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

合集下载

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 PPT

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 PPT
政治:布衣为相 中朝 察举 推恩 刺史 经济: 币制 盐铁 治黄河 代田法 军事: 大败匈奴 西域问题
回忆我们学过的必修Ⅰ和必修Ⅱ教材, 汉武帝的“有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有何表现?
政治:布衣为相 中朝 察举 推恩 刺史 经济: 币制 盐铁 治黄河 代田法 军事: 大败匈奴 西域问题
汉武帝的“有为”在思想文化政策上的 表现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No Image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从“无为”到“有为”
背景材料:
秦国时期,法家大行其道,但儒学仍旧在 秦国有一定的位置。
秦统一六国之后,儒家地位下降,政治地 位边缘化。私学被禁,典籍被焚。部分儒家向 统治集团靠拢并进而相应改造儒家学说。
一、从“无为”到“有为” 背景材料: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的需要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3.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的目的 根本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 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3.董仲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立新儒学体系的目的 根本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 的发展形势。
课堂练习
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
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 C.杜会环境的变化 D.其它学说的衰落
课堂练习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 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深察名
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B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第2课 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ppt

第2课 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ppt

• 3.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 C.君权神授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无为而治 D.仁政思想

4.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5.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 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 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 治经济发展。
①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 ——中央集权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
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 民有逆命。
类合之与人相副,以
②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①“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图为北京的国子监 牌楼。国子监又称 “太学”、“国学”
北京国子监历经元、 明、清三代,是中国 最后一个国子监,现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北 京 国 子 监 中 的 孔 子 像
三、“独尊儒术” 的影响 ——儒学成为正统
•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 2、西汉“独尊儒术”的结果和影响: • •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从隋朝起政府设国子监。国子监有国子学、 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 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 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 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 国子监既是官署(中央的教育管理机关 ), 又兼有高等学府的性质。至清代变为只管考试, 不管教育的考试机构;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ppt课件

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
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 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请分析:
1.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有何特点?
提示:(1)主张:‚春秋大一统‛。 (2)特点:将国家统一上升到‚天‛的高度,寻求国家统一的理 论基础。 2.在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其实质是什么? 提示:(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实质:是一种思想专制,为国家统一服务。
6.关于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B.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C.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D.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
【解析】选C。解题时注意题干中‚兴办太学‛这一关键信息。
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提高了儒学的地位;非贵族官僚家
庭的子弟可凭借太学资格做官,从而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
三纲五常 提出“_________”的道德标准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 护统治秩序
【易错辨析】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是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意味着仅仅继承与发
扬儒家思想,禁绝其他各派思想。相反,董仲舒的新儒学吸取了
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大一统‛社会 发展的需要,使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要点归纳】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 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 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教官:五经博士 汉提武出帝 “时君,权两神座授宫”殿与先“后天失人火感。应”(核心)
汉处武事帝 果即断位周时密,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
孝【容信易 】被──统诚治信者也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目汉的代: 儒维学护代封表建、专大制学和问等家级制度。 鲁对壁儒位 学于成山为东主曲流阜的孔传庙统内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 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 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
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适应汉武帝统治需要?
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 ①法家:
易导致暴政 ②墨家: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③道家: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④儒家: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 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 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 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中释国疑历 :史“上天,人儒感家应思”想学曾说长期居于正统地位。
有禁人止认 私为学:,就凡其要实学质习而的言一,律“以罢吏黜(百法家),为独师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汉二武“帝罢要黜解百决家的,最独大尊问儒题术是”?的提出 1中、国董历仲史舒上生,平儒(家前思1想79曾—长前期10居4年于)正统地位。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精美课件。(共24张PPT)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精美课件。(共24张PPT)
要想完成金玉般纯洁的品德, 一定要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受 锻炼;要想建立惊天动地的功 绩,必须从那危险境地中闯过。
温家宝总理在 哈佛大学演讲时深 情地引用理学大师 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王阳明
朱 熹
程颢 程 颐 陆九渊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 发展。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4座道教宫 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 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 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 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 潮。画面中,释氏坐于菩 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 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重理轻法
“先天下之忧而忧,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 ----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 文天祥 ——明· 于谦 ——清· 林则徐
为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2005年9月19至21日中国 (武夷山)朱子文化节在武夷山举办。期间活动包括:宋明 理学研究中心挂牌仪式、朱熹纪念馆迁址开馆典礼、“朱子 学与和谐社会”高峰论坛、海内外朱子后裔祭祀活动等等。
对于现在朱熹成为焦点这种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
本课小结: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 ⑴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了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 ⑵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万物的本源,完成 了儒学的理论化、思辩化,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 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 ⑶外传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形成“朱子 学”学派。 • ⑷理学庞大而又精深,使儒学摆脱了佛教、 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实用课件2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实用课件24
7、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进取成功的催化剂。 8、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流水。14、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1)经济基础: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 济);思想基础:儒家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 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 会进步。
材料二 (1903年)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 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 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 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 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 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2)—变[美化:]费在正注清重《个伟人大道的德中观国的革同命时》,更要注重 公(共2)道依德据和材公料民二操中行梁的启培超养的。话,说一说当时 原中因国:社政会治的:家民庭族伦危理机观的有加什深么;变化?(3分) 结合时经代济背:景民分族析资变本化主的义原的因发。展(;6分)
3、实质
4、特点
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 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 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不单纯是 为尊儒,其真正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统治,因此,所有有助于 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文化他也都会吸 取。
2、新儒学“新” ?
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法 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 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5、也许有些路好走是条捷径,也许有些路可以让你风光无限,也许有些路安稳又有后路,可是那些路的主角,都不是我。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 6、在别人肆意说你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怕不怕,输不输的起。不必害怕,不要后退,不须犹豫,难过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看这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

