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第六课独立作业

合集下载

高二《哲学》六课自学指导

高二《哲学》六课自学指导

高二《哲学》第六课自学指导自学目标1.知识要求识记: (1)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 (3)价值 (4)价值观 (5)正确的价值观 (6)集体主义 (7)个人主义理解:(1)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导向作用。

(2)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4)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

(5)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

运用(1)用正确的价值标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不同价值观进行比较,并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2)指出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的表现及危害。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价值观问题。

2.能力要求(1)认识不同价值观的现象与本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不同价值观的实质及作用,提高比较能力。

(3)提高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和思辩能力.3.思想觉悟要求(1)通过学习提高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的自觉性,能自觉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现阶段衡量价值观的标准,提高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认识。

(2)通过学习提高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的自觉性,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克服和纠正个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

(3)通过学习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学习重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原理是本矿体论述的核心同时还是正确理解第六、七两颗所讲问题的理论前提)。

2.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3.正确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4.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它又是当前人们思考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5.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第一节样题例释例1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预言抗日战争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种科学的预见在指引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当时失败主义的“亡国论”提出的“抗战必败,再战必亡”的反动社会意识,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思想障碍。

高三哲学知识点框架第6课

高三哲学知识点框架第6课

高三哲学知识点框架第6课人的本质和存在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一直以来都对自己的本质和存在产生着疑问。

在哲学的探索中,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试图解答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人的存在和现状人的存在是可以被感知和体验的,我们通过感官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但是,人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局限于肉体,还包括了心灵和精神层面。

人在世界上的存在是有目的和价值的,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理解将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然而,人的现状常常是不完美和困惑的。

我们经常陷入对生活意义的质疑,对自己的生命感到迷茫。

我们可能会问,人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行为和选择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既是哲学的命题,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困惑。

第二部分:人的本质和自由意志人的本质是哲学上一个重要的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固定不变的,是生物学和遗传决定的。

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取决于个体的经验和环境。

自由意志是人的特有能力之一,它使人能够做出选择,发挥创造力和主导自己的生活。

然而,自由意志也是受到一些限制和挑战的。

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受到社会、文化和道德的约束,个体的自由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第三部分:人的存在和意义对于人的存在和意义的探索,让人不断思考生活的价值和无常。

有些人认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生活应该被当作一种珍贵的礼物。

其他人则追求更大的意义和目标,例如追求真理、追求幸福、追求美德等。

在这个过程中,道德和伦理也成为了人对自己行为的指导原则。

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不可侵犯的,我们应该以善良和公正的方式对待他人。

人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存在于一个社会和群体中,应该追求社会和谐与公平。

结语通过探讨人的本质和存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人的存在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我们应该对待生命持有敬畏之心,并以自由和创造力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不论是否能够回答所有的问题,哲学的探索将使我们更加深入思考和理解人的存在之谜。

高中政治哲学第六课练习题

高中政治哲学第六课练习题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一切从实际出发3.“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件本领。

”这说明()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D.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4.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真理具有客观性④真理是永恒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

这表明()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C.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6.“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的动力来自实践B.认识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发展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7.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

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

《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

这启示我们()A.应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B.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C.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D.应承认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8.电子的发现并没有推翻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理论,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提出也没有推翻经典力学。

哲学第五、六课基础知识加练习

哲学第五、六课基础知识加练习

1.意识的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

总之,物质世界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2)意识活动具有(1)意识对(2)意识对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2)怎样做:4.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方法论:原理:方法论:1.爱尔兰国立大学的菲尔·马圭尔和同事认为信息能从意识系统中以泄露的方式暗示,意识是不可计算的,也就是意识无法在计算机上建模。

从意识的内容看,它应来源于()A.客观存在B.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客观存在在大脑中的反映D.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人脑工程”负责人瑞士神经学家马克拉姆称,他们正在向欧盟为该工程申请拨款10亿欧元。

工程预计在2023年前完成。

“人脑工程”将会在治疗帕金森氏症等疑难杂症、研发新超级计算机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据此回答2~3题。

2.2023年“仿真人脑”将问世。

这说明()A.规律是客观的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D.自然界具有客观性3.2023年“人脑工程”研究小组将在计算机上制造一个完整人类大脑的模型——“仿真人脑”,“仿真人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此有人说,“仿真人脑”也有意识,能够完全取代人。

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A.肯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B.否认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肯定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D.否认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4.“镜像自我”理论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

这一理论充分说明() A.意识是社会的产物B.生物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前提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5.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底长什么模样,相信今世之人谁也说不清楚,市面上孔子画像的版本有几十个,在孔子诞辰2 557年纪念日前夕,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引发了广泛争议。

高中政治 哲学第六课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哲学第六课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哲学第六课练习一.选择题1. (2020年海南高考)2020年3月28日20时30分到21时30分,全球24个时区的2000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接力”参加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第秋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

