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病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合集下载

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

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

血小板减少病例讨论血小板减少病,也称为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

该病的发生率较高,且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探讨血小板减少疾病的病例是很有必要的。

血小板是人体中最小的血细胞,也是主要的止血机制之一。

当血小板减少时,患者易出现出血、淤血和瘀斑等症状。

血小板减少病的原因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自身免疫、药物反应、感染和遗传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一疾病,我们将讨论两个不同病例的血小板减少情况。

病例一:患者为女性,年龄45岁,最近感觉身体疲倦,并出现淤血、瘀斑和皮肤瘀点等症状。

经过检查,血小板计数仅为50×10^9/L。

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患者曾服用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且在服药期间血小板数下降到极低水平。

通过停药后的观察,血小板数逐渐恢复正常。

本例显示了药物反应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一些药物对骨髓产生不良影响,从而抑制了血小板的生产。

尽管该患者最终通过停药恢复了健康,但这个例子提醒了我们在用药期间应保持警惕,并及时咨询医生。

病例二:患者为男性,年龄55岁,最近出现紫癜、齿龈出血和鼻衄等症状。

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仅为20×10^9/L。

通过详细家族史的询问,发现患者的母亲和姐姐曾患有相似的血小板减少症,提示存在遗传因素。

这个病例显示了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病的情况。

血小板减少病可以通过遗传基因来传递,导致家族中多个成员患病。

在这种情况下,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非常重要,以最小化潜在的并发症和病情恶化。

总结起来,血小板减少病是一种常见且多样化的血液疾病。

了解不同病例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原因、诊断和治疗。

在临床中,重视药物的使用和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对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病都至关重要。

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和提高医生的诊断能力,将有助于更好地管理血小板减少疾病,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与治疗方法血小板减少(Thrombocytopenia)是指体内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情况。

血小板是一种在血液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细胞片段,主要负责血液凝结和止血过程。

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时,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并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本文将探讨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以及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病因分析1. 骨髓抑制:骨髓是生产血小板和其他成分所必需的。

某些疾病或药物可能会对骨髓功能造成抑制,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

- 疾病:例如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以影响骨髓功能。

- 药物:某些化学药物(如化疗药物)、镰刺细胞性贫血治疗所用的羟基脲等可引起骨髓抑制。

2. 免疫介导的破坏:免疫介导的疾病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血小板,造成血小板减少。

-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抗体攻击和摧毁血小板。

-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3.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也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

例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iant Platelet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血小板减少和异常形态的综合征。

4. 并发药物或化学物质使用:有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被使用后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包括:- 抗生素:氯霉素、四环素等;- 利尿剂:甘露醇、呋塞米等;- 抗癌药物:紫杉醇、顺铂等。

5. 其他原因:血液稀释、感染、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等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

二、治疗方法针对血小板减少的不同原因,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观察和监测:对于轻度血小板减少或无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观察和监测其血小板数量,并定期进行检查。

这种方式适用于某些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轻度血小板减少。

2. 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剂:对于由骨髓抑制或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所引起的患者,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环孢素A等)来提高血小板生产。

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是一份针对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问题的权威指南。

血小板减少是重症患者常见的临床问题,可能引发出血风险增加,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本共识旨在提供全面、科学、实用的诊疗建议,帮助医生更好地处理成人重症患者的血小板减少问题。

本共识首先概述了血小板减少的定义、分类和评估方法,为后续诊疗提供基础。

接着,详细讨论了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共识提出了针对不同病因的诊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输血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

本共识还强调了预防和治疗出血并发症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小板减少问题,也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本共识总结了当前血小板减少诊疗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通过遵循本共识的建议,我们期望能够提高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的诊疗水平,降低出血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二、定义与分类定义:血小板减少症,即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在中国成人中通常被定义为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

在重症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症往往更为复杂,可能涉及多个病理生理过程,并与疾病预后紧密相关。

生成减少型: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或受抑制,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

