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中医知识大全

中医知识大全

中医知识大全中医是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它基于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和饮食疗法等,旨在维持人体的平衡和健康。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常见疗法,帮助您了解中医的综合知识和应用。

一、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的核心概念包括“阴阳”和“五行”。

阴阳理论将事物分为两个相对和互补的极端,如寒热、虚实、内外等,中医认为健康依赖于阴阳的平衡。

五行理论则将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分为五个元素,即木、火、土、金、水,每个元素都与脏腑器官和情绪状态有关。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望诊是通过观察皮肤、面色、舌苔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辨识病因;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来了解症状和病史;切诊是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体内的阴阳、气血状况。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和饮食疗法。

中草药是使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运用细针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推拿是利用手法按摩身体,促进气血的循环和疏通经络。

饮食疗法则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的性味,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中医的应用领域中医在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对于慢性病、疼痛、免疫系统失调、内分泌失调等有良好的疗效。

此外,中医也可以帮助改善心理健康、促进养生保健,提高整体身心的健康水平。

五、中医的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医正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医学模式。

许多现代研究已经证实了中医的药物和疗法的功效,使中医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大的认可。

总结: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的基本概念、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应用领域都体现了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医疗理念。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医的现代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健康选择。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一、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内容。

2.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健康和疾病都是由于整体功能的协调与失调。

3.阴阳学说:阴阳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哲学概念。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4.五行学说: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生相克,通过五行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二、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中医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基本理论,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因素以及病机的理论。

1.外感:指外界气候、病菌等因素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

外感包括风、寒、暑、湿、燥五种病邪。

2.内伤:指内因引起的疾病,包括饮食不当、情志不和、劳倦过度等。

3.情志:指情绪、思维、精神等因素对人体影响而引起的疾病。

不同情志对应不同脏腑,情志失调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4.饮食:指饮食不当引起的疾病,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

5.病机: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包括寒热邪正的关系、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紊乱等内容。

三、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医生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舌诊、脉诊等进行辨证施治的学科。

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

1.望诊:通过对病人的面色、舌质、舌苔等进行观察来判断病情。

2.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病情。

3.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体质、身体感受等来了解病情。

4.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一项重要方法,通过触诊脉搏的频率、强度、形态等来判断病情。

四、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医生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通过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1.辨证施治原则: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综合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药物疗法: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式,草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来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些主要方面:1.阴阳五行: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阐述宇宙和人体的基本构成和变化规律。

阴阳描述事物相对而言的两面,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用于描述五种不同的运动和相互关系。

2.经络系统: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等。

不同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有关,通过经络传导气血,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3.气血理论:气是生命的能量,血是滋养和携带养分的物质。

气血循环与人体各个器官、组织有着密切关系,维持生命活动。

4.脏腑学说:描述了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脏腑的功能不仅生理上有关联,而且与情绪、气质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5.病因病机:疾病的成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个方面。

通过辨证论治,即辨别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6.舌诊、脉诊:中医诊断的两项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舌象和脉搏的变化来了解病情。

舌诊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有助于了解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

7.中草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草本植物、矿物、动物等提取物治疗疾病。

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选择合适的草药进行治疗。

8.针灸、推拿、气功: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

推拿是通过按摩手法调理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气功强调通过调整呼吸和动作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9.养生:强调合理的饮食、作息、情志调摄等方面的养生方法,以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以上只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部分,中医学科体系庞大而深奥,需要深入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最好通过正规的中医学院或中医医学专业进行系统学习,同时结合实践和临床经验,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强调事物的相对性。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动态平衡。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生理病理变化的符号和方法。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构成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理论。

3.气血理论:气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能量,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气和血在人体内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气血的运行和充盈与健康密切相关。

4.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部的概念,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贯穿整个人体,连接脏腑、肌肉、骨骼等组织器官,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5.脏腑学说: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和认识。

脏腑功能相互关联、相互依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

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6.病因病机:中医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的认识。

