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课件(12张PPT)

合集下载

《登泰山记》课件(共3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课件(共3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请赏析:“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明确:这一比喻写出了西边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 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解读第四段】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 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岱祠:东岳大帝庙。 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这里指乾隆登泰山时住过的宫室。 是:这。 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灭。 当:在。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是写泰山山顶雪后美景 的名句,请赏析。
明确:“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 奕奕传神;“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 和雪光相映的奇景,壮观美丽。
3、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 试分析。
明确: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
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告归田里。 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 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 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 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生字词
提问:从作者由京师来泰山的路线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旅 程的什么特点?由此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1、第五段写了哪些自然景观?有什么作用?
明确: 自然景观:“三多”、“三少”、“三无” 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 的特征。虽无细部刻画,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简练,准确 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2、结句“雪与人膝齐”能否删掉?
明确: 不能。结句把作者在深雪中迈步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 泰山形象融为一体,既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又留有令人回味的余 地。

登泰山记(课件)(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课件)(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总结:按登山游览的顺序描绘景物,条理清晰,详略分明。
品观感
找出描写作者游览泰山前后周围天气环境的词句, 说说作者游览所遇到的情形。
来泰山: 乘风雪


登泰山: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阻 看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赏泰山
看山石 雪与人膝齐
通过动词来品味作者的心情
• “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 多一份生动。
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主张散文写作讲究 义理(有思想有情趣)、 考据(材料真实准确)、 辞章(结构巧语言精)三者兼长。
代表作家作品 姚鼐《登泰山记》 “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
课文第一部分,作者概括介绍了( 泰山 )所处的地理位置 ,点出( 日观峰 ),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
你有过类似经历吗?
你有何感悟,你联想到什么?
世之奇伟、险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思考:
作者在写景时,运用了修辞以及写作手法, 既生动又简洁地描绘了泰山的景色。找出文章 中的句子,说说其表现特点和表达效果。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作者在冰天雪地的冬日登临泰山, 其艰难可知,又在文中全不见一丝寒 气,到处是雪后的奇景和明媚的阳光。
写作特点一: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多采
用侧面烘托的办法。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答:写出旭日初升时从日观峰俯瞰群山所见的景象。 “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特点(山上都是积 雪,故而被日光照着的地方是红色,未被照着的地方 是白色); “而皆若偻”以比喻手法烘托出日观峰之上的雄伟气 势凌驾于群峰。 4、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登泰山记》PPT优秀课件

《登泰山记》PPT优秀课件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汶水(wèn) 济水(jǐ) 徂徕(cú lái) 樗蒲(chū pú) 绛皓(hào)
初读课文 【思考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明确 以游踪为主线,以时间为辅线。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问 题 探 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阳:山的南面 ②阳谷:山南面谷中的水 ③当:在
【思考3】研读第三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 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问 题 探 究
【思考3】研读第三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明确 “扬”“击”“皆”。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 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充满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明确 “负”“烛”。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 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 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 生动地描画出了积雪的光彩。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②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③磴:石级 ④循:顺着 ⑤崖限: 像门坎一样的山崖 ⑥几:几乎 ⑦负:背 ⑧烛:照 ⑨居:停着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 记述登山时间、同伴、路线,着力叙写登山的艰 巨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 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 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 刻。

《登泰山记》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正的,很少圆形的。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 ,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
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第6段: 桐城姚鼐nà i记。
《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 《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 《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第1段:
泰山之阳,汶wè n水西流;其阴,济jǐ水东流。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动摇荡着 托着它。 或曰 : 此东海 也。 回视日观以 西峰, 或 得日或否, 绛jià ng皓 hà o驳色,而皆若偻lǚ。 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 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 躬致敬的样子。
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对应关系
写作背景
“鼐尝谓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 异趋而同为不可废。”
——姚鼐《复秦小岘书》
义理 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 考据 研究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文章)辞章 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
题目解读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 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写作背景

