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的“大导演”策略,少说也能带来 60 亿票房,但那又怎样?
华谊兄弟要没落了?看看王中磊王中军兄弟怎么说
华谊兄弟要没落了?看看王中磊王中军兄弟怎么说整个电影市场权力结构翻转的地壳运动中,缺乏发行能力、依赖大导演大明星起家的华谊,话语权正在被不断挤压。
经过一轮大规模人事变动后,一直试图“去电影化”、多元化发展的华谊,能否重新夺回失去的第一?文/ 黄云腾编辑/ 方舟制图/ 托马斯骆阳曾经的民营电影老大华谊兄弟,遇到了一点麻烦。
华谊兄弟7月13日发布公告称,2016年上半年,预计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亿元到3.8亿元之间,比去年同期下降25%-50%。
不出意外,这将是自2009年华谊公开上市以来,跌幅最大的半年。
如果与它的竞争对手、同样在深交所上市的光线传媒相比,落差会显得更加明显:今年上半年,光线预计净利润将达到3.1亿元至3.3亿元,同比增长270%-300%。
截至7月15日收市,光线市值达到352亿元,已经逼近华谊的381亿元。
伴随着业绩增长停滞甚至倒退,过去几个月,华谊正在经历创立22年以来,堪称最大的一次人事变动:王中磊调岗,职业经理人叶宁入局,老将胡明去职,王中军长子王夫也上位。
在各路跨界资本大举涌入的当下,曾经的民营电影之王华谊,在新的人事调整之后,能否重新杀回巅峰,成为整个市场关注的焦点。
上位王夫也的上位,在华谊内外早有预期。
今年4月,27岁的王夫也成为华谊新晋董事,并且进入董事会的提名委员会和战略委员会。
按照华谊对外的说法,以及《接力》杂志今年6月的采访,王夫也将主要负责华谊的对外投资业务。
他的职责是围绕华谊的电影产业链进行布局和投资,包括游戏、互联网和院线等等。
有意思的是,《接力》这本杂志正是定位于民营企业传承,聚焦以家族企业接班人为主体的青年企业家成长的一本期刊,据说拥有众多的二代企业家读者群。
二代接班,是中国的民营企业界讨论了无数次的话题,王夫也其实早有心理准备。
用他在接受《接力》采访时的话说,“打我记事起,父亲就在做华谊,接班家族企业其实不用动员。
”但2011年自英国留学回国后,他并未立即按照父亲王中军的安排“回华谊上班”。
华谊兄弟IPO案例梳理及分析思路
华谊兄弟IPO案情树立及分析思路从传媒公司业务成长需求、资本运作管理、治理结构规范、产权制度完善的角度,分析公司上市的动因、约束、程序、结果,并透过公司上市融资的现象,分析公司发展进程中业务成长需求拉动、资本运作管理外部和内部约束等驱动因素促使公司上市决策,上市准备和上市后持续的与资本市场互动中对公司规范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创新业务运作流程、完善产权制度、提升战略和风险管理水平的促进作用。
案例分析思路应当是开放性的和可辩论的,不要求面面俱到,不要求一致的结论。
(一)公司上市动机分析(1)筹资需求。
寻求上市的公司其最主要的目的便是从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以支持公司制订的各项战略规划,满足公司的长期发展需求,华谊兄弟也不例外。
从一个注册资本仅为100万的广告公司发展到如今拥有6家全资或控股公司和1家参股公司,股本为1.68亿元的创业板上市企业,华谊兄弟对于资本的纯熟运用可谓功不可没。
王忠军自1998年投资英达的情景喜剧《心理诊所》初涉影视圈,经历了投资《荆轲刺秦王》和《鬼子来了》的失利,终于在1999年作为联合投资方与冯小刚开展了第一次合作:投资后者2000年的贺岁电影《没完没了》,该部电影大获成功之后,华谊兄弟逐渐开始走上比较成熟的商业化、产业化道路。
2001年的电影《大腕》促成了华谊兄弟和美国八大电影公司之一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简称“哥伦比亚”)的合作,而正是通过这次合作,华谊兄弟逐渐形成了大投入、大产出的投资策略,正如华谊兄弟的招股书中明确提到的:“以国产商业大片为主的高端定位是华谊的方向”。
正是王忠军的大制作思路,在为华谊兄弟赢得票房的同时还赢得了口碑,对华谊兄弟的电影业务收入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冯小刚工作室出品的两部大制作《集结号》和《非诚勿扰》,在财务报告期内累计实现票房分帐收入18896.5万元,约占期内华谊传媒电影业务收入的40%和总营业收入的18%。
但同时,大制作意味着高投入,需要密集的资本去推动。
华谊兄弟财务报告分析
华谊兄弟财务报告分析华谊兄弟是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的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成立于1996年。
以下是对华谊兄弟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的分析。
首先,华谊兄弟的总营业收入为97.7亿元人民币,同比去年下降了42.98%。
这一下降主要是由于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疲软以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导致的。
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速放缓,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这对华谊兄弟的票房表现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还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导致影院关闭和人流量减少,加剧了华谊兄弟的营收下滑。
其次,华谊兄弟的净利润为-23.4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3.95亿元人民币。
这意味着公司在2024年亏损了。
影响公司利润的主要原因包括营收下降以及高额的营销和宣传费用。
为了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华谊兄弟在广告和宣传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票房表现疲软,这些费用并没有产生预期效果,从而导致了亏损。
此外,华谊兄弟的资产负债表也出现了一些不利的情况。
公司的总资产为121.4亿元人民币,而总负债为58.8亿元人民币。
负债率为48.44%,相对较高。
公司的债务水平较高可能增加了公司的风险。
此外,公司的货币资金也大幅减少,这可能反映了公司在2024年面临的困难。
与此同时,公司的应收账款也有所增加,这可能预示着公司在获取资金方面面临一些困难。
在这样的困难时期,华谊兄弟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其财务状况。
首先,公司应该重视市场调研和品牌推广,以了解消费者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动态,并加强自身品牌建设。
此外,公司还应加强与院线和在线平台的合作,寻找更多的发行渠道,提高票房收入。
在成本控制方面,公司应该审查和调整营销和宣传费用,确保其合理性和效果。
同时,公司还可以考虑与其他相关产业链公司合作,共享资源和降低成本。
总之,华谊兄弟2024年的财务报告显示了公司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公司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方面都出现了下降,并且资产负债表显示了一些不利的情况。
然而,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品牌建设,加强合作和降低成本,华谊兄弟仍然可以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华谊兄弟创业初期
华谊兄弟创业初期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是新中国最早进行商业化电影制作的民营电影公司之一,并且创造许多个票房奇迹。
你看到的许多电影都是华谊兄弟出品的。
华谊兄弟的创业初期经历了哪些困境。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华谊兄弟创业初期,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华谊兄弟的发展历程华谊兄弟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创立于1994年,1998年投资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影片《没完没了》、姜文导演的影片《鬼子来了》正式进入电影行业。
2000年8月,华谊广告与太合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太合公司)共同设立了北京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600万元,双方各出资1300万元,这为华谊兄弟在制片领域完成了初始扩张,奠定了其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
自2000年获得商业投资后,华谊兄弟开始了从广告公司向影视制作和传媒产业的转型。
2001年,成立华谊兄弟太合文化经纪有限公司,2004年,出资3000万收购战国音乐,成立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
从投资冯小刚、姜文的电影进入电影行业,而且因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而声名鹊起,华谊兄弟在制片领域迅速完成了初始扩张。
到2004年,华谊兄弟已占了国内35%的票房,出品的影片数量占内地总量的13%。
在2003-2004年确立了两大可赢利经营业务:影视剧产品的制作与发行,艺人经纪代理。
直到今天,这两项业务依然是公司最基本的和业绩最有保证的核心事业。
同时,王忠军为公司设计了未来五年的蓝图。
2005-2009年,华谊兄弟的商业路线;在娱乐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冯小刚在第一个五年长约里要拍摄五部作品的时间和产量要求;公司谋求上市的计划;对涉足院线放映环节的尝试,等等,都是在2005年前的蓝图上已经规划过的。
截至到2011年上半年,共上映影片为5部,分别为:《非诚勿扰II》、《老夫子之小水虎传奇》、《新少林寺》、《建党伟业》及《雪花秘扇》;主要实现收入的电视剧分别为《远去的飞鹰》、《生死归途》、《大时代》、《大丽家的往事》;投入运营的影院为5家。
华谊兄弟企业基本情况
华谊兄弟企业基本情况华谊兄弟(Huayi Brothers)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文化传媒集团,成立于1994年,总部位于中国北京。
