. 头部外伤:头部外伤、特别是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日及数星期,或乘车时突然加速,减速运动致颈部“挥鞭伤”等。
病毒性神经炎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内耳血循环障碍。
耳部其它疾病,如中耳及乳突炎,耳部手术后,药物性耳中毒等。
【发病机制】1. 嵴顶结石病(Cupulolithiasis)学说:Schuknecht(1962,1969)提出:变性的耳石从椭圆囊斑处脱落,此种碱性颗粒沉积于后半规管的嵴顶,引起的内淋巴与嵴顶处密度不同,从而使比重发生差异(正常情况下,两处重力作用相同),导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知。
根据半规管生理学原则,当激发的头位不变时,由于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嵴顶也偏斜不变,故引起的眩晕及眼震应持续存在。
但是,实际情况是:此种眩晕或眼震仅持续数秒钟而停止,显然,眩晕及眼震并非由于重力直接作用于嵴顶所致。
另外,根据解剖位置分析,当头位处于悬垂位时,后半规管嵴顶接近于中间位置,故不可能产生重力的矢量。
但乙醇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支持了此学说。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是有必要的,因为它能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目前BPPV的诊治状况
在我国由于眩晕的诊治涉及到神经内科、耳
鼻咽喉科、骨科和急诊科等不同科室的多种 疾病,一直未引起临床上的足够重视,且常 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梅 尼埃病等疾病而延误诊疗。
眩晕的定义
眩晕是空间的定 位障碍,是一种 运动幻觉或错觉, 是患者感到自身
发病机制
1、嵴顶结石症学说: 椭 圆囊变性脱落的耳石碎 屑沉积到后半规管的壶 腹嵴终顶内,使其对重 力敏感。 2、管石症学说 :变性的 耳石碎片漂浮于半规管 的内淋巴中,当头部沿 半规管平面移动时,碎 片移动推动内淋巴牵引 壶腹嵴,使其末梢受刺 激而兴奋,引起眩晕发
BPPV的诊断标准
2006年贵阳会议标准:有头位改变而出现眩
(2)改善:在头位变动时仍有轻微短暂眩晕感,但较前明显减 轻,或程度不等的头昏,不平衡感,或Dix-Hallpike试验有诱 发性眼震,但持续时间缩短; (3)无效:治疗后眩晕发作次数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 (4)痊愈加改善为有效。
诊断BPPV的变位试验
Dix-Hallpike 变位性 位置试验(是确定 上半规管和后半规 管BPPV最常用的方 法): 患者坐于检查床上, 头向患侧转45°, 保持此头位不变, 将体位迅速改变为 仰卧位,头向后悬 垂于床外,与水平 面呈30 °
或周围环境物体 旋转或摇动的一 种主观感觉障碍, 常伴有客观的平 衡障碍,一般无 意识障碍
平衡三联
2.前庭神经 1.外周前庭感受器
3.前庭神经核
外周前庭器官的功能
球 囊
椭 圆 囊 水 平 半 规 管 上 半 规 管 后 半 规 管
垂直直 线加速 度(如 坐电梯 时的启 动和加 速)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汇报ppt课件
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应对由眩晕引起的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和支持Leabharlann 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冥想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对眩晕和疾病的错误认知,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
教授患者放松训练和冥想等技巧,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眩晕症状。
03
02
01
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以降低眩晕发作的风险。
治疗方法创新
针对BPPV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手法复位、前庭康复训练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逐渐成为主流。这些方法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副作用小,患者接受度高。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尽管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BPPV的发病机制,但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BPPV的发病机制,以期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
注意事项
1
2
3
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头部和身体位置变化,使脱落的耳石回到原位。该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Epley复位法
另一种常用的手法复位方法,通过快速改变头部位置使耳石复位。同样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操作。
Semont复位法
复位成功后,患者需保持头部稳定,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再次诱发眩晕。同时,定期随访以确保治疗效果。
复位后注意事项
04
CHAPTER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3
在线资源和社交媒体
