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抗菌药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作用机制
2、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 、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
5、 抑制核酸代谢:
1、 抗叶酸代谢:
4、 抑制蛋白质合成:
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产生机制:
1、 产生灭活酶:
(1)水解酶 (2)钝化酶(合成酶):
2、 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3、 细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4、 其它:
克服耐药性的措施:
合理应用抗菌药,足量,足疗程; 必要的联合用药,有计划的轮换用药; 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改造化学结构。
抗菌药物概论ຫໍສະໝຸດ 述机体病原体耐药性 抑制或杀灭
药物
基本概念
抗菌药: 化疗(Chemotherapy): 化疗药物(chemotherapy) 抗菌谱: 抗菌活性: 抑菌药: 杀菌药: 化疗指数:
抗菌作用机制
1、 抗叶酸代谢: 2、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 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 4、 抑制蛋白质合成: 5、 抑制核酸代谢:
抗菌药物概论
(2)避免局部用药
(3)控制预防用药 (4)合理联合用药
常见病原微生物
金葡菌 疖、痈、呼吸道感染、肺 炎、尿路感染、败血症、 脑膜炎、骨髓炎、心包 炎 、 蜂窝组织炎、丹毒、上呼 吸道感染、猩红热、败血 症 大叶性肺炎、脑膜炎 青霉素首选;四 环素、红霉素、 庆大毒素、先锋 霉素 青霉素首选
溶血性链球 菌
2.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磷脂质 蛋白质 ——屏障、运输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胞浆膜通透性增加 导致菌体内的蛋白质 核苷酸、氨基酸、 糖和盐类等外漏, 从而使细菌死亡 真菌细胞膜
细菌细胞膜
类固醇 蛋白质 ——屏障、运输
制霉菌素、两性霉素
2.3 抑制蛋白质合成
细菌——原核细胞 30S亚基 四环素 氯霉素、林可霉素 和大环内酯类 终止
③其它酶类:细菌可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灭 活氯霉素;产生酯酶灭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核苷转移酶灭活林可霉 素。
b.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1)细菌可通过各种途径使抗菌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如革兰阴
性杆菌的细胞外膜对青霉素G等有天然屏障作用 (2)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水孔或外膜非特异性
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消旋酶 环丝氨酸↗ ↘ 合成酶
N-乙酰胞壁酸五肽
-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转肽酶 二糖聚合物 粘肽 直链十肽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2.1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这类药物使细菌细胞壁损伤,菌体内的高渗 透压,在等渗环境中水分不断渗入,致使细菌膨 胀、变形,在自溶酶影响下,细菌破裂溶解而死 亡——繁殖期杀菌药。
a.产生灭活酶
②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细菌在接触氨基苷类 抗生素后产生钝化酶使后者失去抗菌作用,常 见的氨基苷类钝化酶有乙酰化酶、腺苷化酶和 磷酸化酶,这些酶的基因经质粒介导合成,可 以将乙酰基、腺苷酰基和磷酰基连接到氨基苷 类的氨基或羟基上,使氨基苷类的结构改变而 失去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概论课件
二、常用术语
★首次接触效应
(first exposure effect,FEE)
► 指抗菌药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 的抗菌效应,再次或连续与细菌接 触,则不能再现这种明显效应,需 间隔一段时间后才会再起作用。
二、常用术语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 性的指标。
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一、抗菌药发展简史
➢ 1935年德国学者Domagk、法 国 Trefouels等使氨苯磺胺成 为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细菌 感染的特效药,开始了化学 合成抗菌药物的时代。
一、抗菌药发展简史
现代抗菌药物的重要发展
➢ 1960年代,头孢菌素 ➢ 1970年代以后的喹诺酮类 ➢ 1980年代新的大环内酯类 ➢ 1990年代以来,头孢菌素、氟喹
三、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使细胞 壁缺损,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 膨胀、变形;
►细菌在自溶酶的作用下菌体破 裂、溶解而死亡。
三、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
抑制转肽酶,阻止细胞膜 外的十肽聚合物的交叉联 结,抑制肽聚糖最后形成
三、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合成 2. 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3. 抑制蛋白质合成 4. 影响核酸代谢 5. 影响叶酸代谢