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公众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

“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的物质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20广东高考)“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伪,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表明A.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3.(2020宁夏高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

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4.(2020海南高考)“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5.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哲学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试试题

《哲学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试试题

《哲学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A、蜘蛛结网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C、医生治病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2.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应这样理解()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 B.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C.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 D.实践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3.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

杜威的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内在矛盾性4.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近的是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5、“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

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6.“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7.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

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8.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可能转化为谬误,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哲学第六课练习

哲学第六课练习

第六课练习题(哲学认识论)选择题部分(每题2分共100分)命题人:宋慧娟 2013·10·10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2、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3、.下列没有体现要重视实践的观点的妙言警句是()A. 不怕慢,就怕站B.有志者,高山是台阶;无志者,小沟是江河C.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D.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4. 股市与楼市牵动人心。

楼市“拐点”到底指什么?是指房价从上涨到下跌,还是指房价从快速上涨到深度调整?对此业内人士莫衷一是。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C.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D.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会导致对同一个对象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5.截至 2012年10月13日,嫦娥二号卫星已经向地面传输了32G的科学数据,为深入研究月球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这说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认识具有反复性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6.一切真理都会经历下面三个阶段才会被人接受:第一阶段,觉得可笑而不加理会;第二阶段,视为邪说而强烈抗拒;第三阶段,未加思索而欣然接受。

材料说明()A.认识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B.认识是实践的来源C.一切真理都是终极真理D.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7.深圳发展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

”这是强调()A.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盲目实践也能成功D.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8、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作业5哲学第六课印刷

作业5哲学第六课印刷

1. 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2.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

”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

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

”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

”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3. 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

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4.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

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未成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表明( ) 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5.3D 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 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六课单元练习 最新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六课单元练习 最新

哲学常识第六课单元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表明A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先要解放思想,使东北人从旧体制、旧思维、旧路径下解脱出来,这是因为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 思想观念的变化具有相对滞后性D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3 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说到:“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

”这表明,领袖人物A 能够决定社会发展进程B 能够改变社会发展规律C 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D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4 我国人民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焕发出“万众一心、众志成诚、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这是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生动展现。

这说明A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B 本质离不开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C 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D 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并通过共性表现出来5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成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深切体会;“科教兴省”,“文化强市”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思路。

这些情况表明A 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改造客观世界B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C 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进步具有促进作用D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6 伟大的事业孕育着伟大的精神。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

这表明A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 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D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区分是相对的7 早在1835年马克思谆谆告诫年轻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身完善。

哲学第六课练习

哲学第六课练习

1.“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

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这说明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2.甲乙两人去办事,路遇一河挡住去路,无桥亦无船,只能涉水而过。

甲说:“不知深浅,怎能过河!”乙说:“不去过河,怎知深浅!”。

从哲学上看,二人争论的焦点是A.实践是否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和认识何者起决定作用的问题C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D.实践是否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

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

《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

这启示我们A.应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B.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C.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D.应承认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4.许多老师反映:有不少学生把网络语言照搬到作文和日记中,如“PK (对决)”“PF(佩服)”“7456(气死我了)”等等。

针对这一现象,专家认为:一个民族的书面语言必须规范,一些网络语言只是民间语言,只有经过社会生活和经典作家的选择与运用,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书面语言使用。

这说明①认识并非都是客体的反映②认识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③认识活动同样是社会性的活动④经典作家的工作决定着书面语言的发展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D.②④5.200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

胡锦涛指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在全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高二哲学第六、七课知识点测试

高二哲学第六、七课知识点测试

生活与哲学第六、七课知识点默写姓名成绩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1)凡是实践,都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活动。

(2)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实践的和实践的,它们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

实践是一种、的改造的活动。

(3)实践具有。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的产物。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适应的需要而产生的。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和,它们都是实践的产物。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产生,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④实践是认识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作用。

(3)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又要重视,把和紧密结合起来。

4、真理(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2)真理的属性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正确的认识,即真理能有。

真理面前。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

②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如果超出了这个,真理就会变成。

③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来说的,都是与、与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第一、真理和谬误往往。

这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要正确对待错误。

第二、一切以、、条件为转移,在实践中不断真理,检验真理。

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其也有一个过程。

哲学第6课

哲学第6课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 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结论: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 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 动力 “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 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 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方法论要求: (1)实践是认识 (1)正确的认 的来源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 基础 识、科学的理论 (2)是认识发展的 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对实践有巨大的 实践 认识 动力 指导作用; 反作用(双重作用) (3)实践是检验认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 (2)错误的认 识 正确与否的唯 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 识、不科学的理 一标准 论则会把实践引 (4)是认识的最终 导 向歧途。 目的 作用。
5、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 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 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 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6、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 区别在于:成功人士大都能通过实 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 这表明实践具有( ) A、主观能动性 B、直接现实性 C、社会历史性 D、客观物质性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主体对象手段) (有目的有意识)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 ( (受历史条件制约) (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小结: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 动。 2、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3、实践的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 性;社会历史性。

