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教案

合集下载

《我也有责任》教案

《我也有责任》教案

6.2《我也有责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家庭责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习并掌握家庭责任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方式。

3. 培养学生尊重家庭成员、关心家庭生活的情感态度。

过程与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 情景模拟:通过情境设置,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

3. 讨论引导: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关心家庭成员、关爱家庭生活的情感态度。

2. 强调家庭责任对个人成长和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家庭责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家庭责任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方式。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关心家庭成员、关爱家庭生活的情感态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责任对个人成长和家庭和谐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的第二单元第六节课时,学生年龄大约为9-10岁。

学生在家庭中已经逐渐承担一些家务和照顾家庭成员的责任,但对家庭责任的概念和重要性还不够清晰。

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和讨论能力,但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还需要引导和加强。

因此,本节课将通过情景模拟和讨论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责任的内涵,并培养学生关心家庭成员、关爱家庭生活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例如:“同学们,你们在家中都有哪些家庭责任呢?”学生回答:学生可以依次回答自己在家中承担的家庭责任,例如整理房间、帮忙做饭、照顾弟弟妹妹等。

2. 情景模拟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情景设置: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家庭场景,例如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忙碌,家中的家务都没有完成,学生需要扮演家庭成员,分配任务并完成家务。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家庭成员,分配任务并让学生合作完成家务。

6.2《做负责任的人》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6.2《做负责任的人》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做负责任的人》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理解责任与角色的关系,认同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应承担相应责任,增强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认同。

2.通过了解社会中积极承担责任的事例,认识到责任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对国家和社会治理理念的认同。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和积极面对责任的态度,帮助学生形成坚韧、自信的人格品质。

4.引导学生在面对责任时,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责任意识:5.让学生深刻理解责任的内涵,包括责任的代价和回报,增强学生对自身责任的认知和敏感度。

6.激励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提高学生履行责任的能力和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以及如何正确评估和选择责任。

2. 掌握面对不同类型责任(自愿选择和非自愿选择)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难点: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判断责任的性质,并能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和承担责任。

2.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内化积极承担责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承担责任的内在动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小故事:在一个小镇上,有一座年久失修的桥,存在安全隐患。

镇政府发出通知,希望有人能承担起维修这座桥的责任。

但是很长时间过去了,没有人站出来。

提问学生: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呢?因为人们可能会考虑到承担这个责任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还可能面临一些困难和风险。

2.接着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面对责任时的态度和可能的选择,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做负责任的人。

(二)讲授新课1.责任的代价与回报(1)展示一些图片,比如一位志愿者在帮助贫困地区儿童时的忙碌身影,一位医生在深夜还在医院值班的情景,以及一位运动员在艰苦训练的画面。

提问学生:从这些图片中,你能看出这些人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呢?这些人付出了时间、精力,可能志愿者还需要自己支付一些费用用于帮助他人,医生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运动员要承受艰苦训练带来的身体疲劳等。

教科版艺术一上6.2《剪窗花》教案3

教科版艺术一上6.2《剪窗花》教案3

教科版艺术一上6.2《剪窗花》教案3一. 教材分析《剪窗花》是一首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歌曲,选自教科版艺术一年级上册。

歌曲以对仗工整的歌词和富有特色的旋律,展现了窗花的美丽和祖国的繁荣景象。

通过学唱这首歌,学生可以感受到我国民间音乐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本节课还结合了剪纸艺术,让学生在演唱歌曲的同时,体验剪纸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准知识和简单的乐理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民间音乐还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民间音乐的特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剪窗花》这首歌曲,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引导学生了解窗花的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学会演唱《剪窗花》歌曲,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了解窗花的文化背景,能自主创作剪纸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剪窗花》的音频、视频,以及相关的窗花图片和剪纸教程。

2.教学用具:剪纸工具、彩纸等。

3.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以便学生进行剪纸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窗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窗花的美,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剪窗花》。

2.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剪窗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魅力。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剪纸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剪纸的乐趣。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剪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6.2节“成长的脚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应用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准确记录数据。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并能运用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欲望。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特别是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转换,以及在实际测量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把直尺,教师准备卷尺、米尺和一些待测物体,如书本、铅笔、桌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测量工具,引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换算过程。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使用直尺测量教师准备的物体,记录数据,并进行单位换算。

4.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正确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的重要性。

