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语文课程对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的提升
论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
论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摘要:对于大学语文教育来说,其作用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其重要目标。
文章即首先通过分析大学生在人文素养上需要提升的方面,然后指出大学语文教育在提升这些人文素养方面能够起到的具体作用,最后提出大学语文教育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教育人文素养引言对于大学语文教育来说,其作用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其重要目标。
[1]大学语文教育通过其对学生进行讲授的各种经典文学作品为媒介,使这些作品中包含的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相应的影响。
对于文学经典作品来说,除了其娴熟的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外,其中包含的各种人文主义精神思想乃是整个作品的灵魂,也是其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
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中经典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思想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大学生在人文素养上需要提升的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各种专业人才方面,因此,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主要着重于各种专业知识的教育,尤其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种理工科以及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的教育。
但是,这种教育产生的最大问题是对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大学语文教育以及其所重视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忽视,而高质量的语文教育及相应的人文素养又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一)与他人交往时势利刻薄大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的人文素养之一,是要尽量考虑他人和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在帮助他人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由于功利主义的盛行,很多学生形成了只顾短期利益的拜金主义思想。
这种思想对很多大学生最大的影响是在与他人交往时斤斤计较,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自私自利,势利刻薄。
不仅不符合大学语文教学中强调的尊重关心他人的人文主义情怀,也直接同中国传统的“仁者爱人”的美德背道而驰。
大学语文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
大学语文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而在大学语文教育中,语文文学批评更是作为一门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文学素养培养和批评能力的训练。
本文将从大学语文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入手,探讨其内容和意义。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与作用文学批评,简而言之,即对文学作品进行批判、评价和解读的过程。
它不仅限于单纯的评论,而是一种能够揭示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人性等方面关系的学术研究方法。
文学批评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理解与解读:文学批评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意义、主题等要素,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2. 传承与发展: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传统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可以在学术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持续的研究、整理和总结,推动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3. 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学习文学批评,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二、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1. 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形式主义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和艺术结构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形式主义批评理论注重对作品的形式要素,如结构、语言、象征、节奏等进行分析和解读。
2. 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结构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中的符号系统和结构性关系,将文学作品视为一种符号系统,并通过对符号的分析,揭示出作品中的隐含意义。
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着重于研究作品中的二义性、象征和符号的用途。
3. 传统批评理论:传统批评理论往往关注作品的史诗、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传统性的元素,强调作品的人文主义价值和文化内涵。
传统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研究和评价。
4. 解构主义批评理论:解构主义批评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二义性、矛盾和不确定性,主张对作品进行颠覆性的解读和剖析。
解构主义批评理论突破传统的解释方式,批判性地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揭示出其中的隐含关系和意义。
5. 后现代批评理论:后现代批评理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流派,对传统的批评模式进行了颠覆和重新构建。
信息化环境下的体育新闻专业教学改革——南开大学《大学语文》精品课对体育新闻专业教学方法启示
以强国、 以富国” 商 的办学理念 , 注重素 以“ 质、 培养能力 、 强化基础 、 宽专业 、 拓 严格管
理、 保证质量 ” 为教学指导 思想 , 国 内外 在 都有广泛 的影响。通过 对南开大 学《 大学
语 文 》 品 课 程 学 习 , 以发 现 南 开 大 学 精 可 的教 育 教 学 是 融 进 了 信 息 时 代 的 大 背 景 中 ,充 分利 用 了新 媒体 及 教 师 的信 息 采 集
作用 , 没有更深入地与教学活动发生融合。 在 大多数学校的教学 实践 中, 电脑 虽然 已
经 普 遍 地 运 用 到 教 学 及 交 流 中 , 是 大 多 但 只 是 通 过 电 脑 课 件 P T 的 形 式 对 学 生 进 P
不单 是学 生对教 师的总体 评 价 的宏观 把 握, 更有微观的 , 具体到每一次授课的 内容
学 中的 互动 和 争 鸣是 新 的传 播 技 术 与 教 学 息 反 馈 , 导 自 已 的 下 一 步 教 学 。 但 是 和 指
双 向性和 互 动 性 都 是 其 他 三 大传 播 媒体 所 我 们 可 以 根 据 学 科 特 点 设 置 类 似 于 B S B
络一直在通讯、 娱乐、 查找资料等方面发挥 教师所授内容进行及时的讨论 , 这种讨论 义匮乏” 的分析中, 非中文专业学生同样体
也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取和影音方面的需要 , 我们学校的网站建 附上了新鲜的、 体现时代特色的讲解。 而对
利崭体 强动 用媒 增瓦性
首先 , 从硬件方面 , 南开大学在网络教
活 动 融合 的一 个 典 范 。 众所 周 知 , 络 作 为 第 四媒 体 , 身 的 网 本 远远不及的。而在 实际生活 的运用 中 , 网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作者:李雪在高等院校的课程中,大学语文课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是毋庸质疑的,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太乐观,大学语文课在高校得到的重视程度很不理想。
作为一名从事高校语文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更是深切体会了大学语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它们也成为评判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强调人的综合素质的现代社会里,它们显得更加重要。
