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按劳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归纳和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使用说明及方法指导〗:1、预习课本P58-61页,理解并标记好预习案中的相关问题。
2、二次研读,自主探究导学案问题,写出答题要点。
3、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写到“我的疑问”处;并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4、理解熟记预习案中的基础知识,并注意拓展延伸。
定向自学一、知识梳理(通读课文,并做好勾画,标注关键词,初步掌握课本重点知识。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分配制度?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3、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4、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具体形式和意义?二、预习检测(辨析下列说法对不对。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2劳动收入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凡是工资收入就是按劳分配。
3私营企业老板获得的收入是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三、我的疑问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一、问题探究(自主思考,写出要点;合作讨论,完善要点;点评点拔,总结规范方法)探究一:小王一家月收入表如下:上述收入,各属于哪种分配方式获得的收入?从小王一家人的收入方式看,我国实行怎样的分配制度?探究二探究2: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分配制度改革时指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群众财产性收入是指房屋租金、存款利息、债券收益、股票收益、基金收益等。
(1)请说明扩大群众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属于何种分配方式?(2)为什么我国允许这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二、总结归纳,构建本框的知识结构巩固提升1下列对按劳分配的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是全部的社会产品,只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②有劳动能力者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个人消费品的前提条件③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各种所有制经济必须坚持的分配原则④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A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2下列属于按劳分配的是()A出租房屋所得B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C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D国有企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3在我国现阶段,下列收入中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的有()①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②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工人的工资③科技工作者提供技术信息取得收入④灾区人民获得救援物资⑤出租土地、房屋取得收入⑥债券、股票交易收入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②③⑤⑥D①②④⑤4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体。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知道除了按劳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3. 让学生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内涵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分配制度。
2. 讲解按劳分配: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
3.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法了解学生对按劳分配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于我国分配制度的认知。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理解他们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课程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然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仍在继续,而这其中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方式越来越成为社会认同的方向。
此时,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概念、意义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方向。
2.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措施,包括等比例、等额、差别递增等多种分配方式。
3.进一步掌握各种分配方式的实践应用,包括理论操作、模拟案例、实地考察等环节。
4.发现和解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解与实践。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阐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概念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激发其学习兴趣。
2. 理论架构通过对等比例、等额、差别递增等多种分配方式逐一进行讲解,准确理解各种分配法则和操作方法,增强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认识。
3. 实践操作和模拟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案例模拟操作,例如从公司利润中进行按劳分配、从团队总贡献中进行分配、从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中进行分配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应用。
4. 实地考察通过前往社会实验室、企业调研、分享会等方式,实地考察不同分配方式下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影响。
进一步加深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和实践效果。
5. 解决问题在掌握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应理论和实践操作之后,学生还需要更加深入发现和解决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善用现有的工具和资源,以及如何提升整个社会生产力等。
四、教学成果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回答、案例模拟操作、现场考察和个人书写报告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分配方式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以及对收入分配改革和社会价值的认知水平。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案标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础;2.熟悉按劳分配的内容和实施方式;3.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含义;4.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问题。
二、教学内容:1.按劳分配原则的内涵和基本要求;2.按劳分配的分类和实施方式;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问题。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分配制度的认识,并引发学生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讨论。
2.知识讲解(20分钟)分别介绍按劳分配原则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以及按劳分配的分类和实施方式。
重点解释工资按劳分配和收入分配的不同之处。
3.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几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是否符合按劳分配原则,并分析对分配结果的影响。
4.讨论与互动(20分钟)学生自由讨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克服这些问题。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问题。
6.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给出更多的分配制度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演示:用PPT展示按劳分配原则的内涵和实施方式,以及案例分析的示意图。
2.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3.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中的积极程度和参与度。
2.课堂作业评价: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章,分析自己所在国家的分配制度,以及如何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讨论与互动等,促进了学生对按劳分配原则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1.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概念和特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2.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定义和特点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按劳分配的作用第三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3.2 教学内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3.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作用第四章:按劳分配的实践与挑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挑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按劳分配面临的挑战4.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在实践中的表现按劳分配面临的挑战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挑战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解决按劳分配面临的挑战第五章:结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5.2 教学内容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5.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第六章:按劳分配与公平正义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与公平正义的关系让学生探讨如何在按劳分配中实现公平正义6.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与公平正义的理论联系按劳分配实践中公平正义的体现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按劳分配与公平正义的理论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按劳分配实践中公平正义的案例第七章:按劳分配与社会发展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按劳分配促进社会发展7.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按劳分配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通过按劳分配促进社会发展第八章: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让学生思考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8.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案例第九章:按劳分配的国际比较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优缺点9.2 教学内容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制度与实践按劳分配国际比较的启示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制度与实践小组讨论法:分组分析比较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优缺点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和实践成果让学生展望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10.2 教学内容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和实践成果展望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0.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和展望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行思考和探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概念和其在分配体系中的重要性是学习的基础。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案导入教学目标: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念,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知识讲解1. 按劳分配的概念按劳分配是指按照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劳动价值论,强调个人努力和贡献与收入的直接关系。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2. 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2)个人劳动的时间和强度。
