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共21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0张PPT)

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材料三:“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君为臣
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春秋繁露》
材料四: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汉书》
材料四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 主生-------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爱气 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 天之志也。──董仲舒《春秋繁露》
——《汉书·食货志》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汉初以无为而治思想治理国家的原因
A客观: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 待兴;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休养生息 政策的需要。 B主观: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 人心,巩固统治。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 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lǐn yǔ 粮仓) 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 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乘牸牝(zi pin 母马)者而不得会聚。”(到武
外儒内法,带有神学倾向
3、目的: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统 治秩序。
4、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5、地位: 汉武帝始,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 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积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6、评价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结合董仲舒新儒学内容和以上材料,归纳新儒学特点?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20张PPT)

从“无为”到“有为”
1. 经济:盐铁专卖,强化中央政府财政资源 2.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设刺史;
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中外朝制度
3. 军事:反击匈奴,解决边患 4.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世上只有儒家 好,别的东西
比不了!
——董仲舒“新儒学”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
一个这样的思想体系,从秦统一到汉初,探索
了七十年之久,在认识史上是一件大事。”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
北京国子监
儒学成为正统
——儒学独尊的影响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 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
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 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汉初“无为”政策
5.积极影响:经过六十多年休养生息,汉 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增强,人民生活安 定,国力日盛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厝火积薪》
汉初“无为”政策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
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
此?”
——《汉书 贾谊传》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母马)者而不得会
聚。”
——《后汉书.食货志》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汉初“无为”政策
1. 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 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3. 指导思想: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4. 政策:
与民休息、养育民力
从“无为”到“有为”
1. 经济:盐铁专卖,强化中央政府财政资源 2.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设刺史;
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中外朝制度
3. 军事:反击匈奴,解决边患 4.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世上只有儒家 好,别的东西
比不了!
——董仲舒“新儒学”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
一个这样的思想体系,从秦统一到汉初,探索
了七十年之久,在认识史上是一件大事。”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
北京国子监
儒学成为正统
——儒学独尊的影响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 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
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 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汉初“无为”政策
5.积极影响:经过六十多年休养生息,汉 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增强,人民生活安 定,国力日盛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厝火积薪》
汉初“无为”政策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
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
此?”
——《汉书 贾谊传》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母马)者而不得会
聚。”
——《后汉书.食货志》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汉初“无为”政策
1. 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 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3. 指导思想: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4. 政策:
与民休息、养育民力
从“无为”到“有为”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2张PPT)

15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二一)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实质: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
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
有人认为:就其实裁质制而;言汉,武“帝的罢统黜一百思家想,是独要
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人书民坑只儒读”一是种相书,同他的的。手段是
请回答:你认为上利述禄观的点诱是引否。有道理?结合
理、重农抑商。 (3)军事:成功反击匈奴。 (4)对外: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2020/6/10
7
集思广益:“有为”哪家强?
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①法家: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 ②易导致暴政
②墨家: 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③道家: 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④儒家: 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2020/6/10
3
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 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 不违道而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20/6/10
——老子
4
一.从“无为”到“有为”: (一)汉初的“无为”:
2020/6/10
17
三.儒学成为正统:
(一)原因:
1.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的需要,(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2.汉武帝的扶持。
2020/6/10
18
4.结果:
积极:
消极:
1.经济实力恢复 2.国力日益强盛
1.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中央软弱无力
3.社会繁荣稳定
2.边境不宁——和亲
4.人民生活安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学共26张(共26张)ppt课件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出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历史上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 ,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感应” 之,天人一也。 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 ——加强君权的需要 ——《汉书•董仲舒传》 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提倡实施“仁政”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中国的学术思想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 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 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2.西汉初年 : “无为而治” ①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刘邦、项羽推翻秦朝政权 刘邦、项羽楚汉战争
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三、儒学成为正统
(一)原因 1、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 政治 措 施 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教育 (2)五经“博士”为教官
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质: 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凭儒学入仕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历 史人教 版必修 三第2 课-罢黜 百家-独 尊儒术 课件 (共25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历 史人教 版必修 三第2 课-罢黜 百家-独 尊儒术 课件 (共25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历 史人教 版必修 三第2 课-罢黜 百家-独 尊儒术 课件 (共25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历 史人教 版必修 三第2 课-罢黜 百家-独 尊儒术 课件 (共25张PPT)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严厉贯彻焚书令,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历 史人教 版必修 三第2 课-罢黜 百家-独 尊儒术 课件 (共25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历 史人教 版必修 三第2 课-罢黜 百家-独 尊儒术 课件 (共25张PPT)
秦
汉初
重法轻儒 (焚书坑儒)
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历 史人教 版必修 三第2 课-罢黜 百家-独 尊儒术 课件 (共25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历 史人教 版必修 三第2 课-罢黜 百家-独 尊儒术 课件 (共25张PPT)
——儒学在民间独尊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历 史人教 版必修 三第2 课-罢黜 百家-独 尊儒术 课件 (共25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历 史人教 版必修 三第2 课-罢黜 百家-独 尊儒术 课件 (共25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历 史人教 版必修 三第2 课-罢黜 百家-独 尊儒术 课件 (共25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历 史人教 版必修 三第2 课-罢黜 百家-独 尊儒术 课件 (共25张PPT)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严厉贯彻焚书令,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历 史人教 版必修 三第2 课-罢黜 百家-独 尊儒术 课件 (共25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历 史人教 版必修 三第2 课-罢黜 百家-独 尊儒术 课件 (共25张PPT)
秦
汉初
重法轻儒 (焚书坑儒)
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历 史人教 版必修 三第2 课-罢黜 百家-独 尊儒术 课件 (共25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历 史人教 版必修 三第2 课-罢黜 百家-独 尊儒术 课件 (共2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课件(共20张PPT)

