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化学:2. 3《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教案(鲁科版必修2)
化学:2. 3《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教案(鲁科版必修2)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高一化学学案第二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学习内容】一、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1、交流研讨:①“即热饭盒”涉及的反应原理:②.写出铝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焊接钢轨的原理:b5E2RGbCAP2、能否举出其他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例子?二、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1、活动探究:根据铜锌原电池,填写下表:总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1E anqFDPw归纳:1、原电池的电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出<流向正极)的一极。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来自负极)的一极2、原电池是一种装置。
电子的流动方向是从极极;电流方向是从极到极3、原电池的原理: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
DXDiTa9E3d4、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5、原电池正负极判定方法<1)依据原电池两极材料:____________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正极。
RTCrpUDGiT<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电流<外电路)由_______流向_______;电子则由________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________。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2.3(2)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ppt课件
化学 必修2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自主预习区 互动探究区 巩固训练区 课时作业 专题归纳区
(5)常见电池 一次电池 。 ①干电池:又称____________ 二次电池 。 ②蓄电池:又称_____________ ③燃料电池:其能量转化率高,对环境无污染。
化学 必修2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B.甲烧杯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乙烧杯中锌片表面有 气泡产生
C.两烧杯中硫酸的浓度均减小
D.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点拨:甲装置构成原电池,发生原电池反应;乙装置不能 构成原电池,发生置换反应。
化学 必修2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自主预习区 互动探究区 巩固训练区 课时作业 专题归纳区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自主预习区 互动探究区 巩固训练区 课时作业 专题归纳区
1.如图,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之前,b为碳棒,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极上发生还原反应,b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化学 必修2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自主预习区 互动探究区 巩固训练区 课时作业 专题归纳区
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 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化学 必修2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自主预习区 互动探究区 巩固训练区 课时作业 专题归纳区
自主预习区 互动探究区 巩固训练区 课时作业 专题归纳区
(1)铜锌原电池工作时,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分别发生在负极(Zn极)和正极(Cu极)表面,气泡应在正极表面 逸出,负极表面不会出现气泡。若在正、负极表面均有气泡逸 出,只能说明负极材料不纯。 (2)原电池反应能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课件
2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赞科夫 21、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翰·贝勒斯 2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23、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高尔基 24、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25、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别林斯基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52、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A
负极 -
Zn
2H+ + 2e-=H2↑
正极
Cu
Zn2+ Zn2+Zn2+ SO42-
H+ H+
SO42-
SO42-
思考:
稀硫酸
根据上述装置,分析正、负极和电极材料(这里 为铜、锌)活动性的关系?
★用化学指导生活
我国首创一种装置广泛应用于航海标志灯中。使用时只要 把该装置放入海水中数分钟,灯泡就会发出长效、耀眼的 白光。 经分析,该装置中含有使灯泡发光起关键作用的 两种材料铁铂合金网(接触空气)和金属铝。
★课外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50-P52,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了解利用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电池。
2、回答教材50页交流·研讨中的两个问题?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2课件:第2章 第3节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29张PPT)
原电池 1.实验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煤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
