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和饱和溶液.
溶液的饱和度的概念及饱和溶液的特点
溶液的饱和度的概念及饱和溶液的特点溶液的饱和度的概念及饱和溶液的特点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它们之间相互溶解形成的混合物。
溶液的饱和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的程度。
当溶质无法溶解更多的溶质分子或离子时,溶液被称为饱和溶液。
本文将探讨溶液的饱和度的概念以及饱和溶液的特点。
一、溶液的饱和度的概念溶液的饱和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的程度。
饱和度与溶解度有密切关系。
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饱和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与实际溶质的含量之比,常用百分比表示。
二、饱和溶液的特点1. 稳定性: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已经溶解到最大程度,不会再有新的溶质被溶解进来,因此饱和溶液是稳定的,不会发生沉淀或析出溶质的现象。
2. 动态平衡:饱和溶液中虽然看起来静止不动,但是在微观层面上,溶质的溶解和析出过程是处于动态平衡的。
这意味着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速度和析出速度相等,达到了动态平衡状态。
3. 温度依赖性:饱和溶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质的溶解度也会增加,因为温度升高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促使溶质分子克服相互间的吸引力而溶解。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一些盐类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4. 压力依赖性: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对压力变化不敏感,也就是说,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度与溶质的压力无关。
这是因为溶质的溶解主要受温度和化学性质的影响,而与压力关系不大。
5. 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存在平衡关系,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布在溶剂中,形成一个均相系统。
总结:溶液的饱和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的程度。
饱和溶液具有稳定性、动态平衡、温度依赖性、压力依赖性以及溶质和溶剂存在平衡关系的特点。
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特点对于理解溶解过程和控制溶液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饱和溶液概念
饱和溶液概念
饱和溶液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概念。
它是一种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溶质是其中的一种物质,它被溶剂所溶解,成为溶液,而溶剂则是另一种物质,它负责溶质的溶解,从而形成溶液。
当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达到了一定值时,这种溶液就叫做饱和溶液。
混合物构成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是受温度影响的,这种溶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温度升高,溶质的溶解度也会增加,从而使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也会增加;反之,当温度降低时,溶质的溶解度也会降低,因而使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也会降低。
这就是温度对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
此外,构成饱和溶液的溶质是由分子和离子组成的,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极性,而极性又会影响溶质的溶解度。
当溶液中混入相同极性的溶质时,他们之间会形成一种能量壁,这种能量壁使得他们无法溶解,因此溶质的溶解度也会降低,从而使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也会降低。
反之,当溶液中混入不同极性的溶质时,他们之间会形成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使得他们可以溶解,因此溶质的溶解度也会增加,从而使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也会增加。
再者,饱和溶液的构成还受到混合率的影响,混合率是指在混合物中溶质和溶剂的比例。
混合率越高,溶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加,从而使得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也会增加;当混合率降低时,溶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降低,从而使得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也会降低。
总之,饱和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它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
的混合物,当溶质的溶解度达到一定值时,这种溶液就叫做饱和溶液。
温度、极性和混合率都会影响溶质的溶解度,从而影响饱和溶液的溶解度。
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主要内容】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点(1)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相同。
(2)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久置,不分层。
3、溶液的组成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汽油、乙醇等也可以做溶剂。
如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有关溶质和溶剂的一些说明:(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如碘不易溶解在水中而易溶于酒精,高锰酸钾不易溶于汽油而易溶于水。
(2)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把一种溶液加入到另一种溶液中也能形成溶液,属于混合溶液。
4、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则溶液应该命名为“碘的酒精溶液”;如食盐水中,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则溶液命名为“氯化钠的水溶液”;如果溶剂是水,则溶液可以简称“氯化钠溶液。
”5、两种重要的量的关系(1)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2)体积关系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6、用途由于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构成溶质的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水分子中,增大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常是比较快的。
所以,在实验室里或化工生产中,要使两种能起反应的固体起反应,常常先把它们溶解,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并加以振荡或搅动,以加快反应的进行。
