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教学之法品诗歌之韵
拨动情感之弦 品析古诗之韵
丨探I索I者丨拨动情感之弦品析古诗之韵□舍琳内容摘要:诗歌是情的产物,诗歌鉴赏应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
在诗歌教学中应从煽情、移情、动情、品情、悟情等五个层面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了解诗歌,品析古诗之韵,领悟古诗之美。
关键词*诗歌鉴赏情感&学教育2。
18。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是通过精炼、生动、富有 音乐美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独特的 形象,构成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能 够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 理想愿望的文学体裁。
新课标对 诗歌鉴赏能力要求是:能够理解 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的 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中感作品的意境形象,情感的体 ,的,精的‘要达新课标能力要求,仅 靠机械的传知是够的,诗歌是情的发言诗,情 中而形 、”,是情 情感的抒发 是的情感 的。
品赏诗歌情 诗歌的而 的。
而,新课标下的诗歌鉴赏 发情感 学的作 情感品诗。
!.煽情诗歌主观情感来社会的影的作 的生活思想情感 文学的文 生活作品的生 作品的的而,知解 解作者 能更深入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内涵。
但有 学中“知人的开场白语言生硬平板,一 点而过,激起学生半点感情涟漪,学生学习中是被的接印象深。
如果我们适当的转换学方式,来点煽情,效果 ^一样。
如 C菩萨蛮》,介绍辛弃疾:南宋曾经有这样一位词他有忧国忧的愁思;有天下已任的胸怀;有飞度关山收复河山的雄有兼天下的华。
他身处 危难 奔走金戈铁马中,却宦海沉浮,抗金理想无法实 剩下凭栏远眺的身将一生的壮情怀、愁苦作一 的词。
的是辛弃疾的。
情感学原理指导老师先将己情感透作品中,文 的语言 情感 情境以激发学生内高情为学生 造一 的情感 。
这 煽情 能 文学知解诗歌 能 诗歌作者特 诗歌情感如 达情怀 处平 的情感 学生情能 被 。
:如 师想 法 学生情 高 处力 的内知 知能.生 的度 而 感情的力 来 。
诗歌教学中如何展现诗韵
生 : 痛 、 怒 … … 悲 愤
师: 让我们通过 朗诵 来体现一下这 种心情 。 ( 学生 朗读 ) 师: 我注意 到同学们 在朗读 的时 候将 “ 字读 望” 得特 别有韵味 , 为什 么突 出这个 “ 字 ? 望” 生: 从这个 动作看 出词人对神 州大地的热爱 。 生: 作者是很 悲伤地望着神州 , 这个字特别能 体 现出作者的情感 。 生: 从这个 词语里可 以看 出作 者希望收复 中原 。 [ 点评 ] 中国 古典 诗 歌 的 重要 特 点 就是 短 小 精 辟, 词人仅 通过“ 州” 神 一词 就将词 创作 的背 景点 得 清清楚楚 。“ 神州” 望 三字更 是将读者引入一个 悲凉
品诗词之韵 赏人文之美
品诗词之韵赏人文之美作者:丁慧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21年第01期[摘要]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文章在论述古诗词教学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探讨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意境;促进学生把握作者情感;解析诗词的审美风格;引入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旨;借助诵读指导,让学生感受诗词韵味。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3-0016-02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古诗词言简意丰,以意境与韵律创造了极具感召力的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初中生学习古诗词,能够吸收语言精华,发展审美能力,涵养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古诗词教学是较为重要的教学模块,教师和学生在此方面都下了很多的功夫。
古诗词的格调高雅,文笔精致优美,吸引了不少学生的关注。
但是,古诗词的实际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与理解通常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对诗词中的艺术美与人文美缺少深刻的体会。
从教学过程上看,课堂中使用的教法与学法较为单一。
教师将许多时间用于释义;学生在课堂中忙于记笔记,课后的自主学习时间则主要用在背诵识记上。
教学主要呈现出单向讲授与倾听的状态。
教师对古诗词中的美没有进行充足的阐释。
课堂中的教学互动较少,师生之间缺少基于阅读体验的沟通交流。
因此,教师有必要转变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诗词中的趣与美,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赏读的互动型课堂。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古诗词教学离不开精读,在细致的品味之中,学生会发现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
以下结合部编版九年级教材中的古诗词,浅谈笔者使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纵横捭阖,拨动古诗“新韵”———小学语文开放式古诗教学探究
探索篇•方法展示众所周知,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一支璀璨夺目的奇葩,于小学生人文成长、情感教育,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影响。
遗憾的是,多年来在应试制度的影响下,教学方式急功近利,以死记硬背、机械肢解为主,大大削弱了古诗的美学意识与人文情感,桎梏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新课程背景下,笔者在开放式故事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实践,纵横捭阖,拨动了古诗“新韵”,收获了理想的课堂效果。
一、资源整合,古诗教学“进行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生应该背诵的古诗数目,并在附录中列出了推荐篇目,足见课程改革对古诗教学的重视程度。
