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发展模式探究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介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在国际教育大环境中的地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研究生教育也逐步走向多元化和专业化。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然而,与此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随着国际教育的深入交流和合作,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国际教育大环境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际竞争对手的压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因此,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研究意义:阐述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对于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人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深入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问题,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更具备紧迫的实践意义。
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是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与质量提升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
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自上个世纪末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在校生规模从1997年的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万人。
其中博士生从4万人增长到万人?,规模可比肩美国。
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规模不足问题己基本解决。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展的同时,质量不仅未同步提升,还遭受了更多指责,改革势在必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巳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笔者认为,当前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需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策略,以促进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历史沿革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是改革研究生教育的逻辑起点。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巳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梳理。
综合巳有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35年至新中国成立前)1935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政府颁布〈〈学位分级细则》和〈〈硕士学位考试细则》,对学位授予的级别、学位候选人资格和学位评定的办法等做了规定,研究生教育随之产生。
这一时期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借鉴美国的做法,招生制度多采用个人申请入学、院校自主招生的办法,学校享有较大自主权。
应当说,民国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框架巳初步形成,但由于政局不稳、战乱频繁等原因,这些制度未能得以施行⑴。
从实际情况来看,民国高等教育仍以本专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规模极小。
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仅有232人获得硕士学位。
第二阶段:规范发展阶段(1949年至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
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高层次文件,如1957年高等教育部制定的〈〈关于今年招收4年制研究生的几点意见》、196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等。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旧中国,研究生教育非常落后,发展非常缓慢。
1935年,当时的“国民*** ”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硕士生、博士生需在大学或研究所学习,研究两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并经教育部复核通过,才能获得硕、博士学位。
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战争状况(内战和抗日战争)各高校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无法实施博士生培养工作,只招收了少量的硕士研究生。
从1935年至1949年,旧中国共举行9届学位考试,授予硕士学位232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但经历了坎珂曲折的过程。
当国家政治经济发展顺利时,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发展比较顺利,当国家政治经济发展遇到挫折时,高等教育便受到干扰和破坏,发展不够顺利。
在此之前,中国主要立足于培养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研究生。
对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要求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对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要求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
”在精英教育阶段,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为主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主要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输送人才。
但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了,如果仍然以学术型为主,毕业后就业就很困难,而且大多数用人单位迫切需要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研究生结构要作调整,即保留一部分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主要由研究型大学承担,大多数高校和专业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生,即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研究生。
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在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早就有了,而且规模很大。
如,1987年美国的硕士专业学位已达500多种,博士专业学位47种。
2000年,英国就已经在33个学科开设了153个专业博士项目[2]。
研究生院简史
研究生院简史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渠道,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院则是负责组织和实施研究生教育的单位,它的成立和发展历程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以下是一份关于研究生院简史的2000字稿件。
研究生院简史一、研究生院的发展初期中国的研究生院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研究生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校的教研部门。
1930年代,中国建立了首个研究生院,即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标志着中国研究生教育迈入了新的阶段。