(2)水电站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核电站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 )
(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葡萄糖是太阳能转变成热能
的过程
(×)
(4)动物体内葡萄糖被氧化成CO2是热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 (× )
(5)利用太阳能在催化剂参与下分解水制氢是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电流由D→导线→C;③A、C相连
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④B、D相连
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据此,判断四种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解析:金属与稀H2SO4组成原电池,活泼金属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 氧化反应,较不活泼的金属为正极,H+在正极表面得到电子生成 H2;导线中电子运动方向由负极→正极,电流方向则由正极→负 极。在题述原电池中,A、B作电极的原电池中,A为负极,金属的 活动性顺序为A>B;C、D作电极的原电池中,C为负极,金属的活 动性顺序为C>D;A、C作电极的原电池中,A为负极,金属的活动 性顺序为A>C;B、D作电极的原电池中,D为负极,金属的活动性 顺序为D>B。综上可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C>D>B。 答案:B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教学设计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学校名称:陕西省府谷中学设计者姓名:刘占宽案例版本及章节:鲁科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适用年级:高一年级教学主要使用的信息技术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讨论、对比教学设施环境:多媒体实验室教师的资源:课程标准内提供的资源,从网上查到的有关图片,相关的flash动画辅助学生从微观角度了解电池原理。
学习环境:带有多媒体的标准化实验室,实验的必要仪器联系方式:e-mail: lzklhc@ 地址及邮编:陕西省府谷中学 719499一、教材分析——知识框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2)引导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4)利用“追根寻源”、“资料在线”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从更多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交流·研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 综合的能力。
(2)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教材中活动栏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上重点、难点: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方法上重点、难点:探究能量转化研究的利用。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师的资源: 课程标准内提供的资源,从网上查到的有关图片,相关的flash 动画辅助学生从微观角度了解电池原理。
学习环境: 带有多媒体的标准化实验室,实验的必要仪器实验仪器: 烧杯、电流表、导线实验药品: 锌片、铜片、铝片铅笔芯、酒精、稀硫酸、桔子、西红柿等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讨论、对比六、教学过程【引入】面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反应,为了研究和应用的方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
(教师参考)高中化学 2.3.2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课件1 鲁科版必修2
化学能 燃烧 光能
光合作用
如:光化学电池 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气
热能
化学反应提供能源 电能
光能……
精选ppt
22
请将氧化还原反应:Fe + Cu2+ = Cu + Fe2+ 设计成一个原电池。
负极: Fe 正极: 比Fe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电解质溶液: CuSO4 、CuCl2等
精选ppt
23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3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精选ppt
1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1.化学能转变为热能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中的化学能变化通常表现为热 量的变化,即化学能转变为热能。
电池的广泛应用
那么,物质变化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电能呢?
精选ppt
2
普通干电池 1860年 雷克兰士
1.铜片上的气体是什么? 2.氢元素原来以什么形式存在? 3. 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分析,H+如 何转变成氢气?
精选ppt
15
讨论:
1. 电子从何而来? 2. H+为何不直接在锌片上 得电子而在铜片结论或解释
导线中有 电流计指针偏转 电流通过
测干电池时,电流计指
针偏向正极方向
接再浸在H2SO4溶液中,有什 么现象?为什么?
精选ppt
5
⑸铜片与稀硫酸不反应,但与 锌片相连后,铜片上为什么有 气泡产生?气体是什么?怎样 产生的?导线间接一电流计有 何现象产生?为什么?
⑹用一干电池连接电流计验 证电子流向,确定Zn片, Cu 片的正负极是怎样的?
精选ppt
6
原电池
1. 什么是原电池?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2课件:第2章 第3节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题组3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
6.在理论上不能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A.HCl+NaOH===NaCl+H2O B.2CH3OH+3O2―→2CO2+4H2O C.4Fe(OH)2+2H2O+O2===4Fe(OH)3 D.2H2+O2===2H2O
【解析】 原电池的化学反应原理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 而A项中的反应是中和反应,没有电子的转移,故选A项。
③导线:两极用导线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3)工作原理
+===Zn2++H ↑ Zn + 2H 2 原电池总反应式:
。
[探究· 升华] [思考探究] 已知有下列装置:
问题思考: 1.能构成原电池装置的有哪组?