➢ 1929 年Fleming发现青霉菌培养液抗菌; ➢ 1939年,Florey 和 Chain 制备了青霉素; ➢ 1941年青霉素在伦敦成功地治疗了第一例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混合感染患者,获得 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一、抗菌药发展简史
Sir Alexander Fleming
执业药师考试-药理学《抗微生物药概论》详细复习讲义
第五章抗微生物药概论概述分为两部分:1.抗菌药(总论+各论,先各论后总论)一、抗微生物药常用术1.抗菌谱: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
①窄谱抗菌药(窄谱):仅作用于单个菌种或某些菌属。
如异烟肼——仅对结核杆菌有效(专情)。
②广谱抗菌药(广谱):抗菌谱广泛。
如第三代及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
2.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受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3.化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
Q:越大越安全?还是越小越安全?A:越大——疗效越好,毒性越小;但并非绝对。
如青霉素——化疗指数高,但可致过敏性休克。
4.抗菌后效应(PAE):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
PAE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
二、抗微生物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素、杆菌肽。
β-内酰胺类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使转肽酶活性降低,抑制转肽作用,使粘肽不能合成,造成细胞壁缺失,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二)影响细胞膜功能多黏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重麦角固醇相结合,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真菌的生命力下降甚至死亡。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起始、肽链延长和终止3个阶段。
1.起始阶段:mRNA+30S亚基);②70S起动前复合体的形成(30S亚基+50S亚基);③70S起动复合体的形成(由大小亚基、mRNA、tRNA组成),形成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蛋白体(rRNA)。
【抗菌药物作用点】氨基糖苷类——阻止30s亚基和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2.肽链延长阶段:①进位:tRNA进入核蛋白体的受位(A位);②成肽:在转肽酶的催化下,将给位(P位)上的tRNA所携带氨基酸转移到A位上,缩合形成肽键。
抗菌药物概论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
LD50/ED50或 LD5/ED95
抗菌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 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 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常以小时计)细菌繁 殖不能恢复正常,该现象亦称抗生素后效 应。
殖期细菌均有杀灭作用;Ⅲ类为速效抑 染等;⑤用以减少药物毒性反应,如两 菌,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 性霉素 B和氟胞嘧啶合用治疗深部真菌, 类、Ⅳ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等。 前者用量可减少,从而减少毒性反应; 联合用药可获得协同(Ⅰ+Ⅱ)、拮抗 ⑥临床感染一般用二药联用即可,常不 (Ⅰ+Ⅲ) 、相加(Ⅲ+Ⅳ)、无关或 必要三药联用或四药联用。 相加(Ⅰ+Ⅳ)四种效果。
立克次体:
体积微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在普通显微镜 下刚可见到。一般以节肢动物(虱、蚤、羌螨等)为 传播媒介,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疾病,如斑疹伤寒。
原核生物: 核质与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的生物 的总称。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其染色体 由核酸所组成。 真核生物:
核质与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生物的 总称。其染色体由核酸和蛋白质所组成。
真菌:
植物界中较低等的一门。菌体为单细胞或由菌丝 组成;均不具有叶绿素、腐生或寄生生活。现代医药 工业和食品工业等常利用真菌(如霉菌和酵母菌等) 进行发酵生产;有些抗菌素(如青霉素)就是青霉菌 的产物。
支原体:
比细菌小,没有细胞壁,呈球状或丝状,能在人 工培养基中缓慢地生长,是一种能独立生活的最小的 生命单位。常寄生在人、畜的上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 中。已证实对人有致病性的仅肺炎支原体一种。
抗菌药物概论
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1.尽早确定原菌 2.按适应症选药
各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的抗菌谱,即使有相 同抗菌谱的药物还存在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差 异,故各种抗菌药药物的临床适应症亦有所 不同。