《登泰山记》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自然段介绍泰山冬季景色,“三多三少”, 寥寥几语,便将冬日泰山苍劲峻峭的总貌勾勒 出来,用笔俭省凝练。
总结:
•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 山及其 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 第二段:记述登泰山的经过,极力叙写登山之 艰难和山巅之景的开阔雄浑(静景)。
• 第三段:观日出,描写泰山日出前后瞬息万变 的雄奇景色(动景)。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文章第三段观日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 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时间顺序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 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前后瞬息 万变、奇异壮丽的图画。
3、乘风雪—— 冒着
4、长城之限—— 界限
5、崖限当道者——门槛
6、道皆砌石为磴—— 石阶
7、余始循以入—— 顺着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介词,在
2、余始循以入—— 连词,相当于“而”
3、至于泰安——古今异义,古义:动词“至”与介词“于” 连用,表示到达;今义:连词,表示另 提一件事情。
4、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大风扬积雪击面
日待出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日将出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动摇承之 奇
回视日观以西峰
丽 壮
日出后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翻译: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 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都像是鞠躬的样子。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共42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共42张ppt)

日观峰


北长


面城


阳,山南水北谓之阳。 阴:山北水南谓之阴。

汶 水 西
概括第一段内容,并分析第一段写作思路。
总写泰山的地理位置与环境:
南北分流——汶水、济水(面) 南北分界——古长城 (线) 最高之处——日观峰 (点)
作用: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铺垫
(三)理解文意·第二段
我在
从 乘,冒着 经过
时间 19:00-21:00 21:00-23:00 23:00-1:00 1:00-3:00 3:00-5:00
时辰 戌时(黄昏) 亥时(人定) 子时(夜半)丑时(鸡鸣) 寅时(平旦)
更点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姚鼐在泰山日观亭观看日出之景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写 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又是如何体现的该特点?
台阶,石阶 通“又”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所说的
沿着,顺着 少于,形作动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
山名 再,又
山顶
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遂:相当于“而”,表顺承,翻译成“就”
明确: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
一程山水一人生
鼐姚
泰山壮丽之景
东岳 西岳
泰山
南岳 北岳 中岳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 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之称。
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 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 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 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

16.2《登泰山记》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16.2《登泰山记》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4.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姚鼐希望“浮览山 川景物以消其沉忧”,那么他的愿望实现 了吗? 明确:他的愿望实现了。当与子颖在除夕 共同领略了“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 如画”“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的人 间胜景时,他仿佛也从充满忧思的现实中 抽离出来,达到了“宠辱偕忘”之超然境界 。
环节四:体会民族审美心理
明确:与挚友“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在“大风扬积雪击 面”中领略了日观峰的极顶胜景,其内心关于辞官得失之迷雾已 然消散净尽,对于官场沉浮的“沉忧”也彻底抛却。行文至末尾, 其情感逐渐归于平静,因此行文语气上趋于缓和,对景物的描写 也显得淡然。这是行文的水到渠成,也是姚鼐内心宁静、心无挂 碍之自然外化。
为何要“登泰山”?
提示:参照课前预习导学第4点。 明确:“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可见姚鼐本是怀着深沉的忧思前往 泰安的。
为何不走寻常登山路?
1.文中写到:“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 水,余所不至也。”如写登泰山,只安心写自己所走的路径便是,为何要 郑重交代自己没有去的地方呢? 明确:如写作背景所述,乾隆三十九年是姚鼐人生的重要节点。当时他 面临是否要辞官的“抉择”,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前方有路,究竟往哪条 道走呢?古人走的路?常人走的路?姚鼐都没有走,他选择了自己的这 条路。交代“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以及东谷这条“余所不至”之路,实则别 有深意。三条路,既是姚鼐登山时面临的抉择,也象征着他当下面临的 人生抉择。
姚鼐在泰山之景中得到的启迪,在同期 写的一首诗更为明显地表达。
《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男 儿自负乔岳身,胸有大海光明暾。即今 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
姚鼐登顶泰山,除了震撼之外,他还有 意识地将自我化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物, 从而获得了与泰山日出一般的力量,一 般的胸襟。