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破坏过多型:由于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加,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分布异常型:如脾大导致的血小板滞留于脾脏,造成外周血血小板减少。

急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常见于感染、药物反应等。

慢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常见于慢性ITP、骨髓增生性疾病等。

在重症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症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对于重症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需要全面考虑其可能的病因和病理生理过程,以便进行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发布时间:2022-07-27T02:35:20.48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4月7期作者:韦丹[导读]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韦丹(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药学部;广西南宁530021)关键词:利奈唑胺; TP;危险因素;防治措施利奈唑胺是首个获批的全合成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临床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都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是治疗常见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替换药物及最后防线[1]。

2007年利奈唑胺被引进我国以来,已被临床广泛地用于革兰阳性菌重症感染的治疗中。

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TP)的发生率高达17%-42%[2],因此,利奈唑胺引起的TP越来越受到关注。

临床使用利奈唑胺过程中,往往对其诱导的TP发生风险预测不足,导致患者发生出血危险以及由于被迫停药带来的治疗风险。

为此,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就利奈唑胺致TP的危险因素及防范策略进行综述,为降低利奈唑胺所产生的TP风险提供参考。

1 利奈唑胺致TP危险因素1.1血小板基线目前,国内外多认为使用利奈唑胺产生TP与患者的血小板基线值有关。

蔡妙甜[3]等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利奈唑胺相关TP的危险因素,发现患者基线PLT计数≤100×109/L与利奈唑胺相关T P的发生有关,为利奈唑胺相关TP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李佳等[4]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血小板基线值<200×109/L是患者使用利奈唑胺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

沈赟等[2]通过ROC曲线的绘制,得到基线血小板的临界值为236.5×109/L,即老年患者在予利奈唑胺治疗前血小板值低于临界值,则其发生TP的风险增加,研究表明低血小板基线患者较高血小板基线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约5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感染相关危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感染相关危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

感染性休克血小板减少发生率55%
5
J Infect. 2007. 55(2): 136-40
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07. 35(6): 874-80
感染患者血小板减少机制
u 1、某些病毒或细菌(比如金葡菌)对骨髓的直接抑制作用 u 2、某些治疗药物(比如磺胺)对骨髓的抑制作用 u 3、血小板参与炎症反应消耗增加 u 4、病毒和细菌对血小板的直接抑制作用
45.9
rhTPO治疗组
Clinical and applied thrombosis/hemostasis 2013 May1
20
rhTPO治疗疗效评价
反应 率 (%10)0
80
65.3
60
40
32.7
20
0
总有 效率
P=0.001
21
对照组(n=49)
rhTPO治疗组 (n=49)
49 26.5
14
TPO调控血小板生成的各个阶段
增殖 / 分化
核内复制 / 胞浆成熟
释放
诱导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和核内复制,
增加巨核细胞的胞浆物,最终形成碎片,促进血小板的生成,释放功能
性循环血小板。
15
TPO的生成部位
肝脏:70% 肾脏及其他:30%
16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在国内的 临床应用
与死亡率相关的单变量因素分析
9
王兵,王勇强,高红梅,等,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2):1072-1076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输注血小板 药物处理
rhTPO(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10
2012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指南

严重外伤所致血小板减少症189例临床分析

严重外伤所致血小板减少症189例临床分析

严重外伤所致血小板减少症189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严重外伤患者血小板数目变化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以其及早采取措施,指导临床治疗,监控DIC发生可能性。

方法抽取急诊入院严重外伤(包括严重颅脑损伤、胸部外伤,多发性骨折、肝、脾外伤大出血等)患者血标本作血液常规血小板计数测定。

结果多发性骨折患者入院初血小板多不同程度减少,但手术后随着病情好转,伤势愈合,血小板数目逐渐升高趋于正常,而且预后较好;严重颅脑损伤和多发复合伤患者,尽管入院时血小板数目正常,但手术后随着病情的变化,部分患者血小板数目逐渐减少,而且预后不良。