(3)个人的技能和能力。
(4)个体的劳动所得。
三、实践操作1. 集体经济分配方式集体经济分配方式是指按照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按一定比例分配利润或收益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集体经济组织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在集体经济中,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的原则,但也需要考虑集体组织的利益和发展。
2. 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是指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和分配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保障基本民生和公共利益。
在这种方式下,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原则,但也需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均衡。
3. 工资制度分配方式工资制度分配方式是指根据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岗位等级和工资标准,确定个人收入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同时也考虑到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公平。
工资制度下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四、案例分析以各国按劳分配制度为例,简要分析其特点和问题。
1.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在中国,按劳分配主要以工资制度为主,同时也有集体经济分配和国家公共财政分配的方式。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但也面临着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初中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
初中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理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使学生认识到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体现,是激励人们积极劳动、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教学重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
2. 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 按劳分配的公平性和激励性。
2. 学生对按劳分配观念的认同和接受。
教学准备:1. 教材《道德与法治》。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吗?这种分配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二、讲授新课(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关于按劳分配的内容,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特点和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按劳分配是公平原则的体现,是激励人们积极劳动、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3.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按劳分配的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按劳分配。
三、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按劳分配公平吗?为什么?3.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四、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按劳分配的理解和认识。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按劳分配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3.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实际,写一篇关于按劳分配的感悟文章。
2. 家长签字确认,教师批阅。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其特点。
3. 让学生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教学难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准备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按劳分配: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原则和实施情况。
3. 分析案例:给出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其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分析按劳分配在具体实践中的效果和问题。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九、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
2. 讲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解释按劳分配的含义,阐述其合理性和公平性。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背景和发展,强调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1.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分析实际操作和评价。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复习引言课的内容:回顾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阐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介绍衡量劳动量和质量的标准。
3.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通过具体案例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过程。
4. 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分析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评价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高一政治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
高一政治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按劳分配为主体 1第一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和地位(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2、发展要求理解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二、基础知识我国的分配制度1、我国现行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1)分配制度:、。
(2)客观必然性:生产决定分配,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
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和特点。
(4)按劳分配的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和;②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提高,促进社会的发展。
③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也体现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①含义:个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意义(原因)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所有权存在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的尊重。
有利于让三、思考问题1、按劳分配只适用于什么范围?2、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是否都是按劳分配?四、深化拓展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劳分配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经营风险中经营者凭借复杂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收入,而按劳分配的收入仅指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制度2.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实践意义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制度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实践意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正确运用多种分配方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分配的问题,如在游戏中取胜者奖励,失败者惩罚;在课堂讨论中,优秀作者应该获得更多的评价等等,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二、讲解1.按劳分配制度的介绍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讲解人们追求公平、公正的历史背景背景以及按劳分配作为一种分配方式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按劳分配制度。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实践意义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如公平分配、补偿分配、竞争分配等)如何在实践中和平共处,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达到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以及个人利益的结合,并通过举例进行讲解。
三、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具体案例,探讨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际思考和实际行动。
四、归纳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多种分配方式之间的协调和融合,让学生明确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践意义。
五、作业通过让学生阅读新闻报道或杂志文章,收集相关信息,思考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运用多种分配方式。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教师旨在让学生掌握一些社会分配问题的基本知识,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结合、了解正确的分配方案。
在课上,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实践中常见的分配方式,并用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此外,老师还通过让学生组织讨论、阅读资料等方式,深化和巩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够有力地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适应复杂多样的社会分配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教案标题: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目标:1. 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按劳分配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什么是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量和贡献程度来分配资源和收入的原则。
