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数学第一轮热身复习教案26

合集下载

2011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数列

2011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数列

数列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的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列基础知识定义项,通项数列表示法数列分类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性质特殊数列其他特殊数列求和数列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数列的考查已从最低谷走出,估计以后几年对数列的考查的比重仍不会减小,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的应用是必考内容,数列与函数、三角、解析几何、组合数的综合应用问题是命题热点.从解题思想方法的规律着眼,主要有:① 方程思想的应用,利用公式列方程(组),例如等差、等比数列中的“知三求二”问题;② 函数思想方法的应用、图像、单调性、最值等问题;③ 待定系数法、分类讨论等方法的应用.第1课时 数列的概念1.数列的概念:数列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列数,在函数意义下,数列是定义域为正整数N *或其子集{1,2,3,……n}的函数f(n).数列的一般形式为a 1,a 2,…,a n …,简记为{a n },其中a n 是数列{a n }的第 项.2.数列的通项公式一个数列{a n }的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可用一个公式a n =f(n)来表示,我们就把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3.在数列{a n }中,前n 项和S n 与通项a n 的关系为:=n a ⎪⎩⎪⎨⎧≥==21n n a n4.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其它方法⑴ 公式法: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采用首项与公差(公比)确定的方法.⑵ 观察归纳法:先观察哪些因素随项数n 的变化而变化,哪些因素不变;初步归纳出公式,再取n 的特珠值进行检验,最后用数学归纳法对归纳出的结果加以证明.⑶ 递推关系法:先观察数列相邻项间的递推关系,将它们一般化,得到的数列普遍的递推关系,再通过代数方法由递推关系求出通项公式.例1. 根据下面各数列的前n 项的值,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⑴ -312⨯,534⨯,-758⨯,9716⨯…;⑵ 1,2,6,13,23,36,…;⑶ 1,1,2,2,3,3,解: ⑴ a n =(-1)n)12)(12(12+--n n n ⑵ a n =)673(212+-n n (提示:a 2-a 1=1,a 3-a 2=4,a 4-a 3=7,a 5-a 4=10,…,a n -a n -1=1+3(n -2)=3n -5.各式相加得)673(21)43)(1(211)]53(10741[12+-=--+=-++++++=n n n n n a n ⑶ 将1,1,2,2,3,3,…变形为,213,202,211+++,,206,215,204 +++∴4)1(1222)1(111++-++=-++=n n n n n a 变式训练1.某数列{a n }的前四项为0,2,0,2,则以下各式:① a n =22[1+(-1)n ] ② a n =n )(11-+③ a n =⎩⎨⎧)(0)(2为奇数为偶数n n 其中可作为{a n }的通项公式的是 ( )A .①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③解:D例2.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求通项.⑴ S n =3n -2⑵ S n =n 2+3n +1解 ⑴ a n =S n -S n -1 (n≥2) a 1=S 1解得:a n =⎩⎨⎧=≥⋅-)1(1)2(321n n n ⑵ a n =⎩⎨⎧≥+=)2(22)1(5n n n 变式训练2: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的和S n 满足关系式lg(S n -1)=n ,(n ∈N *),则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 .解:,110101)1lg(+=⇒=-⇒=-n n n n n S S n S 当n =1时,a 1=S 1=11;当n≥2时,a n =S n -S n -1=10n -10n -1=9·10 n -1.故a n =⎪⎩⎪⎨⎧≥⋅=-)2(109)1(111n n n 例3. 根据下面数列{a n }的首项和递推关系,探求其通项公式.⑴ a 1=1,a n =2a n -1+1 (n≥2)⑵ a 1=1,a n =113--+n n a (n≥2)⑶ a 1=1,a n =11--n a nn (n≥2)解:⑴ a n =2a n -1+1⇒(a n +1)=2(a n -1+1)(n≥2),a 1+1=2.故:a 1+1=2n ,∴a n =2n -1.⑵a n =(a n -a n -1)+(a n -1-a n -2)+…+(a 3-a 2)+(a 2-a 1)+a 1=3n -1+3n -2+…+33+3+1=)13(21-n .(3)∵n n a a n n 11-=-∴a n =⋅--⋅-=⋅⋅⋅⋅⋅-----12111232211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n n n n n n nn n 112123=⋅⋅⋅-- 变式训练3.已知数列{a n }中,a 1=1,a n +1=22+n na a (n ∈N *),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解:方法一:由a n +1=22+n n a a得21111=-+n n a a ,∴{n a 1}是以111=a 为首项,2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na 1=1+(n -1)·21,即a n =12+n 方法二:求出前5项,归纳猜想出a n =12+n ,然后用数学归纳证明.例4. 已知函数)(x f =2x -2-x ,数列{a n }满足)(log 2n a f =-2n ,求数列{a n }通项公式.解:na f n a n a n 222)(log 2log 2log 2-=-=-n a a nn 21-=-得nn a n -+=12变式训练4.知数列{a n }的首项a 1=5.前n 项和为S n 且S n +1=2S n +n +5(n ∈N *).(1) 证明数列{a n +1}是等比数列;(2) 令f (x)=a 1x +a 2x 2+…+a n x n ,求函数f (x)在点x =1处导数f 1 (1).解:(1) 由已知S n +1=2S n +n +5,∴ n≥2时,S n =2S n -1+n +4,两式相减,得:S n +1-S n =2(S n -S n -1)+1,即a n +1=2a n +1从而a n +1+1=2(a n +1)当n =1时,S 2=2S 1+1+5,∴ a 1+a 2=2a 1+6,又a 1=5,∴ a 2=11∴111+++n n a a =2,即{a n +1}是以a 1+1=6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2) 由(1)知a n =3×2n -1 ∵ )(x f =a 1x +a 2x 2+…+a n x n∴ )('x f =a 1+2a 2x +…+na n x n -1从而)1('f =a 1+2a 2+…+na n =(3×2-1)+2(3×22-1)+…+n(3×2n -1)=3(2+2×22+…+n×2n )-(1+2+…+n)=3[n×2n +1-(2+…+2n )]-2)1(+n n =3(n -1)·2n +1-2)1(+n n +61.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关键在于找出这些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通项法,转化为特殊数列法等.2.由S n 求a n 时,用公式a n =S n -S n -1要注意n≥2这个条件,a 1应由a 1=S 1来确定,最后看二者能否统一.3.由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的常见形式有:a n +1-a n =f(n),nn a a 1+=f(n),a n +1=pa n +q ,分别用累加法、累乘法、迭代法(或换元法).第2课时 等差数列1.等差数列的定义: - =d (d 为常数).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⑴ a n =a 1+ ×d ⑵ a n =a m + ×d3.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S n = = .4.等差中项:如果a 、b 、c 成等差数列,则b 叫做a 与c 的等差中项,即b = .5.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的两个充要条件是:⑴ 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可写成a n =pn +q(p, q ∈R)⑵ 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公式可写成S n =an 2+bn (a, b ∈R)6.等差数列{a n }的两个重要性质:⑴ m, n, p, q ∈N *,若m +n =p +q ,则 .⑵ 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S 2n -S n ,S 3n -S 2n 成 数列.例1. 在等差数列{a n }中,(1)已知a 15=10,a 45=90,求a 60; (2)已知S 12=84,S 20=460,求S 28; (3)已知a 6=10,S 5=5,求a 8和S 8.解:(1)方法一:⎪⎪⎩⎪⎪⎨⎧=-=⇒⎩⎨⎧=+==+=38382904410141145115d a d a a d a a ∴a 60=a 1+59d =130. 方法二:3815451545=--=--=a a m n a a d m n ,由a n =a m +(n -m)d ⇒a 60=a 45+(60-45)d =90+15×38=130. (2)不妨设S n =An 2+Bn ,∴⎩⎨⎧-==⇒⎪⎩⎪⎨⎧=+=+172460202084121222B A B A B A ∴S n =2n 2-17n∴S 28=2×282-17×28=1092 (3)∵S 6=S 5+a 6=5+10=15,又S 6=2)10(62)(6161+=+a a a ∴15=2)10(61+a 即a 1=-5而d =31616=--aa ∴a 8=a 6+2 d =16S 8=442)(881=+a a变式训练1.在等差数列{a n }中,a 5=3,a 6=-2,则a 4+a 5+…+a 10= . 解:∵d =a 6-a 5=-5,∴a 4+a 5+…+a 10=49)2(72)(75104-=+=+d a a a 例2.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2a ,a n =2a -12-n a a (n≥2).其中a 是不为0的常数,令b n =aa n -1.⑴ 求证: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 ⑵ 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解:∵ ⑴ a n =2a -12-n a a (n≥2) ∴ b n =)(111112a a a a a a a aa n n n n -=-=---- (n≥2)∴ b n -b n -1=aa a a a a a n n n 11)(111=------ (n≥2)∴ 数列{b n }是公差为a1的等差数列. ⑵ ∵ b 1=aa -11=a 1 故由⑴得:b n =a 1+(n -1)×a 1=a n 即:aa n -1=a n 得:a n =a(1+n 1)变式训练2.已知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n b 与数列{}n a 满足*,3N n b n an ∈=,且11=a ,(1)判断{}n a 是何种数列,并给出证明; (2)若11+=n n n a a C ,求数列{}n C 的前n 项和解:1)1111333,13n n n na a a n n n a nb a a b ++-++===∴-=,即 {}n a 为等差数列。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策划方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案资料、好词好句、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lesson plan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都有哪些?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