由于当时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较低,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研究生院的发展也相对缓慢。
二、研究生院的发展与改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院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促使了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
在1950年代,中国各大高校相继设立了研究生院,为培养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奠定了基础。
1978年,中国启动了教育体制改革,随之而来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也推动了研究生院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院的规模、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研究生院的学科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研究生院的发展现状目前,中国的研究生院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各大高校的研究生院在学科设置上已经非常完善,涵盖了文、理、工、农、医等多个领域。
在师资力量方面,研究生院拥有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其中不乏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和专家。
研究生院的科研条件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专门人才。
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合作项目也为研究生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四、研究生院的未来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未来,研究生院将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专门人才。
研究生院也将加大对跨学科、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努力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围绕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规模、结构、质量、对策建议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渐优化,质量也有所提高。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生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学科结构单师资力量不足、国际化程度低等。
规模战略:适度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注重内涵式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结构战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质量战略:坚持“质量为先”原则,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国际化战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改革学位制度:建立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完善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
加强导师指导:提高导师素质,完善导师遴选和考核机制,加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促进学术交流:举办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
加大投入力度:增加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提高研究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力度,改善研究生学习和生活条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青年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优化区域布局: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研究生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研究生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规模、结构、质量等方面探讨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为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际竞争的要求。
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
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演变轨迹,并探讨其时代特征,以期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模仿苏联模式,到改革开放后的自主创新和多元化发展,再到新世纪以来的国际化、专业化、信息化等趋势,展现了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过程。
接着,文章从政策环境、教育资源、学科布局、培养模式、质量保障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研究生培养模式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归纳了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时代特征,包括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跨学科和国际化发展、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建设等。
这些特征既体现了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期望,也反映了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文章对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创新、提高培养质量等建议,以期推动中国研究生教育在新时代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和更大的社会贡献。
二、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演变轨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经历了显著的发展演变。
这一演变轨迹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和背景。
初期阶段(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中国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培养模式主要借鉴了苏联的模式,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这一阶段的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较为固定,学术要求严格,但实践环节相对较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进入了转型期(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初)。
这一阶段,研究生教育开始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强调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教育学元研究的探索:历程、进展和趋势
新中国的教育学已走过7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研究者对它的反思和探索一直没有停止。
20世纪70年代国外教育领域“meta-”研究兴起,学界对此进行了引介与传播。
“meta-”的含义为“在……后、反观、超越”,中文译为“元”,表示更高水平的认识层次,强调反思。
教育学元研究是以教育学自身为研究对象,对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从理论和历史结合维度,作批判性反思和建设性探索。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以“元”为名的“元教育学”风靡一时,表明中国教育学科自我意识的觉醒。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学发展面临着比以往更为深刻的矛盾与挑战,教育学元研究虽日趋深入,但目前还缺乏深入的反思和展望。
