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中语文论文《古典诗词文化在考场作文中的运用》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备考之古诗词名句在作文中的有效运用(附优秀范文3篇)

高考作文备考之古诗词名句在作文中的有效运用(附优秀范文3篇)

作文,特别是中学作文经常需要引用古诗词、广告、名言警句、自由诗等的句子。

开始我只注意句子本身的积累掌握,忽视了在文章中的运用目的和运用方法。

现在看来,还必须重视运用问题。

一、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方式。

实践表明,把古诗词等名言警句放进作文中,在形式上,不光是带引号和冒号的原因,大体有以下五种形式。

1、语录式——摘录就是放在文章的文章的题记位置,单独出现,做全文的题记。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再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语录式类似于摘抄,把原文原封不动地写在文章的开头,完后另起行在末尾处用破折线引出句子出处,由此做成作文的题记。

当然这是题记的一种形式,题记还有其他形式。

2、援引式——引用用在文章内文中,就是直接引语的形式,提示语+冒号+双引号+引语内容+末尾标点符号+引号。

例如:《论语中说》:“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如果写成如下的样式就不是援引了: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因为这句话,包括子曰在内,都是直接来自《论语》,而不是孔子。

注意,援引的话语内容中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内。

3.引号式——套用引号式和援引差不多,但还有细微的区别,主要是在标点的运用上,一是去掉了引号,二是引用内容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外。

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当我们看见八月十五的月亮,某种情愫总会油然而生。

再看:秋叶是漫无边际的,“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满目的秋叶,五彩缤纷,给了我们铺陈在天地间的巨幅油画,也给了我们万千感叹。

套用也包括淘金自己的句子中。

就是只有引号,引号之外别的什么标点都没有,放到自己的句子中。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古典诗歌,作为我国古代文艺的经典之一,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也具有历史、文化、道德等方面的价值,而将其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则能够更好地推广和传承中国文化,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首先,通过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国古典诗歌广泛涉及了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如《离骚》中就涉及到“时之积也不可久待”、“盖此身发四大兮,流光溢彩成虹霓”等等。

通过学习古典诗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其次,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表达了近山人思乡之情。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感受到作者们深沉的感情,进而培养自己的情感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

第三,中国古典诗歌的背诵和鉴赏,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时,除了让学生对古诗进行背诵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通过对古诗的鉴赏,可以让学生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最后,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中的诗人,往往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抱负,如李白“将进酒,杯莫停”,诗人借酒释怀表达自己超脱世俗的理想。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歌,能够感受到古人高尚的品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自身的道德情操和审美品位。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更可以培养学生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独特的特点,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它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的重要标志。

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多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这种简练的形式使得古典诗歌在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时显得更加精炼和具有表现力。

古典诗歌还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很少的文字描绘出绚丽多彩的画面,使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更加产生思索和联想。

古典诗歌中情感表达深邃含蓄,往往通过一些意象和比喻来传达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给人以启迪和震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古典诗歌的特点深入挖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和写作能力。

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古典诗歌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文学修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古典诗歌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教学中得到更好地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课堂讲解和实例分析来展现古典诗歌的魅力和内涵,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浓厚兴趣。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诵和背诵等方式来体验古典诗歌的语言音韵和情感张力,加深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将古典诗歌与历史、文学、美术等学科进行联系,加深学生对古典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在高中语文
教学中,合理地应用中国古典诗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
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人的诗歌言简意赅,艺术性和表现
力非常强。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背景和文人的生活态度。

学生也
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修辞手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杜甫的《登高》一诗,
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思考,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蕴,可以培
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能力。

中国古典诗歌的应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中承载着丰富的美感和人情味,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感悟和追求。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人生、情
感的抒发和赞美,增强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

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学
生可以通过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意境表达,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对美的追求,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通过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古代诗歌形式
规范,韵律和格律独具特色,学生学习古诗可以培养自己的音韵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
也可以通过模仿古诗形式和创作自己的诗歌,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创作和欣
赏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内涵和创作技巧,激发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
创新精神。

