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缺失角度来研究汉英翻译中的语义缺失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4be150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b.png)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一、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的原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历史传统、习惯习俗等方面。
这些差异是由长期的历史、地理、社会和民族等因素所决定的。
在口译过程中,由于口译者自身文化背景的限制,往往会出现中西方文化的一些缺失现象,主要原因包括:1. 语言的文化符号不同:中西方语言之间存在着文化符号的不同,比如某些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内涵,导致口译过程中的误解。
2. 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中西方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采用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这就容易导致在口译过程中理解上的偏差。
3. 文化习俗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习俗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在礼仪、饮食、宗教等方面,如果口译者对这些方面的了解不够深入,就容易造成口译的缺失。
二、英汉口译的策略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口译缺失现象,口译者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解决问题,提高口译质量。
具体而言,英汉口译的策略包括:1. 加强文化学习:口译者需要加强对中西方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包括中西方的历史、宗教、思想、习俗等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口译内容,避免出现文化缺失现象。
2. 注重语言的文化适应:在口译过程中,口译者需要注重语言的文化适应性,即在口译时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翻译的内容更具有当地文化的特色。
4. 善用文化衔接点:在口译过程中,口译者需要善于发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善用文化衔接点,使得口译的内容更具有中西方文化的共鸣和共通之处,避免出现文化的缺失。
三、建议为了解决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口译缺失现象,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提出相应的建议:1. 加强口译人才的培养: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口译缺失现象,需要加强口译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具有丰富中西方文化知识和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口译人才。
2. 加强口译理论研究:需要加强口译理论的研究,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丰富口译理论体系。
浅谈英语语言中与汉语中的语义和文化的不对等现象
![浅谈英语语言中与汉语中的语义和文化的不对等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a386d20f5f0e7cd1842536aa.png)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
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
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
例如:英语中的Victoria girl(维多利亚女孩),指的是思想比较保守的女性,因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思想比较保守,所以以这位女王的名字来形容那些思想行为比较保守的人等等。
中文中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有词汇空缺现象,例如:王母、朱雀、玄武、土地庙、中山装、景泰蓝、红眼病、四大金刚,五福同寿等等,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
二、词义和文化的意想差异导致语义不同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不对应上。
英语中的很多词汇以及表达方式所蕴涵的寓意都与希腊神话有关。
Achilles’ heel (阿格琉斯的脚后跟)指的是致命的弱点。
来自于希腊神话特洛伊战争,阿格琉斯是希腊最英勇的战士,而他的致命弱点就是他的脚后跟;Juda’s kiss(犹大的吻),犹大是出卖耶和华的叛徒,这个短语指的是口蜜腹剑的意思; The laurel of Apollo(阿波罗的月桂树),桂花在中文里我们想到的是秋天,而这个短语却是表示胜利(victory)。
汉语的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代表了八卦五行,但是在英语里面的含义却是完全不对等的。
英语之中,金星(Mars)是天上最美丽的一颗星,代表了美丽女神维纳斯;木星(Jupiter)是天神宙斯的化身;水星(Mercury)因为离太阳最近跑得最快,所以是通信使者;火星(Mars)因为一直有着熊熊的火焰,是战神的化身;土星(Saturn)因为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所以是大地之母,宙斯的母亲。
从语义角度浅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从语义角度浅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dff56102be23482fb4da4c80.png)
从语义角度浅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作者:吕思莹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1期摘要:人们用语言来传播和反映文化,不同的语言也就显示出了不同的文化色彩,中西方文化内涵的不对等也就必然会导致文化空缺现象。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用以交流和沟通的途径,在传递文化内涵,加强不同语言之间的人们相互了解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文化空缺现象,在中英文翻译中也鲜明的存在着。
在此背景下,积极应对文化空缺现象所带来的翻译困境,促进中英文翻译的顺利交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义是语言词汇系统中最能客观直接的反映语言特征和文化要素的部分,也是文化空缺现象在语言中的集中点,本文力图从这个角度出发,概括文化空缺现象的研究现状,对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文化空缺问题现有的和可能的翻译方法。
笔者旨在为文化空缺现象、文化空缺词及其翻译进行汇总性研究,不寄希望于得到十全十美的文化空缺词的翻译方法,仅希望能够构建出较清晰的脉络并能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英翻译;文化空缺;语义一、引言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那什么是空缺?它指各个民族之间某些语言文化现象的缺失,包括语言空缺和文化空缺。
语言空缺指语音、语法、词汇和修辞等语言符号承载的语义、文化信息的空缺。
文化空缺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主体的民族性格、思维模式、意念感受、心理联想等的不同特点及其各民族不同的体态语及身势语等非语言手段的差异形成的空缺。