利用在线资源和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有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科普文章和视频,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
01
宣传册和资料
制作易于理解的宣传册和资料,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义、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信息。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演示课件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常见并发症类型
包括跌倒、焦虑、抑郁等,这些并发症可能 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危险因素分析
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药物使用等都可能 成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并发症的危险因 素。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预防措施制定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加强平衡训练、调整药物使用、心理干预 等。
详细询问患者眩晕发作的特点、 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 等。
体格检查
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耳科检查、 眼科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 致眩晕的疾病。
实验室检查项目选择
01
02
03
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糖、血脂 、电解质等,以评估患者 的全身状况。
尿液检查
检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 标,排除肾脏疾病引起的 眩晕。
转椅试验
患者坐于转椅上,头部固定,身体随转椅 匀速旋转,观察眼球震颤及自主神经反应 ,以判断前庭功能。
B
C
摇头试验
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头部快速左右摆动,观 察眼球震颤情况,以评估前庭功能。
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
通过记录声刺激或振动刺激诱发的肌源性电 位,评估前庭神经及核团功能状态。
D
03 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提
诊断问题
部分基层医院对BPPV的认识不足 ,导致漏诊、误诊情况时有发生 。建议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提 高诊断准确率。
治疗问题
手法复位操作不规范、药物治疗方 案不合理等问题影响治疗效果。建 议制定统一的治疗规范,加强医生 技能培训。
患者管理问题
部分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治疗依 从性差。建议加强患者教育,提高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依从性。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 官病变。
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
多数病例发病并无明显诱因,而可能的诱因则多见于外 伤。
临床特点 :1、发病特点:时间性及空间(位置)性。
2、眩晕特点:持续期 -- 渐强、渐弱、短暂、可逆、疲劳 适应性(易疲劳性): 互换性(躺下、坐起均有)3、眼震特点:同眩晕特点 方向:旋转性或水平性、向地性治疗:该病药物不能治愈,手法复位有奇效。
疾病分类老年病科 疾病描述位置性眩晕分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两类。
眩晕患者是在某一特定头位时,激发伴随有眼震的短暂阵发性眩晕,但不伴有耳鸣、耳聋 等耳宣传员症状。
症状体征1、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
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 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 3— 10s 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 60s 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2、眼震十分特殊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 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 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3、病程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眩晕的成为变 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 后可有较场时间的头重脚轻及飘浮感。
1)潜伏期:头位改变后数秒后才出现症状。
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 作耳向下4、多见于中年患者( 45— 50 岁)。
疾病病因主要是由于耳石器异位所引起,也可能与下列疾病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
1、耳石病迷路老年性改变, 或退行性变椭圆囊斑变性及耳石膜脱落后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 别是后半规管中。
