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建构政策过程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 郭巍青 涂锋

合集下载

政策网络公共政策创新的视角-文档资料

政策网络公共政策创新的视角-文档资料

政策网络公共政策创新的视角【内容提要】本文从政策网络的视角分析我国公共政策创新,要求我们重视政策网络在政策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培育网络主体的公共理性,构建协商民主与政策网络的良性互动,加强政策网络的学习机制等,从而形成合理、优良的创新政策,保证公共政策创新对社会的持续作用。

一、政策网络理论:分析政策过程的新范式政策网络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公共政策领域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现代国家机关推动公共政策时,往往必须依赖政策利害关系者的合作,结合与动员原本分裂的社会资源,在和谐的集体行动过程中解决政策问题,而政策网络正是这种稳定与持续关系所形成的互动形态。

政策网络的概念系统见仁见智,比较有代表性的政策网络定义是:“由于资源相互依赖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群组织或者若干群组织的联合体。

”公共政策本质是公民与各种组织互动的产物,引入网络分析的方法可以真实地认识到政策过程中的现实图景。

中国不存在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多元决策结构,因此还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的政策主体结构的碎片化、“分权化”和“中心缺失”的问题。

相反,在中国决策的“中心”位置是非常清晰可见的。

但是,随着社会结构日趋网络化以及社会中寻利集团的增长,许多公共事务不再是只靠政府就得以决定,传统的铁板一块的利益格局和决策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侵蚀,利益结构的多元化、决策过程的部门化也在日益加剧,这就为政策网络的研究提供了较为贴切的现实基础和理论背景。

同时,作为一个“关系型”社会,中国的决策过程有可能存在比西方更为复杂的政策关系网,特别是在我国的政策创新过程中“人格化结构”比较明显的情况下,运用“政策网络”方法对这些关系网进行研究,显然更有解释力。

因此,笔者在对我国政策创新进行研究时,试图以新兴的政策网络概念取代传统的分析框架,从新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二、我国政策网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公共政策创新的阻滞1. 多元利益诉求下的信任危机导致交易费用增加,公共政策创新供给必然滞后于需求政策网络是以物质利益为粘合剂。

重新建构政策过程: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

重新建构政策过程: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


Wan asn , ul o y A n o ut nt teter n rc eo o ya l i,In o :E w r l r yeP ros P b p l : nit dci h oyadpat c c i i r o o h c i fp l n ys  ̄ dn d a Eg , c i a s d a
20 0 9年 第 3期
中山大学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URNA F S L O UN YAT S N UNI .E VER I Y ST
No 3 2 0 . O 9
Vo . 149 Ge e a . 9 n rlNo 21 第4 Biblioteka 卷 ( 2 9期 ) 总 1
收 稿 日期 :0 8—1 一 3 20 I 0
基金项 目: 中山 大 学 二期 “ 8 9 5工程 ” 共 管 理 与 社 会 发 展 创 新 研 究 基 地 专 项 基 金 ; 家 留 学 基 金 委 2 0 公 国 0 7年 “ 家 建 国
设 高 水 平 大 学 公 派研 究 生 项 目”
( O ILS IN E E II N S CA CE C D TO )
重新 建构 政 策 过 程 : 于 政 策 网络 的视 角 基
郭巍青 , 涂



要: 在公共政策的过程分析 中, 传统 的政策 过程理论 注重阶段性 的周期分 析 , 调议程 、 强 决策 和执行
间的单 向线性关 系。另一种较新 的理论框架是政策 网络 理论 。在 这一 理论 看来 , 政策参 与主体通 过互 动模式 形成更为复杂 的政策过程 。在 当代社会结构转 型的背景下 , 大量涌现 的复合 的跨部 门议程 凸显 出政策 网络理 论 的意义 。在容纳利益相关群体 、 形成互动规则和组织 战略合作方 面 , 这一 理论框架 具有独 特 的优 势。英 国 政府的“ 邻里振兴计划 ” 证明 了政策网络理论的应用性 。在应对 “ 社会排 斥 ” 这一 复杂社会 问题上 , 政策 网络 策略使得政府 的“ 导航 ” 作用得以真正实现 。

第六章 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六章  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有一系列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是围绕着政策过程的 权力本质这一议题的讨论构建的,如多元主义模型、 精英主义模型、制度主义模型、集团模型、官僚制模 型、组合主义模型、支持联盟框架、政治系统模型, 等等。这个系列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被称作政治性过 程模型。
第二节 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
一、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
① 理论。首先要建立观察现实的政策过程的参 照系统(reference system) ,经过分析,建 立假设。
② 资料。资料的精确性与相关性对于模型的构 建很重要,因为通过资料可以检验第一步建立 起来的参照系统和假设是否成立或需要改进。
③ 方法。主要是指模型应用中要使用的操作性
方法和检测方法。
4、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的类型划分
二、政策过程研究与政策过政策过程研究指对影响政策过程的各种 主要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发现和检验。
公共政策研究分为两个方面: ① 政策内容的研究( studies of policy content) 。 ② 政策过程的研究(studies of policyprocess) 。
规范最佳模型把政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 段和17个小阶段。
2、混合扫描模型
埃齐奥尼(A畅Etzioni)提出的综合模型 叫做混合扫描模型( mixed‐scanning model ) ,它在试图保留广博理性模型和渐进主义 模型各自的优势并弥补其缺陷这一点上,与德 洛尔的模型所抱初衷是相同的。
混合扫描则因运用了两种摄像机阐述其基 本内容:第一种是多角度摄像机,它能观察全 部空间,只是观察不了细节;第二种摄像机对 空间做深入、细微的观察,但不观察已为多角 度摄像机所观察的地区。
第二,有助于研究者简化和澄清关于政治和公共 政策的思考;有助于界定政策问题中的重要方 面以及通过提出哪些问题重要、哪些不重要, “更好地引导我们理解公共政策” ;有助于 解释公共政策。