6. 应用练习:布置一些实际测量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将包含以下内容:- 长度的基本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测量方法:如何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实际应用: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 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完成两道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 写一篇关于测量活动的日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重点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以及他们在单位换算和实际测量中的应用能力。

同时,反思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6_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6_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承转]东北三省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活动]请看P19的阅读材料,思考:
(1)理解东北三省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2)从阅读材料和图片等资料中能够看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工业产品都重工业产品,东北三省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条件有哪些?
[活动]课本20页内容,并读图6.20及“中国的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本节所学知识点,实行巩固深化。
四、板书设计
6.1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五、作业:《自主学习与测评》
六、教学反思
理解“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东北三省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资源、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发展历史……
主要的煤炭产地:鸡西、鹤岗、沈阳、抚顺等;主要的铁矿:鞍山、本溪;主要的石油产地:大庆、辽河。
[小结]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组成,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三省的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活动]请大家继续看图,查找东北三省的主要河流。单独标出黑龙江、图们江、鸭绿江。
[提问]黑龙江是中国和哪个国家的界河?
图们江是中国和哪个国家的界河?
鸭绿江是中国和哪个国家的界河?
[提问]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你能解释吗?
对东北的开发
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理解东北三省的工业区位条件,及工业地位。
过程与方法:能够分析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及此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理解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6.2认识平年和闰年(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6.2认识平年和闰年(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6.2 认识平年和闰年(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6.2 认识平年和闰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62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平年和闰年的概念及其区别;二是培养学生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定义,能够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 培养学生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2.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日历,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一个年份是如何划分为平年和闰年的。

2. 讲解:讲解平年和闰年的定义,以及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运用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判断方法:1. 如果一个年份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那么这一年是闰年。

2. 如果一个年份能被100整除,那么这一年是平年。

七、作业设计答案:1999年是平年,2000年是闰年,2004年是闰年,2010年是平年。

2. 下面是一个日历,请判断这个月是平月还是大月,并说明原因。

答案:根据日历,这个月有31天,所以是平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平年和闰年的概念及其区别有了清晰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理解不深,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除了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让学生课后进行探究。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6.2 《青纱帐——甘蔗林》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6.2  《青纱帐——甘蔗林》教案

二青纱帐——甘蔗林郭小川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歌中描绘的青纱帐和甘蔗林的景象,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地的热爱。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寓意,理解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关青纱帐和甘蔗林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景物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然后引出本课的主题——诗人郭小川的诗歌《青纱帐——甘蔗林》。

二、阅读理解1.让学生仔细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深入阅读:让学生再次阅读诗歌,划出重点句子和段落,体会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提问:你认为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这种情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拓展思路。

3.总结: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强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对祖国大地的热爱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四、拓展阅读提供一些与本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评论,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诗歌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风格,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五、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本诗。

2.选择一首你喜欢的现代诗歌,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

要求从诗歌的语言特点、意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角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角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角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在二年级下册数学中,学生们开始接触到了角的运用。

角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概念,了解角的运用,对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篇文章将探讨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角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一、角的定义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角的定义。

在数学中,角是指由两条射线或直线相交而形成的图形。

射线或直线的起点称为角的顶点,射线或直线分别称为角的边。

角也可以用度数来表示,它的度数是指从一条边上的起始点延伸到另一条边上的终止点所经过的角度。

角的度数通常用小写字母"o"表示。

二、角的分类角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锐角:指角的度数小于90度。

2.直角:指角的度数等于90度。

3.钝角:指角的度数大于90度但小于180度。

4.平角:指角的度数等于180度。

三、角的运用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角在哪些实际问题中有着重要的运用。

1.导航系统在驾车导航系统中,我们常常需要知道车辆行驶方向与目的地方向的夹角,以便选择最佳路线。

此时,就需要应用到角的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车辆的位置和方向以及目的地的位置,计算出行驶方向与目的地方向的夹角,并根据角的分类确定导航路径。

2.建筑工程在建筑工程中,我们需要对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斜面等进行计算。

这时就需要应用到角的知识。

例如,在设计屋顶时,需要计算屋顶角度,以便决定屋顶的下水道位置;再如,在测量建筑物梯子的倾斜角度时,也需要应用到角的知识。

3.制造工业在制造工业中,许多机械和电子设备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角度的问题。