作为中国最成功的影视制作和发行公司之一,华谊兄弟致力于电影、电视剧、音乐、艺术表演等多个领域的投资和运营。
以下是华谊兄弟企业基本情况的详细介绍。
一、公司背景及发展历程华谊兄弟由王中磊和王中军两兄弟于1994年创立。
起初,华谊兄弟主要从事影视投资、制作和发行业务。
在中国电影市场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公司逐渐发展壮大。
2024年,华谊兄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登陆海外资本市场的电影公司。
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消费需求的转变,华谊兄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公司逐步拓展了音乐、艺术表演、虚拟现实等领域的业务。
同时,华谊兄弟还积极推动与国外知名制片公司和电影人的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二、主要业务领域和重点项目1.电影制作:华谊兄弟是中国最大的电影制作公司之一,投资、制作和发行了一大批优秀影片。
公司充分发挥在创意、融资、制作和宣发等方面的优势,与众多知名导演、演员、编剧紧密合作,打造了一系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作品。
例如,电影《后会无期》、《捉妖记》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2.电视剧制作:华谊兄弟在电视剧行业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公司投资和制作了许多热门电视剧,包括《仁心解码》、《琅琊榜》等。
这些作品获得了观众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3.音乐产业:华谊兄弟的音乐部门组织了许多音乐活动、演唱会,并签约了多位知名艺人。
华谊兄弟也是音乐版权经纪公司乐华娱乐的母公司,拥有丰富的音乐资源和经验。
4.艺术表演和演艺培训:华谊兄弟通过自己的演艺培训机构,为青年演员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
公司还举办各类演出、展览和艺术活动,推动艺术表演事业的发展。
5.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华谊兄弟积极拓展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
公司投资了一些与虚拟现实相关的项目,如VR电影、VR游戏等,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华谊兄弟资本运营案例分析
公司简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创业板股票代码:N华谊 300027,是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综合性娱乐集团。
关于华谊兄弟,创始人王中军作了如下概括:“我们的业务实际是两大板块,电影电视及其衍生产品放在一起是一个板块,娱乐营销、音乐公司和经纪人公司划分到第二大板块。
相互补充的强势产业链,形成了华谊兄弟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王中军“我在娱乐圈很少看到经营家,王中军算一个。
”马云对王中军如此评价。
创业板的上市让华谊兄弟这个娱乐品牌炙手可热,即便暴涨之后又大幅跌落,华谊兄弟的品牌却已然在大众的脑子里扎下了根。
作为这一切的操盘手,王中军成为2009年娱乐业中一位当仁不让的挑大旗者。
从广告公司起家的王中军有喜欢结交商界朋友的“习惯”。
“王中军是中国娱乐界最善于和自己圈子之外,尤其是资本打交道的人。
”一位跟王中军私交不错的朋友这样评价他。
这个“习惯”带给他诸多好处,不仅结交了马云、江南春等一批新生代企业家,也为他的融资以及上市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于是,有人这样概括总结王中军:善于圈钱、圈人、圈地的经营者。
不过,跟大多数拼命工作的传统企业家相比,王中军的生活似乎更多姿多彩。
现在的王中军只管理公司不到10位高管职员,对下属公司的治理,只抓收支两条线,其他的事一概“放手”。
在王中军看来,公司最大的竞争力就是人才,“华谊兄弟有两大财富,人才贮备与资本结构”。
就像在商界朋友中长袖善舞一样,圈住众多大腕明星的王中军也颇有一套:“你不能硬要帮着他们做什么,这不是你的事情。
”王中军说,他平时上午在家休息,下午到公司转转,“比如拍《天下无贼》,我管好冯小刚、葛优、刘德华和刘若英就可以了。
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让他们把关系处好。
一部电影,前前后后有上千人为它工作。
这些人,我根本不认识。
偶尔去现场探班,我问冯小刚‘怎么样?还需要我做什么?’冯小刚说‘没什么,你瞧好吧。
’这就行了。
我觉得这东西都是一种缘分,可能人家觉得和我谈得来,或者因为某一种气质人家愿意跟你合作,利益当然是很重要的了,你愿意去让利给别人,这是一个很大原因。
2022年电影市场分析:数据理性票房造假被整治
2022年电影市场分析:数据理性票房造假被整治2022年初,几乎全部电影业内人都信任2022年会是波澜壮阔的神话,2022年立刻终结,电影市场表现如何?下文将具体解读2022年电影市场分析状况。
据发布的2022-2022年中国电影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询问报告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2022年总票房报收约437亿元。
但这个数字离年初展望的600亿票房遥不行及。
总体来说,票房表现不佳,增长大幅下滑。
毫无疑问,2022年成了中国电影票房快速增长终结的年度,仅仅比去年多一点的全年票房成果并不令人满足。
不过,电商票补退潮、电影票房增速放缓、行业问题暴露……这些看上去很负面的现象未必都是坏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现象背后也有很正面的因素,也有可能成为促使中国电影从追求票房转向追求品质转变的好的助力。
整顿票房造假,电影市场更加健康2022年电影票房增速大幅放缓,除了电商票补退潮、上映电影的品质未得到观众的认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缘由是电影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即电影局针对“偷漏瞒报”票房的行为进行了大力的整治。
2022年1月中旬,电影局宣布开展百日专项治理活动,重拳出击影院“偷漏瞒报”等市场乱象。
依据电影局的相关规定,不仅被查处影院将面临严峻制裁,所属院线方也要担当连带责任。
此外,电影局要求电商所售任何形式的电子票必需兑换为符合要求的电影票,必需与影院计算机售票系统联结,照实结算,以杜绝偷漏瞒报票房。
今年3月份爆发的《叶问3》虚假票房大事,让证监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相继出手整治行业乱象,从客观上让“票补”、金融与电影联动运作等不规范手段渐渐退出了电影市场。
11月7日,《电影产业促进法》出台,明令禁止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通过制造虚假交易、虚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值手段哄骗误导观众。
整顿票房造假,规范电商票补,本质就是挤掉中国电影市场的“泡沫”。
“泡沫”被挤掉了,中国电影的真实状况就显现出来了。
虽然真实的状况肯定没有经过“泡沫”放大过后的情形好,但挤掉“泡沫”的电影市场会更加健康,对于中国电影行业的长远进展是有利的。
资本练成华谊兄弟(盈利模式)
作者:文芳近年来,影视业成为各路资金角力的又一战场。
在资金推动下,影视制作、发行、院线等影视产业链三大环节已初步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类似华谊兄弟这样占据市场主流地位的巨头,有望成长为中国未来的娱乐大亨。
王中军、王中磊兄弟执掌的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不仅通过推出《手机》等贺岁片、《夜宴》等大片等晋身中国一线影视制作公司之列,二人在融资手法、利用多种资金拍片、激励导演和艺人创利等方面,也体现了出色的财技。
通过充分利用资本,华谊兄弟实现了超常规的成长。
华谊兄弟能够持续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得益于其在影片运作、资金链管理、版权经营上的独到模式。
以股权回购融资引入多轮资金,王中军兄弟持股不减反增2003年电影制作环节对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开放,为影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华谊兄弟的迅速成长就得益于这两类资本的推动。
2000年至今,华谊兄弟先后获得来自太合集团、TOM 集团、雅虎中国、分众传媒等机构的资金总计4亿多元,而在融资过程中,王中军兄弟的股权不但没有被稀释,反而从50%上升到77%(图1)。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的前身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于1994年创办。
2000年3月,王中军和太合集团各出资2500万元,将其重组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王中军兄弟持有50%的股权。
2001年王氏兄弟又从太合控股回购了5%的股份,拥有了公司的绝对话语权。
主业为地产和金融的太合集团,主要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但正是它的2500万元,使华谊兄弟迅速完成了初始扩张。
在制片领域,到2003年,华谊兄弟已占国内30%的票房,2004年继续增长到35%,其2004年出品的影片数量占内地总量的1/3,至2004年12月,华谊兄弟已成为年均制作3-4部影片、100集电视剧的内容提供商老大。
其迅速成长得益于设立导演工作室、联手冯小刚打造“贺岁”系列,从2001年的《大腕》到2003年的《手机》(1700万元)、2004年的《天下无贼》(3000万元),票房节节攀升。
华谊兄弟影视产业的发展战略
华谊兄弟影视产业的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电影市场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影视产业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产业。
