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核心考点回扣练200题 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00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主要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古代中国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蔬菜等。
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农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制度、税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农业在古代社会中也起到了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导,包括纺织业、瓷器业、木器业等。
古代手工业发达,技术熟练,产品品质精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手工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原材料和产品。
最后是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商业为中心,城市作为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积聚了大量商品和商贾。
商业经济促进了商品产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交往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的开通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封闭和自给自足为特点。
各地的生产和消费都较为独立,难以实现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系。
其次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再次是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广泛控制和干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经济,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市场监管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考向预测本专题考试大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其主要内容为小农经济,井田制,土地私有制2.手工业的发展,其主要内容为青铜器,铁器,瓷器,丝织品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其主要内容为城市商业发展,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帮的出现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业方面:小农经济的形成、汉代田庄的特点、租佃制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2.工商业方面: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本专题多以农业或商业为突破口进行设计,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是命题的重点。
知识与技巧的梳理【知识框架】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23考点二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回扣练200题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专题 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造和特色18.[ 农具的使用 ]1976 年甘肃玉门火烧沟旧址出土了大批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月判定为公元前16 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示()A.夏代对甘肃地域的有效统治B.商代农业生产广泛使用铜器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精密D.先秦期间已经使用铜制农具答案D分析仅凭铜器的出土尚不足以说明夏代对甘肃地域的有效统治,且鉴准时间处于夏商交替期间,故 A 项错误;资料不可以说明商代农业生产广泛使用铜器,史实错误,且时间不符,故B 项错误;资料反应的是夏商交替期间并不是西周,故C 项错误;据资料“出土了大批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期间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 D 项正确。
19. [ 土地制度 ] 《礼记·王制》记录:田户帮助耕作公田,私田就不再纳税;公家分派的农田和宅地严禁出卖。
对这一记录所波及的土地制度评论正确的选项是()A.是国家克制土地吞并的手段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这类制度拥有公私二重性质D.土地商品化的趋向特别严重答案C分析抓住资料“《礼记·王制》”“公田”和“私田”,可判断资料所波及的土地制度为商周期间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土地吞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故 A 项错误;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期间产生,故 B 项错误;在井田制下,有“公田”“私田”之分,规定“私田就不再纳税”,可知政策相对宽松,有公私二重性,故 C 项正确;从资料“公家分派的农田和宅地严禁出卖”可知土地商品化的说法错误,故 D 项错误。
20. [ 农业生产模式] 《对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早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 合今 1.0517 石 ) ,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 合今 3.76 石 ) ,薄田亩十石( 合今 2.89 石) ”。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获取推行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成效明显D.小农生产的优胜性展现答案B分析精耕细作的特色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经过提升耕作技术,来提升单位面积产量,材猜中战国早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升,正说了然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分考点知识整理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石器锄耕;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技术,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犁耕技术:西汉出现耦犁,东汉出现一牛挽犁,隋唐出现出现曲辕犁。
水利技术:战国秦蜀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汉代关中创造的“井渠”。
灌溉技术:曹魏的翻车;唐创制了筒车和高邮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4)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
③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④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考点2、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产品仅供贵族和官府使用;产品主要是武器等军需品和奢侈品。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社会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纺织、冶金、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冶金: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制瓷: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和粉彩。
纺织:汉代开辟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结构复杂精密。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③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④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⑥长期领先于世界。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历史中,古代中国经济是一个重点考察内容,它不仅关乎历史文化,更涉及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
其中,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和特点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贸经济。
农业经济: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形式。
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种植和养殖。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古代农业生产中,水利工程的创新使得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
早在公元前2200年,我国开始修建渠道、水闸以及翻地等农业水利工程。
通过水利工程的使用,千年古河道灌溉制度的运用,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也使得中国的农业产品出口量及内部供给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在古代中国,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对农业的扶持一直是古代政府的首要任务。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吸引力在于市场需求的旺盛,生产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在秦朝即已形成,因此使得农村经济体制逐渐稳定,以及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也逐渐形成。
手工业经济:手工业经济也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制物、制器、制衣等各种行业都逐渐发展起来。
古代的手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堪比现代工业,受到精湛的技艺的制作的工艺美术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古代的手工业也不同于现代工业,其生产主要基于农村手工作坊,工人在家中制作产品,同时也满足着当地居民的需求。
