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期末复习资料之:鱼我所欲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期末复习资料之:鱼我所欲也
一、解字:
二者不可得兼故不为苟得也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何不用也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乡为身死而不受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译句: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 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ěr)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
8.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
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析文:
.包括两段,第一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从”鱼,我所欲也”到”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句话是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结论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第二句话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出来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是对本文论点的进一步分析论证,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先从正面阐发自己的观点。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接着,作者又从反面申述观点。第三层(”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义”字本就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人的品德。又举一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亦不应受之。“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是”万钟”还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于是,两次举例论证的运用,从正反两个方面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此之谓失其本心。”这”本心”就是”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
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6.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7.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
人学习的。
8.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
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