作为国内知名的影视制作和发行公司,华谊兄弟深谙行业规律,不断加强自我实力和综合竞争优势,以充分发掘市场需求和机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华谊兄弟影视产业的发展战略。
一、入股优质影视公司华谊兄弟在影视制作和发行领域处于领军地位,但如何不断扩展自身影视产业链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这方面,公司通过入股优质影视公司,不断拓展自身业务范围。
例如,华谊兄弟先后入股天津文化、光线传媒等公司,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影视产业链。
此外,公司还通过收购CJ环球影业的中国分公司CJ CGV Cinemas,强化了对电影院线的控制力,提高了自身库存电影的票房收益能力。
二、分散化发展随着我国影视市场的不断发展,华谊兄弟不断尝试跨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业务多元化发展。
例如,公司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与精英集团成立了君临天下文化旅游产业基金,旨在共同开发中国传统城市文化旅游市场。
同时,公司在娱乐产业方面也做出了种种努力,推出了自己的音乐品牌华谊兄弟音乐,并通过成立艺人管理公司、网络直播等方式,开拓了自己的艺人经纪和直播业务。
三、引进优秀人才影视行业是一个以人才为核心的行业,不断引进优秀人才是华谊兄弟持续发展的关键。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公司在引进国际知名导演的同时,也不断为国内优秀的导演和编剧提供机会,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此外,公司还专门成立了华谊影学,旨在提供艺术培训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支持,与高校、艺术研究机构等进行紧密合作,以帮助行业内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四、推动精品电影制作电影制作是华谊兄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不断致力于推进电影制作的专业化和高品质化。
例如,公司与多个顶级导演合作制作优质影片,通过与国际知名电影节的合作推广,增强自身品牌和业界地位。
此外,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影视制作技术,不断提高制作水平和影视质量,例如,在《天下无贼》、《金陵十三钗》等影片中,公司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合成技术和特效制作技术,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华谊兄弟研究报告
华谊兄弟研究报告
根据华谊兄弟的研究报告可得出以下结论:
1.市场表现:华谊兄弟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制作公司,市场地位
较高。
近年来,其电影作品一直保持较好的票房表现,并在国内外市场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2.财务状况:华谊兄弟的财务状况相对稳定,近几年营业收入
和净利润呈现增长趋势。
公司采用多元化经营策略,通过投资、发行和销售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收入的多元化。
3.资源整合:华谊兄弟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整合了众多优质
的电影资源。
公司积极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并加强与国内外制片公司的合作,扩大公司的市场份额。
4.市场前景: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迅速,且国内观众对电影的
需求不断增加,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此外,华谊兄弟还在不断探索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努力实现全球化发展。
总体来说,华谊兄弟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领军企业,在市场表现、财务状况、资源整合以及市场前景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和潜力。
《建国大业》:国产影片营销的成功典范
《建国大业》:国产影片营销的成功典范庆祝中国成毫60 周年CHINESEFILMMARKET 《建国大业》■• 国产片营销的成功典范从最初不低于1亿元,2 亿元等不断被调高的票房预期.到市场上狂飙突进式的票房冲击波.直到如今冲破4.2 亿元,刷新国产影片单片票房纪录.《建国大业》的市场表现不仅让业内人士狂喜不已.也让业外关注电影的人们瞠目结舌.目前,该片仍在热映.并在广大二级市场和学校,厂矿,社区及农村展开新轮的惠民放映.而围绕影片所掀起的市场海啸的热议也仍在继续有人把影片的成功归于170 多位明星的强大号召力.有人认为影片的成功来自于60 年国庆的历史机遇和如今繁荣发达的电影市场.还有人认为影片之所以有如此强悍的市场表现与国人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和怀念紧密相联.当然.影片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也为大家所称道……也许这些都值得人们去评说和探讨.但作为一名从事电影宣传推广的工作人员.笔者自影片筹拍之始就比较关注其营销团队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及其最终的成效贴着”主旋律”的标签.肩负”献礼影片”的重任,只有3000多万元的投资.却劲收4亿多元的票房.今天.笔者终于可以有凭有据,毫不夸张地说,《建国大业》是近年来.甚至新时期以来国产影片营销的成功典范无论影片的前期策划制作.到后来的发行放映,其完整清晰的营销策略和切实可行的营销手段始终贯穿其中其制发放映一体化的营销思路为影片制定完整系统的营销方案提供了前提:借势建国六十周年,为影片赢得市场先机:而影片精良的制作也为上映后的口碑营销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早早预定国庆前后的黄金档期.并有意识地向前后延展.使得影片的档期营销与长线营销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特别是其营销团队不断调整营销策略.不断加大营销强度.甚至在上映后仍然不降低营销攻势的执着为影片不断高涨的观看热潮推波助澜.功不可没14-2009?第12 期中影统帅制发放所有环节营销思路清晰明确此次执行《建国大业》营销重任的是同属中影集团的营销分公司早在影片的筹备阶段.总导演韩三平就表示要用切合理的商业手段和营销手段来推广《建国大业》.作为一种市场推广和销售行为.电影营销的核心要求就是电影企业要面向市场,面向观众.在适应变化着的文化市场环境并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反应的过程中.不断地为电影观众提供既能满足其观影需求.又符合社会制度,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影片和服务;同时.还要用最少的费用,最快的速度将影片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满足观众观影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这就要求电影企业的经营者不能凭个人喜好盲目上马影片拍摄项目.而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严谨的市场调查,详尽细致的项目评估和精准的市场预期等:要进一步去了解观众们的观影需求.熟悉市场情况.根据市场和观众们的需求制作影片.为后面的电影营销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建国大业》首先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是专门为国庆六十周年筹拍的献礼影片.是电影人献给新中国的生日礼物. 它凝聚着所有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感念之情.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给祖国过60 大寿是全球华人的头等大事,因此影片本身拥有极为深厚广泛的观众基础只要影片能够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 其市场成功就胜券在握.《建国大业》的出品方是中影集团公司.总导演就是中影的董事长韩三平.他同时也是影片营销和发行方的总指挥我们知道.在当前我国的电影市场环境中.一部影片的制片,发行和放映三个环节的良性互动是赢得市场的重要保证.而这三个环节的体化也是整个电影行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建国大业》由中影■商宁统帅的高度一体化的制发放体系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建国大业》的创意来自原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张和平的一个提议.之后.对影片的总体定位从模糊到清晰.最终聚焦在”向祖国母亲献礼”的高度.这也体现了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其实韩三平一直认为《建国大业》这样的影片应该属”主流意识形态影片”是.我国电影未来的主流类型影片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影片.韩三平直在思索如何用市场化的手段挖掘出这部电影最大的商业价值.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从该片的整个营销过程不难看出.影片在有了明晰的市场定位后开始调整制作策略和营销策略首先在制片环节.影片把强大的明星阵容和精良的制作作为实现其市场营销的突破1:3. 在制作水准,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以及台词细节等硬性指标上提高标准.以提升影片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在营销环节,把影片纳入到标准的商业化运营中. 不仅确立制发放~体化的营销策略•而且运用现代的营销手段.吸引社会关注, 赢得有实力的商家支持和赞助.预热市场.争取放映空间.确保电影能够迅速进入国内的主流电影市场.