政策过程概念框架重构下的政策评价维度识别与应用

政策过程概念框架重构下的政策评价维度识别与应用

[ 作者简介 ] 杨大楷 , 男, 上海财经 大学公共经 济与管理 学院教授 、 博 士生导 师, 研 究方向为 国民经济 学、 中小企业技 术创新政 策; 刘曦腾 , 男, 上海财经 大学公共经济与 管理 学院博 士生 , 研 究方 向为投 资学、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 策。
① 李志军 : 《 重 大公共政策评估 : 理论 、 方 法与实践 》 , 北京 : 中国发展 出版社 , 2 0 1 3 年版 , 第1 7 7页。
( 三) 评 价覆盖 面较 为局 限
从评价类型来看 , 我国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项 目评估制度, 但政策评价制度尚未建立 , 尤其是 规制类策的评价工作开展更是乏善可陈。欧盟 的法律规定所有规制类的立法议案 、 建议等 , 都应该提 供规制影响评价报告。从评价环节来看 , 绩效评估一直是我国政府部门重点课题类型, 政策设计环节的
9 0
政 策过 程概念框架重构下 的政 策评 价维度识别 与应用
具, 又或者通过说明客观资源的不足 , 以要求获取更多的政策资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决策者仅 仅将政策评价的功能定位于交差 、 应付 , 以及强化个人偏好 的工具 , 缺乏对评价功能的科学认识 从 而轻

视 评价 工作 本身 , 更 没有 从评 价 报告 中 吸取经 验 和教 训 。只 有 当政 策 执 行过 程 中出 现重 大 偏 差 或者 造 成 恶劣 社会 影 响时 , 才 清楚地 认识 到政 策 评价 分析 、 预 测政 策过 程 的重 要功 能 。 ( 二) 多 种评 价要 素 发展滞 后
释各个领域的具体政策问题 , 而针对元政策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基于政策过程概念框架 的重构 , 解析 政策 由生到死的“ 生命过程” , 探讨政策 的本质及运行机理, 并将政策过程不 同环节的科学性抽象 为评

政策网络理论及其对我匡政策过程的启示

政策网络理论及其对我匡政策过程的启示

40
中共浙江 省委党校学报 2 1 0 2年第 2期
的运作机制。因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政策网络作为政策治理 的新 范 式, 日益 引起 了政 策理 论与 实 践者 的关 注 与重 视 。
( ) 传 统控 制模 式 与 多元 行 动 者 模 式 的 一 二 对 种 变革
民社会所构成的精神 内核也得 以迅速发育, 开始强 调 和倡导 公 民个人 或公 民社 会 组 织 , 以多 种 方式 积 极参 与社 会公 共生 活 , 并进 而形 成 了包括 志愿 精神 、 人本精神 、 法治精神、 自治精神的公民文化。在此背 景下 , 快速发展 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快捷与方便 , 无 所不包 的网络渠道与沟通机制 , 无论对社会公众的 生活方式还是对政府的社会治理方式都带来 了颠覆
性 的影 响 。如此 , 政 府 的政 策 治 理 思路 与模 式 的 对 理 解 与认识 也必 须做 适应 性 的调 整 。 虽 然政 策 网络 的概 念和 在政 策过 程 中的适用 性
作为一种理论分析框架 , 政策 网络理论是对传 统控制模式与多元行动者模式的一种变革。 现代 ①
国家出现后 , 传统的公共治理模式大致经历 了传统 控 制模 式 与多元 行 动者模 式 两种 形 态 。采用 传统 控
财 经学 院行 政管 理专 业硕士研究生 。本文是杭州市社科规划重点项 目“ 于政策 网络 理论视 角促进 我 国社 会阶层关 系和谐 基
的公共 政策研究 ” A1Z 0 ) ( 0 F5 。

4 . 1
Ma n B ad M  ̄t, . e s . oc ew rsE pr a vdn ea dT ert a C niea os M] Weti B udrC 19 . . i t , .n a z R ( d ) P l yN tok : m icl iec n hoe cl os rt n [ . s c ole, O,9 1P i i E i d i v w,

政策网络论文:政策网络模式研究的现状及分析

政策网络论文:政策网络模式研究的现状及分析

政策网络论文:政策网络模式研究的现状及分析摘要:政策网络模式作为当代公共政策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对其已有多年的研究,在中国也已被不断地引介和论证。

美欧学者关于政策网络模式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大学派,聚焦于五个方面。

政策网络已经成为解释政策过程复杂关系的一种有益路径,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政策网络;模式;辨识;公共政策理论所谓政策网络(policy networks),是指一群互赖行动者之间建立的某种稳定的社会关系形态,旨在促成政策问题或方案的形成与解决。

而政策网络模式则是基于政策网络的现实,抽离出政策网络中参与者相互依赖、互动、自组织等特质,进而转化为一种分析政策现实的有效路径。

政策网络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模式被引入公共政策领域,肇始于美国,经过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学者的不懈研究,流行于整个欧洲,乃至我国。

政策网络正逐步成为公共政策学界的主流话语之一,它将公共政策过程视为多元利益群体复杂的互动博弈过程,弥补了基于国家与社会分野的宏观分析和基于组织与个体理性的微观分析的裂痕。

一、美欧学者对于政策网络模式研究的派别划分美欧学者对于政策网络模式的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零星研究,到九十年代中期的锋芒展露,再到现今的百家争鸣,可以说已从“乱序”转为“有序”,但“分流”尚未“合流”。