【免费下载】哲学常识第六课第一节考能培养给力演练

【免费下载】哲学常识第六课第一节考能培养给力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漫画表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存在具有客观性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解析:选A。

本题利用生动形象的漫画考查学生对哲理的把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难度较小。

饥饿时的要求是一块面包,吃饱后要求的就多说明不同的社会存在决定不同的社会意识,故选A。

2.(2011·高考山东卷)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

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解析:选C。

刑法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刑法被及时修正,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表现,故C项符合题意,同时排除A项;B项错误,立法实践的变化决定政治制度的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D项错误。

本题抓住题干,明确其规定性,从正面理解即可选出答案。

3.(2011·高考北京卷)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次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 )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解析:选C。

国家之所以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表达虽然正确,但都不是原因。

D项说法不准确,社会心态的调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但不是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

4.中华民族自古有“以诚信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始终遵循这一价值观。

哲学第六课课后精练A

哲学第六课课后精练A

第六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课时精炼一、选择题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正确。

A项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观符合客观,一种是主观背离客观,成功的实践才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故B项应排除。

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2.能够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去防御敌人,可就是没想到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

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实践具有()A.客观物质性B.自觉选择性C.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解析: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秦始皇之所以没想到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是因为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

答案:D3.漫画《握手》体现的哲学道理有()①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②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③实践是纯意识性活动④实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践的特征。

能把想象中的东西变成现实,表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当选;过去想象中存在的东西在今天实现,说明实践受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当选;②不符合题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③错误。

答案:B4.2013年8月8日,“蛟龙”号在位于东北太平洋的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详细勘查区,进行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首次下潜,本次下潜确认载人潜水器的技术状态良好,进行了近底航行拍摄,发现了多种海底生物,并测算出结核覆盖率约为50%。

这说明() A.每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B.意识活动都在反映事物的本质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D.认识的真理性主要靠实践检验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常识》第六课独立作业
选择题:
1.人们获得的认识、理论、科学理论、真理的共性是(B)
A.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B.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C.直接来源于社会实践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指导人们正确改造客观世界
2.下列哪项活动不属于实践的范畴?(D)
A.教育B.建筑C.科学实验D.黑猩猩掰棒子
3.“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是实践的惟一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4.孙子兵法云:“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

”项羽据此破釜沉舟大胜秦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

同一兵法在不同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说明(B) A.理论的发展赶不上实际变化
B.理论指导实践必须和具体实际相结合
C.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D.不同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不同作用
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得七年期。

”这说明(C)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对维护人类的健康有深远的意义。

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基因草图,判断发病机理,预测病人发展情况,做到对症下药。

上述材料表明()
A.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统一的B.应坚持一分二的观点看问题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变化发展
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D.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8. 美国天文学家汤博1930年发现了被认为是太阳系“第9大行星”——冥王星。

但到了
1951年,美国人柯伊伯提出太阳系外围可能有一大群小天体绕太阳运行的假说。

2005年,不断被发现的小天体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行星定义和冥王星地位。

2006年8月24日,地位备受争议的冥王星被人们开除出太阳系行星行列,从而使太阳系行星数目降为8颗。

这说明()
A.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永远不会过时
B.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C.人们不断制造矛盾,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D.在实践中推翻真理,是我们永恒的使命
9. 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
后酿成香甜的蜜。

”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
D.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点
10.下列对真理的表述正确的有( )
A.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反映
B.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C.真理就是主观想象的东西,只要有用就行
D.被社会所公认的就是真理
11.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是( )
A.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 B.人的感官自生的
C.没有客观依据的 D.站不住脚的
1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观点告诉我们( )
A.无须学习间接经验 B.一个人的知识主要来自直接经验
C.必须事事依靠直接经验 D.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②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③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重要、更具能动性的飞跃
④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完成后,就意味着认识过程的最终结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下列有关检验真理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还必须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②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具有实践检验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逻辑证明能够同实践并列成为独立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③逻辑证明的有效性全部来自于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④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一定时代的实践不可能完全确证或者完全证伪它那个时代的一切理论,所以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是非判断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理性的分析和逻辑证明都没有用。

()
2.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
3.每个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同时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 )
4.不同的阶级往往对真理抱有不同的态度,因此真理本身具有阶级性。

()
5.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为它是由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性所决定的。

()
6.人的认识都要经历两个阶段,即初级的理性认识阶段和高级的感性认识阶段。

()
7.实践就是改造自然的活动。

()
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什么?
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