例如,在设计汽车轮毂时,需要计算出轮毂的倾斜角度,以便确定轮毂的结构和材料;再如,在制造电子设备中,需要考虑到角度的问题,以便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四、角的计算方法了解角的定义、分类和应用之后,下面让我们来介绍一下角的计算方法。

1.度数计算角的度数通常用小写字母"o"表示。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 认识平年、闰年|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 认识平年、闰年|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认识平年、闰年|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 认识平年、闰年|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的第六章第二节内容,主要是认识平年和闰年。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了解平年和闰年的定义,学会如何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能够运用这个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年和闰年的概念,知道平年和闰年的区别。

2. 学会用公历年份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3. 能够运用平年和闰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年和闰年的概念,并学会用公历年份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课件、黑板、粉笔、挂图、学生活动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一年有几种吗?”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入今天的课题。

2. 讲解:我会用课件和黑板辅助讲解,向学生们介绍平年和闰年的概念,并解释平年和闰年的区别。

同时,我会给出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

3.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们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巩固和加深对平年和闰年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包括平年和闰年的定义,以及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2019年2. 2020年3. 2021年4. 2022年答案:1. 2019年是平年,因为2019÷4=504……3,余数为3,所以2019年是平年。

2. 2020年是闰年,因为2020÷4=505,没有余数,所以2020年是闰年。

3. 2021年是平年,因为2021÷4=505……1,余数为1,所以2021年是平年。

4. 2022年是平年,因为2022÷4=505……2,余数为2,所以2022年是平年。

6.2好少年在行动 教案

6.2好少年在行动 教案

6.2好少年在行动教案教学目标:1. 能理解“好少年在行动”的含义和重要性。

2. 能够掌握一些实际行动的技巧,例如如何关注环境保护、如何尊重他人等。

3. 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参与意识。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将“好少年在行动”理念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

如何引导学生改变日常行为习惯,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对“好少年在行动”的意义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分享一些被大众认为是好少年的表现和事例,例如流浪汉捡垃圾、义务清理环境等。

第二部分:知识分享(15分钟)1. 根据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进行分类,例如吃饭、上学、购物等,让学生自我检查这些行为是否符合好少年的标准,并讨论如何改进。

2. 分享一些好少年的习惯和行为,例如垃圾分类、公共地方保持干净、抗议恶劣行为等,引导学生積極投入到日常的行动中。

第三部分:合作活动(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设计一个促进垃圾分类的宣传海报。

学生需要考虑如何用直观有力的方式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

2. 每个小组都需要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海报。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每个小组需要向全班介绍他们的海报,并阐释海报所传达的主题和信息。

第四部分:总结(5分钟)1. 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鼓励学生将新的行为习惯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并鼓励他们继续关注环境保护和个人的责任责任。

教学反思:“好少年在行动”激励我们的孩子在行动中展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与成长的价值观,通过上述教学过程,激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正确的行为准则,积极投入到实际行动中,让孩子们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之中,更好的展现他们真正的价值。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6.2 共筑生命家园-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6.2 共筑生命家园-教案

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能力目标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想一想: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总结: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我们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保护地球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1.材料呈现:2022年1月16日,记者在海南省万宁市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看到,月岛项目已经停止建设,并将进行生态整体修复。

据了解,万宁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总填海面积97公顷,包含日岛和月岛。

其中填海面积为49.1公顷的月岛项目未批先建,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后,停止了非法填海行为。

2.思考:你如何看待“停止非法填海行为”?3.教师总结:(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阅读教材第82-83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

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

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二课时教案

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二课时教案

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二课时教案第一篇: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二课时教案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二课时教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讲述: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能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东北三省这样的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东北三省“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变化。

板书: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阅读:阅读书本17页文字,归纳东北三省的环境以及发展农业的条件。

学生:阅读、讨论并发表意见。

展示:多媒体展示框架图,教师适当给予引导并板书:板书:1.农业发展的条件:人口、河流、气候、科技……[挖掘元素,建立模型]提问:东北三省地区通过改善从北大荒发展到北大仓,那么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并板书: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展示:图6.18 东北三省人口、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过渡:通过图表数据显示可知东北三省经过大力开荒,成为了我们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开发能带来发展,但我们必须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东北在开发的过程中带来了哪些生态问题?学生:阅读书本18页,并归纳生态问题。

