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评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张建霞老师:王老师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帮助学生解决第一层面的“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问题。
其次,引导学生在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相互交流,来感受本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各处景点的风景奇特,把赞美之情融入到字里行间。
牟艳华老师:王老师别出心裁地画了颐和园的线路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去细读和理解文本。
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怎样的?快速浏览课文,用“——”划出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等下请同学边说我边画线路图。
“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走过十七孔桥就到了湖中心的小岛。
”学生按照游览路线,与老师一同游览了颐和园的一草一木。
在王老师的引导下,课文中静态的文字,早已化作学生头脑中情景交融、赏心悦目的画面。
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去重新经历了一下作者的原始创造过程——即本文中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
张桂兰老师:王老师在学生读词时,是这样加以引导的:“每个词都是有生命力的,只要你用心地读,就能彰显词语的魅力。
”“耸立是什么意思?该怎么读这个词,才能释放它的生命力?”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去读这个词,想必才能读出词语的意味。
沈爱丽老师:对花木这一句,王老师请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这幅景象,可见老师对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视。
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长廊两旁的花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也很多,也许更能让学生置身这花海之中,感受长廊的美。
乔岑老师:四年级写字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有些容易写错的字,王教师及时进行了必要而多样化的指导,如“殿、栽、堤”的字形强调,“耸立、神清气爽”的理解等。
感觉王老师想学生所想,课堂教学中显现扎实的一面。
汤淑红老师:这一节课中王老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
【优质】颐和园评课稿-精选word文档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颐和园评课稿篇一:《颐和园》评课稿《颐和园》评课稿(201X-201X学年度第一学期)冯苗苗一、《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修订教材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
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
因而,高老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
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因此,高老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
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高老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进行指导训练。
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
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大家可以看出,在高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第4、5自然段的处理:高老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
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
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
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高老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
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另外,这堂课基本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点落实顺序的问题,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18颐和园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18颐和园_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语文评课-18颐和园人教新课标评一节语文课最好是分两步走。
第一步,看教学内容是否正确;第二步,看教学内容的实施是否有效。
黄老师的《颐和园》这一课共有6个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自由练读课文。
教学内容二:识字(读含生字的词语)。
教学内容三:读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内容四:游览顺序。
教学内容五: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长廊段)教学内容六:背第2自然段。
我们首先来看黄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否正确。
(一)教的内容是否是“语文”?可以采用一个比较简易的方法来判定——各项内容,其它的学科是否教。
如果回答为“否”,基本上可以判定教学内容属于语文学科。
但这是不严谨的,有漏洞。
为保险起见,我们必须逐项判定,各项内容是否和“语文”(运用语言文字)相关联。
练习朗读,和“语文”相关联吗?是——是人的发音系统对文字的运用。
文字在运用的过程中,变成语言。
识字,和“语文”相关联吗?是——识字于文字运用的关系,显而易见。
游览顺序,和“语文”相关联吗?是——不掌握游览顺序,在作游记时,就没有建构篇章的言语形式。
抓景物特点来写,和“语文”相关联吗?是——准确、具体、生动地运用文字,必有赖于此。
背诵,和“语文”相关联吗?是——背诵积淀语感,语感支配语言运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黄老师的教学内容正确——教的是“语文”,几乎没有为其它学科打工。
(二)教的内容是否指向“课程的语文”。
黄老师这六项内容是否指向课程目标,我们将判定的理据列表于下:教学内容课程阶段目标内容于目标是否勾连?必须经过语文实践。
缺了语文实践的语文课,其效度受到质疑是理所当然的事。
语文课程追求的是“会”而不一定在于“知”。
为什么黄老师教的是课程的语文(她抓住了语文的“本”),而仍然使大家感觉有必要再加以改进?根本的原因是教学内容设置得多了。
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在三个以内,比较合适。
一堂课,两到三个内容,充足的教学时间有利于我们把语文教出效度来。
《颐和园》评课及反思
让我们在反思中成长——《颐和园》教研课教后反思执教:傅敏华反思:傅敏华今天,我上了教研课《颐和园》。