高中语文论文《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 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论文《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 新人教版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语文论文《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新人教版【摘要】: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古诗词提高鉴赏能力古诗词是人类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能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文学样式。

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情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教学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因此,语文诗词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融入感情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韵律的优美是诗词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首要和最大的特点。

诗歌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铿锵有力、和谐悦耳的韵律。

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体味那种优美的节奏和旋律。

有节奏的朗读能够引起学生朗读诗词的兴趣,反复朗读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诗词大意的理解。

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先播放名家录音,让学生根据录音进行模仿,学生在聆听和模仿中就能感受到诗词的基调,或抑扬顿挫,或温柔婉约。

学生在朗读中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语感,品味诗歌的节奏,而且能够通过词句想象诗词中描绘的场景和抒发的感情,锻炼思维能力,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诗词,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学生读这句时能感受到气势的雄伟壮阔,眼前呈现出赤壁大战时的情景。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一句笔锋急转,作者通过自己和周瑜的对比,不禁悲从中来,学生通过句子的描写能够体会到作者苦闷的心情。

在学生朗读之前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步骤 第五讲 知题材,定主旨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步骤 第五讲 知题材,定主旨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步骤第五讲知题材,定主旨复习素材新人教版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

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1、相送惜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歌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其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2、咏(托)物言志山川河岳、花鸟草虫,都可成为诗人引用的对象。

如虞世南的《蝉》,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

3、边塞征战如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4、怀古咏史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怀古》);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

杜牧《泊春淮》也是。

5、即事感怀(抒怀)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6、羁旅行役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7、山水田园如《过故人庄》、《山居秋暝》、《归园田居》等。

8、写景抒情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谢朓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芬芳酒,还望青山郭”(《游东田》)。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与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都是。

9、家国之思李煜《虞美人》与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忧国忧民如杜甫的《登岳阳楼》,白居易的《卖炭翁》。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快速了解其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

根据诗词题材,深入体味并整合诗句大意与情调,取舍主次,即可得出诗词的主旨(主要思想感情)。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也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通过学习古典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为他们的人生增添美好的色彩。

首先,中国古典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时,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美学情感,更能够在欣赏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增强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欣赏。

例如,通过学习《静夜思》,学生可以体验到这首诗的大自然意境和寂静夜晚的美妙情感,而这种美感和情感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其次,中国古典诗歌诗歌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中国古典诗歌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和艺术风格,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也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积淀。

通过学习诗歌,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和生活,进而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再者,中国古典诗歌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典诗歌的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它们所蕴含的意义也经常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

在学习古典诗歌时,学生需要运用文学常识、语言技巧和文化背景去领悟诗歌中的深刻意义。

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技巧和文化背景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评能力和创作能力。

最后,中国古典诗歌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古典诗歌所表达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文情怀。

在学习古典诗歌时,学生可以通过细读、领悟和体验诗歌所蕴含的人文情怀,进而增强大家对人情、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和认知,培养积极向上、品德高尚的人文素养。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词文化在考场作文中的运用》论文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词文化在考场作文中的运用》论文

古典诗词文化在考场作文中的运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典籍,千锤百炼,事例典型,内容充实,且意义深远,引人深思,借用于学生高考作文当中,自有不言自明的效果。

尤其在散文写作中,考生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用自己丰富的古典文化素养以及驾轻就熟的技法来结构全文,定会使文章文采斐然,底蕴深厚,思想深刻,流光溢彩。

阅卷老师也自会觉得眼前一亮,喜由心生,也定能体会到中国灿烂的古典文化对中学生的有益滋养,定能看到学生身上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智慧闪光与文学资质,由此而获得高分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一)唐诗宋词入文来,意蕴文采格自高。