2011届高三数学复习计划

2011届高三数学复习计划

湘阴六中2011届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计划高三理科数学备课组(钟岳林老师)一. 背景分析新学期的到来也是新一届高三的开始,也是新一轮复习的启始。

这一届高三是我省实行《新课程标准》命题的第二年,也是我们师生适应新高考模式关键的一年。

高考怎么考我们已清楚,我们的任务应是: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的学习、复习,为高考、更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服务近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逐步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坚持了稳中求改、稳中创新的原则。

考试题不但坚持了考查全面,比例适当,布局合理的特点,也突出体现了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这一举措。

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进入高校学习所需的基本素养,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在教学中的关注和重视。

2011年是湖南省自主命题的第八年,数学试卷充分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重视考查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注意考查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在前七年命题工作的基础上做到了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兼顾了数学基础、思想方法、思维、应用和潜能等多方面的考查,融入课程改革的理念,拓宽题材,选材多样化,宽角度、多视点地考查数学素养,多层次地考查思想能力,充分体现出湖南卷的特色:1 试题题型平稳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重视对新增内容的考查2 充分考虑文、理科考生的思维水平与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出良好的层次性3 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4 深化能力立意,考查考生的学习潜能5 重视基础,以教材为本6 重视应用题设计,考查考生数学应用意识二. 学情分析本届高三理科班的学生普遍基础差,其中只有几个同学数学成绩稍微好一点(如邹勇、黄应得、黎坤、黄雄、钟耿等),他们大多不爱好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的认知能力太差,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面对现实我们不得不在特殊的环境下采取特殊的方法,尽一切可能提高他们的成绩,为明年高考取得伟大的胜利而努力奋斗。

三. 教学指导原则1.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教案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教案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确保学生对高考数学考试的各个知识点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 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 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策略,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围绕高考数学考试的各个知识点展开复习,包括代数、函数、几何、概率与统计等内容。

教学步骤:第一步:复习代数知识1. 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和应用。

2. 复习指数与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3. 复习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

第二步:复习函数知识1. 复习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复习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等。

3. 复习函数的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解。

第三步:复习几何知识1. 复习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包括正弦、余弦和正切等。

3. 复习平面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

第四步:复习概率与统计知识1. 复习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复习统计学中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3. 复习概率与统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五步:解题技巧和策略的讲解1. 教授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包括审题、分析、解答和检查等。

2. 引导学生掌握解题中常用的技巧和策略,如代入法、逆向思维和分类讨论等。

3. 提供一些典型例题和解题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第六步:模拟考试和反馈1. 安排模拟考试,模拟高考数学试卷的形式和要求。

2. 收集学生的答卷并进行批改,给予详细的评价和建议。

3. 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讲解。

教学评估:1. 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进行观察和评估。

2. 模拟考试的成绩和学生的答卷质量作为评估指标。

3.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和问题的解答情况作为评估依据。

教学资源:1. 高考数学教材和辅助教材。

2. 高考数学模拟试卷和真题。

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11届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精品课件12.ppt