结论对于严重外伤患者术后在观察其它指标变化的同时,还应该动态观察血象,特别是血小板数目的变化,以便指导临床及早采取相应诊治措施并判断病情预后。

【关键词】严重外伤;血小板;预后各种严重外伤,包括严重颅脑损伤、胸部外伤,多发性骨折、肝、脾外伤至大出血等,是外科急诊手术有效指征,临床实际工作中,医生往往重视的是如何有效地采取手术对患者进行有效救治,挽救患者生命。

但临床上常常是,严重外伤手术做得很成功,术后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并发症,导致患者病情突发变化,甚至死亡,使得临床医生措手不及,患者家属对治疗结果不愿接受,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作者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多年来,发现这种严重外伤患者,在病情发生变化的同时,其血小板数目也已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而且和外伤的种类及病情预后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以下是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8年间共189例严重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189例急诊严重外伤入院患者,男103例,女86例,按当时临床诊断多发性骨折68例,严重颅脑外伤77例,多发性复合伤44例,年龄19~76岁,平均50岁。

1.2 血小板测试方法患者入院后,随即抽取2 ml静脉血加入EDTA-K2抗凝管中,在MEK-6108K全自动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上测试。

危重患者血小板减少的诊治(1)

危重患者血小板减少的诊治(1)

危重患者血小板减少的诊治(1)危重患者常常伴有血小板减少的问题,这是因为一些疾病或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导致。

血小板是维持血液凝固的重要因素,因此血小板减少会引起患者出现出血、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血小板减少的危重患者,要及时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诊治方法。

1. 诊断:首先要明确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如药物抑制、自身免疫、恶性肿瘤、感染等。

检查手段包括血小板计数、骨髓象、自身免疫抗体等指标。

2. 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选择替代药物。

如需继续用药,可以根据需要给予血小板增加治疗,以预防出血。

3. 给予血小板输注:对于危重患者,血小板输注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血小板计数和患者出血风险,选择输注血小板的方式和剂量。

4. 给予促血小板生成素:促血小板生成素是一种刺激骨髓胚细胞产生血小板的药物,可以促进血小板生成。

但是要注意应用剂量,避免出现骨髓低下等不良反应。

5. 给予免疫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以采取免疫抑制治疗。

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以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促进血小板生成。

6. 采取支持治疗:包括抗感染、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因为危重患者有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可能,需要全面的支持治疗,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7. 增加预防措施:对于血小板减少的危重患者,预防出血至关重要。

需要加强观察,密切监护患者出血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出血。

同时,要避免使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在实际治疗中,对于血小板减少的危重患者要进行全面的评估,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以降低危害,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023年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治疗进展解析

2023年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治疗进展解析

多能祖细胞
定向巨核系祖细胞
幼稚巨核细胞
成熟巨核细胞
血小板
TPO促进造血干细胞和所有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并延长其生存时间,加速干细胞 进入细胞周期。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特比澳)治疗严重脓毒症 TCP的疗效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研究方案
– 前瞻性、单中心、对照研究 – 单位:南京军区总医院普外科
– 纳入2012-2013年入院、PLT <100×109/L的102例严重脓毒症患者, 完成方案共72例患者
2023年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治疗进展解析
内容概要
脓毒症是ICU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最常见病因 血小板减少症与疾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治疗进展及用药评价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应用
ICU血小板减少症疾病概述
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症(TCP):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 100×109/L或较前次检测下降30%(国外定义为<150×109/L) 即为血小板减少症1
入住ICU期间TCP发生率:13.0-44.1%2
– 血小板计数<150×109/L:23.4%-55.1% – 血小板计数<100×109/L:27.1-34.2% – 血小板计数<50×109/L:4.3-27.5%
脓毒症是ICU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最常见病因
法国一项前瞻、多中心临床研究,纳入ICU301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 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前4天减少30%)
日本自治医科大学外科ICU回顾性研究:2014-2016年住院的189例脓毒 症患者(入院时PLT>80×109/L),分析血小板减少机制
按住院7天内PLT最低值分成4组
正常组 轻度组

