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ppt课件
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
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 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请分析:
1.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有何特点?
提示:(1)主张:‚春秋大一统‛。 (2)特点:将国家统一上升到‚天‛的高度,寻求国家统一的理 论基础。 2.在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其实质是什么? 提示:(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实质:是一种思想专制,为国家统一服务。
6.关于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B.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C.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D.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
【解析】选C。解题时注意题干中‚兴办太学‛这一关键信息。
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提高了儒学的地位;非贵族官僚家
庭的子弟可凭借太学资格做官,从而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
三纲五常 提出“_________”的道德标准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 护统治秩序
【易错辨析】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是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意味着仅仅继承与发
扬儒家思想,禁绝其他各派思想。相反,董仲舒的新儒学吸取了
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大一统‛社会 发展的需要,使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要点归纳】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 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 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汉处武事帝 果即断位周时密,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
孝【容信易 】被──统诚治信者也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目汉的代: 儒维学护代封表建、专大制学和问等家级制度。 鲁对壁儒位 学于成山为东主曲流阜的孔传庙统内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 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 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
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适应汉武帝统治需要?
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 ①法家:
易导致暴政 ②墨家: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③道家: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④儒家: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 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 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 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中释国疑历 :史“上天,人儒感家应思”想学曾说长期居于正统地位。
有禁人止认 私为学:,就凡其要实学质习而的言一,律“以罢吏黜(百法家),为独师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汉二武“帝罢要黜解百决家的,最独大尊问儒题术是”?的提出 1中、国董历仲史舒上生,平儒(家前思1想79曾—长前期10居4年于)正统地位。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有为”(1)条件: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必要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思维点拨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主要是针对当时经济残破、极端贫困的局面,为恢复经济、缓和矛盾不得已而采取的一项统治政策。
简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其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的新儒学(1)形成: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①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深化理解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2)结果: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思维点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1.举措(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时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教官,称为“博士”。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 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 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 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 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 二世而亡。 ——顾颉刚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初治国思想:无为
社会背景 经济残败百业待兴,需要休养生息政策
面对汉初如此形势,如果你是刘邦,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 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 你会怎样做?
汉武帝面临问题
解决措施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民族关系 方面 思想方面
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
土地兼并 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 “黄老之术”存在的问题
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
盐铁官营;铸“五铢钱” 抗击匈奴、建立三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理解历史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 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合作探究: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
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 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从严法治国的法家到无为而治的道家 ——《汉书· 食货志》
黄老思想的内容
——治身(养生)、治国 黄老之学基础
——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五行、 儒、墨、 法等各家学说
黄老之学的核心
——“无为而无不为”
黄老之学倡导 —— “待时而动”
三、儒学地位的巩固
1教育(官方教育)
1、太学的建立:
汉武帝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 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 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 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 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 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 董仲舒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共36张PPT)
思想?
“百家争鸣” 一家
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国家政策老在指手画脚。不 利于政策实行、社会稳定、思想统一
评价“焚书坑儒”?
以法家为教,焚书坑儒
1、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2、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3、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
时代的需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儒家思想的 发展经历: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
无 道家放任无为的政策,对于大帝国组织的巩 休养生息政策 为 (2)原因:①吸取秦朝灭亡教训
(1)思想依据: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
3、儒学逐渐复苏
必修一必修二中我们学过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有为” 的措施呢?
回顾必修一、必修二归纳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P12、P14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 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孔子主张仁和礼,反对苛政,不符 合社会大变革和新兴地主阶级建立 强权、扩张统一的要求。
李斯和淳于越(原齐国博士)是一对好兄弟。秦始皇三十 四年(公元前213年)置酒咸阳宫时,淳于越建议实行分封, 以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遭丞相李斯驳斥。 当时身居相位的李斯,为了迎合秦始皇统一言论的需要,上 表焚书,当即遭到太子老师、博士淳于越的反对。李斯意识到, 焚书之议势在必行,却又担心性格耿直的淳于越强谏惹祸,想方 设法劝导他,可是淳于越还是触犯了律令。在李斯的袒护下,淳 于越免于死罪,革职回乡。为了保护储君,在回乡路上,他 又为扶苏代言,泣血上表,谏阻焚书,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经济:必修②:P17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 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课件9: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针对加强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针对加强君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针对为人处世
“三纲五常”
针对土地兼并
限田、薄敛、省役
4.董仲舒新儒学影响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儒学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
积 力,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罢黜百家,独 极 尊儒术”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有利
——《汉书•董仲舒传》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 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春秋繁露·顺命》 探究活动五: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么主张?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 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 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后汉书·食货志》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2.“无为”变“有为”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 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 合从以逆京师。”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元光六年春,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元朔元年秋,匈奴入 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
诸能称者。
──班固《汉书•儒林传序》
汉武帝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启用儒者参政 定“五经”,办太学 儒学成为正统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谢谢观看!