《登泰山记》PPT课件

《登泰山记》PPT课件

为什么是《登泰山记》和《赤壁赋》比肩而立? 《小石潭记》 ?《石钟山记》 ?
一乐山,一乐水;一古朴刚劲,一灵动洒脱; 各有其美,各臻其妙。自然山水,安放心灵。
自然山水 安放心灵
《故都的秋》:小家大国处处不幸,正是一个“悲秋”之际。 《荷塘月色》:写《荷塘月色》那几天,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
想要摆脱那些白天里“一定要说的话,一定要做的事”。 《我与地坛》:被命运囚禁在轮椅上的史铁生。
姚 鼐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上册
姚 鼐
“典要凝括。具此神力,方许作大文。世多有登岳, 辄作,读此当为搁笔。”
——清.王先谦
不喜欢29人 局部喜欢:15人 喜欢:6人 单调,枯燥,感觉在读文字版地图, 没有明显的情感或哲理
任 务一
《登泰山记》的“神力”是否被夸大了?
始循以入,读一读:
朗读文中喜欢语句、语段, 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 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 顶。
任务二
正值壮年,并非仕途受挫,为什么选择辞官? 既不顺路,又难登攀, 为什么选择登泰山? 非春秋假日,不归家团圆,为什么选择这一天?
正值壮年,并非仕途受挫,为什么选择辞官?
既不顺路,又难登攀, 为什么选择登泰山? 非春秋假日,不归家团圆,为什么选择这一天?
中国人,中国心:民族审美心理
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样的文化很中国
22年北京冬奥开幕式,这样的文化很中国
9曰23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这样的文化很中国
9曰23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这样的文化很中国
作业:课本插图事件之后,学校决定结合各学科
课程开展“这样的审美很中国”系列民族审美认识活动, 包括“音乐与民族审美”“绘画与民族审美”“建筑与 民族审美”“文学与民族审美”等,学校文学社开展征 文活动,请以“这样的文化很中国”为主题,结合初高 中所学,写一篇文章,表现中国式审美心理,完成我校 文学社创作投稿。

《登泰山记》PPT精品课件

《登泰山记》PPT精品课件

山的北面 阴天,没有阳光 暗中 阴影,树荫 阴冷,寒冷 光阴,时间
梳理知识
3.一词多义 (2)坐 ①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③王曰:“何坐?”曰:“坐盗。” ④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坐在 同“座”,座位 因……而获罪 因为
3.一词多义 (3)及 ①及既上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③其贤不及孔子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第16课
登泰山记
激趣导入:
山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基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周流无滞,似知者通过事理; 山,厚重不迁,似仁者宽厚仁爱——无不在自然山水中见出宇宙的生命。天以刚健不已为德, 人以发奋图强应之;大地坤厚,君子以厚德载物应之。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生命共感”,所 以山水文学需要用生命去体验。而《登泰山记》这篇山水游记可谓处处涌动着生命之美。
梳理知识
等到 和 比得上
梳理知识
3.一词多义 (4)道 ①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⑤万户侯岂足道哉
道路 5)以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余始循以入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⑥以刀劈狼首 ⑦属予作文以记之 ⑧皆以美于徐公
5.文言句式 (1)崖限当道者 定语后置句 (2)此东海也 判断句
第三章
任务活动
理清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巨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片段分析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 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风景,展现出 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

《登泰山记》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太阳出来时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 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作者没有写红云幻成半圆形,以 极快速度跃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量。旭 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 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 此为止。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诸山,阳光照射到的,呈红色;照不到的,依 然白色。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有如杜甫的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
课堂小结
这篇山水游记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 文章以精妙凝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 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 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文言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定语后置句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 “限当道”为“崖”的定语。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 1、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 谓语:见) 3、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 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共42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共42张ppt)

重点正音
姚鼐 ( nài ) 汶 ( wèn ) 水 济 ( jǐ )水 南麓 ( lù ) 砌 ( qì ) 石 石磴 ( dèng ) 徂 ( cú ) 徕 ( lái ) 戊申 ( wù ) 晦 ( huì ) 日 樗 ( chū ) 蒱 ( pú ) 绛 ( jiàng ) 皓 ( hào ) 驳色 若偻 ( lǚ ) 岱( dài )祠 少圜 ( yuán ) (同“圆”) 石罅 ( xià ) 齐膝 ( xī )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shǎo)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 巅(diān)。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 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dāng)道者,世 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jī)不可登。及既上,苍山 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 泰 山 记 鼐 姚
教学目标
1、准确诵读,疏通文意, 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