教师指导并板书:3.生态问题:湿地锐减、生态恶化过渡:面对这样的生态问题,国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学生:结合农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并适当给予指导并板书: 4.合理开发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思维发散,探索求解]过渡:了解了东北农业的发展,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东北工业的发展历史吧!展示:播放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创造的“工业之最”的图片和资料,导入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学习。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东北三省发展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想法。

教师: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并板书。

板书: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1、发展条件:资源、科技、政策等阅读:图6.20,分析图中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

6.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案)

6.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案)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的小组讨论非常热烈,成员间互相启发,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也有一些小组在讨论中存在冷场现象,这时我及时介入,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在成果分享时,我鼓励每个小组都积极参与,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被看见和认可的。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于难点的讲解可能还需要更细致和耐心,尤其是对于那些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我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其次,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验操作部分,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进度,理解操作的意义。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分层练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难度。同时,我也会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e.有一对对边相等且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综合平行与相等关系。
-应用重点:培养学生能够运用不同判定方法识别平行四边形,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通过具体图形,如矩形、菱形等,让学生练习识别和应用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理解并灵活运用多种判定方法,特别是在复杂图形中的识别与证明。
-难点突破:
d.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e.有一对对边相等且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应用判定方法判断给定图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学期高效优质课堂课件+教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学期高效优质课堂课件+教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学期高效优质课堂课件+教案+学案(部编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重要性和作用;理解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责任和使命。

2.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生平事迹和对国家发展的重要贡献。

3.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国家观念,培养学生的崇尚英雄、感恩父母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务和作用,掌握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与国家主席的区别和联系。

2. 能够描述毛泽东、刘少奇、陈云、华国锋、李先念、江泽民等国家主席的生平事迹和对国家发展的重要贡献。

三、教学难点1.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生平事迹,挖掘其中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2.分析中央委员会主席与国家主席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国家领导人的职责和使命。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和探究,提高学习的兴趣。

2.理解式教学法:通过案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国家主席的职责和使命。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讨论、画图、表格等方式增强学习参与度和互动性。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或黑板引导学生回顾党的历史上有哪些重要领导,并介绍本节课要讲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学习(35分钟)步骤1:了解中央委员会主席和国家主席的区别。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素材,例如纪录片《中国历代主席》等。

让学生理解中央委员会主席与国家主席的职责区别。

步骤2:介绍中国历任主席的生平事迹。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中国历任主席的事迹,包括毛泽东、刘少奇、陈云、华国锋、李先念、江泽民等人的生平和对中国发展的重要贡献等。

并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引导。

步骤3:探究历代主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画图、表格等方式,探究历代主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理解每一位主席的历史定位和重要贡献。

3.巩固(15分钟)步骤1:总结学习内容。

6.2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6.2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与
教法设想
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归纳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学会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教学环节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备注




播放歌曲《亚洲雄风》
阅读亚洲地形图,在图上找出亚洲注明的山脉和河流。
分小组读图,在图上找出亚洲注明的山脉和河流。
总结归纳亚洲河流的流向与地形有何关系?
重点学习了亚洲的地形,河流特点,必须通过读图记忆这些知识。
山是高昂的头,
河像热血流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在填充图册第二页上填充山脉和河流。
完成探究第六页1---6题
亚洲的山有------,河流有------




















作业布置

预习提纲




地势起伏大,长河多
1地形区
2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蒙阴四中教师教案
课题
第二节自然环境
课型
新授课
编号
03
主备人
(首次备课时间)
2-27
二次备课时间
2-28
教目标
教学重点
1运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以及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2运用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及相关资料,总结分析亚洲的气候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归纳大洲地形,气候和水系特点的一般方法。
3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

6.2频率的稳定性(教案)

6.2频率的稳定性(教案)
1.数据分析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频率概念,从实验数据中提取信息,培养数据分析的初步意识;
2.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观察频率随实验次数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3.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运用频率稳定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对数据变化趋势的好奇心,发展数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最后,我意识到在课程的总结回顾环节,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反馈。我会鼓励学生们提出疑问,并及时解答,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并吸收课堂内容。
我还观察到,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验操作环节,一些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对实验步骤的掌握不够熟练。这可能影响了他们对频率稳定性原理的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次课中增加一个简短的实验操作培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
此外,我发现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候会忽略频率稳定性的应用,而是直接给出一个主观的概率估计。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频率稳定性在实际中的应用还不够熟悉。为了改善这一点,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引入更多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们看到频率稳定性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应用。
1.频率的定义与计算;
2.实验探究:抛硬币、摸球等实验,记录数据并计算频率;
3.频率稳定性:观察实验次数增加时,频率的变化趋势;
4.频率与概率的关系:运用频率估计概率,分析数据;
5.实际问题:运用频率稳定性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逻辑推理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频率稳定性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抽奖活动中奖概率的分析。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抛硬币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频率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认识厘米|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认识厘米|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认识厘米|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认识厘米|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厘米的概念,知道厘米与米的关系。

