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与资本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与价值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与价值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与价值的认识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系统阐述了他对劳动与价值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将劳动视为商品价值的来源,通过劳动创造出的价值来解释商品的交换和分配。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展开,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与价值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劳动力是无产阶级的一种商品,无产阶级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取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

然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存在着矛盾。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体现在其能够创造出的商品价值上,而劳动力的交换价值则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

资本家以购买劳动力的方式获取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并利用雇佣关系实现剩余价值的挤取。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成为一种被剥削的关系。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是在劳动二重属性基础上展开的。

劳动二重属性指的是劳动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的来源。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本质是人类通过改变自然物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劳动的使用价值体现在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的产品中,而这些产品又可以通过交换来实现价值的转化。

马克思解释了商品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价值论,即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来决定商品的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普通劳动者完成生产所需的时间。

这一观点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根本规律,同时也揭示了劳动与价值之间的密切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对劳动和价值的认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与价值的本质关系,揭示了劳动者在剥削中所处的地位,引发了对劳动者权益的思考和维权行动。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为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为解释商品交换和贸易关系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最后,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价值的研究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强调了劳动价值的公平分配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制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争议。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是中国古诗人们对劳动的描述,劳动者“卖炭翁”和“农夫”付出了自己艰辛的劳动,他们劳动得甚至到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地步,但他们生存维艰,而地主却“朱门酒肉臭”!这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的冰山一角。

下面,就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解读劳动与资本。

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而且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资本产生的源头。

而对于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

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资本都是基本的资源要素,也是重要的经济范畴。

资本更深刻的含义: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资本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动对其他生产要素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包括三个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而劳动正是促进资本增殖的动力,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的运动过程就是它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而劳动就是在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增加资本,才能给资本带来剩余价值。

劳动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劳动力。

当劳动力所有者拥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且劳动力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时,劳动力就成为了商品。

资本家所想要的正是让劳动力成为资本,于是,剥削农民的土地,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这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劳动价值观马克思认为,物质财富的产生只可能由劳动产生,而劳动能够改变自然物质,产生物质财富,是社会物质财富生产的基础。

劳动不仅能产生价值,而且还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有机组成部分,贯彻了劳动的“价值观”。

二、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和在劳动过程中耗费的工作时间决定的,即劳动价值由两个部分组成:显性劳动和隐性劳动。

由此可以推出劳动价值理论,即劳动时间长,价值大,劳动时间短,价值小。

三、劳动力和资本的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和资本都具有价值,这两者都是物质财富的组成部分,相当于一种劳动力的储蓄,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交换,发挥作用。

四、价值交换和价值分配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劳动者与资本家、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价值交换,即劳动者与企业之间交换劳动力和资本,企业以资本的价值抵以劳动的效用。

当劳动者把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便可以换取货币财富,以实现价值分配。

五、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是唯一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物价和利润的改变,以及物价和货币价值之间的关系。

关于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许多概念,如价值的三个原则、价值的真实性、价值的流动性等。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的总结和概括,以劳动为财富生产的基础,价值是基于劳动和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并由此分配给劳动者。

此外,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并拓展了价值理论,据此可以解释价格和物价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分析价值变化的真实性。

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问: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答: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把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

虽然这一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但由于劳动过程的要素是属于资本家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的过程,因而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②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不是为了生产和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利用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作为具体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

作为抽象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新的价值。

如果新创造的价值只等于资本家付出的劳动价值,并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那么这个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的价值形成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剩余价值产生。

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超过补偿劳动价值所需的时间。

当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时,价值形成的过程就成为价值增殖的过程。

所以价值倍增的过程,无非就是价值形成超过某一点的过程。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从以上两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把生产过程看作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它只是商品的生产过程;而生产过程被看作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资本与劳动市场的关系

资本与劳动市场的关系

资本与劳动市场的关系一、引言资本与劳动市场是现代经济体系中两个重要的要素。

资本代表着财富的积累、投资和生产力的增长,劳动市场则涉及到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者的就业和工资待遇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资本与劳动市场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资本对劳动市场的影响1. 资本投资创造就业机会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资本的投入可以激发产业发展,推动企业扩大规模,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

这种供需关系促使劳动者得以就业,提高整体就业率,减轻社会失业压力。

2. 资本驱动生产力提升资本的投入可以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升。

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制造等技术的引入减少了人力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出质量。

