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习惯并存教案 (2)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2)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2、能力目标:(1)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它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乡村爱情》新编“还是象牙山,旧貌换新颜”自从王大拿、王木生父子俩投资象牙山村以后,才几年工夫,这里就成了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集体固定资产人均100万元的富裕村。
该村为从收入分配制度上防止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富贵病”,他们实行了工资制,以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年老的村民享受退休金,村民享受公费医疗,学生和儿童公费入学入托,全村都住上了别墅式楼房。
活动一:同工不同酬,村民有争议今天又到了村民领工资的日子了,刘能和谢广坤早早地就来到了村委会。
刘能(一激动,话更说不清楚了):我说广……广坤呢,咱俩一……一样干活,凭啥我……我领2000,你拿2500?这不是欺……欺负人吗?谢广坤(边笑边得意地说):凭啥?凭咱的本事呗。
我干的是技术活,你只会出点儿笨力气,咱俩能力上有差别,当然不能同工同酬了!讨论探究:他们的工资收入属哪种分配方式?他们的工资为什么高低不一?这种收入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掌握按劳分配的范围、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什么是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体。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知道除了按劳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3. 让学生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内涵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分配制度。
2. 讲解按劳分配: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
3.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法了解学生对按劳分配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于我国分配制度的认知。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理解他们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实用参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doc
课题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含义,原因,以及意义并且能够知晓按劳分配的地位(2).让学生掌握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且明了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来促进社会公平2.过程与方法(1)教师通过课堂的讲授以及演示,让学生学习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再进一步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借助这种思维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通过尝试小组自主讨论,让学生掌握小组讨论的要领技巧,不仅在小组自主讨论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且将这种小组自主讨论的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国家下分配制度的优越性,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了解,进而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中,按劳分配为主体产生的原因,特别是直接原因(2)多种分配方式中的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3)收入分配公平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以及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2.教学难点(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中的按劳分配为主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地位(2)如何促进我国的收入分配公平即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三.学情分析此批学生是刚从初级中学进入高级中学学习,其心智正在成长,并且在这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好奇心比较强,学习能力也逐渐增强,并且在初级中学的思想品德教材中也有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章节,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章节中关于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简单的概述,进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学习时能够迅速掌握知识点,把握要领,但同时也要教师加强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学习,学习到知识的精髓。
四.教法与学法1.教学法(1)讲解法: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某些重难点,教师需要耐心地讲解,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弄懂知识点从而使初学者掌握这些知识(2)案例分析法通过例举小吴一家不同收入分配的案例并且进行分析探讨,请学生回答最终得出答案,此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演示法教师通过演示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历史的一些图片以及国民参与社会分配的某些事例等待,让学生感受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优越性以及要完善的部分五.教学工具《经济生活》教材备课本粉笔黑板粉笔擦案例演示稿投影仪电脑六.教学过程(课时为一课时四十X五分钟,学生思考时间为5分钟)1.课程导入(5分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的今天,人们巧妙地将社会财富比作一块大蛋糕,我国人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为了将这块蛋糕做大做好,当然人们不仅仅重视蛋糕的制作,同时人们也关心着蛋糕的切分,蛋糕的分配状况如何既取决于社会财富增加的数量同时也取决于财富的分配方式,实行怎样的分配方式,怎样的分配制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切身利益。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案导入教学目标: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念,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知识讲解1. 按劳分配的概念按劳分配是指按照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劳动价值论,强调个人努力和贡献与收入的直接关系。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2. 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2)个人劳动的时间和强度。
(3)个人的技能和能力。
(4)个体的劳动所得。
三、实践操作1. 集体经济分配方式集体经济分配方式是指按照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按一定比例分配利润或收益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集体经济组织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在集体经济中,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的原则,但也需要考虑集体组织的利益和发展。
2. 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是指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和分配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保障基本民生和公共利益。
在这种方式下,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原则,但也需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均衡。
3. 工资制度分配方式工资制度分配方式是指根据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岗位等级和工资标准,确定个人收入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同时也考虑到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公平。
工资制度下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四、案例分析以各国按劳分配制度为例,简要分析其特点和问题。