关于政策网络模式的研究,中国学者大多认可“三大学派”之划分:1. 美国学派。

美国学者多把政策网络模式定位于微观层次。

政策网络近似于被认为是诸如“次级政府”(subgovernment)的概念。

政策网络模式秉承多元主义、利益集团理论等美国主流学者研究的传统,强调微观层次的不同机构之间的人际关系互动而非组织结构关系的互动。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赫克洛(h. heclo)最早运用议题网络(issue network)的概念与美国政治领域的“铁三角”(iron triangle)进行比较,并认为议题网络的概念更真实,更能反映现实政策过程中的互动、博弈与纷杂;本森(j. k. benson)认为由于行政与利益团体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因此网络可以实现资源交换与共同的政策偏好;麦克弗兰德(a. mcfarland)认为在政策领域中,关系人或团体在其中持续互动形成议题网络,这些参与者包含国会议员、利益团体、行政官僚、专家学者与媒体,其成员可以自由进出。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教案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教案
• ⑴公共行政部门与私人产业部门均呈现功能 专业分化的情形;
• ⑵专业化组织与政策制定机构普遍出现; • ⑶互动关系频繁与密切。
• 罗茨IGR模型与威克与怀特GIR模型的主要不同 处,在于前者强调将政策网络研究焦点置于 政府部门层次(sectoral level),分析政策领域 中个别行动者的利益如何汇集为团体利益; 而后者认为将研究焦点置于部门层次时,涉 入的行动者过多,造成分析时的困扰,因而 将分析层次置于政策次级部门,并集中在网 络间人际互动关系的讨论。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政策网络(Policy Network)概念在公共政策 或政治科学领域的出现与应用,其产生的现 实原因是现代国家机关(State)推行公共政策 时,越来越不易通过相关部门动员到所有必 要的政策资源,往往必须依赖政策利益相关 者的合作,结合与动员原本分散的社会资源, 以期能在和谐的集体行动过程解决政策问题, 而政策网络正是这种稳定与持续关系所形成 的互动型态。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
政策网络理论概述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在西方的政治学和政府的研究中,有两种方法为我 们所熟悉。一是通过分析权利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 分配,明确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边界,这属于一种宏观 的结构研究方法,其方法论基础为整体主义;
• 二是通过分析个人和单个组织在政治过程中的功能 和行为机制,这是一种微观的研究方法,其基本的理 论依据是理性选择,个人主义是其主要的方法论基础 。
• 2.本森(J. K. Benson)以政府间关系概念界定政策网 络,他认为因为资源的互赖而使行政与利益结构形 成一体,以确保共同的政策偏好被满足,并排除其 它异议团体。
3.麦克法兰(A. McFarland)认为议题网络是在政 策领域中,与该政策有利害关系的团体或个 人形成的持续沟通网络,参与者包括行政官 僚、国会议员、游说团体、学者专家与大众 传播业者,并指出议题网络不同于铁三角关 系,其是开放途径且有多元参与者。

政策网络理论:中国外资政策研究的新思路

政策网络理论:中国外资政策研究的新思路

文运 用政 策 网络 理论 . 从 更加 系统 和动 态的 角度研 究我 国外 资政 策的 变迁过程 , 将 宏观 的制度描 述 和微观 的行 为分析 整合 在一起 , 深入 分析 政 策 网络 结构 、 政策 网络 关 系、 政 策 网络权 力及 利益格 局 、 政 策 网络 的环境和 政 策 网络 的制 度性 因素 。这些 因素共 同推 动 着外 资政 策 的 变迁。


理 论基础
所建构变量系统的复杂性( 陈潭 , 2 0 0 4 ) 。
2 . 政 策 网络的研 究 。 政策 网络理 论于 2 0世 纪 8 O
1 . 政 策变 迁 的研 究 。政策 变 迁 主要 是指 对 现行 政策 所发 生 的变革 活动 。 其本 身所 隐含 的意义 即不论 受 到外 在条件 或 内在 因素 的影 响 , 很 少有 政策 一直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文 系中国博士后基金 面上项 目“ 基于跨 国公 司对华投 资的政府治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 究” ( 项 目编号 : 2 0 1 2 M 5 2 0 8 3 4 ) 、 教 育部社会科 学规划项 目“ 跨 国公 司对 中国外资政策的影响研究——政 策过程 的视 角” ( 项 目编 号 : 1 1 Y J C 8 1 0 0 2 8 ) 、 天 津市科技发展 战略研 究计划项 目《 天津市科技型 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 支持政策研究》 ( 项 目编号 : 1 2 Z L Z L Z F 0 2 8 0 0 )  ̄ 中间研 究成果之一。
关 键 词: 外资政策 政策 网络
中图分 类 号 :F 1 2 0
政策变迁
利益博弈
文 章编 号 :1 0 0 9 — 2 3 8 2 ( 2 0 1 3 ) 0 1 0 — 0 0 3 0 — 0 5 在 逻辑 。 同时也说 明公共 政策 变迁 的 自变量 和因变 量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政策网络(PolicyNetwork或Policy Community) 理论的产生,就是基于以上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裂痕和紧张 关系。政策网络理论的最初发展,就是试图填补宏观和微观 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空间。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 一些美国学者强调研究在政府、官僚机构和利益团体中个 人之间的常规化的联系。
罗茨(R.A.W. Rhodes)的政策网络 分类模型
网络型态 政策社群/地域社群 网络特性 (1) (2) (3) (4) (1) (2) (3) (4) (5) 关系稳定 严格限制参与者的数目 参与者之间水平地相互依赖 有限程度的垂直连结 关系稳定 严格限制参与者的数目 参与者之间水平地相互依赖 有限程度的垂直连结 提供专业人员利益
㈡英国学者的观点
• 2.罗茨(R. A. W. Rhodes)认为自1980年以来英国政治出现一 种新的治理结构,即在各个政策领域出现由多元组织组成相互关联的 网络。他根据权力依赖观点,将政策网络定义为各个组织(包括国家 机关相关行政部门)基于权威、资金、正当性、信息、人员、技术、 设备等资源依赖基础,结合成一种联盟或利益共同体。其内部运作过 程是一种资源交换的过程,如同博弈(game),其特征包括:(1)国家 机关治理的范围更为广泛,以及公、私与民间志愿部门三者之间相互 依赖;(2)由于网络成员之间资源交换的协议与达成共同目标的共识, 促使内部成员持续互动与合作;(3)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动基础,建立 在相互信任与遵守协议的游戏规则上;(4)政策网络是一种自我规范 的组织,相当程度地独立于国家机关之外,但国家机关仍能某种程度 地加以主导。因此,罗茨将网络分析层次着重在政策部门,而不是政 策次级部门。此外,罗茨并以政策网络概念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 的政府间关系(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以下简称IGR 模型),认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出多元竞争与复杂的博弈形式。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较分析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较分析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较分析
陈云;黄意夏;郭嘉宁
【期刊名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5)5
【摘要】各地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颁布为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构建“政策工具—服务保障—政策目标—政策成效”四维分析框架,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西安、成都七地为样本城市,借助NVivo软件对七地2010—2020年间出台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并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在政策工具、服务保障及政策目标视角下,七地人才政策发展态势各异;在政策成效方面,广深两地在人才引、培上成效显著;广深汉蓉在人才用、评、激上成效显著。