这么多首古诗,教师若每一首都依循诗题、诗人、诗意、诗情的思路反复讲解,不但学生会觉得啰嗦繁复,我们自己都会觉得寡淡无味。
受王自文老师整合教学的启发,笔者在古诗教学中也常以作者、题材等为线索进行资源整合,奏响了一首首铿锵有力的课改“进行曲”。
(一)联系作者“诗言志”,诗歌是抒写作者个性思想、情感认知的途径与载体。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社会环境中,作者的语言风格、认知境界都可能产生巨大差异。
教学过程中,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整合起来,有益于立体地把握诗人生命、诗风,也有益于提升课堂效率,激活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二)拓展题材无论教材内外,一些中华民族共有的情愫总激荡在不同作者、朝代、流派的诗歌作品中。
教学过程中,笔者常根据“春光”“送别”“边塞”等不同主题进行资源整合。
学生在课堂上比较、交流不同作品的相同、不同点,有效地深化了他们的古诗认知,升华了他们的人文情感,还有学习能力。
二、多元结合,古诗教学“交响曲”新课程背景下,人教版语文教材在编选古诗时,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有限的认知经验。
即便如此,囿于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价值观念的嬗变,小学生在古诗理解与鉴赏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也是目前语文课堂古诗教学“死记硬背”横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多元结合,奏响了一段段古诗教学的“交响曲”。
古代诗歌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类型。
2. 学会古诗文的基本鉴赏方法。
3. 听、读、赏、说结合,能朗读《宋词三百首》其中10首词,并能对古诗文进行基本的赏析和运用。
二、教学内容1.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类型。
2.古诗文的基本鉴赏方法。
3.《宋词三百首》中的词曲赏析。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初探古代诗歌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识别欣赏鲜明的文学艺术和审美特色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让学生在简单的了解中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2)古代诗歌的分类老师讲解古代诗歌的分类,如“五言绝句”、“七律”、“七言绝句”等等,并结合具体材料进行讲解。
2.展开环节(1)古诗歌鉴赏基本方法老师将介绍古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包括它的音韵、形式、词汇、结构、意象、主题等要素。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于某些古代诗歌进行简单的鉴赏。
(2)学习《宋词三百首》学生将阅读《宋词三百首》其中的10首词,并经过反复朗读和理解,理解它的表达方式、意蕴和感情。
3.巩固环节(1)词曲赏析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鉴赏古代诗歌《钗头凤》和《水调歌头》,学生理解其背景、作者及其思想,并进行对比研究,领会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2)表演展示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首词,并用语言、音乐、舞蹈等多种方式进行表演展示,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精神风貌。
四、教学总结本次教学聚焦于古代诗歌的鉴赏和学习,旨在让学生在简单了解中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从而更好的领悟和探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在教学结束之后,老师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全面梳理,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处理,以便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通过本次古代诗歌的鉴赏和学习,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分类、基本鉴赏方法以及表达方式、意蕴和感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们还通过学习《宋词三百首》和进行词曲赏析,领悟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读诗赏乐,探寻经典韵味--以《江南》为例谈“韵语文”教学
读诗赏乐,探寻经典韵味--以《江南》为例谈“韵语文”教学摘要:以汉乐府民歌《江南》为例,探讨经典古诗文教学中可用到的教学方法。
以此寻求和探索经典民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重视画面的感观以及领悟内容的能力。
关键词:经典诵读画面情感韵文是以押韵方式写成的文体或文章。
如辞赋、诗歌、词曲等,而在小学统编课本中以小古文、诗歌等形式居多,“韵语文”即是我们课题组提出的对小学课本中小古文、诗歌的统称。
现以《江南》一课为例,谈在课题探索研究中总结出的粗浅范本模式:一、《江南》教学初探初教汉乐府经典民歌《江南》时,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采莲的欢乐中,赏荷、观鱼之乐,感受采莲人愉悦的心情。
听到孩子们仿照古人有模有样的诵读声,那欢快的采莲景象、温婉动人的采莲女、自由嬉戏于荷塘中的鱼儿们,以及那朗朗上口的优美韵律无一不触动着我,经典古诗的魅力极大地吸引着我和孩子们。
但我总觉得,经典古诗的魅力应远不止于此,我期待着追寻她的脚步,渴望着能窥其神秘面目,进一步领略经典之风采。
二、积流成海,功在不舍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当我想要设计《江南》的微课程时,虽有以前执教的经验基础,但尚不够解读出《江南》的韵味,于是我查阅各种资料,了解其创作背景等相关资料,并加以整合,有了全新的教学设计思路。
《江南》是一首汉代乐府诗,这是一首歌唱江南劳动人民采莲时愉快情景的民歌。
前三句点明采莲季节、场合、地点;后四句描述鱼儿嬉戏的场景。
全诗使用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江南采莲时的优美意境。
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采莲人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耳听到许多采莲人的欢声笑语,亲眼看见采莲人的采莲场景一样。