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也有很大意义。
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才能吸收。
在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
在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医治细菌感染引起的各种炎症的注射液(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各种眼药水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饱和溶液定义
饱和溶液定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叫做溶液。
溶液可以是液态,也可以是气态和固态。
如空气就是一种气体溶液,固体溶液混合物常称固溶体,如合金。
一般情况下,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化合物称为溶剂,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不能继续被溶解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可以稳步被熔化的溶液。
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减少溶质(对一切溶液适用于)或减少温度(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其温度增高而增高的溶质适用于,反之则须增高温度,例如石灰水)、冷却溶剂(溶剂就是液体时)能够转变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通过增加溶剂(对一切溶液适用)或升高温度(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溶质适用,反之则降低温度,如石灰水)能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规则溶液就是更吻合实际溶液的一种溶液。
它的构成除混合熵不等于零外,其他特性和理想溶液一致。
由规则溶液推论出来的热力学规律,广为应用于非电解质溶液,尤其对许多合金溶液的应用领域,更为最合适。
因此,对于冶金和金属材料科学来说,规则溶液理论就是十分关键的。
辨析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
辨析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一、概念辨析1、区别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是按不同的标准来对溶液分类的。
浓溶液与稀溶液是按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多少来分类,即含溶质多为浓溶液,反之为稀溶液,当然浓溶液、稀溶液是相对的,同一溶液针对不同的对象可能是稀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按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溶质溶解是否达到最大限度来分类,即溶解达到最大限度(不能再溶解)为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2、关系两组概念关系用如下图示表示:3、与温度关系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受温度影响,必须指明温度;浓溶液与稀溶液不受温度影响,只与溶液里含溶质多少有关。
二、误区辨析误区一: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解析这种认为是错误的。
根据它们的关系图可知,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的联系。
比如上教版第166页实验1,常温下5ml水分别放食盐、消石灰1g,可得到食盐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消石灰溶液是饱和溶液,但5ml水中溶解食盐比消石灰多,即食盐溶液是浓溶液,消石灰溶液是稀溶液。
因此对不同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误区二: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一些。
解析这种认为也是错误的。
对不同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比如上面的例子,常温下消石灰溶液是饱和溶液,食盐是不饱和溶液,即食盐溶液反而比消石灰溶液浓一些。
对同种溶质,不同温度来说,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比如硝酸钾在20℃时溶解度为31.6g,60℃时溶解度为110g。
显然60℃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比20℃时硝酸钾溶液要浓一些。
因此对于同一溶质,同一温度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一些。
溶液的饱和度的概念及饱和溶液的特点
溶液的饱和度的概念及饱和溶液的特点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当在给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的物质量达到最大值时,就说该溶液是饱和的。
溶液的饱和度即表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量与达到饱和状态所需的最大物质量之比。
溶液的饱和度是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能力的一种度量。
它可以通过饱和溶液中已溶质质量与此温度下所需最大溶质质量的比值来确定。
饱和溶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性饱和溶液在给定的温度下是相对稳定的。
当溶质和溶剂的浓度保持不变时,溶液的饱和度不会改变。
只有在增加溶质或溶剂的浓度以及改变温度时,饱和度才会发生变化。
2.溶解度的上限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达到了其在给定温度下的最大可能值,即溶质的溶解度上限。
超过该上限,溶质无法再溶解在溶剂中,会沉淀出来。
3.浓度稳定性饱和溶液的溶质浓度是相对稳定的,即使增加溶剂体积或者溶质含量,溶质浓度也保持不变。
这是因为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已经达到了动态平衡。
只有改变温度或者增加其他化学物质才能改变溶质浓度。
4.溶质溶解比例的固定性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例是固定的,无论溶液的总质量大小。
这是因为质量比例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固有属性,与溶液的质量无关。
5.溶解热的变化当溶质与溶剂结合形成饱和溶液时,伴随着溶解热的释放。
这种溶解热的变化是蓄热的过程,会导致饱和溶液的温度上升。
饱和溶液的特点使其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医药等领域。
例如,饱和盐水溶液在食品加工中用于腌制和保鲜;饱和氯化铵溶液在实验室中用于冷却样品。
了解溶液的饱和度概念及其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溶液的性质,合理利用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总之,溶液的饱和度是指在给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的物质量与达到饱和状态所需的最大物质量之比。
饱和溶液的特点包括稳定性、溶解度上限、浓度稳定性、溶质溶解比例的固定性和溶解热的变化。
了解饱和溶液的特点可以增加对溶液性质的认识,提高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水平。
什么是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
什么是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是物理化学中常用的两个概念。
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了最大溶解度,溶质无法继续溶解的状态。