2、外伤颅脑外伤,血管病变如高血压、低血压、颈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引起的内耳循环障碍, 特别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天及数周,或头部加速减速运动时所致的外伤。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健康教育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健康教育
一、概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称为耳石症,见于周围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见的源于内耳的眩晕病。
当人的头部处于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性眩晕,并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
二、治疗原则
1、耳石复位法及药物对症治疗,如右后半规管手法复位。
2、药物治疗主要是抑制前庭反应及减轻眩晕引发的呕吐,常用药物有甲磺酸倍他司汀等。
3、对于顽固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可以考虑半规管填塞术和单孔神经切断术。
三、疾病预防
1、急症发作时:
①、卧床休息,减少头颈部活动,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
②、监测血压,心率,有无异常变化;
③、环境安静,无噪音,无强光刺激,开窗通风,保持室内
空气清新无异味;
④、物品放于患者伸手可及处,避免取物时发生跌倒。
2、缓解后:
①、可适当运动床上活动,适应后再床边活动,逐步正常活
动,增强体质,但应注意劳逸结合。
②、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心情波动。
③、饮食上以清淡为主,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酒。
④、用药指导,如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遵医嘱服用药物。
⑤、耳石症患者复位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四、出院指导:
1、加强饮食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予以清淡饮食;勿
暴饮暴食。
2、保持生活规律,适当运动,注意劳逸结合,戒烟限酒。
3、正确口服药物,不能擅自停药或减量。
4、注意监测血压,定期复诊。
5、保持平和心态,避免精神紧张。
参考文献:《内科护理学》第五版拟定人:王** 审核人:修订日期:2020年月拟定日期:2020年月。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162-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6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
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概述
1、前庭系统疲劳现象产生的部位可能在()
A、前庭中枢
B、前庭神经突触处[正确答案]
C、半规管
D、椭圆囊
E、球囊
2、前庭系统习服现象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A、容易被相同的反复刺激所诱发
B、产生时间以小时或日计
C、没有方向性[正确答案]
D、一侧前庭习服可传递到对侧
E、产生习服后可存在数周至数月
3、BPPV按半规管分类,最常见的类型是()
A、后半规管BPPV[正确答案]
B、水平半规管BPPV
C、前半规管BPPV
D、多半规管BPPV
E、垂直半规管BPPV
4、关于半规管的位置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双侧的外半规管平行
B、上半规管与对侧的后半规管平行
C、三个半规管相互垂直
D、上半规管与对侧的后半规管垂直[正确答案]
E、外半规管与水平面呈3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对前庭部分的结构有了梗概的了解。 从BPPV的发病方面来讲,原始发病部位在于囊斑,包括 椭圆囊和球囊,其中椭圆囊与三个半规管直接相连,距离
• 膜迷路被骨迷路包围着,在两者的骨膜之间有支持功能的 网状结缔组织和血管,其中含有外淋巴液;而膜迷路内含 有内淋巴液。胚胎时期,内淋巴系统是外胚层内折形成的, 起初仅仅是简单的内折,随后很快就形成了密闭的腔隙, 即耳囊,与原始的外胚层发生了分离。至胚胎第七周,内 淋巴管系统嵌入中胚层组织,直到第14周它已经达到了成 人的大小。随着耳囊的连续性内折,形成了三个主要的区 域:内淋巴管和囊、椭圆囊及半规管和球囊及蜗小管。膜 性耳蜗包含着Corti器,负责着声能的转换。椭圆囊、球囊 和半规管构成了固有膜迷路,司理着位置与运动的感受器。 最后,内淋巴管构筑了内淋巴和珠网膜下腔之间的交换。 除了耳蜗感受声音的听觉部分外,内耳还含着前庭部分, 负责感受运动和维持机体的平衡。正如所知,前庭部分包 含在骨迷路内,构成膜路的后上部分,主要由球囊、椭圆 囊和三个半规管组成。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早在1921年,匈牙利医生Barany就描述了一种以发作性眩晕为特点 的征候群,尤其是将患者头部摆放在与重力相关的特定位置时发病, 持续时间很短,病程多有自限性。后来, Dix 和 Hallpike 重新确定认 了这个综合症,将其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简称BPPV )。他们发现低头时位于 下方的耳就是引起旋转性眼震的责任侧。据统计,BPPV是未稍性眩 晕中常见的,约占25 %。随着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的不断深入,确认 这种疾病是由于囊斑上面耳石脱落进入内淋巴液中,随着头或身体位 置的改变,这些脱落的颗粒]撞击半规管的感受器造成的眩晕症状。实 质上,BPPV的发病在于前庭囊(椭圆囊和球囊 )斑内耳石的变性与 脱落,又黏附在囊斑变为漂浮在内淋巴液中,随着头部的运动,这些 变性的颗粒就会撞击半规管的感受器,形成眩晕的临床症状。因此, 更好地理解半规管和球囊以及椭圆囊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对于该病的治 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