于是我采用了三个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古诗的美。
活动一:反复诵读,体会经典民歌韵律美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我们反复诵读一首经典诗歌时,其中的真意便能跃然纸上。
我再读《江南》这首汉乐府诗是在工作后。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有哪些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一、了解写作背景,把握情感基调“诗”者,皆为感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相对于古诗词的温柔敦厚、含蓄隽永,“现代诗”则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表达起来相对情感明晰,易于理解,但要领会其精髓,都离不开对于作者及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
由于这些作品是作者在特定时间、特殊境遇的灵感迸发、情感宣泄,因此掌握了这些背景,对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并增进对诗歌的理解作用重大。
二、注重作品诵读,培养良好语感语文教学中,诵读是必需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诗歌读的方式要多样,合作读、齐读,可以读出诗的气韵和气势;个人朗读,可以读出诗歌的深层情感与个人理解。
同时朗读也要体现出层次感:初读,读准字音、节奏,感知诗情;再读,读出诗味,品味情感;品读,产生共鸣,感受诗歌的独特韵味。
在朗朗读书声中,使无声的文字变得有感情,使有限的语言富于活力,学生领略到汉字表达的奇妙效果,初步感悟诗句所积淀的文化气蕴,并逐渐提高对于现代诗的阅读欣赏能力。
同时,教师要重视范读的作用。
教师对诗歌理解后的真情朗诵,再配上恰当的背景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增强对于诗歌节奏、韵律及美妙音乐的感受力,更能激发起学生模仿、朗读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进一步的朗读、品味中,增强对诗歌的理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尊重独特见解,培养创新思维《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启发和熏陶。
对于同一首诗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应该在品读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教学目标:1、品读诗之韵、品味诗之意味、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丁香、雨苍意象的意蕴教学难点:诗的多重意蕴的探索凄婉迷离意境的营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暮春的江南,蒙蒙的细雨中,一条寂寥悠长的小巷。
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向我们缓缓走来,她有着丁香一样的芳香,朦胧美好而又凄婉惆怅……这样一幅美丽凄迷的画面正是戴望舒的《雨巷》所呈现出来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道诗。
整体感知:一、作家作品简介:戴望舒,现代著名诗人,《雨巷》是他的成名作。
这道诗写于1927年,当时政治风云激荡,诗人苦闷彷徨。
这道诗运用了象征手法,意蕴深厚,作者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二、学生集体朗读,对诗歌形成初步印象提问1: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提示:欢快?激动?忧伤?明确:低沉幽怨(凄凉、彷徨、伤感、痛苦)提问2:如何读出这种感情?提示:语速声调明确:缓慢、低沉教师示范阅读鉴赏提高一、意象分析这首诗有哪些意象,体现了什么情感?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雨巷:梅雨季节湿漉漉寂寥悠长丁香:孤高美丽忧愁的代表明确:奠定了低沉幽怨、伤感的情调。
三、丁香姑娘为什么结着愁怨、惆怅、叹息?是姑娘的愁怨,也是诗人的愁怨,也可能是为雨巷的颓墙而叹息。
结合写作背景,也可能是主梦想、国家、民族而忧愁。
四、丁香姑娘消散原因的探讨1、诗人与她邂逅,素昧平生,来去匆匆,没有理由留下来。
2、丁香姑娘是诗人想象中的形象,仅仅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之中。
3、丁香姑娘是诗人朦胧而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五、本诗特色1、象征手法,意蕴深远2、章节和谐,节奏优美3、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六、淡淡忧伤意境的领悟1、失恋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2、黑暗现实面前的无可奈何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品读诗之韵、品味诗之意味、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诗中众多意象参透出的依恋之情教学难点:以景写情的体会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诗歌教学初探
诗歌的讲解 历来被语 文教师们 视为畏途 , 因为 诗歌的意象解读 见仁见智 , 具有多样 化和模 糊性 的 特征。有些教师就借 口“ 只可意会 , 不可言传 ”或者 , 认为诗歌不可讲 , 一讲就 失 了“ 诗味” 而只让 学生一 背 了事 。 我选择诗歌教学 的第一个突破 口就是诵读 。通 过有感情 的朗读 , 使学生 达到流 利背诵 的 目的。首 先, 教会学生有感情 的朗读诗歌 , 因为 朗读可 以最直 接的品味到文字的旋律美 : 有些句子阳刚 , 你就要用 激昂高亢 的声调来读 ; 有些句子阴柔 , 你则须轻声细 气 , 吟慢读 。读 准字 音基 础上 提 出高 要求 , 语 浅 对 调、 语速 、 语气 、 节奏等进行具体指导 , 使声音更富表 现 力 , 到 以声 传 情 , 情并 茂 的效 果 。通 过放 名 家 达 声 录音给学生听 , 教师 激情 的范读 也可 以起 到意想 不 到的效果。班级中有 朗读天赋 的同学应该多给他们 展示 的机会 , 他们 的示范引领 作用不 可小觑 。同时 采用听读 、 跟读 、 合读 、 混 齐读 、 男女 对读 、 表演读 等 多种形式 , 使课堂充满琅琅书声。在读 的过程中 , 学 生能最直接感 受到诗歌 的语 言魅力 , 对诗歌 的理解 会更加深入 , 更易进入诗歌文字创设 的意境 , 味作 体 者诗中所传达出的情感 , 系 自己的生活体验 , 联 达到 思想上的共鸣。熟读 的基础上 要求背诵 , 因为背诵 方面可以增加其 文学积 累, 名言 名句的滋养 在潜 移 默 化 中 也能 起 到 陶 冶 学 生 情 操 的 作 用 , 到 以美 达
