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及其发展
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 2.自主与羞怯怀疑的冲突(18个月到3岁)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
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
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
内化学说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三、儿童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是个体凭借一定知识系统对自己 及他人的心理状态(如需要、愿望、动机、 情绪等)进行推测,并据此对其行为做出 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一)心理发展的本质
主体通过活动操作对客体的适应
同化不平衡顺应 Nhomakorabea平衡(二)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个体在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中表现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发展主要有四个因素:
3.主动对内疚的冲突(3—6、7岁)
4.勤奋对自卑的冲突(6、7岁—12岁) 5.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12—18岁)
6.亲密对孤独的冲突(18-35) 7.充沛感对颓废感的冲突(35—60岁) 8.完善对绝望的冲突(60岁以后)
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 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应创造 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 问题。
成熟 物理环境(练习与经验) 社会环境(社会性经验) 平衡化
(四)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
第二章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心理的实质、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条件反射学说以及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明确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一节心理的实质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不同观点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主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主观存在。
客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绝对精神”机械唯物主义者:心理是由物质派生的。
辩证唯物主义者: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
随着时代的进行,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
30年代后,俄国生理学家浩夫在其著作《脑的反射》一书中,把脑的全部活动解释为对事物的反射,以后,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一步科学地提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其实,常识也告诉我们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人们在睡眠或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但精神状态却与清醒时大不一样。
临床又发现,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正常人相比,⋯⋯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比如“植物人”物种进化的历史和个体发育的进程,也表明心理活动与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有着直接的关系。
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与其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从单细胞动物——人类,神经系统的进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心理发展的水平也从低级到高级。
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而只能对生存具有直接意义的事物产生有限的反映。
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神经系统,但由于没有脑,所以只能对刺激物的属性进行分析,其心理也只能停留在极其原始的、简单的感觉阶段。
脊椎动物的系统进一步发达,原始的脑开始形成,爬行动物又有了大脑皮层,就具备了心理活动的最高调节机构,因而就了在稳定的知觉。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学是学生通往成人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和教育过程与
学生群体及个体的成长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章就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及教育主要涉及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特点及中学教育应重视的特点、如何促进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等进行综述。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
2、外部动力:外部动力指的是人与社会环境及其习俗、社会价值观
念以及时代变迁等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形成了学生心理发展
的动力。
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不仅
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方式等。
二、中学生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期: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期,他们往往比小学生更加关
注自我,他们对自己的情感、思想、身体状况等有了更强烈的认识,并可
以独立判断和决定自己行为的方向。
2、重视他人观点:中学生开始重视。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2.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比意识重要,潜 意识决定一切是不符合实际的。 3.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 要来自于他的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 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4.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对个性发展 的影响,也是偏激的、不符合实际的。 许多研究已证明个性、个性倾向性在中 年和老年期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个性 的发展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 生活条件所制约。
(5)青春期(11-13岁开始)
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到来了, 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 始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 母那里摆脱出来。同时,到了青春期,容易产 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对成人的抵触情绪和 冲动。
(三)简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自问世以来就在心理学界和社 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 其整个理论的评价褒贬悬殊。 有的人认为弗洛伊德是“最伟 大的创设者、最伟大的代言人” (波林),有的人则认为他的 理论没有什么价值。
(3)前生殖器期 (3-6岁) 这个时期里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性器官 成了儿童获得快感的主要来源,表现为这个时期 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 想。 此时儿童会出现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 结” ,即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产生恋父情结。 (4)潜伏期(6—11岁)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地放弃了俄狄 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 样来行事,此时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 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口唇 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 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觉差不多一扫 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例如,在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通常最迟3.具有不平衡性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
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