在高考作文中适时地使用诗词,具有三大优点:其一使行文具有意蕴,这是由诗词本身决定的,可以做到有文采;其二使行文摇曳多姿,在作文构思上能够做到新巧;其三可以体现考生的作文潜能,张扬考生炼字炼意的能力,在更多发展等级上获取优势。

怎样在文章中巧妙使用诗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尝试:1、引用。

在行文中,收寻同类的诗词,围绕话题或观点,对其进行应证或证明,会使行文具有文学色彩。

高明的考生还会使行文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

2、仿用。

在作文中,有些好的诗歌针对于不同的话题却不能直接引用,这时可以进行巧妙的仿用。

仿用的要求很高,难度大。

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诗词本身便于仿用;二是话题适合使用诗歌;三是自己具有仿写诗歌的必备能力。

3、变用。

在充分理解诗词的基础上,围绕话题将其变换一种方式进行再现。

采用变用的方式也要注意三点,其一对诗词的理解要准确,不应牵强变化;其二要保留诗词的精华,发挥诗词本身的功效;其三是要切中自己话题的题旨,使得自己的变用与中心浑然一体。

当然,在高考作文中巧妙地使用诗词的方式还很多,也可以在行文中兼用上述三种。

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充分理理解自己缩写的话题与中心,充分理解自己的所要使用的诗词是否符合话题,不能为使用而使用;二是在使用中体现灵活,因为诗词的表意具有定性,要善于巧妙的翻出新义,体现考生的驾驭能力;三是在作文的备考中,可以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可供使用的诗词,为高考的临场发挥储备充足的粮食。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代诗歌,能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价值和审美观念,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和文学情怀。

古代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修养和素养。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修养。

1.2 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背景中国古典诗歌作为我国悠久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情感,被广泛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

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文学史和文化传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修养。

此外,中国古典诗歌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情感表达能力。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国古典诗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养的提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的丰富多彩。

.2. 正文2.1 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一、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古典诗歌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同时通过朗读、朗诵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诗歌的美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投影仪、音频视频资料等,将古典诗歌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进行展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古诗歌,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诗词鉴赏、背诵诗歌、讲解古诗文背后的文化内涵等方式引入古诗歌。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侧重于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古诗歌的教学,以及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歌。

古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审美、文化等多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高中语文教学、应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引入方法、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古至今,中国古典诗歌一直是中国文人雅士们追求的艺术境界和审美享受。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国古典诗歌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学习语言文字、培养审美情操、丰富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美语言和深刻内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更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古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情怀,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

古诗歌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古诗歌,学生可以了解诗人的思想、时代的风貌,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修养,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1.2 研究意义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学内涵。

将其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文学修养,更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优美、意蕴深远,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和审美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1) 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 花有鸟。但诗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 之 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黑龙江
巩固练习(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 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 点?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 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 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 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 “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 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自由演绎
巩固练习(1)
全国卷一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 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 赏析这首诗
2005高考江西卷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 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 简要分析。

论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写作中的应用

论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写作中的应用
国文化的永恒魅力,其深邃的意境美、文采精华的语言美、跌宕起伏的韵律美,都是现代汉语取之不竭的经典和精华。在高中语文写作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古典诗词,可以为习作提供更广阔的思维表达空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准确引用古典诗词能够增强文气,使语言熠熠生辉。例如,引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用于描写大雪纷飞的雪景,为文章增光添彩。此外,对于春夏秋冬的自然景物,平时可以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以便于写作时的旁征博引。古典诗词历经时间的淘洗,在文学史上闪烁着永恒的艺术光芒,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因此,高中语文古诗词的课堂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并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可以提升写作水平。在写作中巧妙借用古诗词的名句,既可以使文章更有文学色彩和语言魅力,又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人文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能够作为引用论证的方式,使得文章的论证过程更加辩证、多样、全面和精准。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高考古诗词鉴赏主观题满分策略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高考古诗词鉴赏主观题满分策略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主观题满分策略复习素材新人教版古诗鉴赏题多为主观问答题模式,学生往往丢分很严重,原因之一是不明白各种问题模式和它的答题方法。