BPPV的体位疗法 (Brandt-Daroff法)
疗效评估:
❖ 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 ❖ 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 ❖ 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
转为其它类型的BPPV ❖ 短期疗效评价: 一周; ❖ 长期疗效评价: 三个月。
半规管的生理、解剖
人体内耳有三个半规管及两个囊斑,感受角、直线加
速度刺激。
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 SCC)的空间方位:
头前倾30°水平管与地面平
行;垂直管包括上和后半
规管彼此互相垂直,一侧
之后SCC与对侧之上SCC
平行
由于半规管的解剖不同,半规管受累的发生率各不相 同,在人体站立时,后半规管位于整个前庭器官的后 下位置,受累最多的是后半规管。
患者仰卧悬头,头转向患侧450,患耳向下,2min后将头以每次 150~200的角度分次缓慢转向对侧,每转一次停留30s,观察眼震, 直到头部再不能转为止,然后转身呈健侧卧位,继续转头至与水 平面成1350。患者坐直,头部恢复到起始位。
耳石复位系统新近展
美国
法国
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
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
两种假说:
❖ 半规管结石学说(Canalitiasis):各种原因导致耳 石脱落或变性的耳石集聚于半规管近壶腹处,当 头位移至激发位时,管石受到重力作用,离壶腹 方向移动而形成离壶腹内淋巴流,使嵴顶产生移 位而引起眩晕及眼震。
❖ 壶腹嵴顶结石学说(Cupulolithiasis):由于变性 的耳石碎片从椭圆囊中脱离,附着于半规管的壶 腹嵴顶,引起内淋巴与壶腹嵴顶密度不同从而使 比重发生差异,导致壶腹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 知。
变位试验
中医对耳石症的解释
中医对耳石症的解释什么是耳石症?耳石症是一种耳部疾病,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
这一疾病主要由于内耳中的颗粒状物质——耳石在耳蜗中不适当地堆积而引起。
中医视角下的耳石症在中医理论中,耳石症被归类为眩晕的一种。
中医认为,耳石症主要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等体内病理变化有关。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中医认为导致耳石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脾胃是人体的生化工厂,其功能主要包括运化水谷精微以供给全身所用。
若脾胃功能失调,消化能力下降,会导致体内湿气堆积。
湿气的滞留会对内耳的正常功能造成影响,从而引发耳石症的发作。
肝郁气滞肝郁气滞也是中医理论中与耳石症相关的因素之一。
中医认为,情绪的不畅、压力过大会导致肝气郁结,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
肝气郁结还可能影响到大脑的认知过程,从而使其接收到的平衡信息失调,引发眩晕症状。
中医治疗耳石症的方法中医对于耳石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这些治疗方法的主要目标是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疏通经络,从而缓解病症。
中药治疗中医常常采用中药治疗来调理耳石症患者的身体。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川芎等,这些中药可以疏肝解郁、理气舒筋,有助于改善肝气郁结的状况。
同时,中医也会根据个体情况开方,调理脾胃功能,以加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湿气的堆积状况。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耳石症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耳石症状。
常见的穴位有足三里、太冲等,这些穴位对于改善脾胃功能、缓解肝气郁结有一定的疗效。
预防耳石症的方法除了治疗耳石症,中医还注重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预防耳石症的方法:1.饮食调理:保持脾胃功能正常,避免暴饮暴食、偏食,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2.注意情绪调节: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及时发泄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3.适当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减轻肝气郁结情况。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眩晕类型,据报道患病率为每10万人10.7至64.0例,终生患病率为2.4%。
这种眩晕的特征是短暂的旋转感觉,持续时间不到1分钟,通常是由于头部位置相对于重力的变化而引起。
眩晕症通常发生在病人上床或下床、在床上翻身、头后仰或前屈的时候。
即使偶有报告BPPV的患者存在持续性头晕和失衡,但是追问病史总是提示他们的症状随着头部位置的改变而加重。
病人会有恶心和呕吐。
BPPV的发作通常是没有已知原因的,尽管部分病例报道可能与头部创伤、长时间的平卧姿势(例如,在牙医诊室或发廊)或内耳的各种疾病有关。
BPPV通常是反复发作和自发缓解的,年复发率约为15%。