因此,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但是,大家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也认识不足,有部分高校只把大学语文课程当作摆设,教师寥寥无几,只在个别班级中象征性开课。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来讨论大学语文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当代大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欠缺当代大学生缺少对语言文学知识的兴趣,有关的知识仍停留在中学课本的水平上,甚至慢慢“退步”到中学水平之下。
宁愿看明星的八卦新闻也不选择阅读文学作品,个别读文学名著的也只是看简介,对于很多中外有名的作家作品“一问三不知”。
字迹潦草、错别字连篇。
随着电子技术的日益发展,当代大学生正逐渐让键盘取代双手。
他们闭着眼也能飞速地敲打键盘,可睁着眼却很难笔顺正确地书写出一个汉字。
大学生们的字迹总体上也令人不敢恭维。
错别字比比皆是。
写作能力低下。
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写作能力不要说达到“妙笔生花”或“语惊四座”的境界,而仅是“表达清楚、流畅”已经很难。
学生们平时的作文语病连篇,大学校园里学生们写的招贴等错句错词十分常见。
大学毕业时,仍有不少毕业生“费尽心机”写出的“求职书”语句不通、内容凌乱。
而字里行间词不达意、滥用方言词、不合规范的现象就更为普遍。
大学阶段的学习除按学科分专业进行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地超过了中学阶段,学习方法由教师口授逐步向自学过渡,学习重点是培养能力、掌握方法,无论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仅凭中学阶段培养出来的中等层次的语文能力都是很难胜任大学阶段的学习的。
中国文学课程的开设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素质教育中国文学课程的开设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李冰(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摘要:在大学的教育环境里,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很多,但贯穿始终的是课堂教学。
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
如何培养现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很多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大规模人文课程的开设便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中国文学;大学生;人文精神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持无所谓的态度。
面对挑战,国家以及众高校都纷纷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以碌碌无为的生活方式。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少了教师求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但从目前来看.当代大的管柬和激烈的学习竞争。
加之大学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科学素质之外,所欠缺的多是人境,造成不少大学生生活能力不足及人生目标缺失。
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即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不堪一击的心理承受力。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心理承受能力便显得不堪一求和关切。
具体到个人身上,则是尊重自我的生命和灵魂,击,使得近年来大学校园中或源于失恋或源于和室友争吵有健全的生命意识、丰富的心智活动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或不堪就业压力的率性自杀事件时有发生。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因此,现今的大学生亟须构建一种新的精神体系作为不思进取的学习态度。
升学压力不复存在,加之外界一他们人生前进的灯塔。
而许多高校也正在积极改变这种现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挂科”“翘课”等状,大规模人文课程的开设便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其中《大学语文》《现代文学》《古代文学》等中国文学课程的设置更收稿日期:2()()8_10-13是担当了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
作者简介:李冰(1979-)。
女,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二、中国文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用播学院讲师.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一、课程概要:《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具有突出工具性、审美性和强烈的人文性。
《大学语文》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和主干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进而促成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性思维和健康人格的新型人才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清华大学出版社,主编:赵恩龙王青副主编:朱枝娥张华明参编:王为钢三、主要参考文献:[1]王力.古代汉语(一九九八年校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2]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美]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5]张叔宁等,唐宋八大家散文译释.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6] 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蒋立甫选编,诗经选注.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8]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0]钱谷融,吴宏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2]金性尧选注.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向长清释.文心雕龙浅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15]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本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乔刚.大学语文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8]黄高才.新编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四、本课程教学特色(一)内容的丰富性1.人文性:《大学语文》中所选的经典文学作品历来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它的形象性和文学性易于为学生接受,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来熏陶、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使学生在理想信仰、价值取向、人格道德,审美情趣等受到熏陶。
如何增加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如何增加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作者:王冲/刘东奇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6期[作者简介]王冲,男,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文化语言学;刘东奇,男,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本科生。
王冲刘东奇(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摘要]《大学语文》课程是全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但是许多教师主要采用死记硬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互动少之又少,课堂气氛异常沉闷,这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多媒体教学,设置朗读、演讲训练以及增加剧本写作和小品表演的环节,这可以让学生置于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之中,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兴趣。