现本人归纳如下,供大家参考。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和方法: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古诗词比较鉴赏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古诗词比较鉴赏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某某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复习素材新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题,我们发现通过比较阅读来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情况极为突出。

特别是2007年全国18套试卷就有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六个省市考了比较题,占了三分之一的数量。

某某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考了这种题型,2008年某某某某两省又考了这种题型。

那么诗词比较鉴赏究竟比较什么?该怎么解题答题?下面我就结合一些高考题进行归类说明,为快捷解答这类题型提供一些方法指导。

近十年的高考诗词比较鉴赏题选材广泛,出题角度灵活多变,可比内容繁多复杂,但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题型:第一是客观选择题,如2002年某某卷;第二是仿写填空题,如2005、2006年某某卷;第三是主观分析题,这种题型最多,最受出题者的青睐。

比较角度通常有以下九种:一、词语比较1、同一诗篇替换词语比较妙处。

如:《次北固上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声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某某边。

“风正一帆悬”中的“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的样子。

如果改用“风正”为“风顺”行不行?请阐述理由。

[技法指津] 答这类题时要先表明观点,再阐述理由。

“理由”可从修辞,韵律,情状,表现力等角度去阐述。

本题从描摹情状着手,分析两词含义的丰富性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示例:不行。

“风顺”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只有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正”字兼包“顺”与“和”之意。

2、不同诗篇同一词语比较内涵或作用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白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时,作者都是贬身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某某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在垂暮之年被弃崖州。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分析作品结构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分析作品结构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分析作品结构复习素材新人教版所谓“作品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

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这里的思路是指作者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

而考题也是以要求考生分析思路为考查形式的。

考查的主要形式:1·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的2·文段层次安排的作用是什么3·文段层次的划分【方法小结】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1.整体感知是把握结构的第一步。

接到一篇就要按部就班地去读。

边读边给每个自然小节标上序号,已备下面做题之用。

2.圈点勾画中心句、过渡句。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总结每自然段的段意。

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譬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之类的表示顺序的词语。

还有“一方面”“另一方面”之类的范围词。

同时还要注意分号、冒号、句号等标点符号的作用。

在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句子后,结合每个段落的段意,把相同相近意思的段落合并,即所谓合并同类项。

5·要高度重视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尤其要重视段落的起始句与上文的联系。

对于重叠词语、重复词亦应重视。

例1(2006年高考天津卷)的第16题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

说村落阎连科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

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

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

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步骤 风霜雨雪水云类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步骤 风霜雨雪水云类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某某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步骤风霜雨雪水云类复习
素材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飘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金风:秋风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步骤 第二讲 审作者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步骤 第二讲 审作者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步骤第二讲审作者复习素材新人教版即注意诗歌的题目,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

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

考试时,试题有时在注释中指出一些相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信息。

一、知人1.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比如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安风骨”;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

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狂放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

(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

)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

读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

读到刘禹锡就应想到他处于晚唐政治倾颓时期,所以其作品以沉郁的怀古诗为代表。

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

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

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

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2.还要重视作家们的思想倾向。

儒家的“入世” (也叫“用世”)思想。

常见理念有:“进取求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忠君爱民”,“仁义礼智信”等。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利用暗示解答古诗词鉴赏题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利用暗示解答古诗词鉴赏题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湖南省衡南县第九中学高三语文利用暗示解答古诗词鉴赏题复习素材新人教版解答古诗词鉴赏题,我们可以利用诗歌中的暗示快速找到答案。

一、诗歌的标题暗示标题通常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

好的作品是非常注重对标题的提炼的。

高考诗歌很多都是针对标题来命题的。

如:1998年全国卷《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就表现了李凝是独自一人住在人迹罕至的僻静环境中,所以,14题的B项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是显然错误的。

同样,如果考生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幽”,那么他对“少邻并”就不会很好的理解。