【提示】 A、B 2.不能构成原电池装置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C装置中蔗糖溶液为非电解质溶液;D装置中没形成闭合回路。
3.试用2Fe3++Cu===2Fe2++Cu2+设计出原电池装置图。(标出电子流向和 正、负极) 【提示】
[认知升华]
1.原电池正、负极的“四种”判断方法
2.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题组· 冲关] 题组1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
1.下图各装置中,溶液均为稀硫酸,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解析】 D项未形成闭合回路。 【答案】 D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电池的负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B.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 C.原电池中的电极一定要由两种不同的金属组成 D.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是负极
【解析】 原电池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A项错误,D项正确;原电 池中活泼金属为负极,B项错误;原电池的电极可以为非金属材料,C项错误。
【答案】 D
4.如图,a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之前,b 为碳棒,下列说法中不正 确的是( ) 【导学号:55102107】 A.a 极上发生还原反应,b 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碳棒上有气体逸出 C.导线上有电流,电子流动方向从 a→b D.反应后 a 极质量减小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12)》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材分析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二课时)本节教材是鲁科版化学必修 2 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初中化学已经有所涉猎,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在更深的层面上系统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这节课安排在这里,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符合由表及里的学习规律。
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螺旋式上升”的基本思想。
通过原电池概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及应用,并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理解原电池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方式,使学生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2)引导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并能够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3)通过学习体会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能从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原电池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教材中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
(3)逐渐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及正负极的判断。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方法上重点、难点: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原电池原理。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师的资源:新课程标准提供的资源,网上的有关图片及视频,相关的flash 动画辅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解电池原理。
学习环境:带有多媒体的标准化实验室,实验的必要仪器。
实验仪器:烧杯、小型电流表、导线实验药品:锌片、铜片、铁片、碳棒、酒精、稀硫酸溶液等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讨论、对比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引入】“龙的腾飞”,“嫦娥奔月”,“太空漫步”..... 对广袤的太空,中华民族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向往!如今,我国航天一个个飞天壮举为国人圆梦,为民族争光!请看大屏幕 . 【播放视频】中国神州十一号飞船顺利升空的壮观场面【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航天飞船之所以能顺利升空,是利用了巨大的能量—化学能!(点ft PPT)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高中化学2-3-2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课件鲁科版必修2
1.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以 热能 的形式 释放 出来,像 这样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即热饭盒能 加热 铝热剂 能焊接钢轨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食物、
2.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需要不断地吸收热能来维持反应 的进行,像这样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慎思2】 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提示 (1)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做电极; (2)电解质溶液;(3)导线;(4)自发的氧化还 原反应;(5)形成闭合回路。
【慎思3】 原电池的负极只能是金属吗? 提示 不是,理论上说任何氧化还原反应 都有电子得失,所以除了金属能作原电池 的负极外,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非金属 中,也有可能作负极。
仅供学习交流!!!
要点一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例1】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铜是负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铜片是正极,该电极周围溶液氢离子浓 度不变 C.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解析 如图所示装置是原电池,活泼的锌 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本身 质量逐渐减少。而铜极为正极,上面富集 电子,H+移向铜极,H+浓度增大,H+发 生还原反应产生H2。 答案 D
【例2】下图是Zn和Cu组成的原电池示意图, 某小组做完该实验后,在读书卡片上记录 如下图,卡片上描述合理的是 (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解析 Cu—Zn—H2SO4原电池中,锌为负极, 电子由锌→铜,导线中电流由铜→锌,锌 失去电子而溶解,溶液中的H+移向铜片, 在Cu极得到电子而产生H2气泡。故D项正 确。 答案 D