BPPV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摔倒和受损的风险将有所增加。
特发性BPPV的患病率在老年人和妇女中增加,发病高峰在50至60岁之间,男女比例为2:1至3:1。
据报道,BPPV还与骨质减少或骨质疏松症以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下降有关——这种关联不能用年龄或性别来解释。
BPPV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耳石从囊性耳石的黄斑处脱落并进入半规管。
当头部相对于重力的静态位置发生变化时,耳石碎片会移动到半规管内的新位置,导致虚假的旋转感。
BPPV通常发生在后半规管,这是最依赖重力的管道,这类BPPV占所有病例的60%至90%。
然而,BPPV累及水平半规管的患者比例可能被低估了,因为累及该部位比累及后半规管更有可能自发缓解。
BPPV很少累及前半规管,可能是因为前半规管位于迷路的最上方,在那里耳石碎片不太可能被困住。
策略和证据BPPV必须与其他更严重的急性或偶发性眩晕病因相鉴别。
病史记录和神经系统检查通常可以区分中风、前庭神经炎和BPPV。
检查应包括持续性眼球震颤的眼动测试、垂直眼球错位和提示中枢原因的前庭反应模式。
据报道,这种测试对中风的诊断比计算机断层扫描或早期使用磁共振成像更准确。
如果头部相对于重力位置的变化引起BPPV的症状并引起BPPV的特征模式,则支持BPPV的诊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通用课件
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紧张和焦虑 情绪。
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观察患者眩晕发作的频率、持续 时间及伴随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
注意事项与建议
01
02
03
04
及时就医
如出现持续的眩晕症状,应及 时就医检查和治疗。
遵循医嘱
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护 理,不要随意更改治疗方案。
定期复查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到医院进 行复查,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变
耳石复位法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常用方法,通过 一系列手法将脱落的耳石复位至正常位置,从而缓解眩晕症 状。
耳石复位法通常由医生或专业治疗师操作,通过一系列特定 的手法,如Epley法和Brandt-Daroff法,将脱落的耳石复位 至正常位置。这些手法通常包括头部和身体的位置变化,以 促使耳石回到其正确的位置。
经验总结与教训
诊断经验
如何快速准确地诊断良性阵发 性位置性眩晕。
治疗经验
最佳治疗方案和技巧。
预防复发
如何降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 晕的复发率。
患者教育
如何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管理和 预防措施。
对未来的展望与建议
新技术应用
临床研究
利用新技术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率。
加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病理 机制研究。
特点
BPPV具有自限性,多数患者可在 数周或数月内自行缓解,但易复 发。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BPPV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 头部外伤、内耳疾病、年龄增长等因 素有关。
发病机制
BPPV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椭圆囊囊斑上 的耳石脱落有关,脱落的耳石随头部 位置变化而移动,刺激半规管,引发 眩晕。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医学课件)耳石症
2023-11-08contents •耳石症概述•耳石症的症状与诊断•耳石症的治疗•耳石症的预防与日常护理•耳石症的最新研究进展•相关词汇解释目录01耳石症概述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因耳石脱落并沉积在半规管中,导致机体对重力感受异常引发的眩晕症。
定义根据耳石在半规管中的位置,可将耳石症分为后半规管耳石症、上半规管耳石症、外半规管耳石症和混合型耳石症。
分类定义与分类耳石脱落与沉积由于炎症、缺血等原因,导致椭圆囊或球囊内的耳石颗粒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并沉积,引发机体对重力感受的异常。
半规管功能半规管是维持机体平衡的重要结构,其内淋巴液的流动需保持平衡。
当耳石沉积在半规管某处时,会打破这种平衡,引发眩晕。
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耳石症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中年女性较多见,且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发病率根据地区和人群的不同,耳石症的发病率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该病在眩晕症的发病率中占据首位。
流行病学与发病率02耳石症的症状与诊断症状表现耳石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眩晕,通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旋转感,持续时间较短,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眩晕患者可出现走路不稳、脚下虚浮感,甚至在眩晕发作时出现跌倒。