有鉴于此,笔者回顾了我国70年来教育学元研究的历程,梳理了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今后我国教育学元研究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新中国70年我国教育学元研究的历程(一)教育学元研究的效仿(1949—1954年)对教育学的反思与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就开始了。
但这一阶段我国教育学元研究效仿了苏联对教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
在1949年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提出把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作为实施新教育的方向。
从1949年起,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批判和改造旧的教育理论,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学成为新的任务。
1950年4月3日,《人民日报》分别发文《论教育科学》《“教育学原理”序言》,展现了译自苏联教育学者凯洛夫与冈察洛夫的相关成果,其中有教育学的党性、教育学理论和教育的实践、教育学的构成、教育科学的体系、教育科学的基础以及科学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等的介绍。
此后,随着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广为流行,其对教育学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影响了当时我国的学界。
可以说,这一阶段我国教育学元研究是效仿苏联的结果,我国对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是缺乏“自我意识”的。
但通过引介与效仿,国内初步获得了“苏式”教育学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为我国教育学元研究的开展作了准备。
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讨
第1 5卷 第 1 期
20 02年 2月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Wu ̄ nvri f eho g Sca Sin e dt n) t nU i syo c nl y(o i cec lo e t T o l E l
V 11 N . 0. 5 o1 F bu r 1 2 er a ̄21 0
我 国研 究 生 教 育改 革 与发展 趋 势探 讨
孙孝 文
( 汉理工大学 校长 办公室 , 武 瑚北 武汉 4o ) 3mo 摘要: 全球化趋势和加入 WT o的客观现 实将对我 国研究生 教育带来 巨大影 响 , 过研究 生教育发展 的 透 历史轨迹和 我国研究 生教 育的现状不 难看 出, 我国研究生教育 应进 一步扩 大规 模 , 缩短学制 , 调整专 业 结构 , 革新教学手段 , 以适应教育 国际化 的形势 关键葡 : 研究生教育 ; 改革 与发 展 ; 趋势 中圈分类号 : 63 文章 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09 6421 ) 1 0 9 — 4 G4 A 10 —0 1(12 0 — 0 3 0 0
一
、
研 究生教育 的发展历史 与现状
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轨迹 中可 以看到. 究 研 生 教育发 展 经历 了萌芽 、 立 、 确 发展 和多样 化 四个 时期 。 研究生教育萌芽于中世纪欧洲 , 源于一种“ 博 雅” 教育。早在 l 世 纪, 2 意大利、 法国、 国建立 英 大学后 , 大学教育就备受 重视并逐渐享 受一系列 的权利。除了颁发 教师证书 , 也为毕业生授予学 位 。当时 的学位与现在 的学位有很大 的区别 。 人 们 由于受 自 然科学规律认 识的限制 , 学校还投有 形成严格的学科分类 , 也没有系统严 格的学位授 予标准和制度 ,博士” 只是人们对“ 雅之士” 博 的 博 称, 一般在大学毕业后就能获得学位。 研究生教育确 立于 l 9世纪初 。德 国教育家 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 , 倡导大学引进科研 的办学 理念。他把学术研究 自由作为新大学的最高理想 和中心任务 , 指出大学教授的主要任务不是“ , 教”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在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学术研究的水平、教育政策与体制等方面对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进行概览与对比分析。
一、发展历程1.1 中国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研究生招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也得到了不断改善。
1.2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家之一,其研究生教育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完善,各类研究生院校数量众多,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二、学术研究水平2.1 中国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学术研究水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美国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以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研究生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有很高的产出,其学术研究水平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三、教育政策与体制3.1 中国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政策一直在不断完善,如加强研究生导师制度建设、推动学位授予一体化改革、提高研究生招生选拔质量等。
中国研究生教育体制不断优化,各类研究生院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3.2 美国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政策较为灵活,各个州和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灵活多样,学术自由度高,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四、对比分析4.1 规模与数量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大,研究生院校数量众多,研究生人数较多。
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与美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4.2 学术研究水平美国的研究生在各学科领域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水平,科研成果丰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在一些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整体与美国还存在一定差距。
我国研究生学制的历史演变、现实问题与改革建议
第6期[总第54期]2019年12月研究生教育研究J o u r n a l o f G r a d u a t e E d u c a t i o nN o .6D e c .,2019文章编号:2095-1663(2019)06-0042-05我国研究生学制的历史演变㊁现实问题与改革建议周文文a ,余 倩b ,倪加旎a(浙江大学 a .研究生院;b .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58)收稿日期:2019-09-09作者简介:周文文(1966-),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处处长,副研究员㊂余倩(1996-),女,江西奉新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硕士研究生㊂倪加旎(1984-),女,浙江嘉兴人,浙江大学研究生院职员㊂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研究课题 基于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研究生学制改革研究 (2017Y 0607)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制经历了多次变革㊂国际接轨需要㊁国家政策支持㊁经济社会推动㊁高校竞争发展㊁导学关系冲突等是触发研究生学制变革的主因,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是研究生学制变革所遵循的逻辑,重视培养环节㊁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是研究生学制变革的主要特点㊂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学制仍存在不同类型㊁层次及专业的学制趋同化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为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应在理清研究生学制与培养质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及培养目标,注重不同学科专业的差异及培养规律,完善与学制相关的配套制度㊂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影响因素;弹性学制;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G 