(一)国外研究现状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首次提出了“空缺”的概念,他用“偶然的缺口”来描述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出现的语言现象。
对于“空缺”的讨论唤醒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并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尔在研究中提到了“空缺”一次,他在研究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时发现他们的民族语言中缺少存在于大多数语言中的对颜色的基础描绘。
解读汉英互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解读汉英互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2fc9e4390975f46526d3e137.png)
解读汉英互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一、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一)文化空缺现象空缺现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random holes in patterns (偶然的缺口)的概念。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在对比不同语言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词汇”的术语.80年代末俄国学者索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了vacancy(空缺) 理论。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反映的是该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一个民族与异民族文化间有着明显的非对应性,即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性。
文化空缺的现象就是在两种文化的相互撞击中才被人们感知的。
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和反映的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
由于地域、社会发展和宗教的影响,这两种文化所各自特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往往大相径庭。
出现文化空缺是常有的事,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朝着深度和广度发展,一方面西方文化里空缺的概念,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被认知和接受,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及其独有的概念亟待介绍和传播,这给汉英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在翻译实践中,文化空缺现象主要反映在对文化空缺词的处理上。
“所谓文化空缺词指的是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既可以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词,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词(徐珺2001:79-81)。
”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不对应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文化空缺词。
例如frankfurther, hot dog, overkill, hippy, beddo等英语词汇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
同样汉语中也有这样的反映汉语文化独特事物的词,在英语中也难以找到对应词,比如“天干”“地支”“棒棒军”“恶搞”“闪婚”等。
近些年来,翻译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翻译理论也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英汉词汇空缺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英汉词汇空缺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72a4030580216fc700afdb3.png)
言 有 着 表 达某 方 面 事物 特 别 丰 富 的词 汇 , 另一 种 语 言 却 缺 而
乏 表 达 这 方 面 事 物 的词 汇 , 成 词 汇 的 空 缺 , 来 理 解 和 翻 造 带 译 上 的 困 难 。 而对 空 缺 词 汇 的 翻 译 实 质 上 是 对 另 一 种 文 化
t efe t 。 h h e h e t O f te s o s削 足 适 履 、 e t ma s i i t A gnl n u e h e s t n u ,n t i f t 子 动 口不 动 手 、 h rema rfr o g e o s i s君 h s T e t y p ee e
定 好 、 uo g u 普 通 话 、 n ie 擎 、 t r 达 、 oa沙 发 、 p tn h a e gn 引 moo 马 sf
三 、 译 意
h mo 幽 默 、o ni浪 漫 、o i 辑 、h c u r rma t c l c逻 g so k休 克 、o l 苦 coi e
聊城 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பைடு நூலகம்
21 0 0年 第 2期
从文化差异 的角度浅析 英汉词汇空缺 的翻译
侯 琳琳
( 城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聊 山东 聊 城 [ 摘 225) 5 09
要] 汉 语 词 汇 空 缺 是 在 多种 因素 共 同作 用 下 不 同语 言 之 间产 生 的 不 对 应 性 。 对 空 缺 词 汇 的 翻 译 , 是 对 两 英 便
t e yt eb c o r 后 门 、n o nr ,t O s se og t n b h a k d o 走 ’ I o ec u t y W y tms
跨文化翻译中汉英习语的文化流失
![跨文化翻译中汉英习语的文化流失](https://img.taocdn.com/s3/m/c4d6211af18583d0496459e8.png)
试论跨文化翻译中汉英习语的文化流失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跨文化交际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冲突,而在翻译中如何防止习语的误译造成的误会和冲突,以及在跨文化翻译中源语文化的流失是译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汉英习语在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流失,并提出相应的策略翻译,旨在使翻译能真实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文化冲突跨文化翻译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许多障碍。
语言和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即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因而翻译本身就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在翻译中必须清楚翻译内容涉及到的文化背景,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一关于习语跨文化翻译习语一般指成语、歇后语、谚语和典故等,是语言使用者经过生活的长期积累形成的习惯性、语言形式简单明了,或者说简明扼要的词组或短句,其特点是形象生动、洋溢着美妙的意趣,且含蓄幽默、简短而有力却能表达完整语言意义的结构。
二汉英习语文化差异习语产生于人们的生活积累,它充分反映了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它们都包含了丰富生动、含义深刻的习语。
而由于英汉语言都具有不同的民族风俗及文化特色,因而必然存在历史地域、生活习惯、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中英习语因不同文化也会产生的很大的差异。