平衡障碍患者头部处于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明显的眩晕感。
头位变化诱发的眩晕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头痛等伴随症状。
其他伴随症状B CD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以初步判断是否为耳石症。
诊断性治疗对于疑似耳石症患者,医生可能会采取诊断性治疗,即通过手法或仪器诱导眩晕发作,以观察患者的反应。
前庭功能检查通过检查前庭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助于确诊耳石症,并与其他前庭疾病进行鉴别。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和耳部情况,以排除其他潜在的病因。
诊断标准与方法A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美尼尔病01美尼尔病是一种以眩晕、听力下降和耳鸣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与耳石症症状相似,但发病机制不同。
耳石症护理问题及措施
耳石症护理问题及措施耳石症(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内耳疾病,其主要症状是突发的眩晕,通常在头部改变姿势时发生。
以下是针对耳石症患者的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措施:1. 眩晕发作时的护理问题:-问题:突发的眩晕可能导致患者摔倒或感到不适。
-措施:-在眩晕发作时,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坐下或躺下。
-避免突然改变头部姿势,特别是俯仰或仰卧。
2. 头部姿势调整问题:-问题:患者需要避免特定的头部姿势,以减少眩晕发作的可能性。
-措施:-教育患者正确的头部姿势,特别是避免头部向后仰或向前低。
-帮助患者逐渐适应头部姿势的变化。
3. 活动和锻炼问题:-问题:患者可能因眩晕而避免进行正常的活动和锻炼。
-措施:-制定适当的锻炼计划,帮助患者逐渐增加活动水平。
-教授平衡锻炼,有助于改善耳石症引起的平衡问题。
4. 情绪和心理问题:-问题:患者可能因为频繁的眩晕发作而产生焦虑或抑郁。
-措施:-提供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寻求心理健康专业帮助。
-教授放松和呼吸练习,有助于缓解焦虑。
5. 药物治疗问题:-问题: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来帮助控制眩晕症状。
-措施:-确保患者理解药物的用途和副作用。
-监测药物效果,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6. 定期复查和监测问题:-问题:耳石症可能需要定期监测和调整治疗计划。
-措施:-定期进行专业的耳鼻喉科检查,以评估病情。
-调整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反馈和症状变化。
7. 康复训练问题:-问题: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帮助适应性平衡能力。
-措施:-推荐患者参与物理治疗或康复训练。
-教授适当的平衡训练和眼动训练。
8. 饮食和水分问题:-问题:部分患者可能因眩晕而出现食欲不振或不愿意喝水。
-措施:-提供轻食或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不适感。
-鼓励患者逐渐增加饮水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9. 社交和日常生活问题:-问题:眩晕可能对患者的社交和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措施:-提供社交支持,鼓励患者参与正常的社交活动。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易于眩晕混淆的几个概念
头晕:患者感觉头重脚轻,站立或行走不稳, 无 自身或外界物体运动或旋转感,不伴有恶心、呕吐、眼 球震颤等症状。
易于眩晕混淆的几个概念
头昏:常表现为持续的头脑昏昏沉 沉不清晰感,多伴有头重、头闷、 头胀、健忘、乏力和其他神经系统 症状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劳累 时加重,不伴有恶心、呕吐、眼球 运动或身体姿势变动诱发 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一种最常见的外周前庭功能紊乱, 属于内耳疾病。病史可呈自限性。其中,50~70%属于原 发性,亦称特发性,无明显病因;30 – 50 % 属于继发性, 常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 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 条件下。
耳的解剖结构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又称前庭蜗器。 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收集和传导装置,内耳接 受声波和位觉的刺激。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 器位于内耳。
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外耳
中耳 内耳
内耳的构造
内耳,也叫迷路,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复杂而精 细,包括骨迷路与膜迷路,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 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内外淋巴互 不相通。
半规管的构造
双侧半规管的三维关系
半规管
解剖学上,迷路的三个半 规管分别处于三个平面, 即 外半规管- 水平面; 前半规管 – 前后矢状 面; 后半规管 – 左右冠状 面.