2. 按劳分配的原理和优势。
- 原理:按照个人的付出和贡献程度进行资源和收入的分配。
- 优势:激励个体的努力和创造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按劳分配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应用。
- 幼儿园:通过参与各种劳动活动,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 小学:开展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重要性,并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内容和价值。
- 中学: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意识。
- 高校:提供实习机会和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劳动相结合。
教学活动:1. 情境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按劳分配的原理和优势,并与他们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组,模拟不同教育阶段的场景,让他们体验按劳分配的实际应用。
3.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参与一些劳动实践活动,如社区义工、校园清洁等,让他们亲身感受按劳分配的意义。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按劳分配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应用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5. 思辨写作: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按劳分配的论文或辩论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的表现和反思。
3. 论文或辩论稿的内容和逻辑性。
教学延伸:1. 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校园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职场中的按劳分配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企事业单位,了解不同行业中的按劳分配实践。
3. 引导学生进行调研,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按劳分配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教学资源:1. PPT演示:按劳分配的概念和原理。
2. 视频素材:展示不同教育阶段的按劳分配实践。
3. 实践活动的相关材料和工具。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2.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3.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
二、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Warming-up:教师通过提问学生们对不同人员之间的分配方式有哪些了解,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向全班报告。
2.导入新课:教师简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概念和特点,并引导学生们思考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优势和不足。
Step 2: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1.教师以PPT的形式介绍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学生们跟随PPT的内容做笔记。
2.学生个人讨论:学生们回答教师提出的以下问题,并互相交流讨论:a.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优势有哪些?b.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不足有哪些?3.教师提供答案:教师请学生们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借助PPT内容进行分析和解答。
Step 3: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1.教师以PPT的形式介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学生们跟随PPT的内容做笔记。
2.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们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原因,并准备向全班报告。
3.学生报告:学生们逐个报告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Step 4:总结和展示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并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2.学生展示:学生们展示他们所写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的小作文或文章。
五、教学辅助资源:1.PPT课件;2.白板和白板笔;3.学生习题和作文。
六、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程度。
2.给学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的文章,通过检查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教案标题: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目标:1. 了解和掌握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
2. 掌握按劳分配在生产中的应用。
3.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出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按劳分配?它的特点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回应并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
2.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讲解按劳分配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析。
2. 案例可以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可以包含不同的因素和变量,让学生进行全面思考和讨论。
四、小组讨论(25分钟)1.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2.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并进行全班讨论。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按劳分配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 学生进行思考、回答问题,并进行互动讨论。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针对按劳分配的应用场景,教师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目。
2. 学生进行个人作答,并相互交流和讨论。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2. 作业可以包括练习题、自主调研等。
八、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学习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能够运用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堂引导、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得到了提高。
同时,作业布置的合理性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和钻研。
中小学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中小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特点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教学难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概念、特点和我国分配制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具体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不同分配方式的优势和不足。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的相关内容。
2. 收集一些关于分配制度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 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分配制度的思考。
2. 讲解按劳分配:介绍按劳分配的含义、特点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
3. 分析多种分配方式:讲解除按劳分配外的其他分配方式,如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并分析其在我国的适用情况。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优缺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不同分配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6. 总结讲解: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总结。
7. 练习巩固: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通过多媒体展示其他国家的分配制度,让学生了解国际上不同的分配方式。
2.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分配制度改革的趋势。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不同行业、地区的分配情况。
2. 让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1.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1.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
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介绍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具体的按劳分配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按劳分配的实施情况。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理论与实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
让学生了解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
2.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劳动贡献原则。
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工资制度、绩效考核、劳动保障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介绍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具体的按劳分配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按劳分配的实施情况。
第三章:按劳分配的优势与局限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优势。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局限性。
3.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优势:激励作用、公平原则、提高效率等。
按劳分配的局限性:收入差距、忽视其他生产要素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优势和局限性。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优势和局限性,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第四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与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经济发展阶段、社会需求、资源配置等。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促进公平、激发创新、提高效益等。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具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情况。
第五章:我国的多重分配制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重分配制度。
让学生了解我国多重分配制度的实施情况。