2. 学会用尺子和厘米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3. 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厘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和运用厘米进行长度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尺子2. 厘米单位模型3. 各种物体(如书本、铅笔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了一本书和一支铅笔,问学生们:“你们知道这两样东西的长度吗?”学生们积极回答,我引导学生发现可以用尺子来测量它们的长度。

2. 讲解厘米的概念: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厘米的概念,解释了厘米与米的关系,让学生们明白1米等于100厘米。

3. 示范测量方法:我拿起尺子,示范如何用尺子和厘米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将尺子的“0”刻度线与物体的起始端对齐,然后看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尺子上的刻度,即为物体的长度。

4. 随堂练习:我让学生们分成小组,用尺子和厘米单位来测量课桌的长度、宽度以及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们积极参与,互相讨论,完成了测量任务。

5. 例题讲解:我出示了一道例题:“一本书的长度是20厘米,一支铅笔的长度是10厘米,请问一本书比一支铅笔长多少厘米?”我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让学生们掌握长度计算的方法。

6. 课堂小结:在课堂的我带领学生们回顾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巩固了对厘米的认识和测量方法。

六、板书设计认识厘米1米 = 100厘米用尺子和厘米单位测量物体长度长度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用尺子和厘米单位测量家里的电视、书本、桌子等物体的长度,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6.2 我说你做 -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6.2 我说你做 -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6.2 我说你做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我说你做"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我说你做"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我说你做"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我说你做"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我说你做"的数学知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教学视频、教学卡片等。

- 学具:学生手册、练习册、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我说你做"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我说你做"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进行"我说你做"的活动,观察并记录结果。

4. 活动二:让学生独立完成"我说你做"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我说你做"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我说你做- 内容:我说你做的概念、操作方法、活动一、活动二、总结。

作业设计- 作业一:完成练习册上的"我说你做"题目。

- 作业二:观察生活中的"我说你做"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和掌握"我说你做"的概念和操作方法,能够在活动中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活动,学生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在课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6.2《青纱帐——甘蔗林》(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6.2《青纱帐——甘蔗林》(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青纱帐——甘蔗林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郭小川的诗歌风格和主题;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纱帐——甘蔗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3.让学生能够通过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内容:1.郭小川的生平和诗歌风格简介;2.《青纱帐——甘蔗林》的诗歌文本阅读;3.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2.重点: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文本;2.图片,展示甘蔗林和青纱帐的景色;3.音频,播放诗歌朗诵。

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郭小川的生平和诗歌风格;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朗诵、写作练习。

六、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甘蔗林和青纱帐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主题;2.讲授新课:介绍郭小川的生平和诗歌风格,阅读并分析《青纱帐——甘蔗林》的诗歌文本;第一节:设问开头,突出了主体,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甘蔗林”和“青纱帐”的意象,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二节至第四节:写两者的相似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样”这个词在课文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作者如何通过这个词来表达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让学生更好地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学生通过听讲、笔记和朗读等方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

第五、六节:写两者的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手法来表现两者的不同之处,并让学生思考这些不同之处对主题有何影响。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更好地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学生通过听讲、笔记和朗读等方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

第七至九节:通过“可记得”这个词语,重现了昔日的风云和战友们的豪情。

6.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教案)-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配套课件+教案(2022

6.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教案)-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配套课件+教案(2022

6.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教案)-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配套课件+教案(2022最新版本)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责和权力2.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选举程序及任期制度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历任人物和其作用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法治意识教学重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责和权力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选举程序及任期制度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历任人物和其作用教学难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权力和职责如何平衡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选举制度对于爱国主义和法治意识的培养作用教学方法:1.讲授法2.小组讨论3.案例分析教学资料:1.教材2.PPT3.电子白板4.网络资源教学步骤:Step 1 自主学习(15分钟)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责和权力、选举程序及任期制度等相关知识点。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并总结讨论结果。