643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学制经历了频繁变革,其主要脉络是从长学制到短学制再到弹性学制,其间有长短之间的反复更迭㊂在研究生学制改革的过程中,社会和学界均表现出对培养质量的担忧,加之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教育面临重大挑战,而学制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生教育变革的触发点和切入点,因此学制改革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㊂本文梳理我国研究生学制的历史演变,分析学制变革的影响因素㊁逻辑起点㊁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就深化我国研究生学制改革提出若干对策建议㊂一、我国研究生学制的历史演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最早设想可追溯到清末 癸卯学制 的 通儒院 [1],但至新中国成立前,研究生教育及学位制度都无大的发展,虽然提出了学制概念,但并未得到实施㊂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受到重视,学制相关的规定逐步完善㊂1951年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大学和专门学院设立研究生部,修学年限为2年以上㊂1959年,招收和选送研究生及进修教师计划的通知规定我国研究生培养年限为3年㊂1961年,中共中央批准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和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 高教六十条 ),明确我国研究生学制为3年[2]㊂1956年,教育部出台‘一九五六年高等学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暂行办法“,批准中国科学院培养 副博士 研究生,规定研究生学制为4年,医学专业为3年㊂1959年,教育部发布‘招收和选送研究生及进修教师计划通知“,部分高校根据教育部要求,对博士研究生培养进行探索,认为博士研究生培养应以4年为基础,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调整㊂这一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借鉴苏联模式,未结合国情自行设计学制,同时也尚未形成完整的学位体系㊂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后,我国重建学士㊁硕士㊁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研究生学制开始区分硕士㊁博士㊂1983年,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制定理工农医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几项规定“要求 脱产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的学习时间一般为二至三年;脱产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学习时间一般在取得硕士学位之后,再继续学习二至三年 ㊂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教学[1995]4号)指出,硕士生修学年限一般为二至三年,博士生一般为三年;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一般不能延长;因特殊原因未能完成学习任务,经培养单位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㊂同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1995] 3号)提出硕士生的学习年限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㊁学科和人才培养规格分别确定;专业学位等应用型硕士的学习年限应创造条件逐步缩短为宜;博士生的培养年限,在完成全部培养要求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缩短或延长㊂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进一步提出: 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报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对本学校的修业年限做出调整㊂1999年,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 弹性学制 的概念,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㊂此后, 弹性学制 的概念不断得到重申和强化,并形成相应的制度延续至今㊂如2017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 十三五 规划“提出 培养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条件,实行弹性化培养管理,合理确定培养年限 , 适度提高优秀应届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以弹性学制打通硕士㊁博士研究生㊂ 总体而言,建国以后,我国研究生学制主要经历了照搬苏联模式的长学制㊁对接经济快速发展的短学制以及与国际研究生教育接轨的弹性学制三个时期,这种变化趋势一方面反映出三个信息,一是学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应与经济社会和国际社会互动;二是更加灵活㊁多样,尊重不同主体的需求㊁尊重不同层次㊁学科㊁专业的培养规律是学制设计的准则与方向;三是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经验在学制制定中被授予更大自主权(见表1)㊂表1我国研究生学制发展演变(1904 2017)年份文件年限1904癸卯学制51912壬子学制不限1922壬戌学制不限1928戊辰学制不限1934‘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2 1951‘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3+1956‘一九五六年高等学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暂行办法“副博士4年1959招收和选送研究生及进修教师计划通知31961‘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31986‘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硕士2~2.5,博士3年1995‘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硕士2~3,博士3年1995‘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硕士2~3,博士3年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硕士2~3,博士3~4年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弹性学制2000‘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可分段完成并规定累计在学最长年限2002‘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弹性学制2003‘2003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分制并调整修学年限2005‘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分阶段修学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应在学位授予单位规定期限内2013‘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未完成高水平研究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2017‘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 十三五 规划“弹性化培养管理,合理确定培养年限数据来源:根据教育部㊁研究生学位与教育网站公开文件整理㊂㊃34㊃周文文,等:我国研究生学制的历史演变㊁现实问题与改革建议二㊁研究生学制变革的逻辑与特点纵观我国研究生学制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大体看出我国研究生学制呈现逐步缩短又按博士硕士分化并实行弹性学制的趋势,也不难看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学制改革的基本逻辑起点㊂建国初期的五六十年代,研究生教育以3年制为主,并少量4年制副博士学位教育,重点为高校培养师资和研究人员,培养年限相对其它发达国家较长㊂到了80年代,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专门人才及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剧增,长学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㊂培养时间过长,高校不能及时对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3];研究生学制过长导致研究生学习压力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国际化视角来看,硕士阶段长学制与国际脱轨,我国研究生处于劣势;此外,由于学制过长推迟了进入 