2011届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精品课件12.ppt

│要点探究
【解答】算法设计如下: 第一步,r1=1,r2=4,h=4; 第二步,l= (r2-r1)2+h2; 第三步,S1=πr21,S2=πr22,S3=π(r1+r2)l; 第四步,S=S1+S2+S3,V=13(S1+ S1S2+S2)h; 第五步,输出 S 和 V. 程序框图如下: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变式题 有 9 个外形完全相同的小球,其中 8 个的 质量一样,有一个质量稍微轻一些,给你一个天平,你能 把那个质量稍轻的小球找出来吗?写出寻找较轻小球的 算法.
【思路】利用天平平衡原理,较高的托盘里面的小 球就是要找的,通过适当的方法,尽快找出较轻的小 球.
│要点探究
【解答】算法1: 第一步:任取两个小球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托盘 中,如果天平不平衡,则较高的托盘中的小球就是要 找的小球;如果天平是平衡的,则执行下一步; 第二步:取出左边托盘的一个球,然后把剩下的7 个小球依次放到左边托盘中,直到天平不平衡,找出 较轻的小球; 第三步:结束. 算法2: 第一步:把9个小球平均分成三组,每组3个; 第二步:把其中的两组放到天平的两个托盘中,
│知识梳理
明,也可以用框图直观地显示算法的全貌. 3.算法的要求 (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并且能够重复使
用. (2)算法过程要能一步一步执行,每一步执行的操作,必
须确切,不能含混不清,而且经过有限步后能得出结果. 4.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
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通常,程序框图由 程序框 和 流程线 组成,一个或
理科
│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
│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
1.算法初步 (1)了解算法的含义,了解算法的思想. (2)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 件结构和循环结构. 2.复数 (1)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 (2)理解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3)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

2011届高考数学第一轮热身复习教案16

2011届高考数学第一轮热身复习教案16

第七章 解三角形第一节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A 组1.(2008·陕西理,3)△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c =2,b =6,B =120°,则 a 等于( )A.6B.2C.3D.2答案 D2.(2008·福建理,10)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2+c 2-b 2)tan B =3ac ,则角B 的值为( ) A.6πB.3π C.6π或65π D.3π或32π答案 D3.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ABC 中,a =7,b =14,A =30°,有两解B .△ABC 中,a =30,b =25,A =150°,有一解 C .△ABC 中,a =6,b =9,A =45°,有两解D .△ABC 中,b =9,c =10,B =60°,无解 答案 B4. 在△ABC 中,若2cos B sin A =sin C ,则△ABC 一定是( )A.等腰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 答案 B5. 在△ABC 中,A =120°,AB =5,BC =7,则CBsin sin 的值为( )A.58 B.85C.35D.53答案 D6.△ABC 中,若a 4+b 4+c 4=2c 2(a 2+b 2),则∠C 的度数是 ( ) A.60° B.45°或135° C.120°D.30°答案 B7.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1,b =7,c =3,则B = . 答案65π8. 在△ABC 中,A =60°,AB =5,BC =7,则△ABC 的面积为 .答案 3109. (2008·浙江理,13)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3b -c )cos A =a cos C ,则cos A = . 答案33B 组10. 在△ABC 中,已知a =3,b =2,B =45°,求A 、C 和c . 解 ∵B =45°<90°且a sin B <b <a ,∴△ABC 有两解. 由正弦定理得sin A =b B a sin =245sin 3︒=23, 则A 为60°或120°.①当A =60°时,C =180°-(A +B )=75°, c =B C b sin sin =︒︒45sin 75sin 2=︒︒+︒45sin )3045sin(2=226+.②当A =120°时,C =180°-(A +B )=15°, c =B C b sin sin =︒︒45sin 15sin 2=︒︒-︒45sin )3045sin(2=226-.故在△ABC 中,A =60°,C =75°,c =226+或A =120°,C =15°,c =226-.11.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C B cos cos =-ca b+2.(1)求角B 的大小;(2)若b =13,a +c =4,求△ABC 的面积. 解 (1)由余弦定理知:cos B =ac b c a 2222-+,cos C =abc b a 2222-+. 将上式代入C Bcos cos =-c a b +2得:ac b c a 2222-+·2222c b a ab -+=-c a b +2整理得:a 2+c 2-b 2=-ac ∴cos B =acb c a 2222-+=ac ac 2- =-21∵B 为三角形的内角,∴B =32π. (2)将b =13,a +c =4,B =32π代入b 2=a 2+c 2-2ac cos B ,得b 2=(a +c )2-2ac -2ac cos B ∴b 2=16-2ac ⎪⎭⎫ ⎝⎛-211,∴ac =3.∴S △ABC =21ac sin B =433. 12. 在△ABC 中,a 、b 、c 分别表示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如果(a 2+b 2)sin (A -B )=(a 2-b 2)sin (A +B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解 方法一 已知等式可化为a 2[sin (A -B )-sin (A +B )]=b 2[-sin (A +B )-sin(A -B )]∴2a 2cos A sin B =2b 2cos B sin A由正弦定理可知上式可化为:sin 2A cos A sinB =sin 2B cos B sin A ∴sin A sin B (sin A cos A -sin B cos B )=0∴sin2A =sin2B ,由0<2A ,2B <2π 得2A =2B 或2A =π-2B ,即A =B 或A =2π-B ,∴△ABC 为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方法二 同方法一可得2a 2cos A sin B =2b 2sin A cos B由正、余弦定理,可得a 2b bc a c b 2222-+= b 2a acb c a 2222-+ ∴a 2(b 2+c 2-a 2)=b 2(a 2+c 2-b 2)即(a 2-b 2)(a 2+b 2-c 2)=0∴a =b 或a 2+b 2=c 2∴△ABC 为等腰或直角三角形.13. 已知△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BC 的面积为S ,且2S =(a +b )2-c 2,求tan C 的值.解 依题意得ab sin C =a 2+b 2-c 2+2ab ,由余弦定理知,a 2+b 2-c 2=2ab cos C . 所以,ab sin C =2ab (1+cos C ),即sin C =2+2cos C ,所以2sin2C cos 2C =4cos 22C 化简得:tan 2C =2.从而tan C =2tan 12tan22C C-=-34. 14. 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b 、c 成等差数列,且2cos2B -8cos B +5=0,求角B 的大小并判断△ABC 的形状. 解 方法一 ∵2cos2B -8cos B +5=0,∴2(2cos 2B -1)-8cos B +5=0. ∴4cos 2B -8cos B +3=0,即(2cos B -1)(2cos B -3)=0.解得cos B =21或cos B =23(舍去).∴cos B =21.∵0<B <π,∴B =3π. ∵a ,b ,c 成等差数列,∴a +c =2b .∴cos B =acbc a 2222-+=acc a c a 2)2(222+-+=21, 化简得a 2+c 2-2ac =0,解得a =c .又∵B =3π,∴△ABC 是等边三角形. 方法二 ∵2cos2B -8cos B +5=0,∴2(2cos 2B -1)-8cos B +5=0. ∴4cos 2B -8cos B +3=0,即(2cos B -1)(2cos B -3)=0.解得cos B =21或cos B =23(舍去).∴cos B =21,∵0<B <π,∴B =3π, ∵a ,b ,c 成等差数列,∴a +c =2b .由正弦定理得sin A +sin C =2sin B =2sin 3π=3. ∴sin A +sin ⎪⎭⎫⎝⎛-A 32π=3,∴sin A +sin A cos 32π-cos A sin 32π=3. 化简得23sin A +23cos A =3,∴sin ⎪⎭⎫⎝⎛+6πA =1. ∴A +6π=2π,∴A =3π,∴C =3π,∴△ABC 为等边三角形.15. (2008·广东五校联考)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b =5,c =7,且4sin22B A +-cos2C =27. (1)求角C 的大小;(2)求△ABC 的面积. 解 (1)∵A +B +C =180°,由4sin 22B A +-cos2C =27,得4cos 22C-cos2C =27,∴4·2cos 1C +-(2cos 2C -1)=27,整理,得4cos 2C -4cos C +1=0,解得cos C =21, ∵0°<C <180°,∴C =60°.(2)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 cos C ,即7=a 2+b 2-ab ,∴7=(a +b )2-3ab , 由条件a +b =5,得7=25-3ab ,ab =6,∴S △ABC =21ab sin C =21×6×23=233.。