资本的积累和更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的革新,使劳动者能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从事更高附加值的知识劳动。

3. 资本对工资水平的影响资本的积累和投资往往与工资水平有着一定的关系。

资本的增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因为资本增加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力。

此外,资本的投资还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其市场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工资报酬。

三、劳动市场对资本的影响1.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直接影响到资本的配置和利用。

当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足时,劳动者的竞争压力会增加,导致工资待遇相对较低。

而当劳动力供需失衡时,劳动者的议价能力增强,工资水平相应上升。

因此,劳动市场的供需关系会影响到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和工资水平。

2. 劳动力市场的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人口结构变化对资本产业的发展和投资方向有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市场面临潜在的供给短缺问题。

这将促使资本加大对生产力的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和自动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以满足人口减少的情况下的市场需求。

3. 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调控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政策调控也对资本产业的发展和运营起到重要的作用。

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与劳动力资本与劳动力是现代社会中两大重要生产要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本文将对资本与劳动力的定义、关系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资本的定义与作用资本是指一定量的有形或无形财富,通过投入生产过程而转化为资产,用于创造更多的价值。

有形资本包括机器设备、土地等物质财富,而无形资本则指知识、技术等无形财富。

资本提供了生产要素之一,为生产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资本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资本的投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机器设备,生产过程可以更加自动化和高效化,从而提高了单位劳动力的产出。

其次,资本可以支持创新。

研发新技术、新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些投入会带来创新成果,促进经济的进步。

此外,资本还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的结构性改革。

二、劳动力的定义与作用劳动力是指具备生产能力的人力资源。

劳动力可以是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是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来参与生产和创造价值的主要力量。

劳动力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对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劳动力的积累可以推动技术进步。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和技术的传递更加迅速和频繁,劳动力的不断学习和更新可以促进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劳动力的全面发展还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三、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资本和劳动力是紧密关联的。

资本不仅需要劳动力来实现其价值,而且资本的积累也需要劳动力的支持和推动。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资本需要劳动力来实现其价值。

资本仅仅是一种生产工具,如果没有劳动力的使用和操作,资本就无法发挥作用。

无论是机器设备还是科技知识,都需要人们通过劳动来应用和调动。

其次,劳动力对于资本的积累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劳动力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可以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进而带动资本的积累。

资本与劳动的生产要素理论

资本与劳动的生产要素理论

资本与劳动的生产要素理论资本与劳动是现代经济中两个重要的生产要素。

它们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资本与劳动的生产要素理论,并分析其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

一、资本的生产要素理论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增加产品价值的物质财富。

资本可以分为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两种形式。

实物资本包括建筑物、设备、机器等生产资料,而金融资本则是指货币和金融工具等。

资本的积累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增加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经济学家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的生产要素理论。

他认为,资本的积累对劳动力的剥削起到了重要作用。

资本家通过投资,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并提供工资,控制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获得了剩余价值。

这种资本的积累和剥削导致了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二、劳动的生产要素理论劳动是指人们为生产创造的努力和活动。

劳动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两种形式。

体力劳动主要通过人们的体力和肌肉活动完成,而智力劳动则是依靠人们的智力和脑力完成。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劳动的生产要素理论。

斯密认为,劳动是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劳动的质量和效率对于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强调了分工和专业化对劳动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分工,每个工人可以专注于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三、资本与劳动的相互关系资本与劳动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补充又互为制约。

资本的积累需要劳动力的投入,而劳动力的发展则需要资本的支持。

只有通过有效的资本投资和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劳动力的潜力,提高生产效率。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资本和劳动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投资和就业来体现。

通过投资,企业可以购买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而通过就业,企业为劳动者提供工作机会,创造经济价值。

同时,资本和劳动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资本与劳动的相互作用

资本与劳动的相互作用

资本与劳动的相互作用资本和劳动是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现代社会中,资本显然比劳动更加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资本与劳动的相互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它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资本和劳动的区别首先,让我们明确资本和劳动的区别。

在经济学中,“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物质资产,如设备、设施、原材料等,而“劳动”则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提供的智力和体力。