而过饱和溶液则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超过了其饱和溶解度的状态。
本文将从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定义、形成条件、特性和应用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饱和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当溶解物质向溶剂中加入一定量后,无法再溶解的状态。
这是因为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平衡时,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
饱和溶液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条件:1. 温度要求稳定:一般情况下,温度较低的溶液不容易形成饱和溶液,因为较低的温度会降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 摩尔比要适当:当摩尔比过大或过小时,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匹配,饱和溶液难以形成。
3. 液相条件要合适:饱和溶液形成需要条件适宜,包括溶质的分子大小、形状及其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力等。
二、过饱和溶液的形成过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超过了其饱和溶解度的状态。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 温度升高:增加温度可以增加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溶质更容易溶解。
2. 摩尔比过多:当溶质溶解度较高时,加入过多的溶质也可以导致过饱和溶液的形成。
3. 合适的搅拌条件:通过适度的搅拌可以使溶质更均匀地分布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
三、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的特性1. 饱和溶液的浓度稳定:在饱和状态下,溶质与溶剂达到了动态平衡,浓度保持不变。
2. 过饱和溶液的不稳定性:由于过饱和溶液的溶质溶解度超过了饱和溶解度,因此过饱和溶液内的溶质有一定的倾向性逸出溶液,形成溶质析出现象。
3. 过饱和溶液的结晶性:当条件适宜时,过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诱导结晶,例如加热、振荡、加入晶核等。
4. 应用方面:过饱和溶液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例如药物缓控释、化学合成中的晶体生长、电子显微镜下的标本制备等。
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1. 引言1.1 概述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一种混合物,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状态。
在化学研究和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等概念。
它们的研究对于理解物质溶解过程以及相关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通过详细分析它们的定义、特点、形成条件及相互转化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的溶液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变化规律。
1.2 介绍浓溶液、稀溶液及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浓溶液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的溶质量较多的溶液,其中可能存在大量未被完全分散或融化的固体颗粒或其他组分。
相比之下,稀溶液则表示单位体积内所含有限的溶质量。
而饱和溶液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溶质与溶剂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即在给定条件下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相对地,不饱和溶液表示在同样的条件下能够容纳更多的溶质。
1.3 目的与意义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具体目标包括:- 理解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定义、特点以及形成条件,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转化关系;- 阐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区别,并探讨影响饱和度的因素;- 分析浓稀程度对饱和度的影响规律,并揭示其机理;- 提供实验验证及相关数据分析比较,加深对这些概念关系的认识。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浓稀溶液及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复杂而普遍存在的关系,对于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关系2.1 定义与特点浓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质以较高的浓度溶解于溶剂中的溶液。
它具有高浓度、大量溶质、相对较少的溶剂等特点。
而稀溶液则相反,指在同样条件下,溶质以较低的浓度存在于溶剂中。
2.2 形成条件与相互转化关系浓溶液的形成通常需要增加或减少温度、改变压强、添加其他物质等因素来调节平衡。
溶液的饱和与过饱和现象
溶液的饱和与过饱和现象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被溶解于溶剂中的物质。
在溶液中,饱和和过饱和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的两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溶液的饱和与过饱和现象,并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
一、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所添加的溶质完全溶解于溶剂中,且在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速度与析出速度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力达到了平衡,溶质溶解度达到了最大值。
饱和溶液的饱和度可以通过溶质的溶解度来表示。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单位溶剂中所含有的溶质的最大量。
通常以单位质量溶剂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来表示溶解度,单位为g/100g溶剂或mol/L。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是一定的,与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以及温度有关。
二、溶液的过饱和现象过饱和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超过了在饱和溶液中的最大溶解度。
当一个溶质在溶剂中过饱和时,溶质分子被迫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容易发生结晶或析出现象。
产生过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超过饱和溶解度的溶质添加量、溶质在高温下溶解后快速冷却、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等。
过饱和液体的存储条件对于过饱和度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影响。
当过饱和溶液受到震动、微粒悬浮物、晶核或异物的引入等外界扰动时,很容易发生结晶过程,使过饱和度迅速恢复到饱和或亚饱和状态。