产品主要根据当地特色进行生产和销售。
在手工业的发展中,商业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生产流通渠道拓宽,生产物品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商贸经济:商贸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商贸经济关注的是产品的交流与分配。
在古代中国,商贸经济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是古代中国和汉代社会最蓬勃的时期。
贸易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开始,与此同时,货币经济的兴起使得贸易活动的范围和种类都得到了扩大。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考点梳理]考点一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1.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隋唐出现曲辕犁。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农具;翻车、筒车、耧车。
(2)生产技术:牛耕,都江堰、白渠,耕耙耱技术。
(3)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
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影响: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
(2)夏商周: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
考点二古代手工业的辉煌1.西周:官营,青铜铸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形态并存。
2.汉代:开始用煤炭冶铁;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方烧制白瓷。
4.隋唐:制瓷业形成独立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
6.明代中叶: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7.清代: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
考点三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突破1.先秦:‚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
2.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开通丝绸之路。
3.隋唐: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
4.宋元:使用‚交子‛;市坊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
5.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考点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1.‚重农抑商‛政策(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
(2)内容: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
(3)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考纲要求]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识主线归纳总结 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
1.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脆弱的小农经济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
(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1届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据历史记载,汉代的大地产有些是自己经营的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一体的生产组织,但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地租率一般为产量的一半。
由此可见,汉代的大地产的存在() A.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B.突出体现了自然经济特色C.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D.助推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2.下表是目前东汉“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分布情况。
据表格可知东汉时期()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出现结构完备的曲辕犁D.统治者重视开发江南地区3.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道,其河东、镇冀、魏博、范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
”迫使政府“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江南八道”。
这表明() A.北方长期战乱不断B.北民南迁进程加快C.南方经济地位提高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4.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
到唐朝后期,太湖流域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
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
材料表明()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B.程朱理学推动了文化发展C.南北文化格局发生重要变动D.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5.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
这里包含有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
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B.农耕文明的繁荣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棉纺织业的发展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宋代婚俗的记载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婚俗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富绅渴望进入上层社会D.程朱理学受到冲击7.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
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专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专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单选题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2.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
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4.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6.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7.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8.“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会考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过程:商(开始)——周(盛行)——春秋(瓦解)——战国(废除)(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①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②内容:北魏时,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租税,服徭役和兵役。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及答案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扫描】考纲内容课标要求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单元导航】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主要部门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其中,古代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鼎盛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代中国已【知识网络】参见“步步高”P74页。
【考落伍于世界工业文明之大潮。
点概要】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农业的起源:①原始农业:从___经济向___经济发展而来。
②地域特色:北方以___生产为主,南方以_____生产为代表,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
③产业结构:以_______为主,以______为辅,有“五谷”、“六畜”之称,生肖纪年即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2)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①早期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____→石器锄耕。
生产模式:奴隶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②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_____。
生产模式:开始形成于_____时期,个体农耕,精耕细作,小农经济。
(3)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骨器――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壁、犁耕法、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高中历史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练习题(word)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西汉晚期,耧犁已传到辽阳一带,辽阳的汉末村落遗址和北京清河汉代遗址中,都发现铁质耧足。