资本和劳动的不同之处在于,资本可以独立于人们而存在,可以存储和积累,而劳动则必须由人们提供。

此外,资本往往需要相对较大的投资,而劳动的投资通常不那么显著。

尽管资本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非常重要,几乎所有的生产都需要资本。

但是,资本的增长需要劳动参与,在没有劳动的情况下,资本就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此外,劳动也需要资本的支持,例如一个工厂需要机器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紧密联系的。

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资本和劳动的相互作用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将决定产出的数量和质量。

这种投入的呈现不平衡可能导致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

要完成有效的生产,必须平衡资本和劳动。

其次,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也会产生不公平问题。

由于资本的增长通常会带来更多的收益,所以拥有越多资本的人们就会越富裕,而拥有的劳动力不足的人们就会越穷。

这种越来越明显的不平等可能会导致社会分裂,犯罪率的上升等社会问题。

第三,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会影响劳资关系。

随着资本的增加,工人的地位和权力降低。

工资和福利可能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或者争议。

最后,资本和劳动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导致经济危机。

当资本过度积累时,可能会发生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会使得产量下降,失业增加,社会问题加剧。

结论总之,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资本与劳动关系的研究

资本与劳动关系的研究

资本与劳动关系的研究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是当代社会中的重要问题,不论是在产业与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和社会领域,这些关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权力关系、财富分配以及劳动力的利益保护等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中的热点话题。

因此,对资本与劳动关系的研究和理解至关重要。

资本和劳动的定义在开始研究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之前,首先需要定义这两个基本的经济学术语。

资本是一种用于投资和生产的货币或实物资产。

资本通常是用于购买和维护工厂、机器、设备和其他生产性资产的资源,以及提供经营资金。

劳动是指人类创造和生产的所有劳动力,包括一般工作、手工制造、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等。

劳动还包括其他可以进行交换的劳务,例如服务和咨询。

资本与劳动的组合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可以通过它们在生产中的组合来描述。

资本和劳动的组合是指在生产中使用资本和劳动的比例。

这个比例的调整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果。

如果使用较少的资本和较多的劳动,就可能导致较高的失业率和较低的工资。

如果使用更多的资本和少量的劳动,可能会提高生产效率并创造更高的财富,但这可能影响到工作岗位以及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的分配。

资本与劳动的利益关系资本与劳动的利益关系通常难以平衡,因为两者的目标和动机不同。

资本的目标是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而劳动的目标是获得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

资本拥有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因此可以掌握和分配生产的利益。

资本家往往利用自身市场主导地位控制价格和供应,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资本所拥有的市场力量和政治影响力,经常使资本作为占据优势并对工人施加压力的地位。

劳动力则没有自己的生产原料或工具,通常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

而且,劳动者的竞争力取决于其技能和专业知识,这种技能在现代经济中很容易被替代或转移到其他地方。

因此,劳动者常常难以保护自身的利益,并受到失业和收入下降的风险。

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影响资本和劳动的权力关系、财富分配以及劳动力的利益保护等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中的热点话题。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又是劳动过程与资本增殖过程的统一?首先,我们来看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1、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与支配下劳动。

2.由于工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都已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的形成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一般的商品生产过程,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

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即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所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表现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

而这个一定点就是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而持续下去,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就是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就是使整个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从而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表现为价值的增殖过程,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综上可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又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劳动与价值创造

资本、劳动与价值创造

资本、劳动与价值创造作者:刘珺来源:《财经》2017年第05期全球化下半场绝不是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而是反思基础上升华版的全球化,公平和劳动者权益必须予以强调和重视,劳动是否归位舞台中央概率很大恩格斯评价《资本论》时说,“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阶级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一生产过程的具体形式表现为资本与劳动的交换。

政治经济学表述如此,若置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卷中,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以及二者如何创造价值会呈现出更加复杂幻化的动感画面。

原始社会阶段,生存需要使劳动成为第一性的人类活动,财富及资本的概念尚未真正形成,更谈不上与劳动的主辅强弱关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核心且几乎是相对唯一的要素。

在其后人类社会活动中,甚至涵盖21世纪前的广袤时空,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作用逐渐式微,从生产力核心要素到关键要素再到要素之一,而资本的作用却逐渐势强,从附属到主导再到“统治”,二者的此消彼长对应着人类进步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转轨变化,是经济表现出的社会,是社会形塑出的经济。