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病机包括病邪入侵、正气受损、脏腑功能紊乱等。

7.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

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机,判断疾病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采用针灸、草药、推拿等治疗方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8.药物学:中医药物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草药以及一些矿物和动物性的药物,根据其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方式等进行分类和应用。

9.针灸学: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强调整体调节和个体差异。

10.养生学:中医强调养生,预防疾病重于治疗疾病。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休息、心理等方面,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总结 (内附考试技巧)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总结 (内附考试技巧)
12.冲气 指运动着的和谐之气。
13.阴阳对立 对立:是指处于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相互斗争。阴阳对立,即阴阳 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即阴阳制约。
l4.阴阳消长 指对立着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它们在 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9.心开窍于舌 又称舌为心之苗。心之本脉系舌根,心之气血通于舌,舌 主味觉和言语的功能赖心主血脉及心神的荣养和支配,故称。
10.心在志为喜 喜是以心之气血为物质基础,经心气之气化作用而表现 于外的一种情感反映。心气有余则喜笑不休,心气虚则易悲忧,故称。
11.华盖 指肺。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 故称。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总结 (内附考试技巧)
1.中医学 是发祥和成熟于中国,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具有独 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
2.整体现念 整体,即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 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3.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 关系。
4.气化(古代哲学) 在古代哲学中,气化指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 的过程。
5.精气 乃气中之精粹,是人类生命产生的本原。
6.神 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②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③一切生物及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 ④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7.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标示相互 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56.培土制水 是以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一种治法,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 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一、中医基础知识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2.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六经辨证法;3. 中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二、中医病证诊断1. 中医常见病:感冒、发热、腹泻、咳嗽、头痛等;2. 中医常见病证:风寒感冒、暑湿伤食、中暑等;3. 中医重点病证: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炎等。

三、中药学知识1.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分类、药材采集、药物炮制等;2. 中药治疗方法:方剂选取、煎药制剂等;3. 中药药理学:药物性状、药理作用、药物毒性等;4. 主要中药:人参、陈皮、桂枝、阿胶等。

四、针灸按摩1. 针灸基础知识:针刺定位、穴位分布,针灸操作规范等;2. 针灸应用:针灸治疗常见病证;3. 按摩基础知识:穴位按摩手法、常见的按摩调理方法等;4. 按摩应用:按摩治疗常见病证。

五、营养调理1. 中医饮食调理:中医养生的四季保健、五味调理、五谷杂粮等;2. 中医保健: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

六、中医与现代医学1.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西医整合、中医适应症等;2. 中医现代化:中医药规范化、现代化设备等。

七、医德医风1. 医患关系:医患信任,医患沟通等;2. 医德医风:医德道德要求、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等。

八、中医药文化1. 中医历史: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名家等;2. 中医文化:中医文化底蕴、中药文化等。

以上就是中医必背知识大全,领会其中的精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同时,我们在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1.整体观念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2.证的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3.同病异治的概念: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患者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异4.阴阳概念: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5五行相侮的概念:指五行中所胜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和制约6.藏象概念: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7.肺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通过经脉聚于肺中,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而后输布全身,即肺气助心行血的生理功能8.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9.肾主藏精:指肾贮存,封藏精气以主司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生理功能10.天癸:是肾精充盈而化生的促进生殖器官成熟,维持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11.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云端身体之气不断运动游行,全身内置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能推动人体各种生命活动运动形式:升降出入12.气化: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表现为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生成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13.津液:是津和液的合称,指人体的正常水液,包括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14.气与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血能养气,载气15.气与津液:气与津液同源于饮食水谷,皆以三角为鹿彤运行全身。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数阳,津液数阴,其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16.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为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分支17.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指三阴,从脏走兽;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18.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于大椎而称‘阳脉之海’,统率诸阳经: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脐下关元穴,足三阴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因联系手足六阴经而称“阴脉之海”,统率诸阴经;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海灌三阴三阳,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阻维脉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与督脉相合;阳维脉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阴经与任脉会19.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直接观察和菩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以此作为归纳各种事物或现象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20.疠气: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的统称21.发病基本原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理论,源于我国悠久的中医文化,主要包括《内经》、“五行”理论及阴阳论等理论。