1.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在中国,按劳分配主要以工资制度为主,同时也有集体经济分配和国家公共财政分配的方式。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但也面临着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设计法政学院09思政5班黄嘉宝学号:2009644523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2、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3、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4、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5、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6、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7、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2、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领悟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正确性;2、培养树立合法收入观念,积极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增强劳动所得光荣的意识,反对不劳而获的思想;3、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分配制度及其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含义、必然性、意义。
2、教学难点:其他分配方式的形式;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三、教法学法1、教法:讲授法、讨论法2、学法: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如果我们把社会财富比作一个蛋糕,那么“做蛋糕”与“分蛋糕”就是社会所面临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
“蛋糕”分的不合理,会影响人们把“蛋糕”做大的积极性。
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把“蛋糕”做出来了,那么第三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分这个“蛋糕”。
师:这个蛋糕肯定不是随便乱分的。
它要遵循一定的分配制度。
那这个分配制度是什么呢?生: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师:对,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8页。
讲授新课:我国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我们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分配制度呢?他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请一个学生来回答)生:略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它的基本经济制度,)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呢?生: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师:没错,我们用一个“关系式”来表示一下。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本课地位和作用:
地位承上启下:生产决定分配,第二单元阐述的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第三单元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收入与分配的问题;为下一节“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做准备。
作用:本课属于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内容(还包括国家收入分配),是认识、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针对学生想国家少、想自己多,希望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等模糊认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的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分配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只有把。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第一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含义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理解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2、能力目标:通过对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的分析,锻炼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而加深对“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三、教学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四、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讨论、启发引导、案例分析等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忆社会再生产的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其中生产决定了分配。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包括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规律,经济制度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一定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一定的分配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讲授新课】(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什么是按劳分配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8页内容,我国分配制度是什么?什么是按劳分配?对于按劳分配含义从五个方面来讲,即范围,分配的客观依据,分配的标准,分配的对象,分配的结果。
2、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老师提问: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为什么不实行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采用具体—抽象—具体的方法。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对此有了大概的了解,老师再详细的讲解。
3、按劳分配的意义(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1)、实行范围:个体经济(2)、分配内容: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3)、国家政策: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2、按生产要素分配(1)、实行范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具体形式:劳动要素、资本要素、信息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土地要素(3)、意义:国家角度:创造财富;个人角度:造福人民七、小结:通过这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的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知识梳理:1、按劳分配为主体(1)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包括劳动―――和――――)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必然性: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②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③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3)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和―――;②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地位:主体地位。
①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由于――――占主体地位;②在―――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
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相适应的所有制经济是―――(2)安生产要素分配:①含义: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②生产要素的内容:――――――――――――③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例1:(2005.江苏.31)下列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中,正确的有()A.它只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B.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方式C.它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方式D.它是凭借土地等生产要素而取得收入的分配方式解法探究:本题考查了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知识点,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和分析能力,公有制企业可以采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份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故A不选,而社会主义主要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故B不选,C强调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D讲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故都选。