地域文化是因为它所处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建构的文化特质,这会使同一种现象或事物在不同民族会用不同语言形式进行表达。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汉语习语中有“雨后春笋”,用来比喻事物快速大量地涌现出来,而由于英国不长竹子,所以在翻译时表述为:“grow like mushrooms.”又如,汉语习语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翻译成英语习语对应为:“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这句习语翻译成中文大意是“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bdb7a6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c.png)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英汉口译作为涉及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已逐渐成为热门行业。
然而,大量学者和从业者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双方之间存在许多文化缺失现象。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角度出发,探讨英汉口译中可能遇到的文化缺失现象,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缺失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来源于不同的宗教、历史、语言、价值观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化缺失现象:1. 礼仪文化方面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比较注重个人独立、自由、平等,当两人见面时,通常会互相问候并握手,交谈时可能不会直接谈论工作或其他私人话题。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家庭、社会和个人关系的和谐,见面时会互相问候并打招呼,交谈时可能重点关注关系的维护和人情往来。
因此,如果在口译时没有了解这些习惯和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失误。
2. 文学艺术方面西方文学写作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人物塑造、情感描写和形式实验等方面有其独特性。
而中国文学则有其独特的美学体系和文化传统,例如诗歌、辞赋、曲艺等。
如果翻译方没有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和语言表现手法,就可能出现翻译不准确、意思不清晰的问题。
3. 思维方式方面中西方人民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导方式也存在差异。
西方人比较注重逻辑和分析能力,重点关注事实和证据,而中国文化更侧重于整体思维和概念性思维,注重修辞和比喻。
如果在口译时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翻译者表达不准确或翻译结果缺乏适当的文化感知。
二、应对策略为了避免文化缺失对口译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翻译工作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在口译中更好地处理和应对文化缺失现象。
因此,加强语言文化教育,提高文化背景知识和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 增强对领域知识的了解翻译工作者需要了解所涉及的领域知识,包括法律、商业、科技、文化、艺术等,这样才能理解原文中的专业术语和行业用语,并在口译中表达准确。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基于文化差异视角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基于文化差异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c8871b0d866fb84ae55c8d08.png)
176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基于文化差异视角贾楠楠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词汇的不对应性,即词汇空缺的现象。
本文通过运用音译、直译、改编和意译的翻译方法来举例分析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现象。
关键词:词汇空缺;文化差异;翻译方法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对外宣传中出现了很多新词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汇空缺现象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障碍和难题,为了加深国家之间的交流,翻译工作者需要转移工作重心,确保语言准确的输出,为国内外交流的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词汇空缺定义及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词汇空缺是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的一种体现。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新事物或具有民俗特色的概念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成分。
正如莱督(Lado)(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1957,P.71)所说的,“我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影响的,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
”[1]词汇不但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整个体系的关键,还是文化的载体,是国家特色文化的重要体现。
因此,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生活状态、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必定会在一个国家的语言中折射出来。
总而言之,翻译工作者要重视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做到翻译的准确性,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语言本身的特点。
从汉语和英语语言本身特点来看,两种语言之间存着着巨大的差异,包括发音、语境、语义内容、语法结构的不同。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所以产生了词汇空缺现象。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原语所承载的语言特色,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
第二个原因是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波及范围广,包括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在英汉翻译中都会造成词汇空缺的产生。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英汉翻译中的词义空缺现象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英汉翻译中的词义空缺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fd289bd6f705cc1754270927.png)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英汉翻译中的词义空缺现象作者:崔竞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1期摘要:中英两民族的种种文化差异使得英汉词语和意义经常无法对应,从而产生了词义空缺现象,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本文拟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方面来阐述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如何采取相应策略,力求在翻译实践中充分准确地传承语言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文化差异词义空缺翻译策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每种语言都蕴涵其文化的独特性。