3.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目的:防止细菌可能引起的感染。 不适当的预防用药可引起病原菌高度耐药,发生继发感染而 难以控制。
• 2.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含有 多个阳离子极性基团和一个脂肪酸直链肽,其 阳离子能与胞质膜中的磷脂结合,使膜功能受 损; • 如:多粘菌素E •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能选 择性地与真菌胞质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 孔道,使膜通透性改变,真菌内的蛋白质、氨 基酸、核苷酸等外漏,造成真菌死亡。 • 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 药物作用环节:氨基苷类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
• 四环素类阻止氨基酰tRNA进入A位,阻碍了肽链的形成,产 生抑菌作用,氯霉素、林可霉素类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大环 内酯类抑制移位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终止因子与A位结合, 使合成的肽链不能从核糖体释放出来,致使核糖体循环受阻, 合成不正常或无功能的肽链,因而具有杀菌作用。
IV.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某些细菌能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 外,这种泵因需能量,故称主动流出系统 (active efflux system)。由于这种主 动流出系统的存在及它对抗菌药物选择性 的特点,使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空肠弯 曲杆菌对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 类、氯霉素、β-内酰胺类产生多重耐药。
•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 药物作用靶点: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阻止30s亚基和70s亚基 合成始动复合物。②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核糖体30s亚基结 合,阻止氨基酸tRNA在30s亚基A位结合,阻碍了肽链的形成, 产生抑菌作用。③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阻止终止因子与A位结 合,使合成的肽链不能从核糖体释放出来,致使核糖体循环 受阻,合成不正常或无功能的肽链。
抗菌药物概论(糖肽类、恶唑烷酮类、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磷霉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础篇“看药”之道3——抗菌药物概论(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磷霉素、呋喃妥因、硝基咪唑类)常见用药疑问MRSA肺部感染,利奈唑胺更有优势吗?选药要考虑哪些方面呢?目录CONTENTSPART 03 多黏菌素PART 02 四环素及甘氨酰环素类PART 01 糖肽类、噁唑烷酮类PART 04 磷霉素、呋喃妥因PART 05 硝基咪唑类作用机理及包含的品种(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磷霉素利奈唑胺多黏菌素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核糖体保护蛋白-四环素类交叉耐药机制靶位结构的改变✓主动外排泵-四环素类交叉耐药、替加环素耐药渗透屏障作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粘液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生物被膜形成耐药机制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2版)糖肽类、噁唑烷酮类糖肽类、噁唑烷酮类抗菌谱MSSA (14237株)与MRSA (7327株)对抗菌药的耐药率(%)102030405060708090100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利福平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T M P -S M Z 克林霉素红霉素青霉素苯唑西林•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MSSA 用苯唑西林、头孢唑啉杀菌作用更强%糖肽类、噁唑烷酮类抗菌谱(2280株)和甲氧西林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521株)对抗菌药的耐药率(%)102030405060708090100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利福平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克林霉素T M P -S M Z 红霉素青霉素苯唑西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率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要注意排除污染%糖肽类、噁唑烷酮类抗菌谱102030405060708090100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磷霉素氨苄西林氯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株)和屎肠球菌(9885株)对抗菌药的耐药率(%)糖肽类、噁唑烷酮类糖肽类、噁唑烷酮类万古霉素颜青等,临床药物治疗学-感染性疾病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2版)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共性:MRSA 、MRCNS 、氨苄西林耐药肠球菌属及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所致感染。