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第三.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除了上述市场规律之外.该片营销团队还充分发挥政策优势.采取包括激发院线影院的积极性,组织团体场等多种营销手段.确保影片在赢得观众的前提下.实现影片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丰收.此外.影片的营销团队还把主流城市的档期营销和二级市场以及广大农村的长线营销结合起来.从制作启动到全线上映期间都制定了详尽周到的营销活动计划一步步把这部只有3000 多万元投资的中等规模的电影演变为一个全社会积极参与其中的热点话题.最终成为新中国6O 大庆的里的一个重点节目庆祝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专栏个影响巨大的文化事件.这为影片后来数千万的观众人次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精良的制作为影片的市场营销留下足够的空间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提出. ”消费者永远欢迎那罄质量最优, 性能最好,特点最多的产品”好,的电影产品是实现电影营销和销售的前提条件我们知道.目前有些国产影片之所以难以产出理想的票房.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不足是最根本的原因.尤其是我国电影业加入WTO 协议正式生效后.随着进口影片数量的逐步上升和国产大制作影片制作水准的提高.我国内地电影市场的门槛无形中已经被提高了很多在进口影片和国产大片成为大部分观众首要的观影选择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国产影片才能赢得市场和观众的欢迎是每一位负责任的电影工作者都绕不过去现实问题”作为电影来说.让观众觉得好看是根本的生命力”韩三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所在《建国大业》在制作思路上的调整也经历相肖长的一段时间在影片立项之初•制作资金只有3000多万元」亏其他同等规模的影片一样.这也让影片的制作方面l 临诸多实际困难从前期筹备主创人员特别是主要演员的确定到拍摄乃至后期制作.影片的进程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为了确保影片”好看”韩.三平提出《建国大业》要”用好演员,用明星”因.为在当前的电影市场上.演技出众的演员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影片质量.而且也是提升影片市场号召力的有效途径但众多明星的酬金给捉襟见肘的剧组出了一道难题在筹拍阶段.影片的知名度并不是像后来那样人人皆知.阏而吸引明星加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后来在影片的定位逐步清晰.总导演韩三平把影片重新定位于中国电影人献给”祖国母亲60大寿”的生日礼物. 此举很快吸引了陈凯歌,冯小剐等数十位明星加入剧组.以至于在演员圈子里形成了加盟风潮随着成龙,章子怡,甄子丹,李连杰等众多一线明星友情出演. 能否在《建国大业》中露脸居然成为衡量明星商业价值的标准之一,譬如”《建国大业》漏掉了谁?”这样的讨论一时在网由田电喇市扭上成为热点.就这样,《建国大业》和众多明星之间形成了相互宣传,相互营销的良好效应.最后172位明星构成了我国电影史上最为壮观的演员阵容主创人员确定后.影片的质量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对这么多明星客串是否会让影片成为马拉松式的过场戏感到担忧.为此.《建国大业》的制作可谓是精雕细琢.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台词.甚至每一位演员的每一个表情.都是经过导演组的仔细拿捏.做到每一个镜头之间都充满内在张力.如钻石一般坚不可摧:每一个镜头都闪耀着华夏儿女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和无比热诚:每一句台词都振聋发聩,掷地有声,让观众们久久难以忘怀影片的所有主创人员均以为祖国母亲献礼的高度责任感来要求自己.重现和表现在祖国历史的重要关头当时那些重要人物的心理过程,精神过程以及他们的精神对全民族的影响这部由两岸三地众多电影人集体精心创作的影片.既大气磅礴.具有史诗般的大片风范.又春风化雨,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让观众们热泪盈眶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此类影片往往将历史人物性格模式化, 脸谱化.让观众敬而远之的通病.在细节和个性的演绎上下足了功夫以至于影片上映后.观众们自发在互联网上评出影片最让人感动的十个细节.其中对刘烨扮演的老兵向毛主席汇报,几位领导人喝酒庆祝淮海战役胜利的两场戏评价最高..精良的制作为影片上映之后的市场营销留下足够的空间.特别是为影片的口碑营销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影片首映日半天票房1477 万元.第二天票房即上升55%左右.高达23oo多万左右.影片的良好口碑开始生效接下来的三天实现票房8650 万元.首周四天半全国内地可统计票房就高达1亿两千多万元.观众人次近400 万.刷新了国产新片首映周的票房纪录之后.El 碑营销开始持续发力.影片上映第二周市场曲线超强稳定,再次劲收票房l 万两千多万元.上映12 天累计直逼2.5 亿元并把上映强度直延续到10月底•强势冲过4亿元的关口.《建国大业》这种堪称惊艳的市场表现.正是观众对其制作水准的高度肯定影片上映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行CHINESEFJLMMAR 分公司做了详细的市场调研.调研结果显示.62.39%的观众认为影片优秀,还有32.21%的观众认为影片优良;在选择影片最吸引人的因素时.60 周年献礼影片和超豪华明星阵容并列第一,电影剧情, 战争场面分列第二,第三:在对于是否推荐给其他人来观看这个问题上,有96% 的观众选择推荐给其他人.其口碑之好, 可见一斑.借势营销循序渐进在今年上映的数十部为国庆献礼的影片中,《建国大业》之所以脱颖而出, 枝独秀.与影片的取材密不可分.虽然影片主要讲述的是1949年建国前夕,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国民党内部的进步力量.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夺取政权并顺利召开了第一届新政治协商会议, 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的伟大历程.但影片却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毛主席, 周总理等诸多共和国的缔造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光辉形象.他们是人们永远敬仰的英雄.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新中国6o 华诞的特殊时刻.人们渴望在银幕上看到这些新开国元勋们的音容笑貌因此.几乎所有关于这部电影的任何动静都牵动着人们的视线.影片尚未上映.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正是如此.影片的营销团队借势营销.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将公众观看的热情一步步加温.最终让《建国大业》成为了妇孺皆知的社会热点.人人争看的银幕盛宴中影营销公司在影片筹拍之始把《建国大业》定位于”中档规模以上推广力度”的影片.在不确定主打明星牌的时候,营销公司对《建国大业》的定位是做好这部主流电影.以”向祖国献礼”为营销策略打动企业和商家后来明确了要大量使用明星.营销思路就调整为”中国电影人向祖国献礼”营.销手段更侧重于商业电影的运作模式到后期.明星越来越多,定位又回归到”向祖国母亲献礼”, 这已然是大片的宣传模式了.影片的营销目标确定为:争取达到人人皆知的社会热点文化事件层层推进的营销攻势很快让影片的整个营销声势超过投资数亿元的商业大片《赤壁》.早在今年2 月影片拍摄启动之时整个营销方案就已2009?第12 鹃15 疆鼗盯厌祝中国成6.周年CHINESEFILMMARKET 经成型并进入实施阶段之后.一批又一批明星进驻剧组,这不仅为电影的营销活动提供了更多热点话题.也为影片的市场推广和商业开发开创了新局面负责《建国大业》营销的中影集团营销公司总经理蒋德富曾表示,《建国大业》的营销策略和市场推广计划随着媒体报道的不断升温顺势进行调整: ”甚至开始可能卖5 块钱的东西后来就能卖到15块了. 差别就这么大” 开机之后.影片的营销工作开始不断升温,中影营销分公司每个月至少举办一次以《建国大业》为主题的大型活动,除了开机发布会,媒体探班,电影频道直播,官网启动,海报揭幕,新款预告片及MV 发布等常规大活动外.中间还穿插各种形式的小活动.据了解.仅今年上半年,该片的营销团队就举办了77 次营销推广活动.平均每个月多达12 次除了影片自身的影响力.密集的活动方案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体曝光率开始吸引大量广告主的注意.《建国大业》主要的形象授权使用和冠名领域很快吸引了蒙牛,一汽大众奥迪,宋河粮液,VEVA 手机和清华同方等名牌广告商的进人.成为影片营销推广的合作伙伴除了现金资源,这些名牌企业还以自己的资源优势配合影片的营销推广活动.以期达到强强联手,合作共赢的目标.其中.一汽大众奥迪汽车不仅以数百万元现金赞助了《建国大业》9月10日在北京奥体中心的”《建国大业》全明星全球首映礼” 更在全国200 多家奥迪4S 店播放《建国大业》预告片,同时还配合电视,平面媒体的广告播出.并提前订购了大量影片团体票回馈客户而一汽大众奥迪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也成为影片口碑的一种保证.双方形成了共赢模式.同样.清华同方不仅赞助了影片海报揭幕,MV 发布等大型活动.其在全国的2000 多家连锁专卖店也同时给予影片宣传支持.更重要的是清华同方还在央视一套的黄金剧场投放《建国大业》形象授权的电视广告蒙牛也制作了600 多万份宣传品铺到全国各地上千家超市.有蒙牛的地方几乎都有《建国大业》的宣传,包括在机场大屏幕的广告投放.对手机用户的广告投放和路牌灯箱等;宋河粮液,VEVA 手机也都投入了大量广告资源进行配合.而162009?第12 期且几乎所有的合作方都预定了大量团体票,对影片票房予以直接支持据影片营销公司初步统计,仅商务合作伙伴为《建国大业》投放的市场资源价值就超过5Ooo 万元.成功的电影营销就是能充分释放影片自身所蕴含的商业能量.能够吸引电影业之外的企业主动前来寻求合作,以资源优势实现资金和资源的置换建国大业》的营销中显然对此进行了成功的尝试.该片的营销团队虽然在上半年举办大大小小的活动多达77 次.但大部分活动都有广告主赞助这些活动本身不仅没有占用剧组的费用.甚至还实现了盈利.