那么,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形态如何理论化呢?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最早使用“经济”一词,其《经济论》针对自然经济状态下奴隶主的家政管理,突出农业的根本作用,反对雅典的商业和货币,虽涉及到商品与价值的关系,但简单劳动本身显然是价值所在。

到17世纪中期,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第一次提出“商品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与这个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同时又矛盾地认为“价值由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进入价值创造的方程式中,劳动是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之一,资本的概念尚未显性化,但资本载体货币已经以“反面教材”的形式出现。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将使用价值定义为“特定物品的效用”,而交换价值定义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于其他货物的购买力”,“货物的价值,等于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则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价值增殖的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不为直接生产它的工人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的秘密在于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虽然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了工资,但是,劳动力的使用当中由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工资,从而使价值增殖,资本家便得以无偿地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

①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所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

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

与此同时,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把生产过程中所支出的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中。

工人的劳动一方面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又创造了新价值,二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商品的总价值。

②价值增殖过程则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必要劳动,剩余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剩余劳动。

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马克思关于资本与劳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资本与劳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资本与劳动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马克思对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有着深入的论述。

他的观点由于其生动性、全面性和指导意义而深受广大人民的关注和学习。

马克思认为,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矛盾,对于深入理解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强调资本对劳动的压榨和剥削。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维持生计。

而资本家则以剩余价值为目的,通过占有并控制生产资料,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侵占为己有,从而实现了对劳动的剥削。

这个过程不仅丧失了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也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

其次,马克思强调劳动力的价值与贡献。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劳动力是价值的源泉,是创造财富的真正动力。

他指出,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的货物和服务是社会财富的来源,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人占有制和剥削关系的存在,劳动者无法充分分享创造的财富,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马克思主张通过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改革,实现劳动者对社会财富的合理分享,从而消除阶级差距,建立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

此外,马克思强调识别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与危机。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循环,由于资本对劳动的无止境剥削和追逐利润的本质,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并注定其走向衰亡。

马克思鼓励劳动者觉醒和团结起来,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改革,从而让劳动者重新夺回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权。

总之,马克思对资本与劳动的论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观点生动地揭示了资本对劳动的压榨和剥削,提倡劳动者对社会财富的合理分享,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这些论述不仅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指导,也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贡献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质从属

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质从属

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质从属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资本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要素。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价值,而资本则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货币形式。

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质从属体现了劳动者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权力。

本文将从形式从属和实质从属两个方面来分析劳动对资本的关系。

我们来谈谈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劳动者则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

这种雇佣关系使得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形式上处于资本的支配之下。

资本家决定生产的目标和方式,安排生产过程,而劳动者则只能按照雇主的意愿去执行。

在这种关系下,劳动者的劳动力成为资本的一部分,被资本家所支配和利用。

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存资料,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权。

我们来探讨劳动对资本的实质从属。

实质从属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被剥削,而资本家占据了生产过程的主导地位。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是远远高于他们的工资的。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值,并将剩余价值占为己有。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来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微薄的工资。

这种剥削关系使得劳动者在实质上成为了资本的奴隶,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夺,而利润却全部流入资本家的口袋。

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质从属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不平等和剥削。

劳动者的劳动力被剥夺了自主权和自由,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获取了巨大的利润。

在这种关系下,资本家通过占据生产资料和财富的垄断地位,而劳动者则成为了资本的被动对象。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使得劳动者长期处于被动和受压迫的状态,无法摆脱贫困和剥削,而且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和权力。

如何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实现劳动者对资本的解放呢?我们需要建立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平等的劳动关系。

劳动者应当享有与资本家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参与生产关系的决策和管理。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的观点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的观点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的观点好嘞,咱们聊聊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还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说到这些,真的是让人感觉挺有意思的。

咱们都知道,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没错吧?你想啊,咱们每天起早贪黑,为了生活拼命工作,都是在用自己的汗水去换取那些来之不易的金钱。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辛苦付出,真的值那么多吗?咱们先说说劳动价值论。

简单来说,这个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生产它所需的劳动时间。

也就是说,越是费时费力的东西,越贵。

你看看那种大牌的手表,花了多少人多少时间精心制作,是吧?所以,大家都愿意掏钱去买。

不过,有些商品看似简单,比如一杯咖啡,很多人可能觉得价格不高,但背后却可能是无数农民的辛苦耕作,咖啡的价值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涉及到不同劳动的差异了。

