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1《愚公移山》(第2课时)教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2021愚公移山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2021愚公移山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2021愚公移山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的列御寇创作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愚公的坚持不懈的“愚”与智叟的胆小怯懦的“智”的对比,表现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一、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二、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想;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第一教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理解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比较人物性格。

第二教时;拓展阅读与实践。

在深化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推成出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二、导入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11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

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教师查阅、准备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

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

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愚公移山》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愚公移山》教案
互动式教学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 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如个别辅 导、学习计划制定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网络教学
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手段,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方便学生随 时随地学习,同时也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导入新课
故事入
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引起 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提问导入
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 生思考并回答,以此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让学 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的氛围。
课文讲解
01
02
03
04
讲解生字词
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分析课文结构
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所蕴含的 勤劳、勇敢、坚定不移的精神品质, 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 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 战,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 神。
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寓言的智慧和思想 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 趣。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指导学生学法
反馈与调整
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和分析课文,培 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让他 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 法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参与度。
THANKS
感谢观看

第11课《愚公移山》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2doc初中语文

第11课《愚公移山》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2doc初中语文

第11课《愚公移山》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2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概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时刻: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读准以下加点字的音: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荷〔he〕孀〔shuang〕龀 chen 叟〔sou〕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入三、作家作品简介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咨询»,«列子»这部书中储存许多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奇。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情况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导语«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概和坚强毅力,也讲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那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

一样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咨询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样3~5 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

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假如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

3、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熟悉了故事情节。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众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再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

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

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众人对愚公移山持何态度?1)、愚公妻:献疑,合乎情理的疑问。

真实地指出丈夫移山所面临的困难,对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君:尊敬。

(疑)2)、智叟:反对(强烈)和嘲笑。

汝:轻视,轻贱的称呼。

(笑和止)3)、愚公的子孙:纷纷赞同、坚决支持。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妻子的“疑”,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

)4)“遗男”:乐于相助、积极参加。

4、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5、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⑴ 山体庞大;⑵ 工具简陋;⑶ 劳力不足;⑷ 路途遥远。

(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6、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大山必能移走。

7、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愚公移山》教案 北师大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愚公移山》教案 北师大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教案北师大版一、课前预习: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二、课程标准新课程要求教和学都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2、分析人物和写作特色。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4.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评价任务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通过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学过寓言故事吗?让学生讲一个寓言故事,然后引入《愚公移山》课文。

二.作家作品的介绍《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三、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给下列字注音:龀()匮()厝()孀()箕畚()()仞()娥()叟()拢()断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

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

3、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

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

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环节打好了基础。

4、读好停顿。

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

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

《愚公移山》第一教时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

)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

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

师:对。

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

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

还有别的问题吗?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

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

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随机指点读文方法。

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

师:“残”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生:(齐生)一样!师:一样,对了!愚公快九十岁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的力气也有限。

再请大家说说看,“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生:用,因。

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生:这里解释“凭”好。

师:对,解释“凭”好。

“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

下面找“之”字属同一意图。

)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这个“以”字用法一样。

师:对!还有没有问题了?生:“出入之迂也”,这个“之”字不会讲。

初中语文第11课《愚公移山》教案

初中语文第11课《愚公移山》教案

初中语文第11课《愚公移山》教案第11课愚公移山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1初中语文一、教学设想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点;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体会,将枯燥的寓言讲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那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味味;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判那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1通过对故情况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朗读、辩论,明白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设计:课前3分钟学生活动:背今日名言、古诗。

一、教师总结学生活动情形导入。

-2分钟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5分钟方法指导:一人读,其他人认真听,把不认识的字要标上读音,读错的字词要做好标记。

师生评判朗读情形。

并让学生做达标检测能读会写练习。

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10分钟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朗读停顿。

方法指导:句子的朗读停顿的划分一样是按照词语与词语间的关系的疏密程度、逻辑关系,句意层次来划分。

教师可范读第一段内容,读出山之大、山之高。

让学生具体体会一下。

1把学生分3个小组分不揣摩朗读二、三、四段,并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朗读的停顿等。

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选出代表范读,其他学生评判。

3、检查朗读过关。

四、三读积存,展现成果-10分钟方法指导:让学生跳读课文,从课文中挖掘出你认为比较有价值的东西,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也能够联系往常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实行组内互助,看看哪个小组找得好、找得快、找得准。

学生展现积存成果,师生评判。

五、四读内容,熟读成诵-10分钟方法点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小注,翻译课文,翻译的方法应要遵循留、删、补、换、调等原那么。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对重点语句的明白得。

【推荐精选】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 1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