为了把《建国大业》的声势拓展到全国.营销公司还与全国各地的多家地产公司合作.后者购买了影片的区域形象使用权.针对长江以南地区.营销公司通过与当地地产公司的合作策划了系列”《建国大业》南中国启动盛典”. 在影片上映初期预热市场.点燃当地人们的观影热情影片上映后.强大的营销攻势更是铺天盖地地推出.仅全国各大城市的《建国大业》首映活动安排就多达数十次:影片从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中央领导都会出席的首映式开始.9 月10 日在北京奥体中心举办”《建国大业》全明星全球首映礼”接;下来的lO 天内.以每天一场的高密度迅速铺向全国两岸三地:天津,上海,南京深圳,广州,成都,重庆20日在台湾和香港同时推出.实现了两岸三地同步上映为了加大营销攻势.中影营销公司还在宣传品制作上花费了很多心思,做了11000多张《建国大业》片花和主题曲MV 的DVD. 主攻全国各个政府部门.尤其是各省市文化厅局,宣传部和组织部尽管现在已经没有没有”红头文件”做后盾.但营销公司的主动出击. 还是为之后的众多团体票做好了铺垫线城市的观看声势起来之后.影片又一波的营销攻势开始推向地市一级的区域中心城市.选择其中具有地域辐射力的核心城市有针对性地精心策划启动仪式和首映活动.全面带动二级城市的观影热情与此同时.总导演韩三平几乎率众多明星走遍了各大城市与观众亲密接触.并亮相央视和地方卫视众多频道.向全国观众细说影片拍摄的”内幕正是影片中凝聚的电影人的这份真情深深打动了所有观众.再加之成功有效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影片在9 月16习上映之后.引爆观看狂潮.首周票房就突破l-3 亿元,超过《赤壁》(上)创下的最佳记录,之后扶摇直上.到9月底就达到2..8 亿元,国庆节后更是超过3.5亿元. 目前已经突破4.2 亿元.而且仍在热映中,有望成为有史以来国产影片的单片票房冠军档期营销与长线营销的完美结合近年来.档期逐渐成了引导观众走进影院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不同档期里. 观众们的观影需求也不一样.这也要求影片的制作方要针对不同档期拍摄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影片.近几年被贺岁大片不断刷新的单片票房纪录以及暑期和“十?一”档期影片产出的高票房均与制片方的档期战略密不可分电影市场上太多活生生的例子反反复复地表明.无论是影片的出品方还是发行方.能否选择合适的上映时机也是影片能否在票房上有所收获的前提条件之一对于《建国大业》这样的”主旋律”影片来说.上映档期的选择就更为重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全社会都在喜迎祖国的生日.从8 月份开始.全国电影人开展的声势浩大的”向祖国回报”的展映活动就已经启动.一大批优秀国产影片竞相登场.进入9 月已经在社会上形成”红色风暴”的观影氛围而今年的国庆又适逢中秋节.前后假日长达8 天.可以说,国庆前后是最佳的上映档期.《建国大业》在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攻势后,把大规模上映的时间期提前至9 月16 日. 这样就把国庆档期向前拓展了两周由于影片的出品方以及所有参与者把该片作为全体电影人献给祖国的生日大礼. 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精雕细琢.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闪耀着华夏儿女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因而影片的营销团队在营销策略上.紧紧围绕”国庆60华诞”大做文章.把事件营销和档期营销融合在一起.以密集的宣传攻势和花样繁多的宣传活动把该片打造成今年国庆国人必看的节目之一.因此.影片在国庆前上映后.可以通过口碑把影片的第二波观看热潮留在国庆8 天假日里而国庆期间的观看热潮和持续的口碑效应则可以把影片的上映档期延展至国庆巾皇电霸巾嗣扶柳甲崮段且OU 周平专栏CHINESEF1LMMARKET 院线上下努力耕耘献礼影片”红'动'银幕经过金逸珠汀院线上上下下的努力耕耘. ”向祖国汇报”重点同产影片展映活动自8月20EI以来捷报频传•截至10月2 0FI .金逸珠江院线大规模展映了《建国大业》《风声》《天安门》《惊天动地》《秋喜》《可爱的中国》《万家灯火》《战争中女人一一沂蒙六姐妹》《邓稼先》《麇鹿王》《齐天大圣前传》和《大明宫》等20 多部重点囝产影片.实现票房约4600万元.观影人次达I293万人•放映场次4.4万场旗下各大影城展映影片票房全线飘红.中华广场电影城大收436 万元.福州金逸影城(385万元1,武汉金逸影城f353万元),岗顶天河电影城f351 万元),厦门明发金逸影城f326万元),深圳金逸影城f302万元)等多家影城均超过300万元,成绩喜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在展映期间重点困产影片一直稳占影市的主导地位.即便在商业片云集, 竞争激烈的”十.一”国庆黄金周中.重点国产片的票房也超过了整个长假总体票房的80%,《风声》和《建国大业》两部主旋律献礼片更是囊括了图庆长假票房榜的冠,亚军.为60 周年的国庆节献上了一份厚礼!重点国产影片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可以说丝毫不比商业大片逊色.体现了优秀国产影片所具有的强大号召力与江院线”向祖国汇报”展映活动初战告捷影响力.大大改变了观众多年来对主旋律电影的成见献礼片成为了当下影市的”香饽饽”! 其中.拥有华语电影史上最强明星阵容的《建国大业》自开拍以来便备受关注,未映先热,该片9月16Et下午两点甫弓f爆便票房”井喷”首映13f半天1大收1 30万元.首映周狂取近900 万元,占据了当周总票房的九成.更是一扫暑期档结束后半个月的平淡影市局面.令人振奋. 金逸珠江院线旗下各大影城在该片首映周人满为患,座无虚席.再现了暑期档影市的火爆盛况尽管各大影城都给《建国大业》排出尽可能多的场次,但依旧难以满足潮水般汹涌而来的观众.像岗顶天河电影城即便非黄金时间段的上午场都排出多条购票长龙,上座率达到乞成:福州金逸影城再度出现《变形金刚2》时一票难求的局面,周末晚上七点前便基本售磬当晚《建国大业》的电影票; 中华广场电影城在周六《建国大业》单是团体组织包场观影便有八场! 《建国大业》的空前火热不仅成了影市热点.而且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引起广泛关注在团体包场与零售散客双丰收之下《建国大业》在9fl 份勇夺1952 万元, 占了全月总票房的六成.当仁不让地成。
我国影视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以华谊兄弟公司为例
我国影视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以华谊兄弟公司为例我国影视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以华谊兄弟公司为例引言: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扩大和电视娱乐市场的快速发展,影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
然而,尽管影视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商业机遇,但盈利质量一直是该行业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华谊兄弟公司作为我国影视业上市公司的代表,其盈利质量的分析对于了解整个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一、华谊兄弟公司的背景介绍华谊兄弟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影视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也是中国A股市场上的重要上市公司之一。
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通过自主制片和投资电影、电视剧等项目,逐渐在影视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华谊兄弟在国内拥有多家影院,还参与了一些国内外的重要影视项目,并在国内影视行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二、华谊兄弟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一)净利润增长态势通过对华谊兄弟公司过去几年的财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其净利润增长态势:2016年净利润为10.12亿元,同比增长29.97%;2017年净利润为22.20亿元,同比增长119.02%;2018年净利润为25.34亿元,同比增长14.19%。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华谊兄弟公司的盈利能力在逐年增强。
(二)营业收入构成分析华谊兄弟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电影发行和影院经营。
根据财报数据的统计,2018年华谊兄弟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中,电影发行收入占比达到57.78%,影院经营收入占比为16.58%。
这表明,电影发行和影院经营是公司的两大利润增长点。
(三)成本费用率分析盈利能力的分析不仅要看收入的增长情况,还需要考虑成本费用率的数据。
根据财报数据,华谊兄弟公司的2018年成本费用率为81.15%,较2017年的85.26%有所下降。
这表明公司在控制成本和费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提高盈利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华谊兄弟公司的盈利质量问题(一)利润质量问题尽管华谊兄弟公司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盈利能力,但其净利润增速下降的趋势也引起了关注。
华谊兄弟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华谊兄弟投资价值分析报告1. 引言华谊兄弟是中国最大的电影制片公司之一,成立于1994年。
公司在电影制作、发行和海外市场开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商业成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华谊兄弟的投资价值进行分析。