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2023年实用文_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
202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202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
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
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一、婴儿期 (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
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
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
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课件
05 心理发展的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动力论
总结词
潜意识驱动
详细描述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这些本能在与环境的互动 中逐渐被社会化,从而推动个体心理的发展。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动力论
总结词:人格结构
详细描述: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 心理发展的原动力,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 ;超我则代表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对个体行为进行道德评价。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延续
总结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和发展出对世界 的认知结构。
详细描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 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儿童通过与 环境的互动逐渐形成对世界的认知结构。这一理论对于教育者理解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
04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理论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总结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不断刺激和 反应的强化过程来习得行为。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环境刺激所引发的,通过不断的强化和 奖励,个体可以习得特定的行为模式。这种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广泛应用,例如应 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和经典条件作用原理来改善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遗传与环境的协同作用
在心理发展中,遗传和环境因素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相互协同、共同促进 心理发展。例如,良好的遗传基础和适宜的环境刺激能够共同促进智力发展。
03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
公共心理学考试题库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一.填空题1.于1860至1879年间,和等人开始采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使之逐渐从哲学、生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有:、分析与综合的原则和。
3.心理学通常从两个方面去研究人的心理,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 指的是来源于现实并为每个人所意识到的各种映象本身,_________ 指的是这种映象存在的方式及其组织。
5.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它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共同的,二是个性差异。
6.心理学于年由费希纳、等人开始采用实验法并逐渐从哲学、生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迄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7.心理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两项,它们分别是和。
二.名词解释1.实验室实验三.选择题1.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常用一种方法,即在日常的情境中进行心理实验。
这种方法是:A 观察法B 实验室实验法C 自然实验法D 调查法2.研究男孩和女孩游戏方式的不同,最好采用的方法是:A 实验室实验法B 测验法C 自然观察法D 相关法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于1957做的“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的研究,运用了:A、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调查法D、自然实验法4.通过与被考察事物的直接接触,发现问题或事实材料,然后依据一定的理论对现象实质或问题成因进行研究的方法是:A、心理调查B、访谈法C、个案法D、观察法5.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条件,在日常活动的情境中主动引起被试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是:A、实验室实验B、自然实验C、教育经验总结法D、作品分析法6.在研究心理现象时,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揭示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原则是:A、系统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D、分析与综合的原则四.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和教育的关系。
第一章答案:一.填空题1.费希纳,冯特;2. 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 心理过程,个性差异;4.心理内容,心理形式;5.心理现象,心理过程;6.1860,冯特;7.理论任务,应用任务。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PPT课件
图2-1 心理发展的多维性及多向性
【心理发展的定义】
即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心理所发生的持 续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包含:心理内容的扩大(不知——知)
心理机能的改善(一听、二看......)
心理质量的提高(“妈妈” 一词?)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
征。(量变—质变:明显不同的年龄阶段)
认为,心理的发展是不连续的,是分阶段进行的,他们更多 地把心理的发展看成是一系列的步骤,这种观点被称为阶段 论。阶段的概念一般是指:
(1)在特定的阶段中,行为是围绕着一个居支配地位的主题 组织起来的;
(2)某一阶段的行为与较早或较晚出现的行为有性质上的不 同;
(2)这个阶段的思维具有可逆性。 【可逆性包括两大类】【逆向性】表示分类结构的特征,在
分类活动中可以把某一事物归在一个类中,也可以从该类中
剔除。【互反性】表示关系结构的特征,在比较活动中A比B 大就是B比A小
(3)它的群集性。具体运算包括分类、序列、对应和矩阵等, 这些结构的核心称为“群集”。群集结构是在获得守恒和可 逆性后进行逻辑辑运算。其本质特征包括:组合性、可逆性、 结合性、同一性、重复性。
【生物遗传性】(生物性 前提/可能性)
(天生盲人)
【社会制约性】(社会性)(历史/社会环境) (“狼孩”)
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生物自然性) 1.【遗传素质】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
特点。 【作用】生物基础/自然前提;可能性/现实性
【“遗传决定论”的批判】 (高尔顿/霍尔)
①儿童发展了符号表象技能; ②这个阶段的表象是直观的、静态的,带有较多的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PPT课件
心理发展的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是指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力量,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 起着促进作用。例如,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对个体 心理发展的影响。
语言发展
情绪发展
婴儿开始模仿和学习语 言,逐渐能够发出简单
的音节和词汇。
婴儿开始出现基本的情 绪反应,如喜怒哀乐等。
幼儿期心理发展特征
01
02
03
04
认知发展
幼儿开始有更复杂的思维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如分类、排序
、计数等。
语言发展
幼儿能够流利地说话,并开始 有自我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社会性发展
幼儿开始对社交产生兴趣,与 同龄人和成人建立关系。
游戏和创造力发展
幼儿通过游戏来探索世界,并 开始有创造性的表现。
学龄期心理发展特征
认知发展
学龄期儿童能够进行更高级的 思维活动,如逻辑推理、抽象
思维等。
学校适应
学龄期儿童开始适应学校生活 ,学习各种学科知识。
社会性发展
学龄期儿童与同龄人和成人建 立更复杂的关系,形成自己的 社交圈子。
自我意识发展
学龄期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 存在和自我价值,开始有自己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 的基本问题ppt课件
目录