血小板减少症病例分析

血小板减少症病例分析

血小板减少症病例分析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是指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血小板是一种无核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块的形成,从而防止出血。

血小板减少症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先天性因素、药物引起的副作用、骨髓疾病等。

下面是一例关于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分析:患者X,女性,42岁,前来就诊主要症状是反复鼻出血和皮肤上的紫斑。

患者曾在两个月前感到疲倦、乏力,并发生了一次不明原因的鼻出血。

之后,她开始出现周期性的皮肤出血,特别是在肘部和膝盖附近。

在家人的建议下,她前来就诊以寻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患者的体格检查发现皮肤上有多个不同大小的紫斑,其中一些呈现新出的出血点。

血液测试显示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正常范围。

骨髓穿刺检查结果显示骨髓细胞数量正常,但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可以初步诊断该患者患有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症(immune-mediated thrombocytopenia)。

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患者体内生成的抗体攻击和破坏自身的血小板。

这导致了血小板的减少和凝血功能的受损。

为了确认诊断,医生还应该进一步进行抗核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自身免疫的机制导致血小板减少。

治疗方面,对于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免疫疗法。

药物治疗一般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prednisone),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抗体对血小板的破坏。

免疫疗法包括输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简称IVIG)和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提高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功能,减少出血风险。

总结起来,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临床表现为出血和紫斑的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避免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非常关键。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血小板减少原因分析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血小板减少原因分析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血小板减少原因分析【摘要】目的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5月份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期间发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170例,按照疾病类型进行分类,了解病种比例及治疗效果。

结果在血小板减少的重症患者中,脓毒症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多发伤,比例最低的患者为原发血液病及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经过积极治疗,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好,原发血液病患者的预后最差。

结论在重症患者中血小板减少很常见,原因多样,多数患者预后好。

【关键词】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脓毒血症;原因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障碍,病情复杂多变,随时有可能出现各种意外及并发症,其中血小板减少就是非常常见的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会使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患者的不良预后。

而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也很多,如重症感染、脓毒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发伤、脾功能亢进及血液病等,现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份期间收住我院中心icu的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份期间收住我院中心icu的重症患者共421例,其中治疗开始即存在血小板减少和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170例,占全部收治患者的40.3%。

其中包括男96例,女74例,年龄19-86岁,平均年龄为41±18岁。

上述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收入重症监护病房后均每天抽血化验了解血小板变化,以血小板数目低于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的标准,除积极控制原发病、消除诱因外,若血小板低于20×109/l给予补充血小板治疗;好转的标准为住院28天时患者病情稳定。

2 结果2.1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治疗时出现血小板减少的重症患者中,脓毒症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多发伤,比例最低的患者为原发血液病及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考虑与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病种有关。

严重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

严重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

严重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
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其临床诊断标准主要包括
以下内容:
1.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20×10^9/L为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标准。

此外,对于患有某些疾病或正在接受某些治疗的患者,即使血小
板计数高于此水平,也可能存在危及生命的出血风险。

2. 出血症状: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常常出现全身或局部出血症状,
如泛发性紫癜、皮下淤血、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这些
症状的出现可提示患者已经进入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期。

3. 骨髓检查:骨髓检查是诊断血小板减少症的重要手段。

通过骨髓涂片、骨髓活检等方式,可以确定血小板生成的异常情况,并排除其他
与血小板减少相关的疾病。

4. 病因分析: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
少症、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感染、恶性肿瘤等因素有关。

因此,对于患有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病因分析,以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5. 动态监测:对于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需要对病情进行动态监测,
包括血小板计数、出血症状、骨髓检查等方面。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对于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手段。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危害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危害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危害血小板减少的原因1、人体血液里的“血小板”,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0~30万个血小板,它的寿命平均为8~12天,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低于参考值下限,就是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如果严重了,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也可出血、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