育 人 的 目的 。
新课标倡导学生 自主学习 , 就是让 课堂真 正成 为学生展示 自我 的天 地。充分 发挥 学 生 的主体 作 用, 由他们 自主 探求 , 获得 新 知。名诗 靠名 句 的支 撑, 讲诗要抓住 名句。先 由学 生找 出名 句并说 出理 由, 实际上挑出名句 的过程也是初步的 、 粗浅的鉴赏 过程 。对于名 句 , 应该 结合 高考 , 引导学 生 学会 鉴 赏, 体会诗人用词 的贴切精炼 和写景抒 情的巧妙 手 法 。老 师 只 作 引 导 , 出 问 题 , 学 生 自 己 发 表 看 提 让 法, 通过讨论 , 互相借鉴 启发 , 含英 咀华 , 出结论 。 得 从抓 意象人手 , 采用“ 想象 口述法 ”“ ,换字 、 减字 法” , 例如 :无边落 木萧 萧下 , 尽长 江滚 滚来 ” “ 不 这一名 句, 老师可以提 出这样 的 问题 : 这两 句诗 , 你展 开 请 联想看到 了什么样 的情 景?去掉“ 无边 ” “ 、不尽 ” 好 不好?“ 落木” 换成 “ 落叶” 行不行 ?又如 : 清照 的 李 《 声声慢》 开头 十四个叠词能 不能调换 位置?李憬 , 的“ 菡萏香 销翠 叶残 ’ “ 花凋谢 荷 叶破” : 荷 和 意思相 同, 让学生 比较其意境 和诗味 是否相 同。再 如叙事 长诗《 孔雀 东南 飞》 教 师 和学生 共 同研读 , 出疑 , 提 问: 为什么美丽贤惠 、 勤劳能干的刘兰芝不能博得焦 母的喜欢 ?仅把 悲剧 归结 为封 建 家长 制你 是 否 同 意; 如果你是焦仲卿 , 你会 如何处理 等。面对 问题 , 学生们发 言踊跃 , 甚至争得 面红耳赤 , 他们想法新奇 大胆 , 创新的火花不时闪耀 、 碰撞 。这些不仅锻炼 了 学 生 的思 维 敏 捷 性 和 口语 表 达 能 力 , 过 学 生 的 体 通 味细品 , 他们对文字的敏感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 对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提升文本理解能力。
3.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无奈。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寄予在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雨绵绵、杏花繁盛,极尽江南春光明媚深幽之态,连孝宗看后都连声称赞。
雨下着春过,花落时春深,美诗美景,历经流年,总能唤起与表达我们对春天的感受。
而在那个春天,在那句诗中,诗人陆游心里有何种滋味?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成长在偏安的南宋。
家庭的流离、国家的不幸、民族的不幸,使他从小就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收复失地的强烈意志。
因此立下了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请(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陆游人生经历青年时期少有才名,20岁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30岁礼部考试中第一,却被秦桧除名。
40岁1164年,张浚北伐时曾起用陆游,不久北伐失利,陆游也因“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而被罢免还乡;47岁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陆游任军中幕僚,又因投降派破坏,幕府被撤,陆游转回成都;51岁1175年,范成大守川擢用陆游,二人交游甚密,又遭嫉忌,受到诬陷“不拘礼法,恃酒颓放”而被免掉官职……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
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听秋之声品秋之韵----《听听,秋的声音》教学案例
听秋之声品秋之韵----《听听,秋的声音》教学案例设计理念:《听听,秋的声音》是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首现代诗。
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篇美的诗歌。
教学本课,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走进富有韵味的秋,走入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美、理解美、发现美。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预学一、经典诵读: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习习秋雨绵绵瓜果飘香五谷丰登果实累累层林尽染二、前置学习(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欣赏秋天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2、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思考: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2、检查词语认读情况。
手臂唰唰蟋蟀振动歌韵叮咛辽阔绽开匆匆掠过音乐厅3、交流: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点评】:通过图片,播放音乐向学生展示了秋天的美,创设了浓浓的、美美的秋日情境,带着孩子一起走进文本秋天诗情诗境中,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初步感知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
教师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各自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答案非常丰富,从颜色、美景上表达了自己眼中的秋天,使秋天成为一幅幅鲜活亮丽的画,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互学三、合作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自由读1-3小节,选择你喜欢的声音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带着感受有感情地读给组员听。