又如:2003年北京卷的《江楼旧感。

,一个“旧”字,就表明作者是对“旧时”、“旧人”、“旧事”、“旧景”的感怀,所以,诗歌第三句“同来望月人何处”是对昔日与作者通登江楼而现在又组在身边的人的挂念,而绝不是如B所说的“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客观题如是,主观题的回答也可借助题目的暗示功能。

如2002年全国卷的〈春夜落城闻笛〉试题中有三个小问题: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年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其中第一个小题取决于诗词知识中的有关“意象”的积累,第二个小问题又是解答后一个小问题的关键,而它又可以从诗题入手分析,确定“折柳”两字的确是全诗的关键。

因为,提目中的“洛城”表明李白诗在异乡,而“笛”在历代文学作品中也有怀仁思乡的独特含义,并常常与“柳”并用。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千百年来已成绝唱。

又如北朝民歌〈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所以“折柳”所蕴含的“惜别怀远,思乡之情”当然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而明确了这要问题,至于原因就容易解答多了。

二、作者及朝廷的暗示自从高考出现古诗词鉴赏以来,所有的诗歌都回附上作者的姓名。

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陌生的之外)我们能获得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典籍,千锤百炼,事例典型,内容充实,且意义深远,引人深思,借用于学生高考作文当中,自有不言自明的效果。

尤其在散文写作中,考生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用自己丰富的古典文化素养以及驾轻就熟的技法来结构全文,定会使文章文采斐然,底蕴深厚,思想深刻,流光溢彩。

阅卷老师也自会觉得眼前一亮,喜由心生,也定能体会到中国灿烂的古典文化对中学生的有益滋养,定能看到学生身上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智慧闪光与文学资质,由此而获得高分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一)唐诗宋词入文来,意蕴文采格自高。

在高考作文中适时地使用诗词,具有三大优点:其一使行文具有意蕴,这是由诗词本身决定的,可以做到有文采;其二使行文摇曳多姿,在作文构思上能够做到新巧;其三可以体现考生的作文潜能,张扬考生炼字炼意的能力,在更多发展等级上获取优势。

怎样在文章中巧妙使用诗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尝试:1、引用。

在行文中,收寻同类的诗词,围绕话题或观点,对其进行应证或证明,会使行文具有文学色彩。

高明的考生还会使行文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

2、仿用。

在作文中,有些好的诗歌针对于不同的话题却不能直接引用,这时可以进行巧妙的仿用。

仿用的要求很高,难度大。

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诗词本身便于仿用;二是话题适合使用诗歌;三是自己具有仿写诗歌的必备能力。

3、变用。

在充分理解诗词的基础上,围绕话题将其变换一种方式进行再现。

采用变用的方式也要注意三点,其一对诗词的理解要准确,不应牵强变化;其二要保留诗词的精华,发挥诗词本身的功效;其三是要切中自己话题的题旨,使得自己的变用与中心浑然一体。

当然,在高考作文中巧妙地使用诗词的方式还很多,也可以在行文中兼用上述三种。

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充分理理解自己缩写的话题与中心,充分理解自己的所要使用的诗词是否符合话题,不能为使用而使用;二是在使用中体现灵活,因为诗词的表意具有定性,要善于巧妙的翻出新义,体现考生的驾驭能力;三是在作文的备考中,可以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可供使用的诗词,为高考的临场发挥储备充足的粮食。

如2003年四川省高考满分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引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作开头,第三自然段又用“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论证认知问题,第五、第七两段更是巧妙串用:“记叙时,有人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但他不局限于对事实的描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由此折射出作者的智慧与宽大的胸怀,这无疑是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

取得这样的认知,需要感情,阅读这样的认知,又何尝不需要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是何等的赞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又是何等的冷静与思辨。

而当东坡先生再游于赤壁之时‘盖将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又把思想提上了哲学的境界。