《内经》,即《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典籍,记载着关于天人交互,和谐宇宙,调和五脏六腑,运用草药以及“穴”治疗等传统医学理念,是中医深厚的文化积淀。

“五行”理论,即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认为宇宙,人和社会一切事物都是融合与相生,现象之外还有深层的本质,道法自然,唯物之中有非物之理。

阴阳论,是印尼著名思想家老子提出的一套哲学思想,它把人体生理病理及自然界一切生物有机体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万象外非,万物私是莫辩阴阳之本,宇宙存在阴阳气的变化,也影响着一个有机体生存的健康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 (一) 肝与胆 • 肝的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 胆相表里。 • 1、主疏泄:包括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调理冲 任等。 • 2、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以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根据人体不同生理状态改变血流量。
• 3、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筋膜和爪甲,有赖肝血滋养,才 能强健有力,运动自如、坚韧。“爪为筋之余”。 • 4、开窍于目。肝的病变易从目上反映出来;目能视物有赖 肝气疏泄和肝血濡养。 • 胆的功能:①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为中精之腑”。 • ②主决断。指控制自己意识和动作,判断准确。
• 胃的功能 • 1、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接受饮食水谷,并进行消化后, 下传小肠,故胃称为“水谷之海”。脾胃对饮食物消化吸收 的功能称为“胃气”。“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 气则死。” • 2、主降。胃气主降,保证饮食水谷不断下传和消化吸收。 降指的是降浊。 • 脾胃对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很重要,故称为“后天之本,气血 生化之源。” •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降浊,脾升清,共同完成对饮食物 的消化吸收。
•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 2、辨证论治 •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 病的基本法则。 •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 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 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 肾与膀胱 • 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 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膀胱相表里。 • 1.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 活动的基本物质。“人始生,先成精”。人的生、长、壮、 老,已与肾精密切相关,齿、发、骨是观察肾精盛衰的标志。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汇总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基础理论为中医学的核心,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汇总。

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信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的整体和谐。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各个器官和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

2. 中医的气血理论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的运行和供应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中医的治疗方法常常通过调整气血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中医的阴阳理论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中医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阴阳之分,而人体也是如此。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常常以阴阳平衡为基础,通过调整阴阳关系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4. 中医的经络理论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这些经络系统,气血得以运行,人体的各个部分得以相互联系。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通过调理经络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5. 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包括了诸多理论,如六淫、七情、火热病机等。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人体内部因素以及情志因素等有关。

中医的治疗方法常常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知识的汇总,这些理论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人体健康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张林国. 中医理论基础[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基础理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一、整体观念二、病因学说中医病因学说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基础,将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是指人体被外界邪气入侵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等六淫;内伤是指由内因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七情、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

病因的认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三、病机学说中医病机学说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的总结,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主要由正气与邪气的相争产生,邪气侵入人体后与正气发生斗争,形成病机。

病机可以分为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化瘀、痰湿等,不同的病机表现为不同的病症。

四、诊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闻诊是通过听患者语音、咳嗽声、腹部声音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生活习惯等来判断疾病情况;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情况。

通过四诊法,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治法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食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选用中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通过在人体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推拿治疗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食疗是通过合理饮食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六、阴阳学说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阴阳二气的属性,包括人体。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两者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体健康,失去平衡时会产生疾病。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阴阳学说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这些知识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一、绪论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中医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2黄帝内经最早的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4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医学家张机(字仲景)所著。

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称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医方之祖。

5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6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丰富了病因病机学内容,为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7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针灸专著。

8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是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9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确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分类。

10金元四大家:刘宪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11刘宪素其学术思想为火热论,六气皆能化火,以降心火、益肾水为要旨,后人称为寒凉派。