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间 ㊂为此,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修学年限均缩短至2~3年以内㊂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此时硕士生的培养规模已较大,高校学术职位已无法完全接纳硕士生,为了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提升我国高级人才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实施弹性学制成为业界的共识㊂哈尔滨工业大学率先将硕士生学制缩短至两年,大约2004年起,北京大学㊁清华大学㊁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都纷纷加入缩短学制的改革浪潮中㊂2007年左右,由于两年制硕士的质量问题,许多高校的硕士生学制又有所延长㊂学制变化除了反映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变化外,还有以下2个特点㊂(1)更加重视培养环节要求㊂研究生学制政策文本在从简单到丰富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对象由研究生(硕士)扩大到博士研究生,对各培养环节的安排逐渐成为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不同研究生群体的培养目标㊁培养方式㊁培养环节㊁修学年限进行细化规定㊂(2)更加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硬性规定研究生学制,至改革开放后逐步实行弹性学制,再到最新政策文本中国家对学制不做统一规定,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决定,可以说,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逐渐掌握拥有更多话语权,这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紧密相连㊂三㊁研究生学制变革的影响因素(一)国际层面的冲击性因素国际层面对研究生学制的影响是冲击性因素,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已向纵深层面发展,无论是研究生学制的历史变革,还是当下研究生学制的调整,国外研究生培养制度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㊂建国初期,我国研究生培养无论是培养目标㊁修学年限还是培养方式都采用苏联的研究生培养体系㊂到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国家研究生主要是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发生转变,弹性学制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英国讲授式硕士需完成1年以上的课程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研究式硕士需在以上基础上再学习1年以上,故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1~2年,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及以上㊂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修学年限有较大弹性,学制为1~2年,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4~5年㊂日本硕士生学习年限以2年为标准,特别优秀的学生可1年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制通常为3年㊂国际上,硕士研究生学制都在3年以下,继续采用苏联长学制培养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显然会推迟我国研究生进入社会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我国研究生国际就业的竞争力㊂因此,为与国际研究生学制接轨,提升我国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也便于开展高等教育学历互认,我国研究生学制多次做出调整㊂(二)国家层面的支持性因素国家层面对研究生学制变革的影响主要是支持性因素,主要表现为政策和财政的影响㊂一方面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为学制变革提供了前提㊂1992年‘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实行灵活学制构想后,1994年起 缩短硕士培养年限 的说法开始在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改革方案中出现,紧随其后,哈尔滨工业大学㊁中国人民大学等一批高校率先试行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完成了从国家政策构想到学校改革方案再到高校实践的承接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增长,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家以研究生学制为切入点进行调整,以期最大程度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效率㊂(三)社会层面的推动性因素社会层面对研究生学制变革的影响主要是推动性因素㊂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㊃44㊃周文文,等:我国研究生学制的历史演变㊁现实问题与改革建议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指出,我国社会各领域对研究生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㊂此外,‘人民日报“去年对三省六市10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3.08%的企业认为, 技术人才缺乏 是当前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困难㊂具体表现为:一是高新制造行业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二是制造业企业对研发人才㊁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小,三是技术人才㊁技术管理人才的流失大㊂以技术革新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产业经济结构对人才需求发生巨大转变,我国研究生教育目标由培养研究人员和高校师资转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并重,研究生学制自然而然地随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改变而改变㊂(四)高校层面的发展性因素高校层面对研究生学制的影响是发展性因素,主要考虑研究生学制变革与学校发展的关系㊂一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影响㊂从我国研究生学制变革轨迹来看,早年间学制变化较为稳定,而近几年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生学制频繁变革,主要是因为高校拥有了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在修学年限的制定上有一定弹性空间㊂二是学校教学资源的影响㊂作为高校扩招后的产物,师资㊁教室㊁图书㊁住宿等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缩短学制可以为新招的学生空出资源㊂三是高校间的相互影响㊂比如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率先试行2年制硕士后,北京大学㊁清华大学㊁中国人民大学㊁武汉大学㊁浙江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在全校或部分学科专业将硕士研究生学制调整为2年,之后一大批学校效仿上述高校纷纷缩短研究生修学年限㊂(五)导学层面的矛盾性因素导学层面对研究生学制的影响是一种矛盾性因素㊂一方面,从导师指导能力角度看,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后,每位导师指导的任务和压力也随之而增加,缩短研究生学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导师的压力㊂但另一方面,从培养质量角度看, 基于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研究生学制改革 