[关键词]大学语文;多媒体;剧本[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6-0128-02长期以来,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大班教学形式,而且许多教师主要采用死记硬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互动少之又少,甚至没有,课堂气氛异常沉闷,教师的授课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此外,教学手段非常单一,每堂课基本上是靠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这样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犹如磁石一般,能紧紧地吸引人们走进知识的殿堂。
如果一个教师的课能通过生动、细致、热情的引导,去感染学生,使之兴趣满怀,表露出一种获取知识的诚意,并不遗余力地去努力开拓语文的相关领域,这就是一种最佳的教学境界了。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多样化和科技化今天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如多媒体教学、flash动画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师生的关系,改变了传统纸质印刷品的单调和不足,利用新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新的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大学语文专业课学习计划
大学语文专业课学习计划语文专业主要研究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理论和实践,涵盖文学、语言学、修辞学、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知识。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文学鉴赏能力,综合性的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语文教学和研究能力。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面向教育、出版、文化、新闻等行业,可以担任中学语文教师、编辑、记者、翻译、文化传播工作者等职位。
第二章课程设置1. 文学概论文学概论是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文学的定义、分类、演变和发展,以及常见的文学流派、作品和作家。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文学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为后续文学鉴赏和研究打下基础。
2.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是语文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对象、方法和应用。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了解语言的本质和特点,掌握语言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语言教学、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3. 修辞学修辞学是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介绍修辞的概念、分类、原理和应用。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修辞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文学创作和鉴赏打下基础。
4.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是语文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和作家。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精华,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5.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语文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和作家。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和风貌,提高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6. 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法是语文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介绍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了解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和能力。
第三章学习目标1. 掌握语文相关知识和理论,包括文学、语言学、修辞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2. 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语和口头语的表达能力;3. 具备丰富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和评价各种文学作品;4. 具备综合性的文化素养,能够理解和分析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问题;5. 具备较强的语文教学和研究能力,能够进行语文教学、研究和应用。
中国古代文学对学新闻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对学新闻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新闻学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益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对新闻学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期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学的价值,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一、神话传说与民间歌谣:新闻学的丰富素材与独特表现手法中国古代文学中,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为新闻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这些口头文学不仅是古代人民生活状况、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生动反映,更蕴含了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叙事技巧。
在新闻报道中,通过故事化手法将新闻事件呈现得更加生动、形象,易于被读者接受和理解。
这种表现形式正是从古代口头文学中汲取的宝贵经验。
此外,新闻学还可以从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中汲取民族精神和地域特色,为新闻报道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历史散文:新闻学的严谨态度与客观叙述中国古代历史散文以其严谨的史实态度、客观的叙述方式和简练的语言风格,对新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闻报道在传递信息、反映事实和表达观点方面,与历史散文的要求不谋而合。
通过学习历史散文,新闻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新闻的客观性,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及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新闻事件。
这种严谨的态度和客观叙述方式,正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石。
同时,历史散文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坚定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
三、修辞手法与文体风格:新闻学的艺术性与吸引力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和文体风格,如排比、对仗、借代等,为新闻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这些修辞手法和文体风格的应用,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艺术性,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深入挖掘古代文学的这些特点,有助于新闻事业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更好地传播真实、全面、客观的新闻。
此外,借鉴古代文学的修辞手法和文体风格,还可以提升新闻报道的文学价值和审美品位,使新闻作品更具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语文教育中的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能力培养