文化常识。

记 3、体会写景语句之精妙。 鼐 姚
岱 岱 泰 天会

—— • —— • —— • —— • —— •


元下
张 志 纯 《 泰 山 喜 雨
秀 , 霖 雨 遍 人 间 。





元,
贾 鲁 《 登 泰 山
戊(wù)申晦(huì),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 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chū pú )数十立者, 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 (jiàng)皓(hào)驳色,而皆若偻(lǚ)。

登泰山记ppt精品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ppt精品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泰山四大奇观 一般指:泰山日 出、云海玉盘、 晚霞夕照、黄 河金带。另一 说:旭日升、 晚霞夕照、泰 山佛光、云海 玉盘。
传说泰山为盘古开天辟地 后其头颅幻化而成,因此 中国人自古崇拜泰山,尊 其为五岳之首,有“泰山 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历代帝王君主多在泰山进 行封禅和祭祀,各朝文人 雅士亦喜好来此游历,并 留下许多诗文佳作。
登泰山记PPT优质课件—高中语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完美课 件)
重点字音:
汶(wèn)水 南麓(lù)
砌(qì)石
磴(dèng) 徂(cú)徕(lái) 晦(huì)日
绛(jiàng)色 若偻(lǚ) 樗(chū)蒱(pú)
石罅(xià) 膝(xī)盖
登泰山记PPT优质课件—高中语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完美课 件)
登泰山记PPT优质课件—高中语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完美课 件)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 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 阳:山的南面。汶(Wèn)水:也叫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 西南流经泰安东。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 现通称山涧。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古长城: 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日观峰:在山 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 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 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 以南十五里。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 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 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ppt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ppt课件