再说说剩余价值论。

这个概念就更加有趣了,简单理解,就是工人创造的价值和他们工资之间的差额。

想象一下,工人们辛辛苦苦一天,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他们的工资却只是冰山一角。

剩下的部分,被资本家拿去当做利润。

这就像一个人吃大餐,而给你留下的只有几片菜叶,心里那个滋味,真是让人不舒服呀!所以,剩余价值论就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另一面,那个满嘴香气却空空如也的背影。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名词,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追求利润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赚钱,再赚钱。

为了让生产更高效,企业就得想尽办法压低成本,比如降低工人工资、延长工作时间,甚至利用更便宜的劳动力。

哎,这种情况让很多工人都觉得像被榨干了一样,真是心累啊。

明明辛苦工作,却换不来应有的回报,想想都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一切听起来都太悲观了。

不然。

资本主义也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比如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等等。

你想啊,假如没有竞争,大家可能就会停滞不前。

可是,这种动力也往往伴随着不公平。

有些人富得流油,有些人却只能望着星空叹气,这种不均衡的状态,让人觉得有点像“一个人吃肉,一个人喝汤”的感觉,真是让人想要大喊“这不公平!”再进一步说,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方式,实际上也在不断推动社会的变革。

劳动,价值与资本

劳动,价值与资本

第3卷第1期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13N o11 2002年3月Jou rnal of Ch ina U n iversity of Geo 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 on)Feb12003劳动、价值与资本余瑞祥Ξ(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决定资源配置的是人的需要。

人为地将劳动区分为生产性的和非生产性的是不必要的。

生产过程中的非劳动要素只是节约劳动而不是增加劳动耗费,因而只是形成生产者剩余而不是创造价值。

社会需求在许多个别劳动时间中边际地选择一个个别劳动时间作为商品的市场价值,长期竞争使该个别劳动时间成为部门平均生产条件。

利润和利息是投资成本的补偿而不是剥削。

关键词:劳动;价值;资本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169(2003)0120042204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这表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能否顺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政治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引进外资,积极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城乡居民将货币收入转化为资本,初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

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但是,按照对劳动价值论的传统理解,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也在培育着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阶级。

精神生活领域和政府部门的劳动是不是非生产性的,要不要限制非公有制的发展规模,如何看待日益增加的私人财产及其所有者,等等,这样一些问题日益困扰着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一在经济学说史上,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曾经是一对关于资源配置的范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产什么,具有很强的政策意义。

重商学派认为只有金银才是社会财富,人类的其他劳动只是耗费金银,因此,只有提供金银的劳动,主要是对外贸易才是生产劳动,其他劳动都是非生产性的。

马原论述题“劳动和资本同时创造价值”

马原论述题“劳动和资本同时创造价值”

马原论述题“劳动和资本同时创造价值”
这个说法当然是错误的,根据正统的劳动价值理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是西尼尔的分配论的观点:分配论是以节欲论为中心的。

劳动是工人对个人安逸的牺牲,工人节欲获得工资;资本是资本家对个人消费和眼前享乐的牺牲。

资本家节欲获得利润。

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价值。

所以应当共同分配,获取报酬。

用于生产的节制,得利润,于非生产的节制,获取利息。

西尼尔认为除去以上分配外,还有租金,租金是未作任何牺牲而得的报酬,即自然要素所有者,没有把他可以扣留的东西扣留起来,只是由于他容许人们得以接受自然的赐予。

原说资本主义财富实际是商品的堆积,而商品价值是劳动本身,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并不是劳动创造商品价值,而是劳动就是商品价值本身,商品才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正因这样,商品价值才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克思理论中价值范畴只是商品价值,这是正确认识资本论的最核心部分。

利润或者剩余价值不过是财富在减去生产消耗后的新增部分,既然全部财富都是人类劳动共同创造,新增财富当然也是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即是剩余劳动。

而大部分劳动阶级所获得的收入只是其作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全部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得。

根据劳动价值论,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是指劳动是价值本身,且必须是马克思理论中的商品价值,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