【总页数】8页(P88-95)
【作者】陈云;黄意夏;郭嘉宁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62
【相关文献】
1.江苏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较研究
2.我国区域创新人才政策对比研究——基于政策工具和“系统失灵”视角的内容分析
3.科技创新人才区域性需求趋势研究\r——对四川、陕西、上海的预测与比较分析
4.区域科技人才政策比较及实
施效果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视角5.区域科技人才政策比较及实施效果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五章 政策过程的概念框架

第五章 政策过程的概念框架

●拉斯韦尔在《政策科学》(1951)、《决策过程》(1956) 和《政策科学展望》(1971)等著作尤其是在《决策过程》这一 论著中,他将决策过程划分为情报、建议、规定、行使、应用、 终结和评价七个阶段。这是政策科学中关于政策过程的阶段划分 的起源。
●拉斯韦尔在耶鲁大学的学生布鲁尔发表了一篇题为“政策
二、阶段途径的成就与局限性 阶段途径的主要成就表现在: 一是简化了复杂的政策过程,将涉及众多因素和活动的 政策过程分解成若干阶段或环节,并对每一阶段加以解剖和 分析,这是了解政策过程的实质的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是它带来了众多的关于政策过程各阶段研究的成果, 加深了人们对政策过程的认识,丰富了政策科学的理论。特 别是20世纪70、80年代,它引发了对政策议程、政策执行、 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的深入研究,产生出一批有影响的论著。
3.阶段途径带有一种偏见,它所注重的是一种立法上的、 自上而下的过程,其焦点集中在重大法规的通过与执行,而 忽视在特定的政策领域内有无数的政策与法规的执行与评估 的相互作用。
4.这种途径往往持有唯一或单一的政策周期的假定,把 政策过程的循环反复和长期性及复杂性过分简单化了。
萨巴蒂尔等人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阶段启发法已经失去 其生命力和有效性,即它已经过时,必须建立起更好的理论 框架来取而代之。
三、政策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
参考国外学者的看法,结合我国政策实践的情况,我们将政策 系统的运行看作是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 和政策终结等环节所组成的过程,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政策周期。
1. 政策制定——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的出台的一系列的功 能活动过程,包括建立议程、界定问题、设计方案、预测结果、比 较和抉择方案以及方案的合法化等环节。
三、对阶段途径的批评

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十年发展与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优化思路

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十年发展与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优化思路

*通信作者资助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NSFC 720254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L 2124033)修改稿收到日期:2022年4月30日引用格式:陈凯华, 郭锐, 裴瑞敏. 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十年发展与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优化思路.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5): 613-621.Chen K H, Guo R, Pei R M. Ten-year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policies and optimizing approach for sci-tech self-relianceand self-improvement.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37(5): 613-621. (in Chinese)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十年发展与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优化思路陈凯华1,2 郭 锐1*裴瑞敏2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9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北京 100190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不断优化,已形成多层纵横联动的政策体系。

科技人才教育与培养政策不断完备,使用与发展政策逐步改善,评价与激励政策更加丰富,有效保障了我国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不过,现有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仍存在系统性不足、精准性不高、联动性不强,以及对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以下简称“青基人才”)支持不够等问题,无法充分满足新时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下对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的迫切需求。

在新形势下,要夯实科技人才建设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未来的科技人才政策需强化自主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与聚焦产业需求,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基础研究人才政策、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发展政策落地;深化科教融合,推进面向科技发展需求的科技人才教育、培养和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遵循科研活动规律的研究生教育制度;系统思考优化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体系,推进科技人才生活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多部门协同推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人才机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公共政策政策网络