2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形式,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难点:按劳分配的含义与原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形式与意义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音乐《我相信》)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我相信有你们在我身边.课堂会变得更加新鲜,同学们,(请大声喊出我们的口号: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好开始上课.(师:)被世人瞩目的2015年两会成功闭幕了,但两会热议的话题却在持续升温。
如深化改革、经济发展、一带一路、简政放权、反腐倡廉等,但人们关注度最高的则是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共同倾听一下老百姓的心声。
播放视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们的期待》(视频结束后过渡语)关于分配,老百姓都给出了自己的想法,那我国的分配制度到底是什么?怎样分配才能更加合理呢,带着这个问题,步入我们本课的学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设疑自探】:(师:)(看大屏幕)如果说眉目可以传情,那题目则是画龙点睛之笔。
大家能从这个题目里挖掘出哪些信息呢?或者说想知道什么??请大胆的提出来。
(学生设疑,教师根据学生设置的问题归纳出本堂课的自探提纲)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地位、必然性及意义。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包括哪些要素及意义?同学们的提出的问题都很有见蒂,现在就让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合探开始)(学生评价开始:)首先,有请第五组对三组的展示进行评价。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利用“学习通”发布的主题讨论,每一个问题目的性都太强,学生很容易并且习惯于在书上去寻找答案,没有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其实是略加粉饰的灌输,略显生硬,课堂的探究活动虽让学生展示,但课堂还是没有凸显以学生为主体。
3、知识讲解缺乏生活化
分配制度这一框内容本身就比较抽象,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这过程中,我虽然适时进行引导,还是有心无力,感觉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还不够,如果能从学生的家庭收入,这个角度出发,应该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区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把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带入课堂中,把理论知识通俗化,学生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1、不够了解学生对学习通的使用情况
利用学习通发布的课前预习作业,有些学生因各种原因,没有使用到学习通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学生在这节课的时候,因为没有预习到位,上课感觉有点吃力,在课中利用“学习通”的功能来开展课堂,有部分的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自己没能全面了解学情,学生没有预习到位,使得课堂的开展不够顺畅。
完成“学习通”APP作业。
通过布置任务布置,延伸本节课内容,增强学生使命感。
教师在“学习通”APP发布作业功能,布置下节课任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回顾知识,直接进入本节课的内容,把学生快速的带进课堂中,也明确了学习本课的意义;也运用“两段七步”的教学模式,课前通过“学习通”发送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清单、自主测评、主题讨论等,让学生自学、自测、对有存疑的地方在课中解决。在课中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判,并对学生在课前存疑的地方进行解答,以及布置下节课学生回去完成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的学习任务清单。
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信息技术应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2)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在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能明确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帮助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从而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内容,对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及各种分配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并根据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完成以下问题的分析研究:第一,家庭成员中有哪几个人有收入?第二,他们的收入方式有什么特点,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第三,这种收入方式有什么优点?2、教师利用对学生家庭的调查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内容及相应的教学资源,制成ppt课件。
(二)导入复习第二单元旧知,以二三单元知识间的联系,自然过渡到本框题内容。
(三)讲授新课(多媒体显示)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探究:目前的收入分配改革任务之一,就是要继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
某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控股股份公司,技术员李某购买了内部职工股,2014年年终按股分红得到7000元,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投入公司入股,年终又获得151000元,全年共得工资61000元,岗位津贴3000元,奖金15800元同时他还有银行存款每年能获得利息2300元,出租房屋获得租金20000元。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教学设计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教学设计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在分配资源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对不同分配方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设计一个有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分配意识和公平正义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了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特点;2.了解其他常见的分配方式,并能分析其优缺点;3.理解并能够运用适当的分配方式来解决特定问题。
三、教学内容3.1 按劳分配的定义和特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核心原则之一,它根据个体的劳动付出来决定其获取的收入。
学生首先将学习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并了解其核心特点:•个人所得与个体努力和贡献成正比;•收入差距相对较小,符合公平正义原则。
3.2 其他常见的分配方式除了按劳分配外,还存在许多其他常见的分配方式,例如:•随需分配:根据个体的需求来分配资源;•平均分配:平均将资源分配给每个个体;•抽签分配:通过抽签来决定个体的分配权益。
学生将学习以上分配方式的定义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与按劳分配的区别和优缺点。
3.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现实中,不同的分配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补充、并存使用的。
学生将学习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念,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索现实中多种分配方式如何协调配合,实现资源合理分配的目标。
四、教学活动设计4.1 概念解释与讨论首先,教师将对按劳分配及其他常见分配方式的概念进行清晰、简洁的解释,并带领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能够对各种分配方式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4.2 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师将引入一些具体的案例,如资源分配、奖学金分配等,要求学生结合不同分配方式的特点,分析案例中使用何种分配方式更为合适,并提出自己的理由。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将深入理解不同分配方式的适用场景与优缺点。
〖2021年整理〗《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优秀教案2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案2★课标要求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要求。
★教材分析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介绍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按劳分配的含义、实现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以及按劳分配所处的地位等内容。
第二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介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其他分配方式以及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