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不仅仅传达文本信息,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意义。
然而,“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语义范畴分解和描述世界。
因此,一种文化里有的语义在另一种语言里可能就不存在”(Lado,1957:78),这种现象被称为词义空缺(semantic zero)。
实践证明,中英两民族传统文化的极大差异造成英汉词语和意义常常难以一一对应,使译者不得不采取必要的策略来消除或减少交流的障碍。
由于文化涵盖了太多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现采纳《文化语言学》中的文化分类法,分别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刑福义, 2000:8)的角度来探讨英汉翻译中的词义空缺现象。
一、中英物质文化差异产生的词义空缺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是一切可见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它包括了饮食、服饰、建筑、戏曲艺术等诸多方面。
语言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文化,自然也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
如果某事物在该社会中不存在,那么往往会产生词义空缺。
例如silk(丝绸),西方人最初还没有使用过,属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发明之一。
我国正史中记载着饲养家蚕的发明人是黄帝的元妃嫘祖(《通鉴纲目前编·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
直到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才打开了中西方的大门,并联结地中海各国,将丝绸传播至全世界。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02d706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6.png)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英汉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口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文化缺失现象,给口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如何有效地处理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提高英汉口译的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对英汉口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对口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翻译准确性受损。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些概念、习惯、价值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口译人员若不了解这些差异很容易在口译过程中产生理解偏差,导致翻译的不准确性。
二是语言习惯不同。
中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方式、句式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口译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差异,很容易在口译过程中出现语言习惯不符的问题,影响口译的流畅性和通顺性。
三是文化背景不同。
中西方文化在历史、传统、文学、艺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口译工作者若缺乏对这些方面的了解,很容易在口译过程中忽略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导致口译的丰富性和深度不足。
针对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对口译的影响,口译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应对。
加强文化学习。
口译工作者应该通过系统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概念、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加强语言训练。
口译工作者应该加强中西方语言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熟悉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句式结构、语言习惯等,从而保证口译的流畅性和通顺性。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口译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不同领域知识的学习,熟悉各种专业术语和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从而保证口译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口译工作者应该通过大量的口译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译能力,磨练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口译的质量和效率。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e36873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66.png)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指由于历史、宗教、价值观等不同因素而产生的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在英汉口译中经常会产生缺失现象。
下面将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的角度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中西方在历史、宗教和价值观方面存在差异。
在这些方面,西方文化较为开放和个体主义,而中西文化相对更加保守和集体主义。
在英汉口译中,译员需要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避免片面夸大或忽视某一方面的文化特点。
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根据双方文化的差异,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意的准确传达。
中西方在习俗和礼仪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交场合中,人们通常通过握手来表示问候和友好,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常见于使用鞠躬或微笑来表达。