2、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形成血栓,堵塞创口,释放与凝血有关的各种因子等功能。

在小血管破裂处,血小板聚集成血小板栓,堵住破裂口,并释放肾上腺素, 5-羟色胺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物质,是促进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之一。

血小板还有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

3、通常是由于身体所形成的抗体有防护症,通常是由于身体所形成的抗体有防护作用的生化物质攻击自身的血小板所致。

某些急性感染是造成这种病的根本原因,在短时间内输血太多如在动大手术期间,或发生异常出血和凝血,都可能造成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的危害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值低,止血功能差,血小板减少的危害包括:一、可引起粘膜出血鼻粘膜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粘膜出血、泌尿生殖道出血、阴道出血等;二、手术后大出血;三、多发性瘀斑、紫癜最常出现于腿部;四、引起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四种食补方1红枣羊骨粥配方:红枣15枚,羊骨500克,大米200克。

制做及服法:羊骨以腿骨为佳洗净,敲成2段,加水用文火煮1小时,捞起骨,将骨髓剔于汤中,加入大米红枣,煮成粥。

每日分两次服完。

功能及适应症:益气摄血,补髓生血。

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有辅助作用。

2鲜藕粥配方:粳米30-50克,鲜藕50克,白糖适量。

制做及服法:先煮米做粥至半熟,加入洗净的鲜藕片,煮至粥熟,加糖少许,可做早餐食之。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因素及预后分析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因素及预后分析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因素及预后分析摘要: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是非常常见新生儿血液系统急性病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具有起病急速、发展迅速和病因复杂特征,症状比较轻患儿具有自限性,部分重症患者会出现严重消化道和肺部出血问题,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就会给患者生命严重威胁。

根据研究发现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感染因素和缺氧因素导致,随着时间发展会诱发病症不断严重需要进一步对于新生儿血小板病症进行合理治疗。

关键词:新生儿;血小板;发病因素;分析一、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原因1、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最常见疾病,占据新生儿重症病人的22%到35%,血小板减少病症主要包括很多疾病,首先感染是最重要原因,占据病人的47%,中毒感染、细菌感染和混合感染,以单纯病毒和巨细胞感染为主要原因。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主要原因,占据29%,由于窒息会导致缺氧问题、直接中毒和间接中毒问题,会不断激活凝血系统血小板聚集和消耗,缺氧主要可以使得骨髓巨核细胞系统会受到抑制作用,从而造成血小板减少问题。

2、溶血也会导致血小板机理变得复杂,免疫下拨破坏也会造承成血小板消耗问题,出血和难产也是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出血和血小板减少是相互作用因果关系,但是不是直接原因关系。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病症也会出现23%新生儿贫血,常见问题主要有生理性贫血、失血和溶血感染,会直接造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问题产生。

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方法也比较简单,对症治疗会受到良好效果,最关键问题就是对于发病原因治疗,对于感染指导的并发症需要随着对于病症感染实现合理控制,血小板就会逐渐上升。

新生儿窒息会导致缺氧病症,脏器器官功能恢复需要一周时间,大多数情况下血小板较少病症都可以得到良好治疗效果,对于早产儿童和重症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最终达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也存在死亡,主要死亡原因就是混合型感染导致的严重的血小板减少问题,最终导致肺部出血和DIC问题出现,需要及时发现动态血小板变化,对于病情实现及时管理,对于危重新生儿要随时监测管理,早发现问题及早治疗。