抗菌药概论
17
抗病原微生物药 C、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四环素 P A
大环内酯 类抑制移 位酶
氯霉素、林可霉素 抑制肽酰基转移酶 氨基糖苷类
18
抗病原微生物药 D 、抑制细菌核酸代谢 D 、抑制核酸代谢
19
抗病原微生物药 D、抑制细菌核酸代谢
20
抗病原微生物药 E、干扰细菌叶酸代谢
28
抗病原微生物药
29
抗病原微生物药抗菌Leabharlann 物的分类(1)按照抗菌谱分类
作用于G+菌的抗菌药:
青霉素、头孢菌素、林可霉素、红霉素 作用于G-菌的抗菌药: 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 广谱抗菌药:对G-菌、G+菌均有效。
四环素、氯霉素、磺胺、喹喏酮类
抗真菌药 抗肿瘤药:丝裂霉素、博莱霉素
30
抗病原微生物药
抗病原微生物药
1
抗病原微生物药
目的要求:
1.掌握有关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2.掌握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原理。 3. 熟悉抗微生物药物、机体、病原微生物三者 的相互关系。 4.熟悉微生物的耐药性。
2
抗病原微生物药
发展简介:
1、1932年Domagk发现一种偶氮染料——百浪多息, 对链球菌及其他细菌感染的小鼠有保护作用。1935年 发现其体内代谢为对氨苯磺胺,这是第一个抗细菌性 感染的特效药介绍于临床,从而开始了化学合成抗菌 药物的时代。此后磺胺药相继问世病应用于临床。至 此1939年,Domagk获诺贝尔奖金。
6
抗病原微生物药
3、化疗指数(CI):动物的半数致死量 与治疗病原体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之 比,即LD50/ED50。指数越大疗效越好, 毒性越小。
抗菌药概论
++ ++ + +
++ +++ + +
(抗绿脓,厌氧)
+++ +++ + +
肾毒 ++ + -
-
上海中医药大学 马越鸣
头孢菌素类分类及特点
分类 代表药
用途
第一代 头孢拉定 头孢氨苄
第二代 头孢孟多 头孢呋辛
第三代 头孢噻肟 头孢哌酮
第四代 头孢吡肟
G+菌尤耐药性金葡菌感染
G-菌感染(首选)
G+/G-菌(绿脓、厌氧)严重感 染(败,脑,肺,尿绿脓感染等) 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特点:杀菌(强), 毒性小 耐酸,耐酶 广谱,过敏少 体,内过程:可口服和注射 分布广,入脑
上海中医药大学 马越鸣
二、头孢菌素类分类及特点
分类 代表药
第一代 头孢拉定 头孢氨苄
第二代 头孢孟多 头孢呋辛
第三代 头孢噻肟 头孢哌酮
第四代 头孢吡肟
抗菌谱 耐 酶 G+ G- G+ G+++ + + -
• 抗菌谱:广谱 • 耐药性: 交叉抗药少
上海中医药大学 马越鸣
喹诺酮抗菌谱
分类 抗菌谱
第一代 G-杆菌(如肠科) 第二代 G-杆菌(+绿脓) 第三代 G-杆菌和G+球菌 第四代 G-和G+菌及厌氧菌
上海中医药大学 马越鸣
三、氟喹诺酮类药物特点
• 体内过程:可口服或注射,血浆 旦白结合率低,组织浓度高, 分布广、 T1/2较长, 优点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粘菌素类 第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
类与大环内酯类 第Ⅳ类:慢效抑药药:如磺胺类
联合用结果
Ⅰ + Ⅱ: 协同 Ⅱ + Ⅲ: 相加或协同 Ⅰ + Ⅲ: 拮抗 Ⅱ + Ⅳ:无关或相加 Ⅰ + Ⅳ:无关或相加 Ⅲ + Ⅳ: 相加
5.防止和杜绝抗菌药物滥用
(2)生成耐药靶蛋白
如:金葡菌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导致耐药
(3)增加靶蛋白数量
3、增加代谢拮抗物 4、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
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 如:细菌对-内酰胺类、四环素的耐药
5、加强主动流出系统
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等 6、其他
外排蛋白系统 (细菌细胞膜上)
泵出菌体外
环丝氨酸↗ ↘
消旋酶 合成酶
-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N-乙酰胞壁酸五肽 N-乙酰葡萄糖胺
二糖复合物 直链十肽
转肽酶 粘肽
甘氨酸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2. 增加胞质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多粘菌素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制霉菌素
3. 抑制核酸的合成
① 抑制叶酸的合成
给药量
轻度 中度 重度
2/3 1/2~1/5 1/5~1/10
(2)肝功能↓慎用或忌用: 氯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
(1)病毒感染 (2)不明原因的发热不随便使用抗菌药 (3)腹泻、肠炎 (4)皮肤粘膜等局部感染应避免应用
6.肝肾功能损害时抗菌药的应用
(1)肾功能损害: 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宜↓量和/或
↑给药间隔时间 避免使用对肾有毒性的药物: 万古霉素、氨基甙类、两性霉素B等
肾功能不全时抗菌药的应用
肾功能不全
要指标
1. 时间长短反映药物对作用靶位的亲和力
和占据程度的大小。 2. 与药物浓度及接触时间长短有关。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影响细胞膜功能 3.抑制蛋白质合成 4.干扰核酸代谢
与药物作用有关的细菌结构
1. 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2、运用PK/PD原理指导临床用药: 分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3. 严格控制预防用药