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游记,在阅读内容感受景点的特点后,我设计两个着力点指向写作:一是学习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二是学习如何将景点描写具体。
这两个点的设计,我是基于本班孩子的学情,因为他们平时的作文写得很无序,没有思路,按照游览顺序能锻炼篇的意识。
而且孩子平时很难将一个景物写具体,我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抓特点写,感受先整体后局部的写法,锻炼孩子段的意识。
自我感觉课堂目标的达成效果还好。
课后,我们进行了沙龙式研讨,每位老师对课堂中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进行点评,提出值得自己学习的点,提出自己困惑的点。
下面,我就大家的发言进行一些梳理。
大家点赞的是:1.字词教学多样化。
运用体验法理解远眺,让一个孩子在窗边眺望,问他看见了什么,从而理解远眺就是站在高处向下望。
图片欣赏法理解横槛,这是一个孩子们在生活中很少接触的词语,运用图片帮助理解很直观。
联系上下文理解掩映,出示句子,结合图片,让孩子们理解葱郁的树丛、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彼此遮掩互相映衬。
2.朗读与写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阅读中,创设朗读的情境,让孩子寻找最美拍摄点,美美地读出文字,让学生感受移步换景的写法,为以后的写作指导埋下伏笔。
后面的熟溪桥这个教学资源的引入,为学生的练笔提供很好的媒介。
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激发孩子的写作热情,唤醒写作的热情。
3.善于寻找有价值的写作点。
一是总的印象的句子一般写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二是游览顺序。
三是将一处景点写具体。
并且在副板书中加以呈现。
4.巧设问题,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长廊是世界上最——的廊。
请学生猜测,说出理由。
这样一个具有思考空间的问题,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去品悟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5.课堂表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将指向阅读的教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大家困惑的是:1.学生的习作中表现出语句干瘪,如何写生动?学生积累的词语,如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2.如何摸清学生的学情,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我们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设计是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的?最后,说说自己的一点想法。
《颐和园》评课稿(5篇)
《颐和园》评课稿《颐和园》评课稿(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颐和园》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颐和园》评课稿1本周五上午,聆听了周xx先生执教的《颐和园》一课。
本堂课,周先生恭敬教死的认知特点,尾先资助教死解决第一层面的“文章按甚么逆序写的”题目。
其次,引导教死在抓闭头词理解的基本上,自读自悟,彼此互换,往感觉本文作者用漂明的言语文字,刻画了各处景点的光景偶特,把赞誉之情融进到字里行间的写法。
上课伊初,周先生自出心裁地活了颐和园的线路图,在教死初读课文后,极大地激起了教死的教习乐趣,促使他们往细读和理解文本。
作者旅游的逆序是如何的?快速阅读课文,用“——”划出写作者旅游逆序的句子,等下请同教边道我边画线路图。
“进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便往到出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便往到了万寿山的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喷鼻阁的前面向下视,颐和园的风景泰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往,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走过十七孔桥便到了湖中间的小岛。
”教死按照旅游蹊径,与先生一同旅游了颐和园的一草一木。
在周先生的引导下,课文中静态的文字,早已化作教死脑筋中情景畅通领悟、方寸已乱的画面。
叶圣陶曾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在教师的引导下,教死遵循作者的写作思绪,往重新经历了一下作者的本初创造进程——即本文中作者旅游颐和园的逆序。
1、简易图,简约而没有简单2、沉进词语,彰隐其死命力词语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言语单元,细读文本,便要带往教死沉进词语,经由过程和教死一道品味词语应用的精妙,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
譬喻,对“横槛”一词的理解,周先生收受领受图文离散的编制举行教教,先请教死读课文中带与横槛有闭的句子,再引导“你能按照课文的提示,用手指出哪是横槛?请一个同教上往到先生的讲义上往指。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颐和园》评课稿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颐和园》评课稿一、引言《颐和园》是沪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描绘了一个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珍惜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颐和园》这篇课文进行评课,分析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能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颐和园的基本情况和景点名称。
–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作者传达的主题。
–掌握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和句子。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准确表达个人理解。
–能够根据给定的提示,进行分组合作,展示想象中的理想园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文化遗产的尊重。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
–运用句子结构和词语来描述自然景物。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在欣赏自然景色时能感到美的力量,产生共鸣。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能够想象并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园景。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课文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内容,分析诗句的意义。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理想园景,培养合作与创造能力。
2.教学策略:–提问策略:通过提问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动脑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