【推荐精选】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 1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本文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深化,学习愚公精神。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

2.学习本文的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播放音乐《愚公移山》。

2.这首歌曲改变自家喻户晓的《愚公移山》的故事。

1945年毛泽东在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也提到过愚公移山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胜利。

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展示目标三、预习检查四、自主学习1.听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字音,并作勾画批注。

2.结合注解,逐字逐句理解字义、句义,并将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每一段的意思,并在书上做批注。

五、合作交流第一步:就“自主学习”中自己不能理解字义、词义、句义等,与同桌讨论解决。

第二步:与同桌讨论,还不能理解字义、词义、句义等,在组长的组织下,小组讨论解决。

第三步:组长归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安排小组成员,在全班“展示”时提出来。

六、展示点评1.质疑释难。

分小组逐段,提出不能理解的字义、词义、句义,由其他组解答。

安排如下:(1)第一段:第1、7组;(2)第二段:①“北山愚公者……杂然相许。

”第2、8组;②“其妻献疑曰……始一反焉。

”第3、9、12组;(3)第三段:第4、10、11组;(4)第四段:第5、6组。

前一组提出疑难,后一组(也不仅限于指定的小组)解答。

教师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的点拨。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每一段的意思,并在书上做批注。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11愚公移山》word教案 (2).doc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11愚公移山》word教案 (2).doc

17《愚公移山》课前预习: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本文。

2、参照助学预习提示,完成对文本的预习。

相关课程标准:以读为主,解决生字词,在背诵的基础上识记字词、解释文本,完成对全文的解释,体会人物精神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听课文录音,1、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通直,直达反:通返,往返惠:通慧,智慧,此解聪明亡:通无,没有厝:通措,放置陇:通垄,高地3、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课文重点词语的解释。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6、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字词音、形、义。

2、个别学生背诵课文。

二、逐段朗读课文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四、研读赏析:1、第一段描写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属于什么描写?(明确):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本文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深化,学习愚公精神。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

2.学习本文的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播放音乐《愚公移山》。

2.这首歌曲改变自家喻户晓的《愚公移山》的故事。

1945年毛泽东在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也提到过愚公移山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胜利。

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展示目标三、预习检查四、自主学习1.听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字音,并作勾画批注。

2.结合注解,逐字逐句理解字义、句义,并将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每一段的意思,并在书上做批注。

五、合作交流第一步:就“自主学习”中自己不能理解字义、词义、句义等,与同桌讨论解决。

第二步:与同桌讨论,还不能理解字义、词义、句义等,在组长的组织下,小组讨论解决。

第三步:组长归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安排小组成员,在全班“展示”时提出来。

六、展示点评1.质疑释难。

分小组逐段,提出不能理解的字义、词义、句义,由其他组解答。

安排如下:(1)第一段:第1、7组;(2)第二段:①“北山愚公者……杂然相许。

”第2、8组;②“其妻献疑曰……始一反焉。

”第3、9、12组;(3)第三段:第4、10、11组;(4)第四段:第5、6组。

前一组提出疑难,后一组(也不仅限于指定的小组)解答。

教师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的点拨。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每一段的意思,并在书上做批注。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一课《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一课《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4.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这两个人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两人的语言,朗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比较。
(1)两个人对愚公的称谓一样吗?
其妻称愚公为“君”,言语间表达的是对愚公的尊重;而智叟称愚公为“汝”,言语间流露出对愚公的轻视态度。
(2)两人说话时所采用的句式相同吗?
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句诗句式相同,但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讲的,“以君之力”
课 题
11愚公移山《列子》
学 习
目 标
1.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
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3.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培养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重 点
难 点
重 点:分析课文,领会寓意。
难 点: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问难,互相交流,回答问题。
针对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质疑问难,互相交流,开展讨论,共同解决。
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互相交流,领会文章的寓意,深刻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以便学以致用。
同桌合作,互相讨论,交流收获,内化理解,正确领会愚公精神的内涵。
作业设置
如果你是愚公,那么你认为是搬家好还是移山好?写一篇300字的随笔
(3)两人所说的话哪一句最不相同?
其妻说“且焉置土石”,提出了土石放哪里的疑问;而智叟开口则说“甚矣,汝之不惠”,他用一个倒装句,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其妻对自己丈夫移山之事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忧,智叟对愚公移山之事全然否定,对愚公十分轻视。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下册(初一下):《愚公移山》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下册(初一下):《愚公移山》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下册(初一下):《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一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坚强的困难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说明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一采纳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储存在《列子•汤问》篇里。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确实是把一定的道理寄予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导预习。