清朝桐城派简介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 派,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 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 城三祖”。他们对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 论和鲜明的主张。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 废”,就是要以“辞章”为手段,即写作技 巧;以“考据”为凭借,即借用文献资料; 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即探求道理。
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
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
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载入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名录。
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描写了哪几幅图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这天看了路上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虽无细部刻画,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道:走路,形容词作为动词。 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即探求道理。 杂树很少,多是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桐城人姚鼐记述。 我起初沿着中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省略句,(余)与子颖坐(于)日观亭 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 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描写了哪几幅图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人文景观: 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登泰山记》课件PPT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登泰山记》课件PPT
(五)文言特殊句式: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判断句 ) 余始循以入。( 省略句,“以”后省“ )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之崖”限当道者。( 定语后置句 )
( 【名 示校 范课 教堂 学) 课部 件】编部版编语版文语必文修必(修上() 上《)登泰 《 山登记泰》 山P记PT》-优 -全秀文课课件件【(标推准荐版)本】
( 【名 示校 范课 教堂 学) 课部 件】编部版编语版文语必文修必(修上() 上《)登泰 《 山登记泰》 山P记PT》-优 -全秀文课课件件【(标推准荐版)本】
( 【名 示校 范课 教堂 学) 课部 件】编部版编语版文语必文修必(修上() 上《)登泰 《 山登记泰》 山P记PT》-优 -全秀文课课件件【(标推准荐版)本】
意思:A 看;B 审察;C 对待;D 眼力,目光;E 比照 ,比较
(名校课堂)部编版语文必修(上) 《登泰 山记》P PT-优 秀课件 【标准 版本】
5.坐
A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B 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 C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 停车坐爱枫林晚
意思:A 与“站”相对,坐在;B 判罪;C 通“座”座 位;D 因为
通“彩” 大红色
:此东海也。
丹 或
朱砂 有人
精读文本,疏通文意
回视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 驳色,而皆若偻。
或 有的
绛 大红色 驳杂 偻 驼背
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文章通过写泰山 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 ?描写了怎样的胜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五鼓,坐日观亭,待日出。
日出前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 蒱数十立者,山也。
(二)词类活用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2.其阴,济水东流 3.明烛天南 4. 道少半,越中岭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6.山多石,少土 7、极天云一线异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悲伤】【洒脱】
【哲理之水月】
【哲理之风雪】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
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明月……”
【超然物外】【以历绝美】“及既上,苍山负雪。”
登山临雪 心灵远游
——观学者游记,感人生情怀
《登泰山记》姚鼐
创设学习情境一
《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富有层 次地写了“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 “哲理之水月”,“水月”融“景情理”于 一身,那么《登泰山记》又是如何融“景情 理”于一身的呢?
景情理
景 情理
学习活动一:登山临雪,品情析理。
1.初读寻“雪”,疏通文意。 2.深读赏“雪”,概括印象。 3.精思探“雪”,体悟情感。 4.深研悟“雪”,理解哲理。
精神突围、豁达成熟 目的 心灵安放、华丽转身
自然山水,安放心灵。
苏轼“夜游赤壁”——对比—— 姚鼐“登山临雪”
苏轼被贬黄州, 仕途坎坷,人生 低谷,夜游赤壁,
把悲喜之情与 超然物外的人生 之理融入赤壁 “水月”中 ,
实现了乐观豁 达的精神突围。
异中有同
自然山水 安放心灵
姚鼐养亲辞官, 仕途尽头,人生 路口,登山临雪,
学习活动二:神与物契,心灵远游。
任务:
结合创作背景及“水月”与“风雪”中蕴 含的“情理”,对比苏轼“夜游赤壁”与姚鼐 “登山临雪”的“目的”有何异同?
“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夜游赤壁
登山临雪
【赤壁之水月】
【自然之风雪】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歌窈窕之章”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若带然。”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愉悦】【喜悦】“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历史之水月】
【人生之风雪】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大风扬积雪击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把赞美之情与 攀登以历绝美的 人生之理融入苍 山“风雪”中,
实现了超然洒 脱的心灵安放。
暂将心灵寄山水,神与物契我自安。
总结全文
登山临雪 苍山因负雪而奇绝,人生因乘雪而精彩。
心灵远游 暂将心灵寄山雪,神与物契我自安。
布置作业
1.梳理文中的“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等文化常识。
2.群文对比,神与物契。
侧:“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侧:“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侧:“皓驳色”
风雪击面图 群峰负雪图 丹日映雪图 绛皓雪峰图
喜悦、热爱 洒脱、乐观 热爱、赞美
(戊申晦)
日观数里内
正:“冰雪”“雪与人膝齐”
寒天厚雪图
侧:“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超然、豪迈
深研悟“雪”,理解哲理。
苍山负雪之美,雄浑壮丽之美,气象万千之美, 这是眼中“自然之风雪”,自然之美。
乘雪赴山之美,兴奋无畏之美,豪迈洒脱之美, 这是心中“人生之风雪”,人生之美。
苍山因负雪而奇绝,人生因乘雪而精彩。
经历风雪,不断攀登,以历绝美! “哲理之风雪”
创设学习情境二
姚鼐“登山临雪”写出了
“自然之风雪”“人生之风雪”“哲理之风雪”。
苏轼“夜游赤壁”写出了
“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 “文人在自然山水中安顿自我”的文化传 统,文人寄情自然之景,以获得物我相融、神与物契的精神境界。 请完成以下题目:
① 《醉翁亭记》:欧阳修把心灵安放在自然山水中,
将 之情与
的人生之理融入
中;
② 《小石潭记》:柳宗元把心灵安放在自然山水中,
将 之情与
的人生之理融入
中。
谢谢
“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范晞文《对床夜语》

时间/游踪
十二月至丁未
赴泰安 及登山途中
小细节
正面、侧面或映衬
正:“乘风雪”
侧: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大印象
体会特点、概括雪景图
乘雪赴山图
情感
结合“印象”体悟
兴奋、无畏
丁未
山巅
正:“苍山负雪” 侧:“明烛天南”
苍山负雪图
戊申晦,五鼓
日观亭
正:“大风扬积雪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