二者的内在联系是:分别介绍了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两个方面,让学生对该问题能够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作为纯消费者,往往“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家庭的收入入层面上,对于国家的分配制度更不甚了解,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以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相关的知识和道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懂得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能力目标1、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
2、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难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活动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你们能够坐在这教室里学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幸福怎么来的呢?课前我们做了个小调查,我们知道,同学们的生活费大部分都是父母亲给的。
你们的父母亲哪来的钱呢?辛勤劳动,辛勤工作得来的。
在我们经济学上,我们称赚来的钱为收入。
他们的收入是依据什么来分配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我国的分配制度。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1教案-2_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_教学设计_教案_2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积极意义。
教学难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
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政治,教案教学过程教师导入:(5分钟)(幻灯片呈现: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师:“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适合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又确立了相应的分配制度,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切身利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的分配制度。
(幻灯呈现课题)讲授新课:(32分钟)一、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活动一:自主学习,互动研讨师:收入的取得源于我国的分配制度,那么,我国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有哪些分配方式呢?接下来请大家结合教材,对老师提示的问题进行三分钟的自主学习。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问老师,也可以相互交流。
(幻灯片呈现问题如下: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3.按劳分配的积极意义。
4.我国还有哪些分配方式。
5.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
)(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走进学生了解情况并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活动三:分析探究师:我们来检验一下自学的效果吧。
这两位的收入属于什么分配方式?(幻灯片呈现分配方式的真实案例)(学生回答)师:你是怎么判断的?生:这些都是公有制经济师:说得很好,请再响亮的说一遍!按劳分配的范围是公有制经济。
师:(播放《家有儿女续篇》故事,学生观看。
在按劳分配问题上,有人却犯了迷糊。
小雪家就是这样的,小雪是国有企业工程师,姥姥退休,刘星是私营企业老板,小雨是外资企业职工。
在某天中午就发生了这样的事。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2(新人教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分析】在这框,首先阐述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指出了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其次介绍了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最后重点分析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学情分析】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们对这一框的内容较易理解。
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来讲解,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对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要性,这一重点的突破,可采用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原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含义以及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非公有制形式。
能够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有制结构两方面,说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能力目标:通过对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的分析,锻炼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通过调查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而加深对"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解。
【教学重点】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几种分配方式【教学理念】1.理论联系实践,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理论,反之亦然。
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去探索,去求知。
3.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如此分配》图片,问题:在我国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有哪些?学生活动:回答: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教师板书标题)【教授新课】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老赵说事》引发学生兴趣,同时指明老赵的女儿是教师,儿子是国企职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重点: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难点: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素质要求:1、知识方面:识记:按劳分配的概念;理解:⑴按劳分配的定义;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运用: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例说明坚持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从而能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重点及解决办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
这个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对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⑴这种分配制度与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存的分配制度。
⑶这种分配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⑷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难点及解决办法】1、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教材对这一点的分析比较抽象,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应当从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国情结合起来分析,注意理清内在逻辑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三点来理解:第一,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受社会主义的影响,已不同于一般的私有制经济。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运行,同非公有制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在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外的异已力量,而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后还要继续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复习旧课提问上课时的复习题(1)(3)题。
(因这两题与要讲的新课联系密切)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教师提问)生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