”文章结尾以“为了认知,就算‘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综观全文,作者八处恰当而巧妙地引用课文中的名诗句将历史的积淀和思想的厚度聚焦成文,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又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的感染力,在斐然文采中让人领悟了作者深邃的思想。

这是运用课文材料营造文学底蕴亮人眼眸的魅力。

再如浙江考生《一花一世界》中的变用:人与人是如此的不同。

信手翻着宋人的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儿是春住处?”王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还有苏轼说,秦观说,黄庭坚说……王安石倒是承认,二十四番花信风罢了。

春自然也走了,春归何处?引得这些词人话语纷纷。

其实他们都对,诗人有诗人的天地,对万物莫不有自己的理解。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世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有丰富的答案。

如此巧妙变用,既符合话题“答案是丰富多采”,又显示了写作者的水平之高超,阅卷老师不得不惊叹这位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借得古典魂一缕,散着梅花满文香。

在使用人物的材料的过程中,有时为了使人物更立体更鲜活,为了使人物情感得到足够的烘托或渲染,会对人物材料本身加以必要的虚构,或者围绕人物材料的外延加以必要的创造性加工,是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姑谓之拟用。

在使用人物材料中采用虚拟的手法,是一种较高能力层级,因为他一方面要求考生充分占有材料,悟得要旨,另一方面要求要合情合理,并且有真情实意的传达。

人物的拟用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虚拟人物的环境。

环境的虚拟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虚拟,也可以直接体现为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虚拟。

虚拟环境意在展示社会背景,营造情感气氛,烘托人物精魂,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更饱满,使材料在表情达意上更真实可信,更具有感染力,是考生写作潜能的发掘点之一。

第二虚拟人物的个体。

惟有真实才能感人。

使用材料除了适时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以强调事实的真实性外,将新的人物个体作为虚拟人物融于材料当中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比如将主体“我”介入材料中,一方面可以做到事例的真实性、直观性;另一方面也因为切入了“真我”,体现了学生对材料充分的把握,让行文顿时鲜活起来了。

在这里,细节场景的设置能够很好的体现心灵之间的真情交流。

同时以第一人称见证“真实”,置身于事例当中,又能很好地储备情感,使后文“真挚动情”的议论抒情更为水到渠成。

这样的拟用,可谓化平淡为生气,化无情为有情,化腐朽为神奇。

第三,虚拟人物的情节。

情节的虚拟需要有绝对的勇气,勇气应源于对材料本身的高屋建瓴的理解。

在反复咀嚼材料蕴涵的精髓之后,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语言,将材料的精髓付诸于不一定真实的情节,并加以演绎,使得材料本身的信息更符合作者作文的特点,从而便于作者吐露自己的情感,写出更具个性的文章来。

例如:天边露出鱼肚白,风踮起脚尖,掠过我的面颊,掀起我的白袍,心情便随之一起飞扬。

我伫足于船头,听见桨在水里唱歌,“哗—哗—”前方的前方,是溢满整个秋天的清新自然;身后的身后,是沉闷了一个季节的烦躁压抑。

真想向鸟儿借双翅膀,带我回到曾被我遗忘的桃源。

“老人家,快到了吗?为何这船如此之慢啊?”我问划桨的船夫。

“快了,快了,先生,您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县令不做,要回家耕田呢?”船夫颇为不解,我捋须而笑。

“做官多好,吃穿不愁,总胜过卖苦力吧?”看上去,他替我惋惜,我却仍然笑而不答。

……风雨飘香的季节,要采摘东篱的菊了。

黄花朵朵如不败的容颜,丝丝荷瓣如蛟龙起舞,片片翠叶摇曳生姿,盈一袖暗香,仿佛能把一个世界填满。

菊在枝头,翩翩如蝶;菊在清泉,化作一捧香茗;菊在杯中又是一壶佳酿。

悠然间抬头,望见南山,夕阳醉红了他的脸,却仍然沉稳坦然,迷蒙空远。

……本文作者以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事为素材,很好地结合了教材中《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文章,抓住了“东篱”这一典型的环境和“菊花”这一典型的意象进行大胆的虚构,既切合了“生命”这一话题,又形象丰满,主题突出。