空间位置
头与半规管
壶腹嵴
壶腹嵴位于半规管的壶腹 端,主要有毛细胞和支柱细 胞构成,毛细胞的顶部有动 和静两种纤毛,而纤毛的上 覆盖着一层如同僧帽一样的 胶质,即嵴帽。
眩晕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及眩晕性质不同,临 床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
系统性眩晕:是眩晕的主要病因, 可伴眼震、平衡及听力障碍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内耳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旋转性眩晕,特别是头部改变位置时。
本文将详细介绍BPPV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由于内耳中的钙结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引起的。
半规管是内耳的一部分,起着平衡和空间定位的作用。
当钙结石脱落时,会干扰半规管正常的运动,导致眩晕感。
BPPV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与年龄相关,老年人更容易患上。
BPPV的典型症状是眩晕发作时头部改变位置。
例如,当你转动头部、抬头或低头时,会感到剧烈的旋转性眩晕。
这种眩晕通常只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但可以重复发作。
有些人还可能伴有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这种眩晕会影响日常生活,使人感到不适和困扰。
确认BPPV的诊断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医生可能会进行头位试验来触发眩晕发作,以确定是否患有BPPV。
此外,医生还可以进行其他实验室检查,如眼震检查,来进一步确认诊断。
目前,治疗BPPV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特定的头部动作来重置钙结石的位置,使其返回到内耳的恒定腔。
这些头部动作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包括埃佐法(Epley maneuver)、哈纳法(Semont maneuver)和原位耳顶转位法(Liberatory maneuver)等。
这些动作的目的是通过重力帮助钙结石重新定位,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在进行头部动作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经历一些短暂的眩晕发作。
这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
通常,经过几个疗程后,眩晕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突然转动头部,以免触发眩晕发作。
除了头部动作治疗,药物治疗也可以用于缓解BPPV的症状。
例如,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服用抗晕动药物,如安定类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眩晕感和恶心。
但是,药物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不能治愈BPPV。
对于患有BPPV的患者来说,预防复发也非常重要。
他们应避免头部剧烈活动和过度疲劳,以减少症状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平半规管BPPV
Roll test(头高于床面300 )
水平半规管BPPV眼震
管结石症-向地性眼震 向患侧转头时眼震强于向健侧 嵴帽结石症-背地性眼震 向健侧转头时眼震强于向患侧Βιβλιοθήκη 复位方法Casani法
适应症:
嵴帽结石症
手法复位注意事项
说明(诱发眩晕) 间隔(10余秒) 重复(观察坐起后眼震) 后续(避免诱发体位) 禁忌(不能除外小脑出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流行病学
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疾病 人群中发病率:10.7~64/10万 BPPV占眩晕患者的20~50%不等 美国七十岁以上老人有50%的患者至少 发生过一次bppv
流行病学
Oghalai在其诊所中,随即选择一些以 非眩晕主诉就诊的老年患者做体位诱发 实验,发现9%的患者存在BPPV
迷路
骨迷路 膜迷路 两者之间的空隙为外淋巴间隙,充满外淋 巴液, 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
半规管: 三个半规管位于 前 庭 后 上 方 , 约 成 2/3 环形骨管,依其在空间 的位置称: 外(水平) 上(或称前)(垂直) 后(垂直)半规管 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 每一半规管一端膨大成 壶腹。三个半规管由5 个孔与前庭相通。