语文教育中的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引言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表达。
然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仅仅掌握语言表达的能力已经不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需求。
因此,将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纳入语文教育的范畴,已成为教育界研究和实践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育中的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
一、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性1. 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方式,通过文字的选择、组织和排列来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它具有丰富的意义和美学价值,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在语文教育中,通过文学创作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2. 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因,是历史、人文、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
文化传播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递自己所处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多元交流和共享。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趋势使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中,也有助于增进国家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二、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1. 提供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学生首先需要通过阅读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情节、主题和人物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同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讨论,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学创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2. 开展文学创作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创作活动,如写作比赛、诗歌交流会等。
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文学才华的机会,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实践的过程,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培养自信心和创新思维。
3.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播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文化传播活动,如舞台表演、文化讲座等。
中国文学 在传媒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中国文学在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China's literary tradition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not only the country's cultural landscape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studies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The inclus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curriculum for training media professionals has numerous benefits. Firstly, it provides students wi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that have influenced Chinese society. This knowledge allows them to better analyze and interpret media texts within their cultural framework.中国的文学传统在塑造国家文化景观以及媒体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将中国文学纳入培养传媒专业人才的课程中有诸多好处。
它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影响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这种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读媒体作品,并将其置于相应的文化框架中。
Secondly, studying Chinese literature helps cultivate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mong media professionals.Literature encourages readers to engage with complex narratives and diverse perspectives, enhancing theirability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evaluat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These skills are essential for media professionals who need to discern bias, identify propaganda, and assess the impact of media messages on public opinion.研究中国文学有助于培养媒体专业人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深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研究
深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语文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传授语言知识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功能,更应当具有文化传播的使命。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还比较有限,很多学生仅仅将其视作一门功课,对于文化传播的意识和理解较为欠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深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研究大学语文课程的传统意义、文化传播功能的理论基础、深化课程的策略探讨以及实施文化传播功能的具体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效果,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本文将对深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提升语文课程的教育效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通过研究深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深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研究深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更能够促进文化传播的多元发展,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2. 正文2.1 大学语文课程的传统意义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传统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传统意义上,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语言知识和修辞技巧,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加深对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了解。
大学语文课程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古代经典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