五经书影
太学大礼堂讲经
3.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
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
符合加强中央集权, 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探究学习 1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 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 是相同的。 是相同的。 请回答: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 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有一定道理。 有一定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 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 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董仲舒的学说
◇“春秋大一 春秋大一 统”“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思想 上的统一 ◇“君权神授”“天 ◇“君权神授”“天 君权神授”“ 人合一”” ””天人感 人合一””天人感 应” 限田、薄敛、 ◇限田、薄敛、省役 制定道德标准“ ◇制定道德标准“三 纲五常” 纲五常”
阴阳五行家
•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 古人认为, 质构成的。 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 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 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字, 运行”之意, 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 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 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 就是“相生” 相克” 就是“相生”与“相克”。 • 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 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 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 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 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 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
【名师课堂】人教版必修三历史:1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课件
1.(2012·华南师大附中期中)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 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
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
维护统 “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松弛的局势 治秩序 和仁、义、礼、智、信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政治方面:
①起用 儒学家 参与国家大政。 ② 儒家学说 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方面: ① 儒家 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兴办 太学 ,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③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 独尊 地位。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形成 董仲舒糅合 道家 、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于 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概况 目的 主张 结果
加强中 “ 春秋大一统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央集权 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 加君权 “ 天人感应”学说
被汉武帝所
接受,有利 于扭转内外
2.(2012·无锡期末)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
“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七十余年后,刘彻强行罢
2.影响 (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正统 思想。
(2)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名人档案 历史地位 理论贡献 伦理思想 历史影响 西汉哲学家、经学家 “大一统”,“天人感应”,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纲五常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历史素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无法〞到“有为〞1.战国后期儒学的发展〔材料〕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
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解读]《儒林列传》对研究古代儒学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条资料反映了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历史,对了解儒学发展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孔子以后,他的贤子弟遍布天下,有的为王侯将相做老师,有的与士大夫为友,还有的直接做了隐士。
到了战国后期的齐威王、宣王的时候,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学派进行丰富和发展,王道、霸道并用使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战国后期,儒学成为显学。
2.“焚书坑儒〞对儒学的沉重打击〔材料〕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①。
丞相臣斯昧死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②《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③为城旦④,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等。
……制曰:“可。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卢生等君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⑤,乃自除。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解读]这条资料描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经过,这对于了解儒学发展很有参考。
李斯认为会有利于借古讽今,诽谤当今,迷惑老百姓,不利于统治。
因此建议始皇帝:除秦国的史书、博士所藏的《诗》《书》诸子百家的著作外,其余诗书都要烧掉。
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从此以后,如果谁还结伙谈论《诗》《书》的,以古非今的,全部都要杀头,官吏明明知道而不检举的与之同罪。
(人教版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共19张PPT)
二、董仲舒新儒学的提出
(一) 背 景
(二) 内 容 (三) 特 点
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学说 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 学色彩,给封建统治者披上神圣 的外衣,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统治的需要……
二、董仲舒新儒学的提出
(一) 背 景
(二) 内 容 (三) 特 点 (四) 意 义
董仲舒的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 的统一,有积极作用。这是汉武 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 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认 为君主无道会遭天的惩罚,有限制 君权的目的。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关系组成:君臣、父 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 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以天人感应 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 了理论概括,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 心的系伦理思想体系。 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 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 常。
经济恢复、社会繁荣、国力强盛
盛世危机
①南北边境不宁;②诸侯国威胁中央; ③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指出, “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 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矣”。
二、董仲舒新儒学的提出
(一) 背 景
1、社会潜伏的危机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国力的强 盛提供了条件),而道家学说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 2、儒家学说适应时代的需要,整合出一套为中央 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二、董仲舒新儒学的提出
(一) 背 景
(二) 内 容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 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 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课堂检测
1.史书载:“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
乱……”它反映的汉初这一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C.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即位以后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新儒学
边境不宁 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诸侯割据 君主专制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