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基础,决定其它两个方面。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要求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注:此问题很重要,但总体上讲难度不大,可采用阅读讨论法,教师对重点内容作补充说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2页第3段~第43页第3段并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按劳分配?2)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学生阅读讨论后教师归纳)1、按劳分配及其客观必然性(板书)(1)什么是按劳分配(板书)(教师讲解)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它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划书第42页第3段)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要注意两点:按劳分配的要求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
在其它所有制关系下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
劳动者直接为自己或为其他个人提供的劳动,也不能作为按劳分配的依据。
比如,个体劳动者的劳动虽也是多劳多得,但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按劳分配的特定含义。
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
这表明“社会”将社会总产品在做了各种必要的扣除后,剩下的那部分,按照个人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为标准进进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
按劳分配同不劳而获是根本对立的。
在按劳分配的条件下,有劳动能力的人要取得收入,就必须参加劳动,而不能游手好闲。
如果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劳动而参与分配,就会产生剥削,就违反了按劳分配规律。
按劳分配同平均主义也是根本对立的。
主张平均主义的人总是想方设法人为地缩小劳动收入差别,使它不能反映劳动者在生产或工作中实际支出的劳动量的差别。
平均主义是违背按劳分配规律的,必然操作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板书并划书第42页第4自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
(板书并指导划书第42页第5自然段)(提问)为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功分配的前提,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因为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
谁占有了生产资料,谁就在生产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产品的分配也必然是按照有利于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原则进行。
所以,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产品。
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劳动产品的分配必须体现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可能性。
同理,迄今为止,一切剥削阶级,无论是奴隶主、封建地主,还是资本家,之所以能够无偿地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都是由于它们独占了生产资料这个在生产中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而失去生产资料的广大劳动者只能处于被统治、被剥削的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清单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必要性。
(板书并划书第42页倒数第1自然段)(教师讲解)分配方式除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外,还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数量,正如恩格斯所说:“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在原始的公有制下,由于生产力极低,可分配的消费品数量极少,只有在实行在体平均的分配,才能使公社成员得勉强维持自下而上和延续后代,否则将导致公社成员大量死亡,极大地影响公社共同体的生存。
因此,产品大体平均的分配,就是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条件下,体现原始社会公有制的要求,符合公社成员共同利益的唯一可行的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还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还没胆达到极大丰富的强度,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各个方面的需要,所以还不具备实行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提物质条件。
在条件不具备时,勉强去搞按需分配,必然变成平均主义,这保能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妨碍生产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板书并划书第43页第2自然段)(教师讲解)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A.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劳动者还没有实现全面发展,因而劳动者能够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这就是说,由于社会主义是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它必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留着旧社会的痕迹。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虽然已经消灭,但它们这间的重大差别依然存在。
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绪言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在质和量上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B. 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只是谋生的手段,人们还要靠劳动来取得收入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收入的高低又直接决定着自己生活的好坏,这样,人们自然要求把自己的劳动同劳动收联系起来。
可见,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别,不能实行平均分配,只能按劳动分配。
(提问)如果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们,会导致什么结果(看书第43页“议一议”)(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干和不干一个们,干多干少一个们,干好干坏一个样”是平均主义的表现。
平均主义必然养“懒汉”,导致人人都不努力工作。
从一个社会来说,如果人人都没有劳动热情,都不愿意多付出劳动,这个社会是没有前途的。
因为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因素,是能动性因素。
分配制度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表明它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导致普遍的贫穷。
这从反面告诉人们,在社会主义阶段,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师讲解)实行按劳分配的优越性(意义)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从实行按劳分配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直接原因及优越性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指导划书第43页第3自然段粗体字)(引导过渡)在我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此外还存在着其它分配方式。
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板书)(教师讲解)“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等。
”(指导划书第43页第3自然段)1.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板书)(教师讲解)对这个问题应分三层去把握:含义:“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指导划书第43页第4自然段)特点:看书第43页的“想一想”:“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和按劳分配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个体劳动者的收与按劳分配不同。
个体劳动者的经济收虽然是劳动收入,但不属于按劳分配。
这是因为,按劳分配是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对公有制劳动成果的分配关系。
离开了公有制和联合劳动,便不存在共同所有制有制的产品,也就根本谈不上按劳分配。
个体劳动者提收入虽是劳动所得,但是,他们是自产自得,即按照自己产品的价值,直接从市场取得收入(扣除生产成本和上交税金外即为自己的劳动收。
)个体劳动者一般不剥削他人,但他们的个人收入不仅与自己的劳动相联系,而且受他们拥有的生产资料多寡优劣的影响,这与按劳分配也是根本不同的。
政策: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重要的非公制经济。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到国家的保护”。
思考: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和按劳分配有什么不同?2. 按生产要素分配(板书)(教师讲解)所谓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济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
它包括劳动动力、土地、资本、机器设备、技术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