问卷调查了900名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满意度,高达86%的导师认为缩短学制会降低培养质量,其中68%认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培养质量,19%认为培养质量略有下降㊂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研究生读研的动机不再局限于成为研究人员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更多的学生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作为工作的跳板,希望学制尽可能短,使其能够较早进入工作状态㊂由上述分析可知,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是影响研究生学制最重要的内部因素,此外,无论是在国际范围内㊁还是国家㊁社会㊁学校,抑或是教师和学生个人方面,都有可能成为研究生学制变革的影响因素,但无一例外地,各因素对学制变革的影响都无法摆脱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㊁大众化以及多元化㊂因此,研究生学制变革是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遵循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结果㊂四、现阶段研究生学制存在的问题(一)不同类型层次及专业学制趋同化由于对弹性学制理解不够全面,高校在确定学制时存在不同学位类型的 同质化 ㊁不同学位层次间的重复化㊁不同学科专业的 一刀切 现象㊂首先,从学位类型来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为2年,学术型硕士基本在2~3年之间波动,且呈缩短态势,二者年限逐渐接近㊂其次,从学位层次来看,硕士和博士培养过程出现交叉部分,亦即博士基础课程部分与硕士阶段一致,教学内容重复㊂最后,从学科和专业角度来看,部分高校未充分考虑不同学科㊁专业的特点均实施两年或两年半制,导致部分专业时间紧张㊂(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研究生学制不是简单的学习时间长短问题,它与人才培养目标㊁培养模式密不可分,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功能有着直接的联系[4]㊂由于社会对研究生的标准将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提高,如果只是缩短修学年限而不减少相应学分,课程安排及师资力量不作出调整,不仅会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也会加剧研究生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轨的现象㊂由学制变革引发的对培养质量的质疑,将严重影响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认可㊂(三)实践环节落实及考核的弱化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存在明显的弱化实践环节的现象:一是学校对研究生实践不够重视,培养方案中未对实践环节做出严格要求或明确时间安排;二是未严格遵循培养方案,以专业学位为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实习期与培养方案规定的时长有一定出入,表现为实际实习时间比学㊃54㊃周文文,等:我国研究生学制的历史演变㊁现实问题与改革建议校规定时间要短;三是实践环节的考核体系弱化㊂对各高校学生及导师的问卷调查中,高达54%的学生和37%的导师认为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将专业实践真正落到实处㊂但从现实情况看,较短的学制也不足以支撑必要的实践训练㊂(四)配套资源及制度尚不完善弹性学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以学分制和选课制为基础,以导师制为支撑,对学生修业年限不做统一严格要求,允许学生提前毕业㊁中途休学或分段完成学业,只要学生在一个弹性化的期限内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㊁学分数及相关条件要求就可以毕业获得相应学位的制度[5]㊂我国高校实际采用学年学分制,教学过程依旧按照学年统筹,课程按固定学期开设,并且学籍管理较为严格,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关系受到招生资格㊁招生指标㊁培养环节等诸多因素限制,学生分阶段学习的限制较多㊂五、政策建议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㊂学制改革无疑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重要一环㊂2019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进一步要求㊂在新时代背景下,学制改革应该紧紧围绕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这一目标展开,具体来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㊂(一)理清研究生学制与培养质量的关系我国研究生教育自清末设立专门培养机构,不限培养年限,经历长短学制变革,直到现在实行弹性学制,研究生学制的每一次变革均是对时代的回应㊂已有研究对研究生学制与不同时期培养质量要求之间的关系未提供充足的证据支撑㊂本研究认为,首先应充分研究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状况,其次应在其基础上明确培养质量的界定,建立不同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采用真实数据论证学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㊂(二)明确研究生教育定位及培养目标首先,应该明确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区别,充分考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层次㊂硕士学位已逐渐发展成过渡性学位,而不再是终结性学位,博士学位成为培养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最重要来源㊂其次,学制应该体现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差异,从我国当前经济与科技发展现状来看,专业学位主要面向经济社会的产业需求,培养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人才,学术学位主要面向学科专业需求,培养高校和科研机构教学和研究的专门人才㊂学制设计应体现不同就业层次的培养要求,可适当延长博士生的培养时间,拉长学制,缩短硕士生的学制㊂同时,在博士㊁硕士学位内部,专业学位的学制还应充分考虑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不能简单缩短应用型人才培养学制㊂(三)尊重不同学科专业的差异及培养规律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在弹性学制的前提下,尊重不同学科㊁专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制定差异化的学制标准,各高校可在标准线上下浮动㊂从高校层面来说,应结合学校自身办学定位㊁培养特色㊁资源条件和学生就业需求,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不同学科的修学年限设置标准㊂以英国为例,自然科学㊁人文科学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4年,应用学科一般为5~6年㊂在日本,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学位的修学年限比理㊁工㊁农㊁医长㊂因此, 博士生合理学制的确定,要确保博士生有充足的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色㊁不同学生特质等特点分别进行弹性化管理㊂ [6]尤其是在 服务需求㊁提高质量 的政策导向下,应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和实践环节培养,深化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改革,从学制设计上为学生深度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保障㊂(四)完善弹性学制相关配套制度学制是培养方案的重要因素,学制改革也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最恰当的入口,与学制相关的配套制度是深化改革的方向[7]㊂一方面,基于 学习自由 的理念,应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和选课制度㊂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二者在教学管理中密不可分[8]㊂要明确学分制在弹性学制中的基础地位,坚持 弹性化 灵活化 原则,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大力强化选课自由,倡导个性化学习,鼓励跨学科领域选修课程㊂另一方面,弹性学制强化了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明确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的主体责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㊂(下转第81页)㊃64㊃周文文,等:我国研究生学制的历史演变㊁现实问题与改革建议。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动因分析