高中一轮复习教案数学

高中一轮复习教案数学

高中一轮复习教案数学第一课:函数及其性质
1.1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概念: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1.2 函数的基本变换
平移、翻转、缩放等基本函数的变换方法
例题:给出函数图像,要求根据变换规律求新函数的图像1.3 复合函数
概念:复合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例题:计算复合函数的值,并分析其性质
1.4 反函数
概念:反函数的存在条件及求解方法
例题:给定函数,求其反函数,并验证是否合理
第二课:三角函数及其应用
2.1 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例题:解三角函数方程,证明恒等式等
2.2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变换
三角函数的图像特征及平移、翻转、缩放等变换规律
例题:给定函数图像,要求根据变换规律求新函数的图像2.3 三角函数的应用
三角函数在几何、物理等领域的应用
例题:实际问题中的三角函数应用
第三课:导数与微分
3.1 导数的概念与性质
导数的定义、导数与函数图像的关系等基本性质
例题:求函数的导数,研究导数的性质
3.2 导数的计算
常见函数的导数计算方法
例题:计算给定函数的导数,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3.3 微分的应用
微分的定义及在近似计算、最值问题等方面的应用
例题:利用微分求函数的极值点,解几何问题等
以上是高中数学一轮复习的教案范本,希望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祝你取得优异的成绩!。

2011届高考数学第一轮热身复习教案新部编本: 数列

2011届高考数学第一轮热身复习教案新部编本: 数列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八章 数列A 组1.已知数列{}n a 满足条件)1a )(1n (a )1n (n 1n -+=-+,且6a 2=,设n a b n n +=,那么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是 n n 2a 2n -=2、x=ab 是a 、x 、b 成等比数列的( D ) 条件A.充分非必要B.必要非充分C.充要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3、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a n-1(a 0,≠∈a R ),则数列{a n }( C )A.一定是等差B.一定是等比C.或是等差或是等比D.既非等差又非等比4、弹子跳棋共有60颗大小的球形弹子,现在棋盘上将它叠成正四面体形球垛,使剩下的弹子尽可能的少,那么剩余的弹子有 ( B )A. 0颗B.4颗C.5颗D.11颗5、某学生家长为缴纳该学生上大学时的教育费,于2003年8月20号从银行贷款a 元,为还清这笔贷款,该家长从2004年起每年的8月20号便去银行偿还确定的金额,计划恰好在贷款的m 年后还清,若银行按年利息为p 的复利计息(复利:即将一年后的贷款利息也纳入本金计算新的利息),则该学生家长每年的偿还金额是 ( D ) A .m aB .1)1()1(11-++++m m p p apC .1)1(1-++m m p p apD .1)1()1(-++m m p p ap 6、已知{}n a 为等比数列,3,21==q a ,又第m 项至第n 项的和为720)(n m <,则=m 3 , =n 67、数列{}n a 对任意*N n ∈都满足422++⋅=n n n a a a ,且0,4,273>==n a a a , 则=11a 88、已知函数221)(xx x f +=,那么=++++++)41()4()31()3()21()2()1(f f f f f f f 72 9、一个项数为偶数的等比数列,首项是1,且所有奇数项之和是85,所有偶数项之和是170,则此数列共有___8 _项10、在各项为正数的等比数列{}n a 中,已知424311a a a a ⋅=+,且前n 2项的和等于它的前n 2项中偶数项之和的11倍,则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n a 2110n - 11、已知数列{}n a 中,3,6011+=-=+n n a a a ,那么||||||3021a a a +++Λ的值为 765 。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高三数学的基础知识和重点概念,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2.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解题方法;3.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为高考数学取得优异成绩做准备。

教学内容:1. 高三数学的基础知识回顾和概念梳理;2. 高考数学常见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3. 高考数学试题的分析和解答。

教学步骤:一、复习基础知识和概念(2课时)1. 复习数列与数列的概念,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2. 复习函数与方程的基本概念,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3. 复习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4. 复习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解题技巧和方法(4课时)1. 高考数学常见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2. 解析高考数学试题中的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3. 练习高考数学试题,让学生熟悉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三、高考数学试题分析与解答(4课时)1. 分析高考数学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考点,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出题思想;2. 解答高考数学试题,讲解解题步骤和思路;3. 强化练习,让学生熟悉高考数学试题的解答过程。

四、综合复习与提高(2课时)1. 综合复习高三数学各个章节的重点内容和难点;2. 解析高考数学真题中的典型题目,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3. 模拟高考数学试卷,让学生在考试环境下进行综合复习和提高。

教学评估:1. 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 每周安排一次模拟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应试能力;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2. 题库:高考数学真题、模拟试题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反思:1. 每节课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3. 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互相借鉴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2011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精讲精练系列 立体几何教案(上册)