公共政策政策网络

3、倾向从国家自主性的角度来界定。 、倾向从国家自主性的角度来界定。 • 史密斯(M. Smith) 认为, 当利益团体与 政府交换信息并认可团体在政策领域 中的利益时, 政策网络就产生了。不过, 这种政策网络是政府允许更多利益团 体参与政策过程的一种协商机制, 是政 府借以扩张其社会基础结构权力的工 具。
与卡岑施泰因同出一辙学者基克特kickertkoppenjan认为政策网络指相互依赖行动者之间某种程度上稳定的社会关系类beson将政策网络定一群或复杂的组织因资源依赖而彼此结盟又因资源依赖结构的中断而相互区别
政策网络理论
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雷景创
一、政策网络理论的兴起
(1)主观上:20世纪70年代,正当社会学、经济学中的网络理论研究如火如荼 进行时候,欧美政治学者也开始接受网 络思想。 (2)客观上: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 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日趋复杂,现 代国家决策范围不断国大,无法单独依 靠官僚体制解决这些复杂的公共事务。
谢谢! 谢谢!
•请多多指教 请多多指教
4、 倾向从治理的视角来界定。 、 倾向从治理的视角来界定。
• 有些学者认为, .. 政策网络是一种不同行动 者之间相对稳定的、非科层的与相互依赖的 关系。这些行动者在资源交换过程中通过协 商途径实现所共享的政策利益, 以回应市场 与政府失灵。 • 还有学者认为, 政策网络是由一群具有自主 性, 且彼此之间有共同利益的相互依赖行动 者所组成的关系。当政府失灵或市场失灵时, 这种具有平等、协调与自我统合的政策网络 就成为一种公共治理模式。
二、政策网络的概念
1、倾向从政策主体或主体关系视角来定义。 、倾向从政策主体或主体关系视角来定义。 卡岑施泰因( Katzenstein) 认为: 政策网 络就是公私行动者之间的一种关系模式。 与卡岑施泰因同出一辙, 学者基克特 ( Kickert ) 、克利金(Kli j n) 和科彭扬 ( Koppenjan) 认为, 政策网络指相互依赖行 动者之间某种程度上稳定的社会关系类 型, 在其基础上形成政策问题与政策方案。

重新建构政策过程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 郭巍青 涂锋

重新建构政策过程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 郭巍青 涂锋

重新建构政策过程: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郭巍青 涂锋摘 要:在公共政策的过程分析中,传统的政策过程理论注重阶段性的周期分析,强调议程、决策和执行间的单向线性关系。

另一种较新的理论框架是政策网络理论。

在这一理论看来,政策参与主体通过互动模式形成更为复杂的政策过程。

在当代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大量涌现的复合的跨部门议程凸显出政策网络理论的意义。

在容纳利益相关群体、形成互动规则和组织战略合作方面,这一理论框架具有独特的优势。

英国政府的“邻里振兴计划”证明了政策网络理论的应用性。

在应对“社会排斥”这一复杂社会问题上,政策网络策略使得政府的“导航”作用得以真正实现。

关键词: 政策过程; 政策网络路径; 跨部门议程; “导航”政府“政策网络”(policy networks)是一个新兴概念,意指在政策过程中,作为政策参与者的多个组织或个人形成一种网络状结构。

同时,它也是一种新的研究面向,即“政策网络路径”( policy networks approach, PNA) 。

过去二十多年中,政策网络发展成为政策分析领域中的核心范式之一。

政策网络理论富有成效地回应了实际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变化,并从新的视角重新回答了一些基本问题,例如“谁决策”或“谁在制定政策”。

一、政策过程的图景转换公共政策研究的学科目标,是建立和运用某种理论框架,以辨识和理解政策过程。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占主流地位的理论框架是“阶段模型”。

它将政策过程解释为一种依次向前进展的、动态性的认识流程。

它设想,人们首先发现了某些问题,然后产生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经过择优比较后采用的方案即为政策,政策将被执行,其效果需要评估,等等。

这一“图景”经过“概念化”提炼之后,就成为政策过程中的若干(较一致的看法是五个)阶段,分别为议程设置、方案拟议、政策决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

“阶段模型”对公共政策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它提供了适用的分类框架,使得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得以整合并获得理论表述。

公共政策课程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公共政策课程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策 科 学 》 , 中 国 径;(3)团体途径;(4)精 造性思维方法;(4)政策价值观及其分析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 英途径;(5)制度途径
方法
1998年版
郭 巍 青 《 现 代 公 决策模型:(1)理性决策; 定性分析:(1)情景分析法;(2)合议
共 政 策 分 析 》 , (2)渐进决策;(3)精英决 分析法;(3)德尔斐;(4)博弈分析法;
表2 组织(制度)分析模型要点表
要素
主要内容
补充
研究范围
政府机构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关系,陈振明:突出制度安排 公共政策的采纳、执行和实施,都 及机构设置与公共政策 必须依靠政府机构来进行,政府赋 之间的关系 予公共政策以合法性、普遍性和强 制性(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 策》的观点)
旧 制 度 主 从正式制度与成文规则角度探讨制 宁骚分为历史制度主义、
换言之,就是在领导集体内部充分发扬民主,可以就 各种政策问题、政策方案,各抒已见,展开讨论,甚 至是争论。在此基础上就各种政策方案进行表决,实 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最终以多数人的意见为 意见,允许少数人保留个人意见,但在行动上必须服 从集体的决定。
集体决策模型的优点是有利于克服“权力过分集中” 和“一个人说了算”的独断专横弊病,实现在领导集 体内部集思广益,但并没有改变人民大众远离决策过 程的问题。
(3)德尔斐;(4)主观概率预测;(5)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理论模型:(1)渐进主义决 超觉理性
1997年版
策;(2)综合决策;(3)团 定量分析:(1)预测;(2)经济效益;
体决策;(4)精英决策;(5)(3)回归;(4)投入产出;(5)模糊
政治系统决策
陈 振 明 主 编 《 政 (1)系统途径;(2)过程途 (1)系统分析;(2)定量分析;(3)创