在英汉口译中,译员需要了解并尊重双方文化的习俗和礼仪,选择适当的方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译。
译员还应注意语言的风格和语气的传达,以确保双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较为直接和个人化,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间接和人际化。
在英汉口译中,译员需要注意文化差异对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的影响。
可以通过增加过渡性词语和结构的使用,以及适当的解释和补充来填补缺失。
译员还可以通过增加说明和示例等方式,帮助双方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中西方文化差异常常会导致英汉口译中的缺失现象。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译员可以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角度采取相应的策略:保持客观中立、尊重习俗和礼仪、注意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差异、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英汉口译任务,保证思想的准确传达,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理解。
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
![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f0cc13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c.png)
- 247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王瑾【摘要】因为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存在较多不同点,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遇到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时,常常不能准确翻译,导致产生文化空缺问题。
顺利解决中英文化中的空缺问题,妥善处理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问题,是摆在当前翻译者面前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文化空缺 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英语与汉语分别承载着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随着国家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在交流过程中较多体现文化空缺现象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阻碍了汉英翻译工作的顺利发展。
要求翻译人员同时具备较强的文化意识与正确的文化翻译观。
一、出现文化空缺的因素1.社会历史变迁问题。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词语分别代表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时期的人物、事件在词汇应用中均可以体现中国民族文化个性。
如人们熟知的“桃园三结义”、“焚书坑儒”、“卧薪尝胆”等,只有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才能顺利理解这些词语。
假如不能将Waterloo 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起,就不能理解meet one ’s waterloo 为什么要翻译为“一败涂地”。
2.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民与欧洲人民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出现了语言差异。
如中国人通常利用“十”来展现程度,如“十全十美”。
而将最大的阳数确定为“九”,常用来比喻天,如“九霄云外”。
3.宗教信仰不同。
欧洲传统宗教文化以基督与西方哲学为主,但在翻译我国的儒学与道家学说时,则会面临较多困难。
儒家学说将“仁”作为自己思想的重点,一个人只有拥有五种以上的品德才能称得上“仁”,如果将其翻译为“goodness ”或者“humanity ”都不准确,因此人们通常将其翻译为“benevolence ”并添加一定的注释才能被欧洲人理解。
4.风俗习惯不同。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却存在诸多不同,由此形成了明显的文化空缺。
中国人在婚姻中常常强调“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英语表现美好的婚姻时却常常用“marriage of trueminds ”。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09f5a02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c.png)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翻译是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重要桥梁,而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口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的缺失现象,影响着口译的准确性和效果。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本文将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分析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并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将具体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口译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将总结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的影响,强调英汉口译策略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口译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可以为提高口译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对口译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口译的影响,特别是在涉及文化缺失现象时的口译策略。
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以及在口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缺失现象,我们希望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并提出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验证这些方法和策略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从而为提高英汉口译的质量和效率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最终,我们旨在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口译困境提供一定的启示,促进口译理论和实践的进步。
2. 正文2.1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习俗、价值观等方面。
在语言方面,中西方语言结构的不同导致口译者需要通过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来传达准确的意义。
中文中有很多成语和典故,而英文则更注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口译者需要在保留原意的情况下进行灵活的转换,避免信息的丢失或误解。