符合加强中央集权, 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探究学习 1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 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 是相同的。 是相同的。 请回答: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 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有一定道理。 有一定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 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 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董仲舒的学说
◇“春秋大一 春秋大一 统”“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思想 上的统一 ◇“君权神授”“天 ◇“君权神授”“天 君权神授”“ 人合一”” ””天人感 人合一””天人感 应” 限田、薄敛、 ◇限田、薄敛、省役 制定道德标准“ ◇制定道德标准“三 纲五常” 纲五常”
阴阳五行家
•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 古人认为, 质构成的。 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 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 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字, 运行”之意, 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 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 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 就是“相生” 相克” 就是“相生”与“相克”。 • 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 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 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 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 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 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

历史: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历史: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请思考:(1)根据材料一至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董仲舒提出 了哪些观点? (2)这些思想是如何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 (3) 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 关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新儒学 思想。 (1)全面肯定 (2)起用文学儒者人参政。 3)兴办 太学 ,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2)兴办学校 在中央设太学,由 博士 负责教授,考试合格可到政 府 做官。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提高了 的地位。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 独尊 的地位。
学生小结:
春秋:应运而生 战国:成为大宗 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
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 秦朝:遭打击 西汉初期:逐渐复苏 治经济发展。
材料3;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归功于人民。温家宝说,我最感动 的是人民对政府的支持。 ... 现实也告诉我们,凡是忠于国家、一 心为民的官员都有这样的自豪感和荣耀感:我是人民的儿子,我的 成绩归功于人民,我爱我的祖国和人民。 ----------《官员当读懂总理的“最感动” 》
材料4:美伊战争中的孩子
C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促进了儒家文化发展 C、推行了礼治德化教育 D、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A

3、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这一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D③大一统的局面 ④儒家 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材料二
《大殿中的孔子》及《孔庙俯瞰图》

人教版历史高二上学期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1张PPT)