2011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精讲精练系列 立体几何教案(上册)

立体几何初步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2.了解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4.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5.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正多面体的概念.6.了解棱柱,棱锥的概念;了解棱柱,棱锥的性质;会画其直观图.7.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三个公理、三个推论 平面平行直异面直相交直公理4及等角定理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直线在平面内 直线与平面平直线与平面相空间两条直概念、判定与性质 三垂线定理 垂斜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空间直线 与平面空间两个平面棱柱两个平面平行两个平面相交 距离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二面角定义及有关概念性质综合应用统化.首先,归纳总结,理线串点,可分为四块:A、平面的三个基本性质,四种确定平面的条件;B、两个特殊的位置关系,即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与垂直.C、三个所成角;即线线、线面、面面所成角;D、四个距离,即两点距、两线距、线面距、面面距.其次,平行和垂直是位置关系的核心,而线面垂直又是核心中的核心,线面角、二面角、距离等均与线面垂直密切相关,把握其中的线面垂直,也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再次,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立体几何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化空间图形为平面图形解决,化几何问题为坐标化解决,自觉地学习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题,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1课时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在同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都在这个平面内 (证明直线在平面内的依据).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 (证明多点共线的依据).公理3经过不在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确定平面的依据).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2经过两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3 经过两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ABCD-A 1B 1C 1D 1中,对角线A 1C 与平面BDC 1交于O ,AC 、BD 交于点M .求证:点C 1、O 、M 共线.证明:A 1A∥CC 1⇒确定平面A 1CA 1C ⊂面A 1C ⇒O∈面A 1C ⇒O∈A 1C面BC 1D∩直线A 1C =O ⇒O∈面BC 1D O 在面A 1C 与平面BC 1D 的交线C 1M 上∴C 1、O 、M 共线变式训练1:已知空间四点A 、B 、C 、D 不在同一平面内,求证:直线AB 和CD 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提示:反证法.例2. 已知直线l 与三条平行线a 、b 、c 都相交.求证:l 与a 、b 、c 共面.证明:设a ∩l =A b ∩l =B c ∩l =C a ∥b ⇒ a 、b 确定平面α ⇒l ⊂β A∈a , B∈bb ∥c ⇒b 、c 确定平面β 同理可证l ⊂β所以α、β均过相交直线b 、l ⇒ α、β重合⇒ c ⊂α ⇒a 、b 、c 、l 共面ARPQαC BA 变式训练2:如图,△ABC 在平面α外,它的三条边所在的直线AB 、BC 、CA 分别交平面α于P 、Q 、R 点.求证:P 、Q 、R 共线.证明:设平面ABC∩α=l ,由于P =AB∩α,即P =平面ABC∩α=l ,即点P 在直线l 上.同理可证点Q 、R 在直线l 上.∴P、Q 、R 共线,共线于直线l .例3. 若△ABC 所在的平面和△A 1B 1C 1所在平面相交,并且直线AA 1、BB 1、CC 1相交于一点O ,求证: (1) AB 和A 1B 1、BC 和B 1C 1分别在同一个平面内;(2) 如果AB 和A 1B 1,BC 和B 1C 1分别相交,那么交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证明:(1) ∵AA 1∩BB 1=0,∴AA 1与BB 1确定平面α,又∵A∈a ,B∈α,A 1∈α,B 1∈α,∴AB ⊂α,A 1B 1⊂α,∴AB、A 1B 1在同一个平面内同理BC 、B 1C 1、AC 、A 1C 1分别在同一个平面内(2) 设AB∩A 1B 1=X ,BC∩B 1C 1=Y ,AC∩A 1C 1=Z ,则只需证明X 、Y 、Z 三点都是平面A 1B 1C 1与ABC 的公共点即可.变式训练3: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为AB 中点,F 为AA 1中点,求证:(1) E 、C .D 1、F 四点共面;OC 1 B 1A 1 A BC ABECDFA 1B 1C 1D 1(2) CE 、D 1F 、DA 三线共点.证明(1) 连结A 1B 则EF∥A 1B A 1B∥D 1C∴EF∥D 1C ∴E、F 、D 1、C 四点共面(2) 面D 1A∩面CA =DA∴EF∥D 1C 且EF =21D 1C∴D 1F 与CE 相交 又D 1F ⊂面D 1A ,CE ⊂面AC ∴D 1F 与CE 的交点必在DA 上∴CE、D 1F 、DA 三线共点.例4.求证:两两相交且不通过同一点的四条直线必在同一平面内.证明:(1) 若a 、b 、c 三线共点P ,但点p ∉d ,由d 和其外一点可确定一个平面α又a∩d=A ∴点A∈α ∴直线a ⊂α同理可证:b 、c ⊂α ∴a 、b 、c 、d 共面(2)若a 、b 、c 、d 两两相交但不过同一点∵a ∩b =Q ∴a 与b 可确定一个平面β又c ∩b =E ∴E∈β同理c ∩a =F ∴F∈β∴直线c 上有两点E、F在β上 ∴c ⊂β同理可证:d ⊂β 故a 、b 、c 、d 共面由(1) (2)知:两两相交而不过同一点的四条直线必共面变式训练4:分别和两条异面直线AB 、CD 同时相交的两条直线AC 、BD 一定是异面直线,为什么?解:假设AC 、BD 不异面,则它们都在某个平面α内,则A 、B 、C 、D ∈α.由公理1知AC α⊂≠,BD α⊂≠.这与已知AB 与CD 异面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即AC 、BD 一定是异面直线。

2011高三数学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011高三数学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011版高三数学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高考目标定位】一、考纲点击1、理解命题的概念;2、了解“若p,则q”形式的命题及其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3、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二、热点、难点提示1、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和四种命题及其关系是本节考查的热点;2、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由于知识载体丰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属于中、低档题目;有时也在解答题中出现,考查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难度不会太大。

【考纲知识梳理】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2、四种命题及其关系(1)四种命题(3)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①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②两个命题互为逆命题或互为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注:否命题是命题的否定吗?答:不是。

命题的否命题既否定命题的条件,又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命题的否定只否定命题的结论。

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若p ,则q ”为真命题,记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2)如果既有p q ⇒,又有q p ⇒,记作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q 也是p 的充要条件。

【热点难点突破】一、命题的关系与真假的判断 1、相关链接(1)对于命题真假的判定,关键是分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只有将条件与结论分清,再结合所涉及的知识才能正确地判断命题的真假。