严重创伤及内脏破裂等 大面积烧伤 胃肠手术术前准备 营养不良、全身情况差或用激素治疗的病人做手术 人造物留置手术 预防风湿热复发: 传染性疾病:如预防流脑、疟疾
4. 联合用药
目的 1.增强疗效
谷氨酸 二氢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对氨基苯甲酸 (-)
( PABA )
磺胺
二氢叶酸
(-) 甲氧苄啶
四氢叶酸
② 抑制DNA、RNA的合成
如:喹诺酮类 ——(-)DNA回旋酶 利福平 ——(-)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4. 抑制蛋白的合成
氨基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抑制药 30S 亚基抑制药
50S 亚基抑制药
三、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resistance,也称抗药性) 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
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 失的现象。
注意:与耐受性相区别
耐药性的分类
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细菌染色体基因携带,代代相传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
2.减少不良反应 3.延缓或减少耐药性产生 4.扩大抗菌谱
联合用药——指征
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如急性重症感染 2.混合感染 3.减缓耐药的产生 如抗结核药 4.降低抗菌药毒性 如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 5.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联用抗菌药的结果
抗菌药的分类: 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
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 (1)滥用;
(2)局部用;
• (3)剂量不足;(4)单独用;
• (5)长期应用。
控制耐药性的措施
各个环节
• 应用抗菌药要有严格指征 • 足量用药、疗程要适当 • 治疗慢性病要联合用药 • 避免局部用药等滥用 • 研制新药等
第四节 抗微生物药物的 合理应用
用药原则
1、明确病因,针对性选药:临床诊断、病 原诊断
大多由质粒介导,停药可自行消失
临床应用的严重问题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① 水解酶:如 -内酰胺酶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
② 合成酶(钝化酶):
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化酶等 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失活
2、改变靶位结构 (1)改变靶蛋白结构
括 抗寄生虫药
抗肿瘤药
机体、抗菌药 及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抗微生物药物的常用术语
抗菌药 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 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抗生素(antibiotics)
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二类。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窄谱抗菌药:指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 菌作用,抗菌范围小,如异烟肼 广谱抗菌药:不仅对细菌有作用,而且对衣原 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也有抑制作用, 抗菌范围广,如四环素、 氯霉素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 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最低杀菌浓度(MBC)药物能杀灭培养基 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最低抑菌浓度(MIC) 药物能抑制培养基 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 仅能 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而不能将其杀灭 的药物。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 具有杀 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是衡量化疗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指标, 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 LD50/ ED50 或 LD5/ ED95的比值表示。
但化疗指数越大并非绝对安全。
抗菌后效应(PAE):评价抗菌活性的重
抗菌药物概论
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应用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疾病进 行预防或治疗称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病原体包括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寄生虫及癌细胞 化疗药物:化疗过程中所用药物
化疗药物
抗微生物药:抗菌药、抗真菌药、
பைடு நூலகம்
包
抗病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