人教版历史高二上学期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1张PPT)
二、董仲舒为何能让汉武接受“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三、汉武帝落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 施?
一、为何要从“无为”到“有为”?
1、何为“无为”?
老子
汉初“无为”思想又称“黄 老之学”。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 子为创始人。黄老之学始于战国 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 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 而成。主要内容:主张治身、治 国 方面“无为而无不为”,是一 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
一、为何要从“无为”到“有为”?
2、为何 “无为”?
“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齐民无藏盖”。
——《史记》 “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汉书》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 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 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 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 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 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顾颉刚(1893一1980)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本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为何要从“无为”到“有为”?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 “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对君主实行限制,实行仁政
二、董仲舒为何能让汉武接受“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2、董仲舒对儒学改造之三: 大一统思想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 可明,民知所从矣。

人教版高中必修3历史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必修3历史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6张ppt)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 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 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 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3.“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 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 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 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 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 舒主张 A.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了解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 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2.了解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3.探究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知识:萧规曹随
曹参接替萧何为丞 相后,完全按照萧 何所制定的规章行 事,不做任何改变 修正。
萧何
比喻按照前人的有 效成规办事,不随 意加以改动。
曹参
下列人物是谁?他们与儒家思想有什 么关系?儒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变化?这 一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汉武帝
董仲舒
第一单元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
饥 你馑会。怎凡样米石做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
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
天从子严不法能具治醇国驷的,而法将家相到或无乘牛为车而。治的道家
——《汉书·食货志》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
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
黄 帝
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
正统思想的史实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影响:儒学成为正统
课堂练习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儒家思想经历 2、汉初的“无为” 3、从“无为”到“有为”
1、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①法家: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 ②易导致暴政
②墨家: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③道家: 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④儒家: 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②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新在哪?
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根本目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
发展形势。
新儒学“新” ?
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 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 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中国的学术思想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 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 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2、汉初的“无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汉 初
战争 破坏
“无为”

百家
民 宽松 复兴
形 势
社会 凋弊
黄老之学 (道家)
休 息
儒学 复苏
面汉对兴汉,初接秦如之此敝形,势诸侯,并如起果,民你失是作刘业邦而大,
黄老之学基础
——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五行、 儒、墨、 法等各家学说
黄老之学的核心
——“无为而无不为”
黄老之学倡导 —— “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 “积极无为”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 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 和相克两大定律. 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 生土,土生金。 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 克火,火克金。
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
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
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
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
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
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
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 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 强中央集权,需要“有为”的 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 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
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 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武帝采纳其建议,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格局,被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沿袭。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理解历史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 天a意、之提所出予“也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 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加强君权的需要
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
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
老 子
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其中,黄帝之学主要指的是
《黄帝四经》,即《经法》、
《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部分。大
致成书于战国,东汉时亡佚,1973年在长沙马王
堆三号墓出土。老子之学主要指《道德经》。
黄老思想的内容
——治身(养生)、治国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 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合b术作、”探提究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汉尊书儒•董仲舒传》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中汉央武集帝权为的什需么要会, 接受他的从主理张论?其上特解点决和了实汉质武是帝什国么家?“大一统”的需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 治思想,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积极:
1.经济恢复 2.社会稳定 3.生活改善
消极: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中央软弱无力
边境不宁——和亲 王国问题——放纵、姑息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材料一: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
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
◇制定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
采纳
新儒学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 出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董仲舒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 学家和政治家。汉武帝朝举贤良 文学之士,三次应对策问《天人 三策》受赏识、为官.晚年著《春 秋繁露》创制新儒学体系.建议 “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
面临问题
▼边境不宁 ▼诸侯王势
力割据势 力威胁中 央集权 ▼土地兼并 严重 ▼阶级矛盾 尖锐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董仲舒的 学说
◇“春秋大一 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 想上的统一
◇“君权神 授”“天人合 一””天人感应”
◇限田、薄敛、省 役
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
固政治的大一统)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 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①②儒外学儒独内尊法,,思兼想采专各制家思想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