再看下例:广武山的菊花开了,醇美的烈酒散了,遥远的天际,最后一缕《广陵散》的遗响也透着血气。

“非汤武而薄周礼”一生沉迷于“庄生晓梦迷蝴蝶”的嵇康用广陵绝响向世人诉说着他内心的凄怆:与皇室通婚的显贵,官至中散大夫的荣耀,身为竹林七贤之一的清誉,这一切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这一切都抵不过一柄琴,一首曲所带给他的快乐。

嵇康他迷惘了,他知道只要他向司马昭说一句好话,只有一句,他所有的荣华富贵都会重归他的手中。

良久他猛地抬起头来,慨然的大吼一句:拿琴来!三个字足够了,这胜过了许多人一生的口若悬河。

只要这三个字,便使嵇康的名字在历史的墓碑上熠熠生辉,隽永而深刻。

他用自己不屈的死淡然的向世人宣告他的气节。

他的《广陵散》失传已久但琴音余缕不绝。

史书载:名曲《广陵散》为嵇康所作,后为人所妒,遭司马昭杀害,临刑高弹《广陵散》,并云:不恨其死而恨其乐无人继承。

——《广陵遗响》这个例子虽是虚拟的环境,虚拟的情感,但文章却显得情感激昂,真挚感人,形象栩栩如生。

.(三)但用旧瓶装新酒,更借老枝发新芽。

名著的改用是备受高考考生和阅卷老师所喜欢的一种作文样式。

那就是立足于文学名著,历史史实等基础上的“故事改用”或者“故事新编”。

因为考生视野的开阔,对话题本身高度的驾驭力,以及对“故事”的深入解读,无论在构思上还是在内容的充实上都很好的契合了高考作文的相关要求,所以在阅卷场上受到老师的青睐。

他们也因此成为高考场上的幸运儿。

在实际的写作中,围绕“故事”进行改用的材料,有时不单单只源自名著和历史,还可能是源自传说或者新闻或者逸事,只要具有一定的知晓面,并且有成为”故事”原料的可能,都可进行改用。

在改用的过程中,高明的考生主要采用这三种方法:一是根据话题的既定中心,围绕“故事材料”进行直接的改用,即直接依托故事材料本身的典型性,形成自己作文的优势,只是将故事材料的形式做必要的改用,谓之为“改用形式”;二是根据话题既定中心,围绕故事材料进行间接改用,即在充分领会话题中心及故事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作文中心的需要,对故事的材料的情节重新审视,包括对情节的虚设等,谓之“改用”情节;三是根据话题的既定中心,围绕“故事材料”,站在更高处对话题中心及对故事材料进行把握,使得故事材料的主题具备更高水平的再现,这种方法没有一定之规,涉及的完全是一个学生的潜能,谓之“改用主题”。

请看下例:记者:孙膑先生,您智谋过人,心思慎密,却遭庞涓毒手,被剜双髌。

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孙膑(沉没片刻):师同鬼谷,同习兵法,结为兄弟,亲如手足,我是从未想过他会加害于我。

作为一个谋士,我熟读兵法,知道不可过于相信别人,但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的人,我——(哽咽)我太相信他,从未怀疑过。

然而,害我的恰恰是我最相信的庞涓师兄! ……记者:如此说来,正是因为您对庞涓太信任,感情上太亲而使您没有认识到潜在的危险,从而遭此大祸?孙膑(缓慢点头):灾萌于不疑……《从泪走向血:孙膑访谈手记》。

.再如200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黑漆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

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山沉稳;水绕山流永不移,妾身与君永不离。

上邪!我欲与芝相知,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芝绝!海誓山盟犹在耳畔,但已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山不变;山沉稳,色不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