4.依据原电池两极上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来 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发 生还原反应。 5.依据某些现象来判断 电极溶解的一极为负极,电极增重或产生 气体的一极为正极。 说明:(1)电极材料有时并不一定是金属(如 石墨碳棒),有时还可以是相同的金属(如金 属铂),但电极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氢氧燃料电池。(2)负极与电解质溶液 的溶质不一定要发生反应,但负极上一定
必修二第2章第3节第二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doc
【教师活动】介绍制造水果电池的材料, 引发思考五个电极的组合方式:【学生活动】完成实验,记录现象。
阅读材料并讨论。
【互动探究一】师生互动,归纳实验现象,分析解决问题。
【屏幕展示】1、电极Zn-Cu Zn-碳棒Zn-Zn Cu-Cu Cu-碳棒2、可构成电池的果蔬、饮料等:柠檬西红柿繇猴桃雪碧可乐无水乙醇【归纳总结】归纳实验现象:Zn-Cu Zn-碳棒电极组合与柠檬西红柿辨猴桃雪碧可乐均可以构成电池。
无水乙醇不可以,无水乙醇加水后也不可以构成电池。
【互动探究】1、无水乙醇不可以构成电池,加水后也不可以构成电池的原因是无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相当于断路。
2、根据阅读材料得出可以构成电极的果蔬饮料中都含有酸Hl3、可以构成电池的电极组合中都有Zn,两者发生反应:Zn + 2H+ = Zn2+ +H2 tCu-Cu 因:不反应。
4、Zn-Zn不可以,需要了解Zn-Cu和碳棒的作用。
【归纳】【屏幕展示】问题:Zn + 2H+ = Zn2+4-H2t1、构成电池的反应是一个怎样的反应?2、电能从哪里来?3、电流是怎么产生的?Cu-碳棒不可构成电极的原Zn-碳棒可以的原因,其中铜第二章第3节第二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教学设计【板书】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引入】【教师活动】水果的用途:食用、药用、调料,引出水果能够发电,制造水果电池。
同时•提出问题:电从哪里来?电是怎样产生的?环节一:【屏幕展示】1、制造“水果电池”(1)电极材料:2个Zn片2个Cu片1个碳棒(2)果蔬或饮料等:柠檬西红柿捞猴桃可乐雪碧无水乙醇(3)灵敏电流计完成实验并记录现象,阅读提供有关果蔬饮料等的资料并讨论发现的问题。
稀H2SO4反f 反1 热热 吸应\^/ M M 化 化反氧原 质逸非还 反逆可应 可、、解 解佥换分 分伐>复【教师活动】问:离子只是移动到电极吗?4、Cu 的作用是什么?以Zn-Cu 电极和实验室常见酸稀硫酸为例来研究。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二章3、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二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含解析
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二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是高中电化学的开始,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的转换,电解质溶液,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及物理电学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知识储备;学好本节又为后面学习其他常见的电池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二、教学设计思路:原电池的概念、反应原理和构成是本节书的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原理是本节书的难点之一,让学生在对化学电源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理解它的原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对教学内容做出如下安排: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2.结合实验现象及多媒体原电池工作动态图来分析原电池工作的原理。
3.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原电池的结构和组成。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中的一些现象,为下节课中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等内容做铺垫。
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因此,本节课的部分实验是由教师预先设计的,但同样起到了实验探究应有的作用。
本节采用的教学策略设计有:(1)问题创设:由影视作品中利用化学反应发电的想法是否可行导入。
(2)内容呈现:原电池实验探究。
(3)方法手段: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三、教案课题化学反应的利用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高中化学第2章第3节第2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课件鲁科版必修2
高中化学第2章第3节第2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课件鲁科版必修2
2021/4/17
高中化学第2章第3节第2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课件鲁科 版必修2
1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 3 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 2 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
提供能量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方式。2. 掌握原电池的构成与工作原理。3.了解原电池原理的应 用。4.通过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学习,了解不同形式的 能量转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答案:A
4.下列有关电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手机上用的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电池 B.铜锌原电池工作时,电子沿外电路从铜电极流向 锌电极 C.甲醇燃料电池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锌锰干电池中,锌电极是负极
解析:手机用的锂离子电池是可充电电池,A 对。铜 锌原电池中,Cu 为正极,Zn 为负极,外电路中电子由负 极流向正极,B 错。燃料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 对。 锌锰干电池,Zn 为负极,D 对。
答案:C
1.由例 1 知: (1)电子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2)如果该原电池反应是 Fe+2HCl===FeCl2+H2↑, 请写出 A、B 两极的电极反应式。 答案:(1)电子由负极(A 极)经导线流向正极(B 极)。
(2)A 极反应是 Fe-2e-===Fe2+,B 极反应是 2H++ 2e-===H2↑。
1.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的能 量,能量转化过程中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2.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你知道化学能的转 化形式有哪些?
提示: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热能、光能、电能等。
3.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 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 反应。
2019-2020学年鲁科版必修2 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课件(27张)
要点逐个突破
课后提升练习
提示
2.铁路工人经常利用铝热剂来焊接钢轨,你能解释其中的原理吗?