2. 公司背景华谊兄弟在过去的几年里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作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领导者之一,该公司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品牌知名度。
华谊兄弟不仅在中国本土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其出品的电影在国内外票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为公司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投资收益分析3.1 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潜力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增加,电影市场将继续扩大。
华谊兄弟作为该市场的领导者之一,将能够充分受益于这一趋势。
3.2 公司的竞争优势华谊兄弟在电影制作和发行方面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制作团队和优秀的导演、演员资源,能够制作出高质量的电影作品。
此外,华谊兄弟还与国际电影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获得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3.3 产业链整合带来的效益华谊兄弟通过产业链整合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
公司涵盖了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等多个环节,能够在整个产业链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3.4 品牌价值的提升华谊兄弟作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领导者,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品牌知名度。
良好的品牌形象将为公司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投资者,进一步提升其投资价值。
4. 风险分析4.1 政策风险中国电影市场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
政策的变动可能对公司的业务产生重大影响,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化。
4.2 竞争风险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增长,竞争也在加剧。
新的电影制片公司涌现出来,它们可能通过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电影作品来争夺市场份额。
华谊兄弟需要保持创新和高质量,以维持其竞争优势。
4.3 市场风险未来的市场需求是不确定的,投资者需要考虑市场风险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华谊兄弟发展策略
华谊兄弟发展策略华谊兄弟是中国影视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拥有丰富的电影、电视剧制作和发行经验。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华谊兄弟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的发展策略,以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并实现持续增长。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华谊兄弟的发展策略。
1. 多元化发展华谊兄弟应该在传统的电影制作和发行业务之外,进一步拓展其业务范围,实现多元化发展。
一方面,可以考虑扩大电视剧制作和发行业务,在电视剧领域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可以考虑进军新媒体领域,例如网络剧、短视频等,以满足年轻观众对于多样化内容的需求。
此外,华谊兄弟还可以考虑投资其他相关产业,如音乐、演唱会、演艺经纪等,以实现全产业链的布局。
2. 强化IP开发和运营在当前影视市场,IP(知识产权)已成为影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华谊兄弟应该加强IP的开发和运营能力,通过购买、开发和运营优质的IP,提供更多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影视作品。
同时,华谊兄弟还可以考虑将影视IP延伸到其他领域,如衍生品、游戏、文学作品等,以实现IP的多重价值。
3. 加强国际合作与拓展国际市场华谊兄弟应该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机会,与国际知名制片公司、导演、演员等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作品。
通过国际合作,华谊兄弟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提升自身的制作水平和影响力。
同时,华谊兄弟还应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将优质的中国影视作品推向全球,提升中国影视产业的国际地位。
4.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华谊兄弟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起一支专业、高效的团队。
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通过与国内外高校、专业机构合作,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创作能力。
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通过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制作人、导演、编剧等加入华谊兄弟。
5. 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华谊兄弟应该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市场营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影视展览、演唱会等活动,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华谊集团并购整合案例
华谊集团并购整合案例曾几何时,华谊兄弟一系列的“明星大腕”收购案,轰动一时。
其中包括10个多亿收购冯小刚的“美啦”,包括收购李晨、Angelababy、冯绍峰、杜淳等人的东阳浩瀚,包括收购张国立的浙江常升……华谊兄弟大举推动“明星IP”战略,事后看来,说白了就是高溢价收购明星持股的空壳公司。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华谊兄弟的部分收购案中的“神操作”历史:1、2013年,华谊斥资2.5亿元买下了张国立的浙江常升70%的股权,溢价36倍。
2、2015年,华谊兄弟以7.5亿收购了成立仅1天的东阳浩瀚70%股权,这家公司的股东是李晨、冯绍峰、Angelababy、杜淳、郑恺等。
溢价75倍。
3、2015年,华谊兄弟以10.5亿元的天价收购冯小刚的东阳美拉股权。
当时,这家公司的净资产是为负值,但估值却高达15亿。
收购溢价是“天文数字”!当时,这些高价收购都是有业绩对赌的。
其对赌形式,就类似于昆仑万维(15.87,0.42,2.72%)13.95亿溢价收购负1.45亿的资产收购案中的“业绩承诺”,完不成“任务”需要“补偿”上市公司。
除了深度绑定明星导演,大搞IP化,华谊兄弟还激进开展多元化布局,干起了投资平台的活儿。
先是花了55亿在投资冯小刚的电影公社,搞实景娱乐。
接着豪掷19个亿,成为英雄互娱的第二大股东。
那个时候,在一系列资本运作的催生下,华谊兄弟的市值达到了历史最高的900亿元。
同时,也还埋下了几十个亿元的商誉这把“双刃剑”。
以收购张国立的浙江常升为例,我们理顺一下这些收购案的“神操作”和“风险”:2.52亿元收购张国立公司70%股权,同时张国立以1.52亿元购买王忠军、王忠磊的股票。
经过“资本运作”,此次收购,张国立拿到1亿元现金+市价1.52亿元的股票;王氏兄弟拿到1.52亿元的现金。
可谓是“一箭双雕”的资本外流兼大股东拿上市公司的钱实施了高位套现。
当时,华谊兄弟的股价50元左右。
当年华谊兄弟在眼花缭乱的收购的时候,散户朋友们的预期普遍乐观,股吧里一片欢腾,个个都像是中了头彩,“长期持有”一定会过上“歌舞升平”的日子。
华谊兄弟案例分析
案例:华谊兄弟传媒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是中国最知名的综合性娱乐公司之一,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创立于1994年,1998年投资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影片《没完没了》、姜文导演的影片《鬼子来了》,正式进入电影行业,随后华谊兄弟全面投入传媒领域,投资及运营领域涉及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骄人成绩。
时至今日,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广告、影视、音乐、发行、艺术设计、建筑、汽车梢售、文化经纪、投资等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本案例主要围绕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以下简称“华谊兄弟”)在文化产业领域内的成就展开。
一、业务概况目前,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旗下有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华谊兄弟影业投资公司、华谊兄弟文化经纪公司、华谊兄弟音乐公司、西影华谊兄弟电影发行公司、华谊兄弟电影国际发行公司。
华谊兄弟创始人王中军作了如下概括:“我们的业务实际是两大板块,电影电视及其衍生产品放在一起是一个板块,娱乐营销、音乐公司和经纪人公司划分到第二大板块。
相互补充的强势产业链,形成了华谊兄弟的核心竞争力。