在习俗方面,中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礼仪和行为规范,口译者需要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以确保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
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文化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也存在差异,口译者需要在传达思想和情感时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避免引起误解或冲突。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4d1b9033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9.png)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自古以来,中西方文化都有着独特的气息和特色。
中西方文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两种文化间的不同,也造成了口译的艰难。
在英汉口译中,中西方文化的缺失现象也会影响翻译的质量。
因此,如何应对这种文化差异,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是非常必要的。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很多方面。
例如,在生活方式上,中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有很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吃特定的食品、做特定的活动。
而在西方,有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等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些节日里会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节日。
在价值观上,中西方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重视尊重长辈、家庭、社会稳定等价值观,而在西方,重视个人自由、平等、个人权利等价值观。
因此,翻译时应注意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背景。
如何应对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在翻译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词汇、文化难题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种现象,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 了解两种文化。
在翻译前,需要对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包括语言、生活习惯、信仰等方面的差异。
只有这样,翻译才能更加准确和专业。
2. 注意语境的变化。
两种文化之间由于词汇和文化差异产生了语境的变化,因此,翻译时应注意语境的变化。
翻译时,应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3. 寻找类似的文化背景。
如果遇到某些翻译难度大的内容,可以寻找类似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翻译文本。
4. 学习不同的策略。
不同的策略适用于不同的翻译时机,需要根据实际的翻译情况,学习和掌握不同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翻译某些生僻词汇时,可以考虑使用拆字翻译、字面翻译等策略。
在翻译中,重点是要清楚简洁、意思明确、机灵有机动性。
结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英汉口译中经常会出现,给翻译带来很大的挑战。
因此,在翻译中,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水平,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找到适合自己的翻译策略,以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试论人称指示语在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缺失
![试论人称指示语在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缺失](https://img.taocdn.com/s3/m/22df81da376baf1ffc4fadf3.png)
试论人称指示语在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缺失论文关键词:人称指示语语用翻译文化敬语语境论文摘要:通过考察人称指示语的概念、汉英人称指示语的文化不同,运用文学作品和生活交际中的实例,论证了汉英翻译中人称指示语文化信息缺失的必然性,并提出结合语境,尊重目的语文化适应的翻译策略,以使译文与原文取得语用等值,达到交际的目的。
导言翻译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成功实现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从而保证人类跨语言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指示语翻译是其中重要而复杂的现象之一。
指示语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范围,它要紧研究如何运用语言形式表示语境特点和如何依托语境来分析明白得话。
语言学学者的一种观点以为指示语能够分为五类,即人称指示、时刻指示、地址指示、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并指显现代英语中不存在社会指示这一语用现象(何兆熊,2000);另一种观点以为社交指示语应纳人人称指示语的范围(陈治安,1994)。
语用笑提倡在社交语境中动态地考察、研究和探讨指示语在言语行为中的应用。
因此,本文拟从跨文化的角度,通过社交语境来研究广义概念下的人称指示语在汉英翻译进程中文化信息缺失的现象。
一、汉英人称指示语的文化不同和翻译策略人称指示语,不仅指交谈两边用话语转达信息时的彼此称号,而且能够表现语言活动中说话者、受话者、或被谈及的人的社会地位。
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汉英文化系统的人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文化心态,体此刻对人称指示语的采纳上也有所不同。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卑己而尊人”的传统,社会交际中称号他人要用敬语,以示礼貌和尊重,如:“令尊”、“令郎”、“令爱”、“尊兄”等。
汉语中“您”确实是“你”的敬语;而英语中只有“you”一种表达形式。
与敬语对应的是谦辞,如:“在下”、“拙荆”、“贱内”、“犬子”、“小女”等;英美人士崇尚个人价值,英语中很少有谦辞,仅限于“Your honor","His highness”等少数几个词。
汉文化注重亲情关系,亲属称呼词名目繁多;英语中亲属称呼词比较笼统,不注重亲疏的细致区分。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07f571f9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8.png)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一、引言中西方文化在词汇、语法、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在口译过程中,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一些缺失现象的出现。
缺失现象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原本存在的信息在译文中丢失或不完整地传递。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入手,探讨英汉口译中可能出现的缺失现象,并提出应对策略。