中国成人重症病人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重症病人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
目的
制定中国成人重症病人血小板减少诊 疗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 提高诊疗水平,降低并发症风险,改 善病人预后。
共识的形成过程
筹备阶段
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共识制定小组 ,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血小板减
少诊疗的最新进展。
征求意见与修订阶段
将初稿分发给相关领域的专家,广泛 征求意见并进行修订。
指南形式完善
优化诊疗指南的呈现形式,使其更加易于理解和使用,提高指南的可操作性。
CHAPTER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 常范围,可能引发出血、瘀斑等症状。
血小板减少症的分类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前者 主要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后者与感染、药物、肿 瘤等因素相关。
讨论与起草阶段
小组对文献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临床 实践经验,讨论并起草共识初稿。
定稿与发布阶段
经过多次修订后,形成最终的共识定 稿,并在中国相关学术组织或机构发 布。
CHAPTER
02
血小板减少症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导致止血功能受损。
分类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前者指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后者指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血 小板减少。
中国成人重症病人血小 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血小板减少症的概述 • 重症病人血小板减少的诊疗策略 • 重症病人血小板减少的预防与护理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 参考文献
CHAPTER
01
引言
背景与目的
背景

重度血小板减少标准

重度血小板减少标准

重度血小板减少标准
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标准通常为血小板计数小于30×10^9/L。

当患者血小板减少至这一水平时,机体出血风险明显增加,随时可能出现自发性出血,轻者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口腔出血等,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

严重血小板减少症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多与自身免疫失调有关。

2.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如大量出血消耗血小板过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3. 脾功能亢进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4. 白血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5.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请注意,这些仅为常见的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具体诊断和治疗需遵医嘱进行。

同时,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作息和情绪管理,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若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重度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

重度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

重度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
重度血小板减少症,又称为重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罕
见但严重的血液疾病。

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两个方面。

在临床表现方面,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皮肤和黏膜出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

这些症状通
常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倾向所致。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外周血涂片鉴定、
骨髓检查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重度血小板减少症
的诊断标准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

此外,骨髓检查
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骨髓中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缺如是重度血小板
减少症的特征之一。

除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外,诊断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时还需
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等。

总的来说,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
室检查结果,同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以确保准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如何处理危重患者的血小板减少

如何处理危重患者的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的数量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为(100-300)x10*9/L。

正常人血小板计数可有6%-10%的变动范围。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剧烈运动后和妊娠中、晚期升高,静脉血的血小板数量较毛细血管血液高。

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临床实践中早已观察到,当血小板数降至50x10*9/L 时,患者的毛细血管脆性增高,微小的创伤或仅血压升高即可使之破裂而出现小的出血点。

血小板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一般认为,血小板还可释放具有稳定内皮屏障的物质和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有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

循环中的血小板一般处于“静止”状态,当血管损伤时,血小板可被激活而在生理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血小板是直接参与血块形成和炎症调节的血细胞,血小板减少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指南比较英国指南:认为10×10*9 /L这一阈值与更高的阈值(如20×10*9 /L 或30×10*9 /L )相比,不会使出血的风险增高,且在血小板的输注量方面呈明显减少的现象。

美国指南:认为输注更大量的血小板并不能带来更多获益,输注低剂量(1.1×10*11/m2 )也同样有效。

ICTMG 指南:推荐使用低剂量(1.1×10*11/m2)、标准剂量(2.2×10*11/m2)的血小板。

在临床中也将10×10*9 /L 作为预防性输注的阈值,输注剂量为一个单位单采血小板。

存在发热这一血小板破坏增加的危险因素时,临床中通常采用降温措施使体温下降后再给予输注血小板。

各国指南未提及此措施。

对于侵入性操作,临床中骨髓活检、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拔除中心静脉导管不需要常规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仅给予局部加压止血,与英国指南推荐一致。