四、展示点拨: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黄叶对大树妈妈说些什么?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
感受诗歌的美——探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感受诗歌的美——探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摘要:诗歌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涵盖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学生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关键性影响,并且小学教材中涉及的诗歌通常具有更高的参考和鉴赏价值,有助于小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与理解古典文化的实用性价值。
基于此,通过分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积极意义,结合小学语文实际教学情况提出感受诗歌之美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美和潜在价值,从而奠定学生深厚的文学底蕴基础。
关键词:感受诗歌;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引言:诗歌不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清晰地感受古代社会生活的容貌与环境,促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古代风俗习惯、政治立场以及人文背景等文学知识。
另一方面,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同样有助于学生体会古代文人的风骨和道德情操,还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格,真正将诗歌独有的美感全面体现出来,推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长远发展。
一、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积极意义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诗歌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与缩影,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学因素,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既有助于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同时推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使学生从诗歌中感受民族精神的魅力与风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与文学水平。
当今时代,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进步的大环境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渐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的学生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角色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大诗歌鉴赏力度,带领学生深入感悟诗词中蕴含的精神品格,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主能动性。
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古诗词原本就具有极强的鲜明性、节奏性以及概括性等特征,在文学表现、形象意境以及情感共鸣等方面均有着明显优势,并且大多诗词歌赋对仗工整、韵律鲜明,学生在诵读时可以处于朗朗上口的状态,不仅能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能促使学生从诗歌中感受经典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七年级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10篇】
七年级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10篇】王湾的一首《次北固山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的愁绪。
品读诗词之韵,传承中华文化——以《登鹳雀楼》为例
教学较之以往各版本的教材,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选的古诗文数量大大增加。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将学习、品味古诗文的方法教给学生,而且要以儿童的视角,以贴近儿童的方式,引导学生与古诗“对话”,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用文化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也是古诗教学的归宿。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低年级古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诵读浅近的古诗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优美的语言。
”这为我们备课提供了尺度参考。
本文以统编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为例,浅谈如何落实低年级古诗教学。
一、品声韵之美“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古诗文,发之于声,首先是一种声音作品。
因此,我们可以先从声音的角度进行解读和学习。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直观感受为主,他们可以在声音中感受形象、体会情感、理解诗歌。
因此,我们不妨将诵读作为这一阶段学习古诗的主要路径。
如何读好古诗?最基本的应是把握好节奏,读好平仄,读好韵脚。
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这些概念并不容易掌握。
所以,在这一阶段的诵读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发挥示范作用,以范读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学会诵读。