”(一)电影业务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其前身为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影视部,从1998年投资冯小刚电影《没完没了》以来,华谊兄弟电影形成了电影策划、投资制作、营销、发行的完整电影运营阵容,是少有的全面型电影投资企业。
华谊兄弟电影从2007年起开始涉及电影院投资运营。
华谊兄弟是国内最成功的民营影视公司之一。
(二)电视业务华谊兄弟电视主要致力于国产电视剧的投资、制作和发行。
旗下现有张纪中工作室、李波工作室、周冰冰工作室、王芳工作室和吴毅、康红雷领导的浙江天意影视有限公司。
公司每年以高达500集的生产量占据中国电视剧市场的领军位置,近年来推出了《士兵突击》、《鹿鼎记》、《我的团长我的团》、《我在天堂等你》、《大院子女》、《远东第一监狱》、《艰难爱情》等老百姓喜爱的作品。
(三)经纪业务华谊兄弟文化经纪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文化经纪公司。
《2024年民营影视企业价值链整合分析——以华谊兄弟为例》范文
《民营影视企业价值链整合分析——以华谊兄弟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影视行业的持续繁荣,民营影视企业逐渐成为行业的主力军。
其中,华谊兄弟作为国内知名的民营影视企业,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有效的价值链整合。
本文以华谊兄弟为例,深入分析民营影视企业的价值链整合,探讨其成功经验及面临的挑战。
二、华谊兄弟的背景简介华谊兄弟是一家知名的民营影视企业,涉足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实景娱乐等多个领域。
多年来,华谊兄弟凭借其卓越的创作能力、丰富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精细化的管理,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三、华谊兄弟价值链整合分析(一)创意与内容创作阶段华谊兄弟在创意与内容创作阶段,通过建立专业的创意团队和编剧团队,不断挖掘市场潜力,创造高质量的影视作品。
同时,公司还积极与国内外优秀导演、编剧、演员等合作,确保作品的高品质。
(二)投资与融资阶段华谊兄弟通过多元化的投资与融资方式,实现了资金的高效利用。
公司不仅通过银行贷款、股权融资等方式获取资金,还积极与政府、其他企业等合作,扩大资金来源。
此外,公司还积极进行跨国合作与投资,扩大业务范围。
(三)生产制作阶段在生产制作阶段,华谊兄弟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确保作品的制作质量。
同时,公司还建立了严格的品质控制体系,对每个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
此外,公司还注重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确保资源的稳定供应。
(四)市场营销与推广阶段华谊兄弟在市场营销与推广阶段,采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和渠道,包括线上宣传、线下活动、社交媒体等。
同时,公司还与各大平台合作,扩大宣传范围。
此外,公司还注重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五)销售与分销阶段华谊兄弟通过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和分销渠道,将作品推向市场。
公司不仅与各大影院、电视台等合作,还积极开展数字化发行等新型业务模式。
此外,公司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将优秀作品推向国际市场。
(六)客户服务与反馈阶段华谊兄弟注重客户服务与反馈,通过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及时收集并处理客户的反馈意见。
20岁的华谊兄弟如何炼成老大”:娱乐航母 三驾马车打造“百年老店”
C ulture 文化·光流20岁的华谊兄弟如何炼成“老大”:娱乐航母 三驾马车打造“百年老店”文/喻徳术20岁就成了“老大”,华谊兄弟公司创造了历史。
用二十年时间,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跑成了国内电影和娱乐业的领头羊。
八年前,华谊做过一次周年庆,这次庆典是第二次,适逢二十周年说起华谊多年来的电影事业,王中磊感触很深,笑称:“我的电影梦不是票房,希望能拍票房和情怀兼顾的电影,华谊的长期目标是做一家百年老店。
”二十年前,王中军辛苦攒下10万美元,归国后与弟弟王中磊创办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
2009年,已经涉足娱乐业多个领域的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娱乐公司,开行业之先河。
如今,华谊兄弟股票市值增长至270多亿元,王中军、王中磊也成为亿万富翁。
谈起从10万美元创业,到今天的娱乐集团,王中磊看得比较淡然,“可能是社会发展正好映射到华谊这个案例上,我们从事的这个行业发展到了新时期,我们在这个行业里比较成功,市值表现与成功成正比。
”他坦言,自己感觉有变化,但也没有那么大的反差。
成立于1994年,华谊兄弟可谓是名符其实的“90后”。
. All Rights Reserved.20岁对于一个人来讲刚刚成年,但对一个企业来讲已走至成熟期——早在几年前它就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娱乐公司。
20年来,华谊兄弟从一个广告公司起家,意外涉足影视产业,制作发行、明星经纪、文化地产、游戏网络无不涉猎,几乎每走一步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创了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的全新历史;走到今天,它已经成为内地民营文化娱乐公司中无可争议的“老大”。
2014年,除了“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华谊兄弟还计划投资组建北美制作公司,率先与好莱坞展开深度联姻。
但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在接受专访时坦言,公司每走一步,并非刻意要成为某些方面的“第一个”,而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只不过是走着走着就成了“第一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大”。
华谊兄弟开辟“华莱坞”模式
华谊兄弟开辟“华莱坞”模式
2 月25 日,来自电影局专资办统计数据显示,《西游降魔篇》(下称《西游》)票房突破10 亿。
另据华谊兄弟发布公告称,截至公告日,公司就该影片票房分账收入应获得的税前利润大约为1.96 亿元(未经审计)。
华谊兄弟主动公告该片利润,有利于稳固市场对于公司全年收益信心。
一位业内人士称。
分账谜团揭开
近期,华谊兄弟因投资方地位和分成方式不明晰遭到市场质疑,不少投资者期待公司有官方说明。
在公告发布后,华谊董秘胡明在网上对这笔将近2 亿元的税前利润进行了说明:1.96 亿元的税前利润是发行净收益其他投资方分成+发行代理费计算得来。
而通常电影在一个发行区的净收益为:票房分账收入及其他收入发行代理费宣发成本保底。
胡明同时解释了华谊在此次发行中的电影发行方支付的保底金,就是全体投资方的最低收入。
以一路高歌除魔的《西游》为例,华谊兄弟为中国大陆发行区承担的保底成本,就是海外几家投资方从该市场获得的最低收益。
大片合拍,开机前就按区域预售是电影常见的模式。
华谊在《西游》影片中的身份既是投资方也是发行方,《西游》的票房分账与《一九四二》的票房分账一样,在3 亿元之内,分账比例为发行方43%、院线57%;超过3 亿元票房部分将按照45%∶55%进行分账;超过8 亿元票房则按照47%∶53%进行。
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称,这种分配方式对华谊兄弟大有益处,将进一步提高公司收益。
王中磊之前表示,在《西游》未成案前(最初项目筹划阶段),华谊还不。
浅析华谊兄弟经营策略
浅析华谊兄弟经营模式一、华谊兄弟的发展历程1994年华谊兄弟的创始人王中军通过之前在美国积攒的10万美金创立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
之后凭借在广告领域赚取的“第一桶金”投资了电视剧《心理诊所》、电影《不见不散》,初次尝试便获得了电视剧100%、电影70%的回报率。
王中军看中了电影、电视领域的广阔前景,之后逐步完善公司结构,先后成立了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公司、电视剧创作工作室、音乐公司、艺人经纪公司以及入注游戏行业等,如2000年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成立、2001年华谊兄弟太合文化经纪有限公司成立、2003年陕西西影华谊电影发行公司成立、2004年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2006年华谊天意影视公司成立、2007年分众传媒等向华谊注资2000万美元、2009年在创业板上市交易、2011年华谊收购巨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51%股权。
不断壮大的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成为中国民营娱乐企业的领头人。
本文将从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的经营模式来探讨华谊兄弟的成功之处,并从它的成功中分析华谊兄弟的几点不足。
二、华谊兄弟的经营模式1、电影产业价值链打造电影产业价值链是以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为核心,以电影产品版权的多种形式、多种次数的销售为主要盈利途径的电影产业化运作方式,主要包括电影产品的市场化投融资、电影产品的生产、发行、放映以及后产品开发这几个主要环节。
在电影产业链经营领域,华谊兄弟采取的是持续并购整合的方式,是随着集团内部的发展壮大来完善电影产业链结构的。
2000年华谊兄弟和太合地产各出资2500万人民币,在华谊兄弟广告公司的基础上改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开始投拍电影。
2003年政府对民营公司进入影视发行领域政策放开,允许民营公司控股发行公司。
华谊兄弟管理人王中军在之前取得西影股份发行公司超过40%的股份的基础上增持西影股份,达到绝对控股,从而取得了对该公司的绝对控股权和全部经营权,并更名为陕西西影华谊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谊的“大导演”策略,少说也能带来 60 亿票房,但那又怎样?不要把鸡蛋都装在一个篮子里。