12张从正,认为邪去正自安,祛除采用汗、下、吐三法为要。

后人称为攻下派。

13李杲以黄帝内经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临证中善于补上中下三焦之气,以补脾胃为主,提倡调理脾胃、升举清阳,后世称为补土派。

14朱震亨,又称丹溪先生,学术思想是在黄帝内经的少火和壮火基础上,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后人称为滋阴派。

15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16明、吴又可著温疫论,创立了戾气说。

17清、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18吴瑭著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创立了三焦辨证。

19中医学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0症即症状,包括症状和体征。

病症是病人自我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和异常变化。

体征是医生通过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表征。

21证是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等所做出的病理性概括。

22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所产生的具有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过程。

23诊断过程中要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
一、整体观念
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

2.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生克制约,描
述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二、病因学
1.外感病因:外感病因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等外界因素的侵袭。

2.内伤病因:内伤病因主要由大饮食、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外伤等
内因引起。

三、诊法
1.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2.闻诊:通过闻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如口臭、体味等。

3.问诊:通过与病人交流询问病情、病史、症状等来判断病情。

4.切诊:通过按摩病人的经络、穴位等来观察疼痛、变化等来判断病情。

四、治疗原则
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
析和判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寒热平衡:中医治疗强调寒热平衡,通过调节营卫气血、平衡阴阳
来实现治疗目标。

3.补虚扶正:强调通过补益虚弱的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祛邪治病:当身体出现病理变化时,通过祛除病邪来达到治疗目的。

5.综合治疗: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形
成综合治疗的体系。

以上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简洁总结,这些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贯穿于
中医的所有研究和实践中。

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应用中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

中医临床常用知识点总结

中医临床常用知识点总结

中医临床常用知识点总结
一、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学是一个以阴阳和五行理论为基础的医学体系。

阴阳学说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
包含有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相互作用和相对平衡促进了生命的生成和运动。

五行学说指
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规律,中医医生运用五行理论来
分析疾病的生成和发展。

二、脏腑学说
中医理论认为脏腑是人体脏腑经络的总称,它是人体脏腑脏器的一种抽象的概念。

中医医
生根据脏腑学说来分析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经络学说
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中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认为经络是在人体内外分布的一套
联络气血、输布营养的通道。

中医医生通过诊断经络来判断疾病的部位和病情的轻重缓急。

四、疾病诊断和治疗
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症、环境等多方
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据此制订治疗方案。

这种治疗模式在中医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五、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学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在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治疗方法。

六、预防保健
中医学强调预防保健的重要性,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生活习惯、运动方式、情志调节等方
式来维护和增强身体的健康。

以上罗列的只是中医临床常用知识点的冰山一角,中医学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对于学
习中医的人来说,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去深入学习和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知识汇总绪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问世。

2.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是: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4.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5.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6.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侯,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2.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 体质学说)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基本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比较对象不同;3.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交感互藏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4.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5.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6.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7.脏腑形体阴阳属性: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肾—阴中之阴,脾—阴中之至阴;8.概括人体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中医理论知识

中医理论知识

中医理论知识中医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包含了中医的原则、方法和观念。

中医理论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中医理论的基本知识。

首先,中医理论的核心观念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理论认为事物都有两个相对的方面,即阴和阳。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则人体健康。

五行理论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可以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方面,相互关系相互制约。

若五行失去平衡,则人体会出现不健康的状况。

中医理论还使用了“气血”和“经络”等概念。

气血是人体内部的生命力量,气体和血液的运行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强调通过调理气血来保持人体的健康。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通道,贯穿全身,并与五脏六腑相连。

中医师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来调理经络,从而促进气血的流通。

此外,中医理论还强调“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其意思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辨别病情所属的中医疾病范畴,然后根据不同的疾病范畴进行针灸、中药或其他治疗方法。

整体观念强调了身体的连贯性和内外环境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等有关,因此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中医理论还强调“预防为主”和“治未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疾病可以通过调理和预防来防止发生。