三、溶液饱和与过饱和的应用1. 结晶过程控制通过调节溶液的温度、溶剂的蒸发速率、溶剂的浓度等条件,可以控制溶质的结晶速率和晶体的形貌。
此技术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工等领域,用于制备高纯度、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单晶体。
2. 沉淀过程控制过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可以通过添加适量的沉淀剂来诱导沉淀过程,用于分离和纯化溶液中的目标物质。
沉淀过程控制技术在废水处理、矿石提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 化学反应调控溶液中的过饱和溶质可以通过控制温度、pH值、添加催化剂等方法来调控化学反应的进行。
溶液与饱和溶液
[核心复习]溶液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考中,常以溶液的概念为内容,考查溶质、溶剂的判断,乳化现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等。
多是选择题和填空题。
本课时重点复习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溶液概念及特征: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
其特征是、。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由和两部分组成的,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
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作溶质,作溶剂。
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把量多的叫,量少的叫。
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
3、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物质的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的变化。
其中硝酸铵溶于水时会热量,使溶液的温度;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会热量,使溶液的温度;氯化钠溶于水,溶液的温度。
[思维体验]一、溶液的概念及特征:【例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食盐水B.汽水C.泥水D.澄清石灰水点拨:什么是溶液?溶液的特征如何?举一反三:在下列各种变化过程中,与溶液无密切关系的是()A.动物从食物中摄取营养的过程 B.植物从土壤中汲取养料的过程C.用洗洁精除去衣服上的污垢的过程 D.可溶性物质制成溶液加快反应速率的过程点拨:用洗洁精除去油污的过程是乳化过程。
反思与小结:溶液一定是、的,但是不一定的无色的。
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判断;【例2】下列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A.医用葡萄糖注射液 B.生理盐水 C.消毒酒精 D.碘酒点拨:如果溶液中有一种是水,不管其量的多少,一般把水作溶剂。
在题给溶液中,各自的组成如何?哪一种溶液中不含水?反思与小结:在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时,要弄清溶液的组成物质及在通常时的状态,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三、溶解的过程:【例3】如图,试管内盛水,U形管盛的是红墨水,向试管中加入下列()组物质,U形管内右端墨水上升,左端墨水下降。
①生石灰②食盐③浓硫酸④氢氧化钠⑤硝酸铵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点拨:上述哪些物质溶解时能放出热量,使集气瓶内气体膨胀?反思与小结:物质溶解时常伴随能量变化,如硝酸铵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明显降低;而、等物质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热,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而像与水反应时会放出大量热,使环境温度明显升高。
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
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一)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定义例1.若某种液体是溶液,其必然是()A.只由一种固体溶解在一种液体里的混合物B.只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混合而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可由3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D.溶剂一定是水例2.溶液这种混合物,之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是因为()A.溶质是固体B.溶剂是水C.溶液是液体 D.溶质被离解成分子或离子状态例3.将下列各组物质分别混合后,经搅拌后得到的不是溶液的是()A.酒精中放入碘的晶体B.水中放入蔗糖C.水中放入细沙D.汽油中放入油脂例4.把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的编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A.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B.肉眼能看到分散系里的固体小颗粒C.是混合物D.由溶质和溶剂组成E.久置能分层,形成两层液体F.通常是一种透明液体(1)溶液______;(2)悬浊液_____;(3)乳浊液_____。
举一反三:例5.将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得到的液体是( )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无法确定例6.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③在溶液中化学反应通常进行得比较快;④浊液对生产有害无利;⑤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⑥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⑦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A.①③④⑤⑥B.②⑤⑥C.③⑥⑦ D.全正确例7.在盛等体积水的A、B、C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物质。
充分振荡后看到,A试管的液体分散着小液滴,B试管的液体中分散着固体小颗粒,只有C试管看不到加入的丙物质,但试管内的液体呈蓝色透明状。
根据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A试管中是液,B试管中是液,C试管中是液。
(2)如果条件不变,三支试管静置片刻后可以看到,A试管将,B试管将,C试管(填“分层”或“不分层”)。
(3)这三种液体中,最稳定的是。
(4)三种液体的共同特点。
九年级下化学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下化学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下化学溶液的知识点包括:
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 饱和溶液: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4.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液总质量或总体积的比。
5. 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
6. 体积分数:溶液中溶质体积与溶液总体积的比。
7. 摩尔浓度:溶液中溶质物质的摩尔数与溶液的体积之比。
8. 离子浓度:溶液中离子的浓度。