首先是节奏。
节奏,是诗歌语意的停顿,也是情感的直接体现。
就《登鹳雀楼》而言,我们根据诗歌大意进行划分,很容易就能明确应读成2/3节拍,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选入低年级的诗词大多浅显,节奏停顿也相对明显,因此,教师无需过多讲解,先示范,再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在读中学习、体会即可。
其次是平仄。
古诗的读音自古就有平仄之分,一般说来,平长仄短,平高仄低,平仄交错,循环反复,读来更有韵味。
“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尽”和“黄河入海流”中的“入、海”为仄声,读的时候气息应短促、滞涩、紧张,结合诗境来看,其实就是要读出傍晚时分的暮气即将笼罩大地的压抑之感。
“欲穷千里目”则是以入声字“欲”开头,又以入声字“目”结尾,一句中,入声字首尾呼应,抑扬顿挫的对比更加鲜明,因此,这句要读出一种强调、突出、转折的意味,表达出压力感和紧迫感。
《诗经之韵:古代诗歌的审美特点与意义解读》
《诗经之韵:古代诗歌的审美特点与意义解读》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深受世人喜爱和崇拜。
《诗经》作为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凝聚了众多古代诗人的智慧与才情,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审美特点和深刻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解读《诗经》中的韵脚、节奏与意象等要素,探讨古代诗歌的审美特点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1. 《诗经》的韵脚韵脚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音韵的重复和变化,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在《诗经》中,韵脚的运用尤为精彩,使得诗歌更加婉转动人。
1.1 押韵的美感韵脚的最基本形式是押韵,即相邻的句子或句段的末尾音节相同或相似。
在《诗经》中,常见的押韵方式有平水韵、仄水韵、平声韵和仄声韵等。
通过押韵,诗歌的节奏感更强,使得诗歌更具有音乐性。
例如《诗经·卫风·黍离》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未见君子,憔悴如也”,其中的“蕨”和“也”形成了押韵,使得整首诗更加韵律优美。
1.2 近音的妙用除了押韵外,《诗经》中还运用了近音的技巧,即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音节放在相邻的位置,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效果。
例如《诗经·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其中的“夭夭”和“灼灼”虽然不完全押韵,但音节相似,通过这种近音的运用,诗歌增添了一种婉转动人的美感。
2. 《诗经》的节奏感节奏感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节奏的安排和变化,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在《诗经》中,节奏的运用尤为出色,使得诗歌充满了动感和韵律。
2.1 旋律的起伏《诗经》中的诗歌往往运用了交替的长短句,使得诗歌的节奏起伏有致。
短句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简洁明快,而长句则能够展现出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例如《诗经·邶风·击鼓》中的“击鼓其鸣,踊跃用兵”,首先是两个短句,语言简练,节奏明快,随后是两个长句,表达出一种豪情万丈的气势。
2.2 音律的变化《诗经》中的诗歌往往通过音律的变化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诗歌教案教材分析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感悟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课所选诗歌为《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对幽州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2. 教材特点:(1)意境阔大,情感深沉。
诗人通过对幽州台的描绘,展现了宏大的历史画卷,抒发了自己对时代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2)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3)诗歌形式自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教材地位:《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2)把握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品味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3. 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爱莲说》教案:品味唐诗韵味,激发学生文化自信心,增强文化自觉
《爱莲说》教案:品味唐诗韵味,激发学生文化自信心,增强文化自觉。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爱莲说》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唐诗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深入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了解唐诗的历史和基本特征,重点介绍唐诗的韵律和格律体制,并向学生解释唐诗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2.介绍《爱莲说》的作者及其历史背景,分析诗歌的情感、意境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
3.分析《爱莲说》的语言特点,解读诗歌隐喻和象征意义,探讨唐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价值。