限制兼并 缓和矛盾 制定规范
限田、薄敛、省役 “三纲五常”
儒学的自我调节满足了时代的要求。 新儒学为儒学赢得正统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儒学成为正统
(一)原因: 1.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 要。(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2.汉武帝的扶持。
(二)汉武帝推行儒学的措施 1.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付诸实践;
2.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1)设立“五经博士”,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科书;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传授五经,经考试合格者即可到政府任
官;
—打破了以往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晚年辞官后回到家著有《春秋繁露》
董仲舒 《春秋繁露》书影 等多部著作。
创制新儒学体系。
新儒学
糅合:儒、 道、法、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 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点导析】1. 考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重点: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难点: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方法导拨】1.如何理解西汉初年“无为而治”?首先要知道道家的“无为”指的是什么,然后要结合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情形看实施“无为而治”的历史必然性,最后看“无为而治”对西汉所产生的影响。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为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它并不是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统治政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这里的儒学“新”在哪里;“独尊儒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然而,汉武帝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汉武帝还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
当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
【要点导学】要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采取的政策,使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国力日盛。
2.有为:西汉初年,尽管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但是仍然潜伏着危机,如: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北部边境的______为患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
诸侯做大,威胁中央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思考: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1.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政治: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 突出,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3.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 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 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归纳: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实行仁政
武帝二策问:先生所 言甚合孤心。今朕即 位以来,很想光大汉 家之基业,但收效甚 微,这是什么原因呢?
董生二策答:无为有为皆有其理,而 今我汉家天下,承秦之弊,开国七十 余载,虽有文景之功,但承袭黄老无 武帝二策问:先生 为之学,弊端日渐凸显,正是改弦更 所言甚合孤心。今 张,奋发有为之时。臣斗胆,恳请陛 朕即位以来,很想 下更化改制。 “《春秋》大一统者, 光大汉家之基业,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 但收效甚微,这是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什么原因呢? 术”、三纲五常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
探究1:比较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异同。
探究2:汉代新儒学有没有可以超越时代 的普遍价值,哪些又是在借鉴中需要摒 弃的?从儒学地位的时代变迁中你能获 得哪些启示呢?
思想文化随着社会 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发展, 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同时当某种思想文 化适应时代需要时,便 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 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 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 方面面的发展。 任何一种思想都要不断发展完善,在吸收融 合诸多文化因素中丰富,否则将失去生命力。
思想: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政治: 起用众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 儒家垄断,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历史: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请思考:(1)根据材料一至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董仲舒提出 了哪些观点? (2)这些思想是如何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 (3) 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 关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新儒学 思想。 (1)全面肯定 (2)起用文学儒者人参政。 3)兴办 太学 ,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2)兴办学校 在中央设太学,由 博士 负责教授,考试合格可到政 府 做官。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提高了 的地位。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 独尊 的地位。
学生小结:
春秋:应运而生 战国:成为大宗 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
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 秦朝:遭打击 西汉初期:逐渐复苏 治经济发展。
材料3;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归功于人民。温家宝说,我最感动 的是人民对政府的支持。 ... 现实也告诉我们,凡是忠于国家、一 心为民的官员都有这样的自豪感和荣耀感:我是人民的儿子,我的 成绩归功于人民,我爱我的祖国和人民。 ----------《官员当读懂总理的“最感动” 》
材料4:美伊战争中的孩子
C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促进了儒家文化发展 C、推行了礼治德化教育 D、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A
)
3、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这一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D③大一统的局面 ④儒家 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材料二
《大殿中的孔子》及《孔庙俯瞰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1.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课件(共24张PPT)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 董仲舒生平(前179-前104年)
博览群书,专心致志(“三年不窥园”“乘马 不知牝牡”)经历文、景、武帝时代。汉代儒学代 表、大学问家、是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关键人物。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
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5.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6.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 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 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 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道)
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萧规曹随)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非遇水旱,则 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 师之钱累百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 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董仲舒
《春秋繁露》书影
2.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材料一: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 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 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2(人教版必修三)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无为” 有为”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 无为而治” 西汉初年的“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含义 原因 目的 表现 成效 2.汉武帝的 有为而治” 汉武帝的“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原因 措施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董仲舒 思想主张 特点 影响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3.独尊儒术的结果 独尊儒术的结果: 3.独尊儒术的结果:正统思想 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出现与形 成的?秦朝时, 成的?秦朝时,儒家思想的历史地 位如何?请用史实说明。 位如何?请用史实说明。