二、文化背景缺失现象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下,英汉口译中常常会出现文化背景缺失的现象。
这是指在译文中丢失或不完整地传递了原文中的文化背景信息。
英语原文中提到“普利茅斯”,因为译者不了解该地名的文化背景,将其直译为“Plymouth”,读者可能无法理解其与历史地位的关联。
针对这一现象,策略之一是加强文化教育。
译者应通过学习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熟悉各自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在口译中传递相关信息。
译者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化背景资料,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面对这一现象,策略之一是提高专业素养。
译者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包括中西方的文化规范、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递原文中的文化规范信息。
四、文化转换策略针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译者在口译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文化转换的策略,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
具体策略如下:1. 同义词替换法。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译者可以根据文化差异的需要,采用同义词替换的方式,以更贴切地传达信息。
英语原文中提到“杀马特”,译者可以将其转换为“追求个性”的译文,以便更好地传递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文化概念。
2. 解释说明法。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缺失现象中,译者可以通过解释说明的方式,将原文中的文化背景和规范信息传达给读者。
英语原文提到“寻祖节”,译者可以在译文中加上解释说明,告诉读者这是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五、结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英汉口译中出现缺失现象。
为了提高口译质量,译者应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专业素养,并在口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文化转换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f53e5f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9.png)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英汉口译中经常出现,这反映出这两种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习惯和价值观。
这种差异会影响到翻译者的理解和翻译,甚至导致翻译误解或无法对原文做出合适的反映。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入手,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礼仪、文化习惯、价值观、人际关系等方面。
这些差异容易在语言上反映出来。
例如,中国人往往更加注重尊重和谦虚,会使用更多的委婉语言;而西方人则更加倾向于直接表达。
这可能会导致一个问题:“开门见山”这个短语的翻译。
在西方,这句话被认为是直接表达,但在中国,人们更喜欢使用一些更为客气的语言,比如“请进来”等等。
另一个例子是“拍马屁”,在中文中属于贬义词汇,在英文中却没有类似的说法。
相反的,英语中有一些表达方式在中文中也没有,比如“注意力失调症”、“转型期”等等。
二、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在英汉口译中,翻译者需要寻找一种比较完美的平衡点,既不能丢失原文的意思,也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
1.理解语境当遇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时,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理解语境,搞清句子背后的含义。
比如,遇到“开门见山”这种表达,翻译者可以结合上下文的情况,寻找适当的翻译。
为了让译文更符合语境,有时翻译者还需要在原有的翻译基础上加入一些解释性的内容。
2.尊重文化差异在英汉口译中,翻译者需要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要过分追求直译。
适当的调整语言表达方式,更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去。
比如,在中文中,“开门见山”这个短语在口语中非常常见,但在英文中这样的表达不太合适。
因此,翻译者可以使用一些与上下文相关的词语,使得译文表达更加地恰当。
3.挖掘分层次信息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有些道理和思想是相通的,需要翻译者挖掘分层次的信息。
例如,关于如何和人相处的问题,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存在着相似的思想。
当翻译这类内容时,翻译者需要针对性地寻找出口,而不必拘泥于直接翻译原文。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612c33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5.png)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中文化语境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但在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带来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缺失现象。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一、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中西方文化的缺失指的是,某一文化中存在的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或者进行相应的翻译后未能完全传达原意。
这种现象常见于口译工作中,尤其是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情况下。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义气」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通常表示对朋友、兄弟之间的信任、忠诚、同情,但在西方文化中,这个概念并不常见,因此英语中也不存在一个完全等效的翻译词汇,譯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原意进行转换。
二、英汉口译策略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缺失现象,英汉口译需要借助多种策略,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1. 文化调查在翻译之前,翻译者应该进行相关文化调查,了解所翻译的内容的文化背景,挖掘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与目标文化之间的联系。
2. 纠偏翻译在表达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时候,译者需要把重点放在两种语言之间共有的概念上,而不是机械地进行翻译。
如果必须进行翻译,译者应该采用含义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方式来传达信息。
3. 直译法对于一些生词或专有名词,可以采用直译法,并注明相应的解释,以方便听者理解。
4. 采访方式在进行口译时,应该采用采访式的交流模式,即尽可能让发言人用口语表达的方式来传达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发言人可以有机会解释更多文化差异的细节。