–归纳总结策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搜集信息,总结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过程1.导入:–引发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展示一些颐和园的图片,让学生尽可能用词语来描述所看到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预习导入:–通过查阅资料,简要介绍颐和园的基本情况和著名景点的名称,让学生对颐和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朗读:–分段朗读课文,逐段解释词语和句子的意义,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4.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提问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颐和园评课稿3篇
颐和园评课稿3篇颐和园评课稿3篇颐和园评课稿1陈安老师的这节课我的点评有以下几点:一.教学思路清晰本课以参观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这些颐和园的景点。
二.教学目标实施到位课中学生从知识,能力,思想感情,学习的策略,文化的策略。
几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师教,生学和谐科学。
三. 读中品悟,读中评价每一处景点和精彩的句段,象昆明湖的堤岸,杨柳,桥上的狮子,长廊的美表现在它的长和美,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点学生反复的朗读,读中品悟,做到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课堂气氛,情绪高涨,真是书香满教堂。
四.拓展延伸想象丰富1.生读文,边读边想画面,说说你喜欢哪一处景点,并说喜欢的理由:生A.我喜欢排云殿,那一排排金壁辉煌的宫殿。
生B.我喜欢那黄色的闪闪发光的琉璃瓦的佛香阁。
生C.我喜欢昆明湖水,它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
真是一幅美妙的画卷。
生D,我喜欢十七孔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刻着许多的小狮子。
生E,看着这么多的小狮子,我想用有的.....有的.....来说句子。
生F ,我想画垂柳,我想吟垂柳的诗句。
五,课堂给人美的享受。
颐和园评课稿2今天上午,我听了两节课,觉得受益匪浅。
这两位执教老师的课各有各的特色。
下面我就陈玲清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在本节课中,陈老师做得非常务实,上得比较朴实。
她紧紧抓住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预设,条理清晰,步步落实,训练得扎实、有效。
1、关注朗读朗读是中年级的一个训练点。
本节课中,陈老师把朗读的训练做得到位而且精彩。
课堂中,读得时间充分,读的形式多样。
初读课文时,陈老师先提出了读书的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标上自然段序号。
,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
学生带着目的去读,读得投入。
为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结构美,陈老师让学生二读课文然后通过交流、练习,学生明白了课文是按旅游顺序写的,同时也明白了课文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昆明湖。
【精编范文】颐和园的评课稿-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颐和园的评课稿篇一:《颐和园》评课稿《颐和园》评课稿(201X-201X学年度第一学期)冯苗苗一、《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修订教材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
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
因而,高老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
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因此,高老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
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高老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进行指导训练。
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
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大家可以看出,在高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第4、5自然段的处理:高老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
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
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
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高老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
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另外,这堂课基本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点落实顺序的问题,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_颐和园_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_余映潮
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 读看到的近景,你们读看到的稍远 第一种叫做形容,你看本来就是树
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 一点的景物,你们读看到的最远地 丛,它写上个“葱郁的树丛”,这就更
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 方的景物,明白了吗?
形象、具绿得像
们害不害怕啊?
在眼底。
生:进了颐和园大门,绕过大殿,
生: (摇头)不害怕!
师:好,请你把刚才几位同学读 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师:好的。我们换一种什么样的 的一起读出来。
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景点。
学习方式呢?六个字:读课文,学作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
生: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
文。
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 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
们根据课文再分一下类,最先看到
生:登上万寿山……
容,准确比喻。)
什么,再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
师:是不是一点都不生动啊?
师:你们看,这节课咱们是读课
40
2009.09/C
本版主持/张艳红
评 课 评名师课
文并且学写游记,学了三种方法。从 换景。
满语文味的教学术语给学生以感
全文构思来看,首尾要呼应,游览的
生: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
生:是!