1.对比注释阅读全文,初步明白得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摸索以下问题:(1)什么地点提出“移山”的问题?(2)什么地点写“移山”斗争?(3)什么地点写“移山”的结果?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2.教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什么缘故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要求学生先明白得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形,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学习第2段。

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什么缘故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如何样?(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说明。

(2)分析“家庭会议”。

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第一确实是“杂然相许”。

②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夫君的关怀(学习“以君之力”句,重点把握:“以”(凭)、“曾”(并)、“如……何?”(把……如何样?)、“焉”(哪里);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二)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三)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展多角度的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那么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展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那么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

〔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教师求助。

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1、给加粗的字注音: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éng〕〔sè〕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shuò〕始龀〔chèn〕无穷匮也〔kuì〕雍南〔yōng〕2、划出以下句子的朗读停顿:〔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3、辨析多义词:〔1〕焉且焉置土石〔哪里〕有子存焉〔呢〕〔2〕而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何苦而不平〔表承接〕〔3〕其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惧其不已〔他,指愚公〕4、翻译以下句子:〔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甚矣,汝之不惠〔3〕其如土石何〔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五)小组评价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读懂课文。

(2)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读出人物的艺术形象。

(4)认识寓言这种文学体裁。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读懂课文。

(2)认识寓言这种文学体裁。

教学难点人物的艺术形象分析与对比衬托手法的赏析。

教学用具:工具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杞国人,总担心天要掉下来,所以整天苦恼忧愁,茶饭不思寝食难安。

同学们,这个故事和一个成语有关,谁知道这个成语?这就是《列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浅,可寓意深,列子就擅长通过小故事来讲大道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列子》中的另一篇寓言――《愚公移山》。

2.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1)点读,检查预习,正音。

(2)同桌互读,正音,熟悉课文。

(3)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4)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字典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求得解决。

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整体感知,通过内容认识人物注意:人物分析。

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3.1初步理清"人"和"事":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说明预习是认真的。

许多问题经过大家一起思考,都得到了解决,可见只要开动脑筋,同学们是能够自己读懂的。

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4)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

北师大版七下《愚公移山》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愚公移山》教案

从容说课《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

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文章寓意明显。

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辩论法3.品读法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愚公移山》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学生背诵课文第1、2段。

二、研习新课。

由检查上课时布置的思考题入手提问。

1.提问: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
2.转入读讲第3段,由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智叟的有关内容,一位读愚公的有关内容。

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讨论,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归纳:
(1)“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性质不同。

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他的“笑”是讥笑,特别是一个“止”字,它是“阻止”。

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

“甚矣”——“太过分了”,是脱口而出。

(2)“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出发点根本不同。

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回答时也着重在这一点)。

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压根儿反对。

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说话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故意夸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还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

(3)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气氛不同。

反复朗读愚公的一席答话,要求读出气势。

而愚公与家人的论争,实际上是一次“民主讨论会”,统一思想之后立即付之行动。

(4)这场论争反映了什么呢?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智叟是逃避困难。

愚公呢?他具有:①艰苦奋斗精神;②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③发展变化的观点。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提问: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先理解、翻译第4段,掌握难词:厝、陇断。

讨论,要求同学回答问题。

然后明确: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

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

要求学生抓住:“命”→“感”→“惧”三个词,“命”是谁“命”?主语是“帝”。

“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

“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

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

特别是这个“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断。

所以根子在“其不已”上。

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

从写作角度看,作者这样处理显得高明超脱,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5.提问: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然后明确: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

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

至于“智叟”的“智”,那是
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6.总结归纳。

提问: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可归纳为: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

要点有:(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我们就是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

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

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种诡辩,不合理的。

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

《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

毛泽东同志曾引用这篇寓言作过类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

”面对两座大山怎么办?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并不是“移屋”。

试问中国人民要回避这两座大山能搬到哪儿去呢?这是一样的道理。

“移屋”的问题连智叟也不提。

三、课堂练习。

1.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子”“孙”的含义是否一样,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要求学生分析,然后回答:
第一个“子”是愚公儿子,与第二个“子”意思相同;第三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与第四个“子”意义相同;第五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的儿子;第六个“子”是愚公后代的总称,直到现在,以至将来。

其中的“孙”也跟“子”一样加以类推。

2.归纳疑问句。

(1)设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不为,……。

(2)反问:何苦而不平?
(3)疑问:且焉置土石?
3.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解释带点词:
(1)虽我之死(即使)
(2)何苦而不平(愁)
(3)河曲智叟亡以应(无)
(4)而山不加增(再增)
(5)无陇断焉(山冈高地)
四、课后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