中医药可以用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促进身体的康复。

此外,中医还注重预防疾病,强调个体的平衡和健康,倡导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适度休息等生活习惯。

总的来说,中医理论是一套科学而古老的医学体系。

它通过阴阳、五行等概念理论解释人体的机能和疾病的发生,强调气血、经络等的调理和整体观念,提倡“辨证论治”和“预防为主”的治疗原则。

尽管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中有被质疑的声音,但其仍然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在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

因此,了解和理解中医理论,对我们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体系,其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一、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的医疗实践,其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学经验。

古代医家如黄帝、岐伯、扁鹊等在中医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二、中医的核心理论1. 阴阳和五行: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是描述事物相互关系的基本元素。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用来描述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2. 气的概念:中医强调气的概念,将其视为构成人体及自然界万物的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的平衡相关,气的运动不畅会导致疾病。

3. 脏腑和经络:中医将人体的器官划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经络是贯穿于全身的通道,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通过经络运行。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手足、眼睛等,来判断患者身体的整体情况。

2. 闻诊:通过闻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和体味等,来判断患者身体是否有异常情况。

3. 问诊: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询问病情、症状、体感等,来获取病情资料和判断患者病症。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身体的情况,包括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

四、中医的治疗方法1. 草药疗法:中医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配制适合的草药方剂,通过煎煮或冲服来治疗疾病。

2. 针灸疗法:中医使用针灸来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和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3. 推拿按摩疗法:中医使用推拿按摩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促进气血运行和治疗疾病。

4. 食疗:中医强调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选择适当的食材,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五行相生、相克的异常
五行相生的异常: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五行相克的异常:
五行相乘 (过度克制) 五行相侮 (反向克制)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用于疾病的诊断 4、用于疾病的治疗 根据相生确定治疗原则——补母、泻子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根据相克确定治疗原则——抑强、扶弱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消长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
练习题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 B、整体观念和辩证观念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整体观念和治病求本 E、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2、下列事物或现象中除哪项外均可属阳 A、运动 B、外向 C、上升 D、晦暗 E、无形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不包括哪一项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升降协调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相互转化
4、下列哪项五脏的五行属性有误 A、肝属木 B、心包属火 C、脾属土 D、肺属金 E、肾属水
木 火 土 肝 心 脾
金 水 肺 肾
5、下列五行相生次序哪一项有误 A、木生火 B、火生土 C、土生金 D、金生火 E、水生木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
【学习目标】 1、熟悉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初步具有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简要解释 人体生理、病理的能力。
一、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无形、 明亮等
阴——相对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有 形、晦暗等
第一篇 中医理论基本知识
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2、学会运用整体思维方式学习中医学的基础 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机体 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形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二)人与环境密切相关 1、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理环境 2、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1)五行相生 概念——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 资助、协同作用。 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生木 关系——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
概念——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 约束、拮抗作用。 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 克金,金克木 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 克我者为“所不胜” 我克者为“所胜”
4.用于疾病诊断
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 色泽晦暗者属阴 切诊:脉浮、数、滑、实等属阳 脉沉、迟、涩、虚等属阴 闻诊:语声高亢宏亮者属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声低微无力者属阴 问诊:喜寒恶热属阳 喜热恶寒属阴
5.用于疾病治疗
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
二、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和特性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二、辨证论治
辨证,是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 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 疗方法。
【小结】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机体内 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辨证,是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 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 疗方法。
(二)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
五行 五季 五方 五气 五化 五色 五味
















长夏


西
湿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木 火 土 金 水
肝 心 脾 肺 肾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目 舌 口 鼻 耳
筋 脉 肉 皮 骨
怒 喜 思 悲 恐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
【小结】
阴阳——相互关联的、对立双方的、属性 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阴阳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保持阴阳相对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中医诊察疾病先别阴阳 治疗原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五行——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 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 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 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是补母、泻子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是抑强、扶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