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切诊-脉诊)-精品文档
中医诊断四诊
《中医诊断学》 ——舌诊
•望舌苔
白苔 风热表证:心火亢盛
花剥苔 胃气阴两伤
霉腐苔 胃脘腐败, 津液化为浊腐上泛
《中医诊断学》 ——望诊
【望鼻】极易被忽视
酒渣鼻
中医多为血热、胃火而致; 西医是属于敏感过敏体质,由于饮食、环境等刺激,导致皮脂 分泌旺盛,引起病菌感染。 中国学者近来发现,此病与胃中幽门螺旋杆菌过量繁殖有一一 对应关系, 以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而得愈。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散热
发 热
《中医诊断学》 ——问诊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中医诊断学》 ——问诊
问睡眠
【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界昼夜节律性变化,维持
《中医诊断学》 ——嗅气味
病体气味
口气、汗气、痰、涕之气、二便之 气、经、带、恶露之气、呕吐物之气 病室气味 病体气味至病室的气味,说明病 情加重,卫生护理较差。如:血 腥味、尸臭味、烂苹果……。
《中医诊断学》 ——四诊
诊:
询问病人或其家属,了解 患者平时的健康状况、自觉症状 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诊疗情况等。
的轻重和预后。重点观察两目、神情、气色、 体态4个方面。
假神(戴阳证)
失神
《中医诊断学》 ——望诊
望形体:
1.望形体的原理:
• 形体与脏腑密切相应,形体赖脏腑精气充养,脏腑精 气盛衰和功能强弱可通过形体反映于外。
• 不同的体质形态其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 发展转归也不同。 2.望形体的意义:可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 抗病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它是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手段,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症候,从而确定治疗方案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辨证的方法和原则、望诊、问诊、切诊和脉诊等方面。
辨证的方法和原则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辨证是通过对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进行观察、分析和综合判断,来确定病因、病机和病情的一种方法。
辨证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脉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咳嗽声、腹音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辨证的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求因、辨证求本、辨证求标、辨证求证等。
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望诊主要包括望面色、望舌苔、望舌脉等。
望面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认为,面色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状况,从而判断病情。
望舌苔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认为,舌苔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状况,从而判断病情。
望舌脉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认为,舌脉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状况,从而判断病情。
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问诊主要包括主诉、病史、症状、舌脉等。
主诉是病人自己主动告诉医生的症状或不适,通过主诉可以初步了解病情。
病史是病人的疾病经过、治疗经历等,通过病史可以了解病情的发展和变化。
症状是病人的具体病症表现,通过症状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舌脉是病人的舌苔和脉象情况,通过舌脉可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病情。
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切诊主要包括触诊、按诊和握诊等。
触诊是通过手指轻轻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脉搏的搏动情况。
中医诊断学---切诊脉诊
解剖位置表浅 :便于诊察、操作。
※ 2、寸口分部
(1)寸口部位:腕后高骨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 (2)寸关尺的定位
①先定关: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②再定寸、尺。 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
※3、寸口脉的分候脏腑 左寸侯:心与膻中 左关侯:肝、胆与膈 左尺侯:肾与小腹 命门:①左肾右命门 ②肾之两者 ③肾间动气 右寸侯:肺与胸中 右关侯:脾与胃 右尺侯:肾与小腹
五脏脉象: 肺主气,司呼吸,所谓“气动脉应”。 肝主疏泄,关系到血管功能的调节。 肾主封藏,脉象有根,预后良好。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 “脉以胃气为本。” “胃气” 作为衡量正常脉和病脉的重要指标。
脉 象 形 成 示 意 图
心脏 ,是产生脉搏的源头,亦是生理信息的发射中心。 脏腑器官如在网线上的“节点”。其活动信号都以振荡波的形式在脉管上传播。 心脏产生搏动的主旋律中携带丰富的谐波,谐波多各持自主的旋律,又受相互 间干扰(叠加或衰减),这样的综合信息以波的形式传播,形成了多样的脉象。
按之稍减而不空。”
2、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
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
于表,故脉浮。
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
总按
单按
错误的诊脉手法