对于大手术时的推荐意见英美两国存在差异,临床中血小板计数要求需达100×10*9 /L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严重不良事件分析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严重不良事件分析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严重不良事件分析齐媛媛;郭玉霞;沈亚莉;唐雪;宪莹;肖剑文【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发生严重不良事件(SAE)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血小板计数≤20×109/L,合并SAE的ITP患儿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及预后.结果血小板计数≤20×109/L的1604例ITP患儿中,发生SAE者140例(8.73%),包括严重出血事件(SBE)138例(8.60%),严重感染事件(SIE)2例(0.12%),其中颅内出血6例(0.37%).鼻衄及月经量增加是血小板计数≤20×109/L的ITP患儿发生SBE最常见的诱因.除青春期女性月经增多外,发生SBE的患儿性别、年龄分布,以及不同病情SBE患儿的病程及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BE 患儿均好转出院,1例SIE患儿因卡氏肺囊虫肺炎死亡.结论鼻衄及月经量增加是儿童ITP发生SBE的高危因素,该类患儿需积极治疗.总体看,ITP患儿发生SAE尤其是颅内出血的概率很低,血小板计数≤20×109/L且无明显出血的患儿可能不需要积极治疗.【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9(016)010【总页数】4页(P1366-1369)【关键词】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严重出血事件;严重感染事件;预后【作者】齐媛媛;郭玉霞;沈亚莉;唐雪;宪莹;肖剑文【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重庆400014;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重庆400014;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重庆400014;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重庆400014;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重庆400014;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重庆400014;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8+.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继发性出血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血小板计数减少所致皮肤黏膜出血,本病为自限性疾病,70%~85%患儿可以在6个月内自发缓解而不需要特殊治疗[1-2],但部分患儿可持续或反复发生血小板计数减少,病情迁延不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重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病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作者:郭利民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12期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

方法10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血小板减少症组(35例)与无血小板减少症组(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脓毒症是导致危重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减少症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及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与无血小板减少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危重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病危险因素;预后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2.070
危重患者常出现全身感染等导致的多脏器功能障碍,进而出现死亡。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危重患者发生凝血及炎症反应中,血小板为重要的介导因素,当危重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出现进展性下降时则说明患者病情较为严重[1]。

常规输血治疗无助于血小板数量的增加,反而可导致患者抗凝及促凝系统的紊乱,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加强对为危重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机制的探究,对血小板减少进行纠正,同时调节血小板功能,更好的控制凝血与炎症对于病死率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对危重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后进行观察分析,作者对本院近2年内收治的100例危重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危重患者,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
2.36±6.79)岁,原发病:脑梗死21例,心肺复苏16例、颅脑外伤30例,急性中毒患者9例,重症胰腺炎10例,感染性休克8例,其他6例。

1. 2 方法患者入院后对其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分析,每天记录其24 h疾病严重程度,每日血小板计数等,并对患者住院期间病情变化等进行观察。

根据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评分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价,并观察其与血小板计数之间的关系,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血小板减少症组与无血小板减少症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

APACHEⅡ评分:总分值为71分,其中分数值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比。

血小板计数测定:所有患者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并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患者血小板数量进行测定。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100例危重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症35例,发生率为35%,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65例,占65%。

2. 2 血小板减少症组患者脓毒症患病人数、ICU住院时间、MODS及APACHEⅡ评分与无血小板减少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血小板减少症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生存19例,死亡16例,患者死亡率为45.7%;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生存56例,死亡9例,患者死亡率为1
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血小板减少症是ICU住院患者常见并发症,国外学者Stephan等研究中发现急诊外科ICU 患者中至少会患上1次血小板计数减少症,而患者的死亡率在38%,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死亡率则为20%。

有学者研究发现危急重症患者普遍存在血小板减少症状[2],而本次研究中参与研究调查的100例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35%,与已有的报道比较发生率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样本较小的原因。

通过研究发现血小板减少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低于无血小板减少症组(P
在危重患者预后的预测中通过对血小板减少症的监测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从而评价预后[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血小板减少症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出血风险、MODS及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高于无血小板减少症组(P
综上所述,在危重患者病情诊断及预后的评估中,血小板减少症水平的监测及变化能够提供科学的依据,有着显著的价值。

为减少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一旦发现相应的危险因素,则立即进行处理并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秋子,沈烨渠,蔡海琪,等.血液透析应用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两例报道.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10):1188.
[2] 阳文捷,林金盈,黄向英,等.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重庆医学, 2014(9):1081-1082.
[3] 计成阜,何广胜,周海侠,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16例.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22):3789.
[收稿日期:2014-10-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