论政策网络的价值维度

论政策网络的价值维度

理全新模式 的期待 , 对社会 资本积 累和转化 的思考和成 熟、 强大的公 民社会 的吁 求。 关键词 : 政策 网络 ; 中心治理 ; 多 社会 资本 中图分类号 : 9 9 C 3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0 9 4 5 (0 90 -0 0 -0 1 0 - 4 8 2 0 )5 1 7 3
们 也 持 不 同观 点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
20 年第 5 ( 1卷 09 期 第 l
总第 4 期 ) 7
近似 5 年代结构功能主义所具有的那种思想魅力”“ o , 人们可把网
络分析想象成这么—种形式的知识 : 这种形 式的知识将复杂的社 会整体分解成一连串相互之间有联系或无联系的互不相干的基础
同体”的概念, 认为政策制定是公职人员与生产者交互作用 的过 程, 是政府与不同的团体形成 的持续 的、 闭的运转过程 , 封 并且把
② 查 尔斯 ・兰博在《 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进展 》 一文中认 为政策网 络是一种“ 混乱的方法”“ ,除了描述, 它并不能帮助我们在理论发展 中走得 更远。在实践维度 , 网络的民主化和代表性也受到越来越 多的质疑 , J J 政策 认 为政策网 络本身是一个不透明、 以渗透的封 闭的 系统, 以对 网络的 难 难 各部分进行监督 , 保证广泛性和民主性 。对政策 网络的结构性解读 , 学者
社会单位”[ 。] 3
化96 96  ̄ 废弃元叙事” 等追求差异 的政治思 潮相呼应 。因此 ,多中 “ 心治理” 是由社会 中的 多元 而相互 独立的行动 主体 为了实现 一 定的 目标相互合作 , 相互博弈 , 形成多样化的公共事务管理制度 或组织模式 。多 中心治理即意味着存在大量 自治的秩序与力 量

公共政策研究前沿

公共政策研究前沿

公共政策研究前沿课程名称:公共政策研究前沿,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现代公共政策理论、现代公共政策过程、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研究现代公共政策前沿问题。

提高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政策制定、政策分析和政策评估能力~培养从事政策制定、政策分析、政策评估与政策研究的职业素养。

,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讲绪论一、公共政策的含义与研究对象二、公共政策发展的历史三、公共政策的特点与功能四、公共政策的类型第二讲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一、市场失灵二、政府干预三、公共政策的边界四、公共政策的角色定位第三讲公共政策的制定一、政策问题二、政策议程三、政策方案四、政策合法化五、我国公共决策体制的创新第四讲公共政策执行一、政策执行概述二、政策执行过程与工具三、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四、政策执行的创造性问题五、我国政策执行中的阻滞问题及防治对策第五讲公共政策评估一、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与功能二、公共政策评估要素三、公共政策评估步骤与方法四、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分析五、、国外公共政策评估及其借鉴第六讲公共政策监控与终结一、公共政策监控系统二、公共政策监控过程三、公共政策的调整四、公共政策的终结1第七讲公共政策的利益分析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二、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三、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目标四、公共政策的利益分析框架第八讲公共政策分析流程一、政策目标二、政策路径三、政策策略四、政策技术五、政策工具第九讲政策网络路径:后现代政策分析的新范式一、政策网络的兴起与含义二、政策网络路径分析框架的构建三、政策网络路径对传统政策分析的超越四、政策网络路径的意义与启示第十讲中国公共政策创新一、公共决策创新的含义二、影响公共政策创新的因素三、中国公共政策创新的精英理论四、中国公共政策创新的类型五、中国公共政策创新的机制主要参考书目1([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理解公共政策_政策网络_的途径_胡伟

理解公共政策_政策网络_的途径_胡伟

2006年第4期第14卷(总50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 RNAL OF S J TU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4,2006Vol.14SUM ,No.50收稿日期:2006206216作者简介:胡 伟(1964-),男,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理解公共政策:“政策网络”的途径胡 伟,石 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 摘 要:“政策网络”突破了传统政策分析范式,形成了新的理论和方法,逐渐成为政治学和政策分析领域的主流话语和研究途径。

政策网络是政策过程中相互依赖的国家与社会行动者之间不同互动关系模式的总称,网络结构是这一理论的研究假设并成为政策网络的基本分析单位,由关系模式所形成的网络类型则是政策网络的主要分析内容。

尽管政策网络理论并非无懈可击,但它所形成的中观分析途径对于理解公共政策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策网络;公共政策分析;国家与社会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95(2006)0420017208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美国以及欧洲其它国家,“政策网络”(Policy Network )逐渐成为政治学和政策分析领域的主流话语和研究范式。

[1](P2)在当代政治学和政策研究中,有两种广为使用的基本方法:一是通过分析权力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分配,明确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边界,这属于一种宏观的结构研究方法,其方法论基础为整体主义;二是分析个人和单个组织在政治过程中的功能和行为机制,这是一种微观的研究方法,其基本的理论依据是理性选择,个人主义是其主要的方法论基础。

这两种方法偏重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某个侧面,很难在这两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而政策网络理论的产生,就是试图填补宏观和微观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空间,弥合两种研究方法之间的裂痕和紧张关系。

政策网络理论

政策网络理论

政策网络理论t 政策网络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新兴学科,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公共政策的作用过程,把政策网络分为初级政策网络和高级政策网络两个层次。

初级政策网络是指各种行动主体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完成某项政策目标的有机组织;高级政策网络是指由行动主体在价值层面上达成共识,并通过实践活动构建起来的、以完成各种社会目标为核心的政策网络。

该理论对社会政策的效率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分析为什么同样的政策方案得到不同结果?以及这些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政策网络理论研究认为可以通过改变组织结构和增强政策网络连接度来影响政策的执行和效果。

政策网络理论认为: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需要而制定的政策,都必须通过政策网络才能得以顺利地贯彻落实。