思想政治①必修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难点]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时数]1-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某家庭一家四口人月收入36000元:女主人在是公务员,月收入8000元;男主人在外企做研发,月收入6000元;父亲是私营企业老板,月收入20000元;母亲是饭店老板,月收入2000元。
问:这个家庭的收入性质分别是什么?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8-59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1)按劳分配的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地位: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中分配尺度:以劳动为尺度(质、量统一)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按劳分配 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按劳分配一、教材分析《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材第三章“按劳分配”部分介绍了按劳分配的含义、特点和发展过程以及按劳分配存在的问题。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学生可以了解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理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行机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了解按劳分配的发展过程。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按劳分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按劳分配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对劳动和创造的尊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按劳分配的含义、特点和发展过程。
2. 难点:分析按劳分配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法:通过提供一个实际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感受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五、教学过程1. 情景模拟法a. 引入:通过一个故事或者案例来引入,比如讲述一个工人在全家努力工作的情景,强调他们按照自己的劳动量和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
b. 学生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扮演一个不同的角色,比如工人、农民、医生、教师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角色来描述自己的劳动情况和收入水平。
c. 分享与讨论:让不同角色的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讨论按劳分配制度对他们的意义和作用。
2. 讨论法a. 准备问题:老师提前准备一些关于按劳分配存在的问题的问题,比如是否存在分配不公平的情况,如何解决分配不公平的问题等。
b.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这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办法。
c. 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让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和意见,进行互动讨论。
最后,老师对整个讨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形成对按劳分配存在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1. 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学生在情景模拟和讨论中的参与和表现来评价教学效果。
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是否能够分析按劳分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政治按劳分配原则教案设计
探究政治按劳分配原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按劳分配原则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2. 学习按劳分配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探究按劳分配原则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
二、教学内容1. 按劳分配原则的内涵和基本原则2. 按劳分配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3. 探究现实中按劳分配原则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1. 先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按劳分配原则的内涵和基本原则是什么?2.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给予补充或引导。
第二节:探究按劳分配原则的内涵和基本原则1. 讲解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
2. 让学生归纳总结,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原则。
第三节:探究按劳分配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1.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按劳分配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2. 案例分析:学习湖南岳阳岳阳县按劳分配试验区的经验。
3. 小组讨论: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按劳分配原则的作用和局限性。
第四节:探究按劳分配原则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1. 讲解按劳分配原则在现实中的实践意义和作用。
2. 小组讨论:现实中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践经验和局限性,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第五节:教师总结1. 总结讨论内容,强调按劳分配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按劳分配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落实。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了按劳分配原则的内涵和基本原则,探究了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现实中的实践意义和局限性。
学生们不仅对按劳分配原则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以后的思考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和支持。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教案教案标题: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原则;2. 理解按劳分配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3. 掌握按劳分配的实施方法和相关政策;4. 引导学生思考按劳分配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与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你知道什么是按劳分配吗?- 你认为按劳分配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步骤二:概念解释与讨论(10分钟)1. 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和原则,包括:- 按劳分配是根据个人的劳动付出来确定收入分配的方式;- 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按劳分配对个人的激励作用是什么?- 按劳分配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何意义?步骤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按劳分配因素,如:- 一个工厂的工人根据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来确定工资;- 一个学生根据学习成绩来获得奖学金。
2. 学生讨论案例,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案例中的按劳分配是否公平?- 这些案例中的按劳分配是否能够激励个人努力?步骤四:政策了解(15分钟)1. 介绍一些按劳分配的实施方法和相关政策,如:- 工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奖励制度的设计和执行。
2. 学生讨论这些政策对于按劳分配的重要性和影响。
步骤五:思考与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按劳分配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 按劳分配能够激励个人努力吗?为什么?- 按劳分配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何意义?2. 学生进行小结,总结按劳分配的概念、原则、实施方法和相关政策。
步骤六:拓展学习(5分钟)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以及其他收入分配方式的比较。
教案评估:1. 学生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对按劳分配的概念和原则的理解;3. 学生对按劳分配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按劳分配的实际情境;2. 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或社会工作者来讲解按劳分配的实施方法和政策;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调查本地区的按劳分配情况,并撰写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
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新课标基本要求
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新课程学习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
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就是活动:既然按劳分配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
(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
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
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
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都以某某为主,多种并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第一、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第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
(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例探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据此回答例1——例4
[例1]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
A. 经营风险收入
B. 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C.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D. 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答案:B
[例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
A. 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 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 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 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答案:A
[例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B.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答案:B
[例4]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人通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一定的收入,这种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
答案:C
★课余作业
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进一步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学体会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理解、把握我国分配政策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