•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 心理发展的动力 •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 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应用
01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遗传因素
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它为个体心 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性。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课件
1 观察
2 问卷调查
观察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了解 他们的能力、兴趣和互动方式。
通过给个体和他人填写问卷,了解他们的 认知、情绪和行为特征。
3 心理测评
4 发展评估
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评工具,评估个体的 认知、情绪和行为特征。
通过持续的观察和评估,跟踪个体的心理 发展进程,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
创造力的培养
通过给予幼儿自主选择和解决 问题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艺术活动的益处
通过角色扮演,幼儿能够发展 社交技能、情绪管理和想象力。
幼儿通过参与绘画、手工等艺 术活动,发展创造力和审美能 力。
儿童期心理发展
在儿童期,孩子的认知能力、社会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与同龄人互动, 并建立起友谊和合作关系。
1
自我认同
青少年逐渐形成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开始独立思考和做出决策。
2
人际关系
青少年通过与同龄人、家人和教育者的互动,学习社会技能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3
情绪调节
青少年经历情绪起伏较大的时期,需要学会识别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心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知、情绪和行为发 展。
1
感官发展
婴儿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逐渐提高,开始感知和识别身边的事物。
2
认知发展
婴儿开始形成简单的概念和记忆,并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新技能。
3
情绪发展
婴儿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从哭泣到微笑,开始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幼儿期心理发展
幼儿期是个体认知和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独立探索世界,并追求自我认同和更多的自主 性。
2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普通心理学)
2.生物因素提供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神经系统:大脑
盖吉的头骨
大脑机能定位
内分泌系统
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屈赖恩(R.C.Tryon)依据走迷津能力的高低将一 群最初未加挑选的白鼠分类,选择其中聪明的公鼠 与聪明的母鼠配对、繁殖,迟钝的公鼠与迟钝的母 鼠配对、繁殖,再对子代白鼠走迷津的能力进行考 察。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下午1时18分21秒13:18:2121.1.18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1年1月下 午1时18分21.1.1813:18Januar y 18, 2021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1时18分21秒13:18:2118 January 2021
民族文化 社会风气 网络传媒
青少年网络成瘾 VDT(Visual Display Terminal)症候群
三、个体实践因素
作为联系个体内部生物因素和外部社会环境 因素的中介和桥梁。
促进人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完善
人的心理本质
人的心理是神经系统(主要是人脑)的机能,是对 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父系不确定和婚姻冲突
进化心理学家解释了夫妻背叛所导致的夫妻冲突的 遗传性根源所在。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男 性都希望自己有尽可能多的后代,但是每个男性又 都不能确定后代是不是自己的。进化心理学家将其 称之为“父系的不确定性”(paternity uncertainty)。
男性尤其不能忍受妻子对自己有身体上的不忠诚, 而妻子则更加看重丈夫精神上对自己的不重视。有 研究表明,在各种文化之中,男性的性嫉妒都引起 了很多的夫妻冲突和谋杀事件。
Ch心理的发生与发展讲稿PPT课件
保持运动协调,控制有意
义、有目的的活动
2019/8/22
8
大脑的机能代偿
当某一区域受损后,经过适当的治疗和锻炼, 其他区域可以起部分或全部补偿作用。
2019/8/22
9
大脑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各自管理着身体相对的那一半,即左半 球主管身体的右半边,右半球主管身体的左半边。
人的大脑机能具有不对称性,即心理机能在左右两 个半球上表现出不同的优势。
第二章 心理及其发展与学习
2019/8/22
1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的本质是什么? 心理活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什么?
2019/8/22
2
1. 心理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一)唯心主义心理观
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 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通常:
左半球——阅读和计算,保障连贯的分析性的逻辑思 维。
右半球——运用形象信息,保证空间定向、音乐知觉, 擅长对情绪、态度的理解。
2019/8/22
10
3. 意识是人类心理的特点
人类心理具有意识的特点。
意识(consciousness)(觉察)
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等构成的一种丰 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意识表现出计划行动、克服 困难、思考与分析的能动特点;意识对象不仅包括 外部世界,还包括人类内部心理活动。
2019/8/22
20
发展阶段与年龄
乳儿期(0~1) 婴儿期(1~3) 幼儿期(2~6) 童年期(7~12) 少年期(12~15) 青年期(14~18) 成年期(18~65) 晚年期(65以上)
学前期
学龄前期 学龄初期 学龄中期 学龄晚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
映三、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 Nhomakorabea生、发展的
时 间 2年后
效
果
学会了站立
6年后 8岁时
4年后 7年后 17岁
学会了独立行走 6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
学会了6个词 学会了45个词 4岁儿童的智力水平
第二节 个体心理的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征 (一)心理发展涵义 广义:指从受精卵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狭义: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这一过程中心 理所发生的变化,是人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 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 大、改善、提高的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征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方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个别差异性 (三)心理年龄特征 1.含义: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各年龄阶段所表现 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二)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营养、气候 2.社会环境:家庭、社会、学校
作用: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严重
影响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三)主观能动性 作用: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起决定 性的作用。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基础,也限定 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幅度;是形成个体心理发展个 别差异的潜在因素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它为个体心 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 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 心理及其发展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类心理的实质; 2.掌握心理发展的涵义和心理发展 的规律; 3.理解影响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 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主 观、能动地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二)心理的产生是脑的反射
科学研究表明,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而 言,是脑的反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