(四)五十动
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候脉时间以 3~5分钟为宜。 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脉象的要素
脉位 脉数 脉形 脉势
脉 位: 脉 长: 脉管的浅深 脉动的范围长短
至 数: 脉搏的频率 均匀度: 脉动的节律、力度 脉 宽: 脉管的粗细、脉搏大小 紧张度: 脉管的绷急、弛缓,软硬程度 脉 力: 脉搏的强弱 流利度: 脉搏的通畅流利程度
中医诊断学切诊
一、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法:《内经·素问》 分人体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共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内经·灵枢》
人迎——颈总动脉——反映体表情况 寸口——桡动脉——反映内脏情况
相互参照;进行诊断
(三)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脉——候脏腑病变 趺阳脉——足背动脉脉——候胃气 太溪脉——内踝上动脉——候肾气 寸口、趺阳、太溪三部
2、性别:妇女—濡细带数 妊娠—滑数 男子—宽大而缓
3、形体: 肥胖—多沉细 消瘦—多浮大 高大—脉长 矮小—脉短 饥饿—脉多软弱 运动、饱餐、酒-脉多弦急
惊——气乱——脉动无序
5、季节:春胃微弦,夏胃微钩(洪),秋胃微毛(浮),冬胃微石(沉)
6、昼夜: 白昼:脉象偏浮而有力 夜间:脉象偏沉而细软
3、肝藏血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适应机体的需要
4、肾藏精 精血相生→血流充盛→脉道充盈 精能化气→肾气充盛→脉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有根
脉象形成的原理
一、保持脉道正常运行的因素: 1、心主血脉 2、肺朝百脉 3、脾统血 4、肝调节血量 5、肾的原动力作用 二、保持脉道内血液充足的因素: 1、精微上输于心肺——心化赤——心生血(心的阳作用) 2、肺受水谷精微吸入清气而为血 3、脾生血 4、肝藏血 5、肾藏精,精生血
(二)正常脉象的特征
1、胃——胃气 反映脾胃运化功能 机体和营养状况
脉位居中, 脉率调匀, 脉道适中, 脉势和缓,从容、 流利 。
2、神
应指有力柔 强实之中仍有柔和之象 有
和节律整齐 微弱之中不失有力
神
3、根:观察肾的根本 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1、年龄:儿童脉象—小数 青年—平滑 老人—弦硬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 脉诊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目的要求]掌握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组合与主病规律;熟悉脉诊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了解妇人脉、小儿脉和真脏脉的特点。
[教学内容]1.脉诊的原理,脉诊的意义。
2.诊脉部位: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诊法。
3.诊脉方法:时间、体位、指法、举按寻、平息、五十动,脉象要素。
4.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
5.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6.相似脉的鉴别比较。
相兼脉及其主病规律。
真脏脉的含义、特征和临床意义。
7.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
小儿脉诊的方法和特点。
8.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教学要求]一、脉诊概说1.了解脉象、脉诊的含义;心脏搏动、脉道、气血直接影响脉象;脏腑组织的作用与脉象的形成间接相关。
2.掌握寸口诊法的部位、方法、三部九候和分候脏腑。
了解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
3.掌握诊脉的时间、体位和指法。
熟悉指目、布指、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等名词的含义。
4.熟悉脉象要素(脉位、脉次、脉形、脉势)的含义与意义。
二、正常脉象2.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有胃、有神、有根脉象的特征。
3.熟悉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特征与胃、神、根的关系;内外环境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三、常见病脉1.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等1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熟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等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熟悉模拟脉、对举脉的含义;常见模拟脉与对举脉的内容。
3.熟悉相兼脉的含义;脉象相兼的原理。
掌握脉象相兼的原则;脉象相兼所主病证的规律。
4.了解真脏脉的含义;“十怪脉”的名称、特点及临床意义。
5.了解妇人妊娠脉象、临床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小儿脉象的意义。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2.有神 指脉象有力柔和,节律整齐(势)。 3.有根 指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反映肾气之充足。 尺脉候肾,一是尺脉有力,一是沉取不绝。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二) 脉象的生理变异 1.季节: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2.情绪:激动时其脉必快(数),抑郁时 其脉沉缓或迟……。 3.年龄:儿童脉小数;青年脉平滑;老人 多弦硬……。 4.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 手背。 5.反关脉:脉象出现于寸口背侧。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4.按脉势分类
(1)虚脉