大学语文课程还是启发学生灵感和想象力的重要课程,通过鼓励学生开展文学创作和批评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深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研究
深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深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涵义、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以及深化其文化传播功能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首先介绍了大学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
然后提出了深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的必要性,指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接着探讨了如何深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包括拓展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具体实践,总结出通过深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素养提升。
展望未来,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引起更多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为推动文化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文化传播、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化涵义、文化传播地位、必要性、深化、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展望未来、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扩散,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变得日益重要。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具有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等多重功能。
而语文课程作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往往注重语言文字的学习,忽视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深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涵义、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以及必要性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传承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探讨如何深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可以为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学生学习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传播功能至关重要。
深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传播学对语文的影响
传播学对语文的影响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影响着我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对语文这一基础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播学为语文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素材。
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往往局限于课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和范文。
然而,随着传播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各种类型的信息,从新闻报道到社交媒体的短文,从影视评论到网络小说。
这些丰富多样的内容成为了语文学习的新素材,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比如,新闻报道要求语言准确、简洁、客观,这有助于我们培养精炼表达和准确传递信息的能力;社交媒体上的短文则充满了个性化和创新性的表达,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影视评论则需要我们运用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和文字组织能力。
传播学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过去,语文教学主要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传播学的理念和方法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传播媒介,能够更生动形象地展示语文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比如在讲解古诗词时,配上相关的音乐和画面,能让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等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方法也受到了传播学的启发。
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像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一样,相互交流、分享观点,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传播学改变了语文的评价标准。
在传统的语文评价中,语法正确、词汇丰富、书写规范等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但随着传播环境的变化,对于语文能力的评价标准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如今,除了传统的书面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跨媒体表达能力等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个能够在公开场合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在当今社会更具有竞争力。
小学语文一二年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小学语文一二年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本文是关于小学语文一二年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语文“阅读理解”,该有标准答案吗?澎湃新闻记者何利权实习生尤金瑞吴文珍语文“阅读理解”考试是否一定要设置标准答案?针对这个争议已久的话题,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常委谷振春提交了一份提案,认为“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评判方式违背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规律”,有关部门应在教育改革中重视这个问题。
经媒体报道后,此事迅速引起热议。
有网友认为,“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文化是多元的,只要符合逻辑和常识,就应该是对的答案。
也有人提出疑问,“没有标准答案,那怎么判分?”对此,安徽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授何更生3月5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就阅读理解类题目而言,比如文学作品赏析,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允许学生多元解读,但不代表可以“胡乱解读”,因此理应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参考答案”。
华中科大中文系副教授李军均也认为,当前“阅读理解”这一考察方式相对合理,“就方式而言没有改变的必要”,但具体的命题设计和标准答案的确定,却需要有宏阔的视野和汇通的思维。
委员建言:“标准答案”选不出多样化人才未来网报道称,谷振春委员在调研中发现,语文阅读题过于强调标准答案的评判方式在不少学生、家长中争议较大。
在他看来,有关部门应在教育改革中对这些争议引起重视,更加科学的设计阅读题答案。
“多答案、多标准、更加科学的答案设计才能倡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谷振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目前来看,一些学生应试学习思维还没有完全摆脱,如果考试中经常出现所谓的标准答案,就会让学生在学习备考时依靠死记硬背的惯性思维。
对于“选拔性考试应该需要一个标准答案”的声音,谷振春认为,既然是选拔考试,就应该用多样性标准选拔各类人才。
“作家周国平之前写过一篇叫‘对标准答案说不’的文章,也是反映这个问题。
”澎湃新闻注意到,周国平在20xx年4月出版的《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中,收录了55份各级语文试卷中有关其本人作品的现代文阅读题,其中附有参考答案及自己对这些答案的再分析。