华谊吃过“大导演”的苦,做得好可以风光无限,做得不好,一部影片就能使其损失惨重,比如当年的《鬼子来了》、《荆轲刺秦王》、《1942》等。
靠着一两个名导演走天下的时代显然已经过去了。
吃过亏的华谊阵痛了好几年。
不过现在,它已经会利用资本的优势,试图来分散这种风险了。
于是他们一股脑地把华语电影界成了名的导演们差不多一网打尽了,甚至包括国外的。
在拍电影这件事上,《老炮儿》的成功无疑给了华谊兄弟重整旗鼓的信心,然后他们从万达挖来了有 15 年制片、发行及影院管理经验的高管叶宁,给他的职位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 CEO。
紧接着,华谊又迫不及待地发布了新的策略,打算大干一场。
在 3 月 20 日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华谊带来了最新一波的 “H 计划”,即 2016 年 -2017 年的 22 部新片单。
实际上 2016 年的片单早在今年 1 月就已经对外公布了,而在新公布的 2017 年的片单中,比较吸引人的是一些经典项目的续集,比如田羽生导演的“前任”系列第三部,徐克导演的“狄仁杰”系列第三部。
宣布片单事小,更值得注意的应该是,当天到现场助阵的冯小刚、徐克、施南生、文隽、管虎、程耳、田羽生等 10 位导演和监制。
他们的到来实际上也暗示着,华谊正在重启“大导演”策略。
其实不只是到场的这 10 位,华谊宣布即将在未来两年合作的还有唐季礼、张一白、张猛、滕华涛、高群书、William Brent Bell、Shane Black、Duncan Jones、Ash Brannon、Peter Segal 等,加起来共 27 位国内外知名导演和监制。
用明星、名导资源来加强票房的号召力是华谊过往最擅用的,可能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做法。
过去,华谊最不缺的就是明星资源,这几年随着“去电影化”口号,以及主业务重心的转移,不少明星和导演纷纷“单飞”、自立门户,如范冰冰、黄晓明、陈国富等,其中还包括曾出走又回来的冯小刚。
现在华谊又试图一一拉拢关系,表示要继续走“导演+明星”强强联合的打法。
不过与以往的做法不同的是,这一次华谊让更多的资本介入其中,目的就是希望从资本层面为影片的风险提供一种更稳妥的保障。
比如去年,华谊兄弟就以 10.5 亿元收购了冯小刚占股 99% 的东阳美拉公司。
(这家公司于 2015 年 9 月 2日成立,注册资本仅 500 万元,冯小刚占 99% 股权,陆国强占 1%。
)这家公司主营业务是影视剧项目的投资、制作,影视剧本创作、策划、交易等,目前在筹划开拍的项目包括电影《手机 2》、电影《念念不忘》、电影《非诚勿扰 3》、电影《丽人行》、电视剧《12 封告白信》以及综艺节目等。
收购后,冯小刚会为旗下新导演提供资源甚至担任监制,协助其创作电影项目。
不过,此次收购还涉及到一份“利润保底”的对赌协议。
根据《股权转让协议》,冯小刚等两名股东需保证每年创造利润在 1 亿元以上,且逐年递增 15%。
若未能完成要求,冯小刚等老股东需要以现金的方式(或者华谊认可的其他方式)来弥补华谊未能完成当年业绩目标的差额部分。
很明显,华谊在对导演的规范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 20 日的发布会上,冯小刚首次代表美拉影业公司亮相,不仅介绍了公司的主力团队,还努力地在为多个新项目做口头宣传,同时他也向老东家华谊表了决心,“美拉请大家放心,一定会是一个出高品质电影,同时有高回报的一家电影公司。
”很快,由冯小刚导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即将上映,它也是美拉影业首次参与投资和发行的影片。
尽管现在的中国电影的市场有了不小的变化,市场也急速在扩容,但要在这个当下达成每年 1 亿元利润的目标可能也并不轻松。
冯小刚最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时期可以追溯到 2004 年的《天下无贼》,它在当年拿下了 1.2 亿元票房。
此后连续好几年,他又陆续推出了多部大片。
比如 2007 年的《集结号》最终获得了 2.6 亿元票房, 2008 年《非诚勿扰》的票房是 2.5 亿元。
那几年,冯小刚的作品的票房业绩帮助华谊稳坐了好几年的票房冠军。
根据华谊兄弟2009 年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冯小刚的《集结号》和《非诚勿扰》两部影片给当时的华谊兄弟带来的业绩占到了电影业务收入的 40% 和总营业收入的 18%。
冯小刚的作品中,也有票房表现不佳的,比如 2006 年上映的《夜宴》就只有 1.3 亿元的票房,2012 年的《1942》更是让华谊损失惨重。
过去的 20 多年来,虽然冯小刚个人品牌所累积创造的票房已超过了 30 亿元,但其如今的市场号召力显然不能与当年同日而语了。
(这一点在我们此前写过的文章中有提到过。
)所以,看似是华谊给冯小刚发了个“大红包”,但这份给“自家人”开出的风险协议又无情地表示,支持和信任都给了你,但票房的风险,还得由你自己担。
华谊兄弟最如日中天的时候应该是在 2010 年前后,这期间冯小刚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
当年上映的《唐山大地震》不仅为华谊兄弟带来了 6.5 亿元的票房与 1.72 亿元(票房与版权)收入,还帮助华谊兄弟的股价连续上涨。
而《非诚勿扰 2》还没上映就曾使得华谊兄弟股价触及涨停板,居创业板首位。
此外,华谊当年的电影业绩增长了两倍,较上年同期增长 209.39%。
但即便是在那个多产且票房回报很好的时期,华谊兄弟的净利润也才刚刚超过 1 个亿元。
根据华谊 2010 年的财报显示,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为 10.72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77.4% ;实现净利润 1.49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76.46%。
2011 年开始,华谊逐渐开始走下坡路,尤其在 2010 年经历大片年之后,2011 年几部中型成本电影,《雪花秘扇》、《开心魔法》等票房都以惨淡收尾。
2012 年开始,华谊卷土重来,尽管《画皮 2 》、《十二生肖》的票房表现不错,然而,电影《1942》的票房失利却让情况发生了逆转,该片当年的首周(四日)累计票房仅为 1.4 亿元,远低于华谊的预期,而这一结果还直到导致华谊兄弟的股价下跌,当时有新闻报道称,华谊的市值因此蒸发了 13 亿元。
影片最终的票房是 3.6 亿元,如果该片的成本真如官宣的那样为 2.1 亿元,那么这部影片给华谊造成的影响是,不低于 1 个亿的亏损。
它还直接影响了华谊 2012 年的年报,其当年的净利润增长仅为20%,那是华谊自 2009 年上市以来业绩增长最低的一年。
而当年民营公司中最大的赢家是推出了《泰囧》的光线传媒。
2014 年开始,华谊交出了民营电影公司票房第一的交椅(光线以 19% 的市场份额领跑)。
电影已经不是华谊最赚钱的业务,替代它的是游戏业务,这主要得益于华谊收购的掌趣科技和银汉科技。
相比起电影,游戏业务的稳定增长更能够让华谊省心。
于是“去电影化”的目标成了所有华谊人的共识。
现在的情况是,再次面对电影市场时,华谊对票房,以及对贡献票房背后的大导演们都提出了要求:如果不能保证票房一定好,就先把成本控制起来。
这个活,交给了冯导,也交给了这次 H 计划的其他合作导演及监制们。
华谊重回电影,已经从一个对电影一腔热血的公司成了一个冷峻的资本家。
虽然看不到具体合作的数字和条款,但新的合作伙伴,大导演们,贡献的票房都可以有些理性的预测。
如果拿最近几年的票房号召力来看,2014 年冯小刚拍的贺岁电影《私人定制》虽然口碑不佳,但最终也获得了 7 个亿的票房成绩,而去年由他主演的《老炮儿》的票房也有 9 个亿。
总体而言,在当下的电影市场环境下,冯小刚的单片票房号召力应该至少保持在 8 个亿左右。
接下来,冯小刚将在 2016 年推出新作《我不是潘金莲》,之后还将带来《手机 2》、《非诚勿扰 3》2 部经典项目的系列续篇,以及与其青春经历有关的电影《歌声离我远去》,加之另外两部美拉影业出品的《念念不忘》和《丽人行》,粗略地估算一下,冯小刚以及冯氏公司在未来两年带给华谊的票房贡献至少能在 35 亿元起。
因为执导《老炮儿》而受到华谊加倍看中的管虎,将在 2017 年首次担任《老炮儿》的衍生电影《小爷》的监制。
此前,他在 2013 年执导的《厨子戏子痞子》的票房是2.7 亿元,暂且以 4 亿元的单片票房号召力来估算,管虎能给华谊带来的票房收益应该会在 5 亿左右。
成龙已经不再是一位功夫打星,他从很早就开始尝试导演和监制电影,2013 年他执导的《十二生肖》还曾拿下 8.8 亿元票房。
今年,他将和唐季礼合作在 2017 年春节档推出《功夫瑜伽》。
而他与《007 之黄金眼》导演 Martin Campbell、演员皮尔斯·布鲁斯南合作的《 龙震天下》 也将于 2017 年上映。
拿成龙过往的票房影响力来计算一下,2015 年成龙主演的《天将雄师》的票房是 7.4 亿元,2013 年的《警察故事 2013》票房是 5.3 亿元。
保守估计,成龙的单片票房号召力应该在 6 亿元左右。
那么,他未来两年给华谊带来的票房贡献则有可能超过 12 亿元。
在“H 计划”公布的新片单中,徐克的“狄仁杰”系列电影颇受关注。
2010 年第一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就曾创造当年国庆档的票房奇迹,拿到了 2.86 亿元票房。
2013 年第二部《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又获得了 5.9 亿票房,时隔两年,徐克的号召力丝毫未减。
2014 年,徐克执导的贺岁电影《智取威虎山》又收获了超 8 亿元的票房。
按照这个趋势,他的第三部“狄仁杰”的票房至少是 5 亿元起。
另一个可以关注的系列作品导演是擅长小成本爱情喜剧的田羽生。
他曾在 2014 年凭《前任攻略》在春节档获得 1.28 亿的票房成绩,2015 年的《前任 2:备胎反击战》也取得了近 2.5 亿元的票房。
以此来粗略估计的话,该系列第三部的票房应该会在 2亿元起。
保守地看,仅以冯小刚、成龙、管虎、徐克几位导演的票房号召力来估算、预测,未来两年他们将带给华谊的票房收益(但不等于最后分账所得)将达到近 60 亿元左右。
而这些还不算上外国导演的贡献。
60 亿,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好。
但还是要说,相比于黄金时期的华谊,那个时候虽说票房总额只有十几、二十亿,但它占据了中国电影 30% 左右的票房,在所有民营影视发行公司中市场份额排名一位。
2014 年开始,在“去电影化”的目标下,华谊兄弟发行的电影票房占国产电影全年票房下滑到了 7%。
而现在,或许未来在提到中国电影时,它都不是一枝独秀的,第一个被想到的制作公司了。
图片来源:华谊兄弟官方微信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好奇心日报 , 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