9. 溶解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10. 溶剂的种类: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醚等。
11.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一般来说,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12. 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一般与压力无关,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压力升高而增大。
13. 溶解热:溶解质在溶剂中溶解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14. 溶解度曲线:描述溶解度随温度或压力变化的曲线。
15. 溶液的稀释:向已有溶剂中加入一定量的溶质,使溶液体积增加,浓度减小的过程。
这些是九年级下化学溶液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溶液的饱和度的概念及饱和溶液的特点
溶液的饱和度的概念及饱和溶液的特点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而溶剂是溶质所溶解的物质。
溶液的饱和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饱和溶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定量性饱和溶液的饱和度是一个定量的概念,表示溶质在单位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可以用质量比、体积比或浓度来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饱和度是不变的,因此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来确定不同溶质的饱和度。
2. 温度依赖性溶解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意味着在较高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较大,饱和溶液的饱和度也相对较高。
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溶剂的分子动能增加,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弱,从而使溶质更容易溶解进入溶液中。
3. 饱和度与溶质溶解速度饱和溶液的溶质溶解速度与未达到饱和度的溶质溶解速度有所不同。
当溶质开始溶解时,溶质分子进入溶液中,同时也有分子从溶液中重新聚集起来,形成动态平衡。
在达到饱和度后,溶质的溶解速度与析出速度达到平衡,称为饱和溶液。
此时,溶质的净溶解速度为零。
4. 晶体的生长与溶解平衡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既可以溶解进入溶液,也可以从溶液中析出结晶沉淀。
当饱和溶液中存在适合晶体生长的条件时,溶质分子可以从溶液中结晶并生长。
而在不利于晶体生长的条件下,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则会保持溶解状态。
这种晶体的生长与溶解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称为溶解平衡。
5. 饱和度与溶剂的饱和物质饱和度还可以用来描述溶剂的饱和物质。
当溶液达到饱和度时,溶剂已经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此时,溶液是饱和的,不再能溶解更多的溶质。
因此,饱和度也可以反映溶剂的饱和程度。
总结起来,溶液的饱和度是表示溶质在一定温度下溶解的最大量的概念。
饱和溶液具有定量性、温度依赖性、饱和度与溶质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晶体的生长与溶解平衡以及溶剂的饱和物质等特点。
深入理解饱和度的概念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溶液的性质和行为,以及在化学和生物等领域的应用。
什么是饱和溶液
什么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与溶剂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已达到饱和状况,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饱和溶液的含义、形成原因以及相关特性等。
一、饱和溶液的定义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与溶剂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溶液。
动态平衡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溶解和析出速率相等,溶液中的溶质浓度保持不变。
当继续往饱和溶液中加入溶质时,溶质将不再溶解,而是留在溶液中以固体的形式存在。
二、饱和溶液的形成原因饱和溶液的形成与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吸引力较强时,溶质分子会较容易溶解于溶剂中,形成饱和溶液。
与此相反,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吸引力较弱时,溶质分子的溶解度较低,很难达到饱和状态。
三、饱和溶液的特征1. 不同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溶解度不同。
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2.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剂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质量比例可通过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来表示。
3. 饱和溶液的浓度不随时间改变,溶质溶解和析出的速率保持平衡。
当饱和溶液中的温度、压力、溶质浓度等条件发生改变时,溶质溶解和析出的速率也会有所变化,但溶液中的溶质浓度始终保持不变。
4.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是固定的,溶质的溶解度与其化学性质及溶剂的性质有关。
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存在差异。
四、饱和溶液的应用及意义1. 饱和溶液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用于分离、提取、纯化等过程。
2. 饱和溶液对研究溶质的溶解度、相间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饱和溶液中的相关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溶质溶解和析出的机理。
3. 饱和溶液在药物领域中有重要应用。
药物的溶解度是药物吸收和释放速度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饱和溶液的特性有助于优化药物的制剂,并提高药效。
总结: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与溶剂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溶液。
溶液和饱和溶液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溶液和饱和溶液二. 重点、难点1. 重点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关系,区分溶液是否饱和。
2. 难点是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建立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 具体内容1. 区分三种混合物,悬浊液、乳浊液、溶液?2. 溶液的概念进行分解,溶液的前提?溶液的特点?溶液概念的扩展?3. 溶液的组成部分:溶质和溶剂的状态?举例?4. 如何判断溶液中哪部分是溶质?哪部分是溶剂?5. 饱和溶液的概念?为什么要强调前提条件?6. 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7.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哪种方法能一定达到目的?8. 溶液是否饱和和溶液浓稀的关系?【典型例题】[例1] 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后,其浓度增大。