总之,英汉口译面临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促进中西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缺失角度来研究汉英翻译中的语义缺失
摘要:语言是一种思维的表现方式,思维异同的直接反映是语言的异同。
在汉英翻译时,常常会出现一些语言错误,主要是因为译者习惯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译成英语的文本,没办法在翻译的时候转换思维方式。
这种翻译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文化缺失,从而导致翻译时的语义的缺失。
在此通过一些实例,来使读者进一步的了解汉译英中的语义缺失。
关键词:文化缺失;汉英翻译;语义缺失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文化、翻译这三者之间是一种动态交互的依存关系。
发展文化能有效促进语言的发展,文化也需要语言来传播和继承。
语言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工具,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内涵,这就使得翻译成为了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要手段。
刘宓庆曾说过,“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的‘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
”所以在汉英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做的事对中文文献中的文化符号解码。
这些文化符号都是我们所在的社会环境的反映,需要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出现错漏。
通过仔细地解码之后,译者还需要用英文将文献中的文化信息进行重新编码。
而词的概念意义其实是这个词的认知意义或者是指称
意义,当然也是词语最基本的意义,是对事物的反映和概括。
在形容客观的事物时,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受到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一些词语在中文的文化里有,但是在英语文化当中却没有。
比如在中文里会出现一些反映了汉语言的风俗文化的词语,在英都是文化概念的空缺,也就是文化缺失。
一、文化差异
文化对于语言的生成和发展的影响体现在语法特征上。
由于我们的祖先居住在亚州东部北温带,这里气候比较温和,很少出现非常恶劣的气候,然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他们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汉语语法中,这样的思想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以意统形,强调意义的连贯,但却不在意形式标记,这样的句法特征为意合,语法特征为隐形,词语的意义需要在句子或者是一定的语境中才能体会。
汉语的词汇,主要是由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组成,但是词的组合是比较方便的,只要是合乎事理,表意明确就可以组合在一起了,造句也比较简单,不需要去考虑形式是否一致。
但是英国就不一样了,他们的祖先居住在干燥的平原和海岸边,常常受到暴雨风霜的袭击,在那个不发达的时代,对于自然的袭击只能冷静面对,与自然争夺生存的希望。
久
而久之,英??人就形成了人与自然是对立关系的认识。
这样的认识文化使得英语的语法特征是显性,句法特征是形合,词序结构也比较自由灵活。
因此,汉英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可以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文化转换。
两种文化的共性使转换成为可能,但是文化的差异又决定着这种转换不可能完美,而译者所做的事情就是让这种转换无限接近于完美。
二、语义缺失
“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语义范畴分解和描述世界。
因此,一种文化里有的语义在另一种语言里可能就不存在”,这就造成了汉英翻译中的语义缺失。
对于初学者而言,关于翻译的酸甜苦辣体会并不深,所以往往会将汉语语义的翻译看得过于简单,认为不仅是对于熟悉的词语“不在话下”,即使是不认识的词语,那也是翻一翻汉英词典就“迎刃而解”了。
但是,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
在汉语中,词语重复的现象出现的频率很高,这是通过刻意地重复来营造韵律、增强力度的一种常用的修辞模式。
如“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朱自清《匆匆》)这是属于典型的排比结构,而除了句型的结构前后一致外,“过去”这个词在这句话中重复出现了三次。
虽然在英语的修辞手法中也存在着排比,但是同
一个词组在句中反复运用的情况并不多见,反而是运用一些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的词组。
比如朱纯深所翻译的这一句,“Thus-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wears off in the bowl when I eat my meal,and passes away before my daydreaming gaze as I reflect in silence.”朱纯深在翻译这一句话的时候并没有运用三个重复的词组,而是采用了英语中的审美模式,选择了三个同义词组,“flow away”、“wear off ”和“pass away”,这样使得译文的表达更加传神达意。
还有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这句中的三个好字不能直接翻译成good或者是well 而是应该根据所需要的动词来在英语中找出地道的搭配关
系来选词,所以可以翻译成“Keep fit,study well and work hard”。
汉英翻译的过程中,词语意义的转换应当是对等的,对应的程度,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一)完全对应:即汉语的词语所表达的意义要在英语中找到完全相对应的词组来表达,两种语言的意义在任何上下文中都得完全相等。
但是这种完全对应的情况,仅仅是限于一些通用的科技术语和少数的专有名词。
比如:天文学―astronomy,莎士比亚―Shakespeare,铝―aluminum,纽约―New York,等等。
在普通词汇中,也有一些意义偶合的现象,主要都是一些通用名词。
如:头―head,眼睛―eye,
脚―foot,手―hand,等等。
(二)部分对应:即汉语的词语与英语的词组在意义上有部分的重叠。
比如“父母”这个词,翻译成英文是“parents”,但是这个单词既可以指“父亲或母亲”,也可以指“养父或养母”,所以在翻译成英文时,有歧义的时候需要特地强调是否是亲生父母。
还有汉语中的“农民”这个词本身是作为一个中性词语,但是如果翻译成“peasant”,在英语当中就带有贬义的意思了,指的是举止粗鲁或没有教养的人,因此就需要翻译出英语中同样是中性词的“farmer”比较恰当。
(三)交叉对应:即一个汉语词的词义可以对应几个英语词的词义,反之亦是如此,从而形成交叉的词义对应关系。
如:汉语中的“看”,对应英语中的“see”、“watch”和“read”,看电影译成“see a film”,看书译成“read books”,看电视则是“watch TV”。
(四)完全不对应: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汉语中有些词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风土习俗色彩,折射出了中国鲜明独特的文化特色,导致译者无法在英语中国找到确切的对应词。
如:“四书五经”、“阴阳”、“糖葫芦”、“胡同”、“普通话”等等。
这就是文化缺失现象的一种反映。
然而,对于这种文化缺失导致语义空缺的现象,我们并非无计可施。
尽管语义空缺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译者可
以通过恰当的汉英翻译策略,使得绝大部分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都可以在英文中表达出来。
这些文化特色强烈的词语也在翻译中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杭州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