常见的眩晕疾患
梅尼埃病(Mé re’s disease) niè
BPPV 1. 无 耳 聋 、 耳鸣 2. 特 定 体 位 症状明显 3. 体 位 治 疗 可缓解 4. 眩 晕 发 作 时间短
常见的眩晕疾患 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 1. 以 高 频 下 降为主,无 听力波动 2. 眩 晕 减 轻 或消失后不 再复发 3. 服 用 利 尿 药无效
膜迷路
膜质管腔系统,自成一密闭系统,称 内淋巴系统。
膜迷路分为:
椭园囊 球囊 半规管 耳蜗
病因
症状
起床,躺下以及翻身的时候出现 眩晕 眩晕时间一般小于1分钟 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休息数分钟 即可消失,重者无法起床
由于前庭核通过内侧纵束与动眼神经核 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当前庭器受到 病理性刺激时常出现眼球震颤,这种眼 震(前庭性眼球震颤)的特点为眼球有 一慢相与一快相交替的有规律的来回颤 动。
脑血管疾病性眩晕
● 颈性眩晕:颈椎病变压 迫 → 椎-基动脉供血不 足,尚有头颈痛,头位 明确,颈运动 → 直立不 稳或倾倒
椎动脉压迫试验
后半规管BPPV
后半规管BPPV眼震
•后半规管:向地性 眼震(眼球上极) •右侧后半规管:逆 时针眼震 •左侧后半规管:顺 时针眼震
手法复位(Epley改良法)
位置试验
临床意义
(1)位置性眼震存在是前庭 系或累及前庭系的器质性疾病 的客观表现; (2)一些前庭疾病从自发性 眼震转变为位置性眼震,表明 病情趋于缓解。
诊断
●位置性眩晕:旋转、浮沉、移动(上下、左右)
●位置性眼震:▲慢相与内淋巴流动方向一致
常见的眩晕疾患
前庭神经元炎
病 因 病毒感染 病 理 感觉上皮 变薄,细 胞界限不 清,神经 纤维↓, 神经节细 胞↓ 诊断依据 多患有上炎或感冒, 突发眩晕,多在 1~2周减轻,3~4周 缓解,自发眼震, 患侧偏指,温度试 验:半规管瘫,血 清病毒抗体有时 (+)
慢相是迷路受刺激所产生,它与半规管 内的内淋巴流动方向一致;快相则为皮 质下中枢向相反方向调节眼球运动的现 象。 因快相容易观察,通常即以此代表眼震 的方向,它与内淋巴流动的方向相反。
自发性眼震
前庭系统性眩晕常伴有眼震,非系统性 眩晕一般均无自发性眼震。前庭周围性 病变及前庭中枢性病变时所出现的自发 性眼震鉴别大致如下:
周围性
2~10S
中枢性
无 30S以内 持续1min以上 重复试验,眼震消失 眼震不消失 仅见于一种头位 见于多种头位 固定向一侧 方向随头位改变 常伴 无或轻度 85~90% 10~15%
位置性眼震:位置试验
眩晕病人尤其是位置性眩晕病人,作位 置试验有一定价值。 检查方法:(检查床端坐—左/右侧偏 转450—迅速躺下仰卧头悬于床边,低 于床面300—观察15~20S—恢复坐位观 察15~20S)。
常见的眩晕疾患
药物中毒
病 因 耳毒性药 物
氨基糖甙类抗 生素(庆大、卡 那、链霉素)
病 理 损 害 感 觉细胞
诊断依据 用耳毒性药期间, 或停药后眩晕, 多呈漂浮感,平 衡失调,耳鸣, 听力↓,温度试 验:双侧前庭功 能↓
奎宁
常见的眩晕疾患
梅尼埃病(Mé re’s disease) niè
病 因 炎症、外伤、 内淋巴囊纤 维变性、自 身免疫反应、 糖蛋白产物 过多 病 理 迷路积水、 膜破裂→内 外淋巴混合、 前庭感觉细 胞过度刺激、 钾离子麻痹 诊断依据 反复发作、持 续数小时、头 活动加重、波 动性听力↓、 耳鸣,听力检 查:感音性↓、 重 振 (+)、 耳蜗电位↑、 半规管动能↓、 无神经系症状 和体征
脑血管疾病性眩晕
● 迷路卒中:内听动脉 痉挛或血栓 → 突然严 重眩晕,数日至数周, 耳蜗支受损 → 耳鸣、 听力↓
迷路供血
来自迷路动 脉,又称内 听动脉 多来自椎基 底动脉之小 脑前下动脉, 也可来自小 脑后下动脉 或椎动脉
血管:─ 内听动脉:耳蜗支、前庭支 静脉入岩上、下窦及横突
眼震方向不一,可为水平、旋转、垂直、斜向、 频率慢; 持续时间较长,不一定伴有明显眩晕,眩晕与 眼震程度不一致; 躯体倾倒与眼震方向无肯定关系; 多无听力障碍; 病变多数累及脑干(桥脑、延髓)或小脑,天 幕上病变直接引起眼震者罕见。
前庭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眼震的鉴别
眼震 潜伏期 持续时间 疲劳性 位置 方向 眩晕 构成比
该动脉进入内听道后分为前庭前动脉 和耳蜗总动脉 前庭前动脉供血于前、外半规管及两个 囊斑上部,其供血不足只引起前庭症状。
脑血管疾病性眩晕
●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 动脉硬化、狭窄→突发眩晕(时间较短),反 复发作 ▲ 头颈转动诱发 ▲ 颈椎病变压迫严重者称颈性眩晕 ▲ 部分有视矇、复视、构音不清、轻锥体束征等 ▲ TCD、颈椎X片或CT等异常发现
(1)前庭周围性
眼震常为一种方向,多为水平性; 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3W; 多呈突发性;频率快,伴有明显眩晕且与眼震 程度一致,闭目后症状并不减轻,眼震为节律 性,躯体常向眼震的慢相侧倾倒; 常伴有听力减退, 见于梅尼埃病,迷路炎,急性前庭神经损伤等。
(2)前庭中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