(2)温度不变时,从一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取出10mL溶液,剩余为不饱和溶液。
(3)稀溶液可以是饱和溶液。
(4)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在升温时,都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5)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6)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在温度不变时,蒸发掉部分溶剂后,剩余仍为饱和溶液。
(7)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解析:对于概念要深入理解。
[例2] 在25℃时,向100gKNO3饱和溶液中加入1g氯化钠固体。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氯化钠固体不能溶解B. 氯化钠固体能溶解C. 溶液的质量是101gD. 溶剂的质量不变答案:A解析:注意溶质是否相同。
[例3] 如何用三种方法使一瓶饱和石灰水变为不饱和石灰水?答案:加水;降低温度;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
解析:注意石灰水受温度影响的特殊性和化学方法。
[例4] 一定量的锌与一定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_____,溶剂是_____。
溶液的饱和度的概念及饱和溶液的特点
溶液的饱和度的概念及饱和溶液的特点饱和溶液是溶液中溶质与溶剂之间达到平衡的一种状态。
溶液的饱和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溶液中所能溶解的最大量溶质。
本文将介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其特点。
一、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力使其溶解达到最大,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状态。
饱和度是饱和溶液中溶质溶解的浓度,通常用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来表示。
饱和度与溶解度有着重要的关系。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饱和溶液的溶质浓度等于其溶解度,当溶质的溶解度超过溶液中已有的溶质量时,会发生过饱和现象。
二、饱和溶液的特点1. 饱和溶液的浓度恒定: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浓度是恒定的。
当溶质溶解达到饱和后,溶液中的溶质浓度不再变化,称为饱和溶液的浓度。
2. 溶质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平衡: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离子和溶剂分子之间经常会发生着离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这种相互转化以一定的速率进行,称为离子和分子间的动态平衡。
3. 饱和溶液的溶质和溶剂之间存在着溶解度的关系: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每个物质的溶解度都是不同的,而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温度升高,溶解度一般会增加。
4. 饱和溶液的稳定性:饱和溶液是稳定的,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例保持不变,溶液呈保持饱和状态。
5. 饱和溶液的饱和度与温度有关: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饱和度是不同的,随温度的升高,饱和溶液的饱和度一般会增加。
6. 饱和溶液的分离性:在饱和溶液中,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强,因此饱和溶液具有一定的分离性。
通过蒸发溶剂或添加其他溶剂来改变饱和溶液的条件,可以使溶剂与溶质分离。
总结:饱和溶液是溶质与溶剂达到最大溶解度时的一种状态,其特点包括浓度恒定、离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平衡、溶质与溶剂的溶解度关系、稳定性、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分离性等。
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特点对于深入理解溶解过程和溶液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溶液的饱和与过饱和
溶液的饱和与过饱和溶液是由溶质溶解于溶剂中而形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的溶解度是衡量溶液中含有溶质的量的重要指标。
溶液中的溶质可以通过饱和和过饱和两种状态存在。
本文将详细介绍溶液的饱和和过饱和,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重要现象。
1. 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时形成的溶液。
当继续向饱和溶液中添加溶质时,会出现溶质无法再溶解的现象,此时溶液被称为饱和。
溶质在饱和溶液中的浓度称为饱和溶液的溶质溶解度。
2. 饱和溶解度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的溶质浓度。
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饱和溶解度各不相同,可以从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中得到信息。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质的饱和溶解度也会增加。
3. 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超过其饱和溶解度而形成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可以通过快速溶解溶质,然后缓慢降温或减小溶剂量的方式实现。
过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存在于亚稳态,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溶质可能重新结晶形成晶体。
4. 过饱和现象的应用过饱和现象在实际应用中有一些重要的应用,比如药物颗粒的制备和水结冰过程。
在药物颗粒的制备中,通过控制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质结晶的速率,可以获得所需的颗粒形状和分布。
而在水结冰过程中,过饱和状态可以导致冰晶的快速生长,从而影响冰的质量和结构。
5. 影响溶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质溶解度不仅受温度的影响,还受溶剂的性质以及压力的影响。
对于气体溶质而言,溶质的溶解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对于固体溶质而言,溶质的溶解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此外,溶质的溶解度还受溶剂的性质以及溶液中其他物质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溶液的饱和和过饱和状态对于合理控制溶质的溶解过程以及溶液的制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特定条件下控制饱和和过饱和状态的转变,可以实现一些特殊的物质结构和性质。
同时,饱和溶解度和过饱和现象还在某些领域的科学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例如晶体生长和溶液结晶等方面的研究。
理解溶液的饱和与过饱和
理解溶液的饱和与过饱和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可以溶解于溶剂中形成溶液。