阶级矛盾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董仲舒的学说
◇提出“春秋大 一统”“罢黜 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
◇宣扬“君权神 授”(“天人合 一””天人感 应”)
◇制定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
思考: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权神授”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难点: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
必修三
面临危机
解决之道
▼边境不宁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从“无为”
到“有为”
▲限制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
▲缓和阶级矛盾, 制定规范限制 人民
面临危机 ▼边境不宁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 ★民族矛盾
【合作探究一】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
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政治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
②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中央设立太学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④在郡县设立学校
儒学在汉代确立为中国 封建正统思想!
【合作探究二】汉武帝时期儒学为什么能够成
为正统思想? 形势需要:汉权初的的 问黄题老,之急学需无新法的解学决说汉来武维帝护时统期治加;强中央集 与时俱进:董其仲具舒 有兼综采合百性家、学时说代,性对和儒实家用学性说;进行改造,使 根本原因:新武儒帝学 能适够应通了过汉思武想帝统加一强来中实央现集政权治的上需的要大,一使统汉;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天人合—一—”董“仲舒天《人春感秋应繁”露》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董仲舒的学说
◇提出“春秋大 一统”“罢黜 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
◇宣扬“君权神 授”(“天人合 一””天人感 应”)
◇制定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
思考: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权神授”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难点: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
必修三
面临危机
解决之道
▼边境不宁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从“无为”
到“有为”
▲限制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
▲缓和阶级矛盾, 制定规范限制 人民
面临危机 ▼边境不宁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 ★民族矛盾
【合作探究一】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
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政治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
②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中央设立太学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④在郡县设立学校
儒学在汉代确立为中国 封建正统思想!
【合作探究二】汉武帝时期儒学为什么能够成
为正统思想? 形势需要:汉权初的的 问黄题老,之急学需无新法的解学决说汉来武维帝护时统期治加;强中央集 与时俱进:董其仲具舒 有兼综采合百性家、学时说代,性对和儒实家用学性说;进行改造,使 根本原因:新武儒帝学 能适够应通了过汉思武想帝统加一强来中实央现集政权治的上需的要大,一使统汉;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天人合—一—”董“仲舒天《人春感秋应繁”露》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1张ppt)

—《后汉书.食货志》 ④作用: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 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B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割据,土地兼并,匈奴为患
(2)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3)措施: 政治:颁布推恩令 经济:盐铁官营 军事:反击匈奴 思想: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形成新儒学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
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特点:外儒内法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 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 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 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 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 统一的力量。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材料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
(3)“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西汉皇帝因为日食而道歉
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 左右(北京时间)出现号称“千 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该次 日环食持续时间长达11分08秒。 (日食全过程持续约3个小时)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
小结:
儒家 思想 的不 同遭 遇
“百家争鸣”,不 春秋战国: 受统治者重视。
焚书坑儒,受到沉 秦朝: 重打击。
西汉:
成为统治者推崇 的正统思想,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思想。
2.汉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B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割据,土地兼并,匈奴为患
(2)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3)措施: 政治:颁布推恩令 经济:盐铁官营 军事:反击匈奴 思想: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形成新儒学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
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特点:外儒内法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 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 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 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 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 统一的力量。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材料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
(3)“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西汉皇帝因为日食而道歉
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 左右(北京时间)出现号称“千 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该次 日环食持续时间长达11分08秒。 (日食全过程持续约3个小时)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
小结:
儒家 思想 的不 同遭 遇
“百家争鸣”,不 春秋战国: 受统治者重视。
焚书坑儒,受到沉 秦朝: 重打击。
西汉:
成为统治者推崇 的正统思想,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思想。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0张ppt)