①脉象特征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 之空豁,应指松软。 亦是无力脉的总称。 理解: 脉力较弱,可分两类: 一是宽大无力类如芤脉、 散脉; 二是细小无力类如濡脉、 弱脉)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②临床意义 多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③脉理分析 气虚不足以鼓其脉,故脉来无力; 血虚不足于充其脉,故按之空豁。
第五章
切
诊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4.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5.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四、脉象要素:(位、数、形、势) 1 、脉位 —— 脉搏跳动显现部位的深 浅,如浮/沉。 2、至数——脉搏的频率,如迟/数。 3 、脉长 —— 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 短,如长/短。 4 、脉宽 —— 脉动应指径向范围的大 小(粗细),如洪/细。
中医诊断学 切 诊-脉诊
寸口诊法原理
(1)“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 ”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环循胃口
(2)“寸口者,脉之大会也,手太阴之动脉” “脉会太渊” “肺朝百脉” 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
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 “营卫之气遍布周身,循行五十次复会于
气口” 此外,寸口脉表浅,位置固定,易于观察
“而太恶阳寒之。为 ”病,脉浮《,浮 浮伤头紧 数寒项- -论强》痛- -表表寒热 脉位分类
浮缓--伤风
浮脉
【临床意义】主浮表芤证-,-亦伤主里暑虚(虚阳外越)
脉理:
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于表, 故脉浮
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 外越。
“三秋得之应无恙,久病逢之确可惊”
诊脉方法
指法:手指略成弓形倾斜,指腹对脉脊。高大者宜疏,矮小者宜密,小儿用拇指定关
法
1、举:轻取 2、按:重取 3、寻:中取
循法、推法、总按、单按
总按
15
5、平息:“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 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 闰以 太息,命曰平人”
6、五十动:
“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四)平 脉
肺与大肠同归右寸,心与小肠同属左寸
寸关尺与脏腑配属的原理
左
右
寸
心
肺
关
肝
脾
尺
肾
肾
寸口与脏腑配属的原理
•
左手
心(君火)
肝(木)
肾(水)
阴、血、精
右手
肺(金) 脾(土) 肾(相火) 阳、气
寸关尺与脏腑配属的原理
• 1、此配属符合五行的原理: • 2、符合阴阳(气血)的原则:肺主气,脾气主升,命门之火,少火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1/2/3
中医诊断学
(a: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脉与脉道通,,以搏及动行气血血的盛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2021/2/3
中医诊断学
3、迟脉类:(迟脉与缓脉、涩脉、 结脉以至数缓慢而相类,故均 列入迟脉类)、
4、数脉类:(数脉与疾脉、动脉、 促脉以至数快速而相类,故均 列入数脉类)
2021/2/3
中医诊断学
5、虚脉类:(虚脉与细脉、微脉、 短脉、代脉以其脉动应指无力相 类,故均列入虚脉类)。
6、实脉类:(实脉 与滑脉、长脉、 弦脉、紧脉以其脉动应指有力相 类,故均列入实脉类)。
2021/2/3
中医诊断学
现代常以浮脉、沉脉、 迟脉、数脉、虚脉、实脉 为六纲脉,然后再把其 他 脉象分属于六大类。
2021/2/3
中医诊断学
1、浮脉类:(浮脉与洪脉、濡 脉、散脉、芤脉、革脉以脉位 表浅而相类,故均列入浮脉 类)。
2、沉脉类:(沉脉与伏脉、牢 脉、弱脉以脉位在肌肉深层而 相类,故均列入沉脉类)。
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现代生活状态中的
中医脉诊比起古人来说,更难反映人体的真实
客观情况。我们知道,一般凡是来门诊看中医
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病和疑难病患者。
而这些病人中,有一大部分的患者是长年服药
的,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
等患者,他们所服的很多药物会对人体的血液
循环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这当然会直接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脉象
脉象的生理变异 1、性别、形体因素 2、精神情志因素 3、四季因素 4、昼夜节律因素 5、地理环境因素 6、脉位的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辨证要点 1、 四个方面:位、数、形、势 位——脉动部位的浅深 数——脉动频率和节律 形势——脉动形态和趋势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心、脉是形成面向的主要脏器 心:心主血脉 心的阳气推动血液运行 心的阴血为脉象的物质基础 脉:壅遏营气 脉为血行通道,约束血液按一定 方向运行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推动——血运不息 固摄——助脉壅遏营气 血:血液为脉象的物质基础
脉象形成的原理
其他脏腑与脉象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肺气助心以行血 脾胃: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为脉象的物质基础 统血——统摄血行 肝:藏血、主疏泄——调节血量和血行 肾:藏精,为全身阴阳根本——为脉之根本 精血相生——保证血脉充盈。
脉诊
历史沿革 公元前5世纪,扁鹊擅长脉诊。 《黄帝内经》记载三部九候诊病,《难经》弘扬 独取寸口诊法。 东汉张仲景确立“平脉辨证”的原则。 西晋王叔和《脉经》确定24脉。为现存最早脉学 专著; 宋代崔嘉彦《脉诀》增补革、牢脉。 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载27脉。 李士材《诊家正眼》在28脉。
脉象形成的原理
之有余,按之不足
虚阳外越证
表,轻 按即得
散
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 之消失,至数不齐