(2)四种命题的关系的应用掌握原命题和逆否命题,否命题和逆命题的等价性,当一个命题直接判断它的真假不易进行时,可以转而判断其逆否命题的真假。

注:当一个命题有大前提而写出其他三种命题时,必须保留大前提,大前提不动。

2、例题解析〖例1〗设原命题是“已知p 、q 、m 、n 是实数,若p=q ,m=n ,则p +m=q +n”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其真假.解:逆命题:“已知p 、q 、m 、n ∈R ,若p +m=q +n ,则p=q ,m=n(假).原命题:“已知p 、q 、m 、n ∈R ,若p≠q ,m≠n ,则p +m≠q +n”(假)逆否命题:“已知p 、q 、m 、n∈R,若p +m≠q+n ,则p≠q 或m≠n”(真) 注,否命题“若p≠q,m≠n”应理解为“p≠q 或m≠n”即是指:①p≠q,但m=n ,②p=q 但m≠n,而不含p≠q 且m≠n.因为原命题中的条件:“若p=q ,m=n .”应理解为“若p=q 且m=n ,”而这一语句的否定应该是“p≠q 或m≠n”.〖例2〗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集合的性质: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
A A;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
A;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如果 A B ,同时 B A ,那么 A = B. 如果 A B, B C,那么 A C .
[ 注 ] :① Z= { 整数 } (√) Z ={ 全体整数 } (3)
②已知集合 S 中 A的补集是一个有限集,则集合 则 CsA= {0} )
命题;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
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 p 或 q( 记作“ p∨ q” ) ; p 且 q( 记作“ p∧ q” ) ;非 p( 记
作“┑ q” ) 。
3、“或”、 “且”、 “非”的真值判断 ( 1)“非 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与 F 的真假相 反; ( 2)“ p 且 q”形式复合命题当 P 与 q 同为真时 为真,其他情况时为假; ( 3)“ p 或 q”形式复合命题当 p 与 q 同为假时 为假,其他情况时为真.
高考数学总复习教案及知识点
第一章 - 集合
考试内容: 集合、 子集、 补集、 交集、 并集. 逻辑联结词. 四种命题.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 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 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 1)根的“零分布”:根据判别式和韦达定理分析列式解之
.
( 2)根的“非零分布”:作二次函数图象,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列式解之
.
第三讲,简易逻辑及命题

2011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第五章第2课 等差、等比数列

2011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第五章第2课 等差、等比数列

第2课 等差、等比数列【考点导读】1. 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 理解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了解等差、等比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3. 注意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的运用。

【基础练习】1.在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5=10,a 12=31,首项a 1= -2 ,公差d = 3 。

2.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与第4项分别是12与18,则它的第1项是163,第2项是 8 。

3..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20分钟分裂一次(一个分裂为二个),经过3小时,这种细菌由1个可以繁殖成 512 个。

4.设{}n a 是公差为正数的等差数列,若12315a a a ++=,12380a a a =,则111213a a a ++=105。

5.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a n }中,a 2,a 3,a 6依次成等比数列,则公比等于 3 。

【范例导析】 例1.(1)若一个等差数列前3项的和为34,最后3项的和为146,且所有项的和为390,则这个数列有 13 项。

(2)设数列{a n }是递增等差数列,前三项的和为12,前三项的积为48,则它的首项是 2 。

(3)设S n 是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36S S =13,则612SS = 。

解:(1)答案:13法1:设这个数列有n 项∵⎪⎪⎪⎩⎪⎪⎪⎨⎧-+=-+=-='⋅+=-dn n n a S d nd a S S S d a S n n n 2)1(6332233113313∴⎪⎪⎩⎪⎪⎨⎧=-+=-+=+3902)1(146)2(3334)(3111d n n n a n d a d a ∴n =13法2:设这个数列有n 项∵1231234,146n n n a a a a a a --++=++=∴121321()()()3()34146180n n n n a a a a a a a a --+++++=+=+= ∴160n a a += 又1()3902n n a a += ∴n =13 (2)答案:2 因为前三项和为12,∴a 1+a 2+a 3=12,∴a 2=33S =4 又a 1·a 2·a 3=48, ∵a 2=4,∴a 1·a 3=12,a 1+a 3=8,把a 1,a 3作为方程的两根且a 1<a 3, ∴x 2-8x +12=0,x 1=6,x 2=2,∴a 1=2,a 3=6,∴选B. (3)答案为310。

2011届高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课件8

2011届高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课件8

类比推理一般要先找出两类事 物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 ,然后用一类事物 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一般地,如 果类比的相似性越多 ,相似的性质与推测的 性质之间越相关,类比得出的命题越可靠.
变式练习2 在平面几何中有:△ABC中,
若它的内切圆半径为 r,周长为 C ,则它的面 积S△ ABC 命题,并予以证明.
r C . 类比得出空间几何中类似的 2
命题 :在三棱锥 A-BCD中 ,若它的内切 圆半径为R,表面积为S,则它的体积VA-BCD= RS . 证明 : 设三棱锥 A-BCD 的内切球球心为 O, 连接OA、OB、OC、OD, 因为S△ABC+S△BCD+S△ABD+S△ACD=S, 所以VA-BCD=VO-ABC+VO-BCD+VO-ABD+VO-ACD
类比得猜想:在空间中,过直线外一点,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 在这三个类比猜想中,正确猜想的个数 有 1 个.
①由于当a⊥b时,a· b=0,所以猜想 ①不正确.又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 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故猜想②不正确.
5.已知凸 n边形 (n≥ 3)的对角线有 f(n)条 , 由f(3)=0,f(4)=2,f(5)=5,f(6)=9,可以猜想f(n)=
4.给出下列三个类比猜想: ①若a、b为实数,且a· b=0,则a、b至少有一 个数为0. 类比得猜想:对向量a、b,若a· b=0,则a、 b中至少有一个向量为0. ②在平面内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 互相平行. 类比得猜想:在空间中 ,垂直于同一个平 面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③在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 ,有且只有一条 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 2 2 1
2 1
又x1<x2,则x2-x1>0.