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
* 孟捷,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100872 , 电 子 信 箱: mengjie@ ruc. edu. cn 。 本 文 的 研 究 得 到 了 2005 年 教 育 部 新
世纪优秀人材支持项目的资助 。 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评审意见, 但文责自负 。 ① 关于劳动价值论在这两种情形下的适用性, 可参见孟捷( 2005 ) 的分析 。
一 、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 由社会民主主义政治推动的集体谈判和福利国家的兴起 , 使工人在生产率进步的前提 下分享企业剩余成为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日渐普遍的实践 。 这一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 : “要 弄 明 白 资 本 主 义 的 成 功 发 展, 经济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借用美国学 者 拉 佐 尼 克 的 话 来 说 关键 不是明白资本家怎样从工人身上获取剩余价值, 而是要明白工人 的 劳 动 和 技 能 怎 样 和 资 本 家 的 资 ” ( 拉佐尼克, 2007 , 为资本家和工人双方创造足够的价值, 让劳资双方都获益 。 本投资结合在一起, 第 77 页) 拉佐尼克的表述也许不无偏颇之处, 但他的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面临的挑战 。 晚年恩格斯曾经注意到英国的工人和资本家 在 价 值 分 配 上 的 妥 协 关 系, 例 如 他 说, 在 19 世 纪 , “工人十分安然地同他们共享 英 国 的 殖 民 地 垄 断 权 和 英 国 在 世 界 市 场 上 的 垄 断 权 。 ” ( 恩 格 斯, 末 1882 , 第 353 页) 但是, 任何这类基于垄断或市场势力而实现的 妥 协 关 系, 并 不 是 本 文 的 分 析 对 象。 这些现象只要在现实中确实存在,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其 实 是 不 难 得 到 理 解 的 。 本 文 不 考 察 这

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协调

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协调

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协调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和劳动力是经济运行的两大重要要素。

资本作为一种生产性资源,通过投资和创造价值以获取回报;劳动力则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通过劳动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协调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资本与劳动力的基本概念1. 资本的含义与特征资本是指一定量的货币和实物积累起来的生产资料,具有价值持续增值的特性。

资本可以是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实物资产,也可以是货币资本、股权等金融资产。

同时,资本还可以通过投资流向各个行业和领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2. 劳动力的含义与特征劳动力是指人们通过体力和智力的劳动创造财富的能力。

劳动力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力和脑力劳动力,是一种可流动的资源。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直接影响着劳动力的流动和配置。

二、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协调机制1. 价格机制的作用价格机制在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协调中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也会发生调整。

当资本过剩时,资本价格下降,促使资本流向需求相对较大的领域;当劳动力供应不足时,劳动力价格上升,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2. 政府调控的作用在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协调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引导和调节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

同时,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防止资本的滥用和劳动力的剥削。

三、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 技术变革与劳动力需求结构的转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一些传统行业面临着劳动力需求减少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适应新的就业市场需求。

同时,政府和企业也需要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和再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资本的投资配置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在资本投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行业和地区的投资平衡问题,避免资源的过度集中和浪费。

同时,在投资决策中,还应该考虑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实现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统一教育文库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统一教育文库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统一- 教育文库(1)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有日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制造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

但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T.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T.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肯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就属丁资木家。

资木家为使工人的劳动合乎自己的目的,就要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紧急地劳动,并节约生产资料的耗费。

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全部。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劳动成果也就归资本家全部。

(2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工人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出的产品中,成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同时,工人所支出的活劳动制造出新价值,这个新价值也构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T.人的活劳动所制造的新价值假如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么资本家就不行能获得剩余价值.达不到实现价值增殖的目的,这样的生产过程对资本家毫无意义。

实际上,生产过程不会到此结束。

那么,资本家是怎样实现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购买工人一天的劳动力,支付的是一天劳动力的价值,于是作为买者的资本家就取得劳动力一天的使用权。

假定一天劳动力的价值T人只需要4小时就能生产出来,但这并不能限制资木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4小时以上,假定让工人再连续劳动4小时,这连续劳动的4小时就是工人为资本家所供应的无偿劳动,它为资本家制造出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制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隐秘。

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制造的、被资木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从上述分析可见,在生产过程中,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卷第1期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13N o11 2002年3月Jou rnal of Ch ina U n iversity of Geo 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 on)Feb12003劳动、价值与资本余瑞祥Ξ(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决定资源配置的是人的需要。