最新 汉语言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精品
汉语言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随着国际交流不断增多,人们在接受异国时,可以借助大众传播媒体进行学习。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汉语言对的重要性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内容摘要:在当代发展过程中,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当中占据主流位置。
那么新闻编辑的核心其实也是以汉语言为主,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汉语在新闻传播当中的应用意义,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法去体现新闻传播价值。
关键词:新闻;汉语言;传播在新闻发展的过程里面,都是以汉语文字记载来进行传播的,也就是说如果汉语文字的表达不恰当,那么带来的新闻价值就会大大降低。
新闻之所以能够体现其一定的信息作用,也在于运用汉语去传达一种新闻精神。
因此我们绝对不能忽略汉语言在新闻表达当中的重要位置。
一.新闻传播中汉语言的应用方向那么在新闻媒体的传播当中,汉语言要体现一个怎样的应用价值,这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讨论的一个主题。
第一,我认为汉语言其实是作为新闻传播当中的一种标识符,通过文字的记载去让人们了解新闻媒体的本身价值。
第二,汉语言的传,与应用其实很好的整理和统筹了新闻的内容,把当代发生的一些时事和新闻热点总结起来,所以汉语是通过文字来起到的新闻媒体总结作用。
第三,用文字表达的新闻应用模式,以此去实现新闻传播的管理与宣传作用,比如我们国家通过汉语言文字去传播一种社会精神,这种文字的应用是充满灵活性的变通,巧妙的应用汉语的表达能力去体现我们时代精神和传播力量。
二.汉语言在新闻传播当中的应用策略1.把握其汉语文字的应用价值想要在让汉语言在新闻传播中发挥它的重要价值,就必须把握汉语文字的应用性。
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国家报刊当中,他们对文字的要求是极为认真严格的。
在报道一些社会现状与时事时,不仅仅关注于新闻价值的本身,同样也在文字应用上仔细审核与检查,确保文字应用的无误和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表达。
因此想要让新闻去发挥重要作用,那么文字的表达也一定要保持在一个的标准位置上。
我们要把握语言应用的关键所在,比如在撰写新闻的过程当中,怎样用语言生动地去描绘一则社会时事和社会关注热点。
论大学语文课程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论大学语文课程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蔡河明
【期刊名称】《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6)4
【摘要】文章探讨了在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趋向严重的情况下,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而且能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蔡河明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4
【相关文献】
1.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与当前大学生网络服务应用分析 [J], 成诚
2.浅论大学语文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J], 王伟霞;
3.论大学语文课程对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的提升 [J], 高博亚[1]
4.论大学语文课程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作用 [J], 曹静锋
5.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心理影响——以福州市大学生为例 [J], 王燕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大学语文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影响
论大学语文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影响
大学语文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具体表现如下:
1. 提升专业表达能力: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语文课程是提高学生沟通表达能力的主要课程。
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水平,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2. 增强文化素质:会展策划与管理涉及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而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课程,可以教授学生追求文化多样性和地域性的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加深对各种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了解,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3. 拓展专业视野:语文课程不仅包括语言文字的学习,也包括相关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掌握。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了解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业界和市场动态,以更好地为会展策划与管理服务。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有着很大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表达能力,增强文化素质,拓展专业视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语文课程对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的提升
作者:高博亚
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年第07期
【摘要】大学语文课已成为高校大众化改革进程中的“鸡肋”——一根让所有人感到痛苦无奈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却可惜。
随着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大学语言在中国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下降,尤以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突出。
众多新闻专业额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没有意义,还不如多看文化语言类节目来的更快,许多新闻专业并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而是用其他相关专业课替代,本文将从多方面论证大学语文对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的提升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闻传播;高校;大学语文;新媒体
一、大学语文在教学中的尴尬境地
从大学语文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作为重要主角的学生就被排除在这一有关他们大学安排的行动之外,而他们对大学语文的轻漠,循着金庸、琼瑶到几米漫画,再到手机,网络的轨迹,一直延续了将近二十年。
很多学生非常不理解,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程已经学习了近十年,从识字到读文章,从古代诗人到现代作者,语文好像已经走出课堂,进入生活。
为何到了大学,还要进行学习呢?
也许,是某种学科内部的矛盾冲突,给予了大学语文难得的历史生存机遇。
圆融、中庸、无为、朴实的特性,也赋予了大学语文在中国大学教育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命力。
但这一切,始终无法弥补大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
即便是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看电影、玩手机、睡觉聊天的学生也大有人在,读教材的更是少之又少。
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例如翻转课堂,问题探究等模式,课堂效果也不太明显。
大学语文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这一课程从知识更新到价值增殖,都难以满足迅速而又深刻变化的中国社会现实,尤其是大学教育的现实。
四顾茫茫,面对下面“金”涛骇浪,人们在向利益化发展,心情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安静的学习知识。
在高校教育不断更新的形势下,在绩效原则和市场逻辑流散蔓延的社会话语中,我们又怎么忍心去责备学生们对大学语文的反感呢?