鲁 壁 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 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第 九代孙孔鲋藏《论语》 九代孙孔鲋藏《
春秋战国 秦 朝 西汉初 汉武帝时
“策”是一个长沙方言词,但在古代它也 策 是一个长沙方言词, 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如有董仲舒的《 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如有董仲舒的《天人三 贾谊的《治安策》 苏轼的《 策》、贾谊的《治安策》、苏轼的《教战守 在此对“ 策》等。在此对“策”的正确解释是 A.古代回答命题者问题的一种文体 A.古代回答命题者问题的一种文体 B.陈述某种意见和事情的一种文体 B.陈述某种意见和事情的一种文体 C.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C.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D.用委婉方式规劝上级的一种文体 D.用委婉方式规劝上级的一种文体 解析】答案A 【解析】答案A。B、C、D项对应的分别是 三种文体。 “表”、“疏”和“谏”三种文体。
人教版高中必修3历史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6张ppt)
3.“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 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 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 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 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 舒主张 A.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了解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 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2.了解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3.探究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
1.经济恢复 2.社会稳定 3.国力日盛
消极: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放纵、姑息 边境不宁——和亲 王国问题——中央软弱无力
采取的主要措施:即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 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 (1)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 (2)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 者加征重税等 思想:必修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军事:课外补充: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即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 (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 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 在治国方面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 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 ——《中国古代史》 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任何一种思想能否被统治阶级采纳,关键在于其是否适应了统 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运用提升
1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 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 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 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 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教材P11学习延伸资料。 “三纲五常”
二、为什么汉武帝会采纳董仲舒的新儒学?
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核心观点) ②“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中央集权的需要 维护统治秩序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需要
③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④发挥“仁政”:主张轻徭薄赋.
史料二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
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 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 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反映了新儒学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消 极作用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 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积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 极 极作用 评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价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消 2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 极 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统治,巩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 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的关键
思维警示:儒家、法家、道家的治国思想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 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 礼治和仁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法治,强调 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因而我国封建统治者在治 国实践中往往兼采三种思想,“外儒内法,剂之以 道”,不是只用其一。
重难突破
一、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分析其 特点及实质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君权神授”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⑴特点: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董仲舒《春秋繁露》 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具有神学色彩。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⑵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
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四、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 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 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知识小结
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 理论 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 法家、道 家、阴 来源 阳家思想,建立的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目的 加强 中央集权 和君主专制
“大一统”“罢 黜百家,独尊儒 术” 基本 内容 评 “君权神 授”“天人感应”价 “三纲五常” 认识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实质是一种 思想文化 专制政策,禁锢 了思想 起到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 作用。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 迷信的色彩 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成为中华传统美 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孝道”“礼 仪”。但在本质上维护 封建统治 秩序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 去
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 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 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 ) A.“仁” B.“礼” C.“德” D.“孝”
教育+选官
政治管理人才
中央官学—— 太学……
做官
汉代 学校 系统
官学
地方官学——郡国学 ……
察举制
私学
民 间 社 会
太学 儒家思想
察举制
儒 家 学 说
官 方 意 识 形 态
三、如何正确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史料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
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 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 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 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表明了新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形成 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