各级政府在履行其职能时,都需要借助于网络的力量,使之与各个相关主体的地位、作用、目标及权限相匹配,以保证政策工作的顺利开展。

政策网络理论对社会政策的效率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将影响人们对各种社会政策进行选择的视角由“以行政分工为基础的公共部门”转向“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的社会问题解决组织”,使政策的产生者从“目标设置型”转向“过程管理型”,通过设计合适的网络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最终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

政策网络理论认为:为了避免传统政策工作中所遇到的单向线性政策循环,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应当包含三个阶段:一是通过政策网络确立政策目标;二是通过政策网络协调相关部门和主体,使政策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三是通过政策网络充分考虑和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对政策目标的实现进行评估。

2、政策网络理论对社会政策的效率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政策网络的构建可以改善政策环境,拓宽信息渠道,减少官僚体系,节约监督成本,加快政策速度,提高决策的准确性,进而提高政策效率。

t 在网络的空间里,通过共同的价值取向,各类主体对政策目标和实现途径取得一致性,使政策朝着整体预期的方向发展。

所以,各类群体都积极参与到政策网络的构建中来,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网络外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新建构政策过程: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郭巍青 涂锋摘 要:在公共政策的过程分析中,传统的政策过程理论注重阶段性的周期分析,强调议程、决策和执行间的单向线性关系。

另一种较新的理论框架是政策网络理论。

在这一理论看来,政策参与主体通过互动模式形成更为复杂的政策过程。

在当代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大量涌现的复合的跨部门议程凸显出政策网络理论的意义。

在容纳利益相关群体、形成互动规则和组织战略合作方面,这一理论框架具有独特的优势。

英国政府的“邻里振兴计划”证明了政策网络理论的应用性。

在应对“社会排斥”这一复杂社会问题上,政策网络策略使得政府的“导航”作用得以真正实现。

关键词: 政策过程; 政策网络路径; 跨部门议程; “导航”政府“政策网络”(policy networks)是一个新兴概念,意指在政策过程中,作为政策参与者的多个组织或个人形成一种网络状结构。

同时,它也是一种新的研究面向,即“政策网络路径”( policy networks approach, PNA) 。

过去二十多年中,政策网络发展成为政策分析领域中的核心范式之一。

政策网络理论富有成效地回应了实际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变化,并从新的视角重新回答了一些基本问题,例如“谁决策”或“谁在制定政策”。

一、政策过程的图景转换公共政策研究的学科目标,是建立和运用某种理论框架,以辨识和理解政策过程。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占主流地位的理论框架是“阶段模型”。

它将政策过程解释为一种依次向前进展的、动态性的认识流程。

它设想,人们首先发现了某些问题,然后产生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经过择优比较后采用的方案即为政策,政策将被执行,其效果需要评估,等等。

这一“图景”经过“概念化”提炼之后,就成为政策过程中的若干(较一致的看法是五个)阶段,分别为议程设置、方案拟议、政策决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

“阶段模型”对公共政策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它提供了适用的分类框架,使得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得以整合并获得理论表述。

其次,它促进了分支研究领域的出现和繁荣,原来笼统的政策研究被细分为政策议程研究、政策执行研究、政策评估研究等等,从而推动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和知识增长。

再次,深入而细分的知识有助于政策实践者发展出各种“专长”,例如构建议题的策略、有效执行的方法等等。

但是,最近二十年来,全球范围发生的深刻变化,挑战了关于政策过程的传统理解。

这一传统理解,是指构成西方代议民主制的若干基本假定,主要包括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二分、政治与行政的二分以及“全整理性”( comp rehensive rationalism)的认识论。

“公/私二分”的假定为政策过程提供一种基本背景,其主要特征是,政府(公共机构)是清晰明确的决策中心,政策制定因此也就是政府的内部事务;权利诉求(私人领域)则通过法律保障的途径,例如选举和问责程序等向政府输入,但公众并不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更不介入政策执行。

“政治/行政二分”的视角则强调政治领导层决定政策、行政机构执行政策这样一种清晰的分工和组织流程。

“全整理性”的认识论相信,存在清晰的问题,存在对问题的充分知识,因此能控制乃至改变与问题相关的各种环境变量。

许多学者相信,上述政策过程的图景,已然过于简单化而不符合现实。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一系列“政治现实的转型”已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因此,政策过程也随之发生大量变化,这包括:——组织化社会( the organized society)的兴起,或者说,社会以各种集体性组织为基础;——在复杂精致的政治体系中出现了政策制定的部门化趋势;——相互竞争的利益被日益动员起来,导致决策的负荷过重;——国家政策制定的范围不断扩大,竞选越来越具有的“拍卖”性质迫使各政党做出能解决问题的姿态;——分权或国家的碎片化,国家的目标所剩无几,更多的是部门利益的集合;——公私界限模糊化,政策制定日益在公权机构与作为客户的利益集团之间共同完成。

导致以上种种变化的原因,按照哈德森和罗维看法,在于更大范围上的结构变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化。

全球化意味着,使许多制度安排得以稳定维系的最重要的基础结构,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变动。

这主要包括:资本的全球流动、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工作世界的变化、政治经济层面即国家与市场关系的变化。

简单来说,我们当今生活的这个世界,即资本的世界、技术的世界、工作的世界以及观念的世界都在剧烈变动。

相应地,国家的治理结构也要变动。

类似的“变化论述”在西方的社会科学文献中不胜枚举。

它对于政策过程的影响,则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量的行动者(包括原来定义为仅仅负责执行的行政机构)以多种方式更直接地介入政策制定,从而模糊了决策与非决策、决策与执行之间原有的界限。

第二,全球化导致新型政策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的基本特征就是跨层次、跨边界以及跨部门。

第三,围绕这些问题形成了复杂的多边利益互动,构成公共生活中的“议题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试图解决问题的政策努力(即政策过程)超越了常规行政范畴,成为充满利益博弈的“新政治”。