提示:Fe2O3 粉末和铝粉的混合物是常用的铝热剂。Fe2O3 粉末和铝粉在 较高温度下发生反应 Fe2O3+2Al=高==温==Al2O3+2Fe,放出大量的热,高温下 铁呈液态,可焊接断裂的钢轨。
要点逐个突破
答案 B
要点逐个突破
课后提升练习
答案
解析 Mg 比 Al 活泼,在①中 Mg 作负极,但在 NaOH 溶液中,Mg 不 反应,而 Al 可以反应,故②中 Al 是负极。在浓硝酸中铁会钝化,故 Cu 为 负极,Fe 为正极。在④中由于不断向 Cu 极附近通入空气,而 O2 比溶液中 的 H+得电子能力强,故 Fe 失去电子,在 Cu 极 O2 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为 O2+2H2O+4e-===4OH-。
要点逐个突破
课后提升练习
提示
[点拨提升]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活动性不同的两个导电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4)形成闭合回路。
要点逐个突破
课后提升练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要点逐个突破
课后提升练习
3.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要点逐个突破
课后提升练习
[练习与活动] 2.关于原电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正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化学性质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 C.在外电路电子流出的是正极 D.原电池是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要点逐个突破
课后提升练习
新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大于断裂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时,化学反应会
_____□_0_2_释__放______能量。 (2)放热反应:一些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以_____□0_3_热__能_______的形
高中化学 第2章 第3节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课件 鲁科版必修2
结论 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化学反应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解释
当铜片与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时: ①锌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为Zn2+进入溶液 ②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 ③溶液中的H+从铜片上获得电子被还原为氢气而逸 出,电子在导线上做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第十四页,共30页。
课堂 解惑
2.原电池的工作(gōngzuò)原理及其应用。 (1)原电池的工作(gōngzuò)原理(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负极
正极
材料
Zn
Cu
栏 目
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链 接
电子转移
失电子
得电子
电极反应式 Zn―→Zn2++2e-
2H++2e- ―→H2↑
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为: Zn+2H+===Zn2++H2↑
第十五页,共30页。
课堂 解惑
(2)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①加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如实验室用Zn和稀H2SO4(或稀盐酸)反应制H2,常用粗
化__学__反__应__释放出来的。
第六页,共30页。
课前 预习
3.原电池的概念:将_化__学__能___转化为_电__能___(d_i_à的nn装én置g)。
4.构成原电池的四个基本条件:有__活__泼__性_不__同__的__两__个__(_li、ǎnɡ ɡè)电极
___有__电__解__质__溶__液__(_r_ó_n_g_y、è)__构__成__了__闭__合__回__路________、
(3)据电池(diànchí)总反应式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
栏 目
链
电池(diànchí)总反应式中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电极材料为负极,元
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二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肥城一中张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2、以铜锌原电池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通过“活动·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和分析推理能力。
4、利用“化学前沿”、“资料在线”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从更多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交流·研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2、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材中活动栏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探究能量转化的利用。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并填写预习学案
2、收集身边的废旧电池,思考生活、生产中能量的来源及利用。
(二)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讨论、对比五、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本节课遵循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整节课流畅而明快,实践了探究的教学互动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了化学能与热能、电能、光能等的转化,探究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认同了化学学科的重要价值和崇高地位。
本节课用与全体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来切入课文,或者制造悬念;预设情境让各种基础的学生都能参与回答问题;用熟悉的或者刚学过的知识导出新的内容;为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死守课本的顺序,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然后逐一解决的顺序,教师加以拓展,或者延伸,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
在细节方面捕捉学生的回答给以及时的鼓励,给以人文关怀;在教学语言上,采用重复设问,用生动的比喻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打个比方,知识若是商品,教师就是售货员,学生买不买,很大程度上是看教师的推销效果的。
甚至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时代的学生的对知识的需求也是由教师来创造的,很大程度上。
真正高明的做法当然是“润物细无声”,让学生高高兴兴揣着满满的知识与能力回到家才发现自己掏空了钱包——他们宝贵青春里的课堂的四十分钟,都在专心听课。
当然,化学教师本身对化学学科的热爱是由许多平凡的课堂里闪烁着的精心选择的“题外话”“不经意间”渗透到学生心灵里面的。
评课稿《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转化率基础之上来学习的。
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这节课,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基础之上的,其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
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础。
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有细节问题。
比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放给学生的有些大,如果能把各种情况列出来给学生,效果会更好些。
另外还可以多用图表,来简化内容,节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