(3)影响
积极:
经济实力恢复 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繁荣 国力日盛
消极: 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匈奴为患,边境不宁
汉初:“无为”
汉武帝:“有为”
目的: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
政治: 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加强重农抑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富商大贾的势力
——《汉书·董仲舒传》
③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目的: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C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2)特点
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 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具 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新”在何处 ?
1.融合多家思想,包容性; 2.直面社会现实,时代性; 3.服务封建皇权,政治性; 4.糅入神学理论,神秘性。
探究: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 儒”是相同的。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 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思想文化: 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建议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的提出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董仲舒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天人三策》 《春秋繁露》 创立新儒学体系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境问题 ──《史记·匈奴列传》 6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 要求(根本原因)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危机四伏 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
7
黄老
儒家
之道 治国思想 学说
8
知识链接: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 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 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限田、薄敛、省赋役) 军事:课外补充: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度越诸子。” 魏源:“抉经之心,执圣之权,冒天下之道者,莫如董生。” 梁启超:“《春秋董氏学》等书,于新思想之发生,间接有力焉。”
17
思维延伸:
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 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 与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5
一、为什么立
材料一: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
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会
从以逆京师。 王国问题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 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土地问题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 略甚众而去……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董仲舒的新儒学,开启了儒学的官僚化、官员的奴才化、文化 的专制化……民族性格中的封闭、僵化、愚昧、不思进取、因循守 旧等等劣根,都与之有直接关系。
针对上述观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8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不利于科技 文化的发展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 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摘编自《春秋繁露》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
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
传》
材料三: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
维护统治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缓和阶级矛盾:“施行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12
三、立的怎样
∙
思
想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
用
关键性作用
13
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思想:肯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用文人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 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9
元光元年, 汉武帝诏贤良对策, 以明“古今王事之 体”, 于是“董仲舒等出焉。”
董仲舒,西汉广川人(今河北景县),西汉时期思想家,唯心 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 张被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
董仲舒是何许人也?
董仲舒
10
二、立的什么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16
后世评价:
司马迁:“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学 士皆师尊之。”
王充:“策既中实,文说美善……虽无鼎足之位,知在公卿之 上……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
司马光:“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 程颢:“董仲舒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董子所以
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
义》
材料四 :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
之祐……
——《汉书·董仲11舒
新儒学思想 融合多家思想,包容性;直面社会现实,时代性;
服务封建皇权,政治性;糅入神学理论,神秘性。
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14
新儒家有哪些积极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 定社会秩序 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5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 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 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 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 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
1
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良知——
罢 黜 百 家
独 尊 儒 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 2
一.为什么立?(背景) 二.立的什么?(内容) 三.立的怎样?(影响)
3
董为 仲什 舒么 的汉 建武 议帝 ?接
受 了
4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 要求(根本原因)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危机四伏
材料一:“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天亦有喜怒 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 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 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王道以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新儒家消极影响?
19
∙
思 想
演 变
春
秋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秦
朝
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汉
初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武Fra bibliotek帝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20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 要求(根本原因)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危机四伏 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
7
黄老
儒家
之道 治国思想 学说
8
知识链接: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 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 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限田、薄敛、省赋役) 军事:课外补充: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度越诸子。” 魏源:“抉经之心,执圣之权,冒天下之道者,莫如董生。” 梁启超:“《春秋董氏学》等书,于新思想之发生,间接有力焉。”
17
思维延伸:
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 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 与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5
一、为什么立
材料一: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
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会
从以逆京师。 王国问题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 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土地问题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 略甚众而去……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董仲舒的新儒学,开启了儒学的官僚化、官员的奴才化、文化 的专制化……民族性格中的封闭、僵化、愚昧、不思进取、因循守 旧等等劣根,都与之有直接关系。
针对上述观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8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不利于科技 文化的发展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 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摘编自《春秋繁露》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
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
传》
材料三: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
维护统治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缓和阶级矛盾:“施行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12
三、立的怎样
∙
思
想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
用
关键性作用
13
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思想:肯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用文人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 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9
元光元年, 汉武帝诏贤良对策, 以明“古今王事之 体”, 于是“董仲舒等出焉。”
董仲舒,西汉广川人(今河北景县),西汉时期思想家,唯心 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 张被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
董仲舒是何许人也?
董仲舒
10
二、立的什么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16
后世评价:
司马迁:“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学 士皆师尊之。”
王充:“策既中实,文说美善……虽无鼎足之位,知在公卿之 上……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
司马光:“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 程颢:“董仲舒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董子所以
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
义》
材料四 :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
之祐……
——《汉书·董仲11舒
新儒学思想 融合多家思想,包容性;直面社会现实,时代性;
服务封建皇权,政治性;糅入神学理论,神秘性。
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14
新儒家有哪些积极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 定社会秩序 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5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 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 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 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 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
1
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良知——
罢 黜 百 家
独 尊 儒 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 2
一.为什么立?(背景) 二.立的什么?(内容) 三.立的怎样?(影响)
3
董为 仲什 舒么 的汉 建武 议帝 ?接
受 了
4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 要求(根本原因)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危机四伏
材料一:“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天亦有喜怒 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 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 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王道以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新儒家消极影响?
19
∙
思 想
演 变
春
秋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秦
朝
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汉
初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武Fra bibliotek帝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