溶液的饱和与过饱和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下面将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理论:饱和和过饱和的定义和原理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能够溶解最大量溶质的浓度。
当溶质的实际浓度等于饱和溶解度时,溶液被称为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指溶质的实际浓度高于饱和溶解度的溶液。
饱和与过饱和的现象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来解释。
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通常,溶解度曲线呈现出随溶液浓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直到达到饱和状态。
当实际浓度高于溶解度曲线时,就会形成过饱和溶液。
二、实际应用:饱和与过饱和溶液的影响及利用1. 影响饱和溶液的因素温度是影响饱和溶液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剂的溶解度也会增加。
因此,在不同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浓度可能会发生变化。
2. 利用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用途。
例如,在药学中,饱和溶液常用于制备药物。
另外,饱和溶液也用于实验室的化学分析、化学反应的控制和纯化物质等方面。
3.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和利用过饱和溶液的形成和利用在某些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生长岩石和晶体时,可以利用过饱和溶液来促进晶体的生长。
此外,在某些溶液分析实验中,利用过饱和溶液可以增加实验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总结:饱和和过饱和是溶液中溶质溶解程度的两个重要概念。
饱和溶液是指达到溶质在溶剂中最大溶解度的溶液,而过饱和溶液则是实际溶解度高于饱和溶解度的溶液。
温度是影响饱和溶液浓度的关键因素。
饱和和过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对于研究化学反应、实验分析和纯化物质等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饱和和过饱和的原理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性质和行为。
溶液的溶解度和饱和度
溶液的溶解度和饱和度导言:溶解是指固体溶质在溶剂中消失的过程,形成分子或离子的溶解态。
而溶解度和饱和度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程度的重要概念。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通常用单位溶质质量溶解在一定体积的溶剂中所能达到的质量浓度来表示。
而饱和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溶剂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的能力。
本文将详细探讨溶液的溶解度和饱和度的相关概念以及影响因素。
一、溶解度的概念和测定方法1.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溶液中可以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通常用单位溶质质量溶解在一定体积的溶剂中所能达到的质量浓度来表示。
1.2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溶解度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饱和溶液法、质量法和过饱和法等。
其中,饱和溶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通常是将一定量的溶质加入溶剂中,进行搅拌,并逐渐加热或冷却,待溶质停止溶解或析出时,即可得到饱和溶液。
然后通过测定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或溶解物的浓度来确定溶解度。
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2.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性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这是因为加热会提供更多的热能,使溶质和溶剂分子的热运动更剧烈,溶质分子能够克服相互之间的空隙,更好地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提高了溶解度。
2.2 压力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体溶解过程中。
根据亨利气体溶解定律,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加而增大。
这是因为增加压力会使气体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碰撞的频率增加,从而增大了气体分子进入溶液的机会。
2.3 溶剂性质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也有重要影响。
溶剂的极性与溶质的溶解度呈正相关,而溶剂的极性与非极性溶质的溶解度呈负相关。
此外,溶剂的表面张力、粘度和溶液的渗透压等性质也会对溶解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饱和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1 饱和度的定义饱和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溶剂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溶液和饱和溶液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关系,区分溶液是否饱和。
2. 难点是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建立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 具体内容
1. 区分三种混合物,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2. 溶液的概念进行分解,溶液的前提?溶液的特点?溶液概念的扩展?
3. 溶液的组成部分:溶质和溶剂的状态?举例?
4. 如何判断溶液中哪部分是溶质?哪部分是溶剂?
5. 饱和溶液的概念?为什么要强调前提条件?
6. 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
7.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哪种方法能一定达到目的?
8. 溶液是否饱和和溶液浓稀的关系?
【典型例题】
[例1] 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后,其浓度增大。
(2)温度不变时,从一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取出10mL溶液,剩余为不饱和溶液。
(3)稀溶液可以是饱和溶液。
(4)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在升温时,都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5)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6)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在温度不变时,蒸发掉部分溶剂后,剩余仍为饱和溶液。
(7)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
解析:对于概念要深入理解。
[例2] 在25℃时,向100gKNO3饱和溶液中加入1g氯化钠固体。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氯化钠固体不能溶解
B. 氯化钠固体能溶解
C. 溶液的质量是101g
D. 溶剂的质量不变
答案:A
解析:注意溶质是否相同。
[例3] 如何用三种方法使一瓶饱和石灰水变为不饱和石灰水?