数学第26章小结与复习教案:全面回顾数学知识点

数学第26章小结与复习教案:全面回顾数学知识点

数学第26章小结与复习教案:全面回顾数学知识点一、数列和数列的应用在这一章中,第一个讲解的内容就是数列。

数列是数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可以用来描述各种现象。

在数列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定理,比如通项公式、首项、公差等等。

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点,就可以进行一些应用,比如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等等。

在这里,老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公式,更要让学生了解数列的应用,例如如何通过数列来描述自然现象,如何应用数列解决实际问题等等。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老师还可以采用实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列的应用和意义。

二、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让我们通过一定的逻辑推理来证明某个命题的正确性。

在这一章,老师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归纳法,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和套路,例如归纳基础、归纳假设和归纳步骤等等。

同样,老师还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归纳法的意义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效果,例如通过故事、图片、实例等等。

三、组合数学组合数学也是高考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研究由有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中的元素组合方式的一门学科。

在这一章,老师需要让学生了解组合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等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实际应用的讲解,例如解决排列和组合问题、用二项式定理进行展开等等。

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举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组合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技巧。

例如,如何从n个人中选出r 个人组成不同的委员会、从n个不同现货商品中不放回取m个的方法数等等。

四、三角函数三角函数也是数学学科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的一种数学工具。

在这一章中,老师需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正弦、余弦、正切等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实际应用的讲解,例如三角函数的图像、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三角函数的加减公式等等。