江南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伐木燔莱、火耕水耨的阶段,以上说明当时A.南方经济处于停滞状态B. 北方地区普遍使用耧足C. 经济重心位于南方D. 南方手工业技术落后2、有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市镇空间扩张明显,如王江泾“左右三十里内,各乡悉统玉泾镇”;塘栖镇所属四乡“东西相距六十里,南北相距二十五里”;金泽镇四乡周围28里。
这说明,当时江浙地区市镇的发展A. 影响了古代城乡经济布局B. 导致专业化特色化村镇出现C. 加速了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D.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3、西汉中期以后,自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通向中亚、西亚以及更远地区的道路,已经畅通。
沿着这条道路输入各种皮毛制品、香料和其他奢侈品,输出商品以丝绸、漆器为大宗。
上述材料反映出西汉A. 对外贸易历史悠久B. 商品畅销世界各地C. 对外贸易占主导地位D.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4、明中叶以后徽商日益繁盛,相当一部分人在外经商致富,便回家乡购置十地。
此后,民间的土地纠纷愈演愈烈,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
于是,明政府于万历九年制定了田亩丈量条例。
明政府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 解决民间土地纷争C. 加强对土地的管理D. 禁止民间土地买卖5、据史籍记载:“延绥镇(明代北边九镇之一)兵马云集,全赖商人接济军需。
每年有定额,往往招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盐)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
”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A. 盐业官营制度的强化B. 重农抑商政策的消失C. 长城关市贸易的发达D. 晋商经营方式的灵活6、嘉靖九年(1530),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关于“编审徭役”的奏疏,提出革除赋役弊病的方案:“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配套
易错角度4 西汉盐铁官营政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西汉推行的盐铁官营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将盐铁生产经 营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目的是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但是,其在加强 中央集权,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富商大贾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 术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针对练4 著名历史学家游彪曾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 划,得到武帝的批准。为了贯彻这一政策,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 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体制。”这一政策 A.不利于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B.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虽然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但其并非与商品经济毫无 关系,实际上官营手工业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行业中对商品经济的发展 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虽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物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室、 贵族和各级官吏的需要,但是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加强。
针对练3 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
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知识架构
主题概览
主题1 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 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 出特征。 主题2 古代手工业 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 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针对练6 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禁令,但仍规定从前逗留外洋之人,
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
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嘉庆年间又在透
过行商卖给外国人的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
高考历史考点训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考点训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2015南京、盐城二模)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
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
这一变化表明(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解析:C 由材料内容可知,政府赋予商人的依然是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实质上其仍然是实行盐业的专卖制度,故A项错误;此材料主要讲述由西汉时期的专卖制度到清朝时期的专卖的变化,其主要意图不在于说明民营商业的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由西汉时期完全由政府垄断经营到清朝时期政府给予经营者发放许可证的变化,体现了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故C项正确;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起到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的作用,但清政府的举措势必会使商人尤其是盐商的势力膨胀,故D项错误。
2.(2015江西五校联考)现代的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B.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C.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D.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解析:D 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是表述河南辉县魏墓出土了一整套铁农具,不能就此得出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故B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到出土的铁器,没有涉及其他随葬品,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一整套铁农具”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D项正确。
3.(2016邢台摸底)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的这段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解析:C 材料反映出宋代地主与佃户之间租佃关系的变化,与土地兼并无关,故A项错误;地主“本望租课,非行仁义”,没有体现出宋代地主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故B项错误;地主“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因此“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侧面反映出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故C项正确;从材料无法推测宋代以前是否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且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8.[农具的使用]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答案 D解析仅凭铜器的出土尚不足以说明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且鉴定时间处于夏商交替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史实错误,且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夏商交替时期并非西周,故C项错误;据材料“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19.[土地制度]《礼记·王制》记载:农户帮助耕种公田,私田就不再纳税;公家分配的农田和宅地不准出卖。
对这一记载所涉及的土地制度评述正确的是( )A.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手段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这种制度具有公私二重性质D.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答案 C解析抓住材料“《礼记·王制》”“公田”和“私田”,可判断材料所涉及的土地制度为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故B项错误;在井田制下,有“公田”“私田”之分,规定“私田就不再纳税”,可知政策相对宽松,有公私二重性,故C项正确;从材料“公家分配的农田和宅地不准出卖”可知土地商品化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20.[农业生产模式]《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答案 B解析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1.[手工业的发展]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该措施( )A.阻碍了经济发展B.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C.动摇了农本观念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答案 B解析“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实际上是手工业标准化生产的法律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这种规定促进了手工产品规范统一,故B项正确;农本思想贯穿我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关于手工产品规范的法律与农本观念无关,故C项错误;《工律》规定旨在统一规范,并无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之意,故D项错误。