二、大学语文是学习新闻传播专业专业课的基础
新闻传播专业是国家的一级学科,是研究执政党的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各种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
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而展开,在近些年,其研究视野和范围大大扩展,网络传播、媒介文化、数字传播、信息和文化产业等各个方面,已成为本学科
研究的重要内容。
目前,本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四个学科方向。
专业课程与大学语文有些内容相似,必须以大学语文为基础,才能更好学习,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就必须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良好的写作思维及逻辑能力才能更深入的学习;《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也是在大学语文的基础上,透彻分析历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须有良好的文学知识才能更好的接受。
大学语文课程对新闻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它训练在语言和文字上的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通畅,更能更好的为人处世;②提高文化修养,使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更能获得他人的青睐;③领悟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智慧,用这些道理和智慧引导人生,使人们的生活更健康更正确。
三、媒介的碎片化学习不能成為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媒介崛起,学习知识的途径不断丰富,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虽丰富了知识获取渠道,但却削弱了获取知识的系统性与深度。
有些新闻专业学生认为上一节大学语文课还不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综艺节目学习到更多知识。
文化综艺节目与大学语文课程虽同样可以获取知识,但从其目的性上来说有着根本的区别。
大学语文课是为了给学生以系统性的母语语文和文化教育,不管形式如何,其出发点都是相当严肃的。
而文化类节目,不管其中的文化关怀有多么深切,本质上都属于大众传媒手段,施展的是综艺娱乐功底。
各种“大会”还包含竞技因素,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节目的娱乐性。
我们不能用《百家讲坛》代替中国古代史,不能用《朗读者》代替中国文学史,所以也不应该把二者相比较。
我们不能否定媒介的多元化对于学习语文知识的辅助性,但是却不能将它作为学习的主体。
文化类节目虽然能够或多或少的传递语文知识,但毕竟有许多的娱乐性质在里面,是一种传媒手段。
即便是在娱乐节目里学习到了些许文化知识,随着时间的发展,印入脑海的内容也会慢慢的流逝。
仅仅靠一档综艺节目或者一个微博,一个朋友圈学到的内容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应注重学习知识的系统性,走进课堂,走进图书馆,拿起一本读物,好好的去分析、品鉴。
当然,还有更多的途径去了解大学语文知识,但是并不能依赖这些媒介去学习,毕竟他们的目的不都是为了讲授知识,传播内容,其中夹杂着很多的传播效果,传播受众要求等。
四、大学语文课程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与传承,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说语文知识能够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质,书中自有颜如玉,也印证了语文课程贯穿整个学习生涯的必要性。
在急功近利的社会中,生活物欲横流,精神缺失,自古以来读书就被看做提高素质
品味的途径,既然自己没有时间去提升道德文化修养,那就最大的可能性上在语文课上弥补回来,至少能耳濡目染,净化心灵。
目前,许多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出现知识水平与人文素质失衡的情况,片面重视专业课程,缺少最基本的文学素养,再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以较强的业务能力适应工作节奏,具体表现在:
(一)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写作新闻稿方面错别字较多,分不清具体的字义用法。
(二)毕业论文中语言模糊不清,表达逻辑混乱。
(三)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对于一些基本的文体格式使用存在很多问题,在各种工作场合不知如何进行人际关系与沟通,语言表达往往词不达意等。
而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从专业素养、生活需求等方面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均有重要的意义。
从专业上,大学语文能够很好的辅助新闻传播类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虽然有些学习内容相似,但却不能完全被替代,语言文字类的东西都是互相贯通的,但是全面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使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走的更远。
从生活上,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有更好的指导作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他们容易被束缚,了解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了解了足够的语文知识,能够和他人更好的交流,人格魅力会大大提升。
从精神上,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大学语文之后能够更容易领悟人生道理,学习古代先贤的智慧,领悟生活的真谛,用智慧引导人生。
五、总结
一些高校中,理工科的专业可能更多的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许多人认为理工类学生更应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而忽视了新闻传播类中此课程的开设,认为他们平时学的就是这些东西,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大学语文是辅助,不可或缺,不能一味的提高专业知识而忽略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某教育机构曾经进行过研究,语文学的好的学生,工作起来情商更高、逻辑能力更强、更有全局观。
真正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是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相平衡的大学生,而不是简单的每门专业课都优秀而缺乏基本语文知识的就业者,综合素质逐渐变成用人单位考核新人的一项内容,“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学语文的学习就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网络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J].张杰.中外企业家. 2017(02)
[2]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维度深化探析[J]. 苏枫.;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7(12)
[3]传统大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研究[J]. 闫玉慧.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30)
[4]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解决方法[J].张瑞.戏剧之家.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