2019年5期高教研究高教学刊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动因分析*李永全(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山东泰安271018)一、研究生教育的概念理解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顶层教育,一般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阶段。
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大家普遍认为它是以研究专深学问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并且其中还蕴含着知识的创新。
根据逻辑学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我们可以简单地将研究生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进行专深知识研究与创新的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活动。
有的学者对我国的书院教育是否属于研究生教育进行了研究,但从学制的角度又否定了书院是研究生教育的开端,原因在于我们可以说书院蕴含着研究生教育的萌芽,而我国真正建立研究生教育制度则要追溯到近现代社会。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一)清末的研究生教育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1900年夏,八国联军的火炮轰开了北京城,以慈禧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落荒而逃,这一举动震动了整个封建朝野,改革的呼声再次被提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在西逃过程中慈禧也认识到,为了维护封建政权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于是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在西安颁布了“预约变法”的上谕,承认“世有万古不变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1],从而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颁布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政府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钦定学堂章程》。
该章程规定了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学堂、大学堂和大学院三个层次,其中的大学院“年限不定,以研究为主,不立课程,不主讲授。
”[2]从这样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院就是为开展研究生教育而设,因此可以将《钦定学堂章程》的公布,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学制上的开端,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
其中将大学堂改为通儒院,学制5年,属研究院性质,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新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宗旨。
研究生教育历史追溯
历史追溯研究生教育是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分化的产物,形成于19世纪的欧美国家。
中国在清末借鉴西方建立新型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尝试建立研究生教育及学位制度。
晚清时期就制定了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法令,但直到民国初年北京大学(1918)和清华大学(1928)才开始实际培养研究生。
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的名称及其相互关系。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十分有限,全国在校研究生数量在1947年仅有400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在改造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在探索培养研究生的方式,曾于1954和1961年两度筹划颁布学位条例,并几度进行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1966年在校研究生数量曾达到4500人。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制度一直未能正式确立。
恢复与初建在十年“文革”(1966-1976)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以1977年恢复“高考”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研究生教育也随之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8年,首批新招研究生入学,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转折,掀开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历史的崭新篇章。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将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纳入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中。
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受到了政府与全社会的重视,研究生教育基本制度的建设工作迅速展开。
198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1月开始实行。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个学位条例,是中国学位制度产生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研究生教育走向正规化和现代化的开端。
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80年12月建立,组织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落实《学位条例》的实施办法,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审定学位授予单位的原则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办法》等,至1985年《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的颁布,研究生教育的法规建设初步完成。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十年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简要介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和意义,并阐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十年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成果、变化和改革、研究方向和趋势,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而采取的一种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导师指导等方面。
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了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推进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同时,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化和改革方面,我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加强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实行导师负责制,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推进国际化办学,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企事业单位的实习,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一些高校过于注重科研训练而忽略了课程学习,导致学生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还有一些高校过于追求国际化办学而忽略了本土特色和文化传承,导致研究生教育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