4.对唐诗进行同义扩展,扩大学生对唐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广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唐诗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情感表达等,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互动授课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参与到互动授课中,与学生进行多轮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课文分析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文分析的方式,深入挖掘唐诗文化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让学生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教学过程1.唐诗的介绍。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唐诗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征。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诗歌在唐代达到了高峰,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格律体制,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
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韵律规则、格律体制和流派特色等方面,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唐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感受唐诗文化的魅力所在。
2.介绍《爱莲说》了解唐诗的基本知识之后,我们将具体学习一首唐诗《爱莲说》,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唐诗的情感和意境。
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唐代著名诗人周仲犯和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再给学生播放《爱莲说》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感情。
低段古诗教学中的诗韵、诗情——《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当代教科研2017年第7期22低段古诗教学中的诗韵、诗情——《赠刘景文》教学反思李 菊(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洞山中学)“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尽,菊残,橙黄,橘绿,好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末冬初图。
“傲霜枝”的气节,“君须记”的感人真情,“橙黄橘绿”的美好景致。
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独特的视野,一改“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悲秋基调,把萧条的秋末冬初写得富有生机、诗韵。
《赠刘景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人苏轼与时任两浙兵马总督的刘景文交情颇深,很敬重刘景文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诗寓情于景,借物喻人,把对友人刘景文品格与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景物的描写中。
在表达对刘景文的崇敬、钦佩、鼓励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这样一篇寓情于景又借景抒情的文章放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面对的是一群六七岁的天真孩子,课前我反复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如何突破教学难点,悟出诗情,品析人物性格?如何做到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又能突出古诗精髓?教学中,以季节为导入,让学生说说积累的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一是为了回顾积累;二是为后面的拓展作铺垫。
读题后,理解“赠”的含义进行质疑。
谁赠?赠谁?为什么赠?赠送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基于以前学习古诗的基础,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不难找到诗中描写的景物:菊、荷、橙、橘,但“擎雨盖”和“傲霜枝”的理解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还是有困难的。
于是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识记“擎”,“擎”与手的动作有关,做动作理解“擎”,结合看图,理解“擎雨盖”指的就是荷叶。
古诗的前两行写出了秋末冬初时的破败、萧条、凄凉,但凄凉中又蕴含着对高尚节操的赞美,这也是本首诗的难点。
教学这一环节时,抓住“傲”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教科潮·教学设计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长河里的璀璨明珠。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古代诗歌是小学生感受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窗口,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对于孩子良好的思想情操和文学艺术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发布时间:2023-02-17T06:33:22.06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488期作者:陈秋雁[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总书记所强调的,落实到语文学科,体现在核心素养中,正是“文化自信”。