人为地将劳动区分为生产性的和非生产性的是不必要的。

生产过程中的非劳动要素只是节约劳动而不是增加劳动耗费,因而只是形成生产者剩余而不是创造价值。

社会需求在许多个别劳动时间中边际地选择一个个别劳动时间作为商品的市场价值,长期竞争使该个别劳动时间成为部门平均生产条件。

利润和利息是投资成本的补偿而不是剥削。

关键词:劳动;价值;资本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169(2003)0120042204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这表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能否顺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政治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引进外资,积极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城乡居民将货币收入转化为资本,初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

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但是,按照对劳动价值论的传统理解,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也在培育着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阶级。

精神生活领域和政府部门的劳动是不是非生产性的,要不要限制非公有制的发展规模,如何看待日益增加的私人财产及其所有者,等等,这样一些问题日益困扰着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一在经济学说史上,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曾经是一对关于资源配置的范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产什么,具有很强的政策意义。

重商学派认为只有金银才是社会财富,人类的其他劳动只是耗费金银,因此,只有提供金银的劳动,主要是对外贸易才是生产劳动,其他劳动都是非生产性的。

重农学派则认为只有农业才提供“纯产品”,工业是财富的消耗,因此只有提供农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应该大力支持发展农业。

在亚当・斯密那里,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即与资本交换的劳动(雇佣劳动)是生产劳动,而与收入交换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

这种区分的目的是要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张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不过,在马克思已经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今天,这种区分显得多余。

另一个是财富的物质形式,即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是生产劳动,生产服务的劳动包括政府服务是非生产劳动。

一方面,斯密将全部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看成是生产劳动,较之于将生产劳动局限于提供金银或农产品是对社会财富认识的重大进步;但另一方面,马克思也明确批评将社会财富和生产劳动仅仅局限于物质产品是“苏格兰式”的理解。

无论如何,服务形态的产品也是有使用价值的,也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斯密认为服务是非生产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与物质产品不同,服务是即时生产,即时消费,不能积累。

但历史告诉我们,服务和精神产品除了满足人们不能用物质产品代替的需要外,也在为物质产品的再生产积累文化、技术和人才。

服务不能积累从而对资本积累和社会再生产不起作用的观点Ξ收稿日期:2002205209作者简介:余瑞祥(1955—),男,湖北鄂州市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学。

显然不合时宜。

将国民经济核算由物质平衡体系改为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国民账户核算体系,这表明我们已经放弃了将财富局限于物质产品的“苏格兰式”理解。

但对政府服务仍然有所保留。

事实上,国家机器提供的服务(安全和秩序)也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不同性质的国家机器提供不同性质的服务,甚至有些服务是强加给公众的。

但只要国家机器还为它的选民所接受,相应的服务就是必要的。

不同性质国家机器的服务水平是能够而且实际上也是在进行比较的。

既然精神产品、各种服务包括国家机器的服务同物质产品一样都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劳动的物质形式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就没有必要了。

今天,我们既不能集中全部资源去提供生产劳动,也不能不提供我们所需要的非生产性劳动。

无论按什么标准定义的非生产性劳动,只要它为社会所需要,它就会自发地存在。

市场按照社会需要自发地配置资源,而不论这种需要按哪一种标准来说是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

对于资源配置而言,有意义的只是劳动是否为社会需要以及需要的程度如何。

如广告服务历来被认为是非生产性劳动,但它能够沟通生产消费、促进资本周转甚至可以成为可供欣赏的艺术品,所以社会总是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它。

当人们不再需要草鞋和蓑衣时,尽管它们是物质产品,市场也会自发地决定生产它们的劳动是不必要的。

实践表明,人为地将劳动区分为生产性的和非生产性的,只会导致不必要的职业歧视。

至于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则是一个资源配置形式问题,与劳动及其产品的具体形式没有必然联系。

如果产品需要市场检验其有效性,其劳动就有一个是否表现为价值以及表现为多少价值的问题;如果产品无须经过市场就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其劳动也就无须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

在这里,表现为价值的劳动和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只是资源配置形式的区别,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不同。

总体说来,政府的服务是非市场性的,因而是不表现为价值的。

但这并不否定政府的服务也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否定政府的服务是社会财富的重要内容。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不仅没有资源配置意义,也没有政策意义。

毫无疑问,我们要限制重复建设,要打击、取缔色情服务和各种非法经营活动,但这无须借助非生产性劳动这个概念。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这一对范畴在今天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销声匿迹了,该是退出中国经济学讲坛的时候了。