答案:加水;降低温度;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
解析:注意石灰水受温度影响的特殊性和化学方法。
[例4] 一定量的锌与一定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_____,溶剂是_____。
答案:硫酸锌;水
解析:注意化学变化使物质发生了变化,生成物为新溶质。
[例5] 有关饱和溶液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B. 在饱和溶液中,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
C. 某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时,若溶液的质量不变,则溶质的质量也不变
D. 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随之增加
答案:C
解析:注意概念的前提条件。
[例6] 20℃时,将4g 食盐与10g 水充分混合,所得溶液小于14g ,则该溶液一定是( )
A. 饱和溶液
B. 不饱和溶液
C. 含有4g 溶质
D. 含有10g 溶剂
答案:AD
解析:注意饱和溶液的特点。
[例7] 将ag 锌投入到bg 稀硫酸中,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A. g )b a (+=
B. g )b a (+<
C. g )b a (+>
D. 以上均有可能
答案:B
解析:考虑跑出的氢气。
[例8] 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 稀硫酸
B. 少量植物油放到水中,充分震荡后的混合物
C. 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D. 2.4g 镁条投入含有9.8g 硫酸的溶液中形成的混合物
答案:AD
解析:应考虑反应后生成物质的特点。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1. 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溶液都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
(2)石灰乳中,氢氧化钙是溶质,水是溶剂。
( )
(3)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 )
(4)不改变溶剂量,不饱和溶液不能变为饱和溶液。
( )
(5)在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 )
(6)一定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是该温度下最浓的溶液。
( )
2. 下列与溶液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无色液体
B. 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是相同的
C. 若为水溶液如果温度不变,水不蒸发,食盐水溶液久置也不会分离析出食盐晶体
D. 一种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
3. 以下说法哪一个正确( )
A. 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B. 饱和溶液肯定是较浓的溶液
C. 饱和溶液肯定要比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多
D. 在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4. t ℃时,欲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① 降低温度 ② 升高温度 ③ 加水 ④ 加入足量溶质,其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只有①
B. 只有④
C. ①②
D. ②④
5. 让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不能采用的方法( )
A. 降温
B. 升温
C. 增加溶质
D. 蒸发溶剂
6.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至完全反应后,将剩余的固体物质加水溶解并进行过滤,过滤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是____,溶剂_____。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 溶剂量相同的两种溶液,浓的是饱和溶液
C. 某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析出固体后,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D. 任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8. 在一定条件下,将5g食盐放进盛有1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烧杯底部沉积有1.4g 食盐,则此溶液的质量为()
A. 15g
B. 16.4g
C. 11.4g
D. 13.6g
9. 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A. 牛奶
B. 泥浆水
C. 冰水混合物
D. 澄清的石灰水
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将一瓶20℃时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倒出1/4后,剩余溶液仍然饱和
B. 清新的空气是一种溶液
C. 一定温度下的食盐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氯化镁
D. 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都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11. 在80℃时,将100g KNO3溶液降温到20℃,有一定晶体析出,过滤出晶体后得到的母液是()
A. 80℃时的饱和溶液
B. 80℃时的不饱和溶液
C. 20℃时的饱和溶液
D. 20℃时的不饱和溶液
12. 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食盐和蔗糖溶于水的过程,均以分子形式扩散
B. 两种不互溶的液体混合后,充分振荡,得到的是乳浊液
C.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D. 将铁粉分别与适量的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能得到同种溶质的溶液
【试题答案】
1. ×;×;√;×;×;√;
2. AD
3. A
4. B
5. A
6. 氯化钾;水
7. CD
8. D
9. D
10. D 11. C 12. AC
【试题解析】
1.(1)溶液不都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2)石灰乳本身不是溶液;(3)√;(4)改变温度;(5)缺少一定温度下的前提;(6)√。
2. 溶液不都无色;溶液可同时有多种溶质。
3. 三个错误选项都缺少前提。
同温同物质;水的量的多少;温度前提。
4. 升温、降温都有反例,2)OH (Ca 、KNO 3;而加水是更不饱和。
5.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
6. 二氧化锰不溶,不是溶质,氯酸钾反应没了,不是溶质,只有氯化钾。
7. 少同物质;少同温度。
8. 溶进去的才是溶质。
9. 溶液的均一稳定和混合物的前提是判断的依据。
10. 反例为氢氧化钙
11. 注意如何判断饱和及温度的影响。
20℃时有晶体析出,所以应是20℃的饱和溶液。
12. 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不是无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