据课文读“葱郁的树丛”,这样来感
移步换景。
师:思考一下,我们就用朗读的 受课文语言的生动。
师:好。我们再选个段落读一读。 方法来表现你们知道了这样的层
(师生互读。)
读“登上万寿山”这一段。
次。
师:现在我们体味到了,把一个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
师:你们这一组读第一句,你们 词变成比较长的内容有两种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评课稿1
《颐和园》评课稿《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
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方式。
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我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自由读、默读、赛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了文本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了颐和园长廊的长和美,还让学生通过“读”把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尽管长廊的景色很美,课件中准备的图片也很丰富,但是对于语文学习,要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对语言感悟是第一重要的。
所以,在学生的感悟达到一定的情感认同后,我才出现图片和学生一同欣赏。
在语言文字的想象的美和实际图片的美相交融的时候,长廊的魅力便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心,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此时,对学生进行“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的练说,既是情感的抒发,又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这篇文章层次清晰,结构美、语言美,是一篇指导学生写游记的经典范文,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对于此类文章是观景大体走过,写景粗略交代,有大环节,没有细层次。
于是在教学时,重点放在长廊的教学上,品读了长廊的艺术美和风景美后,学生对长廊有了感性的认识。
我便抓住文章的叙述层次“整体看——看廊内——看廊外”的顺序,让他们从写作的角度再认识。
2018年颐和园的评语-word范文模板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颐和园的评语篇一:评《颐和园》一课评《颐和园》一课评析:教文如观景,不同的切入口,呈现的景致自然不同。
王老师在学生读通课文后引导他们拎层次、抓顺序、理脉络,她所用的是首尾兼顾、整体把握、主线梳理的的方式,给人纲举目张、大开大合又路线清晰之感。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理出游记的基本写法,可谓一举多得。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段,然后品读,感悟长廊的长,长廊的美交流感悟。
在这一过程中,抓住“一眼望不到头、五彩的画、几千幅”等重点词语,采用“唤醒生活体验、对比感悟、美景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体验,反复朗读。
学生置身美景的同时,也咀嚼到语言的精妙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
作为第一课时教学,它是整篇阅读教材两课时教学的精彩发端,它是引领学生激情走进文本,领略最初风景、接受语言熏陶的第一步,智慧的老师总是会在第一课时结束时,抓住文本重点,巧设悬疑,勾出学生更强烈的阅读期待,达到“课虽终,味还在,趣仍浓”的境界。
建议:如果王老师在课件使用上能够熟练运用,会更好!篇二:中国皇家园林赏析方法-----以颐和园为例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颐和园中国园林注重天人合一,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在世界园林中自成一派。
而御制钦造的颐和园更是吸收了中国各地园林的精华,汇漠北山川之雄浑与江南水乡之秀丽于一体,可谓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k㎡,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18颐和园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18 颐和园人教新课标评一节语文课最好是分两步走。
第一步,看教课内容能否正确;第二步,看教课内容的实行能否有效。
黄老师的《颐和园》这一课共有 6 个教课内容:教课内容一:自由练读课文。
教课内容二:识字(读含生字的词语)。
教课内容三:读喜爱的自然段。
教课内容四:旅行次序。
教课内容五:抓住光景的特色来写。
(长廊段)教课内容六:背第 2 自然段。
我们第一来看黄老师的教课内容能否正确。
(一)教的内容是不是“语文”?能够采纳一个比较简略的方法来判断——各项内容,其余的学科能否教。
假如回答为“否”,基本上能够判断教课内容属于语文学科。
但这是不谨慎的,有破绽。
为保险起见,我们一定逐项判断,各项内容能否和“语文”(运用语言文字)有关系。
练习朗诵,和“语文”有关系吗?是——是人的发音系统对文字的运用。
文字在运用的过程中,变为语言。
识字,和“语文”有关系吗?是——识字于文字运用的关系,不言而喻。
旅行次序,和“语文”有关系吗?是——不掌握旅行次序,在作游记时,就没有建构篇章的语言形式。
抓光景特色来写,和“语文”有关系吗?是——正确、详细、生动地运用文字,必有赖于此。
背诵,和“语文”有关系吗?是——背诵积淀语感,语感支配语言运用。
综上所述,我以为,黄老师的教课内容正确——教的是“语文”,几乎没有为其余学科打工。
(二)教的内容能否指向“课程的语文”。
黄老师这六项内容能否指向课程目标,我们将判断的理据列表于下:教课内容课程阶段目标内容于目标能否勾联?教课内容一:自由练读课用一般话正确、流畅、有感是文。
情地朗诵课文。
教课内容二:识字(读含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2500是字的词语)。
个,此中 2019 个左右会写。
教课内容三:读喜爱的自然用一般话正确、流畅、有感是段。
情地朗诵课文。
教课内容四:旅行次序。
教课用书要讨教在语文课程内容缺失,教教课内容五:抓住光景的特教课用书要讨教材、教课用书顶替课程内容点来写。