因此,如何在改革过程中平衡各方面的需求,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需要的重要问题。
在研究方向和趋势方面,我国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的研究:如何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和学术水平,是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方向。
高校研究生院简史
高校研究生院简史
高校研究生院是中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1. 初创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开始建设首批研究生院,其中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院。
2. 发展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许多高校增设了自己的研究生院,以便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
3. 成熟阶段:到了20世纪末,中国高校研究生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和管理机制。
各个高校通过发展研究生院,提升自身教学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
高校研究生院不仅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目前,中国已经有数百所高校设立了研究生院,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发展机遇。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前瞻
究 生培 养 与学 位授 予 而 制 订 的 一 部法 规 , 这 在 一 定 程 度上 影 响并 制约 了专 业学 位研 究生 教育 的发展 。
( 二) 标 志性事 件 原 国家教育 委员 会有 关 部 门开始着 手应 用型 人
志着我 国专业 学 位研究 生教 育进 入探索 试点 期 。 ( 三) 发 展情 况
由于这 个 阶段 处 于最 初 的试点 探 索 期 , 对 于应
用型 人才 的试 点与 改革 内容 比较 有 限 , 主 要在 于结
合相 关应用 型人 才 的需 要 , 从 人 才 培 养 的知识 结 构 上予 以调 整 , 制 订并 出 台了参考 性培 养方 案 , 同时在 授予 学位 的证 书上 , 结 合应 用型 人才 培养 的特 点 , 在
我 国专 业 学 位 研 究 生教 育 发展 历 程 回顾 与 前 瞻
梁传杰 , 吴 晶 晶
( 武 汉理工 大学 高等教 育研 究所 ,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0 )
摘
要: 我 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 育发展 历程 可分为三 个阶段 , 即探 索试 点期 、 开始起 步期 和改革 发展 期。探
处 的 发展 阶 段 和 准 确 把 握 我 国 专 业 学 位 研 究 生教 育发 展 方 式 、 发 展 内容 和发 展 速 度 。
关键词 : 专业学位 ; 阶段 ; 特征
中图分类号 : G6 4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一
、
引言
二、 探索试点期 ( 1 9 8 4  ̄1 9 8 9 年)
作者简介 : 梁传杰( 1 9 7 o 一) , 男, 湖北天 门人 , 武汉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 硕士生导师. 吴晶晶( 1 9 8 7 ~) , 女, 湖北随州人 , 武汉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 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资助项 目“ 全 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 量保 障体 系研 究”( 2 0 1 2 一 I B - 0 5 7 )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项 目“ 专业学 位质量保障体研究 ” ( B 2 — 2 0 1 3 YO 7 — 0 7 6 ) .
2021年建国以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审视
建国以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审视建国以前我国研究生的历史审视李东(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硕士”的称号最早出现在我国五代时期,但是和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硕士生有着根本区别,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本文主要分三个阶段介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第一,1840—1912年的萌芽阶段;第二,1912—1927年的探索阶段;第三,1927— ___的 ___法律建设阶段。
自从1840年 ___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我国入侵不仅表现在 ___和军事方面,而且给我国传统教育也带来了深刻影响,尤其表现在高等人才培养上,研究生的培养得到起步。
清 ___借鉴 ___学制,首次在壬寅学制系统设立大学院,大学院的出现开启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建设的道路,该学制由于遭到守旧势力的 ___并未在全国实行。
随后清 ___在全国推行癸卯学制,该学制将我国的教育体系进行重新划分,将大学院改为通儒院,并颁布《通儒院章程》,其内容涵盖了学员的入学资格、学习年限、外出考察、毕业要求、品德及研究能力、审查等方面。
清朝末年我国研究生制度建设正处于萌芽时期,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清朝末年借鉴国外学制体系,清 ___先后制定壬寅、癸卯两个学制,对我国教育制度做出重要调整,但是这两个学制并未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是和西方教育制度的一种新旧杂糅,处于萌芽阶段的研究生教育也具有此种特征。
1、办学指导思想清 ___规定“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傅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为立学宗旨,既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色彩,又具有一定现代性。
在此种办学宗旨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通儒院也并非完全采用西方教育理念,《奏定学堂章程》将通儒学员的培养目标定为“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
”[2]这也决定了通儒院并不纯粹进行科学研究,而是将其定位于“以备著书、制器之所。
蓬勃发展的我国研究生教育
三、二十年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进展 6. 形成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法规体系 7. 开展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
31
四、面临的形势
1. 挑战与机遇并存
A.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 中共十六大提出: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 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 提出要培养: 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5. 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关系
? 198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授 予国外有关人士名誉学位的暂行决定》 截止于200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共审 批授予 92位境外人士名誉博士学位
? 审批了一批国外和香港地区合作办学项目 至2002年8月,共批准 71个合作办学项目
? 与1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相互承认学历、文 凭和学位的有关协议
19
全国硕士生培养情况(1990-2001年)
?D éú êy ±? òμ éú êy ?ú D£ éú êy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9 0 ?ê
?D éú êy ±? òμ éú êy ?ú D£ éú êy
26 207 31 505 80 685
9
二、中国学位制度的特点
例一: ? 学科门类:理学
? 一级学科:化学
?二级学科: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10
二、中国学位制度的特点
例二: ? 学科门类:工学
? 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物理电子学 电路与系统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