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下沙小学518000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涵着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灿烂的诗歌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古诗词教学,是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植古诗词教学,深入挖掘诗词背后的文化涵义,合理设计古诗词教学内容和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提高文化自信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总书记所强调的,落实到语文学科,体现在核心素养中,正是“文化自信”。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古诗词历史悠久,富有文化韵味,能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词与培养文化自信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该自觉、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应在古诗词教学中调整教学策略,在促进学生加深对诗词理解的同时,提高文化的涵养、文化的自信。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1.了解诗史,领略诗坛之盛。
(1)了解古代诗词发展历史。
学习古诗词,不能忽略古诗词的发展历史。
小学生不必过多研究古诗词发展的历史,但必要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灿烂的文化历史了解,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的奇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2)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故事。
《尧典》中所说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古诗词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还某种程度上抒发了诗人的理想。
古诗词的背后都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我们在古诗词教学时,不妨适当结合古诗背后的精彩故事,引发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教学之法品诗歌之韵
[关键词]古典诗歌诗歌教学鉴赏
一、古典诗歌的类型
(1)写景抒情类。
或借景表达美好志向,或体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如杜甫的“登高”,借对秋江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志不得伸的感情。
(2)怀古咏志类。
或缅怀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苦闷,或抒发对国家时局的忧虑。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赤壁古战场的雄奇壮丽,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3)送别诗。
或表达依依惜别、旷达劝慰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写的是情人间眷恋缠绵之情。
另外,还有边塞征战类、山水田园类、思乡怀人诗、爱国诗、爱情诗等。
了解诗歌的类型,有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便于分析诗歌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广泛、深刻。
二、在诗歌教学中适当渗入诗歌鉴赏术语
(1)情感类。
哀怨,向往,憎恶,忧愁,怀乡思亲,离愁别绪,追古伤今,忧郁沉闷。
(2)抒情方式。
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三、在诗歌教学中理解诗歌意象的含义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就人物而言,有忧国忧民的形象(“长大息以掩涕兮,袁民生之多艰”);求贤若渴的形象(“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钟情田园山水的形象(“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等。
就事物而言,有表示离愁别恨的“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浮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作为思乡怀人的代名词的“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叫;表示爱情的“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比喻高洁坚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的“菊”、“松”、
“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等。
但是,对意象的理解要防止绝对化。
如“梅”这一意象,在陆游和毛泽东词中是截然不同的。
除此之外,还需了解一些典故,因为古诗中诗人用典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
了解典实,才能准确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熟悉背景,知人论诗
理解诗歌作品,一定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境遇、思想。
如李白曾被流放夜郎,途经白帝城,遇赦返回江陵。
“早发白帝城”就是借写景来表达诗人获赦时喜悦欢快的思想感情的。
五、抓标题,领会主旨
标题是内容和主旨的体现,读标题往往能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字透露出全诗的感情基调;揣摩“春望”、“望岳”中的“望”字就能领会全诗的主题等。
六、抓诗眼,体味情感
“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空”就是这两句诗的诗眼,草色自绿、黄鹂空鸣,反衬出祠中凄凉冷落气氛。
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教师讲解中重点分析“自”字,是移情于景,从而抒发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难以排遣的伤感。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抓住诗眼对理解作者的感情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