3.学生可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历任人物和其作用。

Step 2 听课讲解(20分钟)1.教师在电子白板上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责和权力、选举程序及任期制度等相关知识点。

2.教师可以通过PPT、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点。

Step 3 前沿探究(20分钟)1.教师为学生介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和中国梦的内涵。

2.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权力和职责如何平衡,以保证中国的长治久安和伟大复兴。

3.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选举制度对于爱国主义和法治意识的培养作用。

Step 4 课堂练习(1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候选人组,一组为投票组。

2.候选人组分别介绍自己并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投票组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合适的候选人。

3.学生通过这个活动进一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选举程序,同时加深对爱国主义和法治意识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
态度
在探究中,使 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实验室气体装置的设计思维水平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新课
课题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 究
课型
新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知识
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装置及鉴别方法;
2.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过程
方法
引领学生回忆旧知→分析比较→总结深化→迁移运用→探究新知→建构新知。在教师引导下潜移默化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投影】常用仪器(图片在后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提出各种装置的创意
观察现象
记录现象
对比分析现象归纳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料
记住反应方程式,类比此反应写碳酸钙、碳酸钠与稀硫酸的反应
回忆制取氧气的原料和装置
回答、归纳
比较分析出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上台演示
此设计能让学生认识实验对比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更注重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习。
以魔术清水变牛奶引入课题;
(过渡)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尽可能多的总结出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讲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并板书。
根据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一般思路:1、原理
2、装置
3、制取(检验、验满、步骤、注意事项)
这么多种获得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否都满足实验室制法的 条件呢?下面,我们一同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触类旁通,让学生学会书写碳 酸盐与酸的反应为后面教学做铺垫,分散难点
学会对已有知识的归纳、小结,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鼓励小组合作探究,激励创新,提高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促进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设计思想,其他小组同学分析评价
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装置
二、装置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将燃烧着的小木条置于集气瓶口
三、制取气体鉴别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步骤:
注意事项




附图片
引导学生展示成果,分析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活动3检验和验满
【问题讨论】如果用你们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你如何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气体呢?
比较归纳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验满。
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小结】通过以上的探究学习你有何收获呢?
学生讨论后提出设计方案,连接装置,展示成果。
复习旧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体验成功的
乐趣;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反馈教学效果。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 理::CaCO3+2HCl=CaCl2+H2O+CO2↑
分析归纳
1.操作 简单、安全
2.反应速度适中,便于收集气体;
3.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
4.成本低廉
……
分析
复习旧知识。为解决新知做铺垫
指导分析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评价实验原理
比较反应剧烈程度,由此 归 纳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气体的理想原料。
反应原料
实验现象
反应
剧烈程度
演示实验
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石灰石、石灰石、碳酸钠粉末,分别向试管中加入稀硫酸;稀盐酸;稀盐酸;
观察现象,(重点)
人工降雨
可乐
植物的光合作用
舞台烟雾
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并在黑板上写出。
1.蜡烛燃烧2.木炭燃烧
3.木炭还原氧化铜4.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5.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6.人或动物的呼吸…
【投影】二、装置:发生装置—选择依据(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
收集装置——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引导对比】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反应原理及相关性质的比较
【引导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何不同?
【总结】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可以选择类似于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分析装置成败的原因。与其他小组实验装置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之处,反思自己所设计装置的不足,并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在选择仪器组装成装置时,要思考哪些方面的问题,
回忆旧知识,讨论方法。
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验满。
学生动手实验,体验成功。
小结、汇报自己的收获
采取先设计多种方案之后,再交流展示,从而对方案进行反思、诊断、改进、补充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板书 】2.原理:CaCO3+2HCl=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Cl2+H2O+CO2↑
活动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引导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引导分析】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总结确定发生装置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总结】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确定发生装置。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结论
石灰石+稀硫酸
产生少量气泡,一会儿反应停止

制二氧化碳 的理想原料为:石灰石和稀盐酸
石灰石+稀盐酸
产生大量气泡
适中
碳酸钠+稀盐酸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较快
【板书】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O3)和稀盐酸(主要成份HCl)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活动与探究
活动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引导分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条件有哪些?
【引导分析】根据这些基本条件分析评价上述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首先排除1.2 .6.,不具备操作性。3.4.需要高温条件,操作麻烦且产生气体速度较慢,相对而言5较好,与它类似的反应还 有许多,常温下含有碳酸根的物质与相应的酸反应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