的现状下——姑且认定,教材和教课用书对教课内容的要求就是课程的要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颐和园》是姚善真老师的一堂教学展示课。
各环节结构安排合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与神奇。
一、创新教学,令人向往课一开始,姚老师问:“这节课我们换种方式上课,你们愿不愿意?”这引起了学生引起强烈的阅读期待。
更可贵的是姚老师敢于挑战,大胆创新。
读课文、学作文贯穿整个课堂,包括听课的老师都眼前一亮,收获颇多。
二、顺学而导,关注景点,感知整体骨架《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
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为此,姚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然后关注“长廊”的写作方法,品味其中的美。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小,对语文学习的深远意义是认识不到的。
推动他们学习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学习兴趣。
所以,姚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颐和园》的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观赏颐和园长廊上的画的美丽景色。
学生看到这些人物花草时,既惊奇又兴奋,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并能直观感受颐和园的美。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既要组织学习活动,又要给学生以必要的点拨、辅导。
在出示走廊上的画后,姚老师提问:“看了这些画,你有什么想法?想说点什么?”学生只说出了辛苦,没有深入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能干,更不会产生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就不能很好地解决了。
其实,在讲到“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完全相同的。
”这句句子时,老师如果引导学生作深入的理解,然后再去让学生读,学生会读得更有感情,民族自豪感会从朗读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四年级上册颐和园 评课
“1.333”主体教学模式,“1”指以 “关注每位学生发展”为核心, 第一个“3”是三为主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体 验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第二个“3”指以“学—展—练” “3个”基本学习环节; 第三个“3”指“自主、合作、探 究”“3种”学习方式。
“344”自主阅读教学模式 内涵是—— “3”是“3为主”: 以读 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 ,以 教师为主导。
1、“目标导读”的科学设计是学生开展自 主学习的前提。 2、“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效指导是落实自 主学习的关键。 3、“小组合作学习”中恰到好处的点拨是 习得自主学习方法的契机。 4、“小组交流展示”的环节,教师的主导作 用显得尤为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评课
各位老师:
大家好!
《颐和园》是冯老师的一堂教学展示课。
各环节结构安排合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与神奇,同时让学生学会了课文的写作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名声在外,令人陶醉
课一开始,冯老师由美丽的风光导入,引导学生欣赏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之一的颐和园美丽与神奇,引起强烈的阅读期待。
更可贵的是老师预计去过颐和园的学生不多,出示了几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图片。
不过,这时要是能适时让学生描述一下眼中的颐和园的美的话,可能在下面的学习中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会更深一些,同时也促进学生的表达。
二、字词扎实,关注需求
四年级写字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有些容易写错的字,教师及时进行了必要而多样化的指导,如“殿、栽、堤”的字形强调,“耸立、神清气爽”的理解等。
感觉冯老师想学生所想,显现扎实的一面。
三、顺学而导,关注景点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
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为此,冯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然后关注“长廊”与“万寿山”,品味其中的美。
“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为用好课文这一例子,学习作者抓住景物描绘的特点,冯老师在教学不同景时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
“长廊”抓住“长”、“美”,特别是聚焦于“每一间的横槛上……没有哪两幅是相同。
”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画多,请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其中一幅画。
从而达到读、写、说、想的结合。
“万寿山”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滑”字的妙处,引导学生字斟句酌。
只是在教学中读的时间还可以充分些,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些。
特别是当学生读得不够入境时,老师不妨示范引读,因为老师上课的激情在课堂中起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