2011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精品课件: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2011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精品课件: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课堂互动讲练
例1 解下列不等式: 解下列不等式: (1)2x2+4x+3<0; + ; (2)-3x2-2x+8≤0; - + ; (3)8x-1≥16x2. - 【思路点拨】 首先将二次项系 思路点拨】 数转化为正数, 数转化为正数,再看二次三项式能否 因式分解,若能, 因式分解,若能,则可得方程的两 大于号取两边,小于号取中间, 根,大于号取两边,小于号取中间, 若不能,则再看“”,利用求根公式 若不能,则再看 , 求解方程的根,而后写出解集. 求解方程的根,而后写出解集.
课堂互动讲练
法一: 【解】 法一: f(x)=(x-a)2+2-a2,此二次函 = - - 数图象的对称轴为x= , 数图象的对称轴为 =a, (1)当a∈(-∞,- 时,结合图 当 ∈ - ,-1)时 ,- 象知, ,+∞)上单调递增 象知,f(x)在[-1,+ 上单调递增, 在 - ,+ 上单调递增, f(x)min=f(-1)=2a+3, - = + , 要使f(x)≥a恒成立,只需 恒成立, 要使 恒成立 f(x)min≥a, , 即2a+3≥a,解得a≥-3. + ,解得 - 又a<-1,∴-3≤a<-1. - , -
第2课时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 其解法
基础知识梳理
1.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 . 函数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如下表: 函数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如下表:
基础知识梳理
判别式 =b2-4ac = 二次函数 y=ax2+bx+c = + (a>0)的图象 的图象 >0 =0 = <0
基础知识梳理
判别式 =b2-4ac = >0 =0 = <0 没有实 数根 {x|x∈R} ∈
课堂互动讲练
考点二 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平行关系A组1.已知m、n是两条不同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平面,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_.①如果m⊂α,n⊂β,m∥n,那么α∥β②如果m⊂α,n⊂β,α∥β,那么m∥n③如果m⊂α,n⊂β,α∥β且m,n共面,那么m∥n④如果m∥n,m⊥α,n⊥β,那么α⊥β解析:m⊂α,n⊂β,α∥β⇒m,n没有公共点.又m,n共面,所以m∥n.答案:③2.已知m、n是不同的直线,α、β是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命题:①若m∥α,则m平行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②若α∥β,m⊂α,n⊂β,则m∥n;③若m⊥α,n⊥β,m∥n,则α∥β;④若α∥β,m⊂α,则m∥β.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解析:②中α∥β,m⊂α,n⊂β⇒m∥n或m,n异面,所以②错误.而其它命题都正确.答案:①③④3.(2010年苏北四市调研)给出下列关于互不相同的直线m、l、n和平面α、β的四个命题:①若m⊂α,l∩α=A,点A∉m, 则l与m不共面;②若m、l是异面直线,l∥α,m∥α,且n⊥l,n⊥m,则n⊥α;③若l∥α,m∥β,α∥β,则l∥m;④若l⊂α,m⊂α,l∩m=A,l∥β,m∥β,则α∥β.其中为真命题的是________.解析:③中若l⊂β,m⊂α,α∥β⇒l∥m或l,m异面,所以②错误.而其它命题都正确.答案:①②④4.(2009年高考福建卷改编)设m,n是平面α内的两条不同直线;l1,l2是平面β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则α∥β的一个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是________.①m∥β且l1∥α②m∥l1且n∥l2 ③m∥β且n∥β④m∥β且n∥l2解析:∵m∥l1,且n∥l2,又l1与l2是平面β内的两条相交直线,∴α∥β,而当α∥β时不一定推出m∥l1且n∥l2,可能异面.答案:②5.(原创题)直线a∥平面α,α内有n条直线交于一点,则这n条直线中与直线a平行的直线有________条.答案:1或06.如图,ABCD为直角梯形,∠C=∠CDA=90°,AD=2BC=2CD,P为平面ABCD外一点,且PB⊥BD.(1)求证:P A⊥BD;(2)若PC与CD不垂直,求证:P A≠PD;(3)若直线l过点P,且直线l∥直线BC,试在直线l上找一点E,使得直线PC∥平面EBD.解:(1)证明:∵ABCD为直角梯形,AD=2AB=2BD,∴AB⊥BD,PB⊥BD,AB∩PB=B,AB,PB⊂平面P AB,BD⊥平面P AB,P A⊂平面P AB,∴P A⊥BD.(2)证明:假设P A=PD,取AD中点N,连结PN,BN,则PN⊥AD,BN⊥AD,AD⊥平面PNB,得PB⊥AD,又PB⊥BD,得PB⊥平面ABCD,∴PB⊥CD.又∵BC⊥CD,∴CD⊥平面PBC,∴CD⊥PC,与已知条件PC与CD不垂直矛盾.∴P A≠PD.(3)在l上取一点E,使PE=BC,连结BE,DE,∵PE∥BC,∴四边形BCPE是平行四边形,∴PC∥BE,PC⊄平面EBD,BE⊂平面EBD,∴PC∥平面EBD.B组1.已知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____.①若α⊥γ,α⊥β,则γ∥β②若m∥n,m⊂α,n⊂β,则α∥β③若m∥n,m∥α,则n∥α④若n⊥α,n⊥β,则α∥β解析:①错,两平面也可相交;②错,不符合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条件,需两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互相平行;③错,直线n不一定在平面内;④由空间想象知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命题正确.答案:④2.已知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有下列4个命题:①若m∥n,n⊂α,则m∥α;②若m⊥n,m⊥α,n⊄α,则n∥α;③若α⊥β,m⊥α,n⊥β,则m⊥n;④若m,n是异面直线,m⊂α,n⊂β,m∥β,则n∥α.其中正确的命题有_.解析:对于①,m有可能也在α上,因此命题不成立;对于②,过直线n作垂直于m的平面β,由m⊥α,n⊄α可知β与α平行,于是必有n与α平行,因此命题成立;对于③,由条件易知m 平行于β或在β上,n 平行于α或在α上,因此必有m ⊥n ;对于④,取正方体中两异面的棱及分别经过此两棱的不平行的正方体的两个面即可判断命题不成立.综上可知②③正确.答案:②③3.已知m ,n 是平面α外的两条直线,且m ∥n ,则“m ∥α”是“n ∥α”的________条件.解析:由于直线m ,n 在平面外,且m ∥n ,故若m ∥α,则必有n ∥α,反之也成立.答案:充要4.设l 1,l 2是两条直线,α,β是两个平面,A 为一点,下列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①若l 1⊂α,l 2∩α=A ,则l 1与l 2必为异面直线 ②若α⊥β,l 1⊂α,则l 1⊥β③l 1⊂α,l 2⊂β,l 1∥β,l 2∥α,则α∥β ④若l 1∥α,l 2∥l 1,则l 2∥α或l 2⊂α解析:①错,两直线可相交于点A ;②错,不符合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条件;③错,不符合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条件;④正确,空间想象即可.答案:④ 5.(2010年广东深圳模拟)若a 不平行于平面α,且a ⊄α,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________.①α内的所有直线与a 异面 ②α内与a 平行的直线不存在 ③α内存在唯一的直线与a 平行 ④α内的直线与a 都相交解析:由题设知,a 和α相交,设a ∩α=P ,如图,在α内过点P 的直线与a 共面,①错;在α内不过点P 的直线与a 异面,④错;(反证)假设α内直线b ∥a ,∵a ⊄α,∴a ∥α,与已知矛盾,③错.答案:②6.设m 、n 是异面直线,则(1)一定存在平面α,使m ⊂α且n ∥α;(2)一定存在平面α,使m ⊂α且n ⊥α;(3)一定存在平面γ,使m 、n 到γ的距离相等;(4)一定存在无数对平面α与β,使m ⊂α,n ⊂β,且α∥β.上述4个命题中正确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解析:(1)成立;(2)不成立,m 、n 不一定垂直;(3)过m 、n 公垂线段中点分别作m 、n 的平行线所确定平面到m 、n 距离就相等,(3)正确;满足条件的平面只有一对,(4)错.答案:(1)(3)7.如图,ABCD -A 1B 1C 1D 1是棱长为a 的正方体,M 、N 分别是下底面的棱A 1B 1、B 1C 1的中点,P 是上底面的棱AD 上的一点,AP =a3,过P 、M 、N 的平面交上底面于PQ ,Q 在CD 上,则PQ =______.答案:223a8.下列四个正方体图形中,A 、B 为正方体的两个顶点,M 、N 、P 分别为其所在棱的中点,能得出AB ∥面MNP 的图形的序号是________(写出所有符合要求的图形序号).解析:①∵面AB∥面MNP,∴AB∥面MNP.②若下底面中心为O,易知NO∥AB,NO⊄面MNP,∴AB与面MNP不平行.③易知AB∥MP,∴AB∥面MNP.④易知存在一直线MC∥AB,且MC⊄平面MNP,∴AB与面MNP不平行.答案:①③9是棱CC1、EFGHB1BDD1.答案:10AD=2,E(1)(2)证明:∴AEA∵A∴A1A∴DE(2) 设AD的中点为N,连结MN、BN.在△A1AD中,AM=MA1,AN=ND,∴MN∥A1D,∵BE∥ND且BE=ND,∴四边形BEDN是平行四边形,∴BN∥ED,∴平面BMN∥平面A1ED,∴BM∥平面A1ED.11.(2010年扬州调研)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是AB ,BC 的中点.(1)求证:平面B 1MN ⊥平面BB 1D 1D ;(2)若在棱DD 1上有一点P ,使BD 1∥平面PMN ,求线段DP 与PD 1的比 解:(1)证明:连结AC ,则AC ⊥BD , 又M ,N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MN ∥AC ,∴MN ⊥BD . ∵ABCD -A 1B 1C 1D 1是正方体, ∴BB 1⊥平面ABCD , ∵MN ⊂平面ABCD , ∴BB 1⊥MN , ∵BD ∩BB 1=B , ∴MN ⊥平面BB 1D 1D , ∵MN ⊂平面B 1MN , ∴平面B 1MN ⊥平面BB 1D 1D .(2)设MN 与BD 的交点是Q ,连结PQ ,PM ,PN∵BD 1∥平面PMN ,BD 1⊂平面BB 1D 1D ,平面BB 1D 1D ∩平面PMN =PQ , ∴BD 1∥PQ ,∴DP ∶PD 1=DQ ∶QB =3∶1.12.如图,四边形ABCD 为矩形,BC ⊥平面ABE ,F 为CE 上的点,且BF ⊥平面ACE .(1)求证:AE ⊥BE ;(2)设点M 为线段AB 的中点,点N 为线段CE 的中点.求证:MN ∥平面DAE .证明:(1)因为BC ⊥平面ABE ,AE ⊂平面ABE , 所以AE ⊥BC ,又BF ⊥平面ACE ,AE ⊂平面ACE , 所以AE ⊥BF ,又BF ∩BC =B ,所以AE ⊥平面BCE , 又BE ⊂平面BCE ,所以AE ⊥BE .(2)取DE 的中点P ,连结P A ,PN ,因为点N 为线段CE 的中点.所以PN ∥DC ,且PN =12DC ,又四边形ABCD 是矩形,点M 为线段AB 的中点,所以AM ∥DC ,且AM =12DC ,所以PN ∥AM ,且PN =AM ,故四边形AMNP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MN ∥AP , 而AP ⊂平面DAE ,MN ⊄平面DAE ,所以MN ∥平面DA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