22.[重农抑商政策]史载,汉高祖四年曾颁布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婢加倍;同时禁止有市籍的工商业者买地。
这说明汉初( )A.注重抑制土地兼并B.政府的财政收入匮乏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答案 D解析材料中汉高祖时期对商人加倍征税,禁止工商业者买地,没有涉及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汉高祖时期对商人征税加倍,禁止工商业者买地,没有涉及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汉高祖限制商人,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汉高祖时期对商人征税加倍,禁止工商业者买地,说明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
23.[经济重心南移]《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
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
”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
侨州郡县设立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B.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答案 A解析材料中自西晋以来,“百姓之自拔南奔”,北方百姓南迁长江流域,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侨州郡县的设立因此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故A项正确。
24.[制瓷业的发展]据《唐国史补》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这反映出盛唐时期( )A.邢窑是当时唯一生产白瓷的官窑B.制瓷业已是具有规模的独立生产部门C.白瓷制瓷技术已经达到巅峰水平D.官窑为了满足市场消费的需求而生产答案 B解析“邢窑是当时唯一生产白瓷的官窑”,它的独尊地位我们无法从材料中获得相关信息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制瓷业在唐代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规模也已达到足够全国使用的程度,故B项正确;“巅峰水平”这属于明显的程度夸大,白瓷制造技术在后世尤其是宋代就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故C项错误;邢窑是否为官窑以及它是否面向市场进行生产,无法从材料中得到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25.[官营手工业]白寿彝认为,唐代官营手工业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制。
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着重收集( )A.唐陵墓出土的手工业品B.国家祭祀社稷的祭文C.唐朝工部司的往来政令D.涉及坊市制度的唐诗答案 C解析唐陵墓出土的手工业品只能说明其质量,不能体现手工业的管理体制,故A项错误;国家祭祀社稷的祭文也不能说明手工业的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唐朝三省六部中的工部是管理手工业的,收集工部司的往来政令可以了解手工业的管理体制,故C项正确;涉及坊市制度的唐诗只能说明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26.[小农经济]宋代陈舜俞说:“千夫之乡,耕人之田者九百夫,犁牛稼器无所不赁于人,匹夫匹妇男女耦耕,力不百亩,以乐岁之收五之……而仅食其一。
……后虽有丰获,取之无所赢而食矣”。
材料主要表明( )A.小农经济的落后和脆弱性B.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的普及C.小农因借贷所受剥削沉重D.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盛行答案 C解析根据“以乐岁之收五之……而仅食其一”可知农民需要上交的比重较大,故C项正确。
27.[宋代城市商业]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
由此可知,北宋( )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答案 D解析题干中的表格为北宋都城的夜市,从种类可以看到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详细介绍了销售的种类,从这些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所以答案选D。
材料中主要说明商业经营方式,没有涉及到社会崇尚奢靡之风,排除A。
从材料中看不出制度混乱,B错误。
专业化市场是指专卖某样物品的单一性市场,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
28.[租佃制的发展]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佃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佃农的政治权利大大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D.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到了清朝……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可以得出这一时期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日益松弛,农民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这一现象出现源于清朝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促进了租佃制的进一步发展,故答案选B项。
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本题无关,排除。
29.[明清农耕经济]明清时期,在单位面积产量继续提高的同时,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却明显下降。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农业经济B.人地矛盾开始出现C.农业仍是国家重要经济部门D.农户收入没有增加答案 A解析人地矛盾不是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B项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与其他经济部门对比,无法得出农业的重要性,排除C项;仅凭材料中“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下降”并不能得出农户收入没有增加的结论,排除D项。
30.[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明代,江南的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一带,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反映出当时(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B.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C.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调整D.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答案 C解析材料“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反映了明朝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说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调整,这源于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东南沿海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是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的现象,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的形成,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故D 错误。
31.[区域经济]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
这反映了当时( )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B.对外贸易发达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D.商业城市兴起答案 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松江的棉纺织业所需的棉花来源及安徽芜湖的浆染所用原料的来源,并不是说明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国内商品的流动,并未涉及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松江地区所需的棉花主要来自北方,安徽所需染料来自福建,说明当时我国各地已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工,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这些城市为商业城市,故D项错误。
32.[私营手工业]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
据此推测,当时( )A.棉花产量大幅下降B.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棉花价格上涨,并不能说明其产量下降,故A项错误;棉花价格的上涨说明棉花需求增加,很显然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故B项正确;清朝统治者还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到中外贸易,故D项错误。
33.[海禁政策]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
该政策( ) A.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B.养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C.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D.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答案 C解析民族工业是中国近代的产物,故A项错误;清朝国民自大心理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外交流,阻碍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故C项正确;列强侵华的导火索是中西贸易逆差,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