二商品的生产过程是耗费劳动和生产资料的过程。

但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只是改变预付资本价值的存在形式,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在劳动是必要劳动的假定下,工人劳动一个小时就创造一个小时的价值,劳动时间越长,劳动强度越大,创造的价值就越多。

如果工人不劳动,生产资料仍然是投资者的资产,但预付给工人的工资就会得不到补偿。

因此,只有劳动创造价值是一个会计事实。

所谓商品的价值,无非是对为生产商品而耗费的生产要素进行的补偿。

像阳光空气等自然资源也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它没有耗费什么,当然也就无须补偿,也就没有价值。

在马克思那里,作为自然资源要素报酬的级差地租只是“虚假的社会价值”,是“社会过多的支付”,因为它是对无所耗费的补偿。

自然资源无价值不仅是马克思的观点,也是其他耗费价值论的共同观点。

自然资源“没有供给价格”①。

今天,我们说自然资源有价值,是因为维持自然要素的持续供给需要耗费后代人的劳动,当代人实现的地租要对后代人进行补偿,是劳动价值论的代际关系的拓展,与劳动创造价值不是一回事②。

当然,并不是任何劳动都是可以补偿的。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劳动表现为价值的条件,即耗费劳动在什么条件下是必要的、有效的、被社会所承认的,因而是可以补偿的或有价值的。

个别生产者耗费的劳动表现为价值的第一个条件是有不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这就是马克思讲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如果个别劳动生产率低于同行平均水平,个别生产者的耗费劳动就不能完全转化为价值。

如果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同行平均水平,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差额就形成个别生产者的超额价值。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较高生产率的劳动能够实现多倍的价值。

但这决不是说除劳动外,劳动生产率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要素也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恰恰相反,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能够给生产者带来超额价值,是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如管理、技术、机器设备、规模经济和自然条件等能够节约劳动,使相同的劳动生产出更多的产34第3卷第1期 余瑞祥:劳动、价值与资本 品,或相同的产品只耗费更少的劳动。

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能够给生产者带来更多的价值是因为它节约了劳动,而不是增加了劳动耗费。

毫无疑问,管理和技术等也要耗费劳动,但这种耗费是为了使“联合”劳动在总体上更为节约,而不是“联合”劳动在量上的增加。

那种认为管理和技术因素也是独立于劳动的创造价值的源泉的观点,与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是矛盾的。

劳动表现为价值的第二个条件是劳动产品为社会所需要,也就是马克思讲的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一条件本身并不难理解,关键是如何理解两个条件或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10章有明确的说明:商品的市场价值是个别价值按产量加权的平均数,至于哪种个别价值决定商品的市场价值则取决于商品的供求状况。

如果相对于社会需求而言,商品供给量太大,市场价值就由较低的个别价值或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反之,如果商品供给量太小,则市场价值就由较高的个别价值决定。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在说明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关系时,先是表述为价值调节,后又表述为价格对价值的偏离,但讲的是一回事。

假定一种商品由许多生产者提供,相应地就有多个不同的个别价值,将这些个别价值在几何图形上按升序排列起来,就会形成一条相当于供给曲线或边际成本曲线的上升的个别价值曲线。

对应于社会需求量的个别价值就是该商品的市场价值。

市场价值与个别价值曲线围成的阴影面积就是超额剩余价值,相当于今天西方经济学讲的生产者剩余。

如果社会需求量发生变动,商品的市场价值和生产者剩余也会随之发生变动。

“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

”③联系到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或从长期看,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差额会近于消失。

这与今天西方经济学中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条件十分相似。

自从亚当・斯密提出价值悖论,经济学家就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接近商品价值的真理。

李嘉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关于商品供给的分析,奥地利学派则集中于商品需求的分析。

英国人马歇尔将两部分真理综合起来,形成了均衡价格理论。

均衡价格理论将市场价值看成是交易双方理性行为的结果。

均衡价格是交易双方的最大利益状态,从而也是市场的出清状态。

从前面的引证不难看出,马克思关于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论述实际上包含着均衡价格理论:社会需求边际地选择个别价值作为商品的市场价值,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使提供市场价值的个别生产条件成为部门平均生产条件。

所不同的是,马克思只是将社会需求作为形成市场价格的既定条件而未展开分析,但我们不能因此苛求前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