第四,新行动者、新问题以及新的知识和信息的大量涌现,造成既有政府决策体制负荷过重,内部协调成本急剧升高,对环境反映迟缓。

常规的决策与执行能力均受到极大挑战,失去对政策议题的主导能力。

换句话说,在这样的巨大结构变动中,政策过程正在“网络化”。

它已经不能维持单一中心决策,自上而下执行这样的传统模式,也不必然按照议程建立、方案拟议、然后决策和执行这样的线性进程来展开。

毋宁说,它现在要变成多元、多维、多层的网络状结构,其中充满了复杂的策略互动。

相应地,对政策过程的学术研究也需要通过“重新概念化”而回应现实中的变化。

因此,如本文开头所强调的,“政策网络”概念和“政策网络路径”脱颖而出,逐渐成为政策分析领域中的核心范式。

政策网络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领域,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组织研究”(organizational studies) 、经济学中关于通过网络以降低交易费用的研究,及以社会理论家卡斯特为主要代表的“网络社会”研究①;二是政治学和公共政策的研究,涉及“多元主义”和“法团主义”两种基本范式,借助于政策网络理论,研究者试图克服传统模型对于多元参与主体的忽视,发展一个针对复杂政策过程的新分析框架。

二、政策网络理论的发展(一)政策网络的定义汉夫是最早主张将“网络”概念引入政策分析的学者之一。

他说,“网络”一词揭示了一个事实,即“政策制定包含数量巨大的公共与私人行动者,他们来自政府与社会的各个功能领域和不同层面”。

在此之后,贝松试图更为精确地描述政策网络。

在他的定义中,政策网络是“由于资源依赖而相互连接的组织集群( a cluster or comp lex of organizations) ,并在资源依赖结构的尽头与其他的组织集群区别开来”。

英国学者罗茨是最为重要的政策网络学者之一,他认为贝松的定义富有创意。

他以贝松的定义为基础,提出政策网络具有以下四个特征④: (1)相互依赖:网络的存在,是因为各个行动者必须相互依赖才能达到其目标; (2)资源交换:网络的组成部分之间,有常规的交往; (3)博弈互动:在特定的博弈规则的约束范围内,网络的各个组成者以竞争性的策略寻求自身目的;(4)网络自治:网络是自组织的,无论内部或外部都没有至上权威,虽然某一方可能相对强大。

罗茨将这四点作为他的“罗茨模型”( the RhodesModel)的四项核心假设,试图以此引导出新的研究。

理解这个模型,需注意两个基本要点:其一,相互依赖也好,资源交换也好,都意味着新型的权力格局;其二,博弈互动表明新的行为策略,也意味着各方均在寻求建立新规则。

这对应着政策网络研究的两个方向,即以英国学者为主的权力关系研究和以荷兰学者为主的博弈策略研究,其研究成果均富有新意并值得关注。

(二)英国的政策网络研究在宽泛的意义上说,美国学者对“次政府”( sub2government)中的权力分析也可以被看作是政策网络研究。

但罗茨坚持认为,政策网络研究在英国政治学文献中有其独立传统。

为免枝蔓过多,这里主要介绍英国的研究。

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政府间关系”分析。

罗茨强调,所谓政策网络主要存在于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层面上,并与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发生复杂关联。

其原因在于近代英国“新政治”的特点。

作为代议民主制的母国,英国的政治决策模式一度是教科书上的经典。

简单来说,议会选举产生多数党,多数党领袖领导一个执政团队,构成核心决策圈。

在中央集权、单一制、科层制的政府架构中,核心层负责决策,中央政府各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服从决策并负责执行。

在这种模式下,部门之间的关系由中央核心决策层来协调,横向意义上的政府间关系不甚重要。

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由于意识形态老化和选民的政治冷漠,政党的支配能力下降了。

由于社会问题复杂多变,瞬间涌现,核心决策机构不堪重负。

由于长期福利制度下政府机构膨胀,政府各部门与其管治和服务对象间日益关系密切,形成大大小小的专业集团与利益山头。

他们拥有专业利益以及解决问题的“地方性知识”。

一言以蔽之,原来单一政府内自上而下的权力支配关系,现在被多个政府(部门)的权力互动关系“拉平”。

举例来说,医疗部门、医疗专业团体、各种半政府、非政府或私营的医疗服务机构、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以及所有关心医疗问题的团体,构成复杂的“组织集群”,他们以网络方式形成互动。

这个组织集群,又与其他相关的组织集群,例如社会保障领域的集群,再发生网络式的相互作用。

无论哪一个政党上台,医疗政策制定都将受到这些集群的制约,而核心决策圈无法简单地命令相关“网络”去执行什么政策。

(2)政策网络分类。

主要从英国经验出发,马奇与罗茨将政策网络分为五种类型 ,分别是:政策社群(policy community) 、专业网络(p rofessional network) 、政府间网络( intergovernmental network) 、供应网络(p roducer network) 、议题网络( issue network) 。

这些网络类型,以稳定与否以及成员资格门槛的高低为区分,依次排成一个连续集。

其中,政策社群在一端,具有组织稳定、资格限制严格、内部有纵向的权力等级关系等特征。

议题网络则处于另一端,它的特征是成员资格开放、组织不稳定、纵向的权力等级和权力支配很少。

(3)中观层次分析。

罗茨把政策网络分析看作是一种中观层次分析(meso2level analysis) ,并认为,宏观层面(全球化)的变化压力,经由中观层面的政策网络,才带来微观层面上的实际影响。

按照这个设想,在详细考察英国自撒切尔政府以来的政策变化后,一项重要发现是,同样面对全球化等宏观结构变化的压力,不同的领域和部门,其政策变化的速率和程度并不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