主脱证
芤 浮大中空而软,如按葱管 主亡血、伤津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二)沉脉:轻按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意义:主里证:有力——里实证;无力——里虚证
相类脉:
相类点 相类脉
特征
意义
沉
轻按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中医诊断学
切诊
一、脉诊
概念 脉诊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
探察脉象,了解病情变化的一种独特的诊病方法。 动脉──脉动应指的部位。一般就是指动脉浅显、 搏动明显的部位。 脉象──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脉位、速率、形 态(脉长、脉宽、均匀度)、强度(脉力、流利 度、紧张度)、节律等方面的指感特征。
诊脉的方法
指法 三指平齐,中指定关,以指目按脉脊
常用指法: 举法: 轻力——“浮取” 按法: 中力——“寻取” 重力——“沉取” 寻法:推寻 循法:沿脉道轴上下移动 推法:顺应脉搏动势左右移动 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 单按: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
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是指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 脉象,亦称为平脉。
辨证要点
2、八大要素:
脉位——脉动部位
(浮、沉)
脉率——脉动频率
(平、数、迟)
脉宽——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
(洪、大、细)
脉长——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长短
(长、短)
脉力——脉搏强弱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 (虚、实)
脉流利度——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
(滑、涩)
脉紧张度——脉管的紧急或弛缓程度 (弦、缓、紧)
诊脉的部位
(一)寸口诊法: 含义: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处 “独取寸口”的意义: 寸口为肺经所主,肺主气朝百脉——可反映全身脏腑功能变化 肺经起于中焦,与脾胃关系密切——可反映胃气强弱,气血生
化情况 寸口为脉之大会——可反映经脉气血运行情况
左手 右手
寸
平脉特点:一息四-五至;不浮不沉,不大 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利;寸关尺三部 均可触及,沉取不绝。
正常脉象
平脉意义: 有胃:脉位居中,不浮不沉
脉率调匀,不快不慢 脉力充盈,不强不弱 脉道适中,不大不小 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有神:应指有力、柔和 节律整齐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主里证
脉位深 沉,重
伏
推筋着骨始得,伏而不 主里证,见于邪
息
闭、厥病、痛极
按始得
沉而实大弦长,轻取中 主里证,见于阴
牢 取不应,沉取始得,坚 寒内盛,疝气癥
定不移
瘕பைடு நூலகம்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三)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60次/分)。 意义:主寒证:有力——实寒证;无力——虚寒证
相类脉:
相类点 相类脉 迟
脉均匀度——脉动节律及搏动力度大小
是否一致
(结、代、促)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一)浮脉: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意义:主表证:浮而有力——表实证;浮而无力——表虚 证;浮紧——风寒证;浮缓——风热证。亦见虚阳外越之 里证(浮而无根)
相类脉 :
相类点 相类脉
特征
意义
脉位浅
浮
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举 主表证;也主
脉来迟缓 缓
特征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
脉来和缓,一息四至
脉势纵缓,缓怠无力
意义 主寒证
正常 主脾虚气血 不足;湿邪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四)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六至(>90次/分) 意义:主热证:有力——实热证;无力——虚热证
相类脉:
相类点 相类脉
特征
数 一息五-六至
脉来急促 促 一息七至以上
诊脉的部位
(三)人迎寸口诊法 寸关尺三部每部又可进行浮、中、沉三候
──“三部九候”。
(四)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 趺阳 太溪
桡动脉 足背动脉 胫后动脉分支
候脏腑病变 候胃气 候肾气
诊脉的方法
诊脉时间 清晨未起床,未进食,环境安静为最佳。 一般诊脉时间不少于1分钟。
平息和体位 平息定至:一息四-五至 体位:正坐或仰卧——使手臂同心脏同一水平。
意义
主热证
主热证:有力——阳 邪盛极;无力——阴 液枯竭,虚火至极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五)洪脉:脉来宽大,来盛去衰 意义:主热甚。
相类脉:
相类点 相类脉
特征
洪 脉来宽大,来盛去衰
脉来宽大
大
脉体宽大,无袭汹涌 之势
意义 主热甚 可见于健康人 疾病加重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六)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意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实寒、痛甚及 湿证。
关
尺
心
肝(胆)
肾
肺
脾(胃)
肾
诊脉的部位
(二)三部九候诊法 又称为遍诊法,是遍诊上(头)、中(手)、
下(足)三部有关的动脉,每部又分为天、人、 地三候,合而为“三部九候”。其意义在于何处 脉象有变化,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有病变 的可能,而不是用一处或几处脉象来测知全身情 况。
上以候上:上部头以候头角、口齿、耳目 中以候中:中部手以候肺、胸中、心 下以候下:下部足以候肝、肾、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